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作者:肉书屋

    第 14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嵋喟哺腋汗眨 ?br /

    在民族危难之际,这些文弱的学者,用飞溅的一腔热血,来印证了“舍生取义”这四个字!

    最后,傅青主收拾了老师的书稿,含着眼泪,返回了山西。

    【那些慷慨赴死的兄弟们】

    回到山西后,他继续在民间游历,一边诊病,一边联络有识之士。他在这一时期的诊病活动是可以从他的诗作中看出来的,他与老百姓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走到一个村子,就给人看病,也不收诊费,然后这家给他点饭,那家给他些水果,一个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学问家,此刻开始彻底地融入了老百姓之中了。

    但是,傅青主这个时期的反清复明活动却很少能够在文献中找到,因为当时的活动太隐秘了,在那些时候都无法见诸记载,当然我们现在也就无从看到了,但是从他的一些诗作里,仍然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在公元1649年,也就是傅青主四十四岁那年,山西各地开始了农民起义,反清的大旗被重新拉了起来。

    看来这些起义很让清政府头晕,因为清政府一下派出了多尔衮、鳌拜等著名的猛人出征前来镇压。

    在清政府残酷的镇压下,起义军损失惨重,但也歼灭了大量的清军。

    傅青主曾经积极地参与策划起义等事宜,其中他们一同参与的,有当年在三立书院和傅青主一起进京请愿的薛宗周、王如金。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们聚集了很多起义人员,准备奔赴太原,参加最后的决战(此时前方已经开战了),在路过雷家堡的时候,有位曹举人为他们摆酒饯行,在席间,曹举人劝大家,现在实力悬殊,就别去送死了。

    薛宗周激动地说:“我们也知道此去有去无回,但如果我们看到了明朝的旗号,却还观望的话,那么我们还算是大丈夫吗?!”(极知事不无利钝,但见我明旗号,尚观望,非夫也)

    然后,薛宗周转身对王如金说:“你有老母亲在堂,就别去了!”

    王如金盯着薛宗周回答:“我已经和母亲讲了,是老母亲让我去战斗的!”

    薛宗周含着眼泪点了点头。

    最后,他把傅青主拉到了旁边,对傅青主说了一番话。

    他说:“青主,你我兄弟一场,今天就要分别了。”

    傅青主很诧异:“此事怎讲?”

    薛宗周:“我希望你能够活下去,我们这些人里,你的笔法最好,我希望你能够在我们战死后,把我们的故事写下去!”

    傅青主一听急了:“大家一同出生入死,为国捐躯,岂可独活我一人!”

    薛宗周:“青主,此事必须有人记载下去,这比我们去战斗还重要啊,否则,壮士们一腔碧血,转眼就会被掩埋掉的,反清复明的大业,又岂是一天能够完成的!”

    傅青主的眼泪汹涌而出,已经无法说话了。

    薛宗周:“青主,为了弟兄们,请你一定要活下去啊!一定要把壮士们的精神写给后代!让千古之后的人知道,什么是‘忠义’二字!”

    傅青主紧紧地抓着这位兄弟的手,泪流满面。

    然后,薛宗周转过身,带领着这几百人的队伍,奔赴前线。

    此次战役,清军派重兵大举进攻,起义军最后退守晋祠,清军攻城几日不克,最后挖地道放入炸药,炸开城墙,起义军与清军展开了白刃战,王如金身中数箭,力战而死,薛宗周力战群敌,最后葬身烈焰之中。

    他们不是正规的军人,他们是手无缚j之力的书生,但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们却拔剑杀敌,慷慨赴死!

    面对这些前辈,我们斯复何言!

    在事后,傅青主含着眼泪,写下了饱含悲愤之情的《汾二子传》,其中详细地记载了起义的过程,和最后壮士们慷慨赴死的过程,此文流传了下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

    傅青主一生都在自责,怎么没有在那场战斗中和大家一起死去。

    但是,我相信,薛宗周在九泉之下一定会微笑的,他一定会说:谢谢你,青主,是你,成就了我们的义举!感谢你。

    《汾二子传》这样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傅青主一生写的多如牛毛的攻击清朝的诗作也流传了下来,其实我一直都很奇怪,为什么在文字狱那么多的清朝,傅青主会是一个例外,不但没有因此而受到瓜葛,清政府还不断地试图给他官做,最后连皇上都对他特客气,真是奇怪,看来,有忠义之心的人连敌人都会佩服的啊。

