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物简介

    姜嫄:中国上古人物,汉族人,周朝先祖后稷之母。

    她,本姓姜,陕西省武功县人,是炎帝后代有邰氏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又名弃),后稷教人务农,成为中国农耕始祖,也是周人始祖。

    2生平事迹

    原始社会末期,今关中西部的武功一带曾是炎帝后裔姜族部落的封国有邰。姜族部落也称有邰氏。有邰氏有个女儿叫姜嫄,其子弃是周人的始祖。在夏朝时周族的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以后被奉为农神。弃成了农神,母以子贵,姜嫄也被后世尊为圣母。今武功县武功镇的南门外有姜嫄圣母墓、圣母祠正殿悬有“母仪邰城”的巨匾,城西稷山之巅上阁寺姜嫄庙正殿悬“有邰家室”牌匾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生育农神,造福人类的伟大母亲的崇敬和农祖后稷的怀念。

    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在后稷出生之前,姜嫄经常敬奉神明。祈求有子。可是当她因在外踩上天帝巨大的足迹怀孕生子后,又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曾三次将孩子抛弃。孩子几次大难不死,姜嫄认为这是神灵保佑,便将其抱回抚养,由于曾被抛弃的缘故给孩子起名弃。

    后稷长大后好农耕,掌握了丰富的耕作技术,教民稼穑,有功于民,得到了尧和舜的重用。后稷死后,后世尊称他为“农神”。后稷的第14代孙周武王姬发灭掉商纣,建立了周王朝,姜嫄也因之成为周人的女祖先。周人为她建祠立庙,祈望她保佑人们婚姻美满、人丁兴旺。姜嫄作为炎帝部落的女子,和黄帝部落首领帝喾联姻,因此姜嫄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老祖母。

    有邰氏生活在关中西部的渭河平原,长期从事农耕。弃生于斯长于斯,受到农耕文明的熏陶,酷爱农事。儿时常以种植五谷瓜豆作为游戏。稍长又虚心学习姜族的农业技术.不断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很快成为一名农业专家。长大后离开舅家,回到姬姓部落,周人从此进入父系社会,弃成为周人的始祖。他教民稼穑,相地之宜,除草间苗,选择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农业产量使周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成为著名的农耕部落。夏朝时弃被任命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业。

    3文献记载

    弃母姜嫄者,邰侯之女也。当尧之时,行见巨人迹,好而履之,归而有娠,浸以益大,心怪恶之,卜筮禋祀,以求无子,终生子。以为不祥而弃之隘巷,牛羊避而不践。乃送之平林之中,后伐平林者咸荐之覆之。乃取置寒冰之上,飞鸟伛翼之。姜嫄以为异,乃收以归。因命曰弃。姜嫄之性,清静专一,好种稼穑。及弃长,而教之种树桑麻。弃之性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弃居稷官,更国邰地,遂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及尧崩,舜即位,乃命之曰:“弃!黎民阻饥,汝居稷,播时百谷。”其后世世居稷,至周文武而兴为天子。君子谓姜嫄静而有化。诗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此之谓也。

    颂曰:弃母姜嫄,清静专一,履迹而孕,惧弃于野,鸟兽覆翼,乃复收恤,卒为帝佐,母道既毕。

    4地名文化

    咸阳市彬县小南门外有履迹坪,相传是姜嫄“履大人迹”的地点。城东泾河对岸山坡上,现存有一直径22米、高18米的圆形封土堆,据说是姜嫄墓。唐末诗僧怀楚《送新平故人》一诗中有“姜嫄庙北与君别”之句,此处的姜嫄庙,就是指彬县的姜嫄庙。

    咸阳市杨凌区揉谷乡(原属扶风县)南半部的邰城遗址就是周人的发源地,当地至今有姜嫄村,姜嫄村有姜嫄庙。邰城遗址还发现了姜嫄纪念冢和后稷纪念冢。据上世纪50年代考古队在杨凌姜嫄村发现的邰国石碑碑文记载,唐以前姜嫄庙规模巨大,唐时毁于“安史之乱”。此后,姜嫄庙历代屡有重修,1983再修。

