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被皇帝加授为正三品中卿大夫,从礼部右侍郎兼詹事府詹事一职上退了下来之后,王华便一直赋闲在家闭门读书。若不是之前谢迁的苦劝,他恐怕早已经告老还乡,回家侍奉年迈的老母亲了。
“父亲。”
一声呼喊想起,此刻正在看书的王华抬眼望去,便看到了自己的儿子神色匆匆的迈入书房之中,他忍不住微微蹙眉,“多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这样遇事不冷静?”
王守仁闻言略显尴尬地朝自己的父亲行礼,“是孩儿莽撞了。”
王华也只是借故训斥一句,凭着对自己儿子的了解,若真的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恐怕也很难令其失态。
“发生什么事情了?”
“宫里头传来消息,今日陛下召开御前会议,将詹事府以及等五个衙门裁撤了,之后增设了立案、监审、民事、吏事、刑事以及执行等六庭衙门由大理寺领辖,父亲您被皇上任命为这六个新设衙门的廷尉之一。”
听完自己儿子的讲述,王华却是深深地皱起了眉头,“陛下怎么将詹事府给裁撤了,若是如此今后又该如何辅导太子呢?”
对于父亲听到自己起复的消息却并未太过于在意,反而关心起詹事府的事情来。倒是让王守仁微微有些惊讶,不过转念想到自己父亲平时的秉性为人,却也实属正常。
不过对于詹事府裁撤一事上,他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其实詹事府已经从太祖设立之初为太子、亲王讲学之所,现在已经变成了官员的迁转之阶。太子出阁讲读之事都是从翰林院直接征召官员充任,所以裁撤詹事府在孩儿看来并无多大影响。”
虽然王守仁说的的确有其道理所在,不过王华总感觉皇上做的这事儿有点草率,而且有些莫名其妙。也不知詹事府以及光禄、太常、太仆、鸿胪等衙门怎么突然碍着皇上的眼了,非要将其裁撤掉。
而且……
“可这詹事府毕竟是太祖皇帝所设,即使是皇上也不能够说裁撤便裁撤了吧。而且天子毕竟年幼,此事背后是否有人唆使?”他突然询问了一句。
在王华看来,不说天子目前年幼,即使之前的历代先皇,好像也没有做出任何无缘无故裁撤朝政衙们的事情来,肯定是有人在背后作祟。
父子二人对视一眼,倒是心有灵犀的同时想到了一人。
“父亲说的王廷相?”王廷相沉吟道,“可他这样做有何意义?替皇上裁撤朝廷当中的冗官冗员吗,好像也没有必要裁撤这些衙门吧,而且之后陛下又增设了六个衙署?”
王华轻捋胡须,也有些想不明白。
“而且皇上还将朝中的一些职事官品秩做出了调整,不仅将大理寺卿品秩提升为正二品,又将六部尚书品秩降为正三品,侍郎降为从三品,郎中升为正四品,员外郎升为从四品,主事升为正五品……”王守仁将这次御前会议发生的另一部分事情道了出来。
对职事官品秩进行调整?
