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变看出二人眼神之中的含义,并不着恼,也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对潘凤说道:“文杰,之前我从你那里调走了千余老卒,你可还记得?”
潘凤点点头,说起这事他都还有些恼火,好端端的一支军队,突然被抽走了一部分老兵,然后用新兵补足数量,相当于让他手上的实力直接下降了一截。
好在他也知道这是为了大局考虑,训练新兵的时候夹杂部分老兵,效果会好许多。
因此,潘凤只是有些耿耿于怀,倒没有多少不满。
韩变笑着说道:“那一千老卒到底有何作用,你等下就知道了。”
说着,不顾惊讶的潘凤和郝昭,韩变径自找到近卫,在他耳边吩咐了两句。
等近卫离开,韩变才笑着对二人说道:“走吧,让你们见一个好东西。”
潘凤和郝昭虽然不明所以,但好奇心还是驱动着他们,跟随着韩变的脚步,走了片刻时间,来到了一个地方。
看到韩变到达的地方,两人便更加摸不着头脑了。
这个地方他们很熟悉,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每天都会来到这里,那便是训练的校场。
两人相互望了一眼,都从对方目光中看出了疑惑。
校场上有什么好看的?
韩变带着二人,径直来到了靶场。
靶场上已经有两个近卫在那里等着,两人一起抬着一个模样奇怪地物事。
一看那件物事,郝昭就先喊出声了:“原来是弩。”
那物事身长三尺有余,虽然模样较之郝昭所见的弩有所不同,但从它的一些其它表征,郝昭还是可以确定,那就是一张弩。
郝昭就更加奇怪了。
弩确实是好东西,尤其是成规模的弩机,一齐发射的威力远远大于弓箭,而且上手快,不像培养一个弓箭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弩也有不足,比如说大多数单人弩的射程都不长,而且弩的精密性太高,很容易就会出故障,制造一张弩,花费的时间、金钱,远远多过制造一张好用的弓。
如果在平时,得到一张良弩,郝昭确实会感到惊喜,但今天,如果韩变所说的“好东西”就是这张弩的话,他只会感到失望。
韩变不管那么多,用手接过弩机,放在之前就准备好的一个台子上。
弩机上面已经上了一支弩箭,只等韩变发射。
韩变将弩机对准了远处的一个箭垛,正准备瞄准。
“且慢!”郝昭连忙阻止了他,“主公,这里距离箭垛,是不是太远了?”
虽然他没有实际测量,但据他估计,韩变的弩机距离那个箭垛,起码有两百步远。
两百步的距离,绝非是寻常弓弩所能达到的。
据郝昭所知,能射中两百步远的弩机,只有达到了十石的,名为“大黄弩”的弩机。但大黄弩的体型巨大,绝不是面前这把。
韩变笑了笑,并未答话,而是利用类似于瞄准镜的“望山”仔细调整角度,半晌过后,韩变扣动了扳机。
只听一声轻响,弩箭便离开了弩机,向着远处飞去,然后,越过了韩变瞄准的箭垛,又飞了一段距离,才落在了地上。
韩变尴尬地摸了摸后脑勺:“刚刚不算,没有瞄准。”
静,死一般的寂静。
郝昭和潘凤都没有答话,没有人笑话韩变,他们都呆呆地望着弩箭落地的地方,一脸的不敢置信。
甚至于,潘凤原本还用一只手拿着他的头盔,这个时候头盔也落在地上,发出一声脆响,潘凤却恍若未闻。
半晌过后,郝昭才反应过来,连忙对着旁边的近卫说道:“快!快去把距离测量出来!”
等近卫前去测量,郝昭仍然不能平复心情,着急地走来走去。
很快,两位近卫得出了这支弩箭射出的距离。
“三百步。”
“整整三百步呀!”郝昭的脸涨得通红,三百步是箭支射出的距离,假如战场上使用此弩,三百步外肯定没办法造成杀伤。
但二百五十步呢?二百四十步呢?
其杀伤力就很可观了。
“主公,可否将此弩交予末将一观?”
韩变点点头,让了开来。
郝昭上前,小心翼翼地拿起弩,只感觉入手颇沉,但比起他所见的大多数弩机,却还轻了不少。
手心在弩身上轻轻抚摸,一阵冰凉的触感传来,可以看得出来,弩身的主要材料应该是桑木,而且是多层桑木叠合在一起,中间粘有牛筋。
郝昭不由得啧啧称奇,这把弩机在他见过的弩机当中算是比较小的,可却有那么远的射程,让他不由得不感叹其设计之精妙。
观摩了片刻,郝昭回头问道:“可还有箭支?”
