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则是指要爱天下苍生,凡事要为天下老百姓着想,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扶弱锄强的观点。
墨家更看重老百姓,深知老百姓的力量,因此更具有实际性。但观点上不利于皇权,有着超前的美好思想,因此才受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观点早在战国时期,由思想家荀况在《荀子·王制》篇中就提了出来。一直到唐朝,魏征转达了荀况这一观点,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魏征运气很好,他遇到的是唐太宗,如果魏征遇到的统治者是秦始皇呢?
唐太宗算得上是一个明君,他深深懂得老百姓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才能接受魏征的这一观点。
在严玲婉的心中,她并不排斥儒学,说实在的也不可能排斥。但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老百姓更好的生活,目前最需要墨家的科学技术,墨家弟子的亲力亲为,而不是儒家学者的耍嘴皮子!
摄政王妃对传言的不回应,引发了儒学弟子与墨家弟子之间的相互较劲。
大楚天朝以儒学弟子为多,而摄政王妃这三年多以来对墨家弟子的力挺,使墨家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
朝中大量新提拔上来的官员,他们对以前的京城五大公子心中一直是崇拜,却对暴露出女子身份的摄政王妃心中有些微词。皇上年少,没有多大的助力,还要依赖摄政王,而摄政王妃有摄政王的支持,心中再有瞧不起还是得忍着。
这一忍就忍了三年,在男人为天的时代里对于这些自大的男人来说这是极大的羞辱。而他们一直都想找到一个点,释放这三年以来的憋屈。
与她共事过的人,知道她惊世之才,心胸比男儿还宽,倒是早早的推翻了之前的微词。没有共事过的人对于女子议朝的事情,还是保持着看不惯的心思。想通过这一次的对立,来削弱摄政王妃的影响,从而使其早些退出朝堂。
在他们的心中,朝堂是男人站的地方,不是女子该来的!
因此两方较劲的声势越来越大,最后儒学大家周鸿宇太师在皇上面前提出朝议,论题是儒家与墨家哪个更适合治国?
少年皇帝对这个朝议也非常有兴趣,于是答应朝议。而严玲婉知道后,轻轻一笑,儒家、墨家,哪个更适合治国?
哪个都需要。犹如人的左膀与右臂,你能说左膀不适合?或者说右臂不适合?她知道这也就是一个噱头而已,想让她退出朝堂才是目的。
严玲婉自己并不想步入朝堂,每日操劳,也想早早下来,但不是这般退出来!于是,严玲婉请示皇帝,既然要朝议治国天下,那就摆在午门外去,来一次老百姓也能参与的朝议。
少年皇帝点头答应,周太师也附和,这天下儒学者最多,儒学是不会输给墨家的。
三日后,午门外附近的街道,店铺,酒楼、茶肆,黑压压的都是人,都是来参与朝议的人。
摄政王陈子墨从下了马车就一直牵着摄政王妃严玲婉的手,两人手牵手向百官队伍里走去。
人群中很多人都纷纷向二人行注目礼,自然都认得陈子墨与严玲婉。只有外地赶来看热闹的人不识二人,一个个眼睛睁得老大,一双双眸子里分别闪着赞叹与惊讶。
两人身着相同的黑色袍服,身上的佩饰都是一样的,就连头上所戴的紫金冠也是一样的,犹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一个是特大号,浑身彰显的是霸气。另一个则是小号,一脸的英气,还带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
摄政王陈子墨是大楚战神,早就扬名天下。摄政王妃严玲婉实施新政三年早已见到成效,老百姓从新政里得到不少好处。这二人,在大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陈麒麟精神的坐在午门外临时搭建的高台上,身后是皇帝的全幅仪仗。皇太后、皇子、公主都早早坐在了午门楼上,搭着纱帘,楼下的百官看不见,老百姓们更看不见。
见皇帝端坐高台,文武百官站在午门外,一如在朝堂上一般分列两边,纷纷快速整理了自己的官袍。
为了今日的朝议,早朝推迟了一个时辰,午门楼上的晨钟三响后,所有的人都跪下行礼,三呼万岁!
