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英,又称女莹、女匽,姓伊祁氏,公元前两千二百多年时舜帝的妃子。
1帝舜之妻
人物简介
女英:中国上古人物,汉族人,帝尧的次女、帝舜的妻子。
她又称女莹、女匽,姓伊祁氏,和姐姐娥皇同时嫁给了帝舜(姚重华),生一子,取名为商均。
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因娥皇、女英的帮助而脱险。西元前2205年舜死于苍梧(今广西东南),女英与姐姐跳下湘江自尽,人称湘夫人。
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歌》中对她的描写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晋朝张华《博物志·史补》记:“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
文献记载
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
颂曰:元始二妃,帝尧之女,嫔列有虞,承舜于下,以尊事卑,终能劳苦,瞽叟和宁,卒享福祜。
历史传说
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只有两个女子,有化竹的遭遇。她们就是尧帝伊放勋的一对女儿:伊娥皇伊女英。她们有一个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华。
当然,在她们生活的公元前两千二百多年时,还没有“公主”这个称呼。
不过,不管怎么说,娥皇女英姐妹,从身份的真实意义上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公主。
但是,为什么两位尊贵的公主却会同时嫁给同一个男人呢?
那是因为,当时还在氏族社会时期。当时有一种婚俗,娶妻的男人有一种选择权,在岳父母同意的情形下,可以决定是否要将妻子家中无夫或待嫁的姐妹们,也一起娶回去。
这种制度,在周朝时正式成为一种贵族特有的礼制,写入礼法中,被称为“媵制”。《礼仪婚礼》中明确地写着:“嫁女必以侄娣从,谓之媵”。充当“媵”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男人正式妻子的亲姐妹或堂表姐妹们。“媵”的身份,比妾自然要高得多,但是也低于丈夫的正式妻子,从属于正妻。后人据此推测,尧帝嫁女时,就使用了这种媵制。一般认为,正式出嫁的应该是姐姐娥皇,妹妹女英则是姐姐的媵。妻也好,媵也罢,总之,伊娥皇伊女英有了一个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华。
舜帝姚重华,应该是爱上了这对姐妹的,因为与伊部族的联姻,是舜父不同意的事情。而舜在这种情形下,采用了“不告而娶”的办法,这应该是他爱恋的一种表达方式。当联姻的好日子来到的时候,舜带着人马和礼物,在妫水边迎娶了这一对姐妹花。
舜的部落是黄帝第九世后裔,当时他和尧帝伊放勋的势力范围都在如今的山西境内。
传说中,舜帝“目重瞳子(每个眼眶里都有两个黑眼珠),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是个壮硕墩实、长得有些奇异的黑汉子。虽然外表算不上英俊,但是身体倍棒,会种庄稼会捕鱼打猎,还会制作陶器,更有高雅的业余爱好,会弹琴(想来劳作之余,丈夫弹琴,妻子歌舞,感情与日俱增)。在那个物质条件简陋的时代,舜算得上是超级的好男人了,更何况他还是部族将来的首领。所以三人婚后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然而舜私娶伊氏姐妹的事情,到了老父瞽叟那里却过不了关。传说瞽叟联合后妻之子姚象,决心铲除这个迕逆的长子。——关键原因可能是因为与儿媳的部落有仇,而且长子一家勤劳致富,牛羊成群、粮食陶器数不胜数,老儿早已眼热,姚象更是对两位身份不凡的漂亮嫂嫂垂涎欲滴。
于是瞽叟和姚象对姚重华屡屡加害,却又屡屡被他逃脱。据说在这场兄弟阋墙父子离心的事件中,舜得到了娥皇女英的多次帮助。可见夫妻间已同心协力、共同进退了。
关于娥皇女英的身世,有些传说中说娥皇生母早逝,女英是继母的孩子。其实当时正是父系氏族,伊放勋自然有一大群的女人,彼此间的地位完全视乎伊放勋的宠爱程度而定。娥皇女英姐妹的母亲都不受宠,所以严格来讲,她们都是庶出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五帝本纪》里说道:当年尧帝听说了舜的声名,于是嫁女与他,并且考察了若干年,觉得舜确实堪当重任,便把自己的王位也授予了这位乘龙快婿,是为“禅让”。这千古德政让太史公十分感慨,很是发了一通议论,感叹古时的世界大同是多么美好。
助夫夺帝
《竹书纪年》却讲述了另一番景象。
尧帝伊放勋最宠爱的是一位名叫女黄的妻子,她为伊放勋生下了儿子丹朱。由于尧的偏爱,丹朱在十个儿子中地位最高,成为尧内定的继承人。
当尧自觉年老力衰的时候,他果然将皇位传给了丹朱。
然而庶出的兄弟姐妹们从小就看着各自的母亲受到父亲的冷落,心中忿忿不平。更何况丹朱一向恃宠,不把手足之情看在眼里,禀性凶顽。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让丹朱做这个皇帝。
于是一场政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姚重华夫妻三人和伊氏庶子九人取得了胜利,将尧和丹朱都囚禁起来——尧应该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当初他就是用同样的方法从大哥挚手里夺得了首领位置。
接下来,九个小舅子和姚重华之间,又为谁最后继位展开了殊死搏斗。
三年后,姚重华最后胜出。在这整个过程中,娥皇女英始终坚定地站在丈夫的一边。(真是女生外向啊!)
