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二妻。
嫘祖,一作“累祖”。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人物简介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神话传说中把她说成养蚕缫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蚕神)。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历史上悠久文明大国,我们先祖创造了著名于世界的灿烂文化。嫘祖是我们先祖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嫘首倡婚嫁,母仪天下,福祉万民,和炎黄二帝开辟鸿茫,告别蛮荒,功高日月,德被华夏,被后人奉为“先蚕”圣母,与炎帝、黄帝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为人文始祖。
“水有源,树有根”,今天,我们宣传嫘祖文化,弘扬嫘祖精神,开发嫘祖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我们敬祭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人文女祖为远古先民们求生存、求发展、谋福祉的伟大精神,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把民族母亲遗留下来的美德世世代代传下去。
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的历史祖根在中华,“我的中国心”、民族魂,将随祖国的富强伟大而日益增强,为作为五千年文明史古国焕发青春的民族自豪感而日益升华。
绵阳盐亭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从炎黄二帝和嫘祖开始的,他们都是华夏文明的肇造者。
典籍载嫘祖,其人有其事。先秦典籍《山海经》、《世本》、《竹书纪年》,以及《史记》、《大戴礼》、《吕氏春秋》、《蜀王本纪》、《史记·三代世表》、《帝王世纪》、《大荒西传》等均有黄帝、嫘祖与巴蜀的关系。嫘祖是黄帝元妃,历代载籍略无异同,“黄帝为其子娶蜀山氏女”,历代载记亦无歧义。记载了黄帝元妃嫘祖及其子青阳、昌意、孙颛顼在古蜀的事迹。《史记》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又《水经注》、《路史》等皆称黄帝“初都于陈”,即“今宝鸡,故陈仓”而“非宛丘”。学者何光岳先生《西陵氏的源流与迁徙》,称西陵氏以地为氏,起源于四川岷山,后分两支迁徙他处。则“初都于陈”的宝鸡距古蜀西陵不远,故黄帝能与西陵之女嫘祖联姻。况且上古先民居无定所,流徙可达万里之遥。自古中原人在陕有三条通道,即褒斜道、金牛道、米仓道,还有甘肃的阴平道,因而蜀地与中原通道不是隔绝的。而《华阳国志·蜀志》称:“蜀之为邦,……媾姻则黄帝婚其族”,分明记载了黄帝与嫘祖联姻的事实。
《嫘祖圣地》碑,有力的佐证。唐玄宗“三召不应”、著《长短经》传世、为少年李白之师的思想家、韬略家赵蕤,在东关县(故城盐亭境内今金鸡镇旧县坝)有别业,常住此读书著述。乡民于开元二十年间修葺嫘轩宫,请他作了碑序。《嫘祖圣地》碑立于嫘祖山下嫘祖湖旁。碑文有“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遵嘱葬于青龙(山)之首,碑碣犹存。嫘祖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御制耕织图》,赞蚕丝祖神。康熙《御制耕织图》《织部·祀谢》画幅内,刻有宋朝绍兴县令楼王寿五言诗八句,“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马革裹玉肌,能神不为辱,此事虽眇茫,解为民为福。”并涉及“蜀女化蚕”,成为“蚕女马头娘”的典故。康熙为此画题七绝诗“劳劳拜族祭神桑,喜得丝成愿已偿,自是西陵功德盛,万年衣被泽无疆”。称先蚕嫘祖为“西陵氏神”,首见于汉《淮南子》引《蚕经》;《隋书·礼乐志》记北周享先蚕,称“行西周故事”,皇后“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两诗中有“蚕市”、“西蜀”、“西陵”、“先蚕”、“蚕神”及“蜀女化蚕为马头娘”,都是古蜀所特有的事物。而享先蚕古礼历来是在帝都的先蚕坛举行,“此邦享先蚕”,则西蜀地方政权亦有享先蚕之礼。即在盐亭县城,原来也有蚕神庙、先蚕坛。民间持续举行祭先蚕,这更表明西蜀古来就是享先蚕之邦,而盐亭一个小县城也设先蚕坛祭拜嫘祖,这是罕见的。
龙泉藏丝洞,唐碑又印证。在盐亭县龙泉乡石马沟金龙山上有个“藏丝洞”,洞内石壁刻有嫘祖骑白马飞奔像,两旁刻有:“王氏蚕姑丝绢藏,先祖功德黄帝妃”的民俗对联。壁上还刻有“凤姐二月十日生”。此地距嫘祖诞生地的金鸡镇嫘祖山20公里,而所记嫘祖诞生日期与《嫘祖圣地》碑文吻合。民间故事传说嫘祖幼时名王凤,伙伴们昵称她为凤姐、凤姑、凤姑娘、嫘姑、蚕姑、丝姑等名字,有的也成地名。世代祭先蚕,文献有记载。祭祀先蚕之礼早在西周就已开始,《月令》成书于西周,“诸侯朝正于天子,受《月令》以归,而藏诸庙中;天子藏诸于明堂,每月告朔朝庙,出而行之。《续汉书·礼仪志上》记载“……皇后帅公卿诸候夫蚕,祠先蚕,礼以少牢。三国亦沿不改,依周典也。”“晋后祠先蚕”(皇后)依汉魏行事。宋·金履祥《通鉴前编·外纪》称:“西陵之女嫘祖为帝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而无酸前之患,后世祀为先蚕。”北宋和民国时期祭祀嫘祖的祭文、疏文、嫘祖墓联、庙宇楹联、匾额、嫘祖道场规程文本《嫘祖仪》。还有清代乾隆30年(1765年)乙酉科进士岳冠华任陕西渭南知县作诗传世:“嫘祖吾乡里,青龙诞帝妃。始蚕蚕作茧,织绢绢成衣。逸史传翁妪,功勋纪赵蕤。子孙承祖烈,织绢有鹅溪。”《四川通志》卷十八《舆地志一十七》“潼川府盐亭县”下记载“蚕丝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原引注《舆地纪胜》:“山在永泰县西二十里”,又引《九域志》“梓州蚕丝山,每上春七日,远近士女多游于此,以祀蚕丝。”盐亭民俗蚕文化古盛今兴,抬蚕神出行巡城、巡郊,舞蚕龙、采桑舞、桃子龙、献红鞋、献三牲、献茧串、包面、蚕过年(二月初八)、先蚕节(二月初十,嫘祖生日)、酬蚕节(九月十五)、祭蚕神庙会、烧遍香、唱大戏等祭祀民俗活动。这种民俗活动的影响及于世界,韩国汉城及各道治所城市还有先蚕坛。1993年3月韩国东亚日报报道:“已经停止了85年的先蚕节享先蚕大礼,现已恢复。”总之,嫘祖都被世代尊之为先蚕,是无疑的。
无字丰碑
史前时代的神话和传说,把先民的领袖人物赋予超凡的灵魂和伟力,是有其民族性的原型的,是现实的而非虚诞的。嫘祖就是诞生在盐亭的现实人物。嫘祖轩辕的人文圣迹,蚕桑丝绸史迹,嫘祖文化史迹,有数十处之多。这些都是历史的积淀,加上盐亭出土的历史文物,大量文献和约定俗成的祭祀嫘祖的民俗等,足以证明了盐亭是嫘祖的故里,是丝绸的源头。
嫘祖始蚕桑,史迹今犹存。反映蚕桑丝绸的遗迹有:桑林坡、吉树坡、蚕丝山、丝姑垭、茧子山、丝源山、水丝山、丝织坪、丝姥山、西陵绸、蚕姑庙、锦机台、丝姑庙、丝姑山、王凤岩、祖家湾、三锅椿、织绢岭、抽丝台、赛丝廊、晒丝岭等。
嫘祖文化史,古迹活化石。在盐亭境内,反映嫘祖文化的遗迹有:嫘祖陵、嫘祖穴、嫘祖坪、嫘祖山、嫘祖坝、嫘轩殿、嫘祖坟、嫘轩宫、嫘祖庙、轩辕坡、嫘祖井、先蚕楼、先蚕塔、嫘宫山、嫘姑十二峰、西陵垭、西陵山、天子山、西陵寺、嫘祖印等。
出土有文物,再现远古史。在县境内出土了石斧、玉璧、石璧、古桑化石、古桑残骸、金蚕、铜蚕、陶蚕、陶蚕房、陶茧、陶蛾、陶茧箔、陶俑、陶罐、陶缫丝盆、陶缫丝架、谷父蚕母、青铜跪俑像,兽骨指挥杖化石、“王凤瓦”、嫘祖轩辕石像等数百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土了古桑树化石和石斧。表明史前时代已宜于农桑之地,盐亭境内,自古遗有西陵山、西陵寺古地名,同时在绵阳边堆山新石器时代等遗址出土有罐、钵、豆、纺轮等陶器和斧、锛、凿、刀、矛、箭等石器,展现了远古西陵国嫘祖文明的曙光。
神奇的传说,历史的载体。嫘祖衣被天下,福泽万民,在盐亭留下了许多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神奇故事美丽传说。有嫘祖、轩辕、歧伯、仓颉、金二伯、应龙等先人的传说故事,如:彩凤投怀生嫘祖、天虫家养织丝绢、含茧化丝、蜘蛛结网、王凤采果奉双亲、四方奔走教民养蚕、蜀女化蚕马头娘、嫘祖遇旋风发明缫丝车、织绢岭午梦获渔梭、龙泉藏丝洞、紫霞坪试养家蚕、水丝山建缫丝房、吉树坡初识天虫、扎草人驱鸟护蚕、遇仙猫灭鼠、西陵宫嫘祖赠丝衣、见丝帛轩辕西行、黄帝西陵纳元妃、衣落山金二伯射黄帝、轩辕西属请岐伯等。
丝源再说
明代文学家徐道,在《历代神仙通鉴·仙真衍派》说:(黄)帝初闻西陵氏女嫘祖,聪明温顺,聘娶为妃。常来游河滨,见树上都有白团,似鸟卵,而欲掰视,中有虫女指,询之土人,云龙与马交,遗精所化,嫘祖取置于器,越日出蛾,雌雄相配,自辰亥始解,生子无数。嫘祖藏之来春,皆生小虫,采桑嫩叶饲之。摘而挪沸汤缫之,绎而为丝。法天象经书莫言之义,造机抒,织成币帛,可以衣体,至是遂为人用。复以草木之华,染化五采文章,为衣服之美,而天下不患皴瘃。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嫘祖养蚕、育种、采桑、治丝、造机、织帛、制衣体以及染色增美等事业,都作了系统的描述,与宋朝《织部·祀谢》中的画幅内容十分吻合,使人不得不承认嫘祖是我国上古时代养蚕治丝之始祖。清代史学家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称:“西陵氏之女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后世祀为先蚕。”
明代学者董斯张在《广博物志》卷十五中,引《皇图要览》云: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在四川新津县,至今还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三月三日半阴阳,农妇养蚕勤采桑。蚕桑创自西陵母,穿绸勿忘养蚕娘。这位西陵圣母,便是农民们对嫘祖的尊称。
