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各报争相刊载百团大战的消息,前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慰问的人络绎不绝,普遍认为在全国各战场相当沉闷的时候,华北出击的胜利有着重要意义。
说实话,百团大战帮了蒋介石的大忙,日军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华北,推迟了对重庆的进攻计划,减轻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压力,按说蒋介石应该对百团大战拍手称快,但他非常矛盾,他一向高举“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帜,认为八路军比日本人更可怕,怎么能容忍八路军神不知鬼不觉地私自发展到一百多个团呢?他如果祝贺,等于承认八路军这一百多个团,可作为中国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他又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蒋介石签署嘉奖八路军百团大战的电报,称“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但随后,蒋介石又下了一道密电,绝对查禁有关“百团大战”的文字。
百团大战震惊中外,国人扬眉,敌伪胆寒,一扫弥漫在沦陷区上空的悲观动摇。
《大公报》载文说:“宜昌战役以來,三个月來各线无大战事,就在这夹缝中间,传來了北方的捷音,这个攻势方在发动,已凌厉无前,收获佳果;而三军用命,人人奋勇,攻势正猛,战果必仍将扩大,……北方在打胜仗,这将是大河黑水的儿女打回老家的先驱!”
《力报》指出:“担应华北出击的主力部队在装备方面及军事技术训练方面都不及一般部队,但是他们终能以劣势装备在敌人统治比较巩固的华北予敌重创,……要学习华北的光荣模范,各部队在作战时就应协同动作,而不应保存实力,按兵不动,予敌以可乘机!”
《新蜀报》社论说:“我们每天看到如雪片飞來的条条捷报,真是兴奋,感动得流泪!”
虽说各报都沒有点明,但华北作战的主力就是八路军这是勿庸置疑的。
1940年是国际法西斯最嚣张的全盛年,这一年,德国侵占了丹麦、挪威、比利时,仅用了六个星期,就把不可一世的法兰西帝国打得俯首称臣,在中国,日军攻陷宜昌,整个欧亚反法西斯战场,降的降,守的守,在这种低迷,让人感到绝望的局势下,竟然是昏睡百年的中**队率先发起了第一场反击战。
百团大战的胜利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震动,前苏联《红星报》评论说:“华北之中**队,目前正在山西束行主动性之作战,第八路军正展开大规模之攻势,游击战在山东省与北平附近亦正趋于激化,中国人……始终表现高度之民气,对自身力量具有信念,中国人民为自由独立、争取最后胜利而战,依然表现最大之决心而不能动摇!”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写道:“经过长时间的筹划,朱d和彭dh在1940年8月初发布最后命令,对日军展开百团大战,……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百个团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敌人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
如果是以原來所定的二十二个团参战,蒋介石会不以为然,这不过是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时的数量,但这次突然遍地开花,一下子打出一百零五个团,而且是1937年8月到1940年8月短短三年时间就增加数倍,并且战斗力如此猛烈,蒋介石深知gcd会搞武装,并且深信这不是共军的全部(确实不是全都,只是八路军兵力的一半,还有新四军的,还有民兵武装,),这足以让蒋介石寝食难安。
不仅蒋介石如此,国民党方面许多高级将领都恍若梦中惊醒,无不惊呼:“gcd在西北怎么会有一百多个团,再加上山东、冀南等地的游击武装,其数量就更加惊人了!”为了让全中国的民众看到蒋政府的大度,蒋例行性地给延安发去了嘉奖电,另一方面却忧心忡忡地召集国民党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紧急部署“防共、**”计划,从此,边抗战边**成了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多数军官的共识和一贯作为。
蒋委员长官邸一侧的小书房,身穿灰色绸子马褂的蒋介石,正背着手站在墙边,研究着一幅偌大的中国战略地图,黑色箭头、符号代表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据点;红色箭头和符号代表八路军的进攻方向和根据地;蓝色箭头和符号则代表中央军及其驻地,这幅囊括了中国内外矛盾以及抗战形势发展变化的战略地图,是由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情报专家绘制的,以供蒋介石做出战略决策。
依据地图上所示,八路军实现了蒋介石曾经的战略意图,1939年冬,蒋介石拟组织一场全国性的冬季攻势,要求十个战区都参加,他给第二战区的任务就是首先截断正太、同蒲两条铁路的交通,并肃清晋南三角地带的敌人,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根本就沒敢与日军作战,离正太、同蒲路还远着呢?