姚重华成为“舜帝”。
但是更多的人都愿意把尧夺兄位、舜夺丈人位的事情说成是“禅让”制。
所以在广大民众眼里,尧帝与舜帝都是中国上古史中,具有美德与智慧的统治者,被后世的人们视为典范。
托了父亲与丈夫的名声,娥皇女英也成为中国古代女子最早的表率。——假如《竹书纪年》说的才是事实真相的话,这个表率就很成问题了:卫道士们岂不是明着教女人不用履行为人女儿的职责,只要对老公好就够了?
在平平常常相夫教子几十年后,娥皇女英跟随着丈夫,一起踏上了“南巡”的路途。
(又一个“禅让制”的传说,说是舜传位于禹,然后避位南巡。其实《竹书纪年》所纪,却是禹帝姒文命造反,夺了皇位,还把舜帝姚重华夫妻流放了。——这个应该比“禅让”更靠得住:舜杀了禹的父亲,怎么会把禹选为继承人?应该是禹为报杀父之仇,与舜的部落来了一场战斗,最后报仇且夺权喽。)
三年后,舜死于苍梧,归葬湖南九嶷山。失去了丈夫的娥皇女英姐妹,面对奔流的湘江,痛哭失声。流水远逝,正象她们的丈夫一去不返,不能复生。芦蒿无边,江雾苍茫,临风凭吊,更添哀伤。无力北返、伤痛难禁,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了。同情这对姐妹的人们,从此将她们视作专司腊月的花神水仙。还说,她们的眼泪滴在湘江边的竹子上,泪痕不褪,点点成斑。传说天帝因为姐妹的痴情而怜悯他们,依生前身份的不同,舜帝被封为湘水之神,号曰“湘君”,娥皇女英则为湘水女神,号曰“湘夫人”。湘江边沾着这对姐妹思夫泪痕的斑竹,因此被称为“湘妃竹”。
历史真相
关于五帝的故事,司马迁主要是以孔子修订的《春秋》为基础的。而《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本是“一家之言”,再加上孔子的善意“篡改”,可能与史实有些差距甚至大相径庭了。在西晋初年出土后被称为“汲冢古书”的《竹书纪年》中,便是另一种说法了。关于尧、舜之间的故事,《竹书纪年》里这样写道:“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这句话就让后世一直津津乐道的“禅让”神话一下子失去了光环。我们虽不能断定《竹书纪年》就是信史,可这样的说法真是耐人寻味。试想,自黄帝六世而至尧,全是世袭,为什么单单到了尧时,突然要改变祖宗的规矩呢?即使依照《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分析,当时部落政治中,传子的冲动也是十分强烈的。譬如舜在位时,虽然名义上选择了禹为继承人,可同时也给予他和女英生的儿子商均很大权力。史书上载:“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可见只是政治角力时,商均输给大禹罢了。而大禹后来交权时,名义上传益,但也和舜一样,暗地里帮儿子充实力量。只是这一次,禹的儿子启比较厉害,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由此看来,即使当时有推举“法定接班人”的可能,也不能忽略家族势力的存在和咄咄逼人。
反观舜的时代,从他的父母、兄弟的种种行为看来,世道风气已经非常“败坏”,私心甚重,尧所宣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时代早已远去,舜的种种德行表现,更可能只是一种政治秀罢了。《史记》载:“尧立七十年而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看来,是舜等的时间太长有些不耐烦了,所以他才发动政变,“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同时,“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以绝后患。而在整个夺权的过程中,娥皇、女英所处的位置非常尴尬。一边是自己的父亲,一边是自己的夫君,究竟该站在哪一边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们最终决定“胳膊肘往外拐”,站到舜的一边。这也怨不得她们,因为尧有一大群女人,生了一大堆孩子,可独爱长子丹朱。因此丹朱在十个孩子中地位最高,成为尧内定的继承人。而其他孩子,包括娥皇、女英,则是庶出。再想想,当年他们的爹尧,也是用非常手段从他大哥挚的手里夺得首领地位,那么,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呢?何况尧已经坐了七八十年的王位,年老德衰,也早该退位了。于是,舜在娥皇、女英的支持下,发动政变,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舜毕竟是宅心仁厚的人,他也就是把他的老丈人和大舅子囚禁起来,并未杀死。这样,也方便做些政治宣传,冠以“禅让”的美名。
自然,还是有人看得明白。譬如《韩非子·说疑》里就说:“舜逼尧,禹逼舜。”可见,当时对于这些事大家还是有所公断的。可再往后,特别是孔子修订《春秋》以后,尧夺兄位、舜夺丈人位,包括后来禹逼舜让位等,都被孔夫子善意地美化,反而成为无法效仿的美德典范,让后世感叹了几千年。
家庭生活