    【朱衣道人案】

    从那以后,傅青主继续在民间行医,同时著书立说,直到四十九岁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朱衣道人案”,所谓朱衣道人就是傅青主的别号,傅青主因此被捕入狱。

    事情发生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在南方还有南明永历政权,从事反清运动(后来被吴三桂给镇压了),永历政府派了一个叫宋谦的人到山西来组织起义,此人来到山西后,广泛联系山西反清人士,准备伺机起义,宋谦曾经前来见过傅青主。

    本来宋谦和各界人士约好在三月十五日起义,但他在三月十二日路过武安县的时候,有个捕头发现宋谦骑着骡马,并随身带着弓箭,形迹可疑,就报告了县衙,结果县衙派兵丁在十三日凌晨将宋谦抓获,在严刑拷打下,宋谦变节,供出了起义的一些组织者,这其中就有傅青主的名字,于是河南巡抚(此事发生在晋冀豫交界)上报朝廷,不久,朝廷下令,将宋濂正法(这是个很愚蠢的命令),捉拿其他人等。

    于是傅青主及其儿子傅眉入狱。

    整个案件的过程其实我们能够从普通文献里见到的记载很少,大家历来说法不一,但幸运的是,1963年在北京中央档案馆的清朝档案中发现了“朱衣道人案”的审讯记录和判决题本,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真实的情况,对事情有了深入的了解。

    傅青主在被捕后,“容色自如”,虽严刑拷打,仍“言语不乱”,显示了大丈夫本色。

    在审讯中,傅青主面对审问,从容应对,一口咬定没有参与,拒绝供出其他人,因为知道宋谦已经被处决,所以在应对中提出了一个要求:“若将姓宋的提来,与山(傅青主自己,傅山)杂在乱人中,他若认识得山,山便情愿认罪。”(以上为审讯记录原文)

    审讯的人气得脑袋都快爆了,哪位王八蛋下令先把宋谦杀掉的啊(皇上下的令),现在死无对证啊。

    没办法,只有严刑拷打,于是大刑伺候!

    这个案子一直牵动到清朝的最高统治者,顺治皇帝几次朱批,指示如何进行审理,可见清政府对此十分重视。

    可是,却一直从傅青主的嘴里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内容。

    最后,傅青主说宋谦来拜访他的时候他拒绝了,没有见面,当时有山西布政司经略魏一鳌正巧来傅青主的家里给他父亲求药方,所以亲眼看见,可以作证。

    傅青主就是这么随口一说,其实哪有这事啊?

    那么,如果衙门去询问魏一鳌岂不就暴露了吗?

    实际上,傅青主心里是有数的,能够在危急关头托身的朋友是谁,他自己心里应该很清楚。

    果然,衙门派人到布政司魏一鳌那里询问。

    魏一鳌听了,连一点犹豫都没有:“没错儿,当时我就在傅青主的家里,亲眼看见的,他们没有见面。”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可以将生死相托者方是!

    这事儿又被汇报给朝廷,北京那边在八月由皇上下旨,由刑部尚书任俊、都察院左都御史龚鼎孳、大理寺卿尼堪等十五名大臣会审(级别很高了),结果又是搞不出了结论,最后还是告诉下面,严刑供!

    在遭受酷刑的时候,傅青主还曾经以绝食来进行抗争,他曾绝食九日,可见其不屈的意志!

    傅青主是六月份被捕的,期间受尽了折磨(大家可以想象出来,清朝的酷刑是比较多的),严刑拷打甚至摧毁了他的健康,但始终不曾低头。

    他还在监狱里写下了许多诗篇,在诗中,他曾经用坚硬如石的老椿树来比喻自己:“狱中无乐意,鸟雀难一来。即此老椿树,亦如生铁材。高枝丽云日,瘦干能风霾。深夜鸣金石,坚贞似有侪。”其坚毅乐观之气节,令人赞叹!

    要是我们自己碰到这种情况不知道会表现如何,您可以设想一下,被日本鬼子抓去了,会经受得住严刑拷打吗?