    此外,宝鸡市金台观后殿有姜嫄洞;凤翔县城隍庙专门供有姜嫄像,民众视之为媒神;武功县武功镇有后稷祠、姜嫄墓;岐山县周公庙有姜嫄殿;旬邑县有姜嫄湖;富平县金粟山有建于唐代的高禖祠,所供奉的就是姜嫄。

    随着周人活动区域的扩大,周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把姜嫄信仰带到了封邑,姜嫄崇拜扩展到山东和晋南一带。据史料记载,山西闻喜县的冰池村曾是姜嫄弃后稷之处;山西稷山、闻喜、万荣、运城4县(市)交界处的稷王山顶上,曾有姜嫄庙;山西绛县冷口有“姜嫄娘娘墓”,绛县城南30里庄凤凰山上,有“姜嫄娘娘祠”。《绛县县志》“重修姜祠记”中说:“因后稷之功,追念姜嫄氏之德,久而不忘。”

    5庙会文化

    关中的农村庙会大多以姜嫄为主神,影响较大者有武功县武功镇的姜嫄庙会、咸阳市杨凌区揉谷乡的圣母庙会、岐山县的周公庙会(周公庙虽然以周公为主神,但香火最旺盛的是后院的姜嫄殿)等。

    武功镇的姜嫄庙会在每年正月十六和六月初七举行,当地人将其称为“游百病”,认为祭祀后可消灾灭病。庙会期间,十余万男女老幼相拥排队祭祀,各秧歌队、社火队轮番祭祀表演,唱进香歌、陈五谷、焚黄表、读祭文,场面热烈又庄严。

    杨凌区揉谷乡姜嫄村的圣母庙会活动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二至二十五举行。活动期间,姜塬村的东堡和西堡都会分别准备精彩的锣鼓秧歌表演,周围的兄弟村也纷纷添彩,据说最热闹的时候庙会上会聚集十几个村庄的百姓。

    岐山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15里处,其地古称“卷阿”,周公庙和姜嫄殿、后稷殿连成一体,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到十三举行庙会,其核心内容就是祈子。新中国成立前,每到庙会期间,附近求子的妇女来到殿中,跪在姜嫄像前默诵祈子之愿,然后讨得童鞋一只,泥塑童子一个。归家途中,求子妇女不得与他人说话,否则所求得的子嗣就会跑到别人家里去。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一些旧有风俗已被废除,但庙会期间到姜嫄殿祭拜,表达对姻缘和家人平安的美好祝愿仍然是关中妇女的一大乐事。

    6相关传说

    厥初生民

    姜嫄生活的年代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大自然,对于许多不理解的现象都赋予神奇的传说。而且奴隶社会即将崩溃,氏族林立、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据史书载:姜嫄为有邰氏女,有邰氏属炎帝姜姓部族的一个支派。其所以姓姜,是因为该族以羊为图腾,即族徽的形象为羊,而且以女人养羊为姓志,以羊大为美,“斄”(邰)字的字面含义也是硬而弯曲的羊毛。总而言之,当时姜姓部族畜牧业很发达,到神农氏时就“砍木为耜,柔木为耜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随着农业的发展,姜姓部族人口增加很快,地盘越来越大,其中一支也就是有邰氏,沿着渭水向东发展,刚好与黄帝姬姓部族相遇,在漆水一带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世代通婚,产生了新的一代民众,使母系氏族会彻底崩溃,父系氏族社会逐步确立。这一划时代的功绩正是姜嫄所为,因此后人都尊称她为“圣母”。

    姜嫄为帝喾元妃。据史书记载,帝喾是黄帝曾孙,为“五帝”之第三。“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但是和炎帝部族相比,黄帝部落农业相对落后。姜嫄曾劝帝喾学习有邰氏部族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变“迁徙往来无常处”的现象,遭到拒绝。当他说服不了丈夫时,就自己干,她每天到田野去教百姓识别谷物及栽培技术,使百姓从中受益,而逐渐扩大影响,改变原来的生活习俗及生产方式。她整天忙于耕作之中,把帝喾另娶有娀氏女儿简狄为妃,她备受冷落的事完全抛于脑后。