女英是远古时期尧的闺女、舜的媳妇。当初,帝尧为了选好接班人,便派了两个宝贝女儿嫁给舜,到他身边做“卧底”,以考验国家候选领导人舜的德行品质。
舜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他的老爹瞽叟是个瞎子,人也糊涂,耳根子还软,特怕老婆。舜的亲娘死得早,老爹瞽叟给他娶了一个后妈,生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孩子,弟弟叫象,妹妹名敤手(民间传说手特别巧)。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里,做个好儿媳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好在这两位美人很是贤惠,从来不因出身高贵而使性子、添乱子,对舜一家子老小一直侍候得很周到。因此《史记》里夸她俩“甚有妇道”。遗憾的是,舜的后妈是个小心眼,事事容不得舜,而且总想把他害死,好把家产全夺过来给她的亲儿子象。有一年,因为舜的政绩突出,帝尧很高兴,便赐给自己的女婿一些奖赏。其中有衣(细葛布衣)和一把琴,另外还帮他建了个仓廪,给了些牛羊。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礼物,竟让后妈动了杀心,更要命的是,舜昏聩的老爹不知被什么糊涂油蒙了心,竟然积极地参与了“家庭阴谋”的活动。作为儿媳,娥皇、女英虽是看在眼里,可只能急在心上。因为如果她俩给夫君打“小报告”,吹“枕边风”,便有破坏“和谐家庭”之嫌。再者,身为未来的“第一夫人”,她们的一举一动,都事关“母仪天下”的示范教化意义。因此,她们对于“第一家庭”的内部矛盾,采取了小心谨慎的处理办法,只能暗地里多加防备,以保护她们的丈夫。
一次,瞽叟要舜上房顶涂廪(用泥土修补谷仓)。在干活之前,舜先“请示”两位夫人,夫人说那就去吧,不过一定要带上两个斗笠。舜很听老婆的话,便乖乖带着两顶斗笠,爬上房顶干活。他刚上去,瞽叟和象就立马抽走梯子,放火焚烧。这时,两个斗笠就派上了用场,舜一手拿着一个,像长了翅膀一样从房上跳下来,毫发未损。又有一次,瞽叟叫舜去挖井,等舜刚下到深处时,他的老爹和兄弟就急急忙忙地取土填井,想把他给活埋了。幸运的是,舜的两位夫人早被公公、婆婆、小叔子一大家子层出不穷的“阳谋”、“阴谋”修炼出极高的警惕性,提前让舜在水井的侧壁凿出一条暗道,这才捡了一条命。从以上种种事件分析,包括史书上说“父顽母嚣”的旁证,舜的父亲可能是个脑子有问题的“白痴”,要不,就无法理解他为何要杀自己的儿子,还这样乐此不疲。从常理判断,也只有这种可能,舜才会对夫人的话言听计从,他和他的两位夫人也才能这般忍让和大度。按照合理的猜测,一系列的阴谋事件可能都是贪婪的象一手策划的。这从后来他和父母准备瓜分舜的财产时的对话可以看出。当时,填完井后,象以为舜必死无疑,就立马邀功,说:“这主意可是我出的。”然后很慷慨地说道:“舜的两位老婆还有尧赐给他的琴归我,牛羊和谷仓就归父母吧。”当象迫不及待地跑到舜的屋子里玩弄舜的琴时,舜从外面走了进来。象很惊愕,也很尴尬,马上摆出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脸也不红地说道:“我正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史书上说,经历过这些“家庭暴力”的洗礼,舜依然宅心仁厚,还如从前一样侍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这一切,都说明舜是很明事理的人,而他的两位夫人,能把这样一本难念的“家经”念得如此顺溜,可见多会把握分寸、多么聪明贤惠呀。她俩用智慧和宽容,不但极大地成全了舜的名声,而且巧妙地化解了家庭危机。难怪后世在《列女传》里将两位列入“母仪传”第一,称“二妃德纯而行笃”,甚至搬出《诗经》里“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这样重量级的话,大大予以赞赏。
最后结局
权力与亲情,阴谋与爱情,交织演绎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最终,尧赔了闺女又丢了王位,而舜则志得意满,隐忍几十年的辛苦终换来大好江山。只是,他也无法逃避政治斗争的怪圈,数十年后,历史再一次上演,与舜有杀父之仇的禹篡位成功,并将舜流放到极南的苍梧之野(广西),舜最终孤寂地死去,下葬在今湖南的九嶷山上。《礼记》云:“舜葬苍梧,二妃不从。”你看,死了都无法和心爱的人同葬,真是可怜。不过,按刘向在《列女传》里的说法,倒是值得欣慰,说:“舜陟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闲,俗谓之湘君、湘夫人也。”也就是说,娥皇、女英听到舜的死讯后,一路哭着寻来,但到了洞庭山附近,已经无力再行,只好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那里的竹子都染得泪迹斑斑。晋张华《博物志》也有这样的记载:“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如此情深意重,也不枉夫妻一场,舜若有灵,也会感到欣慰吧。
