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意义上,游牧民族之间的骑术水平应该是没有太大的差距,假如说真的是有层次性的差距,x
也许,在马种方面相对而言更优良的阿兰人,在骑术水平上甚至是有可能高于匈人。
然而……这个优势并没有什么卵用,作为可能是亚述人之后再次在高加索草原上成为霸主的阿兰人,在匈人的装备优势面前,很快就被迫西迁。
这也就是说,阿兰人即使是有着更高水平的骑术,依旧无法避免它成为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黄祸当中,倒在匈人骑兵脚下的倒霉民族。
……
而第二个倒在匈人骑兵脚下的,则是以渔猎文化著称的哥特人。
哥特人的起源不详,但是从公元第一世纪开始,罗马人就已经知道他们居住在多瑙河流域。
有一种说法是指哥特人其实是从波罗的海的葛兰岛南渡至中欧的移民。
在公元四世纪,哥特民族从内部分裂了。一部份成为了后来的维斯哥特,也就是西哥特,他们居住在现今的罗马尼亚境内。另一部落则成为奥托哥特,也就是东哥特(eastgoths),他们向东面迁移,一直到达多瑙河下游区域,在临近黑海处建立了城镇。
当匈人出现之后,公元375年匈人对东哥特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东哥特人开始向西迁移,压迫西哥特人也西迁。
西哥特人到达多瑙河下游北岸地区的瓦拉几亚平原。而后匈人也追击至此,在匈人的的压迫下,西哥特人于376年申请南渡多瑙河进入帝国境内居住,向罗马帝国要求避难。罗马帝国皇帝亚伦斯以解决帝国劳动力不足以及为了扩充帝**队为目的,同意了西哥特人迁入的要求,允许他们渡过多瑙河,进入帝国北部的默西亚和色雷斯一带。
东罗马人对西哥特人的统治是残酷的,他们对西哥特人征收重税,随意欺压,一些蛮族甚至只好通过儿女来交税。
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罗马官兵的虐待和压榨,终于在一次罗马士兵虐待殴打西哥特人的事件后,于公元378年在弗里蒂格恩领导下掀起了全民族的起义。起义的西哥特人得到东哥特人、罗马境内奴隶及部分匈人和阿兰人支持,迅速控制了色雷斯地区,并推进到东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安堡。
378年8月,心高气傲的瓦伦斯由于害怕被其他军官抢功,未等待军队集结齐就亲率6万罗马军队进抵阿德里安堡,企图一举击败哥特人。此战罗马军大败,瓦伦斯皇帝本人及其许多部将阵亡,罗马军损失约4万人,元气大伤;阿德里安堡之战显示了骑兵在会战中的巨大突击威力,传统的步兵方阵和军团战术日趋没落。
阿德里安堡之战,一开始算是西哥特人的复仇计划的展开:
在阿德里安堡之战之前,也就是在匈人的攻势下被迫西迁,内附罗马的哥特人,他们请求罗马帝国东部皇帝瓦伦斯允许他们在罗马帝国境内定居。瓦伦斯希望能用哥特人来充实其军队,所以接受了他们的要求。
然而,西哥特人通过收买多瑙河的边境卫兵,被允许携带武器入境。很快事态失去了控制,大量哥特人源源不断地迁入多瑙河流域,而罗马帝国在此地区的兵力又十分薄弱,无法对其加以有效的控制。
当一些地区的罗马士兵开始虐待哥特移民时,哥特人于377年开始暴乱,并且多次击败罗马帝**队。而且东、西哥特人在各自洗劫了多瑙河各省之后,还联合起来渡过多瑙河侵入了巴尔干半岛。瓦伦斯被迫从安条克出发亲自出征。
然而用以镇压哥特人的罗马士兵有许多是从蛮族人或临时招募的士兵,战斗力差、训练时间短,多使用小盾牌和轻武器。罗马军团与哥特人在多瑙河河口附近遭遇。哥特人使用了他们的标准防御战术,用四轮车围成一个大车阵,从阵里不时出击进攻者。此战双方不分胜负,哥特人向色雷斯方向撤退,罗马军队追击。
公元378年8月9日大约中午时分,瓦伦斯率部抵达阿德里安堡。罗马侦察兵在附近发现哥特兵营,并得知大部分哥特骑兵已外出搜集粮草。