    有一天,她出外于原野之上,偶见有一巨人足迹,甚觉好奇,便用自己的脚印踩着这一足迹往前挪,当踩到拇指的地方时,忽然感到一股暖流汇入身上,回家后不久便身怀有孕,到时生了个男孩子,姜嫄认为是不祥之物,便把这个孩子抛在狭隘的巷道上,让牛羊踩死,没想到牛羊竟然避而不踩,还给奶吃;她又叫人把这个孩子抛到荒山丛林之中,有谁知刚碰上许多人来林中伐木,把孩子又收养了起来;她知道这个情况后又派人把孩子要来扔在了冰河之上,让其冻饿身亡,不曾想奇迹却又发生了,只见一大群飞鸟有的卧在这个孩子身下,托着他身不着冰,有的展翅盖在其身上遮挡着风寒,有的叨来水果让其充饥。

    姜嫄得知后,认为这个孩子是天上神仙下凡,遂收养了他,由于抛弃了三次,因此为其取名“弃”。弃在母亲的熏陶下,自幼就喜欢种庄稼,而且又肯吃苦、好钻研,亲尝各种谷物种子,并不断总结栽培技术,从选种、播种、灭草、灌溉、收获等,他都掌握得非常熟练,凡是经他指导或耕作的土地,作务的庄稼,如《诗经·生民》篇描述的:“实方实苞”、“实种实裒”“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并发现了“一桴二米”的优良品种,培植出“黍(黄米)、稷(高粱)、麦、菽(豆)、“稻”五谷良种。由于他指导群众种庄稼功勋卓著,被尧帝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尧帝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其他各部族看到姬姓部族日益强大,就争先仿效,使人类从游猎走向农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会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真可谓功盖当世,德配天地。这些都是与姜嫄的劳苦是分不开的,正如《诗经》所咏:“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远志情缘

    人们为了记住姜嫄的功德,还流传着一段姜嫄圣母与“远志”的故事。

    在人们治病服用的中药中有一味药名叫“远志”,原来叫做“嫄志”,传说唐尧虞舜之际,天下洪水横流、民不聊生,《史记》载:尧帝命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尧帝乃求人,更得舜……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年后稷随大禹去全国各地治水多年不归的情形,后稷远去的时间过长,姜嫄十分思念,每天出门站在高处远望,天天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

    终于有一天,儿子划着木筏回来了,母子相见,悲喜交集,激动的话儿不知从何说起。当母子在家坐定时,姜嫄仔细端详着儿子,才发现他双眼红肿、发亮,身上烂疮往外流着黄水,面容憔悴、疲惫不堪。姜嫄见状,十分心疼,立即想方设法给儿子治病,四处求医、求神,多方施治,总不见轻。正在无奈之际,忽然想起:有一年她因劳累过度而得了病,只治不清,她见田间地头长的一种草,柳叶细枝、墨绿发亮、茎红根黄,用嘴细嚼,味甘、性温,当她嚼了几次以后,只觉得人轻松了,她就采集了许多,在锅里熬汤喝,这样喝了几天后,病完全好了。想到这儿,她赶忙去地里把这草采来给儿子熬汤喝。喝了一段时间后,病彻底好了,姜嫄望着又恢复了当年健壮而又有力的儿子,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姜嫄为儿子治好病的消息很快的传开了,人们在高兴之余又互相介绍,凡是得了这种病的人都来此诊治,一治一个好,名气越来越大。来此采药、治病的人越来越多,姜嫄为了儿子和人们记住这个药草,就给起了个名字叫“嫄志”,意思是姜嫄发现的,人们要永远记住它。