世人评价
《山海经》里还记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看来,湘君、湘夫人是有诸多委屈、太多相思要诉说。1000多年后,一位叫屈原的文人,高冠博带,行走江畔,感慨万千,作《九歌》,其中有祭祀湘君和湘夫人的乐辞。今日读来,依然有“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的无尽怅然。自孔子以来,儒家的思想便渐渐统治了史学界,虽本是出于善意,可也开了“文过饰非”的历史先河,“数达于德”的精神也逐渐变味成说假话的文化传统以及说大话的政治习性。“尧禅舜继”的远古大同,可能只是儒家想象的产物。也许是对当时的现实太过绝望吧,他们才期望可以给后世一个美丽传说,用善良唤回一些文化的良知。那么,我们在尽可能寻找历史本真的同时,不妨就相信一次他们的“选择记忆”或者“假定美好”吧。
建祠纪念
娥英祠在山东济南趵突泉的北岸,即泺源堂北面的明代建筑,是为祭祀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而建。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历城有泺水,“俗谓之娥姜水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舜帝陵山西运城(古河东)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相关诗词
一千多年后,屈原作《离骚〈九歌〉》,做为祭祀湘君和湘夫人时的乐辞:
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覃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爰,隐思君兮诽侧;
桂擢兮兰世,囗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决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溺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烦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频中,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媛;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
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僚,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辟蕙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谍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除了这篇诗歌,她们在历史上,没有留下更多的事迹。
从屈大夫往后,只有骚人墨客,在诗词歌歌赋里不断哀悼追思她们的身影;只有点点斑竹,至今随风摇曵。
——————————
名媛篇终了。~
1帝舜之妻
人物简介
女英:中国上古人物,汉族人,帝尧的次女、帝舜的妻子。
她又称女莹、女匽,姓伊祁氏,和姐姐娥皇同时嫁给了帝舜(姚重华),生一子,取名为商均。
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因娥皇、女英的帮助而脱险。西元前2205年舜死于苍梧(今广西东南),女英与姐姐跳下湘江自尽,人称湘夫人。
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歌》中对她的描写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晋朝张华《博物志·史补》记:“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
文献记载
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
颂曰:元始二妃,帝尧之女,嫔列有虞,承舜于下,以尊事卑,终能劳苦,瞽叟和宁,卒享福祜。
历史传说
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只有两个女子,有化竹的遭遇。她们就是尧帝伊放勋的一对女儿:伊娥皇伊女英。她们有一个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华。
当然,在她们生活的公元前两千二百多年时,还没有“公主”这个称呼。
不过,不管怎么说,娥皇女英姐妹,从身份的真实意义上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公主。
但是,为什么两位尊贵的公主却会同时嫁给同一个男人呢?
