合伙人会议确定了主要人事安排,孙建平提的第二个议题是设备规模问题:

    “制造徽章的机器目前只有两台,加上外围可能挂户在我们厂的,是两个技术工人的小厂两台机器,这就是目前的状况,总共是四台机器,二大二小。生产能力偏小,现在需要再增加几台机器,大家都说一说。”

    胡海生最懂销售与产量要匹配,机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生产的产品正够销售最好,他提议道:“现在这几台机器的生产能力,只够提供我们五分之一的销售量,我手头的订单,都安排到五个月以后了。我的意见是增加十二台,这样我们基本上能保持按月交付订单。就是做一个月,留一个月订单。”

    “这个数量太多了吧,十二台,够吓人的。”赵卫国没有参加过文具厂的生产,自然对数量众多的机子,会有一种恐惧感。

    鲍海棠直言道:“徽章生意刚开局,有多大的市场我们也不清楚,我看还是少点吧,保守一点,稳定一点,万一生意不好做了,损失也少一些。”

    “寻你说要几台,是十台,还是八台。”胡海生显然觉得女人就是胆小,这么庞大的生意都堵在门口了,还不放大胆量去做,真是不好商量。

    鲍海棠却忧心地道:“我觉得八台还太多,增加四台够了。目前的订单多,可是一旦订单少下来,我们也好开努全力,不致于让部分机器停工,造成浪费。”

    孙建平看着他们讨论,心里也是拿捏不准,按理说胡海生最有发言权,他对市场的把握会强一点,但这仅仅是目前的状况,鲍海棠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机器嘛,是买者,想买还是买得到的,而想持续卖出产品,有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就商业的直觉来说,孙建平觉得自已没有外出拓展业务,对市场的敏感度与判断力都有所欠缺。他觉得应该再征求一下陈卫星的意见,毕竟他一直处在拓展业务第一线,直接与购货方打交道,市场把控能力会更强,对市场的判断力会更准。

    “在关键的时候,确实要慎做决定。我虽然觉得还是步步为营好,这样更踏实一些,不过现在机会确实好,我们也不能放过它。这样吧,等晚上联系上陈卫星,我们听听他的意见,再做决定不迟。”孙建平如是说。

    散会后,大家各忙各事。孙建平自然是联系泥水工程队,签订了一个钢筯水泥框架加红砖砌墙的协议。鲍海棠去找宋会计商量,计算到底增加多少台机器比较是个长远之计。胡海生在销售部,统计徽章订单的时间规律与数量,想看出点名堂。赵卫国留在车间,跟孙茹花了解生产线上管理的一些事。

    到了晚上,孙建平与几个总管又聚集到了胡海生的销售部。

    “海生,陈小二都是什么时间会打电话过来?”鲍海棠很想知道陈卫星是怎么考虑增加机器这件事的。

    胡海生还没统计完手头的订单分布情况,他叫道:“这个嘛,也不一定啊!有时候半夜三更的会打电话过来找我聊天;有时候呢是没接到什么业务,早早地回旅馆了,也顺便给我打电话问销售情况;他办事从来没有规律。”

    “大家肚子都饿了吧,我看还是先让海棠买一些包子来,我们就在这里吃着应付一下。陈卫星一般每晚会打电话,这个海生说过的,大家放心吧。”孙建平看着大家又饥又累,但又不好提议到外面吃餐馆,只得将就一下填饱肚子再说。

    “那我就去买吃的了,万一陈小二来电话了,你们先问问他,我计算后报的数量提四台,就是上报方案里最少增加的机器数量,先看他怎么说来着。”鲍海棠有点不放心地出门去买包子。

    刚走不到十分钟,滴铃铃地一阵电话响,海生熟练地摘下电话接听,道:“哪位,我是陈海生。”

    对方道:“胡海生,我是陈卫星,今天销售订单有多少数量啊!”

    “先不说这个,告放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徽章厂已经成功获批了!”

    “是吗,啊……发了!”

    “今天我们正讨论怎么筹建的事。人事都安排好了,你是外拓总管,我是销售总管,鲍海棠是财务总管,赵卫国是副厂长,厂长自然是孙建平。”

    “什么,赵卫国当副厂长,他能行吗?他不是一直搞副食品二分厂嘛!”

    “这个是建平提的建议,赵卫国一直管理副食品二分厂生产线的嘛,这个副厂长专门是管生产线的,他哪能管得着我们。”胡海生一边打电话,一边眨眼瞧着赵卫国笑。

    “哦,那还差不多。”

    “建平想跟你商量个事,我们报批文的方案里,就是建厂后,设备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最少增加四台机器。目前我手头的订单都排到五个月后了,你看要增加几台机器,才能让订单按月发货啊?!”

    “这个嘛,你们商量得怎么样啊?”