除此之外,在《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事物原始》等数十种典籍中,还有上述类似的记述。由此可见,嫘祖的确是我国养蚕治丝的创始人,是被后世尊称为“蚕神”、“先蚕”、“西陵圣母”的伟大人物。由于嫘祖的发明创造,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中国是世界上蚕桑、缫丝、丝绸的原产地,素有丝国之称,如要研究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就离不开四川,也就是说四川是中国丝绸的源产地之一,不仅以嫘祖、蚕女等古史传说饮誉海内,而且以蜀锦、蜀绣等丝织品驰名中外,在中国丝绸文化起源和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嫘祖、蚕女等中国丝绸史上的里程碑似的人物,均与古代巴蜀有关,尤其与今四川盐亭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世文献中对中国丝绸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禹贡》。此篇的丝绸种类有丝、织文(有花纹的丝织品,应即绮)、玄纤缟(纤细的黑白缯和白缯)、玄缍机组(黑色和浅红色的丝织品)等。而《禹贡》的记载进一步表明,早在中国文明兴起的初期,中国丝织品已经形成了许多种类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这表明,中国丝绸的起源是在黄帝时代,《淮南子》所引的《蚕经》,对蚕桑丝绸起源于黄帝时代也有明确的记载,其文曰:《蚕经》云:“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
中国丝绸起源于黄帝时代。按照古代的性别分工,即古代文献屡次述及的“男耕女织”来看,黄帝正妃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养蚕”、“织丝茧以供衣服”,中国丝绸起源探索,嫘祖作为丝绸早期起源的代表,其地位是肯定的。中国丝绸最早传到古希腊,希腊称中国为“支那”,即希腊文“丝绸之国”的含义。
从历史、考古、人类学等有关嫘祖的文献材料和大量丝绸史迹,嫘祖文化史迹和地缘文化进行研究,从中国丝绸起源时代和背景分析,嫘祖与中国丝绸的早期起源,嫘祖时代、地理和史实,尤其是嫘祖与巴蜀蚕桑,丝绸起源的关系,巴蜀丝绸对中外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得出历史上确有嫘祖其人,嫘祖确为中国丝绸之祖,嫘祖故里西陵氏之国在今四川盐亭。
母仪天下
大家都知道,黄帝元妃嫘祖,是世界上蚕桑丝绸的伟大发明家,泽被中华,惠及全球,在中华和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篇章。历来受到人民的尊崇。许多典籍都盛赞嫘祖的伟大功绩,北宋建隆元年疏文称嫘祖:教民养蚕治丝,无须树叶蔽体;令地产桑育蚁,遂教人力回天。脱渔猎以事农耕,制衣裳而兴教化。德配黄帝,辅成怀柔统一之功;恩重元孔,垂教以农立国之本。几千年来,芸芸众生,悉赖生存,数千万泱泱民众,咸归德化。功高共日月同辉,英灵与天地共寿。
嫘祖是开创上古文明的科学发明家。她是实现西陵内部联盟和西蜀部落联盟,并与黄帝实现部族大联盟;辅弼黄帝,联盟炎帝榆罔,东进中原,战败蚩尤,统一万邦,奠定华夏立国基础的政治家。她是教民养蚕、丝织、制衣、推行天下,开创并推进上古文明的教育家。嫘祖生二子,她和轩辕决定,把长子青阳降居江水(岷江),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砻江),接受艰苦环境磨练;让能担当大任之孙颛顼继承黄帝位。表明嫘祖是识大体,不循私,义方教子,大爱无私的贤妻圣母,以身垂范,为万世母师。她是恩威并用,以攻心为上,平定西陵境内多次小部落叛乱的军事家。她提倡婚娶相媒,缔结对偶婚姻,进行人伦教化,体现毕生为民谋福利的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嫘祖由人文共祖被朝廷祀为“先蚕”,民间祀为蚕神。由于她巡行全国教民蚕桑而逝于道上,被人们祀为“道神”“行神”、“祖神”,即保佑出行平安之神,并演变为“旅游之神”——旅游者的保护神。国人敬祀嫘祖,由祖先崇拜发展为神灵崇拜,由民族共祖演进为人格神,具有二重身份,她和炎帝、黄帝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伟大精神
嫘祖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华夏文明的奠基人。
嫘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精华,它属于华夏上古文化、根文化的范畴,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炎黄文化、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东方女性文化的光辉典范。这一文化品牌在国际国内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嫘祖一生为民谋利,甘于奉献;大爱无私,以身垂范;勤劳勇敢,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拼搏向前;宽厚仁慈,以德化人;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勤俭修身,严于自律的精神和勤劳、善良、仁爱、智慧、正义等一切高贵品质,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因而传承嫘祖文化、弘扬始祖精神,保护和开发好嫘祖文化这份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盐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嫘祖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开发,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弘扬嫘祖文化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推进嫘祖文化产业的研究和宣传,把嫘祖文化旅游产业确定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之一,先后多次组织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参加的嫘祖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研讨会、座谈会。制定了以嫘祖文化为龙头,以蚕桑丝绸文化为特色,以森林生态为背景的旅游发展战略。
嫘祖旅游文化的开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业主投入、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对嫘祖文化的宣传造势,广泛招商引资,实施高规格品牌运作,着力打造嫘祖陵风景区、中华母亲园、丝源博物馆三大景点。嫘祖陵为华夏儿女祭拜人文始祖的圣地,主要建好陵前山门、嫘祖塑像、祭祀广场、神道及陵墓区,体现祭祀功能;中华母亲园以母亲文化为主线,拟在原嫘祖坛规划区内陈列嫘祖及中华民族杰出女性生平事迹及塑像,供人游览观光;丝源博物馆拟建在县委机关内笔塔旁,主要展示与嫘祖文化、丝源文化相关的文物、资料。由四川省和绵阳市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了嫘祖陵设计方案和沙盘制作。投资1.8亿元建成了盐亭至嫘祖陵旅游等级公路。
“嫘祖蚕桑丝绸的发明,应当说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革命,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文化的进步推动。因此,嫘祖的伟大发明创造,意味着史前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共荣关系,它揭示了经济与文化互为中介,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从而推动社会和进步的重要原理。”今天,我们弘扬嫘祖文化,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就是,在当代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紧紧把握经济与文化这种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的发展观涵盖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方方面面,文明与文化、传统与传承,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等都是在交流中互补,在互补中发展繁荣。
民间传说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过程中,嫘祖和黄帝手下的另外三个人作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帽子);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履(鞋);而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
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
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人物故乡
嫘祖故里探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郑杰祥)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详细论述了嫘祖故里当在今四川省盐亭县境。
