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回答道:“回禀祖父,秦始皇一统六国,推翻以往残暴不仁的奴隶制度,草创了新型的封建制度,将权力都统一到中央,建立了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但是他并没有办法将这套制度稳定下来,秦朝二世而亡,之后,无论是骁勇异常的楚霸王项羽、胸怀宽广的汉高祖刘邦、阴狠歹毒的吕后、崇尚无为而治的汉文帝、汉景帝也都只是对这个制度小修小补,竭力维持,而不能使制度稳定下来,国内矛盾丛生,国外匈奴强横。直到汉武帝时,汉武帝对内: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规划制度,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打击藩王、豪族势力,将权力集中于中央;对外:决战匈奴、扩展外交,沟通西域。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的王朝,即使是我大唐,也都提供了一整套的相对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我认为如果秦始皇是中央集权大一统制度的开创者的话,汉武帝则是中央集权大一统制度的稳定者。如果没有汉武帝,则我中原王朝时至今日,可能依然是内患不止,备受外族欺凌的国家。
虽然汉武帝的做法,尤其晚年耗尽国力、民力,远征匈奴,是穷兵黩武不假,但是实际情况是:草原民族匈奴,狼子野心,一旦国势强盛,就开始劫掠我中原王朝;一旦战事不利,国势衰败,就远遁漠北,休养生息,待实力稍稍恢复,就又开始劫掠我中原王朝,祸害我中原百姓。这世间有当时抓贼的,哪有日日防贼的道理?因此,汉武帝即使耗尽国力、民力,也要将匈奴彻底击垮的行为。虽然让其他人有所非议,但是确实让李治心里甚为佩服。没有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稳定,哪有资格谈发展。谈积攒国力呢?李治认为,正是汉武帝即使耗尽国力,也要打垮匈奴的气魄、行为,方才保证了以后数百年中原王朝的安稳,中原王朝数百年没有大的边患的威胁。数百年的和平发展。
因此,李治认为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不管给出多么高的评价都是不为过的。汉武帝是唯一能配得起雄才大略评价的人。对于汉武帝的功绩,也是让李治发自内心的佩服不已。”
李渊惊喜道:“雉奴,这就是你这三天熟读《史记.汉武本纪》的体会,心得吗?这实在是让祖父惊喜异常啊,祖父怎么也没有想到你竟然会有如此见识啊?”
李治恭敬的回答道:“回禀祖父,这就是李治这三天熟读《史记.汉武本纪》后的真实想法,有些想法还不完善,希望祖父能够指正、批评。”
李渊则哈哈一笑道:“雉奴。你能有如此想法,如此的见识,甚好,甚好啊。祖父也从内心里为你高兴啊,为我大唐江山社稷高兴啊。老天对我大唐何其厚哉?竟然将你赐予我大唐,这可真是我大唐的福气啊。”
紧接着,李渊又对李治嘱咐道:“对于教授你知识的那些大儒们,他们的话,你信,但是你不能全信。你要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说的对,你就听,你感觉他们说的不对。就不听。祖父闲来无事,会经常考校你的学问的,会对你的见解点评、批评、指正的。”
就这样,李治每日下学之后,都会被李渊召进大安宫,李渊会考校李治的学问。也会潜移默化之中,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治国理念、驾驭群臣的手段传输给李治。
不久,太极宫,大唐皇帝李世民就单独召见了弘文馆学士孔颖达、于世宁等人。
弘文馆,是大唐皇族子弟学习、读书的地方,是设在皇宫内的皇家私塾。弘文馆设有学士数人,为大唐皇族子弟教授知识,身为学士者,无一不是知识渊博、名闻海内的大儒。
李世民向孔颖达、于世宁询问了自己几个儿子在弘文馆内的学习情况。
当问到晋王李治时,孔颖达、于世宁纷纷异口同声的回答道:“晋王殿下聪颖,却屡屡说出惊世骇俗之理念,看似听着有理,实则有悖(bei)于孔圣人理念,臣等皆以为应该杜绝晋王殿下再读什么杂七杂八的杂书,而专攻我儒家学问,凭借晋王殿下的聪颖,以后定然会成为一代大儒,心中时刻怀有百姓的。”
李世民心存疑惑,但是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数日后,悄悄的来到了弘文馆旁边的偏殿,暗中观察李治的举动。:
弘文馆内,弘文馆学士孔颖达正和学子们一起点评、讨论汉文帝、汉景帝。
学子中有太上皇李渊的儿子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舒王李元名、滕王李元婴,有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儿子晋王李治、梁王李愔(yin)、越王李贞、纪王李慎,也有李氏皇族宗亲的一些子弟。
太上皇李渊的儿子和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儿子同在弘文馆学习,这在后世人眼中,是十分不可想象的事情,可是自从武德九年,太上皇李渊被大唐皇帝李世民囚禁在大安宫之后,无所事事之下,太上皇李渊就又给李世民添了几位小弟弟。这些李渊的儿子的年龄和李世民的儿子年龄相仿,在弘文馆一起学习,也就不足为怪了。
