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教简史
嗯,这是第七、八两卷故事的舞台与历史背景(不要问我第八卷在哪里)……
祝各位读者新春快乐。
太平教简史
[此条目的中立性和准确性都存在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此条目或章节仅具有一部分地区的观点或资讯,无法完整表达普世通用,并包含广泛区域的观点。请协助补充以避免偏颇。]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
[警告:本条目的内容涉及一种未经证实且可能造成宗教信仰冲突的理论,本百科无法保证其效果或可能造成的伤害。]
本文介绍的是广义的太平道宗教。关于被部分柯曼人俗称为“太平教”的道教教派之一,详见“太平教(黄巾)”。
太平教是一个信仰创造世界的道(在不同场合也被称为大道、天道、正道、真道、道尊),以《道德经》及相关传道书为教导的一神论宗教。在东汉灵帝(标准历1世纪)时期发源于东汉帝国的巨鹿。
在神学中,一神教认为只存在一个囊括一个的神。目前存在的一神论主要是道教诸教,包括道教、天师教、太平教,以及受到他们影响的唯一太阳神教会(主流派)。与一神教相对的是多神教与泛神论,它们分别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个的神或者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通常认为一神论的萌芽是由李耳在西行前创立的,并在张陵大天师到张角大天师的时期内完善成为拥有成熟教会组织和教义的普世宗教。
《道德经》被太平教徒视为创世神“道”逐字逐句启示给其代言者老子(李耳)的经典。道(tao)的名字来自《道德经》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大概是“你可以用道作为‘道’(指真神)的名字,但这其实不是他真正的名字;如果我们给予‘道’(真神)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也不能把道的力量形容妥帖。”
部分道民认为这句话还蕴含了“不可用‘道’的名字称呼道(真神)”的含义,他们经常用“天”来代替“道”的名,例如在黄巾教的信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中就能看到这种用法。部分基要派教义认为老子本人也是道的化身之一,并称他为道德天尊,并以三位一体的形式构成被称作“道”的真神。[争议]
道民和修真者的名字也都来自这个字根,意为“学习道的意志的人”。道民信仰独一且无与伦比的“正道”;人生的唯一目的是执行“正道”的意志;道派遣了多位代言人给人类,其中最伟大的是传布《道德经》的老子(李耳),但也有很多较次要的代言人,比如张陵、张角、张载等。
有些宗教学家认为这样的教义极大扩张了太平教的包容性,也让现代太平教和新兴泛道教成为了凌驾于盟约正教、协约新教、唯一太阳神教等教会之上的第一大宗教。[争议,来源请求]
最早期的太平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太平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道教、黄巾教、横渠教、天师教,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其中“太平教”或“道教”一词也时常被作为整个道教系统的总称,“道民”和“修真者”则常被作为所有道教徒的代称。柯曼语族的“太平教”或“黄巾教”有时也指太平教和横渠教的总称,这是目前柯曼语族的特有现象。
太平教可以指道教信仰的内容,也可以指所有道教教会的总和,或者所有道民的总和。这三者不能完全分开但又有一定的差别,在使用时如果能仔细辨明,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目录[隐藏]
1经典与教义
2太平教的历史
3宗派
4圣城
5重要人物
6参考文献
经典
太平教的基本经典是道藏,由《道德经》和浩如烟海的《道藏》组成,前后写作和整理时间跨越约2000年。
