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次纳五十四个妾,这件事民政局的人也不敢擅自解决。
合乎法,合乎情,但是偏偏不合乎理,这事如果开了先例,那么新宋国好不容易构建法律体系的千里之堤,很可能会毁于这一个小小的蚁穴。
因此,民政局官府的官驿将此事写成了奏章成了上去。
这份奏章呈上了行政司,由礼部尚书、户部尚书,还有右仆射宰相探讨了一圈之后,最终得出这是《新宋律》的法律漏洞,有人钻了这个法律漏洞的空子。
王嗣宗和王审琦等人对于这件事的看法非常鲜明:有人利用法律漏洞这种事,这是新宋国开国史上的第一个先例,是一种罪大恶极的表现,决不能顺其心意,更要严惩,杜绝以后这种事再次出现。
不过这话他们也只是说说,这种钻《新宋律》空子第一例的事情没人能下最终结论,这事需要圣裁。
于是一人纳五十四妾的奏章就呈上了姜胤的案头。
说实话,当姜胤第一次看到这个奏章是想大笑三声的,居然有人这么天才的利用了这么一个小漏洞来当成赚钱的工具,可见这人对《新宋律》也一定有一些研究。
不过当他看到王嗣宗和王审琦这些尚书在奏章后面的评语后,又有些哭笑不得,这些古代文人似乎都对整个叫徐福的年轻人非常憎恶,他们认为他这种违背君子道义的行为非常可耻,就算是商人也算是给商人抹黑之类云云。
这件事需要姜胤来做最后的定夺。
然后姜胤身为一个后世人,对这件事的看法显然和这些古人不太相同,他一直坚持认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高级文明的表现,是能够宽容个体的差异,接受各种各样个体存在的社会才是真正的民主、开明和自由。
因此这个叫徐福的,还不仅不应该得到惩罚,他还应该得到之前法律规定的一切,他应该享有的权利,而在他享有这些权利后,国家应该尽快修改《新宋律》中的婚姻法,不让这种事再出现....
....
姜胤的圣谕下达以后,这件事瞬间成为了《新宋日报》的头版头条,一时间整个新宋国,所有人都对这个徐福迎娶五十四个妾室津津乐道。
而新宋国的官员则一个个都对徐福这个名字忌讳莫深,他们甚至觉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
作为精神洁癖的文人,他们无法想象为了钱去钻法律空子,去求女人施舍是怎样的一种道德沦丧,如果任由他们处置徐福的话,估计五马分尸都已经算是最好的下场。
但是值得徐福庆幸的是,他并没有遇到一个与那些古代官员一样有着精神洁癖三观的国主,而是遇到了一位思想十分开放包容且随和的王。
在这位王的庇佑下,他不仅没有获得罪责,反而是得到了他应该享有的一切。
徐福被从监狱里放了出去,那五十四名女子也都得到了法律的承认,获得了沧州的红皮户口。
而那些女子也非常守信,在得到红皮户口本之后,纷纷把一百两银子交给了徐福。
原本徐福在监狱中被关押的时候非常惶恐,他在铁窗内回头想了想,对自己的行为也是细思恐极,自己仿佛是被猪油蒙了心眼,才做出了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他只期盼上面的官员能够放他一条生路。
但是令徐福没想到的是,上面的人不仅仅放了他一条生路,而且还按照规矩把那五十四名绿色户口的女子全都改成了红色户口。
监狱中出来,徐福收到了那些女子给他的钱财,一共五千四百两白银,这么多的白银,在沧州已经算的上是一笔巨款,徐福在拿到这笔钱的时候,就觉得一切仿佛做梦一样,人生的起起落落是那么的快。
而在拿到钱之后,新沧州城的城中广场上立着的那块《新宋律》石碑也被紧急修改。
自徐福之后,《新宋律》新规定“凡新宋国国民,娶妾者不能超过五人,妾室不享有与主人同等户口。”
而徐福,也成为新宋国史上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拥有五十多名妾室的男子。
在拥有了五千多两白银之后,徐福又重新操起了他的旧业,他原本就是打算自己收粮食搞一个酿酒作坊,之前是苦于没有资金,而现在资金充足,开酒馆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用一千两租下一个酒酿大作坊,然后又花费重金招募了一批曾经和自己一起酿酒技术熟练的兄弟,在和粮行老板达成协议后,徐福开始使用大量的廉价粮食酿酒,他给自己生产的酒,也起名字就叫徐福酒。
本来徐福只不过是为了方便才起了‘徐福酒’个这个名字,可是没想到自己家酿造的酒一投放进市场,倒是引起了沧州城百姓们的交口称赞,所有人都对这个钻了《新宋律》空子,又娶了五十四房姨太太的徐福非常好奇。
不过古人信息闭塞,很多关于徐福的事情都难以知晓,但是他家酿的酒倒是能买到,因此一般人便都会买上一瓶一缸的尝尝鲜。
因为徐福都是从粮行收最便宜的粮食酿酒,所以他家酿出来的徐福酒价格都是极低,而且全用那些陈粮酿出来的酒,居然有一股别致的味道,而且这酒也特别辛辣后劲也大,因此徐福酒深受那些工作出力的豪爽汉子们喜欢。
大家伙在喝徐福酒的时候,还会不自觉的说些荤段子,如同徐福一夜睡五十四个小妾之类的,这样的话题百说不厌,而且只要一聊这些事,一整日的辛劳苦闷便会烟消云散。
徐福的名字也随着他酒业的扩大传遍了新宋国的大街小巷,甚至这故事都传到了辽国的幽州等地,徐福酒也成为新宋国国内最受普通百姓欢迎的饮品。
徐福不知道,其实他这样的经历,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纪的话,一定会被称为网红,而现在,他在一千年前的大宋,也是新宋国的第一位‘网红’.......