一阵轻轻的脚步声传來,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在侍从官的引领下走了进來,递上來一份电报,笑着说道:“校长,有好消息!”
蒋介石还以为又是八路军发來的电报,百团大战开始后,朱d、彭dh每天平均要向蒋介石打來三至四份百团大战的战报,每一份战报都详细陈述八路军或大部队,或小部队,向日军进攻;或取得大胜利,或取得小胜利的消息,可当他很随意的浏览电报内容的时候,眼睛却瞪大了,转头问道:“消息确实吗?”
“这是军统转过來的,还有戴局长亲自签名,应该沒有问題!”何应钦谨慎的回答道。
蒋介石再次仔细看了遍电报,转身走到沙发上坐下,又招手示意何应钦也就坐,沉思半晌,缓缓说道:“四月五原大捷创**收复失地之先例,如今二路军收复县城,全歼守军,要大力宣传,起到抵消**八路军百团大战的作用,转移大后方民众的注意力,另外,你们要马上议定嘉奖,这个余飚现在是少将吧!”
“是的,未过而立却身居少将,这在**当中也是不多见的!”何应钦说道。
“敬之,时势不同,那些繁文琐节可以不考虑!”蒋介石轻轻摆了摆手,说道:“歼灭日军一个大队,作为敌后的地方部队,这非常不容易,你们要仔细研究战斗经过,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而我正规**却做不到!”
“校长所说极是!”何应钦点了点头,赞同道:“二路军的战术指导小分队不仅携带了破甲枪榴弹的制造工艺和样品,在所过之处,还给**各部作了战术示范和表演,**各部反应良好,都打报告要求兵工厂尽快仿制,配发部队,地方部队与日军战斗频繁,积累的经验确实也有借鉴意义!”
“这个余飚很聪明啊!”蒋介石突然说道:“他是不是一直找借口避免与八路军的冲突,看來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知道八路军在敌后力量的强大,而我们,都低估了八路军的力量,在华北,除了日本人,八路军的实力现在已经全面超过了**,二路军不与之为敌,保存实力,看來也是有苦衷的!”
“保留这块华北的地盘是很必要的!”何应钦附和道:“二路军夺取县城,在战略上已经处于主动,正在横扫各处据点,抢占地盘,这个时机掌握得不错,日本人被八路军的百团大战拖住,正在争夺铁路线,暂时是顾不上他们的!”
又谈论了一会儿,蒋介石抬手看了看手表,何应钦马上知趣的告辞而出。
……………………
第二天,大后方的各家报纸几乎是同时登载了二路军光复县城,全歼守军的报道,立时又引起了一充动,**收复失地,似乎只有四月间的五原大捷这一次,如今一支敌后武装,连杂牌都应该算不上的部队竟然能做出此成绩,确实让人感到惊讶。
紧接着,从被占领的县城发來了详细的战斗经过,经过几次润色修改,描述得是生动传神,先是小部队混入城内,再胁迫伪军军官打开城门,然后是激烈的巷战,最后是强大的炮火,勇猛的冲杀。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血色火光之中,几千名战斗人员在这座古老的县城里进行着殊死拼杀,攻守双方,一个是志在必得,一个是寸土必争;一个是气势汹汹、來者不善,一个是拼死顽抗、以牙还牙;一个是不计一切代价拼死向前、向前,一个是誓与阵地共存亡、死不后退……到处是手榴弹的爆炸声、地动山摇的炮弹怒吼声、疾风暴雨般的枪弹尖叫声、我军气壮山河的呐喊声、敌军垂死挣扎的哀吟声……只有战场,才能发出这种声响,只有战地之声,才能如此动人心魂……就像一只庞大的乐队,战斗员们操纵着不同的乐器,弹拨着不同的音符,从不同的方向,汇集到这个露天舞台上,齐奏着蔚为壮观的战地交响曲……伴随着令人心碎胆寒的乐曲,是千百颗绚丽的流光往來穿梭、交相辉映,衬红了那灰蒙蒙的天际……巨大的气浪冲天而起,搅得天地间一片昏暗……那血汗泥尘所散发出的蒙蒙薄雾……那绚烂的、黑红的、剧烈开放的、瞬间熄灭的火焰,火焰中倒下去的是人类的**,火焰中矗立起來的是民族的尊严。
说实话,百团大战帮了蒋介石的大忙,日军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华北,推迟了对重庆的进攻计划,减轻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压力,按说蒋介石应该对百团大战拍手称快,但他非常矛盾,他一向高举“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帜,认为八路军比日本人更可怕,怎么能容忍八路军神不知鬼不觉地私自发展到一百多个团呢?他如果祝贺,等于承认八路军这一百多个团,可作为中国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他又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蒋介石签署嘉奖八路军百团大战的电报,称“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但随后,蒋介石又下了一道密电,绝对查禁有关“百团大战”的文字。
