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0二章 西征庆功宴
李渊也一直在注意他几个孩子的神色,其实今晚的夜宴他是经过周密考虑的,今晚的祝词也是按他的旨意写的。
他知道这篇祝词对他的几个儿子,无异乎两条鞭子加一顶桂冠,两条鞭子是给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的,太子和元吉这两个不争气的东西也是该抽打一下了,不抽打他们一下,他们不知趣。
那顶桂冠是给李世民的,一为表他的功,二为平他的心。
李渊在让尹德妃回宫这件事上,他自知心里有愧,但他不忍心让尹妃在冷宫中苦度终生,因此,他只能让李世民受点委屈了。
做儿子的委屈了些,总不至于想不开的,况且又给了那么多褒奖,纵然委屈也算不得委屈了。
李渊看着建成和元吉的神色暗淡,知道他俩个心里有了想法,算是那无形的鞭子抽打到心上了,这在他意料之中,可见李世民仍有不快,李渊便有些不高兴了。他耷拉着脸想道:“难道朕给你的褒奖还不够吗,你还想要什么?”
一个帝皇意识上的错误往往是一种可怕的祸端的起源,倘若这种意识只是瞬间闪现的思绪,那可能无碍于大局,但是,这种意识一旦左右了皇权,那可怕的祸患则不可避免了!
可是李世民此刻并没有留意父皇神情的变化,他心里想的是他的俩个兄弟,想的是太子和元吉会干什么?他们会不会在西线之役调李靖援兵一事上大做文章?
可是元吉比他早撤兵一个月,假如他们要做文章也早该做了,但看父皇这架势并不像在西线调兵问题上对他有所责备,至于利用后宫进谗言,虽可恨,而不足为患,最难防的莫过于暗用刀兵,这些虽也领教过,但防了初一却难防十五。李世民想到这些,不禁后脊梁骨沁沁生出寒意来。
不知何时,十多位身着彩装的少女早出了楼台下空旷场地翩翩起舞,旋又见一俊男且颂且歌步出,听那歌颂之词道:
混沌初开,始成乾坤,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聚和而成生灵,造化生成而湮没,湮没而生成,唯牵强而制弱,岂若凌强以得乎天理哉?
知强弱制胜之理,遂成七雄纷争,金戈铁马,浮撸漂尸,白骨如山,血流成河,秦成强雄而吞六合。
既成大统,本可万年继业,然陈涉瓮墉绳枢之子,斩木为兵,揭杆为帜,一呼而天下响应,既起山东刘、项而亡秦。其强成弱势,实为不施仁义而攻守势异也!
汉从高祖始历二十四世经四百余年,至献帝而羸弱,群雄遂纷起割据,曹瞒挟天子以令诸侯,遂成三国鼎足,天下英雄济汇。
汉室已裂,纷争既成。几度春秋风雨,亦不过演这数度夕阳,几缕鱼烟,一代书圣,百家寺庙。
隋历三世而湮没,能无繁盛之时乎?然既繁盛缘何衰乎?皆不施仁义而自取灭亡也!
大唐鸿延百世之基,开万代之业,先以倾覆前朝之力,后以征讨四方之武功,威加宇内,一统天下。
弘先祖之仁德,至善而爱民,至诚而治政,缘因谐和而安天下,虽尧舜之仁义而不及哉!
