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狩猎之国(二)
1684年8月22日晨。
吃过了早饭的王大壮将一叠文稿送给了王志杰,请其斧正。王志杰也不推辞,趁着离出发还有几天的时间,打算将这些文稿好好看一遍。这其中,有许多宝贵的数据、讯息及其他的探险心得,都是第一手资料,对于正在撰写一本有关查科平原的书籍的王志杰来说,也有着极强的参考意义。
屋子里的空气有些湿热,这令王志杰感到有些难受,不得不让随从端来了一壶大麦茶,一边喝一边看资料。查科平原从气候上来说有点热带的影子,但也有点区别,主要体现在湿度上。查科平原的西半部分,其冬季几乎滴雨不落,较为干燥;而在东半部分,尤其是靠近大河的地区,比如眼下河西乡这里,降水就非常多,几乎常年都有,环境较为湿热。
王志杰翻看了王大壮两年来记录的许多气候资料,了解到查科平原——至少是东半部分靠近巴拉圭这一片——其气温也是典型的热带气候,较为炎热,没有明显的冷季。其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也不会低于15c(绝对最低气温在5度以上),就像这会王志杰在房间里用水银温度计所测得的温度一样,27度,让人觉得有些难受。
不过,如果是在查科平原西半部分,这会隆冬时节的绝对最低气温是有可能低于零度的。这是因为该地区十分干旱,从而造成霜期的夜晚十分寒冷,有时会达到零下六七度的样子。但白天气温会迅速回升,故平均气温仍然较高。所以,这里的气候具有气温日差较大的特点,这同大气经常性的干燥和透明度较高是有直接的关系的——查科平原东半部分昼夜温差同样不小,但比起西半部分当然是大大不如了。
这样的气候条件,似乎是适宜展开一些农业种植活动的。这里气候偏向热带,但却又没真正的热带那样严酷,对于生存在这里的人是一件幸事。而且这里水流充沛,无论是用作动力还是农业灌溉,都能提供不小的便利,同时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也有利于种植一些水果,虽然其还是和巴塔哥尼亚河成绿洲里的那些果园出产的产品想媲美,但附近地区销售一下的话当不成问题。
而关于这一点,王志杰昨天也在河西乡境内观察到了许多积极的迹象。比如他在附近看到了一亩亩被平整出来的农田,种植着越冬小麦。一些警备队士兵们也在新开辟出的果园里修建树枝,为来年的开花结果做准备。当然没有人忘记要栽种蔬菜,这事甚至就连乡干部和警备队的军官们都参与了进来,王大壮本人也领了半亩萝卜田的任务。没办法,新建定居点就这样苦逼,没有人可以置身生产活动以外,每个人都必须贡献出自己的每一份精力、体力,以将这个定居点尽可能维持下去。
中央当然也不会看不到他们的努力。事实上,在艰苦地区或越境垦殖地区担任过基层官员的干部,一般升迁起来都比较容易,而如果又恰好在那里做出了一些亮眼的成绩的话,那么就毫无疑问是当做中坚干部来培养了,升迁速度不是一般地快。因此,即便条件非常艰苦,形势也较为险恶,但还是有一波又一波的干部,削尖了脑袋想往这些地区调呢,可见这确实是一条升官的康庄大道,前提是你能在任职期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王志杰虽然只是在地质部做个挂名的高级顾问,但说到底也是体制中人,对这一点自是非常熟悉。近的不说,远的就提当年的刘建国和马文强,一个是靠智利地区发家,一个是在巴塔哥尼亚崛起,如今都是稳稳地下一届执委人选了,在建国者议会里的名声那是极高的。有这种榜样在前,由不得大家不努力。
***********
“……查科地区的河流主要发源于西部边缘地带的山脉,并在那里形成了密集的河网,汇集了很丰富的水量。这些河流进入查科平原的腹地后,就变成了过境河,并且其流量逐渐减少,并最终在西面的临界地带消失于辽阔的沼泽和湿地中(当然在夏天时还是可以一路流到巴拉圭河的)。这些河流主要有三条,当地的西班牙人称其为皮科马约河、贝尔梅霍河和萨拉多河。”
当数日后王志杰带队重新出发,并最终抵达了贝尔梅霍河与巴拉圭河交汇处时,他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这段有关查科平原的三条主要河流的描述。不过,就他所见而言,贝尔梅霍河的问题并不算严重,下游这一段虽然水量已经不是很丰沛了,但至少没有断流。而且,他派手底下人选取了一些地方测量了下水位,发现普遍在2-3米左右,是可以通航吃水较浅的经典款式内河小火轮的,这就极大解决了运输难题了。
