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狂士楚歌 作者:积羽成扇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狂士

    可留有物证?

    夫人素来谨慎,并未留下痕迹

    根据神态与肢体语言的观察,郑平确定隐婆没有说谎。他依照原主留下的线索,通过排除法找到隐婆的所在,最终也只是确定祢衡确实并非郭夫人亲子罢了。

    他没有多做为难,派人送隐婆离开。

    他没有多留,在铜醍县暗中布置了一番,便往许都回返。

    等回到许都,曹军也已胜利回朝。

    天子轮番召见功臣,听有人提起郑平,多问了几句,才知道这位名享全京的狂士不但入了朝职,还身具县侯之爵,乃是功臣之后。

    刘协状若不经意地对身边资历颇老的侍宦道:大长秋,这韩衡之父是何许人?可有入过宫?

    侍宦能活过几次宫门巨变,其机敏非同常人。他读出了刘协的言外之意,低眉顺目道:奴不知。但奴有幸见过其母郭氏,其母出自颍川望族郭姓,正是习《小杜律》的那一支。

    原是如此,那郭氏进宫是为何人所召?

    乃是先皇后。

    听到先皇后三个字,刘协下意识地皱眉。但他很快又松了开,爽然笑道:倒也是故识。朕与皇兄相伴长大,先皇后待朕如亲子。郭氏既与先皇后有旧,那便是朕之先长。

    侍宦听刘协隐约透出想把人召进宫中的想法,不由将头埋低:并非那位先后

    刘协一怔。

    与郭氏相熟的,不是刘辩之母何皇后?

    排除错误答案后,刘协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带大自己的董太后。

    但是董太后早前只是亭侯夫人,因为灵帝刘宏登基而母凭子贵。她入宫即为太后,皇后之名不过加封,侍宦若提及董太后,怎么也不该用先皇后一词,而应当用先太后。

    莫非是桓帝时的皇后?可依照桓帝四位皇后的废立之年,当时的郭氏亦不过是个双丫小儿,哪能得到皇后的征召?

    正当疑惑不解的时候,刘协脑中忽然闪过一丝灵光。

    他想到还有一个既符合年岁,又能够被成为先皇后的人。

    灵帝刘宏的元后宋氏。

    世人提起灵帝的皇后,大多想起的是何进的妹妹,鸩杀美人的何皇后,却鲜少有人能想到,在何皇后之前,灵帝刘宏还有一任皇后。那位皇后姓宋,是乡侯家的嫡女,

    勃海王刘悝妃宋氏的侄女,被以巫蛊之名陷害废了后位。

    宋皇后虽下场凄然,阖家得咎,但她家三代乡侯,出身清贵,与许多世家女交好,与郭氏交好不足为奇。

    只是,若是一般的交情倒也罢了,若真的是相交甚笃,反倒难办。

    毕竟当年宋氏一家与勃海王刘悝的死堪称惊天冤案,其交好的世家无不对灵帝感到畏惧憎恨。

    刘协想了许久,终究没用什么名头召郭氏入宫,而是用探究诗赋文学的名头,大大方方地召了郑平本人。

    听到这个消息,曹操心中毫无波动。

    若皇帝召唤的是他帐下的其他有才之士,曹操心中或许还会感到不快。可既然被召走的是郑平,曹操非但没有生气的想法,还想仰天长啸,给刘协送一首哀乐。

    在郑平进宫前,曹操还特地把人叫到跟前,送了一大堆赏赐,说了许多别有深意的体几话,话里话外的中心意思就一个:别给我面子,该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

    看着曹操两边抑制不住的嘴角,郑平来不及为这塑料君臣之谊感慨,淡定地收了所有赏赐,对曹操道:

    司空对天子的拳拳爱意,衡定会妥帖传达。

    曹操唯有三个问号。

    在沉默了一息后,曹操淡然道:天子面前,不可造次。我知你心性不羁,还需克制己身,勿让天子生恼。

    竟是选择性失忆,直接换了个说辞。

    郑平对曹操如今的定力与某皮厚度有了新的了解,他未再多说,让随扈将赏赐之物送回府中,独自去了宫中。

    许都的皇宫新建了没几年,尚未经过大型扩建,比起洛阳的旧都自然差上不少。

    只是对比城中其他府邸,这座皇宫灵秀精巧,任凭谁都能夸一句曹司空的有心。

    郑平见到刘协的时候,刘协正在殿中调香,各式香料摆在案上,玉阶上,席上,铺陈开来,香气交织。

    这庞杂的香气混在一处,立即令郑平不喜地闭住气。他养气功夫了得,即便不喜,面上却未透露分毫。

    刘协见到他,放下手中的物什,对郑平笑道:县侯,过来坐。

    郑平依言上前,对天子行过礼,坐在他的侧首。

    刘协指着一地的香料:县侯喜欢何种?