《道德经》是在东方帝国成型的春秋时代整理而成的,相传作者是老子(李耳、老聃、道德天尊)。根据东方历史学家的记载,老子西出函关,被关令尹喜求留,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倒骑青牛而去。他的思想对另外一个重要的东方思想流派“儒家”影响很大。原始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东仪魔法”的理论核心。[争议]
太平教的经典《老子化胡经》认为之后老子携尹喜经过了后来的西唐地区,最终到达了穆雷曼诸岛,并在当地留下了最原始的道家思想,因此后来张角携《太平经》到达此一地区后才能迅速使当地蛮族皈依正道。新大陆的新兴教派“全真教”则认为老子在之后渡过无尽洋到达了新大陆,并向当地的野蛮人传授了“道”的真谛,但大多数正统派别认为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和魔法技术,老子不可能渡过无尽洋。[来源请求]
教义
独一神与创世:太平教认为,“道”变化了三次,从而创造了世间万物。在太平教中,三这个数字是神圣的。
三位一体:大多数太平教徒认为,独一的道有玉清、上清、太清三个位格,即三清。玉清之主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灵宝天尊,太清之主乃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即老子)。
救赎与末日审判:太平教认为,现世(苍天)最终会结束,代换为来世(黄天)。在某个甲子年(是具体的时间还是象征性的时间有争议),天下所有的人都会根据他们对道的信仰和对德的执行得到审判。
太平教神学认为,自老子(李耳)宣扬正道的讯息开始,往后所有的先圣、贤人和天师都在宣扬同样的讯息。太平经称传统道教徒和天师教徒为“有道者”,以区别这些宗教和儒教、佛教和西方多神教。他们认为李耳是道本神的化身,而建立教会的张陵是第一位天师。主流派和横渠派认为只有张姓者方能为天师和嗣师,东方天师派和新世界派则不赞同这一观点。
到11世纪,张载(即张横渠)引进理学进行改革,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宗教改革,比正统教会15世纪的宗教改革早四百余年。
太平教的标志物是太极图,主流派崇尚代表末日审判的黄色头巾,故也经常被称作黄巾教。
天书
也称天方书。在黄巾的领土中广泛使用的表音文字。
由第二十二嗣师张旭亲自设计。原为用以满足统治下大部分非汉族道民的书写需要,后来通行于文化阶层以外的所有道民之中。
由于大部分教派禁止人物画,历代大量的艺术家都将热情灌注于书法艺术上,使得天书有着丰富的艺术变体。
作为一种拼音文字,天书可以用于各种道民拼写自己的语言(也会随着语音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字母),但以标准本道德经为标准的古典天书则成为了互相之间语言不通的道民沟通的桥梁。
历史
太平教的前身五斗米教会在东汉顺帝时期(约标准历1世纪),由张道陵在帝国西部的鹤鸣山创立;太平道教会略晚,由张角在标准历2世纪,帝国东部的巨鹿创立。两个教会于第一次汉中会议后合并。
一开始,太平教在东方帝国本土是被压制迫害的宗教,因此爆发了规模浩大的黄巾起义。到第三代张鲁时期,同席卷东汉帝国的黄巾起义合流,以“天下太平”为名,建立了统一的太平教教会,以张角为执政,张鲁为嗣师。这一起义实质上摧毁了汉帝国,并持续困扰着继承其政权的魏晋等后继政权,直到寇谦之时期东西教会分裂才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
标准历二世纪结束前,太平教即传出了东方帝国,到达今天的西唐、穆雷曼、交南、瀛洲等地,最远到达精灵帝国境内。其时正值精灵帝国的鼎盛时期,一神论理论的传入对太阳神教会有很大影响,“正道”和“教会”的理论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处于地下的盟约诸教会的发展和演变。一般认为,正统与大公教会的“盟约”思想和完善的主教/主教区体制即来自于太平道教会的“正道”和“渠”、“方”的组织结构。
太平教会建立起即是政教合一的宗教政体。在张角举兵的10年内,这一“太平道国”已经拥有了东方帝国的接近二分之一、整个西域和一部分交南。但这个政体先天存在两个教派的事实导致了起义的失败。张鲁被东方帝国的名将刘备击破,并率汉中军团投降曹操;带领主力军团赶回的张角在函关以西战死,太平道国势力至此退出东方帝国本土,其势力转移至日后的穆雷曼诸国。
张梁死后,太平道国爆发了多次内战,直到孙恩、卢循时期才建立了稳定的太平道国体制。在这一时期虽然太平教内战不断,但其信仰和势力版图仍然继续散播到周围地区,并为混乱且有悠久历史的穆雷曼群岛、半岛地区带来了普遍的秩序,建立了辉煌的太平道文明。
