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早春二月,阳江上冰雪融化,两国边界上的交易也越发频繁密切起来。不少商船每天都要跑一个来回,从北燕启程时船上装满了皮革、铁器、玉器、马匹和各种土产。从吴国回程时则载满了各色丝绸锦缎、茶叶、稻米和药材等等。两国边境上有官府的人员查看检收货物,并收取一些税费。有些世家经营的船舶则会免掉这些手续,比如皇商兼外戚世家的萧氏一族,挂有萧字的商船在阳江上素来畅通无阻,就连吴国方面,在公主和亲之后也给了萧氏商船很多优待。
周尚仪坐在船头,看着渐渐远去的燕国边境,远处不太分明的萧氏商船,心中不免有些感慨。在北燕宫廷里生活了一年,公主也在渐渐成长,自己如今重回故土,也是受到了公主的庇佑。愿她能诸事如意,与陛下恩爱绵长吧。
渡过阳江,对面的吴国的渡口已有官员等候,她们是最后一批回国的宫女,一共十几个人。待回到京城,通知过内廷司之后,她们就可以回乡了。
听公主说,袁大人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已经请了假特地从京里赶来,到阳江边上等候。他会陪她一起进京待赏。因周尚仪的品级较高,又有泰成公主的懿旨,吴国的内廷司会再象征性地封赏一番,并按品级举办婚礼。因此阳江当地的官员也不敢怠慢,早早地就备下了各种贺礼,翘首盼望。
顺风顺水,船的速度很快,可谓朝发夕至。当地的官员将周尚仪一行十几名女官接到了驿馆。当晚就摆了接风宴,而宴会开始时当地的留守坐在主席有些愁眉不展、神思不宁的样子,似乎有什么焦虑之事。
周尚仪正在奇怪,侍者传太常博士袁大人到,留守大人一跃而起,连忙迎了出去。难道这留守是袁大人的旧识?两人官职不相上下,会怎么会这样热诚?
一年不见的袁大人刚刚露面,周尚仪还未等招呼,就见留守一把拉住袁大人的手,顾不上寒暄,急切地问道:“大人可知,京里出事了?”
周尚仪听得心中一惊。
***
泰成宫收到具体的消息已经是二天之后的事了。阿和正在陪元坤批奏折——准确的说是元坤在批奏折,阿和在看话本小说,内侍匆匆走了进来,禀报道:“陛下,有阳江对岸来的加急快报。”
元坤一愣,心想若无大事,常驻吴国的燕国使臣每个月也都会送来一份奏报,有的甚至不需要他来亲自过目。到底是何事会让使臣必须加急奏报?
既然是吴国的事,阿和也免不了关心,凑过来偷看。
元坤打开奏报,只看了一半,就被惊得骤然站了起来。他沉默了半响,看向阿和,将信抵过去说道:“出大事了。”
阿和连忙展开折子,只见上面寥寥几行字潦草地写着:
上月十八日,吴帝崩。当日深夜,山阳军拥立废太子琳,强攻内庭,太子瑄与乔皇后在宫人护送下逃出,现下落不明。山阳军立废太子琳为新帝,以新帝之名废乔皇后与太子瑄为庶人,封锁京城并全城搜捕。如今吴都内人人自危,使臣均被软禁于驿馆之中……
这些消息一起涌过来,不亚于一个晴天霹雳。阿和的手颤抖起来,奏报轻轻地落在桌子上。这奏报用的纸张与以往的纸质不同,乃是十分轻薄的帛纱纸,纸面上还有细细的褶皱。看来燕使为了将消息传递出京城,不得不想方设法,用了些非常手段。
废太子琳,就是郦贵妃之子,十年前因郦氏行为不检被废为庶人。有人说,郦贵妃设计害死端王,妄图立幼子登基,自己垂帘听政。阿和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可信,毕竟郦氏被废的旨意中并没有这一项的指控。而废太子琳虽然失去了皇子的身份,但被特许养在宗室府邸,直至成人。
阿和勉力回忆对郦妃和皇子琳的印象,然而记忆深处也只剩一个模糊的影子。郦妃身着华服容颜姣好,皇子琳比年幼的自己稍稍年长,是个白净斯文的少年。宫中宴会时偶尔能见到一面,也不过就是行个礼,问个好罢了。
倒是后来乔皇后和皇子瑄,与阿和更为熟稔。父王去世之后,阿和受太后庇佑,经常进出宫廷,与后来被册立的乔皇后等后妃常在太后宫中相遇。乔皇后娴雅温柔,比阿和年长一些,待阿和与其他公主、郡主十分亲切,如同长姐一般。小皇子瑄刚一出生就被十分重视,皇伯父也对这孩子异常疼爱。郦妃被废之后,朝中数年无储君,大臣们也是议论纷纷。因皇伯父年事渐高,不立太子只怕是与社稷不利。后来乔皇后诞下皇子瑄,满朝庆贺,皇伯父也御笔亲书大赦天下,足足庆祝了一个月。皇子瑄三岁那年,就被正式册立为太子。
她去年出嫁之前,去宫里请安拜别时,乔皇后还拉着她的手,叮嘱道:“出嫁了就是大姑娘了,莫要像之前在宫里时那样马虎大意了。异国他乡,万事须得小心,得闲了记得写几封家书回来才好。”真真像是姐姐一般。而时年五岁的小皇子坐在他母亲身边,看着身披嫁衣,头戴翟冠的阿和高兴地拍手说道:“姐姐,漂亮!”