众人起,严玲婉向高台上的少年皇帝扫过一眼,一身明黄的陈麒麟明明极为年轻却老成不已,浑身的帝王之气是越来越强。少年皇帝也望向摄政王妃,两人四目相对。见她冷静异常,少年皇帝才收回视线,不再多看。
李君明、张芸帛、严玲齐、慕容苍、段东宁、文熹铭、王为勤、张曼倩等等一直以来跟随着严玲婉的人都站在她的身旁。
李君明离得最近,挂着淡淡的微笑。李君明抬眸看向对面的摄政王,刚好摄政王也看过来,四目相对,两人会心一笑就移开了视线。
其余几人见摄政王妃面色冷静,可见内心是有主张的,都心中一松。
众人站直身子,都知道今日的朝议为何会摆在午门外,因此很快进入正题。
既然治国天下的朝议是周太师提出,就由周太师先出列,提出了朝议的题目。当然周太师顺道说了一席话,表达了周太师的观点,同时得到所有儒学弟子的赞同,包括严玲婉也点了头。
周太师的话:“儒家把道德视为治国之本,提倡‘仁政德治’。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为君,群臣为星。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为自己所处之位负责。能明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间有了秩序就能稳定和谐的发展。”
周太师一来就抛出了北辰为君,群臣为星的等级关系。手段颇高,即阐述了儒家的观点,又拍了少年皇帝的马屁。
严玲婉淡淡一笑,点点头,表示了认可。她深知这是一个皇权的时代,即便坐在高台上的皇帝年少,是她的小辈,也绝不可欺!
而且她深知儒家为何能顺应统治者,得到发展的最为根本的观点就是这个。皇帝是北辰,其余的人都是大小不一的星星,应该围绕北辰而运动。
严玲婉身后的王为勤见周太师一来就是一击重拳,摄政王妃点头赞同,心中不免微微着急。
董仲舒见摄政王妃也点了头,心中得意,儒学与墨学哪一个更适合治国天下,还用争论吗?当然是儒学!
严培之退出朝堂后礼部尚书一职由原礼部左侍郎英植大人担任,英植同样是一个深受儒学影响的人。他听了周太师的阐述后出列做了补充:“从‘为政以德’的原则出发,儒家提倡德治、仁政,反对暴政、苛政。前朝就是暴政、苛政而灭。”
“是呀,前朝就是因为暴政、苛政而灭。”上任已经三年的刑部尚书文熹铭出列:“只是,孔子似乎也说过,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是呀,既然提出的德治、仁政,那为何不反对刑罚,还肯定了刑罚的重要性。是不是说明孔子都明白刑罚作为治国天下的手段之一,也是必须要存在的呢?”王为勤出列,站在文熹铭的身旁。
严玲婉微微侧头就看见带着笑容的李君明。李君明算得上是最懂她的人,比起严玲婉的哥哥严玲齐都要懂她。
严玲婉一直都是主张采纳众家之长,从来都不反对儒家。她只是更加看重墨家的务实,墨家的技术为老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周太师一定要弄个什么儒家、墨家,哪一个更适合治国天下?这朝议的辩论最终只能自取屈辱。
“儒家以仁、德、礼为主,那么请问在上郡重镇年年灾害的时候,怎么不去教化当地的灾民,让他们守礼,讲德?”召信臣出列一个反问直接把翻嘴皮子的人给堵住了。
“……”
灾民?周太师面色一变,在灾民面前只有管吃,管穿才有用,其余的讲什么都不管用!
以前的每一次灾民暴动都是派军队去镇压下来的,面对暴动的灾民讲道德?讲礼仪?
王为勤笑着道:“这时的人性之善说不在,难道还要继续道德化吗?要不,等哪里有灾情发生的时候,周太师与董大人亲自去德化试一试可好?”
“你……”周太师气的袍袖一挥,气呼呼地站回队列。
“此时,只有严厉的刑罚才能让无知的流民不敢去犯罪。”文熹铭补充道。
“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卖儿卖女的时候儒学是行不通的。”召信臣淡淡一笑,中年男人的魅力尽显,他挺直了腰身继续道:“还是摄政王妃派了墨家弟子带着种子,带着改善的方法去了上郡。而这三年里上郡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是可喜的。臣相信坚持下去,上郡总有变成福地的那一日。”
召信臣是墨家弟子早已不是秘密,而此刻召信臣这般一说是亮明了他墨家弟子的身份。
“……”
“是呀,这三年上郡的灾害仍然时有发生,但已经没有往些年那般厉害了。”老百姓在下面小声的议论。
墨家更看重老百姓,深知老百姓的力量,因此更具有实际性。但观点上不利于皇权,有着超前的美好思想,因此才受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观点早在战国时期,由思想家荀况在《荀子·王制》篇中就提了出来。一直到唐朝,魏征转达了荀况这一观点,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魏征运气很好,他遇到的是唐太宗,如果魏征遇到的统治者是秦始皇呢?