同东方张鲁-葛玄-许逊系的教会纷争时断时续,终于在寇谦之掌握东方天师派时分歧达到顶峰。寇谦之同当时的朝廷达成了共识,结束了绵延两百余年的太平道起义,将东方教会转化为一个处于皇权之下的宗教组织,但也导致东西方太平教的彻底分裂。从此东方太平教会一般被称作“天师教”,以同主流派相区别。
标准历7世纪,唐帝国建立,其皇族为李姓,同太平教之祖老子(李耳)同宗,太平教随之成为唐帝国国教,随《长安敕令》合法化。道民把此政绩视为道的胜利,太平教进入黄金时代,从屋脊山脉、潜龙海以东全部都处于太平教的辐射之下。
在这个时期,道民透过武力及和平性质的宣教来持续扩张,太平教的贸易路线亦扩展至英特雷、瀛洲、香料群岛,并在后来的西唐地区建立了第二个传教中心。黄金时代造就了法律、哲学及宗教的新发展。主要的道藏典籍在唐玄宗年间被整理编纂(即《开元道藏》),大多数延续到现代的主要修道宗门,如茅山、神宵、昆仑、蜀山等也在这个黄金时期被创立。此时精灵帝国和神圣柯曼帝国第一王朝均已崩溃,西方世界陷入黑暗时代,大量教士、学者和魔法师前往太平教世界避难,文化的交流带来了空前的繁荣,青牛府、西平府、长安均成为世界级的大都会。
但好景不长,标准历九世纪起,随着唐帝国的内战和事实上的分裂,各地军阀割据,东方帝国陷入战乱和衰退,边境的蛮族和被收编的蛮族军将在帝国内地横行无忌,边境的蛮族政权被逐一建立起来,内部的野心家也此起彼伏。太平教的教产和合法性受到东方帝国衰微的严重挑战,在这一时期太平教屡次组织护教军保护圣地,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导致了太平教向西扩张的脚步停止了。
自十一世纪神圣帝国重建起,帝国的皇帝发动了一系列南征战争,回击太平道对帝国南方领土的占领。初期南征十分成功,帝国在东英特雷、仙克提半岛、潜龙岛,甚至化胡岛和穆雷曼半岛上建立了一系列的公国和侯国。原本帝国有可能将南方诸岛彻底收为领土,但他们的成果却被后来的太平教宗教改革领袖张载及其继承者再度征服。张载的弟子韩钢将太平道国的首都迁至潜龙岛上的太平府,以此为中心和神圣帝国对峙。
在十二世纪,方腊执政时期,太平道诸国一度将注意力转回东方。但在这一被称作“黑潮”的历史时期,整个唐帝国和其内部所有的诸侯国、以及附近的文明蛮族国家,被空前强大的入侵者“黑色亡灵”几乎全部扫空,亡灵铁蹄踏过青牛府,只有太平府和西平府幸存。卢允执政组建了抵抗亡灵瘟疫的大同盟,并最终击败了它们。
不管是此时的太平道诸国,还是重建的后唐帝国,都是松散的、脆弱的政权,内部充满了在亡灵瘟疫期间定居下来的蛮族。但这反而形成了移民太平道文明综合体的新时代,使得太平道进一步稳定了其在东英特雷、香料群岛甚至瀛洲的位置,直到十六世纪后唐帝国灭亡和神圣柯曼帝国内战爆发。
神圣柯曼帝国的内战带来了被称作“新教”的新型宗教,以及以“联省共和国”为名的新政权。这一政权爆发出了腐朽的神圣帝国难以比拟的强大战斗力,不仅夺取了东英特雷,还在五十年内事实上打通了整条贯通东西方的海上航路,其触手远达东方帝国本土。连串的失败让太平府也失去了对穆雷曼和西唐诸国的控制权,一系列的中型政权出现在了潜龙群岛和穆雷曼半岛的土地上,除嗣师之外,竟有四、五个强有力的执政控制着这片土地,各自信仰不同的宗派。
其中最接近日后世俗主义太平教的是以西平府为中心的西唐政权,这一政权是后来远东共和国的前身。约同一时期,在新大陆的华朝东海都护府领地,全真派的道士们在盐州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太平教。这一部分的道士在未来将被称作“新异端”。
宗派
和各大宗教一样,太平教亦充斥着大量的宗派,这些宗派在宗教信仰的本质上相同,但在神学和法律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天师派和黄巾派是最基本的划分,横渠派被认为是太平教的一种神秘主义,代表了儒家思想和太平教的结合。
原始道教:原始道教即在张陵、张鲁改革之前的原始道教。
黄巾派:黄巾派是由大天师张角率领,经过西征到达穆雷曼后建立的主流派别。
天师派:天师派是由留在东方帝国的张鲁及其继承者建立的派别,势力主要在东方帝国。
横渠派:横渠派是张载建立,张三丰完善的后改革派别,主张气学,三教合一。
基要派:基要派认为只有道德经才是太平道的唯一基础,不承认后来天师的作品。
全真派(异端):全真派的势力主要在新大陆,他们认为老子西行到达了新大陆,而新大陆的修道者们也可以成为天师。
圣城