呜呼!帝皇之楷模何在哉?延盛万世之帝业何在哉?舍我大唐千秋宏盛天朝盛世之伟业而其谁也!……
那俊俏后生随那群舞女且舞且唱,且舞且诵,李世民却心绪缭乱。他那里有心观赏这歌舞,他还在齐州的时候,便考虑好回京该应付的一切,他认为太子和元吉会在他调兵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他认为父皇会在这件事上迁怒于他,对于这些,他都想好了应付的办法,甚至说些什么话,不该说些什么话,他都斟酌过。
他知道,无论在朝廷上或父皇在寝宫私下接见,只要有太子和元吉的无端诋毁,他都能自如辩驳,他会说出最可靠的理由来说服父皇,让父皇明白他调李靖之兵实乃不得以而为之。
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使上述理由仍讲不过去,必要时他也只能来个鱼死网破,把太子如何派人截杀如何再派李世勋方能调成李靖兵马的事和盘托出。
然而,事情出乎意料,此刻他看不出太子和元吉在调兵问题上做文章的迹象,父皇也并没有迁怒于他,相反,从父皇屈尊出城迎候凯旋将士到今晚的夜宴,都表明父皇对他赞赏有加,而身无寸功的太子和元吉素来嫉妒的刻骨铭心的正是这一点,太原大捷后,他抚边回京路上在秦州郊野荒庙险遭暗算,这一次会不会……
不知何时,这上阳湖边早已礼花爆炸之声四起,天空中色彩纷呈,那礼花红、蓝、黄、绿,或低空爆炸,或高空炸开,有时密集炸响,使天空中呈数十朵莲花状,间或也零落如星点、如圆球,那礼花布满天空,如繁星般闪烁,却又是繁星所不能比拟的艳丽。
上阳湖畔人头攒动,喝彩声四起。这一夜到上阳湖广场参加夜宴的都是宫中的大臣和凯旋将领,他们的家眷也都可以随同观乐,所以,此刻于上阳湖畔同欢者有数千人。虽然上阳湖四周戒备森严,可那些王孙公子,公主小姐,甚至于那些文人墨士都可自在的凑热闹,他们不像那些大臣和将领只能坐在席间一边饮酒一边喝彩,他们可以懒散于湖边,或吟诗应对,或高谈阔论,一边观焰火一边尽他们自己的兴。
此时,却有一人踯躅在上阳湖边却不凑热闹,此人姓房,名玄龄。
早在太原大捷后不久,李世民到边关抚军回京途中,沿河西走廊南下,到了江南,在秦州小住一段时间,于大明湖偶遇房玄龄,听其一番慷慨之论,知其人虽是布衣出身,却胸有丘壑,心想,或许此人是位良材,便有了纳携之意,只因公务繁忙,未成决意。
后李世民借督办河务之机,辗转再下江南,顺路着李世勋牵携房玄龄一起进京,先留秦府作个家塾,也不封他什么名号,只想先察看他是否是个真才,恰又逢西征突厥,遂让房玄龄随军营参事,也仍没个实职,西征回来,房玄龄也只能暂寄居秦府。
他知道这篇祝词对他的几个儿子,无异乎两条鞭子加一顶桂冠,两条鞭子是给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的,太子和元吉这两个不争气的东西也是该抽打一下了,不抽打他们一下,他们不知趣。
那顶桂冠是给李世民的,一为表他的功,二为平他的心。
李渊在让尹德妃回宫这件事上,他自知心里有愧,但他不忍心让尹妃在冷宫中苦度终生,因此,他只能让李世民受点委屈了。
做儿子的委屈了些,总不至于想不开的,况且又给了那么多褒奖,纵然委屈也算不得委屈了。
李渊看着建成和元吉的神色暗淡,知道他俩个心里有了想法,算是那无形的鞭子抽打到心上了,这在他意料之中,可见李世民仍有不快,李渊便有些不高兴了。他耷拉着脸想道:“难道朕给你的褒奖还不够吗,你还想要什么?”
一个帝皇意识上的错误往往是一种可怕的祸端的起源,倘若这种意识只是瞬间闪现的思绪,那可能无碍于大局,但是,这种意识一旦左右了皇权,那可怕的祸患则不可避免了!
可是李世民此刻并没有留意父皇神情的变化,他心里想的是他的俩个兄弟,想的是太子和元吉会干什么?他们会不会在西线之役调李靖援兵一事上大做文章?
可是元吉比他早撤兵一个月,假如他们要做文章也早该做了,但看父皇这架势并不像在西线调兵问题上对他有所责备,至于利用后宫进谗言,虽可恨,而不足为患,最难防的莫过于暗用刀兵,这些虽也领教过,但防了初一却难防十五。李世民想到这些,不禁后脊梁骨沁沁生出寒意来。
不知何时,十多位身着彩装的少女早出了楼台下空旷场地翩翩起舞,旋又见一俊男且颂且歌步出,听那歌颂之词道:
混沌初开,始成乾坤,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聚和而成生灵,造化生成而湮没,湮没而生成,唯牵强而制弱,岂若凌强以得乎天理哉?