根据文献记载,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有一个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历史阶段,这就是当前学术界所称作的炎黄时代。这是一个从原始氏族制向着古代文明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变革的内容就是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它充满着先进和落后、前进和倒退的尖锐而复杂的斗争。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历史人物群体适应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参与和推动了这场变革,从而把我国古代社会迅速推进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当时的人们讴歌赞美,称颂不已,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记录,这些事迹只能口耳相传,晓于后世,因此这个时代又称之为传说时代。传说中显然会有一些夸张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原始人总是把自己的首领歌颂为半人半神的人物,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原始首领人物的一般特征,黄帝等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对于传说时代人物的事迹,我们固然不可全信,但也不应完全否定,因为这个时代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只有通过广大部族群众特别是首领人物的努力,才能完成这场变革,人类也才有可能健康地步入文明时代。
炎黄时代涌现出许多的先进人物,他们形成一个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宏大的历史人物群体。在这个群体以内,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多谋善断者,有驰骋疆场者,有精于管理者,更有创造发明者。文献记载黄帝时期的创造发明计有将近30项之多,黄帝之妻嫘祖,就是当时一位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嫘祖以发明养蚕取丝而著称于世,《通鉴外纪》云:“西陵氏之子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蚕丝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路史·后纪》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之先蚕。”《隋书·礼仪志》引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三弋、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嫘祖因发明养蚕取丝,有功于人类,而被后人奉为神灵,世世代代享受着人们对她的隆重祭祀,这几乎是华夏民族人所共知的事实,兹不详述。但是有些问题当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关于嫘祖的故里问题。《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郭璞注引《世本》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郝懿行笺疏:“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晋语》云:‘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雷通作累。”《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韦昭注:“方雷,西陵氏之姓。《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姊妹之子曰甥。声,雷、嫘同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张守节《正义》:“西陵,国名也。”据此可知嫘祖乃是古西陵地区(按古代“国”字也有地域之意)方雷氏族之女。但是古代西陵所在,文献记有多处,嫘祖的原居地域,当前学术界意见也颇不一致,例如山东费县的宋宗科先生主张嫘祖生于山东省境1。山西省的先生主张嫘祖为山西夏县人2。陕西的先生主张嫘祖就生活在黄帝陵的附近3。四川省的王剑清先生主张嫘祖原是绵阳盐亭女士4。湖北省的曾纪全先生认为嫘祖原是宜昌姑娘5。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扬守敬疏:“(西陵)亭当在今西平县西。”清代西平县即今河南省西平县,古“西陵”现今已经音变为“师灵”,师灵镇位于今西平县西约22.5公里,杨守敬《水经注图》所绘的古西陵亭就在这里。不过郦道元所说“汉曰西平”并不确切,高沛先生发现甘肃武威汉简中记有“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的文字,按河平元年是西汉成帝刘骜的年号,时为公元前28年,“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当时的西平县不叫西平县,而叫西陵县”6,也就是说至迟在西汉河平元年这里已经称作西陵县,最早到东汉时期才称作西平县,这里的西陵是一个比着西平更为古老的地名。二、此西陵地区古有房国,房国当即嫘祖母家方雷氏族的后裔。《国语·周语》上:“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韦昭注:“房,国名。”《左传·昭公十三年》:“楚之灭蔡也,灵王迁房于荆。”杜预注:“汝南有吴防县即防国。”古防与房相通用。《穆天子传》:天子“东至于房。”檀萃《穆天子传注疏》:“吴房县,汉属汝南郡,古房子国也。”《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吴房县下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本房子国。楚灵王迁房于楚,吴王阖闾弟夫槩奔楚,楚封于此,为棠溪氏,以封吴,故曰吴房,今吴房城棠溪亭是。”《续汉书·郡国志·汝南郡》吴房县下云:“有棠溪亭。”刘昭注补:“《左传》曰:房国,楚灵王所灭,又建封吴王夫槩于棠溪。”王先谦《集解》引王符云:棠溪“在西平县。
溪,谷名也。”《水经·灈水》:“灈水出汝南吴房县西北奥山,北入于汝。”郦道元注:“县西北有棠溪城,故房子国。”《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蔡州下:“西平县,本汉旧县,属汝南郡。苏秦说韩王曰:‘韩有剑戟,出于棠溪。’今此县西界有棠溪村,是也。自汉至后魏皆为西平县地。”《大清一统志·汝宁府》古迹条下:“棠溪城在西平县西北百里,古房国也。”棠溪地区盛产铁矿,在战国时期是韩国的军工基地。以冶铸剑戟著称于世,故又称之为冶炉城、吕墟。按吕墟一名也当与冶铸有关,甲骨文已有吕字,其文云:
丁亥卜,大……其铸黄吕《甲骨文合集》29687
姚孝遂云:“按契文‘吕’即金文之‘吕’,或从金作‘铝’,‘金’字即从此。唐兰谓象‘金鉼’形。《合集》‘其铸黄吕’之记载,当指冶炼金属言之”7。此说甚是,可知“吕墟”意即古代冶炼金属的丘墟。《逸周书·克殷解》又云:“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孔晁注:“轻吕,剑名。”《史记·周本纪》就写作“以轻剑击之。”可知剑在古代又称作“吕”,因此“吕墟”也可解释为古代铸剑的丘墟,此地可能就是现今所称作的吕店,也即棠溪和古房国的所在地,它位于师灵镇即古西陵的西侧,正与古西陵处于同一个地区。按“房”从户,方声,“房”与“方”音义相同古相通用,《诗经·小雅·大田》:“既方既阜”,郑玄笺:“方,房也。”《尚书·商书序》:伊尹“复归于亳,入自北门,迂女鸠、女方,作《女鸠》、《女方》。”《史记·殷本纪》又云:伊尹“复归于亳,入自北门,迂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荀子·礼论》:“方皇周挟”,《史记·礼书》又写作“房皇”是其证。是房姓、房族古代又称作方姓、方族,应劭《风俗通·佚文》云:“方,方雷氏之后也。”可知房姓、房族即方姓、方族应当就是方雷氏的后裔。方雷氏族也见于西周金文,西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师旗鼎》铭文云:“唯三月丁卯,师旗众仆不从王征于方雷。”唐兰以为此方雷氏就是黄帝之妻嫘祖母家的后裔,与《穆天子传》所记天子“东至于房”指的是同一族氏8。此房族应是指的今西平县的古房国,这就进一步说明西平西陵原是方雷氏族即嫘祖母家的故居,也就是嫘祖的原居地。三、现代考古工作者在今师陵和吕店镇的周围即古西陵地区发现有多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9,其中以董寨遗址规模最大,文化内涵也最为丰富,该遗址已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在今年6月8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未经发掘,仅从遗址表面就发现了不少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面积48万平方米。遗址保存完整,是一处不多见的大型古遗址,而且延续到夏、商至东周与两汉,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至于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和氏族社会密码有待进一步去发现、解读”10。由此充分证明早在远古时代古西陵地区已是原始居民的聚居区,这就为我们探寻嫘祖故里提供了考古学上的重要证据。四、西平西陵与文献所记黄帝族聚居区相距较近,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西晋新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市,左传·文公十三年》:‘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敦。’