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正文契丹族编辑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1]?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2]?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3]?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4]?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西辽延庆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5]?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中文名契丹族外文名khitay发?源中国东北地区图?腾“白马青牛”政?权辽朝、西辽文?字契丹文字信?仰佛教发?式髡发人?物耶律阿保机、耶律大石等别?称吉答、乞塔、乞答、吸给
目录
1族称
2历史沿革
?发源传说
?早期历史
?部落时期
?建立大辽
?南下中原
?辉煌时期
?辽朝衰亡
?后续发展
3政治
?政治体制
?组织形式
4军事
5文化
?文字
?文学
?绘画
?乐舞
?宗教
6经济
?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
7对外关系
?五代、北宋
?渤海国
?高丽
?西域诸国
8社会风俗
?仪俗
?服饰
?发型
?婚俗
?居住饮食
9后裔追溯
族称编辑
“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而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契丹称号见于朝鲜《三国史记》更早,东晋太元三年(378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1]?《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有的学者则认为汉以来即有契丹之号[6]?。有的学者认为契丹一词出于宇文氏酋长名字之演变,约当西晋末东晋初,其异名已显,意为“镔铁”[7]?。[2]?一般认为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1]?另外说法有:“切断”说、“刀剑”说、“奇首之领地”说、“酋名”说、“寒冷”说、“大中”说、“草原、沙漠或与森林相关的意义”说等等。
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8]?
历史沿革编辑
发源传说
传说中的契丹祖先
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北方大草原流淌着两条河,一条从大兴安岭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为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10]?
契丹人关于自己始祖有这样的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倍感天宫的枯燥寂寞,她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潢水顺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宝马,从“马盂山”随土河一直向东信马由缰。青牛和白马,在潢水与土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开马缰,相对走来。两人相爱并结合,繁衍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1]?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11]?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由此可知,契丹族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8]?[10]?
早期历史
契丹最早记载见于《魏书》。《魏书》在记载与北魏政权联系和交往的各民族时,首次为契丹和与它关系密切的库莫奚(也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原与契丹同属一支,后分开,再后又被契丹吞并)立了专传。此后,《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宋会要》等,都有关于契丹人活动情况的专门记录。上述文献在记载契丹人的起源时,大致有“匈奴说”和“东胡说”两种意见。这两说又派生出另两说:一说“是匈奴和鲜卑融合的产物”,一说“起源于鲜卑系的别部而不是鲜卑的直接后裔”[1]?。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14]?;契丹来源于鲜卑或鲜卑宇文部,出自当时人和稍后唐人之笔;契丹为“匈奴之种”,则是数百年后宋人的说法。当然,鲜卑族的成分很庞杂,其中确实有人认为契丹为东胡系统东部鲜卑宇文部之裔,来自匈奴的“余种”,宇文部更是如此。东汉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汉将耿夔击破,北单于逃走后,鲜卑进据匈奴故地,“有十余万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鲜卑。然10余万落匈奴人并未继续以匈奴为号,而“皆自号鲜卑”了。此后,在与原东胡种的鲜卑人长期错居杂处中,由于相互通婚等影响,差别越来越不明显,它在形成过程中虽有一个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8]?
契丹族日益兴盛,并向南发展。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亲率大军攻击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获10余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因而“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15]?隋初又分别臣附于隋朝与突厥,逐渐得到恢复,游牧于辽西地区,诸部落平时各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隋大业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时,又遭到在隋将主使下突厥的袭击,4万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创。
部落时期
大贺氏首领
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为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武德二年(619年),酋长大贺咄罗率军进攻平州。武德六年(623年)遣使到长安,给唐高祖进贡名马、丰貂,但其政治立场仍趋向于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大贺摩会率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唐朝皇帝曾赐给契丹首领旗鼓,后来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又于贞观三年(629年),以室韦、契丹族人置师州。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后唐太宗以契丹人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辽一带),以大贺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但其孙大贺阿卜固在位时却开始伙同奚族骚扰唐朝边境,被擒送洛阳。唐高宗以窟哥孙子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另一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继统契丹八部。[16]?
