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戴宗在易文静家中匆匆吃了饭,然后并没有多做停留就快马加鞭的出了城。
这并不是他公务在身,非要辞行,而是要替易俊去办私事。
用戴宗的话,那就是:“一名未曾觉醒的灵士给朝廷,那可是不小的功劳,大哥,我得走了,得赶紧办妥这件事去。”
易文静自然知道戴宗所说的表功只是托词,真正的则想是为自己儿子谋一个大好前程,要知道,现在大顺皇室之内,最受**的便是现在在长白山的九皇子殿下了。
即便是灵士,一开始也要找一个好靠山,谋取到好机会才有更长远的发展的,至于那超脱世俗,能够现天穹成星辰的世外高人,毕竟依然是久远以后的事情,依然飘渺的犹如天空中的云朵般不真实。
于是,易文静父子都是欢喜无限的送戴宗两人出了镇子,目送他们完全没有了踪影都舍不得回家里来。
…………
中午的阳光温暖了很多,因为没有风,也因为周围湿冷的地面没有飞舞起灰尘,所以,这些光线便显得十分纯净、美好,照耀在周围的民居上,那些破败的房子也都显得异常瑰丽起来。
当然,这大多数是因为人的心情变化引起的错觉。
但,景色的好坏大多数不是因为人的心情而异吗?
反正现在易文静父子心情不错,尤其是易文静,他表现的要比易俊还要更加兴奋、欢喜。
看着儿子尚显稚嫩,却已经有了些刚硬线条、清晰轮廓的脸,看着儿子那清新、好看的眉眼,易文静嘿嘿笑了起来。
“儿子,圣上的流放只是针对我,对于你们母子是无效的,你们随时都可以南归。”易文静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知道。”易俊点了点头,他并没因为父亲这句话是废话而生出不耐烦的情绪,而是很认真的听着。
实际上,十几年来他都是如此,不管是懵懂的童年时代,还是叛逆的少年时代,易俊很少象其他人家的孩子那般吵闹或者是表现出不屑、不理甚至不耐烦的样子,他甚至很享受父亲的絮絮念。
易文静把这些东西归结于自己对易俊的教育,归结于自己让易俊读的那些圣贤书造成的效果,毕竟,圣贤向来要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
但,只有易俊自己知道那是怎么回事,跟圣贤书无关,跟经历有关,只是,这些原因他并没有如实和父母言讲,只是默默放在心里,只是在有些时候说一些连父母都无法明白的“怪话”、“梦话”。
今天,易俊依然如此,所以,易文静心情更加舒畅,说话的**便更加强烈了。
“儿子,如果这次你戴叔叔举荐你成功,你便跟着九皇子殿下南归,不用理会我和你母亲,我们在这里终归是能够讨生活的。”易文静继续说道。
易俊继续点了点头。
“要担心的是你自己,虽然外人看起来你温和有礼、乖巧可,但是,知子莫若父,我知道你内心是是十分倔强、任性的,自己认定的事情非要做不可,嘴上不说,行动上却表现的异常坚决,这一点是优点,但也是缺点,尤其在我们大顺。”
说到这里,易文静缓了一缓,他抬起头来看了看已经变得十分晴朗的天空,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我们大顺之所以叫做顺,当初太祖陛下的原意可能是想让整个大顺王朝顺风顺水,延续万年,但现在看来,顺的意思可能是要求臣民顺服,不起非议。”
接着又叹了一口气,易文静继续说道:“这些事情已经有很多的先例,先不说顶撞圣上是大罪,非议朝政是大罪,连和上司意见相左都算作不敬,律法中更有轻侮上司的律条。”
“我们宁库镇中居住的都是囚徒,唯一的官吏就是那个负责整个镇子治安的老兵,而你见到的戴宗更因为是你叔叔,不会对你显摆官架子,但是,到了九皇子帐下就不一样了,那里等阶分明,做为新人,即便你是你戴叔叔所说的灵士,也千万不要骄傲、蛮横,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顺从和逢迎……”
易文静絮絮念着自己道听途说来的为官之道,虽然啰嗦,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对儿子一旦出门在外的担忧。
毕竟,做为有罪之身,他是万万不能随行的,戴宗虽然可以托付,但毕竟是武官,又仅仅是是在皇宫当差,不一定就知道市井之中的为官之道——当然,他自己也不懂。
他只是纯粹的担心——对于儿子即将面对的不可知未来的担心。
虽然这些担心现在看起来有些为时过早,戴宗的举荐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易文静已经管不了这么多了,想回京、回江南的痛苦已经撕咬了他十六年的时光,现在有了一线希望,哪怕只是孩子回京,他也感觉到异常欣慰、畅快,下意识的回避了那些不能举荐成功的可能。
听着父亲这些话,易俊并么有感觉到父亲可怜或者是可悲,对于这些话,他有着更深的感受,这只是小人物的无奈,只是小人物的生存之道罢了,没有什么值得鄙夷或者厌弃的,甚至还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崇敬。
因为,这是小人物生存的智慧,尊严虽然值得维护,但若和生存比起来,那些东西可能就不太重要了,这在大顺表现的尤其明显,父亲易文静应该说的是这个道理吧。
这些话从一个从小饱读圣贤书,一天官吏都没当过的易文静口中说出来有些难,所以,易俊觉得更加尊敬自己的父亲。
这个逻辑或许有些混乱,但幸好的是,易俊远比同龄孩子成熟——至少比那些同时被罚出京城的叔叔伯伯家的孩子成熟,所以,他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
只是,尽管这样,易俊也不想再让父亲说下去了,因为这接下来可能会引起父亲的伤悲,所以他开口打断了他:“父亲,说一说京城吧,您常说的学仕院、圣堂、大禅寺、圣女什么的,都是怎么回事?”
