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四二回 民间春秋万古传
(故人群落土一堆,世代乡民树口碑;造福乡里当年梦,中华腾飞靠后人!)
小学堂里事情很多,耿家兄妹们无暇为爹爹操办隆重的丧事,而且他们也知道,爹爹并不希望他们这样做。于是,他们就仿照去年爹爹亲自主持为娘操办的丧事那样,并没有大操大办,比如请鼓乐响器,摆长街宴什么的;只是在出殡当日的早上,在灵前摆了几张大桌子,全家大小坐在一起,和逝去的亲人吃最后一顿团圆饭而已。就连青山、青海兄弟和二壮、董妞儿等各家的大小人等,也都是在自己家里吃了早饭以后,才早早过来帮忙安排出殡事宜的。
耿憨夫妇是两年前先后去世的。耿憨辛勤经营了一辈子的粉坊由青海接手继续经营去了。除了种地之外,青山还是更愿意与多年的老搭档,亲哥哥一样的大壮一起跑跑外运,再做做内销什么的,日子过得满乐呵。
如今,那老哥仨夫妇们就要到地下团聚,再续他们在人世间的兄弟妯娌情谊去了……
出殡那日,耿家兄妹们谢绝了全镇乡亲们争着要送这位可敬老先生一程的愿望,只让耿老爹当年亲自组建,后来又经过几次新老更替的土戏班子里的乐器组,在通往东山的大路口上,为即将永远安息去的爹爹最后演奏了一次他平时最爱听的自创歌舞曲:谁不说俺“三六九镇”美!
在这首美妙的乐曲声中,郭美妞儿和二壮各提着一只大木斗挤过来了。大木斗里装满了小小的白色纸花。
美妙的乐曲声悠扬地飘远了,郭美妞儿声音哽咽地对大表哥耿正说:“这些花,都是学生们亲手做的……”
二壮含着热泪说:“给俺叔带上哇……”
耿直和尚武赶快上前来各接过一个木斗放到耿老爹的灵柩旁。
耿正声音颤抖地对郭美妞儿和二壮说:“好啦,你们,快回学堂去哇!照看好学生们,俺们下午就回去上课……”
郭美妞儿和二壮含泪点头站在一边。
耿家兄妹四人夫妇们身着孝服向送行的乡亲们三叩谢。
孙辈儿女们站在父母的身后向送行的乡亲们三鞠躬。
郭栋夫妇和儿女们也哭着挤过来了……
近处远处都是不断涌来的乡亲们,大家怀着崇敬和不舍的心情,目送拉着耿老爹灵柩的骡车,在儿女亲人和孙辈们,还有青山等侄儿女们的护送下慢慢地上山去了,越走越远……
将耿老爹和郭氏合葬后,儿女们就在爹娘的坟前,把那些再次装扮了灵车的白纱和那面当年从南国一路飘扬回来的招魂幡,以及随同爹爹的灵柩一起来到墓地的那个用大红色篷布包裹着的沉睡模特儿,一起点着了……
孙辈们轮番上前来,将满满两大斗白色小纸花一把一把地抛洒到熊熊燃烧着的火焰中……
焚烧之后的灰粉灰末,在坟头上方盘旋飞舞一番之后轻轻地落下来,覆盖在那一抔新土上……
遵照耿老爹生前的一再叮嘱,他和老伴儿的坟茔就是家乡最普通不过的那种土坟,连简单的墓碑也没有立。淹没在一个个家乡故人们的群落中,除了他的儿女后人和乡亲们,恐怕再没有多少人知道,永远沉睡在这一方乡土中的老人,为了实现自己造福乡里的美好梦想,曾经带着三个儿女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与艰辛……
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为了支持丈夫实现梦想,他贤惠的妻子独自一人带着幼女在家里苦撑苦盼华发早生,而长大后的小女儿竟然不认识自己的爹爹和兄姐……
还有,耿家父子们在南下辛苦创业的那些年间,所经历过的那一桩桩一件件催人泪下的故事……
然而又有谁会知道,为了延续和发扬光大那个美好的梦想,耿家儿女后人们还将继续付出多少,多少……
再后来,美丽的“三六九镇”上,又增加了深受人们敬仰爱戴的李氏一族。
“耿家小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持续了好多代……
“三六九镇”大戏台上,乡民们喜闻乐见的歌乐声经久不衰……
“三六九镇”真得越来越美好了!
耿老爹的儿女后人们,皆被镇上和周围村庄的乡民们亲切地誉为“教育世家”。
稻花的清香,也慢慢地从“三六九镇”扩散到了周围很远很远的地方。
日月轮回,时代变迁。近两百年之后,当朝官府在各地各乡镇上兴办学堂。如此,“耿家小学堂”也被当地官府改制为官办小学了,并且给学堂取了新的名字。但又是百多年过去了,当地的乡民们辈辈相传,还是习惯性地继续称其为“耿家小学堂”。 再后来,这个由“耿家小学堂”改制而来的官办小学发展成了乡镇中学,人们才慢慢地把她的名字改过来。然而,“耿家小学堂”的历史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
至于这座学校的校舍,也早已经重新修建、扩建过好多次了。在最早期的那一溜儿平房结构的授课学习室的位置上,现在是六栋三层高的教学楼。一直到现在,耿老爹的儿女后人中依然还有在这座学校里任教的!
