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昏(GL) 作者:若花辞树

    晨昏(GL)——若花辞树(64)

    这情状,实在令人不适。可郑宓却觉快意。

    明苏当年也是这般哀求。

    郑家灭门时,众多老弱妇孺,惨遭欺凌时,也曾如此哀求。

    但那时,谁人怜悯过他们。

    淑太妃道:走吧

    她们走出大殿,关上门。

    殿外寒风袭来,却别有清爽之感。

    太后娘娘。淑太妃望着远处,温声说道,昨夜,我思来想去,心中实在难受,于是便去了垂拱殿。

    郑宓意外,昨夜无人通禀,她与明苏,都不知她来过。

    淑太妃望向她,目色甚是柔和:宫人说你在殿中,我便未来搅扰,命人不必通禀,只在殿外待了一会儿,便走了。

    这是委婉说辞,待的只怕不止一会儿,是告诉郑宓,她知晓她昨夜宿在垂拱殿中,未曾离开。

    郑宓一时惊慌,她忙道:太妃,我

    淑太妃摇了摇头,示意她不必慌张。

    此处只她们二人,许多话,也不必隐晦着说了。

    能有人陪她,爱惜她,我身为母亲,很是欣慰。

    她没有说,明苏曾经倾心一名叫做郑宓的女子,她也不知眼前的太后,便是郑宓,她只以为明苏终于能从过往走出来,能尝试着去待别人好。

    淑太妃很高兴。

    心中挂着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有多煎熬,她明白,就像是日子突然间停住了一般,每时每刻,皆是度日如年,生命失了色彩,失了欢欣,万物都没了光彩,五感都似消失了,尝不出滋味,嗅不了芬芳,也看不进世间一切的美景。

    这一世其实早就结束了,就结束在那人离去的那一刻。

    之后的岁月不论多悠长,都只是熬,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当年,活在过去的时光里,梦中欢笑,醒着却是连泪都流尽了。

    她明白这滋味,她已熬了这些年了。故而明苏若能走出来,她自是高兴的。

    至于皇帝与太后的身份之别,女子与女子有违伦常,与一世困苦思念相较,都是末流而已,何必在意?

    今日之事,太后娘娘只做不知,都是我做的。淑太妃又道。

    太上皇不慈不爱,歹毒卑劣,但毕竟是明苏的父亲。

    枕边之人杀害了她的父亲,不论明苏是否在意,都不必让此事留下痕迹。

    郑宓先是惊愕,随即感激不已:太妃

    淑太妃拍了拍她的手,示意她不必多言:后面的事,我都安排了,太上皇是自己摔了一跤,心悸而亡,娘娘便说是才来,恰好遇上了,什么都不知道。明苏那里,我会去说。

    她这番好意,郑宓记下了,她点头道:多谢太妃。

    不必见外。淑太妃说道,她回头看了眼殿门,心想,谢什么,她盼着这一日,盼了许多年了。

    这么多年,唯有今日,是畅快的。

    今日天清气朗,阳光映照在白雪上,反光有些刺眼。

    淑太妃回过头,看到眼前这片开阔的天空,与金灿灿的阳光,难得的感受到,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但下一刻,她便觉心中空了下来,眼前的光景再好,都与她无关。

    她所爱已不在,所痛恨之人也要不在了。

    唯一关心的明苏,也有心爱之人,会慢慢忘记过往的苦楚,随着岁月朝前走。

    她似乎什么都不必牵挂了,像是飘然伶仃的浮萍,孑然一身,无爱无恨,只是活着。

    作者有话要说:这段感情得到了婆婆的认可。

    太上皇总算下线了,断更的这些日子,我每天都想怎么让太上皇下线,真的太碍眼了。

    第七十八章

    这一日的晚膳, 终究没能用成。

    明苏赶到时,上华宫,一切大定。

    太上皇躺在床上, 已断了气。太医跪在一旁, 见皇帝进来, 先行了礼,而后禀道:上皇驾崩了。

    殿中,太后在, 太妃也在。

    明苏向她二人行了礼,这才将殿中的宫人们环视了一圈, 而后, 将目光落在躺在床上的太上皇身上。

    她缓缓地走上前去, 太上皇紧闭着双眼,无声无息。

    明苏看了他一会儿, 忽然觉得, 这般闭着眼, 不会说话,不会伤害别人的太上皇, 倒有些她年幼时那位慈爱的父皇的影子了。

    明苏看了好一会儿,郑宓走到她边上,见她面上不似悲也不似喜,心下叹了口气,道:上皇猝然驾崩,陛下当主持大局。

    明苏收回目光, 点了点头,又望向那太医,问道:太上皇圣体素来康健,怎会突然驾崩?