    傅青主不但能,居然在监狱里还有精力给别人讲课(俺真是服了),他在给一个青年狱友讲忠孝的事情的时候,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傅青主在监狱中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老母亲,自己的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还让她跟着自己担惊受怕,实在是心中不忍啊,但是他说忠孝不可两全,想必母亲该会理解自己“责有不得辞”吧。

    那么傅青主的母亲此时如何呢?文献载,老人家对傅青主的侄子傅仁说:“你二大爷我已是舍了他了”,老人此时家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儿子和孙子都入了监狱,但老人却对痛苦平静如常,她对傅青主的朋友们说:“道人儿应有今日事,即死亦分,不必救也!”可见,她早已做好了牺牲自己儿子的准备。

    那么,难道老人真的是那么的坚强吗?实际上,人心皆为r长,哪有不痛心之理?别人告诉傅青主,他的母亲实际上却已“饮食稀少,泪眼肿痛”,背地里“念儿忆孙,不少绝口”!

    傅青主听了以后,心如刀割,“热泪浇心”。

    到了年根底,由于始终审不出个眉目来,只好先把傅青主的儿子傅眉放回。

    傅青主在后来的诗里描述了傅眉一路狂奔回家的情况:“黄昏奔西村(他们家居住的地方),几死固碾沟(差点掉进沟里)。敲门见祖母,不信是尔不。稍马顷少米,菜向邻家求。明日是年下(除夕),稀粥寒灯篝。老母举一匙,如我进遮羞。”

    诗中写到傅眉回家后,老祖母简直不相信是他回来了,马上拿出仅有的一点米,然后向邻居要了点菜,给傅眉做吃的,明天就是除夕夜了,结果祖孙两人在寒冷的屋子里喝点稀粥就算迎接新年了。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都会泪流满面。

    好一位深明大义的老人啊!

    在审讯实在没有什么结果后,只好在第二年的七月份,由顺治皇帝下旨,把傅青主给释放了。

    时人称赞傅青主“浩气如虹贯碧空”。

    傅青主在出狱以后,曾经去南方做了一次游历,估计他的目的是想考察一下南方反清斗争到底进行得如何了,因为听到的传说太多,今天说那儿起义了,后天又说没有,到底如何呢?傅青主决定亲自去看看。

    这次游历的结果是,傅青主看到清朝政府已经基本控制了全国的局势,各地已经基本平静了下来,老百姓已经开始恢复生产了。正所谓,大势已去矣。

    这次游历是傅青主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知道武力斗争已经没有太大希望,自己能够做的,只是与清政府不合作而已。

    回到山西后,傅青主搬到了太原东山脚下的松庄,因为他不承认满清政府,认为自己是侨居在异国的统治下,所以一直称自己侨居松庄(当时还没有护照之类的说法,所以华侨的身份可以自己封)。

    在他侨居松庄的第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

    【侨居松庄的日子】

    他在松庄一住就是十多年,在这些日子里,他除了整理一些学术著作,生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为人瞧病,因为此时他的医名已经比较大了,前来求方的人很多。

    他在临床中发现,妇女患了病是比较凄惨的,过去人很封建,尤其是妇科疾病都认为是隐私,所以一般都是不好意思讲,等到病重了,治疗的难度也大多了,而妇女在中国社会环境下所承受的压力也较大,生孩子,养孩子,孝敬公婆,伺候老公,都她一个人干了,一般是还没到四十岁呢,就是一个标准的黄脸婆了,有的甚至因疾病而早死。

    而且,由于妇女的生理与男子不同,因此,其疾病也有自己的特点。

    所以自古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的说法。

    在面对这些患者的时候,傅青主的心情是非常难过的,因为他想起了自己早逝的妻子。

    为什么治疗妇女疾病的方法如此的少呢?难道妇女就不值得我们去尊重吗?

    本书由河洛中文社区:http://。。/ 整理并提供下载!

    原创文学、热门小说在线阅读及exe,ch,txt等格式电子书下载平台。

    horou为每位爱好文字的人提供关于青春幻想、玄幻奇幻、都市言情、恐怖灵异、

    武侠仙侠、历史军事、科幻推理、游戏体育、耽美、短文专栏、剧本同人等全方位的

    阅读创作服务,引领广大书友的时尚阅读生活。

    于是,有着叛逆思想的傅青主开始刻意于妇科病的治疗,并在这一期间写下来流传千古的《傅青主女科》。

    说起这本《傅青主女科》真是值得特书一笔啊,这本书对妇科疾病分析得非常透彻,其中的药方也是傅青主经过千锤百炼,最后总结出的,此书之精炼,临床疗效之好,我认为古今少见,就在今天,妇科医生很多仍然是用其中的方药来进行加减,全国每天妇科医生开出的傅青主的医方应以千计,我自己就在临床中经常使用傅青主的方子,疗效都非常的迅速,所以对其推崇异常,经常向同道朋友宣传。