武周建立后,契丹受不了压迫,于是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
契丹人
二日,尽忠与其妻弟孙万荣反,攻陷营州,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尽忠自立为无上可汗,这是契丹人首次称汗。武则天大怒,改尽忠名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并派兵围剿,却被尽忠击败。后尽忠病死,李万荣(即孙万荣)继位,继续尽忠的事业。不久万荣兵败,被家奴杀死。开元二年(714年),尽忠堂弟李失活与奚族首领李大酺到长安见唐玄宗,玄宗恢复松漠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并将永乐公主嫁给他。
开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李娑固袭位。静析军副使可突于骁勇,深得众心,娑固很忌惮他,欲除之而后快。开元八年(720年)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投奔营州,联合李大酺反击可突于,却均被可突于擒杀。可突于立娑固堂弟李郁于为主,唐玄宗令袭爵,并赐以燕郡公主。郁于病死,其弟李吐于袭爵,仍以燕郡公主为妻。吐于忌惮可突于,携燕郡公主来唐,不敢复回松漠。可突于复立尽忠弟李邵固为主,唐玄宗拜邵固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赐以东华公主。邵固回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进贡,中书侍郎李元纮不礼遇他,可突于不悦。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可突于连续废立可汗,甚至不再从大贺氏家族选立可汗,可汗人选从此转入遥辇氏家族。[18]?
遥辇氏首领
可突于立遥辇屈列(又名楷特)为洼可汗,并与奚族投降突厥。开元二十年(732年),唐军大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复进兵,又被打败,属下六千人被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张守珪进逼可突于,可突于先诈降,后又欲投奔突厥。十二月,张守珪派遣管记王悔和契丹衙官李过折联络,李过折夜斩可突于、屈烈数十人,归降唐朝。
唐玄宗拜李过折北平郡王,授特进,检校松漠都督。当年,可突于余党泥礼(即耶律涅里或耶律雅里,耶律阿保机之始祖)弑杀李过折及其子,屠灭其家,其子李剌干逃至安东都护府,唐朝拜为左骁卫将军。泥礼任夷离堇(夷离堇掌兵权),杀过折后自任松漠都督即契丹主,后来禅位给遥辇俎里(汉名李怀秀),立李怀秀为阻午可汗,自此耶律氏世袭夷离堇职位。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灭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赐汉名李怀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赐以静乐公主。半年后,怀秀不堪安禄山欺凌,杀公主与奚一起反唐。之后,与安禄山多次交战,胜负参半。天宝五年(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遥辇楷落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乱结束,唐朝与契丹之间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
苏可汗时契丹依附回纥,自苏可汗开始唐朝不再册封契丹首领为松漠都督。鲜质可汗时曾七次遣使至长安朝贡唐朝,昭古可汗时遣使四次。会昌二年(842年)唐朝破回鹘,耶澜可汗遥辇屈戍内附。咸通年间,巴剌可汗习尔之遣使者到长安朝贡之后,契丹部落在一百年的低谷后又逐渐强大。
痕德廑可汗遥辇钦德时契丹征服了奚、室韦,多次入侵幽州、蓟州,结果遭割据势力刘仁恭报复。刘仁恭火烧草原,致使契丹损失很多良马。钦德只好献良马求牧地,刘仁恭同意了。后又违约入侵,刘守光戍守平州,契丹率万骑,刘守光议和,伏兵擒其大将。钦德纳马五千以赎大将,刘守光不许。钦德十年不敢近边。痕德可汗死于天祐三年(906年)十二月。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兴起,世代担任契丹部夷离堇,权威日盛。到了痕德廑可汗时期,耶律阿保机担任夷离堇,在钦德死后,阿保机不再从遥辇氏家族选择可汗,而是把旗鼓收归自己所有,自己担任了契丹部的可汗,从此,可汗的选立就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了。
建立大辽
痕德廑可汗死后,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可汗选立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16]?本来按照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和选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转入一个家族,那么这个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机会当可汗。但是阿保机在位时期,羡慕中原王朝文化,希望可以和中原皇帝那样采取终身制,所以到了改选之年拒绝让出汗位。所以在汗位的诱惑下,阿保机的几位弟弟决定逼迫他进行选举,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
耶律阿保机
的的三次“诸弟之乱”。阿保机凭借他的智慧和可敦述律平的辅助,成功地粉碎了他弟弟们发动的一次次叛乱。
内部稳定之后,其他七个部落的首领不服,也希望当可汗。于是阿保机在述律平的帮助下,引诱七部首领来盐池赴宴,成功杀死七部首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池之变”,从而清除了反对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辽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国号“大契丹国”,年号神册,阿保机即辽太祖,从此契丹的可汗成为历史。