百团大战震惊中外,国人扬眉,敌伪胆寒,一扫弥漫在沦陷区上空的悲观动摇。
《大公报》载文说:“宜昌战役以來,三个月來各线无大战事,就在这夹缝中间,传來了北方的捷音,这个攻势方在发动,已凌厉无前,收获佳果;而三军用命,人人奋勇,攻势正猛,战果必仍将扩大,……北方在打胜仗,这将是大河黑水的儿女打回老家的先驱!”
《力报》指出:“担应华北出击的主力部队在装备方面及军事技术训练方面都不及一般部队,但是他们终能以劣势装备在敌人统治比较巩固的华北予敌重创,……要学习华北的光荣模范,各部队在作战时就应协同动作,而不应保存实力,按兵不动,予敌以可乘机!”
《新蜀报》社论说:“我们每天看到如雪片飞來的条条捷报,真是兴奋,感动得流泪!”
虽说各报都沒有点明,但华北作战的主力就是八路军这是勿庸置疑的。
1940年是国际法西斯最嚣张的全盛年,这一年,德国侵占了丹麦、挪威、比利时,仅用了六个星期,就把不可一世的法兰西帝国打得俯首称臣,在中国,日军攻陷宜昌,整个欧亚反法西斯战场,降的降,守的守,在这种低迷,让人感到绝望的局势下,竟然是昏睡百年的中**队率先发起了第一场反击战。
百团大战的胜利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震动,前苏联《红星报》评论说:“华北之中**队,目前正在山西束行主动性之作战,第八路军正展开大规模之攻势,游击战在山东省与北平附近亦正趋于激化,中国人……始终表现高度之民气,对自身力量具有信念,中国人民为自由独立、争取最后胜利而战,依然表现最大之决心而不能动摇!”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写道:“经过长时间的筹划,朱d和彭dh在1940年8月初发布最后命令,对日军展开百团大战,……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百个团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敌人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
如果是以原來所定的二十二个团参战,蒋介石会不以为然,这不过是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时的数量,但这次突然遍地开花,一下子打出一百零五个团,而且是1937年8月到1940年8月短短三年时间就增加数倍,并且战斗力如此猛烈,蒋介石深知gcd会搞武装,并且深信这不是共军的全部(确实不是全都,只是八路军兵力的一半,还有新四军的,还有民兵武装,),这足以让蒋介石寝食难安。
不仅蒋介石如此,国民党方面许多高级将领都恍若梦中惊醒,无不惊呼:“gcd在西北怎么会有一百多个团,再加上山东、冀南等地的游击武装,其数量就更加惊人了!”为了让全中国的民众看到蒋政府的大度,蒋例行性地给延安发去了嘉奖电,另一方面却忧心忡忡地召集国民党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紧急部署“防共、**”计划,从此,边抗战边**成了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多数军官的共识和一贯作为。
蒋委员长官邸一侧的小书房,身穿灰色绸子马褂的蒋介石,正背着手站在墙边,研究着一幅偌大的中国战略地图,黑色箭头、符号代表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据点;红色箭头和符号代表八路军的进攻方向和根据地;蓝色箭头和符号则代表中央军及其驻地,这幅囊括了中国内外矛盾以及抗战形势发展变化的战略地图,是由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情报专家绘制的,以供蒋介石做出战略决策。
依据地图上所示,八路军实现了蒋介石曾经的战略意图,1939年冬,蒋介石拟组织一场全国性的冬季攻势,要求十个战区都参加,他给第二战区的任务就是首先截断正太、同蒲两条铁路的交通,并肃清晋南三角地带的敌人,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根本就沒敢与日军作战,离正太、同蒲路还远着呢?
