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清早,素凝与质娃姐妹梳洗更衣,来到旅舍前方内的饭馆用膳。
青桐老早就在座位上等候她们,他见白显还没来,便满脸堆笑地走到素凝面前,他从袖袋内取出衣物,双手呈给素凝。
“素凝姐姐,这是我送给你的谢礼,以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照顾。”青桐口甜舌滑地道。
他手里捧的,是一只青竹编织而成的飞鸟。青桐突然送礼,素凝没多想其他,道谢着便接过了。
“谢谢你。”
恰好此时白显也来了,他见青桐与素凝笑,顿觉心中不快。
“这是干什么?”白显摆出臭脸来,素凝忙解释:
“青桐送了这只鸟儿给我。”
白显往那素凝手中的竹编鸟扫视一眼,接着不由分地兀自把鸟拿起来,他拿着鸟左看右看,仿佛要瞧出什么端倪来。
青桐笑嘻嘻,故作天真地问:“白公子,您也喜欢吗?要不待会我带你过去再买一只,在东大街那边的市集里就有了。”
白显冷哼,他粗鲁地扯着那鸟的翅膀,几乎要将之拆烂,青桐似乎也不在意,只是轻描淡写地道:“白公子,您犯不着把它弄坏吧?”
白显暂时没发现那鸟有何异常,他晃着鸟,不无警觉地问道:“你干嘛要这么好心?忽然给素宁送礼物。”
青桐眨巴着无辜的大眼睛,回答道:“素凝姐姐一路上待我照顾有加,我自然也得表示一下自己的谢意嘛。”
白显不留情面地给他拆台:“得好听,你买这鸟的钱还不是素凝给的?”
青桐呵呵地傻笑蒙混过去,素凝赶紧出来充当和稀泥的角色,她取过白显手中的竹编鸟儿,柔声道:
“好了,快坐下吃早饭吧,还得赶路呢。”
白显这才乖乖地坐到她的对面去,青桐不露声色地看着素凝将竹编鸟儿收进她腰间的“如意锦囊”里,而如意锦囊旁边挂着的,正是乾菱八卦镜。
青桐淡然一笑,眼内的光芒一闪而逝。
离开旅舍后,一众继续赶车上路。
又经过了十数天的跋涉,素凝一行终于得以在七月十四日赶到京师城郊的“玉泉山”。
玉泉山下遍布着几个城镇,因隔天便是中元节,镇上此时是家家焚香,户户烧纸。这些城镇因临近玉泉山上的宝林寺,百姓受了灵山福气的熏陶,也是时时向善,日日斋僧。
白显等妖类,进入此地后因妖气与佛气相冲,均感到不适,素凝便让他们在山下等候,自个儿上山去见智海大师。
白显不放心让她独自行动,一开始还坚持要陪伴素凝,素凝拗不过他,让他跟着上山。结果白显还没到山门,便被佛气冲得头昏脑涨,险些晕厥过去。素凝慌忙把他送回山下,吩咐欢儿和质娃等好生照顾他,这才又重新出发。
素凝为表敬重,并未使用舞空术,而是步行上山。她在山路上行走时,遇到不少提着香火贡品前来祭拜的村民。
路旁也时常看到堆放着的白馒头、水果和香火,另有纸钱的灰烬等。
素凝走了一段路,蓦地停下脚步来。她看到了路边一团已经发黑发臭的饭菜旁,趴着一对母子。
那对母子衣衫褴褛,蓬头跣足,面黄肌瘦,他们正趴在地上,艰难地伸长脖子,想吃掉那堆饭菜。
素凝心下一惊,她连忙出言阻止:“这个不能吃了!”
那对母子充耳不闻,继续像狗儿一样用嘴巴拱着那腐臭的饭菜。看他们的模样,应该是饿了许多天的饥民,素凝连忙从如意锦囊内取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她递给那当母亲的。
“大嫂,你吃这个吧。”素凝道,对方却依旧对她不理不睬,素凝没办法,又把干粮递给孩,孩童也是不接,他们甚至看都没看她一眼。
素凝见那孩好不容易咽下一口饭菜,他的喉咙似乎非常窄,吞咽起来非常困难。
素凝急得不知所措,她左顾右盼,希望能找到旁人来帮助。这时,几名上山供佛的村民提着篮子从她身边走过,那些村民见了素凝这么一个漂亮姑娘,也是多看了几眼。
只是,他们仿佛谁都没发现那对可怜的母子,全都若无其事地走过去了。
素凝此时才发现不对劲,她凝神看去,终于发现问题出在哪里——眼下正是大白天,那对母子身下却是没有影子的!