那是因为,当时还在氏族社会时期。当时有一种婚俗,娶妻的男人有一种选择权,在岳父母同意的情形下,可以决定是否要将妻子家中无夫或待嫁的姐妹们,也一起娶回去。
这种制度,在周朝时正式成为一种贵族特有的礼制,写入礼法中,被称为“媵制”。《礼仪婚礼》中明确地写着:“嫁女必以侄娣从,谓之媵”。充当“媵”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男人正式妻子的亲姐妹或堂表姐妹们。“媵”的身份,比妾自然要高得多,但是也低于丈夫的正式妻子,从属于正妻。后人据此推测,尧帝嫁女时,就使用了这种媵制。一般认为,正式出嫁的应该是姐姐娥皇,妹妹女英则是姐姐的媵。妻也好,媵也罢,总之,伊娥皇伊女英有了一个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华。
舜帝姚重华,应该是爱上了这对姐妹的,因为与伊部族的联姻,是舜父不同意的事情。而舜在这种情形下,采用了“不告而娶”的办法,这应该是他爱恋的一种表达方式。当联姻的好日子来到的时候,舜带着人马和礼物,在妫水边迎娶了这一对姐妹花。
舜的部落是黄帝第九世后裔,当时他和尧帝伊放勋的势力范围都在如今的山西境内。
传说中,舜帝“目重瞳子(每个眼眶里都有两个黑眼珠),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是个壮硕墩实、长得有些奇异的黑汉子。虽然外表算不上英俊,但是身体倍棒,会种庄稼会捕鱼打猎,还会制作陶器,更有高雅的业余爱好,会弹琴(想来劳作之余,丈夫弹琴,妻子歌舞,感情与日俱增)。在那个物质条件简陋的时代,舜算得上是超级的好男人了,更何况他还是部族将来的首领。所以三人婚后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然而舜私娶伊氏姐妹的事情,到了老父瞽叟那里却过不了关。传说瞽叟联合后妻之子姚象,决心铲除这个迕逆的长子。——关键原因可能是因为与儿媳的部落有仇,而且长子一家勤劳致富,牛羊成群、粮食陶器数不胜数,老儿早已眼热,姚象更是对两位身份不凡的漂亮嫂嫂垂涎欲滴。
于是瞽叟和姚象对姚重华屡屡加害,却又屡屡被他逃脱。据说在这场兄弟阋墙父子离心的事件中,舜得到了娥皇女英的多次帮助。可见夫妻间已同心协力、共同进退了。
关于娥皇女英的身世,有些传说中说娥皇生母早逝,女英是继母的孩子。其实当时正是父系氏族,伊放勋自然有一大群的女人,彼此间的地位完全视乎伊放勋的宠爱程度而定。娥皇女英姐妹的母亲都不受宠,所以严格来讲,她们都是庶出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五帝本纪》里说道:当年尧帝听说了舜的声名,于是嫁女与他,并且考察了若干年,觉得舜确实堪当重任,便把自己的王位也授予了这位乘龙快婿,是为“禅让”。这千古德政让太史公十分感慨,很是发了一通议论,感叹古时的世界大同是多么美好。
助夫夺帝
《竹书纪年》却讲述了另一番景象。
尧帝伊放勋最宠爱的是一位名叫女黄的妻子,她为伊放勋生下了儿子丹朱。由于尧的偏爱,丹朱在十个儿子中地位最高,成为尧内定的继承人。
当尧自觉年老力衰的时候,他果然将皇位传给了丹朱。
然而庶出的兄弟姐妹们从小就看着各自的母亲受到父亲的冷落,心中忿忿不平。更何况丹朱一向恃宠,不把手足之情看在眼里,禀性凶顽。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让丹朱做这个皇帝。
于是一场政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姚重华夫妻三人和伊氏庶子九人取得了胜利,将尧和丹朱都囚禁起来——尧应该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当初他就是用同样的方法从大哥挚手里夺得了首领位置。
接下来,九个小舅子和姚重华之间,又为谁最后继位展开了殊死搏斗。
三年后,姚重华最后胜出。在这整个过程中,娥皇女英始终坚定地站在丈夫的一边。(真是女生外向啊!)