《山海经·西次三经》天山下说:‘有神焉……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帝鸿氏之子’应当仍称帝鸿,所以说‘实为帝江’”11。可知这里所说的江水后世可能已经称作鸿水,此鸿水应当就是指的鸿沟,《史记.河渠书》云:夏禹治水“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古代鸿沟正位于黄帝族所居的新郑以北和以东的地区,它是一条“上古自然的遗迹。”黄帝之子青阳降居的“江水”当在此一地区。至于昌意降居的若水,按“若”从“艹”、从“右”,殷墟卜辞“右”与“有”同字,后世文献“右”与“有”也常相通用,《诗经·周颂·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后汉书·皇后纪》李贤注引此诗皆写作“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右口气急”,《集解》引徐广曰:“右一作有。”据此我以为昌意降居的若水可能就是后世的洧水,《楚辞·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王逸注:“洧盘,水名。《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之山。’”《山海经·西山经》又云:“崦嵫之山,苕水出焉。”郭璞注:“苕或作若,《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之山。’”《淮南子·地形训》:“弱水出自穷石。”闻一多云:“按弱水即若水,似洧盘之水即弱水。”由此可知,古代洧水又称作弱水和若水,三者实为一水。洧水所在,《水经》:“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又东过郑县南。
郦道元注:洧水“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北魏新郑县即今河南省新郑市,洧水在古代又称作若水,因此,黄帝之子昌意降居的若水,实当在黄帝族聚居的新郑附近的洧水沿岸。须知,黄帝和嫘祖所处的时代,早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系社会制度下的习俗是妇女嫁夫从夫,所怀子女也在丈夫家出生,子女长大成人归属于父亲而且受父亲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帝与嫘祖所生的青阳和昌意“降居”的江水和若水,不当在嫘祖母家的汝水和淮水,更不当在长江流域,而应当在黄帝族聚居的今新郑市附近才更合情理。另外,《大清一统志》汝宁府下还记载西平县以生产丝织品“缣”而著称于世,这或与嫘祖在这里发明养蚕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综合以上数证,我认为嫘祖原居地实当在今河南省西平县境,也就是说黄帝和嫘祖都是中原地区的土著,他们率领本部族和周围各部族的广大群众,艰苦奋斗,努力进取,开拓创新,推动着我国古代社会包括中原地区迅速迈向文明历史的新时期。
历史记载
嫘祖,或曰累祖,又名雷祖。
《山梅经·海内经》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
郭璞注《世本》
黄帝娶于西陵氏,谓之累祖。
袁珂案:《路史·后纪五》
黄帝之妃西陵氏日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所谓先蚕,即为最先教人们载桑养蚕织丝的神,又称先蚕神。后来又称祭蚕的仪式为先蚕。
《史记·封禅书》
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刘恕《通鉴外记》亦日: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集说诠真》
为蚕祈福,谓之先蚕。
李贤注:《汉日仪》
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日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螺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奉祀至今。如今在四川省盐亭县建有供奉嫘祖的祖庙,据说崇奉的人特别多,香火尤盛。
总的看来,螺祖为西陵氏之女,或即西陵(河南省西平县古时文献称汝南西陵是螺祖后代房氏的故地郦道元水经注和一些文献资料中都说明)一带西方骥旌之女。又中国以衣业互国,自古素重养蚕,因蚕为妇女所饲养,故自汉以降,历代皆祀先蚕神。东汉先蚕神为菀窳妇人寓氏公主。
相关评价
从史籍记载、民间传说等多方面来看,嫘祖诞生于西陵氏,即今河南省西平县。《嫘祖传》的作者根据大量的史料进行创作,在尊重历史以及传说的基础上,以章回裁,生动的笔墨,再现了中华民族之母的不朽的历史功绩,让读者看到远古时代开创人类生活环境的炎黄二帝、蚩尤、嫘祖种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至劳动、婚姻、战争的原始社会状况,受益匪浅。都为民族和人民立下不朽的功绩。在汉代蚩尤和黄帝一起被尊为战神,蚩尤被描述为反面人物是历史的偏见。
历史功绩
嫘祖的历史功绩,第一,首先是青少年时代名叫“王凤”的嫘祖,从小就聪明伶俐,16岁后便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织绢之术;第二,在野蚕家养的巨大变化中,嫘祖抽丝织绸制衣裳的重大发明,对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嫘祖从为人类抽丝制衣裳开端,又首倡嫁娶相媒,在部落战争中与轩辕黄帝结为百年之好,开族外通婚之先河。嫘祖作为人文母祖,开创人类文明的第一位女性,也毫无疑问的是世世代代妇女们的首应学习的最光辉的模范。
历史发展
历史发展到以男性为主的社会,女性的生活和地位显然大大降落;而且竟适得其反,女性往往竟成为被污辱与受损害的,何其可悲啊!在历史已迈进21世纪的今天,男女自由平等早已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有法律的保证;然而妇女的不幸遭遇,即使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也并未消失其阴影,在有法律的保障制度下,重视端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依然是今天与未来的神圣职责之一。
回顾远古历史,第一个为人类社会文明起了伟大的开创作用的是嫘祖,她至今成为我们应当学习和宣扬的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光辉模范。也是人们永世歌颂的典范。
祭祠活动
嫘祖是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是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是她开创育桑养蚕,抽丝织巾,肇造衣饰文明,著称“蚕丝鼻祖”;是她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著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
中国嫘祖、冶铁铸剑两大文化之乡
2007年11月,“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嫘祖故里河南西平隆重举行。据悉,一个县同时被命名为两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同时挂四块牌子在国内尚属首次。
今天上午八时许,在授牌仪式现场河南西平杨庄高中内,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九时三十分左右,有关领导开始宣读正式命名授牌文件,并向西平县授牌。来自国家、河南省、驻马店市等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民众近两万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河南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著名冶铸重地,西平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是她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
今年六月中旬,“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一行专程赴河南西平县,对该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进行评审验收。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平县(古西陵)是嫘祖故里,又有诸多历史典籍记载和原生态性的多处历史遗存;不仅流传有众多的民间神话、传说、风物掌故,又有对棠溪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嫘祖文化研究》
《嫘祖文化研究》一书也与今年九月正式由文物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并于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论证了嫘祖故里在西平;嫘祖乃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带领子民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功莫大焉,被后世奉为蚕神和祖神(旅游之神)而世代尊崇。不少论文还就研究与开发嫘祖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表了真知灼见。
《南浔蚕桑乐府·赛神》
(清)董蠡舟
孙言昨返自前村,闻村夫子谈蚕神。
神为天驷配嫘祖,或祀菀窳寓氏主。
九宫仙嫔马鸣王,众说纷纭难悉数。
翁云何用知许事?但愿神欢乞神庇。
年年收取十二分,神福散来谋一醉。