洛阳——现存有礼碑,相传是老子担任太史官时期所作。每个道民一生之中均应往洛阳、函关、巨鹿一行。
函关——相传老子著述《道德经》于此,也是张角殒命之地。
鹤鸣——相传张陵在此创立了教会。
巨鹿——张角在此掀起了黄巾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太平教国。
广宗——张角在此地击败了卢植、董卓等东方帝国名将的进攻。
横渠——张载的故乡,被迫害西去前他在此传道。建有横渠书院。
青牛府——全球太平教会的宗教中心,历任嗣师的办公地点。相传为老子传教与飞升之地。
化胡府——穆雷曼政权的行政中心,张角在这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雷曼政权。
太平府——由张载的弟子韩刚建立,太平教世界最大的城市。后来成为横渠政权的中心。
盐州——位于新洲西部的重镇,晚道教的中心。
新京——远东共和国的首都,世俗主义神学的中心。
重要人物
早期道家
老子——又称李耳、老聃。所有太平教和泛道教都承认老子是道的代言人。
尹喜——函关的官员。劝说老子留下道德经后与他一同西行。
文子——老子的弟子,留在东方帝国。通常认为早期成为宗教以前的道家学派是由他建立的。
列御寇——春秋时期郑人,《列子》的作者。
庄周——战国时代宋人,《庄子》的作者。
刘安——西汉帝国的淮南王。《淮南子》的作者。一般认为他建立了第一个原始教会。据传得道飞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即是描述他的成语。
天师教会时期
张陵——传说中的首任天师,教会的建立者。这个人是否存在有很多争议。
张衡——传说为张陵之子。他以五斗米作为教会的象征。
张鲁——自称张衡之子,第三代天师。在第一次汉中正道会议上,将天师教会的嗣师之位传给了张角,联手建立了以汉中、凉兰、西域为中心的太平教国政权。后来被刘备政权击破,率天师教会的残余部分投降了曹操。
葛玄——在张鲁亡后建立灵宝派,被留在东方帝国内部的天师教会奉为和张陵并列的四大天师之一。
许逊——净明道教会的祖师。在葛玄之后再次分裂了东方教会,东方宗派认为的四大天师之一。
寇谦之——最终分裂了东方和西方教会的人。自称受太上老君传天师位,是东方天师教会的领导者。但是他所建立的东方天师教会最终在朝廷的压力下分裂成了很多更小的派系,其东天师教会祖坛也湮没无踪。被主流派称作“背教者寇谦之”。
太平教会时期
张角——黄巾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大贤良师,大天师,第一个太平教国的建立者。他改造了天师教,同张鲁一起建立了普世的统一太平教会,自此东方所有的公开和秘密教派均为太平教的传承。
张宝——张角的弟弟。成功地从广宗撤退,开拓了西域领土。
张梁——张角的弟弟。组织远征军到达现在的穆雷曼,并建立了政权。
孙恩——任执政期间,于标准历4世纪组织了第一次东征。
卢循——孙恩的妹夫。孙恩战死后接手执政之位,但最终仍未在东方帝国夺取落脚点。
陆修静——和寇谦之同时。组织不愿屈从于天师道的东方教会组织向西同太平教会主流合并。
王玄览——在他的执政任内,同唐帝国达成了和解,东西方教会再次达成谅解,共同成为唐帝国的国教。
方腊——标准历12世纪的太平教领袖,略晚于张载、韩钢,但属于正统派。在他的任内再次发动了东征,一度征服了东方帝国的大片沿海土地,并收复巨鹿、广宗。但其成果最终被黑潮吞没。
横渠教会时期
张载——标准历11世纪的哲学家、宗教改革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提出横渠四句,在党争中受波及辞官前往海外。
韩钢——张载的弟子,曾任东方帝国宰相。政治斗争失败后前往穆雷曼,驱逐柯曼军,建太平府,统一太平教诸国。在他的任上,太平诸教国的行政中心从衰落的化胡府转移到了太平府。
卢允——在方腊的惨败后收拾局面的横渠派领袖。以青牛府的陷落为代价阻挡住了黑潮,重新将重心转移到西线,在他的任上收复了峡州,同神圣帝国的远征军争夺英特雷诸岛。
张三丰——横渠教会中期最重要的领袖,活跃于14世纪。试图在儒道合一的基础上将儒释道三教都整纳进太平教的体系中来,认为“道”是三教共同之源。
参考文献
1.《阿克拉尼亚新编古代史》/《阿克拉尼亚新编中世纪史》
2.《道德经》
3.《老子化胡经》[此条目存在争议,请参见讨论页]
4.《神仙传》
5.《汉天师世家》[此条目存在争议,请参见讨论页]
6.《黄巾征服史略》
7.《太平军远征史》
8.《横渠经》,即《崇文集》