姚重华成为“舜帝”。
但是更多的人都愿意把尧夺兄位、舜夺丈人位的事情说成是“禅让”制。
所以在广大民众眼里,尧帝与舜帝都是中国上古史中,具有美德与智慧的统治者,被后世的人们视为典范。
托了父亲与丈夫的名声,娥皇女英也成为中国古代女子最早的表率。——假如《竹书纪年》说的才是事实真相的话,这个表率就很成问题了:卫道士们岂不是明着教女人不用履行为人女儿的职责,只要对老公好就够了?
在平平常常相夫教子几十年后,娥皇女英跟随着丈夫,一起踏上了“南巡”的路途。
(又一个“禅让制”的传说,说是舜传位于禹,然后避位南巡。其实《竹书纪年》所纪,却是禹帝姒文命造反,夺了皇位,还把舜帝姚重华夫妻流放了。——这个应该比“禅让”更靠得住:舜杀了禹的父亲,怎么会把禹选为继承人?应该是禹为报杀父之仇,与舜的部落来了一场战斗,最后报仇且夺权喽。)
三年后,舜死于苍梧,归葬湖南九嶷山。失去了丈夫的娥皇女英姐妹,面对奔流的湘江,痛哭失声。流水远逝,正象她们的丈夫一去不返,不能复生。芦蒿无边,江雾苍茫,临风凭吊,更添哀伤。无力北返、伤痛难禁,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了。同情这对姐妹的人们,从此将她们视作专司腊月的花神水仙。还说,她们的眼泪滴在湘江边的竹子上,泪痕不褪,点点成斑。传说天帝因为姐妹的痴情而怜悯他们,依生前身份的不同,舜帝被封为湘水之神,号曰“湘君”,娥皇女英则为湘水女神,号曰“湘夫人”。湘江边沾着这对姐妹思夫泪痕的斑竹,因此被称为“湘妃竹”。
历史真相
关于五帝的故事,司马迁主要是以孔子修订的《春秋》为基础的。而《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本是“一家之言”,再加上孔子的善意“篡改”,可能与史实有些差距甚至大相径庭了。在西晋初年出土后被称为“汲冢古书”的《竹书纪年》中,便是另一种说法了。关于尧、舜之间的故事,《竹书纪年》里这样写道:“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这句话就让后世一直津津乐道的“禅让”神话一下子失去了光环。我们虽不能断定《竹书纪年》就是信史,可这样的说法真是耐人寻味。试想,自黄帝六世而至尧,全是世袭,为什么单单到了尧时,突然要改变祖宗的规矩呢?即使依照《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分析,当时部落政治中,传子的冲动也是十分强烈的。譬如舜在位时,虽然名义上选择了禹为继承人,可同时也给予他和女英生的儿子商均很大权力。史书上载:“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可见只是政治角力时,商均输给大禹罢了。而大禹后来交权时,名义上传益,但也和舜一样,暗地里帮儿子充实力量。只是这一次,禹的儿子启比较厉害,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由此看来,即使当时有推举“法定接班人”的可能,也不能忽略家族势力的存在和咄咄逼人。
反观舜的时代,从他的父母、兄弟的种种行为看来,世道风气已经非常“败坏”,私心甚重,尧所宣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时代早已远去,舜的种种德行表现,更可能只是一种政治秀罢了。《史记》载:“尧立七十年而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看来,是舜等的时间太长有些不耐烦了,所以他才发动政变,“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同时,“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以绝后患。而在整个夺权的过程中,娥皇、女英所处的位置非常尴尬。一边是自己的父亲,一边是自己的夫君,究竟该站在哪一边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们最终决定“胳膊肘往外拐”,站到舜的一边。这也怨不得她们,因为尧有一大群女人,生了一大堆孩子,可独爱长子丹朱。因此丹朱在十个孩子中地位最高,成为尧内定的继承人。而其他孩子,包括娥皇、女英,则是庶出。再想想,当年他们的爹尧,也是用非常手段从他大哥挚的手里夺得首领地位,那么,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呢?何况尧已经坐了七八十年的王位,年老德衰,也早该退位了。于是,舜在娥皇、女英的支持下,发动政变,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舜毕竟是宅心仁厚的人,他也就是把他的老丈人和大舅子囚禁起来,并未杀死。这样,也方便做些政治宣传,冠以“禅让”的美名。