辽太祖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从此辽的建国规划多出韩延徽之手。他建议阿保机发展农业,以稳定对所属部族的统治;他为之起草政治制度,加强军权;更为之谋划军事,兼并党项、室韦等部,为契丹奠定了创国大业。[20]?辽神册三年(918年)耶律阿保机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军事方面,耶律阿保机于辽天赞四年(925年)东征渤海国。耶律阿保机一直有南侵中原的意图,天赞二年(923年)春,耶律阿保机派次子、新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尧骨)率军进攻幽州。耶律德光久攻幽州不下,转师南侵,虽然攻占曲阳(今曲阳西)、北平(今完县东南)等地,但幽州仍在坚守,契丹军遂于当年五月退兵北返。[18]?辽天显五年(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
南下中原
辽天显十一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
萧太后
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协助石敬瑭攻灭后唐,石敬瑭得以建国后晋。契丹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辽会同七年(944年)石重贵不愿向契丹臣服。辽太宗趁机率军南下,意图一统中国。辽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亡,契丹国占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表明了辽太宗直接统治中原的意图。[3]?
辽大同元年(947年)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18]?辽世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忘占领中原的期望,多次对中原用兵。然而辽世宗好酒色,喜爱打猎。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兴封赏降杀,导致朝政不修,政治**。辽天禄五年(951年)九月,辽世宗协助北汉攻打后周,行军至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时,由于其他部队未到,先行驻扎在火神淀。其间喝酒、打人、打猎,众将很是不满。最后被耶律察割杀死于梦乡中。[21]?
辉煌时期
辽景宗勤于政事,使辽朝出现一阵清明。辽景宗对辽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上层比较稳定。辽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辽景宗前期,辽朝与北宋聘史往还,互贺节日。北宋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辽保宁十一年(979年)亲征北汉,契丹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成功击败宋军,宋太宗仅以身免。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22-23]?
辽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病逝,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并由萧太后摄政。当时萧太后30岁,辽圣宗12岁。萧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撤换一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他们的兵权。在这些行动后,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地位才稳定下来。萧太后摄政二十七年,在她执政期间进行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朝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在民族冲突上,萧太后与辽圣宗于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辽军提出和约,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辽圣宗结好西夏,而西夏也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形成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24-25]?
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辽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朝风貌。
辽朝衰亡
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耶律宗真即位,即辽兴宗。辽兴宗在位时,辽朝势已日益衰落。而有辽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百姓困苦,军队衰弱。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辽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但是这些反而使契丹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辽道宗继位后,辽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爆发了滦河之乱。辽道宗在位
应县木塔
期间,契丹政治**,国势逐渐衰落。道宗并没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辽乾统元年(1101年)正月,辽道宗去世,皇孙耶律延禧继位,即天祚帝。[26]?