当年巍然屹立在“耿家小学堂”大院儿里的那个气气派派的大戏台,在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里风风雨雨的浸刷之后,其土木砖瓦结构的形体框架并没有能够永远保留下来。如今,在乡镇中学的校园里,早已经看不到她的一点儿踪影了。然而,当年那些热爱娱乐的乡民们在那个大戏台上热情演唱的无数脍炙人口的土戏唱词儿什么的,至今人们还能哼唱上来不少呢!
如今,“三六九镇”的乡民们在茶余饭后还是喜欢聚在一块儿唠嗑儿。每当这个时候,他们总会从如何不怕吃苦拼搏创业啦,如何教育娃儿们学习成长啦,咱们的乡镇应该怎么样创新发展啦,以及这庄户人家的日子怎么才能过得更好啦等等话题上,不知不觉地转入到耿老爹一家人当年为创建“耿家小学堂”和修建“三六九镇”大戏台付出了多大的牺牲,以及这个小学堂和大戏台在以后数百年间传奇式的历史故事上来。无疑,“小学堂”和“大课堂”的教育理念,在那一方乡民们的心里,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扎下了根……
顺便再说说当年跟随耿老爹从江南远道而来,并且在“三六九镇”及其周围数百里无数个村庄田野里深深地扎下根来的水稻吧。尽管这一方的乡民们早已经不把这种南方水稻看作是外来物种了,但在全国山河一片红(即不管土质地理条件是否适宜,全国各地所有的耕地上,几乎全部都种植着杂交红高粱)的那几年,在“三六九镇”南面的那一大片肥沃的水田里,人们却再也看不到她春日里的娇绿、闻不到她夏日里的花香,也得不到她秋日里那沉甸甸的收获了。
好在有那么几个特别有心的乡民竟然偷偷地小心保留了一些饱满的稻种。后来,香喷喷的白米饭终于又回到了淳朴乡民们的餐桌上……
毫无疑问,耿老爹当年的那个光宗耀祖造福乡里的美好梦想确实是圆满地实现了!但是,耿家后人的梦想,“三六九镇”乡民们的梦想,乃至全中华民族的梦想,则还在继续着……
而且,为心目中的美好梦想不懈努力和忘我拼搏,这种朴实而又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早已经深深地植根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华儿女的心中了……
小学堂里事情很多,耿家兄妹们无暇为爹爹操办隆重的丧事,而且他们也知道,爹爹并不希望他们这样做。于是,他们就仿照去年爹爹亲自主持为娘操办的丧事那样,并没有大操大办,比如请鼓乐响器,摆长街宴什么的;只是在出殡当日的早上,在灵前摆了几张大桌子,全家大小坐在一起,和逝去的亲人吃最后一顿团圆饭而已。就连青山、青海兄弟和二壮、董妞儿等各家的大小人等,也都是在自己家里吃了早饭以后,才早早过来帮忙安排出殡事宜的。
耿憨夫妇是两年前先后去世的。耿憨辛勤经营了一辈子的粉坊由青海接手继续经营去了。除了种地之外,青山还是更愿意与多年的老搭档,亲哥哥一样的大壮一起跑跑外运,再做做内销什么的,日子过得满乐呵。
如今,那老哥仨夫妇们就要到地下团聚,再续他们在人世间的兄弟妯娌情谊去了……
出殡那日,耿家兄妹们谢绝了全镇乡亲们争着要送这位可敬老先生一程的愿望,只让耿老爹当年亲自组建,后来又经过几次新老更替的土戏班子里的乐器组,在通往东山的大路口上,为即将永远安息去的爹爹最后演奏了一次他平时最爱听的自创歌舞曲:谁不说俺“三六九镇”美!