为了独享战果,瓦伦斯立即命令部队向哥特兵营进攻,而没有等待前来增援的西罗马皇帝格拉丁的军队。当时哥特兵营里留下的唯一主将菲列德根也立即派人前去召回领兵搜集粮草的统帅阿拉特亚斯和沙弗拉克斯。
当两军激战犹酣之际,阿拉特亚斯和沙弗拉克斯率领哥特骑兵的主力抵达正在进行战斗的河谷旁的高地。哥特骑兵以良好的机动性能对罗马军队的左翼发动了袭击,整个罗马军队顿时乱作了一团。
哥特骑兵先是击溃了罗马军队左翼的罗马骑兵,然后又席卷了罗马军队左翼的步兵,把他们压向罗马军队的中央,步兵受到挤压即无法展开作战队形,也无法施展手中的兵器。菲列德根也下令打开车阵出击,罗马军队溃败。瓦伦斯待在后备队中,被哥特人击退,其本人身负重伤,被抬到一个农家的茅屋。
当晚,哥特人包围了茅屋并放了火,他们不知道烧死的竟是罗马帝国皇帝。罗马军队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士兵阵亡,哥特方面伤亡人数不详,但应该相当轻微。
在关于阿德里安堡之战的记载当中,从侧面佐证了哥特人并非如同阿兰人一样愚蠢,而是很有可能将占据了他们家园,迫使他们西迁的匈人装备,比如说马镫以及马鞍装备到自己的骑兵部队身上。
因为即使是哥特人骑兵击败了罗马骑兵部队,但是想要冲击罗马人成名已久的步兵战阵,若是没有马镫以及马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在阿德里安堡之战之后,哥特人牢固控制了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地区,为进一步扩张势力建立了基地。
随后登基的狄奥多西大帝对哥特人采取了游击战术:引诱哥特人出战,然后一只部队伏击,另一支部队扫荡敌后方的妇女儿童,此计导致哥特人与382年投降,被狄奥多西编为辅军。西哥特人内部的三位领袖去世已群龙无首,曾经跟随狄奥多西大帝西征的、罗马化程度较深的阿拉里克被推举为首脑。
395年迪奥多西死后,东帝国境内蛮族遭受政府排挤,阿拉里克只好率领辅军西去。
410年间西哥特首领阿拉里克率领的蛮族军队对昔日帝国的王都—罗马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三次围攻,破城后在城内任意抢掠三天,大获而归。在此之后,西哥特人继续向西行进,最终建立起一个以西班牙和高卢南部为主体的王国。到了公元五世纪后期,法兰克的克洛维大帝把西哥德人从法国本土驱赶到比利牛斯山以外的西班牙地区。随着克洛维去世,法兰克王国内部也出现分裂,使西哥特王国政权得以维系。711年,新的威胁来自南方。摩尔人的军队从北非渡海而来,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最终征服了领土范围包括整个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王国。
与此同时,东哥特人的命运也在演绎着一段盛衰兴亡史。
他们在匈人的统治下生活了数十年,453年匈人帝国在阿提拉大帝去世后陷入内战,454年匈人帝国灭亡。东哥特人摆脱了匈人几十年的统治,建立了版图大概在罗马的潘诺尼亚行省的新王国。
新王国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一直有着纠缠不清的外交关系,曾经几度开战,又几度复于和平。
493年狄奥多里克称意大利王,在公元489年,东哥特人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脉开始了对意大利的入侵,这就如同他们的兄弟在半个世纪前所做的一样。这项入侵行动乃受到东罗马皇帝芝诺的耸恿,他任命东哥特族领袖狄奥多里克为帝国官员去驱逐西部篡位的皇帝奥多亚塞。狄奥多里克围困拉文纳,久攻不克;遂和当时意大利半岛的统治者奥多亚克订约,共同治理意大利。
