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南海神庙
简介
既然祝融兼了南海之神,当然要选择一个供他管理南海的驻地。这个地点最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商船的出入祭祀;二是附近有一定的人口,能常有人到庙中顶礼膜拜和供奉管理。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的扶胥镇(今庙头村)离广州城约80里,在珠江北岸,面临扶胥江(珠江的一段),东连狮子洋,下接虎门,背靠广州,是古代出入广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经此放洋出海,可以抵达南海各国。扶胥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被称为“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这里成为建海神庙十分理想之地,于是,人们就在此建立了南海神庙,使祝融有了居所。但是,祝融身兼火水两职,衡阳南岳祝融峰才是其真正的宫殿,南墙神庙则为其离宫。事实上,南海神庙的建立,是与南北朝以来,广州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海上交通贸易频繁有密切关系。当时,中国和西域各国的交往,除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外,海上交通迅速发展,不少海外商贾、僧人等乘舟从海上来华,中国海舶亦出洋到番国。由于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祈求海神保护的愿望也与日俱增,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下诏建南海神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适应了当时民间和官府的需要。
头门
过了“海不扬波”石牌坊,是头门的庭院,庭院东、西侧各有一对青石华表,一对石狮子,这显示出古庙的威严与不凡气度。
头门两边分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黑漆大门两边分画有唐初猛将秦琼与尉迟恭的门神彩绘像。这四位神祇日夜守护着神庙,其忠心耿耿可谓是千百年来如一日。门上方是“南海神庙”的横匾。左右对联写道:“白浪起时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风;黑云去后云芽拂渚海怀开吞吐星月。”原联由清代林子觉撰写,现联由广东省著名书法家卢有光于1991年重书。这副对联生动地绘述了南海神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神力。
头门东侧有韩愈碑亭,这是南海神庙保存最早的碑刻。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和元和十四年(819年),孔子的第38代世孙孔戣来到广州祭扫南海神,并拨款修葺,扩建了庙宇,适逢唐代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表》一事在元和十四年被贬往潮州时途经广州,孔、韩二人素来好友,且孔仰慕韩的文学才能,便请韩愈著文纪念修葺神庙之事。韩愈欣然写下了1000多字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韩愈碑高2.47米,宽为1.13米,韩愈撰文,陈谏书。韩愈碑刻对研究南海神庙的起源、发展、唐代祭海习俗及当时海上贸易往来,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头门西侧是北宋开宝碑亭。北来开宝四年(917年),潘仁美率军南下,灭了南汉国,平定了岭南地区。开宝六年(919年),北宋在广州设立南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并拨款修葺南海神庙,希望能保佑海上交通、交易顺利。开宝碑亭主要记述了这段时期的祭祖及史事。
仪门
南海神庙第二进叫仪门,即礼仪之门。中间的门只供高官贵族进出,其他官阶低或普通人只能走侧门。仪门门口还有一对石鼓,鼓脚用石头雕刻了鸟雀、梅花鹿、蜜蜂和猴子四种动物,其谐言是“爵禄封侯”之意,祈望来此拜祭南海神的人都能够升官发财。仪门上方是一刻有“圣德咸沾”的横匾。对联是“镇海神休永,司南庙貌崇”。
从仪门庭院到第四进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复廊,廊中陈列了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共45块,除了头门韩愈碑、宋开宝碑外,庙内著名的碑还有明洪武碑,清康熙碑,等等。南海神庙的这些历代诗碑、石刻,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神庙的历史渊源都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南海神庙又被誉称为“南方碑林”。