辽天庆四年(1114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并未将完颜阿骨打当作一个重大威胁,但是所有他派去镇压完颜阿骨打的军队全部战败。辽天庆五年(1115年)天祚帝为了解决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军击败,完颜阿骨打也自称皇帝,建立金朝,即金太祖。辽朝于同年发生内乱,耶律章奴在辽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辽朝内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这场叛乱一直到辽天庆六年(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借机占领了辽东京和沈州。辽天庆七年(1117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26]?
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被金太宗降为海滨王。辽朝共历时210年(包含契丹国时期),历经9位帝王。
后续发展
此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一带。金天会十年(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迷立(今新疆额敏)称帝,史称西辽(西方称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最后金兴定二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立国凡87年。西辽灭亡后,又有少部分契丹人在西辽贵族八剌黑的带领下,在今伊朗南部临近波斯湾的克尔曼地区建立了受制于蒙古大汗和伊儿汗国的起儿漫王朝,存在近80年,俗称“后西辽”。由耶律大石率领西迁的这部分契丹人后来可能融合于回鹘、蒙古和中亚当地人中了。[27]?
大部分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在辽朝灭亡后则沦为金朝的臣民。金朝女真族统治者在灭辽过程中,先强行迁徙部分契丹人至今东北中部和北部地区。[27]?因统治者女真族受够了契丹族的压迫,故反过来对契丹族实施歧视政策。将其姓氏耶律改变移刺,萧改为石抹。女真统治者也有用赐国姓完颜的方法拉拢契丹上层贵族人物的情况。
蒙元时期,元朝为统一中国,开疆辟壤,动员契丹兵马参加灭金、灭南宋的战争。契丹人也对女真亡其国十分不满,遂积极参战,而且屡建战功。从地域来看,蒙元时期的契丹人主要部分仍分布在故地,即今内蒙古的赤峰市、通辽市和辽宁、吉林一带。但随着蒙古人破西夏、灭金、降高丽、平大理、亡宋、西征等战争的进行,部分契丹人被征调出征,离开了上述地区,开始遍布整个中国,甚至远至朝鲜、中亚和西亚地区,他们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驻防,有的留在当地做官并定居下来。[27]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1]?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2]?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3]?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4]?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西辽延庆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5]?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中文名契丹族外文名khitay发?源中国东北地区图?腾“白马青牛”政?权辽朝、西辽文?字契丹文字信?仰佛教发?式髡发人?物耶律阿保机、耶律大石等别?称吉答、乞塔、乞答、吸给
目录
1族称
2历史沿革
?发源传说
?早期历史
?部落时期
?建立大辽
?南下中原
?辉煌时期
?辽朝衰亡
?后续发展
3政治
?政治体制
?组织形式
4军事
5文化
?文字
?文学
?绘画
?乐舞
?宗教
6经济
?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
7对外关系
?五代、北宋
?渤海国
?高丽
?西域诸国
8社会风俗
?仪俗
?服饰
?发型
?婚俗
?居住饮食
9后裔追溯
族称编辑
“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而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契丹称号见于朝鲜《三国史记》更早,东晋太元三年(378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1]?《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有的学者则认为汉以来即有契丹之号[6]?。有的学者认为契丹一词出于宇文氏酋长名字之演变,约当西晋末东晋初,其异名已显,意为“镔铁”[7]?。[2]?一般认为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1]?另外说法有:“切断”说、“刀剑”说、“奇首之领地”说、“酋名”说、“寒冷”说、“大中”说、“草原、沙漠或与森林相关的意义”说等等。
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8]?
历史沿革编辑
发源传说
传说中的契丹祖先
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北方大草原流淌着两条河,一条从大兴安岭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为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10]?
契丹人关于自己始祖有这样的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倍感天宫的枯燥寂寞,她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潢水顺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宝马,从“马盂山”随土河一直向东信马由缰。青牛和白马,在潢水与土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开马缰,相对走来。两人相爱并结合,繁衍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1]?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11]?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由此可知,契丹族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8]?[10]?