493年狄奥多里克在宴请奥多亚克时背信地杀死了他,收编其余部,在493年完全征服了意大利建立了东哥特王国,以拉文纳为首都。其领土包括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普罗旺斯、伊利里亚、下日耳曼与老家潘诺尼亚。
然而,当东哥特人杰出的领袖-狄奥多里克(theodoric)逝世后的不久,公元535年,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出兵意大利,并在554年彻底打败了东哥特王国,最终,拜占庭帝国恢复了古罗马帝国在西方的领土,东哥特王国灭亡。在公元六世纪的后期,当意大利被新来的蛮族伦巴底人入侵后,东哥德人就被消灭,幸免于难者崩散为小群体。
………………………………………………分割线…………………………………………
在公元453年之前,匈人在一个被历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的匈人王者所统率。
但是匈人在这之前就已经与罗马人爆发过战争,但是很有可能这一次战斗时双方平手。
在这一次战争之后,公元418年,仅12岁的阿提拉,被作为议和条约中的人质之一送到罗马宫廷。同时,匈人亦获得埃提乌斯作为人质。
在罗马的时候,阿提拉在宫廷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亦从那里学习到罗马人的传统和习俗,还有他们奢华的生活方式。罗马人希望藉此使他能把罗马文化在回到匈人领地时传扬开去,以增加罗马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而匈人则希望透过人质,能使他们获取更多罗马内部的情报。
阿提拉逗留在罗马时,曾经一度尝试逃跑但失败了。于是他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罗马内部结构上,并专注研究罗马的内政及外交政策。
有时,他甚至会透过暗中观察外交官们举行的外交会议去研究这方面的资料。可以说,阿提拉于当时学习的一切对后来他对匈人的统治,以至于他对罗马的征服战役都有极大的帮助。
公元434年鲁嘉死后,他的两个侄子阿提拉和布莱达便继承他而统治匈人。
公元436年,阿提拉无情地谋杀他的胞兄,独自君临帝国。之后匈部落的势力快速扩展,并开始与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相讨归还几个在拜占庭帝国庇护下的叛教部族。
于翌年,阿提拉和布来达于马古斯会见了拜占庭帝国的代表团,在谈判后并达成一个十分成功的条约:拜占庭承诺归还叛教部族,并把以往每年对匈人的350罗马镑(约1145克黄金)纳贡增加两倍,开放更多与市予匈人商人互市,并为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8个金币的赎金。
在签署条约后,匈人为著巩固和加强他们的帝国,便由拜占庭的边疆撤向内陆地区。而狄奥多西二世便藉此机会,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并沿多瑙河建立防御工事,增强了拜占庭帝国的防御能力。
在接下来的五年,匈人未有再对拜占庭帝国进行大规模进攻,而是转而向波斯帝国进攻。但是,当他们在亚美尼亚遭到波斯还击打败后,阿提拉便放弃征服波斯。
公元440年,匈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拜占庭帝国,并屡次侵扰多瑙河北岸的商人市。阿提拉指责拜占庭人未履行他们的条约,更声称马古斯的主教亵渎了在多瑙河北岸的匈人皇家坟墓,要胁要再次进攻拜占庭。阿提拉率领匈人横渡了多瑙河,把伊利里亚地区和色雷斯地区彻底摧毁,其中还包括了省会费米拉孔。匈人一直攻打到马古斯,在匈人正与拜占庭人相讨交出主教的条件时,该名主教出逃并放弃了此城。