王志杰猜测,虽然贝尔梅霍河从西部山区流出进入大平原后,一路无支流汇入,蒸发量大,某些地方的土壤甚至还渗水,但终究还是没有将全部水量都耗尽在辽阔的查科大平原上。而且,在进入到了相对湿润的东半部分后,由于降水的频繁,河流水量有所恢复,因此这才形成了如今这个局面。
但眼前的情况也不容人过于乐观。王志杰觉得,要想真正驯服贝尔梅霍河并将其为我所用,那么大规模的水利投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河道的疏浚更是其中的重点。只不过,尴尬之处在于,如今查科平原名义上还是西班牙王国的领土,东岸人偷偷摸摸地越境垦殖也就罢了,如果真这样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在查科平原上搞建设的话,怕是谁的面上都不好看。不过即便如此,这些事情王志杰也必须记录下来并上报,为以后可能会有的水利工程项目做前期准备。
1684年8月31日,王志杰所带的队伍就这样沿着贝尔梅霍河河道向上走了大概一百多公里,还好,一路上都没遇到什么不开眼的克丘亚人,还算安全。在这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中,他们领略了河道两侧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以及随处可见的洪水泛滥区。
泛滥区的土壤十分肥沃,应该是河水从上游携带下来的。如果可以投资兴修水利的话,一来可以开发出大片的良田,二来也可以避免积水时间长了以后形成咸水沼泽。洪泛区内也有着许多树林,其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大概就是破斧树了,同时也有许多适合动物啃食的优质牧草,资源看起来相当丰富。
不过这些资源若想真正控制住的话,应该不会太过轻易。毕竟,这片辽阔的大平原上还生活着数量众多的克丘亚印第安人呢。这会虽然没遇到他们,但以渔猎、游牧、游耕为主的他们,又怎么可能真正放过这片土地呢?说不得,这种水草丰美的地方正是人家夏季让牲畜群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呢。所以,未来还是得军事先行,先把周边的土人部落料理一番之后,才可以进行后续的开发工作。
8月31日过后,王志杰一行人继续沿河河岸上行。令人感到万分欣喜的是,贝尔梅霍河的河道仍然比较宽阔,水深也还算可以,这意味着船只的通航里程被大大增加。唯一让人感到担忧的,大概就是河道里面经常会看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沙洲了。这些沙洲的存在,也许对于印第安人来说非常不错,便于他们渡河,但在东岸人看来,却是影响船只航行的绝大障碍,必须予以清除。
王志杰让人一一记录下了每个沙洲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并标记到地图上。这些东西,都是以后政府制定政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不可不谨慎。而也就是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支正处于迁徙之中的克丘亚人部落,并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这个部落大概有几百个成年战士的样子,但东岸这支探险队也有六七十个手持步枪的战斗人员,并不是好惹的对象。因此在稍稍试探了一番发现难以占到便宜后,害怕损失大量男丁进而导致无法在草原生存下去的该部落,很明智地主动退让,最终消失在了茫茫草原之上。
这次意料之外的碰面,让之前一直顺风顺水的王志杰探险队猛然间精神一振,同时再度清晰地意识到,这片草原终究还是别人的地盘,上面的土著也处于半开化状态,安全形势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因此后面该怎么做,还是需要仔细思量思量的。
而王志杰在与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副队长商谈一番后,却认为己方有六十余名武装战斗人员,考察队的男人们也可以拿起武器作战,这就是一股强横的力量了,实在没有必要畏首畏尾的。因此,他决定继续前行,沿着贝尔梅霍河前进,往更上游的方向勘测而去。