嫘祖,一作“累祖”。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人物简介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神话传说中把她说成养蚕缫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蚕神)。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历史上悠久文明大国,我们先祖创造了著名于世界的灿烂文化。嫘祖是我们先祖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嫘首倡婚嫁,母仪天下,福祉万民,和炎黄二帝开辟鸿茫,告别蛮荒,功高日月,德被华夏,被后人奉为“先蚕”圣母,与炎帝、黄帝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为人文始祖。
“水有源,树有根”,今天,我们宣传嫘祖文化,弘扬嫘祖精神,开发嫘祖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我们敬祭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人文女祖为远古先民们求生存、求发展、谋福祉的伟大精神,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把民族母亲遗留下来的美德世世代代传下去。
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的历史祖根在中华,“我的中国心”、民族魂,将随祖国的富强伟大而日益增强,为作为五千年文明史古国焕发青春的民族自豪感而日益升华。
绵阳盐亭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从炎黄二帝和嫘祖开始的,他们都是华夏文明的肇造者。
典籍载嫘祖,其人有其事。先秦典籍《山海经》、《世本》、《竹书纪年》,以及《史记》、《大戴礼》、《吕氏春秋》、《蜀王本纪》、《史记·三代世表》、《帝王世纪》、《大荒西传》等均有黄帝、嫘祖与巴蜀的关系。嫘祖是黄帝元妃,历代载籍略无异同,“黄帝为其子娶蜀山氏女”,历代载记亦无歧义。记载了黄帝元妃嫘祖及其子青阳、昌意、孙颛顼在古蜀的事迹。《史记》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又《水经注》、《路史》等皆称黄帝“初都于陈”,即“今宝鸡,故陈仓”而“非宛丘”。学者何光岳先生《西陵氏的源流与迁徙》,称西陵氏以地为氏,起源于四川岷山,后分两支迁徙他处。则“初都于陈”的宝鸡距古蜀西陵不远,故黄帝能与西陵之女嫘祖联姻。况且上古先民居无定所,流徙可达万里之遥。自古中原人在陕有三条通道,即褒斜道、金牛道、米仓道,还有甘肃的阴平道,因而蜀地与中原通道不是隔绝的。而《华阳国志·蜀志》称:“蜀之为邦,……媾姻则黄帝婚其族”,分明记载了黄帝与嫘祖联姻的事实。
《嫘祖圣地》碑,有力的佐证。唐玄宗“三召不应”、著《长短经》传世、为少年李白之师的思想家、韬略家赵蕤,在东关县(故城盐亭境内今金鸡镇旧县坝)有别业,常住此读书著述。乡民于开元二十年间修葺嫘轩宫,请他作了碑序。《嫘祖圣地》碑立于嫘祖山下嫘祖湖旁。碑文有“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遵嘱葬于青龙(山)之首,碑碣犹存。嫘祖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御制耕织图》,赞蚕丝祖神。康熙《御制耕织图》《织部·祀谢》画幅内,刻有宋朝绍兴县令楼王寿五言诗八句,“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马革裹玉肌,能神不为辱,此事虽眇茫,解为民为福。”并涉及“蜀女化蚕”,成为“蚕女马头娘”的典故。康熙为此画题七绝诗“劳劳拜族祭神桑,喜得丝成愿已偿,自是西陵功德盛,万年衣被泽无疆”。称先蚕嫘祖为“西陵氏神”,首见于汉《淮南子》引《蚕经》;《隋书·礼乐志》记北周享先蚕,称“行西周故事”,皇后“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两诗中有“蚕市”、“西蜀”、“西陵”、“先蚕”、“蚕神”及“蜀女化蚕为马头娘”,都是古蜀所特有的事物。而享先蚕古礼历来是在帝都的先蚕坛举行,“此邦享先蚕”,则西蜀地方政权亦有享先蚕之礼。即在盐亭县城,原来也有蚕神庙、先蚕坛。民间持续举行祭先蚕,这更表明西蜀古来就是享先蚕之邦,而盐亭一个小县城也设先蚕坛祭拜嫘祖,这是罕见的。
龙泉藏丝洞,唐碑又印证。在盐亭县龙泉乡石马沟金龙山上有个“藏丝洞”,洞内石壁刻有嫘祖骑白马飞奔像,两旁刻有:“王氏蚕姑丝绢藏,先祖功德黄帝妃”的民俗对联。壁上还刻有“凤姐二月十日生”。此地距嫘祖诞生地的金鸡镇嫘祖山20公里,而所记嫘祖诞生日期与《嫘祖圣地》碑文吻合。民间故事传说嫘祖幼时名王凤,伙伴们昵称她为凤姐、凤姑、凤姑娘、嫘姑、蚕姑、丝姑等名字,有的也成地名。世代祭先蚕,文献有记载。祭祀先蚕之礼早在西周就已开始,《月令》成书于西周,“诸侯朝正于天子,受《月令》以归,而藏诸庙中;天子藏诸于明堂,每月告朔朝庙,出而行之。《续汉书·礼仪志上》记载“……皇后帅公卿诸候夫蚕,祠先蚕,礼以少牢。三国亦沿不改,依周典也。”“晋后祠先蚕”(皇后)依汉魏行事。宋·金履祥《通鉴前编·外纪》称:“西陵之女嫘祖为帝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而无酸前之患,后世祀为先蚕。”北宋和民国时期祭祀嫘祖的祭文、疏文、嫘祖墓联、庙宇楹联、匾额、嫘祖道场规程文本《嫘祖仪》。还有清代乾隆30年(1765年)乙酉科进士岳冠华任陕西渭南知县作诗传世:“嫘祖吾乡里,青龙诞帝妃。始蚕蚕作茧,织绢绢成衣。逸史传翁妪,功勋纪赵蕤。子孙承祖烈,织绢有鹅溪。”《四川通志》卷十八《舆地志一十七》“潼川府盐亭县”下记载“蚕丝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原引注《舆地纪胜》:“山在永泰县西二十里”,又引《九域志》“梓州蚕丝山,每上春七日,远近士女多游于此,以祀蚕丝。”盐亭民俗蚕文化古盛今兴,抬蚕神出行巡城、巡郊,舞蚕龙、采桑舞、桃子龙、献红鞋、献三牲、献茧串、包面、蚕过年(二月初八)、先蚕节(二月初十,嫘祖生日)、酬蚕节(九月十五)、祭蚕神庙会、烧遍香、唱大戏等祭祀民俗活动。这种民俗活动的影响及于世界,韩国汉城及各道治所城市还有先蚕坛。1993年3月韩国东亚日报报道:“已经停止了85年的先蚕节享先蚕大礼,现已恢复。”总之,嫘祖都被世代尊之为先蚕,是无疑的。
无字丰碑
史前时代的神话和传说,把先民的领袖人物赋予超凡的灵魂和伟力,是有其民族性的原型的,是现实的而非虚诞的。嫘祖就是诞生在盐亭的现实人物。嫘祖轩辕的人文圣迹,蚕桑丝绸史迹,嫘祖文化史迹,有数十处之多。这些都是历史的积淀,加上盐亭出土的历史文物,大量文献和约定俗成的祭祀嫘祖的民俗等,足以证明了盐亭是嫘祖的故里,是丝绸的源头。
嫘祖始蚕桑,史迹今犹存。反映蚕桑丝绸的遗迹有:桑林坡、吉树坡、蚕丝山、丝姑垭、茧子山、丝源山、水丝山、丝织坪、丝姥山、西陵绸、蚕姑庙、锦机台、丝姑庙、丝姑山、王凤岩、祖家湾、三锅椿、织绢岭、抽丝台、赛丝廊、晒丝岭等。
嫘祖文化史,古迹活化石。在盐亭境内,反映嫘祖文化的遗迹有:嫘祖陵、嫘祖穴、嫘祖坪、嫘祖山、嫘祖坝、嫘轩殿、嫘祖坟、嫘轩宫、嫘祖庙、轩辕坡、嫘祖井、先蚕楼、先蚕塔、嫘宫山、嫘姑十二峰、西陵垭、西陵山、天子山、西陵寺、嫘祖印等。
出土有文物,再现远古史。在县境内出土了石斧、玉璧、石璧、古桑化石、古桑残骸、金蚕、铜蚕、陶蚕、陶蚕房、陶茧、陶蛾、陶茧箔、陶俑、陶罐、陶缫丝盆、陶缫丝架、谷父蚕母、青铜跪俑像,兽骨指挥杖化石、“王凤瓦”、嫘祖轩辕石像等数百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土了古桑树化石和石斧。表明史前时代已宜于农桑之地,盐亭境内,自古遗有西陵山、西陵寺古地名,同时在绵阳边堆山新石器时代等遗址出土有罐、钵、豆、纺轮等陶器和斧、锛、凿、刀、矛、箭等石器,展现了远古西陵国嫘祖文明的曙光。
神奇的传说,历史的载体。嫘祖衣被天下,福泽万民,在盐亭留下了许多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神奇故事美丽传说。有嫘祖、轩辕、歧伯、仓颉、金二伯、应龙等先人的传说故事,如:彩凤投怀生嫘祖、天虫家养织丝绢、含茧化丝、蜘蛛结网、王凤采果奉双亲、四方奔走教民养蚕、蜀女化蚕马头娘、嫘祖遇旋风发明缫丝车、织绢岭午梦获渔梭、龙泉藏丝洞、紫霞坪试养家蚕、水丝山建缫丝房、吉树坡初识天虫、扎草人驱鸟护蚕、遇仙猫灭鼠、西陵宫嫘祖赠丝衣、见丝帛轩辕西行、黄帝西陵纳元妃、衣落山金二伯射黄帝、轩辕西属请岐伯等。
丝源再说
明代文学家徐道,在《历代神仙通鉴·仙真衍派》说:(黄)帝初闻西陵氏女嫘祖,聪明温顺,聘娶为妃。常来游河滨,见树上都有白团,似鸟卵,而欲掰视,中有虫女指,询之土人,云龙与马交,遗精所化,嫘祖取置于器,越日出蛾,雌雄相配,自辰亥始解,生子无数。嫘祖藏之来春,皆生小虫,采桑嫩叶饲之。摘而挪沸汤缫之,绎而为丝。法天象经书莫言之义,造机抒,织成币帛,可以衣体,至是遂为人用。复以草木之华,染化五采文章,为衣服之美,而天下不患皴瘃。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嫘祖养蚕、育种、采桑、治丝、造机、织帛、制衣体以及染色增美等事业,都作了系统的描述,与宋朝《织部·祀谢》中的画幅内容十分吻合,使人不得不承认嫘祖是我国上古时代养蚕治丝之始祖。清代史学家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称:“西陵氏之女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后世祀为先蚕。”
明代学者董斯张在《广博物志》卷十五中,引《皇图要览》云: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在四川新津县,至今还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三月三日半阴阳,农妇养蚕勤采桑。蚕桑创自西陵母,穿绸勿忘养蚕娘。这位西陵圣母,便是农民们对嫘祖的尊称。