狄奥多西二世在汪达尔人的领袖盖塞里克占领迦太基以及萨珊王朝皇帝伊斯特格德二世入侵亚美尼亚后,决定撤除多瑙河沿岸的防御工事,使得阿提拉更容易进攻巴尔干半岛。
公元441年,匈人铁骑先后攻陷了马古斯,费米拉孔,辛吉度努姆及塞尔曼等城市,直至翌年狄奥多西二世从北非调回他的军队,以及发行新金币支付军费,才暂时遏止了阿提拉的攻势。在此之后,他认为已有足够力量对抗阿提拉,便拒绝了匈人的要求。
在要求被拒后,阿提拉于公元443年再沿多瑙河沿岸发动大规模进攻,并侵占了军事重镇ratiara,及围攻了naissu。
在此两战中,匈人首次使用了攻城槌及攻城车等重形装备。然后匈人军队再度横扫巴尔干半岛,沿着nishava河攻陷了谢尔迪卡,菲立普波里斯,留莱布尔尬兹等大城市,最后攻至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匈人虽然消灭了城外的罗马守军,但由于欠缺攻城器具,所以面对着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墙只能围困该城。
在长期围困后,狄奥多西二世投降,命皇室使节亚纳多留斯与阿提拉相议和平条约。最终狄奥多西二世与阿提拉达成协议,签订一条更严厉的条约:拜占庭同意赔偿6,000罗马镑(约1963克黄金)作为早前毁约的惩罚,而每年纳贡增加三倍至2,100罗马镑(约687克黄金),至于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的赎金亦增至12个金币。
这些条款虽然为拜占庭帝国带来更沉重的负担,但亦暂时满足了匈人的**,使他们再次撤向内陆地区。
有一种说法是约于公元445年,即匈人撤向内陆地区后不久,布莱达便被阿提拉杀害。在杀害布莱达后,阿提拉成为唯一统治匈人的君主,并再度将矛头指向拜占庭帝国。
但是布莱达被杀的时间应该是公元436年,因为只有这样的话,阿提拉才能够指挥统一的匈人军队,在多年内征伐四方。
而在几年之后,阿提拉威震欧洲的经典战例——沙隆之战在公元451年爆发。
也许,在马种方面相对而言更优良的阿兰人,在骑术水平上甚至是有可能高于匈人。
然而……这个优势并没有什么卵用,作为可能是亚述人之后再次在高加索草原上成为霸主的阿兰人,在匈人的装备优势面前,很快就被迫西迁。
这也就是说,阿兰人即使是有着更高水平的骑术,依旧无法避免它成为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黄祸当中,倒在匈人骑兵脚下的倒霉民族。
……
而第二个倒在匈人骑兵脚下的,则是以渔猎文化著称的哥特人。
哥特人的起源不详,但是从公元第一世纪开始,罗马人就已经知道他们居住在多瑙河流域。
有一种说法是指哥特人其实是从波罗的海的葛兰岛南渡至中欧的移民。
在公元四世纪,哥特民族从内部分裂了。一部份成为了后来的维斯哥特,也就是西哥特,他们居住在现今的罗马尼亚境内。另一部落则成为奥托哥特,也就是东哥特(eastgoths),他们向东面迁移,一直到达多瑙河下游区域,在临近黑海处建立了城镇。
当匈人出现之后,公元375年匈人对东哥特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东哥特人开始向西迁移,压迫西哥特人也西迁。
西哥特人到达多瑙河下游北岸地区的瓦拉几亚平原。而后匈人也追击至此,在匈人的的压迫下,西哥特人于376年申请南渡多瑙河进入帝国境内居住,向罗马帝国要求避难。罗马帝国皇帝亚伦斯以解决帝国劳动力不足以及为了扩充帝**队为目的,同意了西哥特人迁入的要求,允许他们渡过多瑙河,进入帝国北部的默西亚和色雷斯一带。
东罗马人对西哥特人的统治是残酷的,他们对西哥特人征收重税,随意欺压,一些蛮族甚至只好通过儿女来交税。