    由于傅青主这个人太神秘了,光他的笔名就有几十个,所以在清朝的时候曾经有人怀疑《傅青主女科》是否是他写的,实际上在近世已经没人争论此事了,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山西发现了多部傅青主医学著作的遗墨和抄本,经过文物考古专家鉴定,已经得到确认。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社会的稳定,家藏文物的人不断献宝,目前有更多的傅青主留下的文物正在被公诸于世。

    除了《傅青主女科》,他还在这个阶段写下了很多其他医学著作。

    在他的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傅青主这一时期的写作状态,如:“一缕沉烟萦白牖,先生正著养生书”(摘自《青羊庵》,先生是指他自己)、“江泌惜y乘月白,傅山彻夜醉霜红”(摘自《红叶楼》),可见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写着医学著作。

    当然,您别以为傅青主整天都在写医学著作,那就错了,傅青主的博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首先说他的书法,此时他的笔风已经由原来的雍容华贵一变成为了狂傲和洒脱,其气势之恢弘,其对章法之藐视都达到了令人动容的地步,尤其是他的草书作品,更是让人看了心旌摇荡,更有慑人的气魄。

    我经常向人讲做事的境界问题,而书法是最能体现此中之道的,做事有“术”和“道”的区别,有“术”的人已经很不错了,可是他们会经常发现,到一定程度以后自己再也无法提高了,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这个时候,如果他能够获得更高的境界,进入“道”的层次,那么他就会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而现在很多人写草书,都是沉醉于“术”的层次,事先安排好运笔的路线,然后慢慢地按照设计线路书写,这样的作品,总是在二流中,而真正达到了一定境界的书家,则根本不是这样写的,他们完全是自己先进入酣畅淋漓的状态中,然后挥笔而就,据说唐代张旭在写狂草的时候,经常是喝了酒,自己兴奋得大呼小叫,然后一蹴而就。这种作品,才是真正的能够震动人心、气势磅礴的作品,让他自己再写第二遍都不可能。你再来看傅青主的作品,亦多如此。

    因为,他已经达到了那种意在笔先,无拘无束的境界。

    书法界公认,傅青主是中国最后一位草书大师,从此以后,如此大师,再也没有出现过。

    有的人说在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许多草书大师,在我看来,“出现了许多”,就等于“根本没有出现”。

    因为,书“道”的功夫在笔墨之外,在人生的境界中。

    顺便说一句,傅青主某些书法作品现在看起来(比如《啬庐妙翰》手卷中的楷书),绝对是后现代主义作品,放在今天风格前卫的美术馆中展出,仍然绝对前卫。

    他和他儿子傅眉的某些画也是,我乍一看吓了一跳,这不是典型的印象派画作吗?

    傅青主在学术研究方面则认为“古学不可废”,因此他把研究各种古学都当作自己的任务,他提倡“经子平等”,在注解、训诂、考据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批注、评注、校改,他打破独尊儒术的概念,对诸子百家一同研究,开创了研究子学的一代风气,子学研究从他那里开始繁荣起来。

    总之,他所作的学问我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各位知道他是一位在学术各个方面都有巨大建树的人就可以了。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位涉猎的范围如此的广泛,能样样都精吗?

    这个问题我也曾考虑过,因为我也没有达到那种境界,所以只好猜想(实在是没有办法啊,请各位原谅),但是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大师,会同时在几个领域里都独占鳌头,因此我猜想学问之间是互通的,是互相促进的,可能在一个领域达到了至高的境界,也会使人更容易理解其他领域的问题。大家也帮着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由于傅青主的学问太大了,所以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术精英都前来拜访,进行学术交流,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比如著名大思想家、学者顾炎武,这位是当时学术界的一大牛人,也是学贯天人,他也是极重民族气节,一生反清,同时学问渊博,在音韵、训诂、考据方面是一代大师,他和傅青主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了一生的好朋友,这两位大学究在一起,那可真叫一绝,他们俩说话估计您站旁边可能听不懂,因为全是典故,听上去就跟江湖黑话似的,在《十七史商榷》中记载,有天傅青主叫顾炎武起床,说了句“汀茫久矣!”顾炎武一愣,继而才恍然大悟,原来古音中“天”就读做“汀”,“明”就读做“茫”,也就是“天亮很久了”的意思,人家大学究的说法就是不同。

    两人在一起还写了大量的诗,各位别以为古人写诗很费精力,其实就和我们发帖子一样,随手写的,特快。这两人写的诗拿来,可能大家基本都看不懂,也都是满篇的典故,看来学问太大了也是毛病啊!