    “鲍海棠说增加四台,她说如果亏了,亏少一点;我说增加十二台,按目前这样的订单数量算,能保证本月订单,下月发货。建平与卫国说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陈卫星在电话里哈哈大笑,道:“这还要问我啊!抬举我了嘛!不过真是问对人了,我上次去过一个机械厂,正好有生产这种制作徽章的机器,不是我们厂里的那种机床式的,也不是技术工人办的那种小机床式的,而台式的,人工操作,专门用来制造小徽章。这种小台式机,转开固定旋钮用手就可以提走,固定在工作台上一排排的,很实用。”

    “哦,第一次听说,你是建议用这种台式机,生产速度怎么样,得用多少台啊?”

    “这种机器便宜,二十台,也只相当于一台机床的价格,直接增加个三十台。我们在西夹河农村招聘的工人工资低,这个就是靠机器量大。这个我们投入就相对比较少,万一以后业务接不上,损失也不大。”

    胡海生马上把情况跟孙建平与赵卫国说了。

    孙建平接过电话,道:“卫星,客套话我也不多说了,这么吧,你直接去那个机械厂,我们订个三十台,立即要货。款项的话,定金我先汇款给你,货到我们结清尾款。”

    “那好,我就先去厂家签合同,你们把款汇到厂家就可以,到达后我会具体联系胡海生汇款事宜。”

    “好,尽快办理。”

    孙建平挂了电话,扫了一眼两位合伙人,道:“想不到还有小型台式的,看来一定是新产品,肯定不错的,我们要用就用新产品嘛。一下子来个三十台,那多气派啊!”

    “那我这个管生产线的副厂长,就更气派了!一溜的机器装起来,那真叫大工厂了。”赵卫国兴奋得眼睛发亮。

    三个人正议论着新机器该长成什么样,什么台式的,人工操作的,心里还没个谱,这时鲍海棠提着一大袋的包子进来了。

    “看你们个个得瑟的样子,是不是看到吃的来啦!”

    “海棠,卫星来电话了,我们决定购个三十台机器!”

    “啊!”鲍海棠惊得嘴巴变成了o形,手里的包子也提不动了,不自然地往桌上一放,没放到桌面上,一半挂在了桌角。还好袋子包着,桌面上的重一点,才没把包子袋拖到地上去。她叫道:“你们骗我的吧,三十台,厂里哪能装得下啊!买机器的钱又从哪来!三十台有那么多的订单让你做个没完吗?!”

    “别激动,话才只说了一半呢!”孙建平看着着急的鲍海棠,跟两个伙伴一样,只想捉弄她一下,但想到这事还是不开玩笑的好,于是道:“没错,确实是三十台,不过那是台式机,很小型的。最主要的是,三十台的价格,才只有我们机床一台半的价格!”

    这把鲍海棠搞得又是一愣一愣的,她逐个盯着三个人看了一会,道:“看你们三个笑眯眯,不是好东西。想拿我寻开心是吧,陈小二肯定还没打电话过来!来吧,我们先吃包子。”说着她拿出四个小袋子,每个人分了包子,递过去。

    机器的事情有了着落,孙建平还问是不是要再增加十台,厂里的地盘够不够用。最后他们决定等机器到了,试生产一段时间,根据质量与生产效率,再行决定。

    孙建平与在场的三个合伙人,又一起商量了招聘与培养员工的事。

    一下子要招三十个能生产的工人,肯定是没地方招聘的。农村里的青年只会种地,镇子里闲着的青年只会谈情说爱。这些青年招进来以后,就是厂里的工人编制了,得给他们发工资,得管他们吃饭。问题在于他们对徽章生产一点也不会。

    “我们的工厂上马快,一个月之内,得招完三十个工人,并且把他们培训起来能正常生产徽章,难度很大啊!”孙建平大口咬着包子。

    赵卫国道:“台式机器是手工操作的,我看得全面招西夹河乡的,每个村挑两个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的男青年,这样才能保证操作得动机器。”

    “有道理,我们农村出生的,对这个印象最深,镇里那些白脚肚的青年,动歪脑子历害,只知道享受吃喝,干活没劲,千万不能要。”鲍海棠只吃了一个包子,把多出的一个递给孙建平,她看到孙建平五个已经吃完了。

    “够了够了,我吃得很饱了!”孙建平把包子推回去,道:“说得没错,镇里的青年干活确实比上不我们农村的青年。不过话说回来,他们脑子比较活,懂机械的东西入门快,学得深,技术活干得会不错的。”

    “厂里不是有几个懂技术的吗?多招我们又不是管吃饭的。”鲍海棠嘟哝了一句。

    孙建平笑着对几个合伙人说:“我确实支持海棠的意见。不过嘛,副镇长那边就会不高兴啦,他支持我们搞了这个厂,肯定有指标让我们安排镇里的一部分青年就业的。这个政府的指标啊,不完成是不行的。我明天去趟镇里,探个底,看会给我们下多少指标。”

章节目录

农民企业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雪虹麒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雪虹麒麟并收藏农民企业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