一想到这对母子如今被叛军通缉追捕,阿和再也平静不下来,对着来人连连问道:“什么人在守护乔皇后和皇子瑄?御林军何在?谢丞相呢?”
内侍慌了,忙跪倒在地:“小的不知,不过传信之人就在宫外等候,是否宣召觐见?”
元坤轻抚阿和的肩膀,示意她冷静一下,然后说道:“宣召,让通事舍人照顾好传信的使者,再去通知三省六部的长官,今日未时在御书房觐见。”内侍立刻下去准备了。
吴国出了这等大事,元坤必须要召集朝中重臣商议对策。吴国内乱会给燕国造成怎样的影响,两国的互市和结盟会如何发展下去,都必须慎之又慎。
阿和还愣在原地,没有回过神来。
元坤上前,忽然伸出手,把她拥进怀里。
与他而言,他最先考虑的是两国之间的交往和利益,而对阿和来说,那是她的亲人、她的家园。元坤无法得知她内心的感受,却对这样的阿和觉得无比地歉疚和怜惜。
阿和把头靠在元坤胸前,闷声说道:“母妃她……她还住在王府里……”端王府就在京城皇家贵族集中的东南方向,与皇宫的位置很近,叛军强攻大内,王府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山阳军拥立废太子,第一目标就是乔皇后和皇子瑄,他们应该没有精力去骚扰别的宗室。更何况,端王府有自己的护卫,太妃又是深居简出,山阳军若无必要是不会去打扰端太妃的。”元坤宽慰她道,“废太子这时候应该也不敢再过多树敌了,惹到了端王府,就等于惹到了燕国。想来,他们还不至于妄动。你不放心,朕就再仔细去问问,有了别的消息再告诉你,好不好?”
阿和揉了揉眼睛,重重地点了点头。
元坤明白这样的安慰也只能是一时的,于是吩咐了女官仔细照顾阿和,然后匆匆赶往御书房议事。
周尚仪坐在船头,看着渐渐远去的燕国边境,远处不太分明的萧氏商船,心中不免有些感慨。在北燕宫廷里生活了一年,公主也在渐渐成长,自己如今重回故土,也是受到了公主的庇佑。愿她能诸事如意,与陛下恩爱绵长吧。
渡过阳江,对面的吴国的渡口已有官员等候,她们是最后一批回国的宫女,一共十几个人。待回到京城,通知过内廷司之后,她们就可以回乡了。
听公主说,袁大人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已经请了假特地从京里赶来,到阳江边上等候。他会陪她一起进京待赏。因周尚仪的品级较高,又有泰成公主的懿旨,吴国的内廷司会再象征性地封赏一番,并按品级举办婚礼。因此阳江当地的官员也不敢怠慢,早早地就备下了各种贺礼,翘首盼望。
顺风顺水,船的速度很快,可谓朝发夕至。当地的官员将周尚仪一行十几名女官接到了驿馆。当晚就摆了接风宴,而宴会开始时当地的留守坐在主席有些愁眉不展、神思不宁的样子,似乎有什么焦虑之事。
周尚仪正在奇怪,侍者传太常博士袁大人到,留守大人一跃而起,连忙迎了出去。难道这留守是袁大人的旧识?两人官职不相上下,会怎么会这样热诚?
一年不见的袁大人刚刚露面,周尚仪还未等招呼,就见留守一把拉住袁大人的手,顾不上寒暄,急切地问道:“大人可知,京里出事了?”
周尚仪听得心中一惊。
***
泰成宫收到具体的消息已经是二天之后的事了。阿和正在陪元坤批奏折——准确的说是元坤在批奏折,阿和在看话本小说,内侍匆匆走了进来,禀报道:“陛下,有阳江对岸来的加急快报。”
元坤一愣,心想若无大事,常驻吴国的燕国使臣每个月也都会送来一份奏报,有的甚至不需要他来亲自过目。到底是何事会让使臣必须加急奏报?