    当然,这样也有一点好处,就是他们在商量反清复明的事情的时候,就是弄一个清廷的密探在身边,这位密探伸多长的耳朵也听不懂,怎么也要个教授级的密探才能听个大概。

    这二位后来还为了给反清复明提供方便,创造了一种转运资金的方式,就是票号,这就是后来横行天下的山西票号的开始,没有想到,两位大学究的一个点子,竟创造了日后的票号传奇。

    为了生活,傅青主和儿子傅眉在太原南门附近的玄通观旁开了个药局,其实傅青主不常在那里,生意主要是傅眉打理的,有趣的是,我们的高人傅青主极具广告意识,竟然自己手书广告招贴,贴到大街上,这可真是一大奇闻,现在山西省博物馆还收藏着傅青主亲笔广告招贴一张,实在是让人眼界大开,现在我给收录如下,让大家也欣赏一下:

    世传儒医西村傅氏,善治男女杂症,兼理外感内伤。专长眼疾头风,能止心痛寒嗽。除年深坚固之沉积,破日久闭积之滞瘀。不妊者亦胎,难生者易产。顿起沉疴,永消烦苦。滋补元气,益寿延年。诸疮内脱,尤愚所长。不发空言,见诸实效。令人三十年安稳无恙,所谓无病第一利益也。凡欲诊脉调治者,向省南门铁匠巷元通观阁东问之。

    怎么样?有趣吧,瞧人家广告写得都那么对仗,可能要说这知识分子下海,傅青主算是早的了。

    但是,估计这则广告的效果不会好,因为大家一看是傅青主写的,立马就抢先撕下来,拿回家当宝贝收藏了(这不就最后流转到山西省博物馆了),估计傅青主写一万张也没有用,只能是让现在拍卖行里更热闹一些而已。

    当然,这个药铺只是傅青主一家糊口而已,他的生活依旧拮据,经常是靠朋友们接济度日。

    【敢跟皇上叫板】

    在这样的忙碌中,转眼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这时傅青主已经七十三岁了。这一年,康熙皇帝为笼络收买知识分子,施行怀柔政策,让各地推荐选拔有学之士到北京应试,录用授官。

    这就是著名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正月二十三日下的诏,结果立刻就有人跟着起哄,吏部给事中李宗孔、刘宗周推荐傅青主,让他赴京应试。

    傅青主这个气啊,都七十多岁了,还考什么试啊,我一辈子都反清你们又不是不知道,于是就托病推辞。

    没办法,名声太大了,躲不过去,朝廷一听:什么?傅青主不来?那可不成,传令下去,必须来!

    这下苦了下面当官的,县令戴梦熊亲备驴车,来到傅青主家,就差点给傅青主跪下了:“老大,你就给点面子吧,你不去也就罢了,可我还要在道上混啊,您就行个好吧!”

    其实这位县令平时和傅青主还真不错,没办法,犹豫再三,傅青主想这事也不能拖累别人啊,就在儿子傅眉的扶护下上路。

    但他这次去京城,是下了可能要死掉的决心的,他在《病极待死》诗中写到:“生既须笃挚,死亦要精神……”;“此生若得生还里,汾水西岩老首丘”。

    在进京的路途上,傅青主悲愤交集,寝食皆废,据说他用锥子刺破两腿,造成了自己伤病的假象。

    到了京师后傅青主让驴车停在了崇文门外,拒不入城,他在崇文门外三十里找了一个久无人烟的圆教寺中住下。

    真是牛啊,这是何等气节!我不承认你的政府,连你的都城都不进。

    这时候城里的人听说忠义满天下的傅青主来,这可是大新闻,于是组织了浩浩荡荡的傅青主参观团,上至什么王公九卿、什么士大夫的,下至普通老百姓,全都跑出城来,到这个圆教寺来探望他,估计其中有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学问,有的是附庸风雅的,也有纯粹是崇拜的粉丝,反正是都来了,简直快把这个圆教寺挤破了,没办法,傅青主一律借口病重,躺在床上,不起身迎送,由儿子傅眉迎送各位。

    这些被推荐的一百多位学者大部分是当年秋天到的北京,结果考试是第二年三月才举行的,这帮学究在北京住了那么长的时间,干吗呢?没事就互相交流吧,于是就开始互相串门,最后使这次考试变成了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大会,会后还发表了论文若干(互相应和写的诗作)。

    第二年三月,考试开始了,大家都参加考试并被皇帝赐宴体仁阁,这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是何等的荣耀啊!