他们根本不是人类!素凝又是一惊,那对母子把那些腐烂的饭菜吃掉后,便佝偻着身子走开了,最后消失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
素凝在原地呆站了片刻,心中涌过万千思绪。
那对母子应该是鬼魂,素凝猜测,中元节又称“鬼节”,相传这天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
素凝而今的灵力已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常不需要使用“明目清心咒”也能看到一些凡人肉眼所无法见到之物。
素凝过去在琼珂城求道,看过一些记载民间怪事的“志异”,里面就提过,人死后各自的去处不同,有的会到阴曹地府去,有的会很快投胎转世,再次回到人间,还有的冤死者或得不到超度者,会滞留人间,成为孤魂野鬼。
譬如她在定远侯侯爷府看到的那些怨灵,又譬如方才这对母子。
素凝想起自己在帮助定远侯时学到的“六道金刚咒”,据闻这个咒语可解救恶道鬼众,她先前用以超度动物怨灵还挺有效果的,不知道对人类的鬼魂是否也能有此神效。
素凝带着千头万绪,沿着蜿蜒而上的层层石阶,终于来到宝林寺。
寺庙中,但见宝阁珍楼,珠宫蕊阙,祥光五色,瑞霭千重;又闻得尊经佛号,木鱼铜钟,圣洁庄严,古朴悠扬。
天皇殿前香烟缭绕,密密匝匝地挤满了信众,他们各自奉上香火或贡品,口中皆是低声轻念,有为自家祈福添寿的,有为先人消孽灭罪的,有带老携幼的,也有孤身前来的。
素凝怀里揣着白影托付给她的信笺,她心翼翼地从人群中走过,希望能找到寺庙里的和尚帮忙传个话。
素凝从天王殿沿着地藏殿、药师殿一路寻找,好不容易在大雄宝殿看到一名身穿缁衣的庙祝。
素凝忙走过去,向那僧人打了个问讯,僧人也回了礼,道了一声“阿弥陀佛”。
素凝问道:
“师父,民女受智海大师友人所托,要将一封信转交给他,可否劳烦师父替民女转达一声?”
僧人道:“女施主,主持正在法堂宣讲《阿弥陀经》,施主可到法堂去寻找他。”
素凝谢过拿僧人,径往法堂而去。
越过朱红色的门槛,素凝来到法堂内,这儿也是跪满了前来听经的善男信女,居然也有不少游魂野鬼混杂其中。
素凝不声不响地找了一处角落,也跪下安静地听经。
智海大师安坐于法坛之上,他约莫五十岁左右的年纪,身着一领金缕袈裟,面白无须,双耳垂肩,长得目如阳春,和蔼可亲。
智海大师不缓不急,不慌不忙地宣讲着《盂兰盆经》。他得深入浅出,丝丝入扣,信众们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素凝也专心致志地听着,上次在侯爷府她听了《地藏经》,主要讲述的是因果的规律,《盂兰盆经》则是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旨意。
一些信众听得太投入,当场就感动落泪,痛哭失声。
智海大师讲经告一段落后,一些信众陆续离开,也有上前供奉香油钱的,也有虚心向智海大师求学的。
素凝也供了一锭银子出来,她一直耐心地在侧等候着,直到智海大师回答完信众的疑问,准备离去了,她才连忙赶上前去。
“智海大师。”素凝行了问讯礼,智海大师回礼称了佛号。素凝取出信笺,双手呈送给他,恭顺地解释道:
“大师,这是涂山氏白影托付民女交给您的。”
智海大师听到白影的名字,眼内弘然一亮,他接过信后,一团和气地笑道:“有劳施主了……”
素凝趁他看信之前,还传达了白影的口信:“白先生,对于自己未能服完刑期,深表遗憾,他希望法师能饶恕他。”
智海大师合掌道:“阿弥陀佛,我佛慈悲,白影施主能洗心革面,改邪归正,修仁行义,积德向善,上苍有灵,必然会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素凝也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多谢大师。”
智海大师又道:“施主,明日酉时,本寺将举行‘盂兰盆会’放焰口放蒙山仪式,施主届时可一同参与。”
素凝随即答应:“多谢大师提,民女必定前来参与。”
素凝又毕恭毕敬地拜别了智海大师,便沿来路下山。
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时分,但见红轮西堕,天光已收。素凝在路上又遇到一些村民和孤魂,那些孤魂大都飞快地从素凝身旁掠过,往往她只能看到一阵黑风,对方便已飘远了。
素凝走了一段路,看到林子内站了几名老妇,她们手里抓着米袋子,一面念咒一面朝四周洒米。
青桐老早就在座位上等候她们,他见白显还没来,便满脸堆笑地走到素凝面前,他从袖袋内取出衣物,双手呈给素凝。
“素凝姐姐,这是我送给你的谢礼,以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照顾。”青桐口甜舌滑地道。
他手里捧的,是一只青竹编织而成的飞鸟。青桐突然送礼,素凝没多想其他,道谢着便接过了。
“谢谢你。”
恰好此时白显也来了,他见青桐与素凝笑,顿觉心中不快。
“这是干什么?”白显摆出臭脸来,素凝忙解释:
“青桐送了这只鸟儿给我。”
白显往那素凝手中的竹编鸟扫视一眼,接着不由分地兀自把鸟拿起来,他拿着鸟左看右看,仿佛要瞧出什么端倪来。
青桐笑嘻嘻,故作天真地问:“白公子,您也喜欢吗?要不待会我带你过去再买一只,在东大街那边的市集里就有了。”
白显冷哼,他粗鲁地扯着那鸟的翅膀,几乎要将之拆烂,青桐似乎也不在意,只是轻描淡写地道:“白公子,您犯不着把它弄坏吧?”