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罗马官兵的虐待和压榨,终于在一次罗马士兵虐待殴打西哥特人的事件后,于公元378年在弗里蒂格恩领导下掀起了全民族的起义。起义的西哥特人得到东哥特人、罗马境内奴隶及部分匈人和阿兰人支持,迅速控制了色雷斯地区,并推进到东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安堡。
378年8月,心高气傲的瓦伦斯由于害怕被其他军官抢功,未等待军队集结齐就亲率6万罗马军队进抵阿德里安堡,企图一举击败哥特人。此战罗马军大败,瓦伦斯皇帝本人及其许多部将阵亡,罗马军损失约4万人,元气大伤;阿德里安堡之战显示了骑兵在会战中的巨大突击威力,传统的步兵方阵和军团战术日趋没落。
阿德里安堡之战,一开始算是西哥特人的复仇计划的展开:
在阿德里安堡之战之前,也就是在匈人的攻势下被迫西迁,内附罗马的哥特人,他们请求罗马帝国东部皇帝瓦伦斯允许他们在罗马帝国境内定居。瓦伦斯希望能用哥特人来充实其军队,所以接受了他们的要求。
然而,西哥特人通过收买多瑙河的边境卫兵,被允许携带武器入境。很快事态失去了控制,大量哥特人源源不断地迁入多瑙河流域,而罗马帝国在此地区的兵力又十分薄弱,无法对其加以有效的控制。
当一些地区的罗马士兵开始虐待哥特移民时,哥特人于377年开始暴乱,并且多次击败罗马帝**队。而且东、西哥特人在各自洗劫了多瑙河各省之后,还联合起来渡过多瑙河侵入了巴尔干半岛。瓦伦斯被迫从安条克出发亲自出征。
然而用以镇压哥特人的罗马士兵有许多是从蛮族人或临时招募的士兵,战斗力差、训练时间短,多使用小盾牌和轻武器。罗马军团与哥特人在多瑙河河口附近遭遇。哥特人使用了他们的标准防御战术,用四轮车围成一个大车阵,从阵里不时出击进攻者。此战双方不分胜负,哥特人向色雷斯方向撤退,罗马军队追击。
公元378年8月9日大约中午时分,瓦伦斯率部抵达阿德里安堡。罗马侦察兵在附近发现哥特兵营,并得知大部分哥特骑兵已外出搜集粮草。
为了独享战果,瓦伦斯立即命令部队向哥特兵营进攻,而没有等待前来增援的西罗马皇帝格拉丁的军队。当时哥特兵营里留下的唯一主将菲列德根也立即派人前去召回领兵搜集粮草的统帅阿拉特亚斯和沙弗拉克斯。
当两军激战犹酣之际,阿拉特亚斯和沙弗拉克斯率领哥特骑兵的主力抵达正在进行战斗的河谷旁的高地。哥特骑兵以良好的机动性能对罗马军队的左翼发动了袭击,整个罗马军队顿时乱作了一团。
哥特骑兵先是击溃了罗马军队左翼的罗马骑兵,然后又席卷了罗马军队左翼的步兵,把他们压向罗马军队的中央,步兵受到挤压即无法展开作战队形,也无法施展手中的兵器。菲列德根也下令打开车阵出击,罗马军队溃败。瓦伦斯待在后备队中,被哥特人击退,其本人身负重伤,被抬到一个农家的茅屋。
当晚,哥特人包围了茅屋并放了火,他们不知道烧死的竟是罗马帝国皇帝。罗马军队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士兵阵亡,哥特方面伤亡人数不详,但应该相当轻微。
在关于阿德里安堡之战的记载当中,从侧面佐证了哥特人并非如同阿兰人一样愚蠢,而是很有可能将占据了他们家园,迫使他们西迁的匈人装备,比如说马镫以及马鞍装备到自己的骑兵部队身上。
因为即使是哥特人骑兵击败了罗马骑兵部队,但是想要冲击罗马人成名已久的步兵战阵,若是没有马镫以及马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在阿德里安堡之战之后,哥特人牢固控制了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地区,为进一步扩张势力建立了基地。
随后登基的狄奥多西大帝对哥特人采取了游击战术:引诱哥特人出战,然后一只部队伏击,另一支部队扫荡敌后方的妇女儿童,此计导致哥特人与382年投降,被狄奥多西编为辅军。西哥特人内部的三位领袖去世已群龙无首,曾经跟随狄奥多西大帝西征的、罗马化程度较深的阿拉里克被推举为首脑。
395年迪奥多西死后,东帝国境内蛮族遭受政府排挤,阿拉里克只好率领辅军西去。