    结果傅青主告诉考官,对不起,我身体不好,不参加!

    这让康熙皇帝觉得很没面子。

    接着是在保和殿由康熙皇帝面试,结果很多参加考试的人没有通过,倒是没有参加考试的傅青主,康熙皇帝宣布因为“人望”(短信支持率太高),被破例“示恩”,授予官职,吏部本来是拟定授予“正字”,但是康熙觉得官号太小,下旨“傅山文学素著(是挺著名的,净拐着弯的骂清朝政府来着,骂了一辈子),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好嘛,这可真够客气的了,这搁一般人可就乐坏了,还不赶快谢恩?

    结果傅青主告诉来提醒谢恩的大臣,我不去!没什么恩可谢的。

    啊?!这下可把这帮大臣给吓坏了,这您还不谢?老大,您实在是太不给面子了吧,怎么说这也是皇上啊?

    傅青主告诉他们,不去,再我,我就绝食死给各位看。

    天哪,那也得啊,否则我们没法儿交代啊!估计当时这帮大臣的腿都抖了,吓的,脾气倔的见过,这么有骨气的没见过!

    于是接着,傅青主就真的绝食给他们看。(七日不食,佯颠将绝)

    这下大臣们更傻了,这人要是死了,就更没法儿交代了,傅大爷!我叫您大爷成吗?您就给个面子吧!

    傅青主还是不去。

    这时有位叫冯溥的大臣急了,因为这事他是主管啊,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就直接命令人强行架着傅青主来到了午门(因为谢恩要在午门),没想到傅青主一看见午门,想到故国尚在,江山易主,不禁眼泪喷涌。

    此时,别的人都受宠若惊,远远地向康熙三跪九叩首,傅山却昂首挺胸,直立不跪。

    这帮大臣们吓得差点n裤子了,心想傅大爷啊,您这是什么胆子啊,这不要命了吗!

    那位冯溥更急了,急忙扑上去,强把傅山按倒在地。

    在皇帝身旁的大臣魏象枢连忙向皇帝解释说:“行了,行了,他已向皇上谢恩了”(止,止,是即谢矣),康熙皇帝也自己打圆场,好,不用谢了,平身。

    这才算应付过去。

    很快,傅青主就准备离开京城,要返回山西,在他走的时候,大学士以下皆出城送他,这帮人实在是太佩服了,赞叹傅青主“权贵难移志,威武不能屈”,连那位冯溥都来写诗相送,在北京春天满天的风沙里,傅青主载着满满一驴车的送别诗,离开了京城。

    公平地说,此次进京,傅青主本来是抱着必死的信念来的,但是谁都没想到康熙皇帝如此有度量,在傅青主的进之下,居然毫不在意,还优待对方,从康熙皇帝这边,因为此事得到了更多文人的心,而从傅青主这边看,此事则成全了他一生的气节。

    倒是一帮大臣,被吓得开始整晚做噩梦了。

    【秘密授徒】

    傅青主回到家乡后,继续他的乡居生活,写字和看病是他生活中的两个主要事情,有的时候,有些当官的想来看他,可是傅青主的原则是,如果你是来看病的,那么没有问题,如果不是看病,那对不起了,不见(有司以医见则见,不然不见)。有的人还称呼他“内阁中书”大人,傅青主则像没听到一样,根本不理睬,如果叫他傅青主,这才搭理人家。

    在这样忙碌的日子里,傅青主的年龄越来越老了,他此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医术传下去。

    想了很久,最后他决定采取一种秘密的方法,把医术传给后代。

    这里出现了一个谜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就是傅青主一生著述甚多,为什么单单要把医术以一种秘密的方式传下去呢?