白显暂时没发现那鸟有何异常,他晃着鸟,不无警觉地问道:“你干嘛要这么好心?忽然给素宁送礼物。”
青桐眨巴着无辜的大眼睛,回答道:“素凝姐姐一路上待我照顾有加,我自然也得表示一下自己的谢意嘛。”
白显不留情面地给他拆台:“得好听,你买这鸟的钱还不是素凝给的?”
青桐呵呵地傻笑蒙混过去,素凝赶紧出来充当和稀泥的角色,她取过白显手中的竹编鸟儿,柔声道:
“好了,快坐下吃早饭吧,还得赶路呢。”
白显这才乖乖地坐到她的对面去,青桐不露声色地看着素凝将竹编鸟儿收进她腰间的“如意锦囊”里,而如意锦囊旁边挂着的,正是乾菱八卦镜。
青桐淡然一笑,眼内的光芒一闪而逝。
离开旅舍后,一众继续赶车上路。
又经过了十数天的跋涉,素凝一行终于得以在七月十四日赶到京师城郊的“玉泉山”。
玉泉山下遍布着几个城镇,因隔天便是中元节,镇上此时是家家焚香,户户烧纸。这些城镇因临近玉泉山上的宝林寺,百姓受了灵山福气的熏陶,也是时时向善,日日斋僧。
白显等妖类,进入此地后因妖气与佛气相冲,均感到不适,素凝便让他们在山下等候,自个儿上山去见智海大师。
白显不放心让她独自行动,一开始还坚持要陪伴素凝,素凝拗不过他,让他跟着上山。结果白显还没到山门,便被佛气冲得头昏脑涨,险些晕厥过去。素凝慌忙把他送回山下,吩咐欢儿和质娃等好生照顾他,这才又重新出发。
素凝为表敬重,并未使用舞空术,而是步行上山。她在山路上行走时,遇到不少提着香火贡品前来祭拜的村民。
路旁也时常看到堆放着的白馒头、水果和香火,另有纸钱的灰烬等。
素凝走了一段路,蓦地停下脚步来。她看到了路边一团已经发黑发臭的饭菜旁,趴着一对母子。
那对母子衣衫褴褛,蓬头跣足,面黄肌瘦,他们正趴在地上,艰难地伸长脖子,想吃掉那堆饭菜。
素凝心下一惊,她连忙出言阻止:“这个不能吃了!”
那对母子充耳不闻,继续像狗儿一样用嘴巴拱着那腐臭的饭菜。看他们的模样,应该是饿了许多天的饥民,素凝连忙从如意锦囊内取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她递给那当母亲的。
“大嫂,你吃这个吧。”素凝道,对方却依旧对她不理不睬,素凝没办法,又把干粮递给孩,孩童也是不接,他们甚至看都没看她一眼。
素凝见那孩好不容易咽下一口饭菜,他的喉咙似乎非常窄,吞咽起来非常困难。
素凝急得不知所措,她左顾右盼,希望能找到旁人来帮助。这时,几名上山供佛的村民提着篮子从她身边走过,那些村民见了素凝这么一个漂亮姑娘,也是多看了几眼。
只是,他们仿佛谁都没发现那对可怜的母子,全都若无其事地走过去了。
素凝此时才发现不对劲,她凝神看去,终于发现问题出在哪里——眼下正是大白天,那对母子身下却是没有影子的!
