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李世民对太监总管王富贵下令道:“晋王到大安宫向太上皇学习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要阻止,任何人也都不要打扰他们,要让太上皇暗中的传授,晋王暗中的学习。这件事,你要暗中去办,如果有人胆敢阻挠,或者是走漏了消息,朕要他的脑袋,还有他的九族。”
王富贵躬身行礼道:“请陛下放心,老奴保证此事,绝对不会有人走漏出去,也绝对不会有人阻挠的。”
李世民点头道:“恩,去办吧。你做事,朕还是信得过的。这件事,事关我大唐储君,事关我大唐社稷,你要把它当做宫中最重要的事去办,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朕,朕会为你撑腰的,朕会持续关注雉奴的学业的。能为我大唐选择一位德才兼备的储君,为天下苍生选择一位好的继任者,好的好皇帝,朕的心,才能彻底放下来,彻底放心啊。”
太子承乾、魏王李泰的事情,让李世民明白:一旦自己有属意晋王李治为储君的想法,朝中的各大势力必然会像猫闻到腥一样,闻风而动的,到时候,不但朝堂上的局势会混乱,自己有意让晋王李治做储君的谋划,也有可能会被打乱,更主要的是一旦自己属意李治为储君,那么晋王李治就可能会面临各种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在李世民的心中都已经被否决掉了,如今自己的嫡子就剩晋王李治一个人了。能立嫡子,谁愿意立庶子啊?虽然都是亲生的,但是嫡庶有别的观念可是深入每一个大唐人的内心里的,庶子就是庶子,和嫡子就是不一样的,无论地位,还是继承权,那都是不一样的。
魏王李泰的骤然变坏,一味尊崇儒家理念。不知变通的孔颖达、于世宁等大儒,为弘文馆学士,教育大唐皇子和李氏皇族宗亲子弟,这让大唐皇帝李世民心中不得不有所怀疑。怀疑有人在其中做了手脚,以断绝魏王李泰和大唐皇子们成为大唐储君的希望。
可以说,李世民手中只剩下晋王李治这一张底牌了,这张底牌,还是太上皇苦心培养。方才从孔颖达、于世宁的死板的儒家教育中,救出来的一个另类。正是由于太上皇的突然出手,晋王李治才没有被孔颖达、于世宁教坏,也摆脱了那个人精准的算计,可以说,完全是个不幸中的万幸了。
因此,大唐皇帝李世民决定将晋王李治暗中保护起来,直到最后一刻才将晋王李治一举推上储君之位,承继大统。
在大唐皇帝李世民的暗中保护下,在太上皇李渊的悉心教导下。晋王李治每日都会在弘文馆下学之后,到大安宫,去向太上皇李渊请教学问,太上皇李渊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一生的经验,治国理念尽数传授给晋王李治,自己这位仁孝的亲孙子。
直到贞观九年五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晋王李治的学习不得不停下来。
那件事情就是太上皇李渊驾崩了。
太上皇李渊是因病驾崩于大安宫垂拱前殿的,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唐高祖李渊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他却是最受贬低的一位皇帝。他之所以备受贬低,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他的统治时间短。只有短短九年时间,而且他还夹在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皇帝中间。他的前面是坏事做尽的暴君隋炀帝,他的后面则是被史学家奉为政治完人的李世民;第二、他的功绩被他的儿子李世民精心的掩盖、篡改了。唐高祖李渊是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处事老练的帝王,他以他的隐忍、谋略,避过隋炀帝杨广的猜疑、迫害,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指挥唐军,攻破了隋朝帝都长安,并掌控了整个并州、关中地区,后来又是在他的统治期间,大唐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护,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他还建立了唐朝初年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为李世民的辉煌统治,为李世民成为千古一帝,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可以说,大唐能够逐步走向强盛,李渊做为开国之君是绝对功不可没的。
对于太上皇李渊的驾崩,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内心里,是十分伤心的。
李渊对于李世民一直都是十分信任和疼爱的,可是就是在李世民和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争夺储君之位的时候,李渊原本也是意图搞和平,平衡、劝和建成、元吉和李世民的关系,可惜都失败了。
李渊出于儒家理念立长不立幼的考虑和对李世民在军中实力的忌惮,最终偏向了息王建成,和建成、元吉一起,联手打压李世民,结果导致李世民内心里觉得李渊对他不好,心中有了怨恨,两人的关系逐渐冷漠,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奋起反击,击杀了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逼迫李渊禅位给自己,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算是彻底降至了冰点。随着李渊被尊为太上皇,被囚禁于大安宫,李渊和李世民心有隔阂(he),彼此谁也不愿意见谁,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大安宫中,太上皇李渊看着大唐在李世民的统领下,逐渐收服各国,逐渐走向强盛,内心里,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选择支持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是错的,李世民方才是大唐最优秀的继承者,最好的帝王,内心里逐渐的原谅了李世民。
而李世民随着自己做了皇帝,做了父亲,自己的几个儿子也都在各个势力的支持下,彼此争斗不休,自己则焦头烂额,烦躁不已,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打压谁,这心里都不好受。他才逐渐深深的明白了当时李渊做为一个皇帝,一个父亲,内心里的万般苦楚和为难。想到李渊当时,费心竭力的想尽一切办法,去平衡、去劝和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和自己的关系时,李世民也是感慨良多,不禁潸(shan)然泪下。直到此时,他才深深的体会到李渊当时的心情和万般的不易。他的内心也已经原谅了自己的父亲李渊,并心怀愧疚,为自己的年少无知、冲动妄为而感到愧疚,更为李渊宽阔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舐犊(shidu)之情而感到内心里深深的羞愧。