    我在翻阅了很多傅青主的言论之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故,因为傅青主对他自己写的那些诗歌啊、校注啊等东西并不是很在意,虽然最后他告诉他的孙子们要好好整理,但也就是作为文献而已,在平时,他经常随写随丢,弄的他的友人们很着急,经常跟在他后面捡(都是宝贝啊),有些资料他还认为不成熟,所以就不急着拿出来。而医学的书籍,他却觉得非要传下去不可,所以他决定要单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传播。

    事实证明,他是非常有远见的,现在,他的其他内容的书基本都失散了,只有医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传播了下来。

    这是一种什么特殊的方式呢?

    一天,他把一个朋友找来(此人具体是谁,已经不可考了,我分析应该是道教中人,因为后来在《石室秘录》序四中托名是吕道人),向该朋友说明了自己的意图,然后让朋友去北京一带寻找合适的人选。

    于是,这位朋友背起行囊,出发了,而这个被找来的传承学问的人,就是陈士铎。

    这位陈士铎我们在本文的开始提到过,他是浙江绍兴人,是个喜欢道教的学子。那么,具体找人的细节如何呢?当然没有任何文献记录下来,那么,让我们从陈士铎的医书里寻找这个事件的蛛丝马迹吧。

    陈士铎写的最早的一本医书就是《石室秘录》,好的,我们就从这本书的序里寻找线索。

    《石室秘录》的序二就是岐伯天师写的(当然,是托名),其时间是康熙丁卯年冬至前一日,历来学者根据这个时间,来研究陈士铎和傅青主的见面日期,怎么对都对不上,因为丁卯年(1687)傅青主已经去世了,所以学者们把这作为一个悬疑,做学问如果这么做就太死板了,您要根据傅青主的性格来推崇,傅青主什么性格啊?他一辈子拐弯抹角地骂清政府,经常是一首诗里捎带着骂好几笔,所以要根据这个思路来分析。

    丁卯年的丁在天干里配五行属什么啊?属火,卯在地支里配五行属什么啊?属木,那丁卯根据甲子纳纳音那年该是什么呢?是炉中火,他之所以写这么个年份,是因为清朝属水,而明朝是火。那么为什么要把日子定在冬至前一日呢?哪有那么巧啊,还正好冬至前一天,那是因为中医认为冬至日y气始降,一阳始生,阳气就此生发,说冬至前一日,那是说阳气始生的这天还没有到来,但是快了!再看序三张仲景(也是托名)的落款时间:冬至后十日,说明光明已经到来了。

    连落款的日期都要灭清朝一道,这就是傅青主的性格。

    这本书的序四是托名吕d宾写的,这就是傅青主那位道友,在这个序里,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当时的情景。

    当时,陈士铎一个人正在北京游荡,估计是一边赶考,一边寻找些老师什么的,恰巧,碰到了傅青主的那个道友,两人就聊了起来,陈士铎提到了自己想光大医学的远大理想,以及自己正在注释《黄帝内经》,这位道友看到陈士铎为人诚实可靠,就向他透露,现在有个高人,要选择一个传承学问的徒弟,不知道你是否有想法?(今陈子注《素问》《内经》,余叹其有志未逮,乃以华元化青囊术动之)

    陈士铎一听,忙问:“是哪位高人?”

    道友:“傅青主。”

    陈士铎大吃一惊,然后忧愁地说:“我怎么能够见到他老人家呢?”(陈子忧之)

    道友:“不用愁,此事我来安排!”

    陈士铎听后,喜出望外,起身长拜。(陈子再拜受教)

    然后序四里说这位道友就安排岐伯天师(就是傅青主)和张仲景(推测是傅眉)来到了北京河北一带(燕市),估计这又是开始摆迷魂阵了。

    以傅青主那么大的年龄,不可能说来北京就来,他一生中来北京的次数是有限的。

    而岐伯天师(傅青主)在序二里说:“(陈士铎)过我玉河之西。”也就是说,是陈士铎登门拜访的,估计这个描述比较符合实际。

    那么,玉河是哪里呢?一般解释是银河,难道序里的意思是陈士铎为了请教问题上天了?其实,玉河就在太原,现在太原市还有玉河遗迹,这条河曾经改名为御河,现在可能仍然叫玉河。