知强弱制胜之理,遂成七雄纷争,金戈铁马,浮撸漂尸,白骨如山,血流成河,秦成强雄而吞六合。
既成大统,本可万年继业,然陈涉瓮墉绳枢之子,斩木为兵,揭杆为帜,一呼而天下响应,既起山东刘、项而亡秦。其强成弱势,实为不施仁义而攻守势异也!
汉从高祖始历二十四世经四百余年,至献帝而羸弱,群雄遂纷起割据,曹瞒挟天子以令诸侯,遂成三国鼎足,天下英雄济汇。
汉室已裂,纷争既成。几度春秋风雨,亦不过演这数度夕阳,几缕鱼烟,一代书圣,百家寺庙。
隋历三世而湮没,能无繁盛之时乎?然既繁盛缘何衰乎?皆不施仁义而自取灭亡也!
大唐鸿延百世之基,开万代之业,先以倾覆前朝之力,后以征讨四方之武功,威加宇内,一统天下。
弘先祖之仁德,至善而爱民,至诚而治政,缘因谐和而安天下,虽尧舜之仁义而不及哉!
呜呼!帝皇之楷模何在哉?延盛万世之帝业何在哉?舍我大唐千秋宏盛天朝盛世之伟业而其谁也!……
那俊俏后生随那群舞女且舞且唱,且舞且诵,李世民却心绪缭乱。他那里有心观赏这歌舞,他还在齐州的时候,便考虑好回京该应付的一切,他认为太子和元吉会在他调兵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他认为父皇会在这件事上迁怒于他,对于这些,他都想好了应付的办法,甚至说些什么话,不该说些什么话,他都斟酌过。
他知道,无论在朝廷上或父皇在寝宫私下接见,只要有太子和元吉的无端诋毁,他都能自如辩驳,他会说出最可靠的理由来说服父皇,让父皇明白他调李靖之兵实乃不得以而为之。
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使上述理由仍讲不过去,必要时他也只能来个鱼死网破,把太子如何派人截杀如何再派李世勋方能调成李靖兵马的事和盘托出。
然而,事情出乎意料,此刻他看不出太子和元吉在调兵问题上做文章的迹象,父皇也并没有迁怒于他,相反,从父皇屈尊出城迎候凯旋将士到今晚的夜宴,都表明父皇对他赞赏有加,而身无寸功的太子和元吉素来嫉妒的刻骨铭心的正是这一点,太原大捷后,他抚边回京路上在秦州郊野荒庙险遭暗算,这一次会不会……
不知何时,这上阳湖边早已礼花爆炸之声四起,天空中色彩纷呈,那礼花红、蓝、黄、绿,或低空爆炸,或高空炸开,有时密集炸响,使天空中呈数十朵莲花状,间或也零落如星点、如圆球,那礼花布满天空,如繁星般闪烁,却又是繁星所不能比拟的艳丽。
上阳湖畔人头攒动,喝彩声四起。这一夜到上阳湖广场参加夜宴的都是宫中的大臣和凯旋将领,他们的家眷也都可以随同观乐,所以,此刻于上阳湖畔同欢者有数千人。虽然上阳湖四周戒备森严,可那些王孙公子,公主小姐,甚至于那些文人墨士都可自在的凑热闹,他们不像那些大臣和将领只能坐在席间一边饮酒一边喝彩,他们可以懒散于湖边,或吟诗应对,或高谈阔论,一边观焰火一边尽他们自己的兴。
此时,却有一人踯躅在上阳湖边却不凑热闹,此人姓房,名玄龄。
早在太原大捷后不久,李世民到边关抚军回京途中,沿河西走廊南下,到了江南,在秦州小住一段时间,于大明湖偶遇房玄龄,听其一番慷慨之论,知其人虽是布衣出身,却胸有丘壑,心想,或许此人是位良材,便有了纳携之意,只因公务繁忙,未成决意。
后李世民借督办河务之机,辗转再下江南,顺路着李世勋牵携房玄龄一起进京,先留秦府作个家塾,也不封他什么名号,只想先察看他是否是个真才,恰又逢西征突厥,遂让房玄龄随军营参事,也仍没个实职,西征回来,房玄龄也只能暂寄居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