9.《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祝各位读者新春快乐。
太平教简史
[此条目的中立性和准确性都存在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此条目或章节仅具有一部分地区的观点或资讯,无法完整表达普世通用,并包含广泛区域的观点。请协助补充以避免偏颇。]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
[警告:本条目的内容涉及一种未经证实且可能造成宗教信仰冲突的理论,本百科无法保证其效果或可能造成的伤害。]
本文介绍的是广义的太平道宗教。关于被部分柯曼人俗称为“太平教”的道教教派之一,详见“太平教(黄巾)”。
太平教是一个信仰创造世界的道(在不同场合也被称为大道、天道、正道、真道、道尊),以《道德经》及相关传道书为教导的一神论宗教。在东汉灵帝(标准历1世纪)时期发源于东汉帝国的巨鹿。
在神学中,一神教认为只存在一个囊括一个的神。目前存在的一神论主要是道教诸教,包括道教、天师教、太平教,以及受到他们影响的唯一太阳神教会(主流派)。与一神教相对的是多神教与泛神论,它们分别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个的神或者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通常认为一神论的萌芽是由李耳在西行前创立的,并在张陵大天师到张角大天师的时期内完善成为拥有成熟教会组织和教义的普世宗教。
《道德经》被太平教徒视为创世神“道”逐字逐句启示给其代言者老子(李耳)的经典。道(tao)的名字来自《道德经》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大概是“你可以用道作为‘道’(指真神)的名字,但这其实不是他真正的名字;如果我们给予‘道’(真神)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也不能把道的力量形容妥帖。”
部分道民认为这句话还蕴含了“不可用‘道’的名字称呼道(真神)”的含义,他们经常用“天”来代替“道”的名,例如在黄巾教的信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中就能看到这种用法。部分基要派教义认为老子本人也是道的化身之一,并称他为道德天尊,并以三位一体的形式构成被称作“道”的真神。[争议]
道民和修真者的名字也都来自这个字根,意为“学习道的意志的人”。道民信仰独一且无与伦比的“正道”;人生的唯一目的是执行“正道”的意志;道派遣了多位代言人给人类,其中最伟大的是传布《道德经》的老子(李耳),但也有很多较次要的代言人,比如张陵、张角、张载等。
有些宗教学家认为这样的教义极大扩张了太平教的包容性,也让现代太平教和新兴泛道教成为了凌驾于盟约正教、协约新教、唯一太阳神教等教会之上的第一大宗教。[争议,来源请求]
最早期的太平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太平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道教、黄巾教、横渠教、天师教,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其中“太平教”或“道教”一词也时常被作为整个道教系统的总称,“道民”和“修真者”则常被作为所有道教徒的代称。柯曼语族的“太平教”或“黄巾教”有时也指太平教和横渠教的总称,这是目前柯曼语族的特有现象。
太平教可以指道教信仰的内容,也可以指所有道教教会的总和,或者所有道民的总和。这三者不能完全分开但又有一定的差别,在使用时如果能仔细辨明,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目录[隐藏]
1经典与教义
2太平教的历史
3宗派
4圣城
5重要人物
6参考文献
经典
太平教的基本经典是道藏,由《道德经》和浩如烟海的《道藏》组成,前后写作和整理时间跨越约2000年。
《道德经》是在东方帝国成型的春秋时代整理而成的,相传作者是老子(李耳、老聃、道德天尊)。根据东方历史学家的记载,老子西出函关,被关令尹喜求留,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倒骑青牛而去。他的思想对另外一个重要的东方思想流派“儒家”影响很大。原始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东仪魔法”的理论核心。[争议]