唐太宗算得上是一个明君,他深深懂得老百姓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才能接受魏征的这一观点。
在严玲婉的心中,她并不排斥儒学,说实在的也不可能排斥。但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老百姓更好的生活,目前最需要墨家的科学技术,墨家弟子的亲力亲为,而不是儒家学者的耍嘴皮子!
摄政王妃对传言的不回应,引发了儒学弟子与墨家弟子之间的相互较劲。
大楚天朝以儒学弟子为多,而摄政王妃这三年多以来对墨家弟子的力挺,使墨家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
朝中大量新提拔上来的官员,他们对以前的京城五大公子心中一直是崇拜,却对暴露出女子身份的摄政王妃心中有些微词。皇上年少,没有多大的助力,还要依赖摄政王,而摄政王妃有摄政王的支持,心中再有瞧不起还是得忍着。
这一忍就忍了三年,在男人为天的时代里对于这些自大的男人来说这是极大的羞辱。而他们一直都想找到一个点,释放这三年以来的憋屈。
与她共事过的人,知道她惊世之才,心胸比男儿还宽,倒是早早的推翻了之前的微词。没有共事过的人对于女子议朝的事情,还是保持着看不惯的心思。想通过这一次的对立,来削弱摄政王妃的影响,从而使其早些退出朝堂。
在他们的心中,朝堂是男人站的地方,不是女子该来的!
因此两方较劲的声势越来越大,最后儒学大家周鸿宇太师在皇上面前提出朝议,论题是儒家与墨家哪个更适合治国?
少年皇帝对这个朝议也非常有兴趣,于是答应朝议。而严玲婉知道后,轻轻一笑,儒家、墨家,哪个更适合治国?
哪个都需要。犹如人的左膀与右臂,你能说左膀不适合?或者说右臂不适合?她知道这也就是一个噱头而已,想让她退出朝堂才是目的。
严玲婉自己并不想步入朝堂,每日操劳,也想早早下来,但不是这般退出来!于是,严玲婉请示皇帝,既然要朝议治国天下,那就摆在午门外去,来一次老百姓也能参与的朝议。
少年皇帝点头答应,周太师也附和,这天下儒学者最多,儒学是不会输给墨家的。
三日后,午门外附近的街道,店铺,酒楼、茶肆,黑压压的都是人,都是来参与朝议的人。
摄政王陈子墨从下了马车就一直牵着摄政王妃严玲婉的手,两人手牵手向百官队伍里走去。
人群中很多人都纷纷向二人行注目礼,自然都认得陈子墨与严玲婉。只有外地赶来看热闹的人不识二人,一个个眼睛睁得老大,一双双眸子里分别闪着赞叹与惊讶。
两人身着相同的黑色袍服,身上的佩饰都是一样的,就连头上所戴的紫金冠也是一样的,犹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一个是特大号,浑身彰显的是霸气。另一个则是小号,一脸的英气,还带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
摄政王陈子墨是大楚战神,早就扬名天下。摄政王妃严玲婉实施新政三年早已见到成效,老百姓从新政里得到不少好处。这二人,在大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陈麒麟精神的坐在午门外临时搭建的高台上,身后是皇帝的全幅仪仗。皇太后、皇子、公主都早早坐在了午门楼上,搭着纱帘,楼下的百官看不见,老百姓们更看不见。
见皇帝端坐高台,文武百官站在午门外,一如在朝堂上一般分列两边,纷纷快速整理了自己的官袍。
为了今日的朝议,早朝推迟了一个时辰,午门楼上的晨钟三响后,所有的人都跪下行礼,三呼万岁!