相传唐朝时,古波罗国有来华朝贡使,回程时经过广州到南海神庙,登庙谒南海神,并将从古波罗国带来的两颗波罗树种子种在庙中,他因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致,流连忘返,因而误了返程的海船。其人于是望江悲泣,并举左手于额前作望海状,希望海船回来载他,后来立化在海边。人们认为朝贡使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并按他生前左手举额前望海舶归状,塑像祀于南海神庙中,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宋高宗绍兴年间,还封达奚为助利候。由于他是波罗国来的人,又在庙中植下波罗树,还天天盼波罗国船回来载他返国,所以村民俗称此像为“番鬼望波罗”,神庙也因此被称为“波罗庙”了。明代憨山禅师有一首咏达奚司空诗,写得十分生动和贴切。诗云:
临流斫额思何穷,西去孤帆望眼空。
屹立有心归故国,奋飞无翼御长风。
忧悲钟鼓愁王膳,束缚衣冠苦汉容。
慰尔不须怀旧上,皇天雨露自来同。
关于达奚司空的身份,历来亦有不少人考证。唐朝时期。广州的海外贸易已非常繁盛,不少外国人亦来华经商。以上关于波罗树、波罗庙以及达奚司空的传说,充分反映了唐宋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中外友好往来频繁的史实。
礼亭
出了仪门,就进入了第三进的礼亭。礼亭是古代官员拜祭南海神的地方。这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与进深各3间。
第三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庭园西侧的康熙御碑亭。碑上“万里波澄”四个金色大字豪迈奔放。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这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制成匾之后派专人送到南海神庙,并专门为此而立碑记事。
庭园东侧是明洪武御碑。该碑立于洪武三年(1370年),由明太祖朱元障授意,礼部情郎王玮撰文。朱元障因繁就简,取消南海神庙以往一切封号,重新加封南海神为“南海之神”。
这两块御碑前各栽种的一株古木棉树,据说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南海神庙树木葱茏,光是木棉树就有10多株。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当年就曾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将南海神庙的木棉树比喻为“十丈珊瑚”。现在的两株当然是后人补种的。由于栽种历史年代久远,它们均被列为广州的古树名木。
大殿
礼亭的背后是南海神庙中规格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建筑物。
大殿是南海神庙的第四进。它是仿明代木结构琉璃瓦歇山顶建筑。屋顶用绿色的琉璃瓦覆盖;中间有双凤飞翔、鳌鱼倒悬等纹饰的琉璃瓦脊;上部有两条躯体弯曲作腾飞疾走状的苍龙造型,它正在争夺当中的宝珠。据说,双凤代表美丽,整鱼代表自由,苍龙代表权力,而宝珠代表智慧。
大殿正中安放了连座3.8米高的南海神祝融。他头戴王冠,身着龙袍,手执玉圭,体态丰硕,神情却十分端庄,一派和蔼的王者风度。
大殿左右两旁有六侯塑像。据说这六个人都是为南海神治理海上风云而各自立下大功的,因此在“多神教”的道教寺庙中争得立足之地。他们分别是达奚司空为助利侯、杜公司空为助惠侯、巡海曹将军为济应侯、巡海提点使为顺应侯、王子一郎为辅灵侯、王子二郎为赞宁侯。
大殿东侧还有一面著名的东汉大铜鼓和一个明代的铁钟。铜鼓直径138厘米,高71.4厘米,厚0.4至0.6厘米,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仅次于广西、上海的大铜鼓,在中国现存大铜鼓中排位是第三。它是东汉时期铸造,鼓面正中太阳芒纹,鼓边原镶有6只铜蛙,不知怎的现已失散殆尽。其鼓身有圆形的方孔钱纹和云纹。大铜鼓是古越族人祭祀的重要礼器,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这面铜鼓除在神诞庆典中使用之外,据说它还有镇妖、定海的作用。
祝融像的背后有一块照壁,浩荡的海水上有一条龙腾云驾雾,两边有对联:“顺水千舟朝洪圣;伏波万里显真龙。”
昭灵宫
第五进叫昭灵宫,也叫做后殿,是南海神夫人的寝宫。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时期被封为“明顺夫人”。据说她原来是顺德的一个养蚕女子,后化为神,许配给了南海神。她除了具有与南海神一样的法力外,还有“送嗣”的职能,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浴日亭
在南海神庙西侧,有一座小山丘,古时叫做章丘。这大约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时这里是三面环水,“前临大海,茫然无际”,人立亭中,当然是观赏海景、对大海抒怀的最佳位置。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这山岗的阶梯共108级,但如今仅余72级岗阶了。这里东连狮子洋,烟波浩渺,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壮观极了——这就是历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难怪当时有众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庙,喜欢黄昏泛舟于此,第二天拂晓时分才登上古亭观日出呢!