太平教的经典《老子化胡经》认为之后老子携尹喜经过了后来的西唐地区,最终到达了穆雷曼诸岛,并在当地留下了最原始的道家思想,因此后来张角携《太平经》到达此一地区后才能迅速使当地蛮族皈依正道。新大陆的新兴教派“全真教”则认为老子在之后渡过无尽洋到达了新大陆,并向当地的野蛮人传授了“道”的真谛,但大多数正统派别认为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和魔法技术,老子不可能渡过无尽洋。[来源请求]
教义
独一神与创世:太平教认为,“道”变化了三次,从而创造了世间万物。在太平教中,三这个数字是神圣的。
三位一体:大多数太平教徒认为,独一的道有玉清、上清、太清三个位格,即三清。玉清之主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灵宝天尊,太清之主乃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即老子)。
救赎与末日审判:太平教认为,现世(苍天)最终会结束,代换为来世(黄天)。在某个甲子年(是具体的时间还是象征性的时间有争议),天下所有的人都会根据他们对道的信仰和对德的执行得到审判。
太平教神学认为,自老子(李耳)宣扬正道的讯息开始,往后所有的先圣、贤人和天师都在宣扬同样的讯息。太平经称传统道教徒和天师教徒为“有道者”,以区别这些宗教和儒教、佛教和西方多神教。他们认为李耳是道本神的化身,而建立教会的张陵是第一位天师。主流派和横渠派认为只有张姓者方能为天师和嗣师,东方天师派和新世界派则不赞同这一观点。
到11世纪,张载(即张横渠)引进理学进行改革,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宗教改革,比正统教会15世纪的宗教改革早四百余年。
太平教的标志物是太极图,主流派崇尚代表末日审判的黄色头巾,故也经常被称作黄巾教。
天书
也称天方书。在黄巾的领土中广泛使用的表音文字。
由第二十二嗣师张旭亲自设计。原为用以满足统治下大部分非汉族道民的书写需要,后来通行于文化阶层以外的所有道民之中。
由于大部分教派禁止人物画,历代大量的艺术家都将热情灌注于书法艺术上,使得天书有着丰富的艺术变体。
作为一种拼音文字,天书可以用于各种道民拼写自己的语言(也会随着语音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字母),但以标准本道德经为标准的古典天书则成为了互相之间语言不通的道民沟通的桥梁。
历史
太平教的前身五斗米教会在东汉顺帝时期(约标准历1世纪),由张道陵在帝国西部的鹤鸣山创立;太平道教会略晚,由张角在标准历2世纪,帝国东部的巨鹿创立。两个教会于第一次汉中会议后合并。
一开始,太平教在东方帝国本土是被压制迫害的宗教,因此爆发了规模浩大的黄巾起义。到第三代张鲁时期,同席卷东汉帝国的黄巾起义合流,以“天下太平”为名,建立了统一的太平教教会,以张角为执政,张鲁为嗣师。这一起义实质上摧毁了汉帝国,并持续困扰着继承其政权的魏晋等后继政权,直到寇谦之时期东西教会分裂才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
标准历二世纪结束前,太平教即传出了东方帝国,到达今天的西唐、穆雷曼、交南、瀛洲等地,最远到达精灵帝国境内。其时正值精灵帝国的鼎盛时期,一神论理论的传入对太阳神教会有很大影响,“正道”和“教会”的理论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处于地下的盟约诸教会的发展和演变。一般认为,正统与大公教会的“盟约”思想和完善的主教/主教区体制即来自于太平道教会的“正道”和“渠”、“方”的组织结构。
太平教会建立起即是政教合一的宗教政体。在张角举兵的10年内,这一“太平道国”已经拥有了东方帝国的接近二分之一、整个西域和一部分交南。但这个政体先天存在两个教派的事实导致了起义的失败。张鲁被东方帝国的名将刘备击破,并率汉中军团投降曹操;带领主力军团赶回的张角在函关以西战死,太平道国势力至此退出东方帝国本土,其势力转移至日后的穆雷曼诸国。
张梁死后,太平道国爆发了多次内战,直到孙恩、卢循时期才建立了稳定的太平道国体制。在这一时期虽然太平教内战不断,但其信仰和势力版图仍然继续散播到周围地区,并为混乱且有悠久历史的穆雷曼群岛、半岛地区带来了普遍的秩序,建立了辉煌的太平道文明。