410年间西哥特首领阿拉里克率领的蛮族军队对昔日帝国的王都—罗马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三次围攻,破城后在城内任意抢掠三天,大获而归。在此之后,西哥特人继续向西行进,最终建立起一个以西班牙和高卢南部为主体的王国。到了公元五世纪后期,法兰克的克洛维大帝把西哥德人从法国本土驱赶到比利牛斯山以外的西班牙地区。随着克洛维去世,法兰克王国内部也出现分裂,使西哥特王国政权得以维系。711年,新的威胁来自南方。摩尔人的军队从北非渡海而来,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最终征服了领土范围包括整个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王国。
与此同时,东哥特人的命运也在演绎着一段盛衰兴亡史。
他们在匈人的统治下生活了数十年,453年匈人帝国在阿提拉大帝去世后陷入内战,454年匈人帝国灭亡。东哥特人摆脱了匈人几十年的统治,建立了版图大概在罗马的潘诺尼亚行省的新王国。
新王国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一直有着纠缠不清的外交关系,曾经几度开战,又几度复于和平。
493年狄奥多里克称意大利王,在公元489年,东哥特人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脉开始了对意大利的入侵,这就如同他们的兄弟在半个世纪前所做的一样。这项入侵行动乃受到东罗马皇帝芝诺的耸恿,他任命东哥特族领袖狄奥多里克为帝国官员去驱逐西部篡位的皇帝奥多亚塞。狄奥多里克围困拉文纳,久攻不克;遂和当时意大利半岛的统治者奥多亚克订约,共同治理意大利。
493年狄奥多里克在宴请奥多亚克时背信地杀死了他,收编其余部,在493年完全征服了意大利建立了东哥特王国,以拉文纳为首都。其领土包括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普罗旺斯、伊利里亚、下日耳曼与老家潘诺尼亚。
然而,当东哥特人杰出的领袖-狄奥多里克(theodoric)逝世后的不久,公元535年,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出兵意大利,并在554年彻底打败了东哥特王国,最终,拜占庭帝国恢复了古罗马帝国在西方的领土,东哥特王国灭亡。在公元六世纪的后期,当意大利被新来的蛮族伦巴底人入侵后,东哥德人就被消灭,幸免于难者崩散为小群体。
………………………………………………分割线…………………………………………
在公元453年之前,匈人在一个被历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的匈人王者所统率。
但是匈人在这之前就已经与罗马人爆发过战争,但是很有可能这一次战斗时双方平手。
在这一次战争之后,公元418年,仅12岁的阿提拉,被作为议和条约中的人质之一送到罗马宫廷。同时,匈人亦获得埃提乌斯作为人质。
在罗马的时候,阿提拉在宫廷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亦从那里学习到罗马人的传统和习俗,还有他们奢华的生活方式。罗马人希望藉此使他能把罗马文化在回到匈人领地时传扬开去,以增加罗马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而匈人则希望透过人质,能使他们获取更多罗马内部的情报。
阿提拉逗留在罗马时,曾经一度尝试逃跑但失败了。于是他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罗马内部结构上,并专注研究罗马的内政及外交政策。
有时,他甚至会透过暗中观察外交官们举行的外交会议去研究这方面的资料。可以说,阿提拉于当时学习的一切对后来他对匈人的统治,以至于他对罗马的征服战役都有极大的帮助。