早有近卫上前呈上箭支。
这是一支近乎通体由精铁打造的箭支,长仅仅数寸,后面有尾翼,入手有些沉。
呈上箭支之余,近卫也向郝昭演示了如何上弦。
郝昭接过箭支,坐到了地上,用脚给这柄弩上了弦。
“嘶……”上完弦,郝昭不知道是激动的,还是用力过度,脸涨得通红,“这弩,应该不超过五石吧?”
五石是说的给弓弩上弦所需的力量,在汉代,一石约重六十公斤,五石便有差不多六百斤(后世)的重量。
哪怕在弩机当中,五石的弩也算得上是强弩了,即便是用踏张的方式,也只有军中那些力大的士卒能拉得开。
韩变点点头,纠正地说道:“差不多四石半的样子。”
即便是自己亲自试过,郝昭也不由得为这个数字倒吸了一口凉气。
不是认为这个数字太大,而是它实在是太小了。
四石半的弩,便能射到三百步之外?
这样的距离,哪怕是大黄弩,也未必能达得到吧?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大黄弩的射程超过了这把弩机,可张开大黄弩需要多大的力气?
十石!大黄弩就是十石弩的别称!
郝昭自问无论用什么姿势,都是张不开大黄弩的。军中能独力张开大黄弩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据他所知,前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便曾经用大黄弩射杀过敌将。
可那是李广,世上能有几个人的力气能比得赢他?
可张开手上这把弩机,只需要四石半的力气……
虽然四石半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力气小的人,使出吃奶的劲也张不开这把弩机。
但军中的力大者,要张开它却并不困难。
比大黄弩小巧,射程与大黄弩差不多,张弩所需的力气又远远小于大黄弩……
郝昭和潘凤都快要疯了,若不是他们亲眼所见,绝不会相信这些都是真的。
这样的弩机,怎么会存在于人世上!
深吸了几口气,郝昭勉强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将弩机对准了远处的箭垛。
轻叩扳机,咻的一声,弩箭飞了出去。
他没有闹出韩变一样的笑话,弩箭命中了两百步外的箭垛,然后去势不减,穿透了整个箭垛,飞出一段距离之后方才停下。
已经见识过这把弩机的威力,但郝昭还是被他自己射出的那一箭吓了一跳。
两百步之外,还能有那样的穿透力?
小心地放下弩机,郝昭转过头,激动地连连发问。
“这是什么弩?”
“这样的弩还有多少把?”
“这弩是从哪里来的?”
韩变被郝昭连珠炮式的提问弄得苦笑不已,瞥见一旁的潘凤虽然没有提问,却也一脸求知的样子。
“你得一个一个问呀。”韩变嘟囔了一句之后解释道:“这弩名叫‘神臂弓’。”
“‘神臂弓’,除了叫作弓之外,这名字还真够贴切的。”郝昭点点头,继续追问道:“那像这样的弩,还有多少把?”
韩变翻了个白眼,还是如实回答道:“算上这把,我一共有一千把‘神臂弓’,弩矢五万。”
郝昭和潘凤又是一惊。
不管是哪种弩机,结构都远比弓箭更复杂,造价也高昂不少,更何况这种“神臂弓”如此强势,在他们想来,造价想必无比高昂,以常山的财力,能得到几十上百把,就算是不错了。
没想到居然有整整一千把。
这样的利器,一旦出现在战场上,会是怎样一副场景?
二人光是想想都激动不已。
不过,这种利器,主公(公子)到底是从何处得到的?恐怕没有谁会傻到卖出这样的神器吧?
韩变看出了二人的疑惑,但神臂弓的真正来源,却不是他能够说出口的,因此他决定撒一个谎。
“前些时日,有人盗掘前人墓穴,被人发现之后,我派人去查探。没想到那个墓穴居然是战国时期韩国一个贵族的墓穴,这个贵族喜欢收藏兵器,这千把神臂弓便是从其中所得。只可惜我未能寻得其他神兵利器,也未能得到神臂弓的铸造图纸。”
春秋战国时期,本来就有许多厉害的工匠,尤其是韩国和秦国,都善于制作弓弩,在当时,甚至出现了比大黄弩更甚一筹的十二石强弩,只是在之后的几次劫难(秦王扫**,秦覆灭)之中,许多优秀的技术都失传了罢了。
虽然还有一些细微的疑点,比如这把弩机为何看上去是崭新的,又比如说他们为何没接到这个消息。
但两人还是将信将疑地接受了韩变的说辞。
“有此利器,我等在‘宁山’设伏,能成功否?”