听儿子说起这些事情,易文静便立刻从那种隐隐想要显现的悲伤中挣脱出来,脸上露出了兴高彩烈的神色。
“学仕院是我大顺名流才俊云集的地方,是我大顺著名的王安神将所创,到现在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吧。不仅仅限于京都,全国的才子都会到学仕院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参加会试,如果你有幸考入学仕院,你就会知道那是一个多么名贵风雅的地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里面住着,即便是最阴沉灰暗的天气里,空气都是清新可人的。”
“圣堂我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只知道圣女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她聪睿高洁、雍容典雅、悲悯世人,乃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
“至于大禅寺,那是皇家寺院,里面有无数的得道高僧,他们护卫着皇城,护卫着京城,有大禅寺在,京都便安逸祥和,永世无忧。”
谈起学仕院、圣堂、圣女、大禅寺,易文静嘴里冒出来的全是褒扬之词,这些褒扬远在对于朝廷时弊的论述之上,听得易俊眼睛也不由得更加亮了起来。
“京都,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呢?”他心中不由得默默想着。
这并不是他公务在身,非要辞行,而是要替易俊去办私事。
用戴宗的话,那就是:“一名未曾觉醒的灵士给朝廷,那可是不小的功劳,大哥,我得走了,得赶紧办妥这件事去。”
易文静自然知道戴宗所说的表功只是托词,真正的则想是为自己儿子谋一个大好前程,要知道,现在大顺皇室之内,最受**的便是现在在长白山的九皇子殿下了。
即便是灵士,一开始也要找一个好靠山,谋取到好机会才有更长远的发展的,至于那超脱世俗,能够现天穹成星辰的世外高人,毕竟依然是久远以后的事情,依然飘渺的犹如天空中的云朵般不真实。
于是,易文静父子都是欢喜无限的送戴宗两人出了镇子,目送他们完全没有了踪影都舍不得回家里来。
…………
中午的阳光温暖了很多,因为没有风,也因为周围湿冷的地面没有飞舞起灰尘,所以,这些光线便显得十分纯净、美好,照耀在周围的民居上,那些破败的房子也都显得异常瑰丽起来。
当然,这大多数是因为人的心情变化引起的错觉。
但,景色的好坏大多数不是因为人的心情而异吗?