    再是愚钝的人,都瞧得出太上皇之死,必有内情。

    明苏听闻太上皇死讯,便有了猜测。昨日阿宓知晓了李槐之事,今日太上皇便崩了。

    哪有如此凑巧的事。

    可她只能露出惊愕的神色,假做什么都不知,做好面上的事,一面遣人将此事告知太后与太妃,一面赶来上华宫。

    而上华宫里,太后与太妃早已在了,太医也在了。

    殿中的宫人皆肃然而立,气氛低沉,却没什么惊慌与悲伤之意。明苏便知,此处之事,皆已安排好了。

    太上皇是心悸而亡。那太医回道。

    明苏再问:怎会心悸?

    回话的便不是太医了,而是边上的一名内侍,那内侍趋步上前,回道:太上皇陛下晨起时,摔了一跤,自阶上跌下,受了惊吓,以致心悸。

    明苏点了点头,没在问了。

    她召了身边的一名近侍上前,将后事一条条指派下去。

    先是鸣丧钟,宫人皆着丧服,传讯文武百官,昭告天下,还要命人速去准备棺椁。

    一应事务,多且杂,规矩、礼仪处处皆有章程,明苏只将最紧要的安排下去,余者自有礼部闻讯后,遣专人来办。

    不过一个时辰,上华宫便换了幅模样,装点之物皆被收起,宫婢鬓间簪白花,宦官则腰间系了长条的白布。

    大臣们陆陆续续地赶来,候在大殿外。他们人人皆心存怀疑,亦是人人皆不敢发问,连低声交头接耳都没有,静立在殿前。

    前日太上皇串联外臣为陛下察觉,陛下清洗宫廷,追究与太上皇往来的大臣,雷霆手段,令人胆寒。今日太上皇便驾崩了。

    大臣们心中,怎会无猜疑。

    然而此事,干系甚大,一旦宣之于口,必然掀起腥风血雨,他们谁也不敢出声。

    明苏自殿内出来,她站在阶上朝下看了一会儿,命人宣读诏书,封礼部尚书为山陵使,掌太上皇丧葬之事。

    丧葬之事,历来颇多讲究,帝王丧仪,更是轻忽不得,礼部尚书领旨之后,立即带着几名下官去办了。

    明苏在殿前站了一会儿,她面上没什么哀戚,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笑意,她只是站在那里,抬头望了望天,便缓缓地走去了偏殿。

    大臣们见此,更是惶惶。

    直至子时,明苏方从上华宫出来,她未乘自己的车,而是入了太后车驾。

    这大半日,都未进食,二人却都不觉饥。明苏看上去有些累,郑宓欲让她靠到她身上歇一会儿,明苏却道:你也累。

    郑宓便不坚持了,只是将她手拉过来,握到自己的手心。

    宫车驶过长长的宫道,车轮在深夜中滚过沉闷的声响。

    明苏也说不上是什么滋味,平淡得很,悲痛自然是没有的,高兴也说不上,只是一直以来压在心中的那块巨石像是倏然间被搬走了,感觉开阔了许多。

    又好像是一片沉沉密布的阴云,骤然间散了开去。

    众多往事,总算有了个了结。

    脸上被轻轻地点了一下。明苏转头,便见郑宓正看着她,见她望过来,她弯了弯唇角,摸了摸她的脸颊。

    明苏笑了笑,没说什么,只是长长地吁了口气,而后,觉得身躯都松散多了。

    她转头,掀开窗帘,车轮滚过石板路的声音,慢悠悠的,在两侧高高的宫墙间回响,有一轮明月悬挂在天上,皎洁而明亮,照耀着九州大地。

    阿宓明苏唤道。

    郑宓应声道:怎么了?她说着探过身去,欲瞧瞧明苏看见了什么,明苏却放下了帘子,回过头来道:你可记得,那年,我们在江南,也是这样一个冬日,天寒地冻,我们错过了宿头,只好在马车上对付一宿。

    那年逃亡,错过宿头的时候很多,可明苏一说,郑宓便知她说的,是哪一回。

    自然是记得的。那夜格外冷,分明没什么风,可寒意侵骨,盖了棉被都不顶事。

    说起来也怪,那些时日,她们风餐露宿,一地一地地辗转,所经之事,琐碎极了。可如此琐碎之事,郑宓却记得清清楚楚。

    到了下半夜,实在是睡不住了,你起身去拾了柴火,点了篝火取暖。

    郑宓说着,不由笑了笑,可惜却没什么用,冷依旧是冷,好不容易,才熬到了天明。

    那一整夜下来,除了冷,便只剩天边的一轮明月了。

    也不知是什么缘由,明明是冬夜,明明那样冷,那夜的月华却格外皎洁,明月是银白色的,高高地悬,显得极远,可那月光,却似能直直地照入人的心中。

    郑宓回忆着,突然想到,明苏方才掀开窗帘可是看到月亮了,正欲问,宫车停了下来。

    陛下,娘娘,到了。云桑的声音,在车外响起。

    明苏握住她的手,倾身吻了吻她的眼角,而后起身,先下了车。

    宫车停在了正华门外。

    入正华门,再走一射之地,便是太后所居慈明殿。

    明苏尚无困意,便送郑宓回去。她令宫人们都散去,自提着一盏风灯,沿着一条林间的小道,与郑宓一同,缓缓地走。

    郑宓仰头,果然看到一轮明月,像极了数年前江南寒夜所见。

    阿宓明苏牵住了郑宓的手,她看着她,就着风灯昏黄的光,面容格外柔和:我很想念那段时日。

    郑宓的神色也柔和下来,她摇了摇头,低声道:那般苦的日子,我待你还不好,何必想念呢?