合乎法,合乎情,但是偏偏不合乎理,这事如果开了先例,那么新宋国好不容易构建法律体系的千里之堤,很可能会毁于这一个小小的蚁穴。
因此,民政局官府的官驿将此事写成了奏章成了上去。
这份奏章呈上了行政司,由礼部尚书、户部尚书,还有右仆射宰相探讨了一圈之后,最终得出这是《新宋律》的法律漏洞,有人钻了这个法律漏洞的空子。
王嗣宗和王审琦等人对于这件事的看法非常鲜明:有人利用法律漏洞这种事,这是新宋国开国史上的第一个先例,是一种罪大恶极的表现,决不能顺其心意,更要严惩,杜绝以后这种事再次出现。
不过这话他们也只是说说,这种钻《新宋律》空子第一例的事情没人能下最终结论,这事需要圣裁。
于是一人纳五十四妾的奏章就呈上了姜胤的案头。
说实话,当姜胤第一次看到这个奏章是想大笑三声的,居然有人这么天才的利用了这么一个小漏洞来当成赚钱的工具,可见这人对《新宋律》也一定有一些研究。
不过当他看到王嗣宗和王审琦这些尚书在奏章后面的评语后,又有些哭笑不得,这些古代文人似乎都对整个叫徐福的年轻人非常憎恶,他们认为他这种违背君子道义的行为非常可耻,就算是商人也算是给商人抹黑之类云云。
这件事需要姜胤来做最后的定夺。
然后姜胤身为一个后世人,对这件事的看法显然和这些古人不太相同,他一直坚持认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高级文明的表现,是能够宽容个体的差异,接受各种各样个体存在的社会才是真正的民主、开明和自由。
因此这个叫徐福的,还不仅不应该得到惩罚,他还应该得到之前法律规定的一切,他应该享有的权利,而在他享有这些权利后,国家应该尽快修改《新宋律》中的婚姻法,不让这种事再出现....
....
姜胤的圣谕下达以后,这件事瞬间成为了《新宋日报》的头版头条,一时间整个新宋国,所有人都对这个徐福迎娶五十四个妾室津津乐道。
而新宋国的官员则一个个都对徐福这个名字忌讳莫深,他们甚至觉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
作为精神洁癖的文人,他们无法想象为了钱去钻法律空子,去求女人施舍是怎样的一种道德沦丧,如果任由他们处置徐福的话,估计五马分尸都已经算是最好的下场。
但是值得徐福庆幸的是,他并没有遇到一个与那些古代官员一样有着精神洁癖三观的国主,而是遇到了一位思想十分开放包容且随和的王。
在这位王的庇佑下,他不仅没有获得罪责,反而是得到了他应该享有的一切。
徐福被从监狱里放了出去,那五十四名女子也都得到了法律的承认,获得了沧州的红皮户口。
而那些女子也非常守信,在得到红皮户口本之后,纷纷把一百两银子交给了徐福。
原本徐福在监狱中被关押的时候非常惶恐,他在铁窗内回头想了想,对自己的行为也是细思恐极,自己仿佛是被猪油蒙了心眼,才做出了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他只期盼上面的官员能够放他一条生路。
但是令徐福没想到的是,上面的人不仅仅放了他一条生路,而且还按照规矩把那五十四名绿色户口的女子全都改成了红色户口。
监狱中出来,徐福收到了那些女子给他的钱财,一共五千四百两白银,这么多的白银,在沧州已经算的上是一笔巨款,徐福在拿到这笔钱的时候,就觉得一切仿佛做梦一样,人生的起起落落是那么的快。
而在拿到钱之后,新沧州城的城中广场上立着的那块《新宋律》石碑也被紧急修改。
自徐福之后,《新宋律》新规定“凡新宋国国民,娶妾者不能超过五人,妾室不享有与主人同等户口。”
而徐福,也成为新宋国史上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拥有五十多名妾室的男子。
在拥有了五千多两白银之后,徐福又重新操起了他的旧业,他原本就是打算自己收粮食搞一个酿酒作坊,之前是苦于没有资金,而现在资金充足,开酒馆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用一千两租下一个酒酿大作坊,然后又花费重金招募了一批曾经和自己一起酿酒技术熟练的兄弟,在和粮行老板达成协议后,徐福开始使用大量的廉价粮食酿酒,他给自己生产的酒,也起名字就叫徐福酒。
本来徐福只不过是为了方便才起了‘徐福酒’个这个名字,可是没想到自己家酿造的酒一投放进市场,倒是引起了沧州城百姓们的交口称赞,所有人都对这个钻了《新宋律》空子,又娶了五十四房姨太太的徐福非常好奇。
不过古人信息闭塞,很多关于徐福的事情都难以知晓,但是他家酿的酒倒是能买到,因此一般人便都会买上一瓶一缸的尝尝鲜。
因为徐福都是从粮行收最便宜的粮食酿酒,所以他家酿出来的徐福酒价格都是极低,而且全用那些陈粮酿出来的酒,居然有一股别致的味道,而且这酒也特别辛辣后劲也大,因此徐福酒深受那些工作出力的豪爽汉子们喜欢。
大家伙在喝徐福酒的时候,还会不自觉的说些荤段子,如同徐福一夜睡五十四个小妾之类的,这样的话题百说不厌,而且只要一聊这些事,一整日的辛劳苦闷便会烟消云散。
徐福的名字也随着他酒业的扩大传遍了新宋国的大街小巷,甚至这故事都传到了辽国的幽州等地,徐福酒也成为新宋国国内最受普通百姓欢迎的饮品。
徐福不知道,其实他这样的经历,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纪的话,一定会被称为网红,而现在,他在一千年前的大宋,也是新宋国的第一位‘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