早期历史
契丹最早记载见于《魏书》。《魏书》在记载与北魏政权联系和交往的各民族时,首次为契丹和与它关系密切的库莫奚(也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原与契丹同属一支,后分开,再后又被契丹吞并)立了专传。此后,《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宋会要》等,都有关于契丹人活动情况的专门记录。上述文献在记载契丹人的起源时,大致有“匈奴说”和“东胡说”两种意见。这两说又派生出另两说:一说“是匈奴和鲜卑融合的产物”,一说“起源于鲜卑系的别部而不是鲜卑的直接后裔”[1]?。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14]?;契丹来源于鲜卑或鲜卑宇文部,出自当时人和稍后唐人之笔;契丹为“匈奴之种”,则是数百年后宋人的说法。当然,鲜卑族的成分很庞杂,其中确实有人认为契丹为东胡系统东部鲜卑宇文部之裔,来自匈奴的“余种”,宇文部更是如此。东汉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汉将耿夔击破,北单于逃走后,鲜卑进据匈奴故地,“有十余万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鲜卑。然10余万落匈奴人并未继续以匈奴为号,而“皆自号鲜卑”了。此后,在与原东胡种的鲜卑人长期错居杂处中,由于相互通婚等影响,差别越来越不明显,它在形成过程中虽有一个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8]?
契丹族日益兴盛,并向南发展。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亲率大军攻击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获10余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因而“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15]?隋初又分别臣附于隋朝与突厥,逐渐得到恢复,游牧于辽西地区,诸部落平时各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隋大业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时,又遭到在隋将主使下突厥的袭击,4万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创。
部落时期
大贺氏首领
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为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武德二年(619年),酋长大贺咄罗率军进攻平州。武德六年(623年)遣使到长安,给唐高祖进贡名马、丰貂,但其政治立场仍趋向于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大贺摩会率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唐朝皇帝曾赐给契丹首领旗鼓,后来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又于贞观三年(629年),以室韦、契丹族人置师州。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后唐太宗以契丹人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辽一带),以大贺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但其孙大贺阿卜固在位时却开始伙同奚族骚扰唐朝边境,被擒送洛阳。唐高宗以窟哥孙子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另一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继统契丹八部。[16]?
武周建立后,契丹受不了压迫,于是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
契丹人
二日,尽忠与其妻弟孙万荣反,攻陷营州,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尽忠自立为无上可汗,这是契丹人首次称汗。武则天大怒,改尽忠名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并派兵围剿,却被尽忠击败。后尽忠病死,李万荣(即孙万荣)继位,继续尽忠的事业。不久万荣兵败,被家奴杀死。开元二年(714年),尽忠堂弟李失活与奚族首领李大酺到长安见唐玄宗,玄宗恢复松漠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并将永乐公主嫁给他。
开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李娑固袭位。静析军副使可突于骁勇,深得众心,娑固很忌惮他,欲除之而后快。开元八年(720年)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投奔营州,联合李大酺反击可突于,却均被可突于擒杀。可突于立娑固堂弟李郁于为主,唐玄宗令袭爵,并赐以燕郡公主。郁于病死,其弟李吐于袭爵,仍以燕郡公主为妻。吐于忌惮可突于,携燕郡公主来唐,不敢复回松漠。可突于复立尽忠弟李邵固为主,唐玄宗拜邵固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赐以东华公主。邵固回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进贡,中书侍郎李元纮不礼遇他,可突于不悦。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可突于连续废立可汗,甚至不再从大贺氏家族选立可汗,可汗人选从此转入遥辇氏家族。[18]?