同东方张鲁-葛玄-许逊系的教会纷争时断时续,终于在寇谦之掌握东方天师派时分歧达到顶峰。寇谦之同当时的朝廷达成了共识,结束了绵延两百余年的太平道起义,将东方教会转化为一个处于皇权之下的宗教组织,但也导致东西方太平教的彻底分裂。从此东方太平教会一般被称作“天师教”,以同主流派相区别。
标准历7世纪,唐帝国建立,其皇族为李姓,同太平教之祖老子(李耳)同宗,太平教随之成为唐帝国国教,随《长安敕令》合法化。道民把此政绩视为道的胜利,太平教进入黄金时代,从屋脊山脉、潜龙海以东全部都处于太平教的辐射之下。
在这个时期,道民透过武力及和平性质的宣教来持续扩张,太平教的贸易路线亦扩展至英特雷、瀛洲、香料群岛,并在后来的西唐地区建立了第二个传教中心。黄金时代造就了法律、哲学及宗教的新发展。主要的道藏典籍在唐玄宗年间被整理编纂(即《开元道藏》),大多数延续到现代的主要修道宗门,如茅山、神宵、昆仑、蜀山等也在这个黄金时期被创立。此时精灵帝国和神圣柯曼帝国第一王朝均已崩溃,西方世界陷入黑暗时代,大量教士、学者和魔法师前往太平教世界避难,文化的交流带来了空前的繁荣,青牛府、西平府、长安均成为世界级的大都会。
但好景不长,标准历九世纪起,随着唐帝国的内战和事实上的分裂,各地军阀割据,东方帝国陷入战乱和衰退,边境的蛮族和被收编的蛮族军将在帝国内地横行无忌,边境的蛮族政权被逐一建立起来,内部的野心家也此起彼伏。太平教的教产和合法性受到东方帝国衰微的严重挑战,在这一时期太平教屡次组织护教军保护圣地,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导致了太平教向西扩张的脚步停止了。
自十一世纪神圣帝国重建起,帝国的皇帝发动了一系列南征战争,回击太平道对帝国南方领土的占领。初期南征十分成功,帝国在东英特雷、仙克提半岛、潜龙岛,甚至化胡岛和穆雷曼半岛上建立了一系列的公国和侯国。原本帝国有可能将南方诸岛彻底收为领土,但他们的成果却被后来的太平教宗教改革领袖张载及其继承者再度征服。张载的弟子韩钢将太平道国的首都迁至潜龙岛上的太平府,以此为中心和神圣帝国对峙。
在十二世纪,方腊执政时期,太平道诸国一度将注意力转回东方。但在这一被称作“黑潮”的历史时期,整个唐帝国和其内部所有的诸侯国、以及附近的文明蛮族国家,被空前强大的入侵者“黑色亡灵”几乎全部扫空,亡灵铁蹄踏过青牛府,只有太平府和西平府幸存。卢允执政组建了抵抗亡灵瘟疫的大同盟,并最终击败了它们。
不管是此时的太平道诸国,还是重建的后唐帝国,都是松散的、脆弱的政权,内部充满了在亡灵瘟疫期间定居下来的蛮族。但这反而形成了移民太平道文明综合体的新时代,使得太平道进一步稳定了其在东英特雷、香料群岛甚至瀛洲的位置,直到十六世纪后唐帝国灭亡和神圣柯曼帝国内战爆发。
神圣柯曼帝国的内战带来了被称作“新教”的新型宗教,以及以“联省共和国”为名的新政权。这一政权爆发出了腐朽的神圣帝国难以比拟的强大战斗力,不仅夺取了东英特雷,还在五十年内事实上打通了整条贯通东西方的海上航路,其触手远达东方帝国本土。连串的失败让太平府也失去了对穆雷曼和西唐诸国的控制权,一系列的中型政权出现在了潜龙群岛和穆雷曼半岛的土地上,除嗣师之外,竟有四、五个强有力的执政控制着这片土地,各自信仰不同的宗派。
其中最接近日后世俗主义太平教的是以西平府为中心的西唐政权,这一政权是后来远东共和国的前身。约同一时期,在新大陆的华朝东海都护府领地,全真派的道士们在盐州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太平教。这一部分的道士在未来将被称作“新异端”。
宗派
和各大宗教一样,太平教亦充斥着大量的宗派,这些宗派在宗教信仰的本质上相同,但在神学和法律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天师派和黄巾派是最基本的划分,横渠派被认为是太平教的一种神秘主义,代表了儒家思想和太平教的结合。
原始道教:原始道教即在张陵、张鲁改革之前的原始道教。
黄巾派:黄巾派是由大天师张角率领,经过西征到达穆雷曼后建立的主流派别。
天师派:天师派是由留在东方帝国的张鲁及其继承者建立的派别,势力主要在东方帝国。
横渠派:横渠派是张载建立,张三丰完善的后改革派别,主张气学,三教合一。
基要派:基要派认为只有道德经才是太平道的唯一基础,不承认后来天师的作品。
全真派(异端):全真派的势力主要在新大陆,他们认为老子西行到达了新大陆,而新大陆的修道者们也可以成为天师。
圣城
洛阳——现存有礼碑,相传是老子担任太史官时期所作。每个道民一生之中均应往洛阳、函关、巨鹿一行。