他们根本不是人类!素凝又是一惊,那对母子把那些腐烂的饭菜吃掉后,便佝偻着身子走开了,最后消失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
素凝在原地呆站了片刻,心中涌过万千思绪。
那对母子应该是鬼魂,素凝猜测,中元节又称“鬼节”,相传这天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
素凝而今的灵力已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常不需要使用“明目清心咒”也能看到一些凡人肉眼所无法见到之物。
素凝过去在琼珂城求道,看过一些记载民间怪事的“志异”,里面就提过,人死后各自的去处不同,有的会到阴曹地府去,有的会很快投胎转世,再次回到人间,还有的冤死者或得不到超度者,会滞留人间,成为孤魂野鬼。
譬如她在定远侯侯爷府看到的那些怨灵,又譬如方才这对母子。
素凝想起自己在帮助定远侯时学到的“六道金刚咒”,据闻这个咒语可解救恶道鬼众,她先前用以超度动物怨灵还挺有效果的,不知道对人类的鬼魂是否也能有此神效。
素凝带着千头万绪,沿着蜿蜒而上的层层石阶,终于来到宝林寺。
寺庙中,但见宝阁珍楼,珠宫蕊阙,祥光五色,瑞霭千重;又闻得尊经佛号,木鱼铜钟,圣洁庄严,古朴悠扬。
天皇殿前香烟缭绕,密密匝匝地挤满了信众,他们各自奉上香火或贡品,口中皆是低声轻念,有为自家祈福添寿的,有为先人消孽灭罪的,有带老携幼的,也有孤身前来的。
素凝怀里揣着白影托付给她的信笺,她心翼翼地从人群中走过,希望能找到寺庙里的和尚帮忙传个话。
素凝从天王殿沿着地藏殿、药师殿一路寻找,好不容易在大雄宝殿看到一名身穿缁衣的庙祝。
素凝忙走过去,向那僧人打了个问讯,僧人也回了礼,道了一声“阿弥陀佛”。
素凝问道:
“师父,民女受智海大师友人所托,要将一封信转交给他,可否劳烦师父替民女转达一声?”
僧人道:“女施主,主持正在法堂宣讲《阿弥陀经》,施主可到法堂去寻找他。”
素凝谢过拿僧人,径往法堂而去。
越过朱红色的门槛,素凝来到法堂内,这儿也是跪满了前来听经的善男信女,居然也有不少游魂野鬼混杂其中。
素凝不声不响地找了一处角落,也跪下安静地听经。
智海大师安坐于法坛之上,他约莫五十岁左右的年纪,身着一领金缕袈裟,面白无须,双耳垂肩,长得目如阳春,和蔼可亲。
智海大师不缓不急,不慌不忙地宣讲着《盂兰盆经》。他得深入浅出,丝丝入扣,信众们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素凝也专心致志地听着,上次在侯爷府她听了《地藏经》,主要讲述的是因果的规律,《盂兰盆经》则是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旨意。
一些信众听得太投入,当场就感动落泪,痛哭失声。
智海大师讲经告一段落后,一些信众陆续离开,也有上前供奉香油钱的,也有虚心向智海大师求学的。
素凝也供了一锭银子出来,她一直耐心地在侧等候着,直到智海大师回答完信众的疑问,准备离去了,她才连忙赶上前去。
“智海大师。”素凝行了问讯礼,智海大师回礼称了佛号。素凝取出信笺,双手呈送给他,恭顺地解释道:
“大师,这是涂山氏白影托付民女交给您的。”
智海大师听到白影的名字,眼内弘然一亮,他接过信后,一团和气地笑道:“有劳施主了……”
素凝趁他看信之前,还传达了白影的口信:“白先生,对于自己未能服完刑期,深表遗憾,他希望法师能饶恕他。”
智海大师合掌道:“阿弥陀佛,我佛慈悲,白影施主能洗心革面,改邪归正,修仁行义,积德向善,上苍有灵,必然会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素凝也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多谢大师。”
智海大师又道:“施主,明日酉时,本寺将举行‘盂兰盆会’放焰口放蒙山仪式,施主届时可一同参与。”
素凝随即答应:“多谢大师提,民女必定前来参与。”
素凝又毕恭毕敬地拜别了智海大师,便沿来路下山。
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时分,但见红轮西堕,天光已收。素凝在路上又遇到一些村民和孤魂,那些孤魂大都飞快地从素凝身旁掠过,往往她只能看到一阵黑风,对方便已飘远了。
素凝走了一段路,看到林子内站了几名老妇,她们手里抓着米袋子,一面念咒一面朝四周洒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