除此之外,在《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事物原始》等数十种典籍中,还有上述类似的记述。由此可见,嫘祖的确是我国养蚕治丝的创始人,是被后世尊称为“蚕神”、“先蚕”、“西陵圣母”的伟大人物。由于嫘祖的发明创造,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中国是世界上蚕桑、缫丝、丝绸的原产地,素有丝国之称,如要研究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就离不开四川,也就是说四川是中国丝绸的源产地之一,不仅以嫘祖、蚕女等古史传说饮誉海内,而且以蜀锦、蜀绣等丝织品驰名中外,在中国丝绸文化起源和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嫘祖、蚕女等中国丝绸史上的里程碑似的人物,均与古代巴蜀有关,尤其与今四川盐亭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世文献中对中国丝绸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禹贡》。此篇的丝绸种类有丝、织文(有花纹的丝织品,应即绮)、玄纤缟(纤细的黑白缯和白缯)、玄缍机组(黑色和浅红色的丝织品)等。而《禹贡》的记载进一步表明,早在中国文明兴起的初期,中国丝织品已经形成了许多种类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这表明,中国丝绸的起源是在黄帝时代,《淮南子》所引的《蚕经》,对蚕桑丝绸起源于黄帝时代也有明确的记载,其文曰:《蚕经》云:“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
中国丝绸起源于黄帝时代。按照古代的性别分工,即古代文献屡次述及的“男耕女织”来看,黄帝正妃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养蚕”、“织丝茧以供衣服”,中国丝绸起源探索,嫘祖作为丝绸早期起源的代表,其地位是肯定的。中国丝绸最早传到古希腊,希腊称中国为“支那”,即希腊文“丝绸之国”的含义。
从历史、考古、人类学等有关嫘祖的文献材料和大量丝绸史迹,嫘祖文化史迹和地缘文化进行研究,从中国丝绸起源时代和背景分析,嫘祖与中国丝绸的早期起源,嫘祖时代、地理和史实,尤其是嫘祖与巴蜀蚕桑,丝绸起源的关系,巴蜀丝绸对中外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得出历史上确有嫘祖其人,嫘祖确为中国丝绸之祖,嫘祖故里西陵氏之国在今四川盐亭。
母仪天下
大家都知道,黄帝元妃嫘祖,是世界上蚕桑丝绸的伟大发明家,泽被中华,惠及全球,在中华和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篇章。历来受到人民的尊崇。许多典籍都盛赞嫘祖的伟大功绩,北宋建隆元年疏文称嫘祖:教民养蚕治丝,无须树叶蔽体;令地产桑育蚁,遂教人力回天。脱渔猎以事农耕,制衣裳而兴教化。德配黄帝,辅成怀柔统一之功;恩重元孔,垂教以农立国之本。几千年来,芸芸众生,悉赖生存,数千万泱泱民众,咸归德化。功高共日月同辉,英灵与天地共寿。
嫘祖是开创上古文明的科学发明家。她是实现西陵内部联盟和西蜀部落联盟,并与黄帝实现部族大联盟;辅弼黄帝,联盟炎帝榆罔,东进中原,战败蚩尤,统一万邦,奠定华夏立国基础的政治家。她是教民养蚕、丝织、制衣、推行天下,开创并推进上古文明的教育家。嫘祖生二子,她和轩辕决定,把长子青阳降居江水(岷江),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砻江),接受艰苦环境磨练;让能担当大任之孙颛顼继承黄帝位。表明嫘祖是识大体,不循私,义方教子,大爱无私的贤妻圣母,以身垂范,为万世母师。她是恩威并用,以攻心为上,平定西陵境内多次小部落叛乱的军事家。她提倡婚娶相媒,缔结对偶婚姻,进行人伦教化,体现毕生为民谋福利的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嫘祖由人文共祖被朝廷祀为“先蚕”,民间祀为蚕神。由于她巡行全国教民蚕桑而逝于道上,被人们祀为“道神”“行神”、“祖神”,即保佑出行平安之神,并演变为“旅游之神”——旅游者的保护神。国人敬祀嫘祖,由祖先崇拜发展为神灵崇拜,由民族共祖演进为人格神,具有二重身份,她和炎帝、黄帝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伟大精神
嫘祖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华夏文明的奠基人。
嫘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精华,它属于华夏上古文化、根文化的范畴,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炎黄文化、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东方女性文化的光辉典范。这一文化品牌在国际国内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嫘祖一生为民谋利,甘于奉献;大爱无私,以身垂范;勤劳勇敢,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拼搏向前;宽厚仁慈,以德化人;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勤俭修身,严于自律的精神和勤劳、善良、仁爱、智慧、正义等一切高贵品质,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因而传承嫘祖文化、弘扬始祖精神,保护和开发好嫘祖文化这份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盐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嫘祖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开发,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弘扬嫘祖文化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推进嫘祖文化产业的研究和宣传,把嫘祖文化旅游产业确定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之一,先后多次组织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参加的嫘祖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研讨会、座谈会。制定了以嫘祖文化为龙头,以蚕桑丝绸文化为特色,以森林生态为背景的旅游发展战略。
嫘祖旅游文化的开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业主投入、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对嫘祖文化的宣传造势,广泛招商引资,实施高规格品牌运作,着力打造嫘祖陵风景区、中华母亲园、丝源博物馆三大景点。嫘祖陵为华夏儿女祭拜人文始祖的圣地,主要建好陵前山门、嫘祖塑像、祭祀广场、神道及陵墓区,体现祭祀功能;中华母亲园以母亲文化为主线,拟在原嫘祖坛规划区内陈列嫘祖及中华民族杰出女性生平事迹及塑像,供人游览观光;丝源博物馆拟建在县委机关内笔塔旁,主要展示与嫘祖文化、丝源文化相关的文物、资料。由四川省和绵阳市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了嫘祖陵设计方案和沙盘制作。投资1.8亿元建成了盐亭至嫘祖陵旅游等级公路。
“嫘祖蚕桑丝绸的发明,应当说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革命,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文化的进步推动。因此,嫘祖的伟大发明创造,意味着史前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共荣关系,它揭示了经济与文化互为中介,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从而推动社会和进步的重要原理。”今天,我们弘扬嫘祖文化,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就是,在当代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紧紧把握经济与文化这种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的发展观涵盖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方方面面,文明与文化、传统与传承,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等都是在交流中互补,在互补中发展繁荣。
民间传说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过程中,嫘祖和黄帝手下的另外三个人作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帽子);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履(鞋);而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
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
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人物故乡
嫘祖故里探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郑杰祥)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详细论述了嫘祖故里当在今四川省盐亭县境。