    现在,让我们来根据这些线索,复现一下当年的情景吧。

    陈士铎跟随着这位道友来到了山西,他提出要去拜访傅青主,但是这位道友告诉他,不用,那样会让更多的人知道的,我会安排傅青主来找你的。

    于是,一天,陈士铎正在屋子里坐着,突然听到了敲门的声音,当他打开门,看到傅青主和傅眉站在门口,一时间自己竟然愣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

    在后来,他在《辨证录》一书的自序中,用深情的笔吻怀念到和老师见第一面的情景:那天“黄菊初放,怀人自远,忽闻熬啄声,启扉迓之,见二老才,衣冠甚伟,余奇之,载拜问曰:‘先生何方来,得毋有奇闻诲铎乎’二老者曰……”

    就这样,一对儿师徒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见面了。

    在那里,傅青主用了半年的时间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教授给了这个来自南方的学子。

    时光荏苒,转眼半年过去了,一天,傅青主对陈士铎说:“士铎,你我二人,就此分别吧!”

    陈士铎感激地给老师跪下,叩头。

    傅青主:“以后,千万不要提起你是我的徒弟,这些书,用你的名义刊发吧。”

    陈士铎忙推辞:“老师,那是您的心血啊,我怎么敢用自己的名字?”

    傅青主抬头仰望,叹了口气说:“我一生与清廷为敌,相信在我身后,他们是不会让我的书传下去的,所以,我这么秘密地找你来,传授给你医术,这是为了使这个根不断掉啊。”

    陈士铎:“老师,您用心良苦,徒弟我知道了,可这是您的心血啊,怎能不写您的名字?”

    傅青主:“医书是用来救人的,用我的名字就没有办法流传下去,岂能救人?希望你用自己的名字刊印,让他流传下去!”

    陈士铎非常难过:“老师!我实在想让后世知道,是您写的医书啊!”

    傅青主:“不必了,以后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样吧,我们现在编个故事,就说你在北京遇到了天师岐伯,他传授给了你医术,用这个故事,来纪念你我的一场师徒缘分吧!”

    陈士铎的眼泪终于流了出来:“老师……”他的嗓子哽咽了,说不出话来,只是在地上叩头不止。

    于是,就有了我们文章开始的那一幕,在以后的日子里,陈士铎果然把傅青主的医书一一刊印,使它得以广为流传,但是,在每一本书的开始,他都要恭敬地写上:这书不是我写的,是我的老师岐伯天师写的,我只是“敬述”而已。

    人们以为他在白日说梦,或者假托神仙。

    其实,他的心里一直想的是他的老师,傅青主。

    傅青主是有远见的,果然,在他去世以后,他写的书如:《周易音释》《周礼音辨》《十三经评注》《十三经字区》《诸子注释》《春秋人名地名韵》《十七史评》《性史》《杜诗点评》《续编杜诗》《会韵小评补》《元释两藏精义》等书全部消失,现在只剩下了后人搜集整理的一套《霜红龛集》而已。

    而他的医书,却以陈士铎的名义刊行,全部保留了下来,流传给了后人。

    傅青主何等淡泊!他写出了自己千锤百炼的经验,为了流传人间,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留。

    他心里想的,只是救人。

    名声在他的眼中,如云烟而已。

    在将学问传给了陈士铎以后,傅青主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开始继续过他的写字、诊病的生活。

    他的行医生活,全祖望在《阳曲傅先生事略》中有这样的描述:“避居远村,唯以医术活人,求方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从不见有倦容”。

    在闲暇的时候,他会和周围的农民坐在一起,在树荫下谈论着农家的话题。

    【悲伤的告别】

    在这种日子里,一转眼,傅青主七十九岁了。

    在这一年,他遭受了人生的最后一次打击,他的儿子傅眉,病故了。

    傅眉具体患的什么病没有记载了,总之是傅青主也没能把他治疗好。

    其实,傅青主很早就知道这个儿子体质不好,所以给这个儿子起的字叫寿毛,但是,傅青主因为一心想着抗清,所以忍不住将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傅眉的身上,应该说,这对傅眉来讲是个巨大的负担,在傅眉十几岁的时候,傅青主和傅眉两人曾经拉着车到各地卖药,晚上住下后,就挑灯让傅眉读经史等诸书,到早晨能背下来就接着走(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了),如果背不下来就举杖开打(打孩子是傅青主家的祖传法宝),当傅眉长大了以后,又让傅眉拜金陵老僧

    第 14 部分

    欲望文

章节目录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肉书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肉书屋并收藏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