    后来到了明代,出了一个大医学家,名叫李时珍,他在编《本草纲目》时,觉得“嫄志”被人们发现的最早,药用年代最远,就改名为“远志”,以后就被医药界以“远志”通用了。自从“远志”被中医普遍应用后,加上姜嫄为后稷治病的故事流传久远,人们普遍认为远志这味药唯有古有邰——武功县所产最好,而且在姜嫄墓周围生长的特别好。因此全国各地来此采药的人越来越多,这味药也就越来越少。后来北方人往南方贩卖药草时,编纂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说要采得远志十分不易,姜嫄墓在数十仞悬崖之上,而悬崖下大江滚滚、白浪滔天,划着筏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到崖根底下,要攀上崖顶更是苦不堪言,冒着生命危险十有**不能成功。一般人望而却步,唯有练就一身绝顶功夫,经多次奋斗,方能采得一点,如此这般的一番话,说的众人目瞪口呆,因此药价倍增,贩者大得其利。

    姜嫄践“巨人迹”的五种说法

    关于姜嫄践“巨人迹”的含义,学术界有着不同的一些观点,现简述于下:

    1“象征的舞蹈”说或“鸟舞”说

    闻一多先生说:“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盖舞毕而相携于幽闲之处,因而有孕也。”

    对于闻一多先生的观点,赵国华先生进一步发挥,认为姜嫄跳的是“鸟舞”,他说:“姜嫄履帝武敏,当是在祈求生殖的祭祀上,她跟随某个男人,亦步亦趋,跳模拟鸟禽以‘足’‘踩蛋’(交尾)的舞蹈。”

    2“戴天头”说

    所谓戴天头是指当姑娘长到十六岁左右时,家长要为她单方面举行婚礼,戴上已婚女子的头饰,她的配偶就是老天爷,因而称为“戴天头”。这是解放前的土族地区一直流行的方式。杨向奎先生说:“‘履帝武敏歆’,也就是与天匹配。”又说:“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依于上帝生子,更是‘戴天头’的绝好注解。‘戴天头’后生子与婚后生子有同等地位,后稷不会被人歧视。”

    3“处女生殖”即“丰产巫术”说

    朱狄先生说:“这个姜嫄履大人之迹的故事实际上与华胥履大迹的故事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无疑属于处女生殖的范畴。”那么,“处女生殖”的机制如何呢?他说:“所谓履大神之迹,实际上是一种丰产巫术的遗迹,其中心内涵是‘地’与‘母’的直接接触,正因为这种接触是非常平凡的,因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郊禖’仪式去强化这种接触,以便使不娠的妇女像土地长出庄稼那样能生儿育女。”

    4“太阳崇拜”说

    江林昌先生的《履迹生子观念源于太阳崇拜考》认为,《生民》“履帝武敏”之“帝”指的是太阳神,而“帝武敏”则是指的太阳圣迹。他又说,所谓“大人迹”、“巨人迹”、“帝迹”,指的即是太阳足迹。郑晓江主编的《中国生育文化大观》也说,履迹生子是以感日等自然天象而受孕生育现象的衍化形态或变体。

    5“图腾感生”说

    在中国古代,学者们多认为圣人“感天”而生。于省吾先生对旧说大胆怀疑,认为那些“都是无凭无据的主观想象,引人于不可知的领域”,因而他主张姜嫄“履帝武敏歆”生子并非“感神灵或感上帝”,而是表现了“妇女感图腾童胎入居体内而妊娠的虚幻想法”,这无疑是对大名鼎鼎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詹·乔·弗雷泽“图腾入胎说”的发挥。于省吾先生所说的图腾,并未确指,而周庆明先生则推断“武敏”是“虎之迹”,而“虎之迹”就是周族早期的图腾。刘夫德先生认为,这个“人面”的“烛龙”(月)形象,应该就是姜嫄履其迹的“大人”(巨人)。徐元济先生指出:“由于生产力低下,缺乏科学知识,姜嫄不知道自己怀孕是和姬性的男子交媾所造成的,而认为是姬族祖先图腾足迹入居自己体内的结果。”

章节目录

中华古代名人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欧阳靖康戴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欧阳靖康戴韵并收藏中华古代名人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