王华眉头皱的更紧了,也越闹不明白皇帝这样做的意义。
王守仁见状劝慰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父亲已经被皇上任命为六庭廷尉之一,父亲又何必纠结于此事。至少目前看来皇上做的这些事情虽然有些出乎意料让人不解,可也没有一件谈的上是坏事的。”
王华闻言看了自己的儿子一眼,微微点了点头,正想说些什么,外面的下人突然传来一声呼唤:“老爷,宫里头来人了。”
父子二人闻言对视一眼,显得颇为惊讶。
……
“介夫,陛下怎么会突然对朝廷的衙门以及职事官的品秩进行这么一番调整,尤其是大理寺之事?”梁储看着坐在左首太师椅上的杨廷和,说出了自己内心的这番疑惑。这也是他和刘忠在听到了宫里头传来的消息之后,为何会第一时间联袂前来拜访前者。
在三人之中,论资历自然是以梁储为首。可若声望人脉以及其他方面,还是以杨廷和为最。所以时至今日,三人已经隐隐以后者为首。所以朝中一有事情发生,二人最先想到的便是杨廷和,而后聚在一起商议事情。
见二人一脸困惑的望着自己,杨廷和也是苦笑着摇了摇头,“自皇上登基以来,屡屡有惊人之举,即使我也是有些看不懂,感觉陛下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
刘忠、梁储二人闻言也是沉吟着微微颔首,表示了赞同。毕竟他们也曾被选入宫中辅导太子,虽然没有杨廷和待在东宫的时间长,可要论到对当今天子的熟悉,朝中也是无人能及的。自皇上登基一年以来的种种变化,也是让他们是看在心里,感觉惊骇莫名。
一个人的变化怎么可能会这么大,简直跟换了一个人没什么两样。三人是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心里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莫名的感觉到一阵恐惧不安。
“皇上不会是……”刘忠忍不住说了一句,可话甫出口便立刻住嘴不言。不过杨廷和、梁储二人也是猜到了他想要说什么。毕竟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对于突然性情大变的皇帝,没有点想法是不可能的。
杨廷和神情却是突然变得颇为严肃起来,望着二人警告道,“皇上乃是先帝之子,当今的大明天子。无论怎样也不是你我可以随便议论的,要恪守作为臣子本分,莫要乱嚼舌根,小心祸从口出。”
听到前者的提醒,梁储、刘忠二人顿时也是神情肃然,不再说这种无端的猜测,以免给自己招惹横祸,转而又回到刚才的事情上来。
不过这种事情最多也只是议论一二,皇上对衙门以及职事官品秩的调整这种事情,还真和他们并无多大关系。即使朝中大臣们,对于此事也只是仅限于口头上讲几句。只要皇上不头脑发热恢复“丞相”,他们便不会对这种事情过多的指手画脚,以免遭到皇帝的厌弃,毁了自己的仕途。
“恐怕过不了多久,我便要离开京城了。”说着说着,杨廷和突然说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二人闻言皆有些愕然的望着他,有些不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杨廷和倒是没有卖关子,迎着二人的目光长叹一声,“某已经在京城呆了快三十年了,可却总感觉如笼中鸟一般,无法体会到百姓的真正疾苦。所以我已经准备向陛下请求外放为官,希望能够真正的造福一方百姓,。”
听到他这这种表露心迹的话,梁储、刘忠二人不知怎的感到了一丝羞愧,怎么也无法说出劝阻的话。
当然若是他们知道这只不过是某人的一番冠冕堂皇的话,恐怕不知又会是怎样的一番表情了。
……
文渊阁内阁值房内。
当李东阳、谢迁、王璟以及王鏊刚回到内阁没多久,前三者便被皇帝给召见了。只剩下王鏊一脸惊诧的神情,不明白为何单单只剩下自己一人未被召见。不过继而随之一笑,自己怎么突然变得如此在乎皇帝的想法了?
“不知陛下召臣等前来不知所谓何事?”待三人在皇帝面前坐下之后,见前者依旧头也不抬的继续练字,李东阳只好主动询问了一声。
过了好一会儿,郑德这才放下笔,抬起头望向三人,笑着道,“其实召三位阁老前来,的确是有一事要说,主要是关于内阁奏章的处理问题。”
三人闻言一愣,原本以为皇上找他们是来商量进日御前会议上说的那些事情的,没想到最后却是大出乎意料之外。
“今后朝廷呈上来的奏章,吏部以及兵部诸事宜由李阁老负责处理,刑部以及工部诸事宜由谢阁老负责处理,户部以及吏部诸事宜由王阁老负责处理。”
迎着三人略显疑惑且惊讶的神情,郑德倒是按照之前的习惯又解释了一句,“朕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你们能够更好的替朕替朝廷办事,免得今后政出多门,防止事后若是出了纰漏相互推卸责任,这事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虽然是询问自己等人的意见,不过李东阳还是感觉的出,皇帝其实早已经打定了主意。找他们征询意见也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而已,这事显然也只有最后应下来一条路可走了。
他刚想说些什么,却又被一旁的谢迁抢先了,“臣等只不过是替陛下将进呈的奏章票拟意见而已,六部并不是内阁领辖衙门,如此划分好像不妥,还请皇上三思。”
对于他的这番话,郑德却是不置可否,淡淡说了一句,“今后您等只要按照朕的这番规划处理朝廷反而所有奏章,该是谁负责的就由谁负责,若是出了纰漏谁领辖的朕就直接找谁。好了,你们去忙吧。”
见到皇帝如此强硬的态度,他们也只好拱手告退。真的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片刻不得休息。
“父亲。”
一声呼喊想起,此刻正在看书的王华抬眼望去,便看到了自己的儿子神色匆匆的迈入书房之中,他忍不住微微蹙眉,“多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这样遇事不冷静?”