反正现在易文静父子心情不错,尤其是易文静,他表现的要比易俊还要更加兴奋、欢喜。
看着儿子尚显稚嫩,却已经有了些刚硬线条、清晰轮廓的脸,看着儿子那清新、好看的眉眼,易文静嘿嘿笑了起来。
“儿子,圣上的流放只是针对我,对于你们母子是无效的,你们随时都可以南归。”易文静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知道。”易俊点了点头,他并没因为父亲这句话是废话而生出不耐烦的情绪,而是很认真的听着。
实际上,十几年来他都是如此,不管是懵懂的童年时代,还是叛逆的少年时代,易俊很少象其他人家的孩子那般吵闹或者是表现出不屑、不理甚至不耐烦的样子,他甚至很享受父亲的絮絮念。
易文静把这些东西归结于自己对易俊的教育,归结于自己让易俊读的那些圣贤书造成的效果,毕竟,圣贤向来要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
但,只有易俊自己知道那是怎么回事,跟圣贤书无关,跟经历有关,只是,这些原因他并没有如实和父母言讲,只是默默放在心里,只是在有些时候说一些连父母都无法明白的“怪话”、“梦话”。
今天,易俊依然如此,所以,易文静心情更加舒畅,说话的**便更加强烈了。
“儿子,如果这次你戴叔叔举荐你成功,你便跟着九皇子殿下南归,不用理会我和你母亲,我们在这里终归是能够讨生活的。”易文静继续说道。
易俊继续点了点头。
“要担心的是你自己,虽然外人看起来你温和有礼、乖巧可,但是,知子莫若父,我知道你内心是是十分倔强、任性的,自己认定的事情非要做不可,嘴上不说,行动上却表现的异常坚决,这一点是优点,但也是缺点,尤其在我们大顺。”
说到这里,易文静缓了一缓,他抬起头来看了看已经变得十分晴朗的天空,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我们大顺之所以叫做顺,当初太祖陛下的原意可能是想让整个大顺王朝顺风顺水,延续万年,但现在看来,顺的意思可能是要求臣民顺服,不起非议。”
接着又叹了一口气,易文静继续说道:“这些事情已经有很多的先例,先不说顶撞圣上是大罪,非议朝政是大罪,连和上司意见相左都算作不敬,律法中更有轻侮上司的律条。”
“我们宁库镇中居住的都是囚徒,唯一的官吏就是那个负责整个镇子治安的老兵,而你见到的戴宗更因为是你叔叔,不会对你显摆官架子,但是,到了九皇子帐下就不一样了,那里等阶分明,做为新人,即便你是你戴叔叔所说的灵士,也千万不要骄傲、蛮横,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顺从和逢迎……”
易文静絮絮念着自己道听途说来的为官之道,虽然啰嗦,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对儿子一旦出门在外的担忧。
毕竟,做为有罪之身,他是万万不能随行的,戴宗虽然可以托付,但毕竟是武官,又仅仅是是在皇宫当差,不一定就知道市井之中的为官之道——当然,他自己也不懂。
他只是纯粹的担心——对于儿子即将面对的不可知未来的担心。
虽然这些担心现在看起来有些为时过早,戴宗的举荐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易文静已经管不了这么多了,想回京、回江南的痛苦已经撕咬了他十六年的时光,现在有了一线希望,哪怕只是孩子回京,他也感觉到异常欣慰、畅快,下意识的回避了那些不能举荐成功的可能。
听着父亲这些话,易俊并么有感觉到父亲可怜或者是可悲,对于这些话,他有着更深的感受,这只是小人物的无奈,只是小人物的生存之道罢了,没有什么值得鄙夷或者厌弃的,甚至还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崇敬。
因为,这是小人物生存的智慧,尊严虽然值得维护,但若和生存比起来,那些东西可能就不太重要了,这在大顺表现的尤其明显,父亲易文静应该说的是这个道理吧。
这些话从一个从小饱读圣贤书,一天官吏都没当过的易文静口中说出来有些难,所以,易俊觉得更加尊敬自己的父亲。
这个逻辑或许有些混乱,但幸好的是,易俊远比同龄孩子成熟——至少比那些同时被罚出京城的叔叔伯伯家的孩子成熟,所以,他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
只是,尽管这样,易俊也不想再让父亲说下去了,因为这接下来可能会引起父亲的伤悲,所以他开口打断了他:“父亲,说一说京城吧,您常说的学仕院、圣堂、大禅寺、圣女什么的,都是怎么回事?”
听儿子说起这些事情,易文静便立刻从那种隐隐想要显现的悲伤中挣脱出来,脸上露出了兴高彩烈的神色。
“学仕院是我大顺名流才俊云集的地方,是我大顺著名的王安神将所创,到现在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吧。不仅仅限于京都,全国的才子都会到学仕院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参加会试,如果你有幸考入学仕院,你就会知道那是一个多么名贵风雅的地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里面住着,即便是最阴沉灰暗的天气里,空气都是清新可人的。”
“圣堂我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只知道圣女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她聪睿高洁、雍容典雅、悲悯世人,乃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
“至于大禅寺,那是皇家寺院,里面有无数的得道高僧,他们护卫着皇城,护卫着京城,有大禅寺在,京都便安逸祥和,永世无忧。”
谈起学仕院、圣堂、圣女、大禅寺,易文静嘴里冒出来的全是褒扬之词,这些褒扬远在对于朝廷时弊的论述之上,听得易俊眼睛也不由得更加亮了起来。
“京都,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呢?”他心中不由得默默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