自然,还是有人看得明白。譬如《韩非子·说疑》里就说:“舜逼尧,禹逼舜。”可见,当时对于这些事大家还是有所公断的。可再往后,特别是孔子修订《春秋》以后,尧夺兄位、舜夺丈人位,包括后来禹逼舜让位等,都被孔夫子善意地美化,反而成为无法效仿的美德典范,让后世感叹了几千年。
家庭生活
女英是远古时期尧的闺女、舜的媳妇。当初,帝尧为了选好接班人,便派了两个宝贝女儿嫁给舜,到他身边做“卧底”,以考验国家候选领导人舜的德行品质。
舜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他的老爹瞽叟是个瞎子,人也糊涂,耳根子还软,特怕老婆。舜的亲娘死得早,老爹瞽叟给他娶了一个后妈,生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孩子,弟弟叫象,妹妹名敤手(民间传说手特别巧)。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里,做个好儿媳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好在这两位美人很是贤惠,从来不因出身高贵而使性子、添乱子,对舜一家子老小一直侍候得很周到。因此《史记》里夸她俩“甚有妇道”。遗憾的是,舜的后妈是个小心眼,事事容不得舜,而且总想把他害死,好把家产全夺过来给她的亲儿子象。有一年,因为舜的政绩突出,帝尧很高兴,便赐给自己的女婿一些奖赏。其中有衣(细葛布衣)和一把琴,另外还帮他建了个仓廪,给了些牛羊。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礼物,竟让后妈动了杀心,更要命的是,舜昏聩的老爹不知被什么糊涂油蒙了心,竟然积极地参与了“家庭阴谋”的活动。作为儿媳,娥皇、女英虽是看在眼里,可只能急在心上。因为如果她俩给夫君打“小报告”,吹“枕边风”,便有破坏“和谐家庭”之嫌。再者,身为未来的“第一夫人”,她们的一举一动,都事关“母仪天下”的示范教化意义。因此,她们对于“第一家庭”的内部矛盾,采取了小心谨慎的处理办法,只能暗地里多加防备,以保护她们的丈夫。
一次,瞽叟要舜上房顶涂廪(用泥土修补谷仓)。在干活之前,舜先“请示”两位夫人,夫人说那就去吧,不过一定要带上两个斗笠。舜很听老婆的话,便乖乖带着两顶斗笠,爬上房顶干活。他刚上去,瞽叟和象就立马抽走梯子,放火焚烧。这时,两个斗笠就派上了用场,舜一手拿着一个,像长了翅膀一样从房上跳下来,毫发未损。又有一次,瞽叟叫舜去挖井,等舜刚下到深处时,他的老爹和兄弟就急急忙忙地取土填井,想把他给活埋了。幸运的是,舜的两位夫人早被公公、婆婆、小叔子一大家子层出不穷的“阳谋”、“阴谋”修炼出极高的警惕性,提前让舜在水井的侧壁凿出一条暗道,这才捡了一条命。从以上种种事件分析,包括史书上说“父顽母嚣”的旁证,舜的父亲可能是个脑子有问题的“白痴”,要不,就无法理解他为何要杀自己的儿子,还这样乐此不疲。从常理判断,也只有这种可能,舜才会对夫人的话言听计从,他和他的两位夫人也才能这般忍让和大度。按照合理的猜测,一系列的阴谋事件可能都是贪婪的象一手策划的。这从后来他和父母准备瓜分舜的财产时的对话可以看出。当时,填完井后,象以为舜必死无疑,就立马邀功,说:“这主意可是我出的。”然后很慷慨地说道:“舜的两位老婆还有尧赐给他的琴归我,牛羊和谷仓就归父母吧。”当象迫不及待地跑到舜的屋子里玩弄舜的琴时,舜从外面走了进来。象很惊愕,也很尴尬,马上摆出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脸也不红地说道:“我正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史书上说,经历过这些“家庭暴力”的洗礼,舜依然宅心仁厚,还如从前一样侍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这一切,都说明舜是很明事理的人,而他的两位夫人,能把这样一本难念的“家经”念得如此顺溜,可见多会把握分寸、多么聪明贤惠呀。她俩用智慧和宽容,不但极大地成全了舜的名声,而且巧妙地化解了家庭危机。难怪后世在《列女传》里将两位列入“母仪传”第一,称“二妃德纯而行笃”,甚至搬出《诗经》里“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这样重量级的话,大大予以赞赏。
最后结局