    那数月,没有一日是安心的,没有一夜是好好睡着的,她们都悬着心事,还要躲避程池生的追捕,过得实在不易。

    你待我很好。明苏道。

    好不好不是挂在口上,那时,阿宓因郑氏满门之死,难以对她容色和缓,言辞温柔。

    但也仅此而已,她会将所剩不多的粮食让给她,会在夜里睡觉时抱着她,会惦记她的伤势到处寻医问药,她的好是实实在在的。

    明苏越发怀念起来,她重复了遍一遍:你待我很好。

    郑宓笑着,面上有些无奈,她想,不论她如何待明苏,只怕明苏都不会说她半点不好。

    慈明殿就在眼前,明苏停了步,她看着郑宓:更要紧的是,那时只有我们。

    第七十九章

    明苏想念那段时日, 想念的不过是她们的年少时光罢了。

    年少时,宫里宫外那样多的人环绕着,可她们却仍是只有彼此, 只看得到彼此。

    而那段流亡岁月, 是她们少年时最后的一点余晖。

    那时确实是苦的, 居无定处、风餐露宿,还要心惊胆战地躲避追杀。可如今回想起来,明苏怀念, 郑宓也怀念。

    她伸手替明苏拢了拢领口,将大氅的带子系得紧了些, 又摸了摸她的脸颊, 笑着说:从今往后,便与那时一般,我们之间再无旁人。

    太上皇是明苏心中的最后一根刺, 有他在, 明苏总也高兴不起来, 那些过往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她们。

    偏偏他是明苏的父亲,明苏再如何恨他, 也绝狠不下心去杀他。

    而如今,干净了。

    停了一日的雪又下了起来,朔风冷冽,明苏手中的宫灯被吹得左右摇晃,灯影也跟着晃动起来。

    明苏垂下眼睑, 似是仔细在想, 她们之间是否真的再无旁人了,是否当真能顺顺当当地过日子了。

    郑宓心下叹了口气,望着她的目光里满是柔情, 不让她再想了,劝道:快去歇会儿吧,明日且有的忙。

    丧仪上的早晚哭祭,明苏为承嗣之子不可不到,这几日,她必得早起晚归,怕是要忙得脚不沾地,还是快去歇着,养精蓄锐的好。

    明苏也果真听她的,没再想了,只是笑了一下,道:还差一顿晚膳。

    她们原先说好的,今日晚膳要一同用。她还惦记着此事,也跟着笑了笑:何时得空,何时便兑与殿下。

    得了她如此保证,明苏这才走了。

    她独自提着宫灯,厚重的大氅压在她身上,将她衬得越发清瘦。

    她真的太瘦了,仿佛这些年都未好好地笑过,松快过,没有一日是轻松的。

    明苏径直地朝前走,她的身影越来越弱,即将就要隐没入黑夜里,路的那头亮起了几盏灯笼,是明苏身边的近侍来迎她了。

    郑宓看到她回过头来,她的形容在灯火中显得越发的柔和起来,抬手冲她做了个快进去的手势。

    郑宓笑了笑,转身敲响了殿门。

    殿门立即便开了,几名内侍宫女迎出来,将太后迎入殿去。

    明苏就着夜色回了寝殿,在榻上躺下了。

    再过不到两个时辰,她便要起身,前往上华宫,可她却睡不着。

    这还是连月来,头一回没有郑宓在她身边。她躺着,总觉身边有些空落落的,很不习惯。于是她干脆便合上眼,自顾自地想着事。

    这一想,她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明苏想着事情睡着了,半梦半醒间被唤醒,竟在温暖的锦被里,狠狠地打了个寒战。

    她猛地睁眼,听到外头宫娥又唤了一声,便也没耽搁,径直掀开锦被,下了榻。

    兴许是因多年之后,罪魁祸首终于有了个应得的下场,明苏竟便梦见了李槐,李槐还是那般清朗的模样,分明在宫中为宦多年,那一身气韵却仍是斯斯文文的,好似一个饱读诗书的士人。

    他还是称她为殿下,行止谦卑,笑着道:殿下可能释怀了?

    明苏摇头:当年是我动的手,你忠心耿耿,我却报答不了你的忠心,害你为我殒命。

    殿下不动手,小的也活不下来,何况小的受尽折磨,殿下那一剑是让小的解脱了,不必再痛再熬了。李槐无一丝怨怼。

    明苏再三地想,还是无法释怀。

    恋耽美

    晨昏(GL)——若花辞树(64)

章节目录

晨昏(GL)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若花辞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若花辞树并收藏晨昏(GL)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