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惊叹这大海的壮阔,太阳的辉煌,天地的浩茫,庙宇的古朴,便感怀身世地写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正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诗因亭作,亭也因诗威。有好事者将苏东坡所吟之诗刻到石碑上以作留念。碑立亭中,亭也因而叫做浴日亭。后名声渐渐远播,更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观赏“海中浴日(因神庙古时叫波罗庙,故又叫为“波罗浴日”),亦留下不少与苏东坡应和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人陈献章的《浴日亭和苏东坡韵》一诗。诗是这样写的:“残月无光水拍天,渔舟数点到湾前。赤腾空洞昨霄日,翠展苍茫何处山。顾影末须悲鹤发,负暄可以献龙颜。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岩万壑间。”
后人同样也将陈献章的诗凿刻立碑。现两诗碑并存亭内。
南海神庙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亲眼见证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历史,神庙真不愧是广州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它集我国的宗教、古建筑、书法、雕刻、诸种文学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
最近广州市政府已制定了南海神庙开发的总体规划,并即将实施。整个规划占地44万平方米,将恢复“古扶胥一条街”,在“海不扬波”石牌坊前,恢复古码头与海景,并开辟水道通珠江。还将筹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成后,游人可在此遨游极其壮观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风情胜景,发思古之幽情。
古扶胥运河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连接汀江与珠江的灵渠已早为人知,然而在南粤之滨,扶胥之江有条古运河,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古时候,珠江水面辽阔,浩似大海,故广州人往往称轮渡过江为过海,又称江边长堤为海皮(边)。而位于广州东面南海神庙前的珠江口,更被称为大海了。这里海面风浪较大,如果遇着恶劣天气,更是白浪排空,汹涛浪涌,情景吓人。来往于东江与珠江的小船,只有风平浪静的日子才能平安无事。
为了解决小船不经珠江口水域便可来往于东江和珠江之间,唐代时,有人在神庙不远的地方,即现在黄埔发电厂东侧开凿了一条古扶胥运河。运河宽10丈多,经志成围、穗东联围到东江横沥出东江,全程10多公里长。古扶胥运河把黄木湾与东江连接起来,缩短了珠江到东江的航程,百吨以下的小船可以全天候来往于两江之间,而不再受珠江风浪之苦了。
运河开凿后,大船小船都喜欢选择这一航道。因此,运河河道热闹非凡,长年不衰。运河功能一直延续至今,它也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美好的插曲。
简介
既然祝融兼了南海之神,当然要选择一个供他管理南海的驻地。这个地点最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商船的出入祭祀;二是附近有一定的人口,能常有人到庙中顶礼膜拜和供奉管理。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的扶胥镇(今庙头村)离广州城约80里,在珠江北岸,面临扶胥江(珠江的一段),东连狮子洋,下接虎门,背靠广州,是古代出入广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经此放洋出海,可以抵达南海各国。扶胥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被称为“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这里成为建海神庙十分理想之地,于是,人们就在此建立了南海神庙,使祝融有了居所。但是,祝融身兼火水两职,衡阳南岳祝融峰才是其真正的宫殿,南墙神庙则为其离宫。事实上,南海神庙的建立,是与南北朝以来,广州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海上交通贸易频繁有密切关系。当时,中国和西域各国的交往,除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外,海上交通迅速发展,不少海外商贾、僧人等乘舟从海上来华,中国海舶亦出洋到番国。由于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祈求海神保护的愿望也与日俱增,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下诏建南海神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适应了当时民间和官府的需要。
头门
过了“海不扬波”石牌坊,是头门的庭院,庭院东、西侧各有一对青石华表,一对石狮子,这显示出古庙的威严与不凡气度。
头门两边分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黑漆大门两边分画有唐初猛将秦琼与尉迟恭的门神彩绘像。这四位神祇日夜守护着神庙,其忠心耿耿可谓是千百年来如一日。门上方是“南海神庙”的横匾。左右对联写道:“白浪起时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风;黑云去后云芽拂渚海怀开吞吐星月。”原联由清代林子觉撰写,现联由广东省著名书法家卢有光于1991年重书。这副对联生动地绘述了南海神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神力。