公元434年鲁嘉死后,他的两个侄子阿提拉和布莱达便继承他而统治匈人。
公元436年,阿提拉无情地谋杀他的胞兄,独自君临帝国。之后匈部落的势力快速扩展,并开始与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相讨归还几个在拜占庭帝国庇护下的叛教部族。
于翌年,阿提拉和布来达于马古斯会见了拜占庭帝国的代表团,在谈判后并达成一个十分成功的条约:拜占庭承诺归还叛教部族,并把以往每年对匈人的350罗马镑(约1145克黄金)纳贡增加两倍,开放更多与市予匈人商人互市,并为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8个金币的赎金。
在签署条约后,匈人为著巩固和加强他们的帝国,便由拜占庭的边疆撤向内陆地区。而狄奥多西二世便藉此机会,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并沿多瑙河建立防御工事,增强了拜占庭帝国的防御能力。
在接下来的五年,匈人未有再对拜占庭帝国进行大规模进攻,而是转而向波斯帝国进攻。但是,当他们在亚美尼亚遭到波斯还击打败后,阿提拉便放弃征服波斯。
公元440年,匈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拜占庭帝国,并屡次侵扰多瑙河北岸的商人市。阿提拉指责拜占庭人未履行他们的条约,更声称马古斯的主教亵渎了在多瑙河北岸的匈人皇家坟墓,要胁要再次进攻拜占庭。阿提拉率领匈人横渡了多瑙河,把伊利里亚地区和色雷斯地区彻底摧毁,其中还包括了省会费米拉孔。匈人一直攻打到马古斯,在匈人正与拜占庭人相讨交出主教的条件时,该名主教出逃并放弃了此城。
狄奥多西二世在汪达尔人的领袖盖塞里克占领迦太基以及萨珊王朝皇帝伊斯特格德二世入侵亚美尼亚后,决定撤除多瑙河沿岸的防御工事,使得阿提拉更容易进攻巴尔干半岛。
公元441年,匈人铁骑先后攻陷了马古斯,费米拉孔,辛吉度努姆及塞尔曼等城市,直至翌年狄奥多西二世从北非调回他的军队,以及发行新金币支付军费,才暂时遏止了阿提拉的攻势。在此之后,他认为已有足够力量对抗阿提拉,便拒绝了匈人的要求。
在要求被拒后,阿提拉于公元443年再沿多瑙河沿岸发动大规模进攻,并侵占了军事重镇ratiara,及围攻了naissu。
在此两战中,匈人首次使用了攻城槌及攻城车等重形装备。然后匈人军队再度横扫巴尔干半岛,沿着nishava河攻陷了谢尔迪卡,菲立普波里斯,留莱布尔尬兹等大城市,最后攻至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匈人虽然消灭了城外的罗马守军,但由于欠缺攻城器具,所以面对着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墙只能围困该城。
在长期围困后,狄奥多西二世投降,命皇室使节亚纳多留斯与阿提拉相议和平条约。最终狄奥多西二世与阿提拉达成协议,签订一条更严厉的条约:拜占庭同意赔偿6,000罗马镑(约1963克黄金)作为早前毁约的惩罚,而每年纳贡增加三倍至2,100罗马镑(约687克黄金),至于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的赎金亦增至12个金币。
这些条款虽然为拜占庭帝国带来更沉重的负担,但亦暂时满足了匈人的**,使他们再次撤向内陆地区。
有一种说法是约于公元445年,即匈人撤向内陆地区后不久,布莱达便被阿提拉杀害。在杀害布莱达后,阿提拉成为唯一统治匈人的君主,并再度将矛头指向拜占庭帝国。
但是布莱达被杀的时间应该是公元436年,因为只有这样的话,阿提拉才能够指挥统一的匈人军队,在多年内征伐四方。
而在几年之后,阿提拉威震欧洲的经典战例——沙隆之战在公元451年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