韩变看着震惊的二人,笑眯眯地问道。
潘凤点点头,说起这事他都还有些恼火,好端端的一支军队,突然被抽走了一部分老兵,然后用新兵补足数量,相当于让他手上的实力直接下降了一截。
好在他也知道这是为了大局考虑,训练新兵的时候夹杂部分老兵,效果会好许多。
因此,潘凤只是有些耿耿于怀,倒没有多少不满。
韩变笑着说道:“那一千老卒到底有何作用,你等下就知道了。”
说着,不顾惊讶的潘凤和郝昭,韩变径自找到近卫,在他耳边吩咐了两句。
等近卫离开,韩变才笑着对二人说道:“走吧,让你们见一个好东西。”
潘凤和郝昭虽然不明所以,但好奇心还是驱动着他们,跟随着韩变的脚步,走了片刻时间,来到了一个地方。
看到韩变到达的地方,两人便更加摸不着头脑了。
这个地方他们很熟悉,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每天都会来到这里,那便是训练的校场。
两人相互望了一眼,都从对方目光中看出了疑惑。
校场上有什么好看的?
韩变带着二人,径直来到了靶场。
靶场上已经有两个近卫在那里等着,两人一起抬着一个模样奇怪地物事。
一看那件物事,郝昭就先喊出声了:“原来是弩。”
那物事身长三尺有余,虽然模样较之郝昭所见的弩有所不同,但从它的一些其它表征,郝昭还是可以确定,那就是一张弩。
郝昭就更加奇怪了。
弩确实是好东西,尤其是成规模的弩机,一齐发射的威力远远大于弓箭,而且上手快,不像培养一个弓箭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弩也有不足,比如说大多数单人弩的射程都不长,而且弩的精密性太高,很容易就会出故障,制造一张弩,花费的时间、金钱,远远多过制造一张好用的弓。
如果在平时,得到一张良弩,郝昭确实会感到惊喜,但今天,如果韩变所说的“好东西”就是这张弩的话,他只会感到失望。
韩变不管那么多,用手接过弩机,放在之前就准备好的一个台子上。
弩机上面已经上了一支弩箭,只等韩变发射。
韩变将弩机对准了远处的一个箭垛,正准备瞄准。
“且慢!”郝昭连忙阻止了他,“主公,这里距离箭垛,是不是太远了?”
虽然他没有实际测量,但据他估计,韩变的弩机距离那个箭垛,起码有两百步远。
两百步的距离,绝非是寻常弓弩所能达到的。
据郝昭所知,能射中两百步远的弩机,只有达到了十石的,名为“大黄弩”的弩机。但大黄弩的体型巨大,绝不是面前这把。
韩变笑了笑,并未答话,而是利用类似于瞄准镜的“望山”仔细调整角度,半晌过后,韩变扣动了扳机。
只听一声轻响,弩箭便离开了弩机,向着远处飞去,然后,越过了韩变瞄准的箭垛,又飞了一段距离,才落在了地上。
韩变尴尬地摸了摸后脑勺:“刚刚不算,没有瞄准。”
静,死一般的寂静。
郝昭和潘凤都没有答话,没有人笑话韩变,他们都呆呆地望着弩箭落地的地方,一脸的不敢置信。
甚至于,潘凤原本还用一只手拿着他的头盔,这个时候头盔也落在地上,发出一声脆响,潘凤却恍若未闻。
半晌过后,郝昭才反应过来,连忙对着旁边的近卫说道:“快!快去把距离测量出来!”
等近卫前去测量,郝昭仍然不能平复心情,着急地走来走去。
很快,两位近卫得出了这支弩箭射出的距离。
“三百步。”
“整整三百步呀!”郝昭的脸涨得通红,三百步是箭支射出的距离,假如战场上使用此弩,三百步外肯定没办法造成杀伤。
但二百五十步呢?二百四十步呢?
其杀伤力就很可观了。
“主公,可否将此弩交予末将一观?”
韩变点点头,让了开来。
郝昭上前,小心翼翼地拿起弩,只感觉入手颇沉,但比起他所见的大多数弩机,却还轻了不少。
手心在弩身上轻轻抚摸,一阵冰凉的触感传来,可以看得出来,弩身的主要材料应该是桑木,而且是多层桑木叠合在一起,中间粘有牛筋。
郝昭不由得啧啧称奇,这把弩机在他见过的弩机当中算是比较小的,可却有那么远的射程,让他不由得不感叹其设计之精妙。
观摩了片刻,郝昭回头问道:“可还有箭支?”