根据文献记载,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有一个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历史阶段,这就是当前学术界所称作的炎黄时代。这是一个从原始氏族制向着古代文明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变革的内容就是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它充满着先进和落后、前进和倒退的尖锐而复杂的斗争。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历史人物群体适应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参与和推动了这场变革,从而把我国古代社会迅速推进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当时的人们讴歌赞美,称颂不已,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记录,这些事迹只能口耳相传,晓于后世,因此这个时代又称之为传说时代。传说中显然会有一些夸张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原始人总是把自己的首领歌颂为半人半神的人物,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原始首领人物的一般特征,黄帝等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对于传说时代人物的事迹,我们固然不可全信,但也不应完全否定,因为这个时代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只有通过广大部族群众特别是首领人物的努力,才能完成这场变革,人类也才有可能健康地步入文明时代。
炎黄时代涌现出许多的先进人物,他们形成一个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宏大的历史人物群体。在这个群体以内,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多谋善断者,有驰骋疆场者,有精于管理者,更有创造发明者。文献记载黄帝时期的创造发明计有将近30项之多,黄帝之妻嫘祖,就是当时一位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嫘祖以发明养蚕取丝而著称于世,《通鉴外纪》云:“西陵氏之子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蚕丝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路史·后纪》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之先蚕。”《隋书·礼仪志》引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三弋、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嫘祖因发明养蚕取丝,有功于人类,而被后人奉为神灵,世世代代享受着人们对她的隆重祭祀,这几乎是华夏民族人所共知的事实,兹不详述。但是有些问题当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关于嫘祖的故里问题。《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郭璞注引《世本》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郝懿行笺疏:“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晋语》云:‘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雷通作累。”《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韦昭注:“方雷,西陵氏之姓。《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姊妹之子曰甥。声,雷、嫘同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张守节《正义》:“西陵,国名也。”据此可知嫘祖乃是古西陵地区(按古代“国”字也有地域之意)方雷氏族之女。但是古代西陵所在,文献记有多处,嫘祖的原居地域,当前学术界意见也颇不一致,例如山东费县的宋宗科先生主张嫘祖生于山东省境1。山西省的先生主张嫘祖为山西夏县人2。陕西的先生主张嫘祖就生活在黄帝陵的附近3。四川省的王剑清先生主张嫘祖原是绵阳盐亭女士4。湖北省的曾纪全先生认为嫘祖原是宜昌姑娘5。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扬守敬疏:“(西陵)亭当在今西平县西。”清代西平县即今河南省西平县,古“西陵”现今已经音变为“师灵”,师灵镇位于今西平县西约22.5公里,杨守敬《水经注图》所绘的古西陵亭就在这里。不过郦道元所说“汉曰西平”并不确切,高沛先生发现甘肃武威汉简中记有“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的文字,按河平元年是西汉成帝刘骜的年号,时为公元前28年,“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当时的西平县不叫西平县,而叫西陵县”6,也就是说至迟在西汉河平元年这里已经称作西陵县,最早到东汉时期才称作西平县,这里的西陵是一个比着西平更为古老的地名。二、此西陵地区古有房国,房国当即嫘祖母家方雷氏族的后裔。《国语·周语》上:“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韦昭注:“房,国名。”《左传·昭公十三年》:“楚之灭蔡也,灵王迁房于荆。”杜预注:“汝南有吴防县即防国。”古防与房相通用。《穆天子传》:天子“东至于房。”檀萃《穆天子传注疏》:“吴房县,汉属汝南郡,古房子国也。”《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吴房县下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本房子国。楚灵王迁房于楚,吴王阖闾弟夫槩奔楚,楚封于此,为棠溪氏,以封吴,故曰吴房,今吴房城棠溪亭是。”《续汉书·郡国志·汝南郡》吴房县下云:“有棠溪亭。”刘昭注补:“《左传》曰:房国,楚灵王所灭,又建封吴王夫槩于棠溪。”王先谦《集解》引王符云:棠溪“在西平县。
溪,谷名也。”《水经·灈水》:“灈水出汝南吴房县西北奥山,北入于汝。”郦道元注:“县西北有棠溪城,故房子国。”《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蔡州下:“西平县,本汉旧县,属汝南郡。苏秦说韩王曰:‘韩有剑戟,出于棠溪。’今此县西界有棠溪村,是也。自汉至后魏皆为西平县地。”《大清一统志·汝宁府》古迹条下:“棠溪城在西平县西北百里,古房国也。”棠溪地区盛产铁矿,在战国时期是韩国的军工基地。以冶铸剑戟著称于世,故又称之为冶炉城、吕墟。按吕墟一名也当与冶铸有关,甲骨文已有吕字,其文云:
丁亥卜,大……其铸黄吕《甲骨文合集》29687
姚孝遂云:“按契文‘吕’即金文之‘吕’,或从金作‘铝’,‘金’字即从此。唐兰谓象‘金鉼’形。《合集》‘其铸黄吕’之记载,当指冶炼金属言之”7。此说甚是,可知“吕墟”意即古代冶炼金属的丘墟。《逸周书·克殷解》又云:“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孔晁注:“轻吕,剑名。”《史记·周本纪》就写作“以轻剑击之。”可知剑在古代又称作“吕”,因此“吕墟”也可解释为古代铸剑的丘墟,此地可能就是现今所称作的吕店,也即棠溪和古房国的所在地,它位于师灵镇即古西陵的西侧,正与古西陵处于同一个地区。按“房”从户,方声,“房”与“方”音义相同古相通用,《诗经·小雅·大田》:“既方既阜”,郑玄笺:“方,房也。”《尚书·商书序》:伊尹“复归于亳,入自北门,迂女鸠、女方,作《女鸠》、《女方》。”《史记·殷本纪》又云:伊尹“复归于亳,入自北门,迂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荀子·礼论》:“方皇周挟”,《史记·礼书》又写作“房皇”是其证。是房姓、房族古代又称作方姓、方族,应劭《风俗通·佚文》云:“方,方雷氏之后也。”可知房姓、房族即方姓、方族应当就是方雷氏的后裔。方雷氏族也见于西周金文,西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师旗鼎》铭文云:“唯三月丁卯,师旗众仆不从王征于方雷。”唐兰以为此方雷氏就是黄帝之妻嫘祖母家的后裔,与《穆天子传》所记天子“东至于房”指的是同一族氏8。此房族应是指的今西平县的古房国,这就进一步说明西平西陵原是方雷氏族即嫘祖母家的故居,也就是嫘祖的原居地。三、现代考古工作者在今师陵和吕店镇的周围即古西陵地区发现有多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9,其中以董寨遗址规模最大,文化内涵也最为丰富,该遗址已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在今年6月8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未经发掘,仅从遗址表面就发现了不少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面积48万平方米。遗址保存完整,是一处不多见的大型古遗址,而且延续到夏、商至东周与两汉,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至于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和氏族社会密码有待进一步去发现、解读”10。由此充分证明早在远古时代古西陵地区已是原始居民的聚居区,这就为我们探寻嫘祖故里提供了考古学上的重要证据。四、西平西陵与文献所记黄帝族聚居区相距较近,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西晋新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市,左传·文公十三年》:‘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敦。’