在这首美妙的乐曲声中,郭美妞儿和二壮各提着一只大木斗挤过来了。大木斗里装满了小小的白色纸花。
美妙的乐曲声悠扬地飘远了,郭美妞儿声音哽咽地对大表哥耿正说:“这些花,都是学生们亲手做的……”
二壮含着热泪说:“给俺叔带上哇……”
耿直和尚武赶快上前来各接过一个木斗放到耿老爹的灵柩旁。
耿正声音颤抖地对郭美妞儿和二壮说:“好啦,你们,快回学堂去哇!照看好学生们,俺们下午就回去上课……”
郭美妞儿和二壮含泪点头站在一边。
耿家兄妹四人夫妇们身着孝服向送行的乡亲们三叩谢。
孙辈儿女们站在父母的身后向送行的乡亲们三鞠躬。
郭栋夫妇和儿女们也哭着挤过来了……
近处远处都是不断涌来的乡亲们,大家怀着崇敬和不舍的心情,目送拉着耿老爹灵柩的骡车,在儿女亲人和孙辈们,还有青山等侄儿女们的护送下慢慢地上山去了,越走越远……
将耿老爹和郭氏合葬后,儿女们就在爹娘的坟前,把那些再次装扮了灵车的白纱和那面当年从南国一路飘扬回来的招魂幡,以及随同爹爹的灵柩一起来到墓地的那个用大红色篷布包裹着的沉睡模特儿,一起点着了……
孙辈们轮番上前来,将满满两大斗白色小纸花一把一把地抛洒到熊熊燃烧着的火焰中……
焚烧之后的灰粉灰末,在坟头上方盘旋飞舞一番之后轻轻地落下来,覆盖在那一抔新土上……
遵照耿老爹生前的一再叮嘱,他和老伴儿的坟茔就是家乡最普通不过的那种土坟,连简单的墓碑也没有立。淹没在一个个家乡故人们的群落中,除了他的儿女后人和乡亲们,恐怕再没有多少人知道,永远沉睡在这一方乡土中的老人,为了实现自己造福乡里的美好梦想,曾经带着三个儿女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与艰辛……
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为了支持丈夫实现梦想,他贤惠的妻子独自一人带着幼女在家里苦撑苦盼华发早生,而长大后的小女儿竟然不认识自己的爹爹和兄姐……
还有,耿家父子们在南下辛苦创业的那些年间,所经历过的那一桩桩一件件催人泪下的故事……
然而又有谁会知道,为了延续和发扬光大那个美好的梦想,耿家儿女后人们还将继续付出多少,多少……
再后来,美丽的“三六九镇”上,又增加了深受人们敬仰爱戴的李氏一族。
“耿家小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持续了好多代……
“三六九镇”大戏台上,乡民们喜闻乐见的歌乐声经久不衰……
“三六九镇”真得越来越美好了!
耿老爹的儿女后人们,皆被镇上和周围村庄的乡民们亲切地誉为“教育世家”。
稻花的清香,也慢慢地从“三六九镇”扩散到了周围很远很远的地方。
日月轮回,时代变迁。近两百年之后,当朝官府在各地各乡镇上兴办学堂。如此,“耿家小学堂”也被当地官府改制为官办小学了,并且给学堂取了新的名字。但又是百多年过去了,当地的乡民们辈辈相传,还是习惯性地继续称其为“耿家小学堂”。 再后来,这个由“耿家小学堂”改制而来的官办小学发展成了乡镇中学,人们才慢慢地把她的名字改过来。然而,“耿家小学堂”的历史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
至于这座学校的校舍,也早已经重新修建、扩建过好多次了。在最早期的那一溜儿平房结构的授课学习室的位置上,现在是六栋三层高的教学楼。一直到现在,耿老爹的儿女后人中依然还有在这座学校里任教的!
当年巍然屹立在“耿家小学堂”大院儿里的那个气气派派的大戏台,在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里风风雨雨的浸刷之后,其土木砖瓦结构的形体框架并没有能够永远保留下来。如今,在乡镇中学的校园里,早已经看不到她的一点儿踪影了。然而,当年那些热爱娱乐的乡民们在那个大戏台上热情演唱的无数脍炙人口的土戏唱词儿什么的,至今人们还能哼唱上来不少呢!
如今,“三六九镇”的乡民们在茶余饭后还是喜欢聚在一块儿唠嗑儿。每当这个时候,他们总会从如何不怕吃苦拼搏创业啦,如何教育娃儿们学习成长啦,咱们的乡镇应该怎么样创新发展啦,以及这庄户人家的日子怎么才能过得更好啦等等话题上,不知不觉地转入到耿老爹一家人当年为创建“耿家小学堂”和修建“三六九镇”大戏台付出了多大的牺牲,以及这个小学堂和大戏台在以后数百年间传奇式的历史故事上来。无疑,“小学堂”和“大课堂”的教育理念,在那一方乡民们的心里,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扎下了根……
顺便再说说当年跟随耿老爹从江南远道而来,并且在“三六九镇”及其周围数百里无数个村庄田野里深深地扎下根来的水稻吧。尽管这一方的乡民们早已经不把这种南方水稻看作是外来物种了,但在全国山河一片红(即不管土质地理条件是否适宜,全国各地所有的耕地上,几乎全部都种植着杂交红高粱)的那几年,在“三六九镇”南面的那一大片肥沃的水田里,人们却再也看不到她春日里的娇绿、闻不到她夏日里的花香,也得不到她秋日里那沉甸甸的收获了。
好在有那么几个特别有心的乡民竟然偷偷地小心保留了一些饱满的稻种。后来,香喷喷的白米饭终于又回到了淳朴乡民们的餐桌上……
毫无疑问,耿老爹当年的那个光宗耀祖造福乡里的美好梦想确实是圆满地实现了!但是,耿家后人的梦想,“三六九镇”乡民们的梦想,乃至全中华民族的梦想,则还在继续着……
而且,为心目中的美好梦想不懈努力和忘我拼搏,这种朴实而又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早已经深深地植根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华儿女的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