遥辇氏首领
可突于立遥辇屈列(又名楷特)为洼可汗,并与奚族投降突厥。开元二十年(732年),唐军大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复进兵,又被打败,属下六千人被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张守珪进逼可突于,可突于先诈降,后又欲投奔突厥。十二月,张守珪派遣管记王悔和契丹衙官李过折联络,李过折夜斩可突于、屈烈数十人,归降唐朝。
唐玄宗拜李过折北平郡王,授特进,检校松漠都督。当年,可突于余党泥礼(即耶律涅里或耶律雅里,耶律阿保机之始祖)弑杀李过折及其子,屠灭其家,其子李剌干逃至安东都护府,唐朝拜为左骁卫将军。泥礼任夷离堇(夷离堇掌兵权),杀过折后自任松漠都督即契丹主,后来禅位给遥辇俎里(汉名李怀秀),立李怀秀为阻午可汗,自此耶律氏世袭夷离堇职位。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灭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赐汉名李怀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赐以静乐公主。半年后,怀秀不堪安禄山欺凌,杀公主与奚一起反唐。之后,与安禄山多次交战,胜负参半。天宝五年(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遥辇楷落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乱结束,唐朝与契丹之间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
苏可汗时契丹依附回纥,自苏可汗开始唐朝不再册封契丹首领为松漠都督。鲜质可汗时曾七次遣使至长安朝贡唐朝,昭古可汗时遣使四次。会昌二年(842年)唐朝破回鹘,耶澜可汗遥辇屈戍内附。咸通年间,巴剌可汗习尔之遣使者到长安朝贡之后,契丹部落在一百年的低谷后又逐渐强大。
痕德廑可汗遥辇钦德时契丹征服了奚、室韦,多次入侵幽州、蓟州,结果遭割据势力刘仁恭报复。刘仁恭火烧草原,致使契丹损失很多良马。钦德只好献良马求牧地,刘仁恭同意了。后又违约入侵,刘守光戍守平州,契丹率万骑,刘守光议和,伏兵擒其大将。钦德纳马五千以赎大将,刘守光不许。钦德十年不敢近边。痕德可汗死于天祐三年(906年)十二月。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兴起,世代担任契丹部夷离堇,权威日盛。到了痕德廑可汗时期,耶律阿保机担任夷离堇,在钦德死后,阿保机不再从遥辇氏家族选择可汗,而是把旗鼓收归自己所有,自己担任了契丹部的可汗,从此,可汗的选立就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了。
建立大辽
痕德廑可汗死后,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可汗选立转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16]?本来按照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和选汗制,一旦可汗之位转入一个家族,那么这个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机会当可汗。但是阿保机在位时期,羡慕中原王朝文化,希望可以和中原皇帝那样采取终身制,所以到了改选之年拒绝让出汗位。所以在汗位的诱惑下,阿保机的几位弟弟决定逼迫他进行选举,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
耶律阿保机
的的三次“诸弟之乱”。阿保机凭借他的智慧和可敦述律平的辅助,成功地粉碎了他弟弟们发动的一次次叛乱。
内部稳定之后,其他七个部落的首领不服,也希望当可汗。于是阿保机在述律平的帮助下,引诱七部首领来盐池赴宴,成功杀死七部首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池之变”,从而清除了反对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辽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国号“大契丹国”,年号神册,阿保机即辽太祖,从此契丹的可汗成为历史。
辽太祖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从此辽的建国规划多出韩延徽之手。他建议阿保机发展农业,以稳定对所属部族的统治;他为之起草政治制度,加强军权;更为之谋划军事,兼并党项、室韦等部,为契丹奠定了创国大业。[20]?辽神册三年(918年)耶律阿保机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军事方面,耶律阿保机于辽天赞四年(925年)东征渤海国。耶律阿保机一直有南侵中原的意图,天赞二年(923年)春,耶律阿保机派次子、新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尧骨)率军进攻幽州。耶律德光久攻幽州不下,转师南侵,虽然攻占曲阳(今曲阳西)、北平(今完县东南)等地,但幽州仍在坚守,契丹军遂于当年五月退兵北返。[18]?辽天显五年(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
南下中原
辽天显十一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
萧太后
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协助石敬瑭攻灭后唐,石敬瑭得以建国后晋。契丹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辽会同七年(944年)石重贵不愿向契丹臣服。辽太宗趁机率军南下,意图一统中国。辽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亡,契丹国占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表明了辽太宗直接统治中原的意图。[3]?