众人起,严玲婉向高台上的少年皇帝扫过一眼,一身明黄的陈麒麟明明极为年轻却老成不已,浑身的帝王之气是越来越强。少年皇帝也望向摄政王妃,两人四目相对。见她冷静异常,少年皇帝才收回视线,不再多看。
李君明、张芸帛、严玲齐、慕容苍、段东宁、文熹铭、王为勤、张曼倩等等一直以来跟随着严玲婉的人都站在她的身旁。
李君明离得最近,挂着淡淡的微笑。李君明抬眸看向对面的摄政王,刚好摄政王也看过来,四目相对,两人会心一笑就移开了视线。
其余几人见摄政王妃面色冷静,可见内心是有主张的,都心中一松。
众人站直身子,都知道今日的朝议为何会摆在午门外,因此很快进入正题。
既然治国天下的朝议是周太师提出,就由周太师先出列,提出了朝议的题目。当然周太师顺道说了一席话,表达了周太师的观点,同时得到所有儒学弟子的赞同,包括严玲婉也点了头。
周太师的话:“儒家把道德视为治国之本,提倡‘仁政德治’。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为君,群臣为星。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为自己所处之位负责。能明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间有了秩序就能稳定和谐的发展。”
周太师一来就抛出了北辰为君,群臣为星的等级关系。手段颇高,即阐述了儒家的观点,又拍了少年皇帝的马屁。
严玲婉淡淡一笑,点点头,表示了认可。她深知这是一个皇权的时代,即便坐在高台上的皇帝年少,是她的小辈,也绝不可欺!
而且她深知儒家为何能顺应统治者,得到发展的最为根本的观点就是这个。皇帝是北辰,其余的人都是大小不一的星星,应该围绕北辰而运动。
严玲婉身后的王为勤见周太师一来就是一击重拳,摄政王妃点头赞同,心中不免微微着急。
董仲舒见摄政王妃也点了头,心中得意,儒学与墨学哪一个更适合治国天下,还用争论吗?当然是儒学!
严培之退出朝堂后礼部尚书一职由原礼部左侍郎英植大人担任,英植同样是一个深受儒学影响的人。他听了周太师的阐述后出列做了补充:“从‘为政以德’的原则出发,儒家提倡德治、仁政,反对暴政、苛政。前朝就是暴政、苛政而灭。”
“是呀,前朝就是因为暴政、苛政而灭。”上任已经三年的刑部尚书文熹铭出列:“只是,孔子似乎也说过,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是呀,既然提出的德治、仁政,那为何不反对刑罚,还肯定了刑罚的重要性。是不是说明孔子都明白刑罚作为治国天下的手段之一,也是必须要存在的呢?”王为勤出列,站在文熹铭的身旁。
严玲婉微微侧头就看见带着笑容的李君明。李君明算得上是最懂她的人,比起严玲婉的哥哥严玲齐都要懂她。
严玲婉一直都是主张采纳众家之长,从来都不反对儒家。她只是更加看重墨家的务实,墨家的技术为老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周太师一定要弄个什么儒家、墨家,哪一个更适合治国天下?这朝议的辩论最终只能自取屈辱。
“儒家以仁、德、礼为主,那么请问在上郡重镇年年灾害的时候,怎么不去教化当地的灾民,让他们守礼,讲德?”召信臣出列一个反问直接把翻嘴皮子的人给堵住了。
“……”
灾民?周太师面色一变,在灾民面前只有管吃,管穿才有用,其余的讲什么都不管用!
以前的每一次灾民暴动都是派军队去镇压下来的,面对暴动的灾民讲道德?讲礼仪?
王为勤笑着道:“这时的人性之善说不在,难道还要继续道德化吗?要不,等哪里有灾情发生的时候,周太师与董大人亲自去德化试一试可好?”
“你……”周太师气的袍袖一挥,气呼呼地站回队列。
“此时,只有严厉的刑罚才能让无知的流民不敢去犯罪。”文熹铭补充道。
“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卖儿卖女的时候儒学是行不通的。”召信臣淡淡一笑,中年男人的魅力尽显,他挺直了腰身继续道:“还是摄政王妃派了墨家弟子带着种子,带着改善的方法去了上郡。而这三年里上郡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是可喜的。臣相信坚持下去,上郡总有变成福地的那一日。”
召信臣是墨家弟子早已不是秘密,而此刻召信臣这般一说是亮明了他墨家弟子的身份。
“……”
“是呀,这三年上郡的灾害仍然时有发生,但已经没有往些年那般厉害了。”老百姓在下面小声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