王守仁闻言略显尴尬地朝自己的父亲行礼,“是孩儿莽撞了。”
王华也只是借故训斥一句,凭着对自己儿子的了解,若真的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恐怕也很难令其失态。
“发生什么事情了?”
“宫里头传来消息,今日陛下召开御前会议,将詹事府以及等五个衙门裁撤了,之后增设了立案、监审、民事、吏事、刑事以及执行等六庭衙门由大理寺领辖,父亲您被皇上任命为这六个新设衙门的廷尉之一。”
听完自己儿子的讲述,王华却是深深地皱起了眉头,“陛下怎么将詹事府给裁撤了,若是如此今后又该如何辅导太子呢?”
对于父亲听到自己起复的消息却并未太过于在意,反而关心起詹事府的事情来。倒是让王守仁微微有些惊讶,不过转念想到自己父亲平时的秉性为人,却也实属正常。
不过对于詹事府裁撤一事上,他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其实詹事府已经从太祖设立之初为太子、亲王讲学之所,现在已经变成了官员的迁转之阶。太子出阁讲读之事都是从翰林院直接征召官员充任,所以裁撤詹事府在孩儿看来并无多大影响。”
虽然王守仁说的的确有其道理所在,不过王华总感觉皇上做的这事儿有点草率,而且有些莫名其妙。也不知詹事府以及光禄、太常、太仆、鸿胪等衙门怎么突然碍着皇上的眼了,非要将其裁撤掉。
而且……
“可这詹事府毕竟是太祖皇帝所设,即使是皇上也不能够说裁撤便裁撤了吧。而且天子毕竟年幼,此事背后是否有人唆使?”他突然询问了一句。
在王华看来,不说天子目前年幼,即使之前的历代先皇,好像也没有做出任何无缘无故裁撤朝政衙们的事情来,肯定是有人在背后作祟。
父子二人对视一眼,倒是心有灵犀的同时想到了一人。
“父亲说的王廷相?”王廷相沉吟道,“可他这样做有何意义?替皇上裁撤朝廷当中的冗官冗员吗,好像也没有必要裁撤这些衙门吧,而且之后陛下又增设了六个衙署?”
王华轻捋胡须,也有些想不明白。
“而且皇上还将朝中的一些职事官品秩做出了调整,不仅将大理寺卿品秩提升为正二品,又将六部尚书品秩降为正三品,侍郎降为从三品,郎中升为正四品,员外郎升为从四品,主事升为正五品……”王守仁将这次御前会议发生的另一部分事情道了出来。
对职事官品秩进行调整?
王华眉头皱的更紧了,也越闹不明白皇帝这样做的意义。
王守仁见状劝慰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父亲已经被皇上任命为六庭廷尉之一,父亲又何必纠结于此事。至少目前看来皇上做的这些事情虽然有些出乎意料让人不解,可也没有一件谈的上是坏事的。”
王华闻言看了自己的儿子一眼,微微点了点头,正想说些什么,外面的下人突然传来一声呼唤:“老爷,宫里头来人了。”
父子二人闻言对视一眼,显得颇为惊讶。
……
“介夫,陛下怎么会突然对朝廷的衙门以及职事官的品秩进行这么一番调整,尤其是大理寺之事?”梁储看着坐在左首太师椅上的杨廷和,说出了自己内心的这番疑惑。这也是他和刘忠在听到了宫里头传来的消息之后,为何会第一时间联袂前来拜访前者。
在三人之中,论资历自然是以梁储为首。可若声望人脉以及其他方面,还是以杨廷和为最。所以时至今日,三人已经隐隐以后者为首。所以朝中一有事情发生,二人最先想到的便是杨廷和,而后聚在一起商议事情。
见二人一脸困惑的望着自己,杨廷和也是苦笑着摇了摇头,“自皇上登基以来,屡屡有惊人之举,即使我也是有些看不懂,感觉陛下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
刘忠、梁储二人闻言也是沉吟着微微颔首,表示了赞同。毕竟他们也曾被选入宫中辅导太子,虽然没有杨廷和待在东宫的时间长,可要论到对当今天子的熟悉,朝中也是无人能及的。自皇上登基一年以来的种种变化,也是让他们是看在心里,感觉惊骇莫名。
一个人的变化怎么可能会这么大,简直跟换了一个人没什么两样。三人是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心里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莫名的感觉到一阵恐惧不安。