函关——相传老子著述《道德经》于此,也是张角殒命之地。
鹤鸣——相传张陵在此创立了教会。
巨鹿——张角在此掀起了黄巾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太平教国。
广宗——张角在此地击败了卢植、董卓等东方帝国名将的进攻。
横渠——张载的故乡,被迫害西去前他在此传道。建有横渠书院。
青牛府——全球太平教会的宗教中心,历任嗣师的办公地点。相传为老子传教与飞升之地。
化胡府——穆雷曼政权的行政中心,张角在这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雷曼政权。
太平府——由张载的弟子韩刚建立,太平教世界最大的城市。后来成为横渠政权的中心。
盐州——位于新洲西部的重镇,晚道教的中心。
新京——远东共和国的首都,世俗主义神学的中心。
重要人物
早期道家
老子——又称李耳、老聃。所有太平教和泛道教都承认老子是道的代言人。
尹喜——函关的官员。劝说老子留下道德经后与他一同西行。
文子——老子的弟子,留在东方帝国。通常认为早期成为宗教以前的道家学派是由他建立的。
列御寇——春秋时期郑人,《列子》的作者。
庄周——战国时代宋人,《庄子》的作者。
刘安——西汉帝国的淮南王。《淮南子》的作者。一般认为他建立了第一个原始教会。据传得道飞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即是描述他的成语。
天师教会时期
张陵——传说中的首任天师,教会的建立者。这个人是否存在有很多争议。
张衡——传说为张陵之子。他以五斗米作为教会的象征。
张鲁——自称张衡之子,第三代天师。在第一次汉中正道会议上,将天师教会的嗣师之位传给了张角,联手建立了以汉中、凉兰、西域为中心的太平教国政权。后来被刘备政权击破,率天师教会的残余部分投降了曹操。
葛玄——在张鲁亡后建立灵宝派,被留在东方帝国内部的天师教会奉为和张陵并列的四大天师之一。
许逊——净明道教会的祖师。在葛玄之后再次分裂了东方教会,东方宗派认为的四大天师之一。
寇谦之——最终分裂了东方和西方教会的人。自称受太上老君传天师位,是东方天师教会的领导者。但是他所建立的东方天师教会最终在朝廷的压力下分裂成了很多更小的派系,其东天师教会祖坛也湮没无踪。被主流派称作“背教者寇谦之”。
太平教会时期
张角——黄巾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大贤良师,大天师,第一个太平教国的建立者。他改造了天师教,同张鲁一起建立了普世的统一太平教会,自此东方所有的公开和秘密教派均为太平教的传承。
张宝——张角的弟弟。成功地从广宗撤退,开拓了西域领土。
张梁——张角的弟弟。组织远征军到达现在的穆雷曼,并建立了政权。
孙恩——任执政期间,于标准历4世纪组织了第一次东征。
卢循——孙恩的妹夫。孙恩战死后接手执政之位,但最终仍未在东方帝国夺取落脚点。
陆修静——和寇谦之同时。组织不愿屈从于天师道的东方教会组织向西同太平教会主流合并。
王玄览——在他的执政任内,同唐帝国达成了和解,东西方教会再次达成谅解,共同成为唐帝国的国教。
方腊——标准历12世纪的太平教领袖,略晚于张载、韩钢,但属于正统派。在他的任内再次发动了东征,一度征服了东方帝国的大片沿海土地,并收复巨鹿、广宗。但其成果最终被黑潮吞没。
横渠教会时期
张载——标准历11世纪的哲学家、宗教改革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提出横渠四句,在党争中受波及辞官前往海外。
韩钢——张载的弟子,曾任东方帝国宰相。政治斗争失败后前往穆雷曼,驱逐柯曼军,建太平府,统一太平教诸国。在他的任上,太平诸教国的行政中心从衰落的化胡府转移到了太平府。
卢允——在方腊的惨败后收拾局面的横渠派领袖。以青牛府的陷落为代价阻挡住了黑潮,重新将重心转移到西线,在他的任上收复了峡州,同神圣帝国的远征军争夺英特雷诸岛。
张三丰——横渠教会中期最重要的领袖,活跃于14世纪。试图在儒道合一的基础上将儒释道三教都整纳进太平教的体系中来,认为“道”是三教共同之源。
参考文献
1.《阿克拉尼亚新编古代史》/《阿克拉尼亚新编中世纪史》
2.《道德经》
3.《老子化胡经》[此条目存在争议,请参见讨论页]
4.《神仙传》
5.《汉天师世家》[此条目存在争议,请参见讨论页]
6.《黄巾征服史略》
7.《太平军远征史》
8.《横渠经》,即《崇文集》
9.《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