《山海经·西次三经》天山下说:‘有神焉……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帝鸿氏之子’应当仍称帝鸿,所以说‘实为帝江’”11。可知这里所说的江水后世可能已经称作鸿水,此鸿水应当就是指的鸿沟,《史记.河渠书》云:夏禹治水“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古代鸿沟正位于黄帝族所居的新郑以北和以东的地区,它是一条“上古自然的遗迹。”黄帝之子青阳降居的“江水”当在此一地区。至于昌意降居的若水,按“若”从“艹”、从“右”,殷墟卜辞“右”与“有”同字,后世文献“右”与“有”也常相通用,《诗经·周颂·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后汉书·皇后纪》李贤注引此诗皆写作“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右口气急”,《集解》引徐广曰:“右一作有。”据此我以为昌意降居的若水可能就是后世的洧水,《楚辞·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王逸注:“洧盘,水名。《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之山。’”《山海经·西山经》又云:“崦嵫之山,苕水出焉。”郭璞注:“苕或作若,《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之山。’”《淮南子·地形训》:“弱水出自穷石。”闻一多云:“按弱水即若水,似洧盘之水即弱水。”由此可知,古代洧水又称作弱水和若水,三者实为一水。洧水所在,《水经》:“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又东过郑县南。
郦道元注:洧水“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北魏新郑县即今河南省新郑市,洧水在古代又称作若水,因此,黄帝之子昌意降居的若水,实当在黄帝族聚居的新郑附近的洧水沿岸。须知,黄帝和嫘祖所处的时代,早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系社会制度下的习俗是妇女嫁夫从夫,所怀子女也在丈夫家出生,子女长大成人归属于父亲而且受父亲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帝与嫘祖所生的青阳和昌意“降居”的江水和若水,不当在嫘祖母家的汝水和淮水,更不当在长江流域,而应当在黄帝族聚居的今新郑市附近才更合情理。另外,《大清一统志》汝宁府下还记载西平县以生产丝织品“缣”而著称于世,这或与嫘祖在这里发明养蚕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综合以上数证,我认为嫘祖原居地实当在今河南省西平县境,也就是说黄帝和嫘祖都是中原地区的土著,他们率领本部族和周围各部族的广大群众,艰苦奋斗,努力进取,开拓创新,推动着我国古代社会包括中原地区迅速迈向文明历史的新时期。
历史记载
嫘祖,或曰累祖,又名雷祖。
《山梅经·海内经》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
郭璞注《世本》
黄帝娶于西陵氏,谓之累祖。
袁珂案:《路史·后纪五》
黄帝之妃西陵氏日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所谓先蚕,即为最先教人们载桑养蚕织丝的神,又称先蚕神。后来又称祭蚕的仪式为先蚕。
《史记·封禅书》
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刘恕《通鉴外记》亦日: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集说诠真》
为蚕祈福,谓之先蚕。
李贤注:《汉日仪》
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日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螺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奉祀至今。如今在四川省盐亭县建有供奉嫘祖的祖庙,据说崇奉的人特别多,香火尤盛。
总的看来,螺祖为西陵氏之女,或即西陵(河南省西平县古时文献称汝南西陵是螺祖后代房氏的故地郦道元水经注和一些文献资料中都说明)一带西方骥旌之女。又中国以衣业互国,自古素重养蚕,因蚕为妇女所饲养,故自汉以降,历代皆祀先蚕神。东汉先蚕神为菀窳妇人寓氏公主。
相关评价
从史籍记载、民间传说等多方面来看,嫘祖诞生于西陵氏,即今河南省西平县。《嫘祖传》的作者根据大量的史料进行创作,在尊重历史以及传说的基础上,以章回裁,生动的笔墨,再现了中华民族之母的不朽的历史功绩,让读者看到远古时代开创人类生活环境的炎黄二帝、蚩尤、嫘祖种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至劳动、婚姻、战争的原始社会状况,受益匪浅。都为民族和人民立下不朽的功绩。在汉代蚩尤和黄帝一起被尊为战神,蚩尤被描述为反面人物是历史的偏见。
历史功绩
嫘祖的历史功绩,第一,首先是青少年时代名叫“王凤”的嫘祖,从小就聪明伶俐,16岁后便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织绢之术;第二,在野蚕家养的巨大变化中,嫘祖抽丝织绸制衣裳的重大发明,对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嫘祖从为人类抽丝制衣裳开端,又首倡嫁娶相媒,在部落战争中与轩辕黄帝结为百年之好,开族外通婚之先河。嫘祖作为人文母祖,开创人类文明的第一位女性,也毫无疑问的是世世代代妇女们的首应学习的最光辉的模范。
历史发展
历史发展到以男性为主的社会,女性的生活和地位显然大大降落;而且竟适得其反,女性往往竟成为被污辱与受损害的,何其可悲啊!在历史已迈进21世纪的今天,男女自由平等早已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有法律的保证;然而妇女的不幸遭遇,即使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也并未消失其阴影,在有法律的保障制度下,重视端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依然是今天与未来的神圣职责之一。
回顾远古历史,第一个为人类社会文明起了伟大的开创作用的是嫘祖,她至今成为我们应当学习和宣扬的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光辉模范。也是人们永世歌颂的典范。
祭祠活动
嫘祖是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是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是她开创育桑养蚕,抽丝织巾,肇造衣饰文明,著称“蚕丝鼻祖”;是她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著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
中国嫘祖、冶铁铸剑两大文化之乡
2007年11月,“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嫘祖故里河南西平隆重举行。据悉,一个县同时被命名为两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同时挂四块牌子在国内尚属首次。
今天上午八时许,在授牌仪式现场河南西平杨庄高中内,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九时三十分左右,有关领导开始宣读正式命名授牌文件,并向西平县授牌。来自国家、河南省、驻马店市等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民众近两万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河南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著名冶铸重地,西平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是她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
今年六月中旬,“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一行专程赴河南西平县,对该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进行评审验收。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平县(古西陵)是嫘祖故里,又有诸多历史典籍记载和原生态性的多处历史遗存;不仅流传有众多的民间神话、传说、风物掌故,又有对棠溪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嫘祖文化研究》
《嫘祖文化研究》一书也与今年九月正式由文物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并于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论证了嫘祖故里在西平;嫘祖乃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带领子民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功莫大焉,被后世奉为蚕神和祖神(旅游之神)而世代尊崇。不少论文还就研究与开发嫘祖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表了真知灼见。
《南浔蚕桑乐府·赛神》
(清)董蠡舟
孙言昨返自前村,闻村夫子谈蚕神。
神为天驷配嫘祖,或祀菀窳寓氏主。
九宫仙嫔马鸣王,众说纷纭难悉数。
翁云何用知许事?但愿神欢乞神庇。
年年收取十二分,神福散来谋一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