韩王李元嘉首先站起来,对孔颖达躬身行礼道:“孔师傅,我认为汉文帝、汉景帝都是庸庸碌碌之主。他们都放弃儒教,放弃我孔圣之言,治国上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之法,任由国家、社会各种弊病发展,而毫无办法,致使汉武帝继位之初,豪族势力强大、诸侯割据并起。像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位庸碌之主,孔师傅让我们点评、谈论他们,那真的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浪费我们的口舌啊。”
孔颖达点头称赞不已,在弘文殿偏殿内的大唐皇帝李世民却暗暗摇头不已。
我认为如果秦始皇是中央集权大一统制度的开创者的话,汉武帝则是中央集权大一统制度的稳定者。如果没有汉武帝,则我中原王朝时至今日,可能依然是内患不止,备受外族欺凌的国家。
虽然汉武帝的做法,尤其晚年耗尽国力、民力,远征匈奴,是穷兵黩武不假,但是实际情况是:草原民族匈奴,狼子野心,一旦国势强盛,就开始劫掠我中原王朝;一旦战事不利,国势衰败,就远遁漠北,休养生息,待实力稍稍恢复,就又开始劫掠我中原王朝,祸害我中原百姓。这世间有当时抓贼的,哪有日日防贼的道理?因此,汉武帝即使耗尽国力、民力,也要将匈奴彻底击垮的行为。虽然让其他人有所非议,但是确实让李治心里甚为佩服。没有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稳定,哪有资格谈发展。谈积攒国力呢?李治认为,正是汉武帝即使耗尽国力,也要打垮匈奴的气魄、行为,方才保证了以后数百年中原王朝的安稳,中原王朝数百年没有大的边患的威胁。数百年的和平发展。
因此,李治认为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不管给出多么高的评价都是不为过的。汉武帝是唯一能配得起雄才大略评价的人。对于汉武帝的功绩,也是让李治发自内心的佩服不已。”
李渊惊喜道:“雉奴,这就是你这三天熟读《史记.汉武本纪》的体会,心得吗?这实在是让祖父惊喜异常啊,祖父怎么也没有想到你竟然会有如此见识啊?”
李治恭敬的回答道:“回禀祖父,这就是李治这三天熟读《史记.汉武本纪》后的真实想法,有些想法还不完善,希望祖父能够指正、批评。”
李渊则哈哈一笑道:“雉奴。你能有如此想法,如此的见识,甚好,甚好啊。祖父也从内心里为你高兴啊,为我大唐江山社稷高兴啊。老天对我大唐何其厚哉?竟然将你赐予我大唐,这可真是我大唐的福气啊。”
紧接着,李渊又对李治嘱咐道:“对于教授你知识的那些大儒们,他们的话,你信,但是你不能全信。你要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说的对,你就听,你感觉他们说的不对。就不听。祖父闲来无事,会经常考校你的学问的,会对你的见解点评、批评、指正的。”
就这样,李治每日下学之后,都会被李渊召进大安宫,李渊会考校李治的学问。也会潜移默化之中,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治国理念、驾驭群臣的手段传输给李治。
不久,太极宫,大唐皇帝李世民就单独召见了弘文馆学士孔颖达、于世宁等人。
弘文馆,是大唐皇族子弟学习、读书的地方,是设在皇宫内的皇家私塾。弘文馆设有学士数人,为大唐皇族子弟教授知识,身为学士者,无一不是知识渊博、名闻海内的大儒。
李世民向孔颖达、于世宁询问了自己几个儿子在弘文馆内的学习情况。
当问到晋王李治时,孔颖达、于世宁纷纷异口同声的回答道:“晋王殿下聪颖,却屡屡说出惊世骇俗之理念,看似听着有理,实则有悖(bei)于孔圣人理念,臣等皆以为应该杜绝晋王殿下再读什么杂七杂八的杂书,而专攻我儒家学问,凭借晋王殿下的聪颖,以后定然会成为一代大儒,心中时刻怀有百姓的。”
李世民心存疑惑,但是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数日后,悄悄的来到了弘文馆旁边的偏殿,暗中观察李治的举动。:
弘文馆内,弘文馆学士孔颖达正和学子们一起点评、讨论汉文帝、汉景帝。
学子中有太上皇李渊的儿子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舒王李元名、滕王李元婴,有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儿子晋王李治、梁王李愔(yin)、越王李贞、纪王李慎,也有李氏皇族宗亲的一些子弟。
太上皇李渊的儿子和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儿子同在弘文馆学习,这在后世人眼中,是十分不可想象的事情,可是自从武德九年,太上皇李渊被大唐皇帝李世民囚禁在大安宫之后,无所事事之下,太上皇李渊就又给李世民添了几位小弟弟。这些李渊的儿子的年龄和李世民的儿子年龄相仿,在弘文馆一起学习,也就不足为怪了。
韩王李元嘉首先站起来,对孔颖达躬身行礼道:“孔师傅,我认为汉文帝、汉景帝都是庸庸碌碌之主。他们都放弃儒教,放弃我孔圣之言,治国上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之法,任由国家、社会各种弊病发展,而毫无办法,致使汉武帝继位之初,豪族势力强大、诸侯割据并起。像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位庸碌之主,孔师傅让我们点评、谈论他们,那真的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浪费我们的口舌啊。”
孔颖达点头称赞不已,在弘文殿偏殿内的大唐皇帝李世民却暗暗摇头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