吃过了早饭的王大壮将一叠文稿送给了王志杰,请其斧正。王志杰也不推辞,趁着离出发还有几天的时间,打算将这些文稿好好看一遍。这其中,有许多宝贵的数据、讯息及其他的探险心得,都是第一手资料,对于正在撰写一本有关查科平原的书籍的王志杰来说,也有着极强的参考意义。
屋子里的空气有些湿热,这令王志杰感到有些难受,不得不让随从端来了一壶大麦茶,一边喝一边看资料。查科平原从气候上来说有点热带的影子,但也有点区别,主要体现在湿度上。查科平原的西半部分,其冬季几乎滴雨不落,较为干燥;而在东半部分,尤其是靠近大河的地区,比如眼下河西乡这里,降水就非常多,几乎常年都有,环境较为湿热。
王志杰翻看了王大壮两年来记录的许多气候资料,了解到查科平原——至少是东半部分靠近巴拉圭这一片——其气温也是典型的热带气候,较为炎热,没有明显的冷季。其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也不会低于15c(绝对最低气温在5度以上),就像这会王志杰在房间里用水银温度计所测得的温度一样,27度,让人觉得有些难受。
不过,如果是在查科平原西半部分,这会隆冬时节的绝对最低气温是有可能低于零度的。这是因为该地区十分干旱,从而造成霜期的夜晚十分寒冷,有时会达到零下六七度的样子。但白天气温会迅速回升,故平均气温仍然较高。所以,这里的气候具有气温日差较大的特点,这同大气经常性的干燥和透明度较高是有直接的关系的——查科平原东半部分昼夜温差同样不小,但比起西半部分当然是大大不如了。
这样的气候条件,似乎是适宜展开一些农业种植活动的。这里气候偏向热带,但却又没真正的热带那样严酷,对于生存在这里的人是一件幸事。而且这里水流充沛,无论是用作动力还是农业灌溉,都能提供不小的便利,同时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也有利于种植一些水果,虽然其还是和巴塔哥尼亚河成绿洲里的那些果园出产的产品想媲美,但附近地区销售一下的话当不成问题。
而关于这一点,王志杰昨天也在河西乡境内观察到了许多积极的迹象。比如他在附近看到了一亩亩被平整出来的农田,种植着越冬小麦。一些警备队士兵们也在新开辟出的果园里修建树枝,为来年的开花结果做准备。当然没有人忘记要栽种蔬菜,这事甚至就连乡干部和警备队的军官们都参与了进来,王大壮本人也领了半亩萝卜田的任务。没办法,新建定居点就这样苦逼,没有人可以置身生产活动以外,每个人都必须贡献出自己的每一份精力、体力,以将这个定居点尽可能维持下去。
中央当然也不会看不到他们的努力。事实上,在艰苦地区或越境垦殖地区担任过基层官员的干部,一般升迁起来都比较容易,而如果又恰好在那里做出了一些亮眼的成绩的话,那么就毫无疑问是当做中坚干部来培养了,升迁速度不是一般地快。因此,即便条件非常艰苦,形势也较为险恶,但还是有一波又一波的干部,削尖了脑袋想往这些地区调呢,可见这确实是一条升官的康庄大道,前提是你能在任职期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王志杰虽然只是在地质部做个挂名的高级顾问,但说到底也是体制中人,对这一点自是非常熟悉。近的不说,远的就提当年的刘建国和马文强,一个是靠智利地区发家,一个是在巴塔哥尼亚崛起,如今都是稳稳地下一届执委人选了,在建国者议会里的名声那是极高的。有这种榜样在前,由不得大家不努力。
***********
“……查科地区的河流主要发源于西部边缘地带的山脉,并在那里形成了密集的河网,汇集了很丰富的水量。这些河流进入查科平原的腹地后,就变成了过境河,并且其流量逐渐减少,并最终在西面的临界地带消失于辽阔的沼泽和湿地中(当然在夏天时还是可以一路流到巴拉圭河的)。这些河流主要有三条,当地的西班牙人称其为皮科马约河、贝尔梅霍河和萨拉多河。”
当数日后王志杰带队重新出发,并最终抵达了贝尔梅霍河与巴拉圭河交汇处时,他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这段有关查科平原的三条主要河流的描述。不过,就他所见而言,贝尔梅霍河的问题并不算严重,下游这一段虽然水量已经不是很丰沛了,但至少没有断流。而且,他派手底下人选取了一些地方测量了下水位,发现普遍在2-3米左右,是可以通航吃水较浅的经典款式内河小火轮的,这就极大解决了运输难题了。