辽大同元年(947年)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18]?辽世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忘占领中原的期望,多次对中原用兵。然而辽世宗好酒色,喜爱打猎。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兴封赏降杀,导致朝政不修,政治**。辽天禄五年(951年)九月,辽世宗协助北汉攻打后周,行军至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时,由于其他部队未到,先行驻扎在火神淀。其间喝酒、打人、打猎,众将很是不满。最后被耶律察割杀死于梦乡中。[21]?
辉煌时期
辽景宗勤于政事,使辽朝出现一阵清明。辽景宗对辽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上层比较稳定。辽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辽景宗前期,辽朝与北宋聘史往还,互贺节日。北宋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辽保宁十一年(979年)亲征北汉,契丹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成功击败宋军,宋太宗仅以身免。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22-23]?
辽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病逝,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并由萧太后摄政。当时萧太后30岁,辽圣宗12岁。萧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撤换一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他们的兵权。在这些行动后,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地位才稳定下来。萧太后摄政二十七年,在她执政期间进行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朝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在民族冲突上,萧太后与辽圣宗于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辽军提出和约,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辽圣宗结好西夏,而西夏也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形成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24-25]?
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辽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朝风貌。
辽朝衰亡
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耶律宗真即位,即辽兴宗。辽兴宗在位时,辽朝势已日益衰落。而有辽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百姓困苦,军队衰弱。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辽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但是这些反而使契丹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辽道宗继位后,辽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爆发了滦河之乱。辽道宗在位
应县木塔
期间,契丹政治**,国势逐渐衰落。道宗并没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辽乾统元年(1101年)正月,辽道宗去世,皇孙耶律延禧继位,即天祚帝。[26]?
辽天庆四年(1114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并未将完颜阿骨打当作一个重大威胁,但是所有他派去镇压完颜阿骨打的军队全部战败。辽天庆五年(1115年)天祚帝为了解决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军击败,完颜阿骨打也自称皇帝,建立金朝,即金太祖。辽朝于同年发生内乱,耶律章奴在辽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辽朝内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这场叛乱一直到辽天庆六年(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借机占领了辽东京和沈州。辽天庆七年(1117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26]?
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被金太宗降为海滨王。辽朝共历时210年(包含契丹国时期),历经9位帝王。
后续发展
此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一带。金天会十年(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迷立(今新疆额敏)称帝,史称西辽(西方称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最后金兴定二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立国凡87年。西辽灭亡后,又有少部分契丹人在西辽贵族八剌黑的带领下,在今伊朗南部临近波斯湾的克尔曼地区建立了受制于蒙古大汗和伊儿汗国的起儿漫王朝,存在近80年,俗称“后西辽”。由耶律大石率领西迁的这部分契丹人后来可能融合于回鹘、蒙古和中亚当地人中了。[27]?
大部分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在辽朝灭亡后则沦为金朝的臣民。金朝女真族统治者在灭辽过程中,先强行迁徙部分契丹人至今东北中部和北部地区。[27]?因统治者女真族受够了契丹族的压迫,故反过来对契丹族实施歧视政策。将其姓氏耶律改变移刺,萧改为石抹。女真统治者也有用赐国姓完颜的方法拉拢契丹上层贵族人物的情况。
蒙元时期,元朝为统一中国,开疆辟壤,动员契丹兵马参加灭金、灭南宋的战争。契丹人也对女真亡其国十分不满,遂积极参战,而且屡建战功。从地域来看,蒙元时期的契丹人主要部分仍分布在故地,即今内蒙古的赤峰市、通辽市和辽宁、吉林一带。但随着蒙古人破西夏、灭金、降高丽、平大理、亡宋、西征等战争的进行,部分契丹人被征调出征,离开了上述地区,开始遍布整个中国,甚至远至朝鲜、中亚和西亚地区,他们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驻防,有的留在当地做官并定居下来。[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