既然是吴国的事,阿和也免不了关心,凑过来偷看。
元坤打开奏报,只看了一半,就被惊得骤然站了起来。他沉默了半响,看向阿和,将信抵过去说道:“出大事了。”
阿和连忙展开折子,只见上面寥寥几行字潦草地写着:
上月十八日,吴帝崩。当日深夜,山阳军拥立废太子琳,强攻内庭,太子瑄与乔皇后在宫人护送下逃出,现下落不明。山阳军立废太子琳为新帝,以新帝之名废乔皇后与太子瑄为庶人,封锁京城并全城搜捕。如今吴都内人人自危,使臣均被软禁于驿馆之中……
这些消息一起涌过来,不亚于一个晴天霹雳。阿和的手颤抖起来,奏报轻轻地落在桌子上。这奏报用的纸张与以往的纸质不同,乃是十分轻薄的帛纱纸,纸面上还有细细的褶皱。看来燕使为了将消息传递出京城,不得不想方设法,用了些非常手段。
废太子琳,就是郦贵妃之子,十年前因郦氏行为不检被废为庶人。有人说,郦贵妃设计害死端王,妄图立幼子登基,自己垂帘听政。阿和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可信,毕竟郦氏被废的旨意中并没有这一项的指控。而废太子琳虽然失去了皇子的身份,但被特许养在宗室府邸,直至成人。
阿和勉力回忆对郦妃和皇子琳的印象,然而记忆深处也只剩一个模糊的影子。郦妃身着华服容颜姣好,皇子琳比年幼的自己稍稍年长,是个白净斯文的少年。宫中宴会时偶尔能见到一面,也不过就是行个礼,问个好罢了。
倒是后来乔皇后和皇子瑄,与阿和更为熟稔。父王去世之后,阿和受太后庇佑,经常进出宫廷,与后来被册立的乔皇后等后妃常在太后宫中相遇。乔皇后娴雅温柔,比阿和年长一些,待阿和与其他公主、郡主十分亲切,如同长姐一般。小皇子瑄刚一出生就被十分重视,皇伯父也对这孩子异常疼爱。郦妃被废之后,朝中数年无储君,大臣们也是议论纷纷。因皇伯父年事渐高,不立太子只怕是与社稷不利。后来乔皇后诞下皇子瑄,满朝庆贺,皇伯父也御笔亲书大赦天下,足足庆祝了一个月。皇子瑄三岁那年,就被正式册立为太子。
她去年出嫁之前,去宫里请安拜别时,乔皇后还拉着她的手,叮嘱道:“出嫁了就是大姑娘了,莫要像之前在宫里时那样马虎大意了。异国他乡,万事须得小心,得闲了记得写几封家书回来才好。”真真像是姐姐一般。而时年五岁的小皇子坐在他母亲身边,看着身披嫁衣,头戴翟冠的阿和高兴地拍手说道:“姐姐,漂亮!”
一想到这对母子如今被叛军通缉追捕,阿和再也平静不下来,对着来人连连问道:“什么人在守护乔皇后和皇子瑄?御林军何在?谢丞相呢?”
内侍慌了,忙跪倒在地:“小的不知,不过传信之人就在宫外等候,是否宣召觐见?”
元坤轻抚阿和的肩膀,示意她冷静一下,然后说道:“宣召,让通事舍人照顾好传信的使者,再去通知三省六部的长官,今日未时在御书房觐见。”内侍立刻下去准备了。
吴国出了这等大事,元坤必须要召集朝中重臣商议对策。吴国内乱会给燕国造成怎样的影响,两国的互市和结盟会如何发展下去,都必须慎之又慎。
阿和还愣在原地,没有回过神来。
元坤上前,忽然伸出手,把她拥进怀里。
与他而言,他最先考虑的是两国之间的交往和利益,而对阿和来说,那是她的亲人、她的家园。元坤无法得知她内心的感受,却对这样的阿和觉得无比地歉疚和怜惜。
阿和把头靠在元坤胸前,闷声说道:“母妃她……她还住在王府里……”端王府就在京城皇家贵族集中的东南方向,与皇宫的位置很近,叛军强攻大内,王府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山阳军拥立废太子,第一目标就是乔皇后和皇子瑄,他们应该没有精力去骚扰别的宗室。更何况,端王府有自己的护卫,太妃又是深居简出,山阳军若无必要是不会去打扰端太妃的。”元坤宽慰她道,“废太子这时候应该也不敢再过多树敌了,惹到了端王府,就等于惹到了燕国。想来,他们还不至于妄动。你不放心,朕就再仔细去问问,有了别的消息再告诉你,好不好?”
阿和揉了揉眼睛,重重地点了点头。
元坤明白这样的安慰也只能是一时的,于是吩咐了女官仔细照顾阿和,然后匆匆赶往御书房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