    郑平在心中思索皇帝此言究竟是随口寒暄,还是意有所指,口中不慢地答道:臣对香料并无讲究,能用即可。

    刘协便将手头的香料递给郑平:帮朕拿着。

    说完,继续忙和手中的东西。

    他看上去只是一个玩物丧志的年轻帝王,郑平却丝毫没有放下戒心的打算。

    他丝毫不敢小瞧这位九岁临危不惧问退豪强,十四岁当机立断救济百姓的年轻帝王,哪怕他是众人眼中的傀儡皇帝,能得以善终,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本领。

    历史上对刘协的记载极为稀少,毕竟历史由胜利者所写,作为正统的魏晋不可能宣扬他的英明神武。可史书中亦无对他的贬损之语,甚至还有春秋笔法,点出刘协年少时的事迹,仿佛是为这位末位帝王悄悄正名。

    郑平对刘协确有好奇,但这份好奇不足以成为足够的好感,更不足以让他为其逆潮流之势,舍身而忘死。

    因此,刘协不说话,郑平便也当做不知。到底刘协未招惹过他,他也未发挥言语上恶行,让天子感受喷子的温暖。

    刘协极耐得住气,直到调完手中的香料,他才放下手,将玉盏捧到郑平面前:且闻闻。

    郑平接过,但并没有委屈自己鼻子的意思:

    陛下这可问错了人。臣闻见香便昏昏欲睡,别提论香,谬论也是不会的。

    县侯说话当真风趣。

    曹司空与陛下说过相似的话。他亦说臣说话风趣正是令他头风复发之趣。

    场面突然冷了下来。

    第71章 狂士楚歌

    刘协一寸寸地收了脸上风浅云清的笑意,神色不辨喜怒,仿佛暴雨前酝酿的厚云。

    郑平面容淡然,既没有因为刘协的态度变化而惶恐,也没有轻视与慢待,刚才那句不合时宜的回答就像是刘协的错听。

    刘协道:朕还以为卿与曹司空关系极差如今看来,却是朕想岔了。

    天子的话语仍然是那般的模棱两可,既像是随意感慨,又像是在暗示着其他,潜藏着另外的深意。

    大约这便是帝王心术。郑平不欲与天子玩猜谜游戏,也不想卷入王权与相权之争。他佯作什么也没察觉,几乎是刘协说什么他就顺着说什么:

    陛下说的是。

    刘协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他倒想树一树帝王之威,展示雷霆之怒。可一来郑平连曹操都敢骂,威吓对他来说完全没用,只会起到反效果,让自己下不来台;二来郑平刚才的话虽然有些奇怪,但态度尚可,他一个实权已失的皇帝若借题发挥抖威风,只会被曹操趁机捉到把柄,以进谏之名立势。

    哪怕曹操在打败袁绍后失了大半掣肘,权势更甚,令刘协不由自主地感到焦虑,他仍小心地掩藏了所有的想法,耐心地等候时机。

    若连这点气也沉不住,那他早就死了千百回。

    刘协已从郑平的表现中查探出他的立场,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对郑平的态度毫无变化,又留他说了一会儿香料,便派人将他送出。

    郑平回去的时候,宫里送来了赏赐。

    曹操亦抽空向他慰问了一番,拐着弯地打听他与天子的相处经过。

    郑平只说了明面上的事:天子唤我过去,不过是让我帮忙挑选香料,随意说了几句话就让我离宫了。

    曹操半信半疑,倒不好质疑得太明显:天子长居宫中,冷清寂寞。难得见到青年属官,遂多留你说了会话。

    郑平不想参与这话中有话的游戏,对曹操笑道:天子说

    曹操状似不在意,实则凝聚注意力倾听郑平说的话。

    郑平却是没有继续下文,反而像是想到了别的事,询问曹操军政要务。

    若是平常,曹操听到郑平积极参与工作,势必欣慰非常,丢给他一堆相关的案牍人尽其用。然而这次他正等着郑平诉说天子的言行,突然被这么一打岔,只觉得心烦意燥,恨不得摇他的肩膀询问天子到底说了什么。

    当然,摇肩膀是不可能的,只能在脑中想想。曹操绞尽脑汁地引入话题,好不容易不动声色地引郑平再提刚才的话题,就听郑平道。

    天子便言甚为羡慕司空与衡的深情厚谊。

    正等着听关键情报的曹操:???