头门东侧有韩愈碑亭,这是南海神庙保存最早的碑刻。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和元和十四年(819年),孔子的第38代世孙孔戣来到广州祭扫南海神,并拨款修葺,扩建了庙宇,适逢唐代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表》一事在元和十四年被贬往潮州时途经广州,孔、韩二人素来好友,且孔仰慕韩的文学才能,便请韩愈著文纪念修葺神庙之事。韩愈欣然写下了1000多字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韩愈碑高2.47米,宽为1.13米,韩愈撰文,陈谏书。韩愈碑刻对研究南海神庙的起源、发展、唐代祭海习俗及当时海上贸易往来,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头门西侧是北宋开宝碑亭。北来开宝四年(917年),潘仁美率军南下,灭了南汉国,平定了岭南地区。开宝六年(919年),北宋在广州设立南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并拨款修葺南海神庙,希望能保佑海上交通、交易顺利。开宝碑亭主要记述了这段时期的祭祖及史事。
仪门
南海神庙第二进叫仪门,即礼仪之门。中间的门只供高官贵族进出,其他官阶低或普通人只能走侧门。仪门门口还有一对石鼓,鼓脚用石头雕刻了鸟雀、梅花鹿、蜜蜂和猴子四种动物,其谐言是“爵禄封侯”之意,祈望来此拜祭南海神的人都能够升官发财。仪门上方是一刻有“圣德咸沾”的横匾。对联是“镇海神休永,司南庙貌崇”。
从仪门庭院到第四进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复廊,廊中陈列了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共45块,除了头门韩愈碑、宋开宝碑外,庙内著名的碑还有明洪武碑,清康熙碑,等等。南海神庙的这些历代诗碑、石刻,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神庙的历史渊源都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南海神庙又被誉称为“南方碑林”。
相传唐朝时,古波罗国有来华朝贡使,回程时经过广州到南海神庙,登庙谒南海神,并将从古波罗国带来的两颗波罗树种子种在庙中,他因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致,流连忘返,因而误了返程的海船。其人于是望江悲泣,并举左手于额前作望海状,希望海船回来载他,后来立化在海边。人们认为朝贡使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并按他生前左手举额前望海舶归状,塑像祀于南海神庙中,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宋高宗绍兴年间,还封达奚为助利候。由于他是波罗国来的人,又在庙中植下波罗树,还天天盼波罗国船回来载他返国,所以村民俗称此像为“番鬼望波罗”,神庙也因此被称为“波罗庙”了。明代憨山禅师有一首咏达奚司空诗,写得十分生动和贴切。诗云:
临流斫额思何穷,西去孤帆望眼空。
屹立有心归故国,奋飞无翼御长风。
忧悲钟鼓愁王膳,束缚衣冠苦汉容。
慰尔不须怀旧上,皇天雨露自来同。
关于达奚司空的身份,历来亦有不少人考证。唐朝时期。广州的海外贸易已非常繁盛,不少外国人亦来华经商。以上关于波罗树、波罗庙以及达奚司空的传说,充分反映了唐宋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中外友好往来频繁的史实。
礼亭
出了仪门,就进入了第三进的礼亭。礼亭是古代官员拜祭南海神的地方。这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与进深各3间。
第三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庭园西侧的康熙御碑亭。碑上“万里波澄”四个金色大字豪迈奔放。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这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制成匾之后派专人送到南海神庙,并专门为此而立碑记事。
庭园东侧是明洪武御碑。该碑立于洪武三年(1370年),由明太祖朱元障授意,礼部情郎王玮撰文。朱元障因繁就简,取消南海神庙以往一切封号,重新加封南海神为“南海之神”。
这两块御碑前各栽种的一株古木棉树,据说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南海神庙树木葱茏,光是木棉树就有10多株。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当年就曾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将南海神庙的木棉树比喻为“十丈珊瑚”。现在的两株当然是后人补种的。由于栽种历史年代久远,它们均被列为广州的古树名木。
大殿
礼亭的背后是南海神庙中规格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建筑物。
大殿是南海神庙的第四进。它是仿明代木结构琉璃瓦歇山顶建筑。屋顶用绿色的琉璃瓦覆盖;中间有双凤飞翔、鳌鱼倒悬等纹饰的琉璃瓦脊;上部有两条躯体弯曲作腾飞疾走状的苍龙造型,它正在争夺当中的宝珠。据说,双凤代表美丽,整鱼代表自由,苍龙代表权力,而宝珠代表智慧。
大殿正中安放了连座3.8米高的南海神祝融。他头戴王冠,身着龙袍,手执玉圭,体态丰硕,神情却十分端庄,一派和蔼的王者风度。