王富贵躬身行礼道:“请陛下放心,老奴保证此事,绝对不会有人走漏出去,也绝对不会有人阻挠的。”
李世民点头道:“恩,去办吧。你做事,朕还是信得过的。这件事,事关我大唐储君,事关我大唐社稷,你要把它当做宫中最重要的事去办,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朕,朕会为你撑腰的,朕会持续关注雉奴的学业的。能为我大唐选择一位德才兼备的储君,为天下苍生选择一位好的继任者,好的好皇帝,朕的心,才能彻底放下来,彻底放心啊。”
太子承乾、魏王李泰的事情,让李世民明白:一旦自己有属意晋王李治为储君的想法,朝中的各大势力必然会像猫闻到腥一样,闻风而动的,到时候,不但朝堂上的局势会混乱,自己有意让晋王李治做储君的谋划,也有可能会被打乱,更主要的是一旦自己属意李治为储君,那么晋王李治就可能会面临各种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在李世民的心中都已经被否决掉了,如今自己的嫡子就剩晋王李治一个人了。能立嫡子,谁愿意立庶子啊?虽然都是亲生的,但是嫡庶有别的观念可是深入每一个大唐人的内心里的,庶子就是庶子,和嫡子就是不一样的,无论地位,还是继承权,那都是不一样的。
魏王李泰的骤然变坏,一味尊崇儒家理念。不知变通的孔颖达、于世宁等大儒,为弘文馆学士,教育大唐皇子和李氏皇族宗亲子弟,这让大唐皇帝李世民心中不得不有所怀疑。怀疑有人在其中做了手脚,以断绝魏王李泰和大唐皇子们成为大唐储君的希望。
可以说,李世民手中只剩下晋王李治这一张底牌了,这张底牌,还是太上皇苦心培养。方才从孔颖达、于世宁的死板的儒家教育中,救出来的一个另类。正是由于太上皇的突然出手,晋王李治才没有被孔颖达、于世宁教坏,也摆脱了那个人精准的算计,可以说,完全是个不幸中的万幸了。
因此,大唐皇帝李世民决定将晋王李治暗中保护起来,直到最后一刻才将晋王李治一举推上储君之位,承继大统。
在大唐皇帝李世民的暗中保护下,在太上皇李渊的悉心教导下。晋王李治每日都会在弘文馆下学之后,到大安宫,去向太上皇李渊请教学问,太上皇李渊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一生的经验,治国理念尽数传授给晋王李治,自己这位仁孝的亲孙子。
直到贞观九年五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晋王李治的学习不得不停下来。
那件事情就是太上皇李渊驾崩了。
太上皇李渊是因病驾崩于大安宫垂拱前殿的,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唐高祖李渊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他却是最受贬低的一位皇帝。他之所以备受贬低,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他的统治时间短。只有短短九年时间,而且他还夹在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皇帝中间。他的前面是坏事做尽的暴君隋炀帝,他的后面则是被史学家奉为政治完人的李世民;第二、他的功绩被他的儿子李世民精心的掩盖、篡改了。唐高祖李渊是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处事老练的帝王,他以他的隐忍、谋略,避过隋炀帝杨广的猜疑、迫害,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指挥唐军,攻破了隋朝帝都长安,并掌控了整个并州、关中地区,后来又是在他的统治期间,大唐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护,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他还建立了唐朝初年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为李世民的辉煌统治,为李世民成为千古一帝,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可以说,大唐能够逐步走向强盛,李渊做为开国之君是绝对功不可没的。
对于太上皇李渊的驾崩,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内心里,是十分伤心的。
李渊对于李世民一直都是十分信任和疼爱的,可是就是在李世民和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争夺储君之位的时候,李渊原本也是意图搞和平,平衡、劝和建成、元吉和李世民的关系,可惜都失败了。
李渊出于儒家理念立长不立幼的考虑和对李世民在军中实力的忌惮,最终偏向了息王建成,和建成、元吉一起,联手打压李世民,结果导致李世民内心里觉得李渊对他不好,心中有了怨恨,两人的关系逐渐冷漠,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奋起反击,击杀了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逼迫李渊禅位给自己,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算是彻底降至了冰点。随着李渊被尊为太上皇,被囚禁于大安宫,李渊和李世民心有隔阂(he),彼此谁也不愿意见谁,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大安宫中,太上皇李渊看着大唐在李世民的统领下,逐渐收服各国,逐渐走向强盛,内心里,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选择支持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是错的,李世民方才是大唐最优秀的继承者,最好的帝王,内心里逐渐的原谅了李世民。
而李世民随着自己做了皇帝,做了父亲,自己的几个儿子也都在各个势力的支持下,彼此争斗不休,自己则焦头烂额,烦躁不已,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打压谁,这心里都不好受。他才逐渐深深的明白了当时李渊做为一个皇帝,一个父亲,内心里的万般苦楚和为难。想到李渊当时,费心竭力的想尽一切办法,去平衡、去劝和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和自己的关系时,李世民也是感慨良多,不禁潸(shan)然泪下。直到此时,他才深深的体会到李渊当时的心情和万般的不易。他的内心也已经原谅了自己的父亲李渊,并心怀愧疚,为自己的年少无知、冲动妄为而感到愧疚,更为李渊宽阔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舐犊(shidu)之情而感到内心里深深的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