“皇上不会是……”刘忠忍不住说了一句,可话甫出口便立刻住嘴不言。不过杨廷和、梁储二人也是猜到了他想要说什么。毕竟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对于突然性情大变的皇帝,没有点想法是不可能的。
杨廷和神情却是突然变得颇为严肃起来,望着二人警告道,“皇上乃是先帝之子,当今的大明天子。无论怎样也不是你我可以随便议论的,要恪守作为臣子本分,莫要乱嚼舌根,小心祸从口出。”
听到前者的提醒,梁储、刘忠二人顿时也是神情肃然,不再说这种无端的猜测,以免给自己招惹横祸,转而又回到刚才的事情上来。
不过这种事情最多也只是议论一二,皇上对衙门以及职事官品秩的调整这种事情,还真和他们并无多大关系。即使朝中大臣们,对于此事也只是仅限于口头上讲几句。只要皇上不头脑发热恢复“丞相”,他们便不会对这种事情过多的指手画脚,以免遭到皇帝的厌弃,毁了自己的仕途。
“恐怕过不了多久,我便要离开京城了。”说着说着,杨廷和突然说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二人闻言皆有些愕然的望着他,有些不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杨廷和倒是没有卖关子,迎着二人的目光长叹一声,“某已经在京城呆了快三十年了,可却总感觉如笼中鸟一般,无法体会到百姓的真正疾苦。所以我已经准备向陛下请求外放为官,希望能够真正的造福一方百姓,。”
听到他这这种表露心迹的话,梁储、刘忠二人不知怎的感到了一丝羞愧,怎么也无法说出劝阻的话。
当然若是他们知道这只不过是某人的一番冠冕堂皇的话,恐怕不知又会是怎样的一番表情了。
……
文渊阁内阁值房内。
当李东阳、谢迁、王璟以及王鏊刚回到内阁没多久,前三者便被皇帝给召见了。只剩下王鏊一脸惊诧的神情,不明白为何单单只剩下自己一人未被召见。不过继而随之一笑,自己怎么突然变得如此在乎皇帝的想法了?
“不知陛下召臣等前来不知所谓何事?”待三人在皇帝面前坐下之后,见前者依旧头也不抬的继续练字,李东阳只好主动询问了一声。
过了好一会儿,郑德这才放下笔,抬起头望向三人,笑着道,“其实召三位阁老前来,的确是有一事要说,主要是关于内阁奏章的处理问题。”
三人闻言一愣,原本以为皇上找他们是来商量进日御前会议上说的那些事情的,没想到最后却是大出乎意料之外。
“今后朝廷呈上来的奏章,吏部以及兵部诸事宜由李阁老负责处理,刑部以及工部诸事宜由谢阁老负责处理,户部以及吏部诸事宜由王阁老负责处理。”
迎着三人略显疑惑且惊讶的神情,郑德倒是按照之前的习惯又解释了一句,“朕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你们能够更好的替朕替朝廷办事,免得今后政出多门,防止事后若是出了纰漏相互推卸责任,这事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虽然是询问自己等人的意见,不过李东阳还是感觉的出,皇帝其实早已经打定了主意。找他们征询意见也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而已,这事显然也只有最后应下来一条路可走了。
他刚想说些什么,却又被一旁的谢迁抢先了,“臣等只不过是替陛下将进呈的奏章票拟意见而已,六部并不是内阁领辖衙门,如此划分好像不妥,还请皇上三思。”
对于他的这番话,郑德却是不置可否,淡淡说了一句,“今后您等只要按照朕的这番规划处理朝廷反而所有奏章,该是谁负责的就由谁负责,若是出了纰漏谁领辖的朕就直接找谁。好了,你们去忙吧。”
见到皇帝如此强硬的态度,他们也只好拱手告退。真的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片刻不得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