大殿左右两旁有六侯塑像。据说这六个人都是为南海神治理海上风云而各自立下大功的,因此在“多神教”的道教寺庙中争得立足之地。他们分别是达奚司空为助利侯、杜公司空为助惠侯、巡海曹将军为济应侯、巡海提点使为顺应侯、王子一郎为辅灵侯、王子二郎为赞宁侯。
大殿东侧还有一面著名的东汉大铜鼓和一个明代的铁钟。铜鼓直径138厘米,高71.4厘米,厚0.4至0.6厘米,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仅次于广西、上海的大铜鼓,在中国现存大铜鼓中排位是第三。它是东汉时期铸造,鼓面正中太阳芒纹,鼓边原镶有6只铜蛙,不知怎的现已失散殆尽。其鼓身有圆形的方孔钱纹和云纹。大铜鼓是古越族人祭祀的重要礼器,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这面铜鼓除在神诞庆典中使用之外,据说它还有镇妖、定海的作用。
祝融像的背后有一块照壁,浩荡的海水上有一条龙腾云驾雾,两边有对联:“顺水千舟朝洪圣;伏波万里显真龙。”
昭灵宫
第五进叫昭灵宫,也叫做后殿,是南海神夫人的寝宫。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时期被封为“明顺夫人”。据说她原来是顺德的一个养蚕女子,后化为神,许配给了南海神。她除了具有与南海神一样的法力外,还有“送嗣”的职能,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浴日亭
在南海神庙西侧,有一座小山丘,古时叫做章丘。这大约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时这里是三面环水,“前临大海,茫然无际”,人立亭中,当然是观赏海景、对大海抒怀的最佳位置。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这山岗的阶梯共108级,但如今仅余72级岗阶了。这里东连狮子洋,烟波浩渺,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壮观极了——这就是历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难怪当时有众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庙,喜欢黄昏泛舟于此,第二天拂晓时分才登上古亭观日出呢!
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惊叹这大海的壮阔,太阳的辉煌,天地的浩茫,庙宇的古朴,便感怀身世地写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正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诗因亭作,亭也因诗威。有好事者将苏东坡所吟之诗刻到石碑上以作留念。碑立亭中,亭也因而叫做浴日亭。后名声渐渐远播,更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观赏“海中浴日(因神庙古时叫波罗庙,故又叫为“波罗浴日”),亦留下不少与苏东坡应和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人陈献章的《浴日亭和苏东坡韵》一诗。诗是这样写的:“残月无光水拍天,渔舟数点到湾前。赤腾空洞昨霄日,翠展苍茫何处山。顾影末须悲鹤发,负暄可以献龙颜。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岩万壑间。”
后人同样也将陈献章的诗凿刻立碑。现两诗碑并存亭内。
南海神庙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亲眼见证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历史,神庙真不愧是广州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它集我国的宗教、古建筑、书法、雕刻、诸种文学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
最近广州市政府已制定了南海神庙开发的总体规划,并即将实施。整个规划占地44万平方米,将恢复“古扶胥一条街”,在“海不扬波”石牌坊前,恢复古码头与海景,并开辟水道通珠江。还将筹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成后,游人可在此遨游极其壮观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风情胜景,发思古之幽情。
古扶胥运河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连接汀江与珠江的灵渠已早为人知,然而在南粤之滨,扶胥之江有条古运河,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古时候,珠江水面辽阔,浩似大海,故广州人往往称轮渡过江为过海,又称江边长堤为海皮(边)。而位于广州东面南海神庙前的珠江口,更被称为大海了。这里海面风浪较大,如果遇着恶劣天气,更是白浪排空,汹涛浪涌,情景吓人。来往于东江与珠江的小船,只有风平浪静的日子才能平安无事。
为了解决小船不经珠江口水域便可来往于东江和珠江之间,唐代时,有人在神庙不远的地方,即现在黄埔发电厂东侧开凿了一条古扶胥运河。运河宽10丈多,经志成围、穗东联围到东江横沥出东江,全程10多公里长。古扶胥运河把黄木湾与东江连接起来,缩短了珠江到东江的航程,百吨以下的小船可以全天候来往于两江之间,而不再受珠江风浪之苦了。
运河开凿后,大船小船都喜欢选择这一航道。因此,运河河道热闹非凡,长年不衰。运河功能一直延续至今,它也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美好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