早有近卫上前呈上箭支。
这是一支近乎通体由精铁打造的箭支,长仅仅数寸,后面有尾翼,入手有些沉。
呈上箭支之余,近卫也向郝昭演示了如何上弦。
郝昭接过箭支,坐到了地上,用脚给这柄弩上了弦。
“嘶……”上完弦,郝昭不知道是激动的,还是用力过度,脸涨得通红,“这弩,应该不超过五石吧?”
五石是说的给弓弩上弦所需的力量,在汉代,一石约重六十公斤,五石便有差不多六百斤(后世)的重量。
哪怕在弩机当中,五石的弩也算得上是强弩了,即便是用踏张的方式,也只有军中那些力大的士卒能拉得开。
韩变点点头,纠正地说道:“差不多四石半的样子。”
即便是自己亲自试过,郝昭也不由得为这个数字倒吸了一口凉气。
不是认为这个数字太大,而是它实在是太小了。
四石半的弩,便能射到三百步之外?
这样的距离,哪怕是大黄弩,也未必能达得到吧?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大黄弩的射程超过了这把弩机,可张开大黄弩需要多大的力气?
十石!大黄弩就是十石弩的别称!
郝昭自问无论用什么姿势,都是张不开大黄弩的。军中能独力张开大黄弩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据他所知,前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便曾经用大黄弩射杀过敌将。
可那是李广,世上能有几个人的力气能比得赢他?
可张开手上这把弩机,只需要四石半的力气……
虽然四石半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力气小的人,使出吃奶的劲也张不开这把弩机。
但军中的力大者,要张开它却并不困难。
比大黄弩小巧,射程与大黄弩差不多,张弩所需的力气又远远小于大黄弩……
郝昭和潘凤都快要疯了,若不是他们亲眼所见,绝不会相信这些都是真的。
这样的弩机,怎么会存在于人世上!
深吸了几口气,郝昭勉强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将弩机对准了远处的箭垛。
轻叩扳机,咻的一声,弩箭飞了出去。
他没有闹出韩变一样的笑话,弩箭命中了两百步外的箭垛,然后去势不减,穿透了整个箭垛,飞出一段距离之后方才停下。
已经见识过这把弩机的威力,但郝昭还是被他自己射出的那一箭吓了一跳。
两百步之外,还能有那样的穿透力?
小心地放下弩机,郝昭转过头,激动地连连发问。
“这是什么弩?”
“这样的弩还有多少把?”
“这弩是从哪里来的?”
韩变被郝昭连珠炮式的提问弄得苦笑不已,瞥见一旁的潘凤虽然没有提问,却也一脸求知的样子。
“你得一个一个问呀。”韩变嘟囔了一句之后解释道:“这弩名叫‘神臂弓’。”
“‘神臂弓’,除了叫作弓之外,这名字还真够贴切的。”郝昭点点头,继续追问道:“那像这样的弩,还有多少把?”
韩变翻了个白眼,还是如实回答道:“算上这把,我一共有一千把‘神臂弓’,弩矢五万。”
郝昭和潘凤又是一惊。
不管是哪种弩机,结构都远比弓箭更复杂,造价也高昂不少,更何况这种“神臂弓”如此强势,在他们想来,造价想必无比高昂,以常山的财力,能得到几十上百把,就算是不错了。
没想到居然有整整一千把。
这样的利器,一旦出现在战场上,会是怎样一副场景?
二人光是想想都激动不已。
不过,这种利器,主公(公子)到底是从何处得到的?恐怕没有谁会傻到卖出这样的神器吧?
韩变看出了二人的疑惑,但神臂弓的真正来源,却不是他能够说出口的,因此他决定撒一个谎。
“前些时日,有人盗掘前人墓穴,被人发现之后,我派人去查探。没想到那个墓穴居然是战国时期韩国一个贵族的墓穴,这个贵族喜欢收藏兵器,这千把神臂弓便是从其中所得。只可惜我未能寻得其他神兵利器,也未能得到神臂弓的铸造图纸。”
春秋战国时期,本来就有许多厉害的工匠,尤其是韩国和秦国,都善于制作弓弩,在当时,甚至出现了比大黄弩更甚一筹的十二石强弩,只是在之后的几次劫难(秦王扫**,秦覆灭)之中,许多优秀的技术都失传了罢了。
虽然还有一些细微的疑点,比如这把弩机为何看上去是崭新的,又比如说他们为何没接到这个消息。
但两人还是将信将疑地接受了韩变的说辞。
“有此利器,我等在‘宁山’设伏,能成功否?”
韩变看着震惊的二人,笑眯眯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