    他一言难尽地看向郑平,想知道郑平是用怎样的心态编出深情厚谊这四个字。但见郑平眼露少许嫌弃之色,曹操琢磨了两息,惊恐地意识到以郑平的脾性,这或许不是郑平没头没脑的编造,而是刘协确实说过类似的话就算经过郑平的祢式加工,至少源头上出自刘协亲口所言。

    曹操开始绞尽脑汁地思索刘协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要说这句话

    见曹操陷入纠结难当的沉思,郑平衣袖微摆,昂首阔步地离开。

    等曹操意识到他被郑平唬了一通的时候,前线正好传来袁谭乞降的消息。

    曹操没有丝毫愉快之感,他怒气勃发,恶狠狠将令史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然后悄悄地减去八成。

    郑平对此毫不在意,他偶尔闲的时候会继续回学舍抄书练字。昔日在学舍与祢衡有过纠葛的学子已不太在他的面前出现,每次见到都会绕的极远。另外有一些学子知其才名,鼓着勇气询问文学上的事宜。

    郑平不拘来者,有问必答,久而久之,那些怵他凶名的学子不再拘束畏缩,向他问学的人也一日日地多了起来。

    冬去春来,祢令史在许都的名声已不似建安三年时那般糟糕。纵然狂名依旧,在提起他的名姓时,众人已不会在第一时间皱起眉,而能以更客观的心态评价。

    刘协在那次召见后,仿佛忘了当时的不快,再见郑平的时候态度如常,不远不近,也未再说任何意义不明的话。

    郑平被召见的次数并不多,天子召他似乎就是闲时嗑叨,听听他讨论调香心得。

    天知道郑平对此道毫无兴致,每当天子论及此道,他的回复都千奇百怪,堪称话题终结者。可即便如此,天子仍未觉扫兴,乐此不疲地找他调香。

    时日一久,郑平已经适应了这偶尔降临的陪聊工作,能对众多香料进行各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曹操虽早已击败袁绍,真正收服冀州却是在建安九年。

    建安九年,公孙度死,曹操攻占邺城。

    班师回朝的曹操不仅带回了无数战利品,还带回了袁绍次子的新妇。

    妇人姓甄,不过双十年华,面容姣好,行止庄重。

    有传闻曹操对此女有些许想法,但碍于辈分,未立即下达明令。

    曹丕听了传闻,找曹操进谏。曹操恰好听到亲兵关于曹丕入袁府时的消息,知道他见甄氏等人垂泪,曾递了一手巾,任其拭面。

    以风流之心见风流的曹操闻言大笑:丕儿也到情窦初开之时。既然他对甄氏有意,那便将甄氏予了他,以通人事之便。

    做下这么个吩咐,曹操便将甄氏女抛至脑后,着手准备迁徙之事。

    他预备将政务核心迁到邺城,将整个运转机制北移。

    若此事成功,那么曹操的核心势力就会在邺城扎根,大部分文官武将都会随着曹操定居邺城,留给天子的只剩一个空壳。

    因此,当曹操开始筹备这件事的时候,整个许都炸了一锅,不管是曹操的亲信还是皇权派都反应极大。

    亲信们各有想法,有的兴奋,有的则表现出忧虑,担心曹操此举是否操之过急。

    而中立派与皇权派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不情愿,尤其是拱卫天子之臣,明面上或者背地里骂了曹操千百回,曹操势力与皇权势力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

    孔融原与曹操关系尚可,但听了此事后,刚直的他对曹操的好感跌破冰点,拿了曹操给曹丕指美人的行为借题发挥,写了一封信给曹操,信中满是讽刺之意:

    武王伐纣,赐妲己与周公。

    这段话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又因孔融与曹操的关系一向不错,正志得意满的曹操一时之间未解其意,让人问孔融道:

    出自何本典籍?孤怎么没见过。

    孔融嘲弄道:以今推古,想当然罢了。

    曹操这才知道孔融这是在鄙视讽刺自己,不由大怒。

    武王伐纣是起义兵事,可赐妲己与周公等同于荒唐之举。将二者并于一处,不仅读着荒诞,更令人匪夷所思。

    自上次孔融反对禁酒令开始,曹操便对他有了些许不满,如今又被这么讽刺,曹操原本藏在心中的不满达到了顶峰。

    更让曹操觉得不爽的是,孔融在转移的关键时刻写了这么一封信,明面上看起来是在讽刺自己赐老朋友儿媳给儿子的事,乃是以正义之名行荒诞之事,实际上又何尝不是按指他与天子的纠葛?

    孔融怕是在讽刺自己:明面上逢迎天子入许,举忠义大旗,实际上却荒诞无端,弃天子于不顾。

    曹操一直认为孔融是自己这方的人,哪知他竟现在天子那一头,这让他怎能不气。曹操当即下了个决定,欲给孔融一个好看。

    这个念头还未执行,他忽然想到孔融与郑平的关系,不由头痛欲裂。

    他倒不是真的怵了郑平,可如果能过得更加舒坦,谁会特地找个专职喷子给自己过不去。

    犹豫许久,终究是掌权者的威严之心占了上风。

    曹操找来郑平,旁敲侧击,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郑平没想到即便有了自己这只蝴蝶,老朋友还是如此刚直。他没有直接评价此事,而是挑眉对曹操道:何时司空竟成了媒人?衡今日携了笔墨而来,不如让衡替司空点一颗痣,为司空增添亮色?

    恋耽美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狂士

章节目录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狂士楚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积羽成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积羽成扇并收藏[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狂士楚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