王志杰猜测,虽然贝尔梅霍河从西部山区流出进入大平原后,一路无支流汇入,蒸发量大,某些地方的土壤甚至还渗水,但终究还是没有将全部水量都耗尽在辽阔的查科大平原上。而且,在进入到了相对湿润的东半部分后,由于降水的频繁,河流水量有所恢复,因此这才形成了如今这个局面。
但眼前的情况也不容人过于乐观。王志杰觉得,要想真正驯服贝尔梅霍河并将其为我所用,那么大规模的水利投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河道的疏浚更是其中的重点。只不过,尴尬之处在于,如今查科平原名义上还是西班牙王国的领土,东岸人偷偷摸摸地越境垦殖也就罢了,如果真这样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在查科平原上搞建设的话,怕是谁的面上都不好看。不过即便如此,这些事情王志杰也必须记录下来并上报,为以后可能会有的水利工程项目做前期准备。
1684年8月31日,王志杰所带的队伍就这样沿着贝尔梅霍河河道向上走了大概一百多公里,还好,一路上都没遇到什么不开眼的克丘亚人,还算安全。在这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中,他们领略了河道两侧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以及随处可见的洪水泛滥区。
泛滥区的土壤十分肥沃,应该是河水从上游携带下来的。如果可以投资兴修水利的话,一来可以开发出大片的良田,二来也可以避免积水时间长了以后形成咸水沼泽。洪泛区内也有着许多树林,其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大概就是破斧树了,同时也有许多适合动物啃食的优质牧草,资源看起来相当丰富。
不过这些资源若想真正控制住的话,应该不会太过轻易。毕竟,这片辽阔的大平原上还生活着数量众多的克丘亚印第安人呢。这会虽然没遇到他们,但以渔猎、游牧、游耕为主的他们,又怎么可能真正放过这片土地呢?说不得,这种水草丰美的地方正是人家夏季让牲畜群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呢。所以,未来还是得军事先行,先把周边的土人部落料理一番之后,才可以进行后续的开发工作。
8月31日过后,王志杰一行人继续沿河河岸上行。令人感到万分欣喜的是,贝尔梅霍河的河道仍然比较宽阔,水深也还算可以,这意味着船只的通航里程被大大增加。唯一让人感到担忧的,大概就是河道里面经常会看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沙洲了。这些沙洲的存在,也许对于印第安人来说非常不错,便于他们渡河,但在东岸人看来,却是影响船只航行的绝大障碍,必须予以清除。
王志杰让人一一记录下了每个沙洲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并标记到地图上。这些东西,都是以后政府制定政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不可不谨慎。而也就是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支正处于迁徙之中的克丘亚人部落,并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这个部落大概有几百个成年战士的样子,但东岸这支探险队也有六七十个手持步枪的战斗人员,并不是好惹的对象。因此在稍稍试探了一番发现难以占到便宜后,害怕损失大量男丁进而导致无法在草原生存下去的该部落,很明智地主动退让,最终消失在了茫茫草原之上。
这次意料之外的碰面,让之前一直顺风顺水的王志杰探险队猛然间精神一振,同时再度清晰地意识到,这片草原终究还是别人的地盘,上面的土著也处于半开化状态,安全形势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因此后面该怎么做,还是需要仔细思量思量的。
而王志杰在与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副队长商谈一番后,却认为己方有六十余名武装战斗人员,考察队的男人们也可以拿起武器作战,这就是一股强横的力量了,实在没有必要畏首畏尾的。因此,他决定继续前行,沿着贝尔梅霍河前进,往更上游的方向勘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