权力与亲情,阴谋与爱情,交织演绎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最终,尧赔了闺女又丢了王位,而舜则志得意满,隐忍几十年的辛苦终换来大好江山。只是,他也无法逃避政治斗争的怪圈,数十年后,历史再一次上演,与舜有杀父之仇的禹篡位成功,并将舜流放到极南的苍梧之野(广西),舜最终孤寂地死去,下葬在今湖南的九嶷山上。《礼记》云:“舜葬苍梧,二妃不从。”你看,死了都无法和心爱的人同葬,真是可怜。不过,按刘向在《列女传》里的说法,倒是值得欣慰,说:“舜陟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闲,俗谓之湘君、湘夫人也。”也就是说,娥皇、女英听到舜的死讯后,一路哭着寻来,但到了洞庭山附近,已经无力再行,只好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那里的竹子都染得泪迹斑斑。晋张华《博物志》也有这样的记载:“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如此情深意重,也不枉夫妻一场,舜若有灵,也会感到欣慰吧。
世人评价
《山海经》里还记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看来,湘君、湘夫人是有诸多委屈、太多相思要诉说。1000多年后,一位叫屈原的文人,高冠博带,行走江畔,感慨万千,作《九歌》,其中有祭祀湘君和湘夫人的乐辞。今日读来,依然有“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的无尽怅然。自孔子以来,儒家的思想便渐渐统治了史学界,虽本是出于善意,可也开了“文过饰非”的历史先河,“数达于德”的精神也逐渐变味成说假话的文化传统以及说大话的政治习性。“尧禅舜继”的远古大同,可能只是儒家想象的产物。也许是对当时的现实太过绝望吧,他们才期望可以给后世一个美丽传说,用善良唤回一些文化的良知。那么,我们在尽可能寻找历史本真的同时,不妨就相信一次他们的“选择记忆”或者“假定美好”吧。
建祠纪念
娥英祠在山东济南趵突泉的北岸,即泺源堂北面的明代建筑,是为祭祀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而建。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历城有泺水,“俗谓之娥姜水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舜帝陵山西运城(古河东)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相关诗词
一千多年后,屈原作《离骚〈九歌〉》,做为祭祀湘君和湘夫人时的乐辞:
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覃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爰,隐思君兮诽侧;
桂擢兮兰世,囗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决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溺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烦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频中,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媛;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
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僚,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辟蕙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谍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除了这篇诗歌,她们在历史上,没有留下更多的事迹。
从屈大夫往后,只有骚人墨客,在诗词歌歌赋里不断哀悼追思她们的身影;只有点点斑竹,至今随风摇曵。
——————————
名媛篇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