一阵轻轻的脚步声传來,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在侍从官的引领下走了进來,递上來一份电报,笑着说道:“校长,有好消息!”
蒋介石还以为又是八路军发來的电报,百团大战开始后,朱d、彭dh每天平均要向蒋介石打來三至四份百团大战的战报,每一份战报都详细陈述八路军或大部队,或小部队,向日军进攻;或取得大胜利,或取得小胜利的消息,可当他很随意的浏览电报内容的时候,眼睛却瞪大了,转头问道:“消息确实吗?”
“这是军统转过來的,还有戴局长亲自签名,应该沒有问題!”何应钦谨慎的回答道。
蒋介石再次仔细看了遍电报,转身走到沙发上坐下,又招手示意何应钦也就坐,沉思半晌,缓缓说道:“四月五原大捷创**收复失地之先例,如今二路军收复县城,全歼守军,要大力宣传,起到抵消**八路军百团大战的作用,转移大后方民众的注意力,另外,你们要马上议定嘉奖,这个余飚现在是少将吧!”
“是的,未过而立却身居少将,这在**当中也是不多见的!”何应钦说道。
“敬之,时势不同,那些繁文琐节可以不考虑!”蒋介石轻轻摆了摆手,说道:“歼灭日军一个大队,作为敌后的地方部队,这非常不容易,你们要仔细研究战斗经过,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而我正规**却做不到!”
“校长所说极是!”何应钦点了点头,赞同道:“二路军的战术指导小分队不仅携带了破甲枪榴弹的制造工艺和样品,在所过之处,还给**各部作了战术示范和表演,**各部反应良好,都打报告要求兵工厂尽快仿制,配发部队,地方部队与日军战斗频繁,积累的经验确实也有借鉴意义!”
“这个余飚很聪明啊!”蒋介石突然说道:“他是不是一直找借口避免与八路军的冲突,看來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知道八路军在敌后力量的强大,而我们,都低估了八路军的力量,在华北,除了日本人,八路军的实力现在已经全面超过了**,二路军不与之为敌,保存实力,看來也是有苦衷的!”
“保留这块华北的地盘是很必要的!”何应钦附和道:“二路军夺取县城,在战略上已经处于主动,正在横扫各处据点,抢占地盘,这个时机掌握得不错,日本人被八路军的百团大战拖住,正在争夺铁路线,暂时是顾不上他们的!”
又谈论了一会儿,蒋介石抬手看了看手表,何应钦马上知趣的告辞而出。
……………………
第二天,大后方的各家报纸几乎是同时登载了二路军光复县城,全歼守军的报道,立时又引起了一充动,**收复失地,似乎只有四月间的五原大捷这一次,如今一支敌后武装,连杂牌都应该算不上的部队竟然能做出此成绩,确实让人感到惊讶。
紧接着,从被占领的县城发來了详细的战斗经过,经过几次润色修改,描述得是生动传神,先是小部队混入城内,再胁迫伪军军官打开城门,然后是激烈的巷战,最后是强大的炮火,勇猛的冲杀。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血色火光之中,几千名战斗人员在这座古老的县城里进行着殊死拼杀,攻守双方,一个是志在必得,一个是寸土必争;一个是气势汹汹、來者不善,一个是拼死顽抗、以牙还牙;一个是不计一切代价拼死向前、向前,一个是誓与阵地共存亡、死不后退……到处是手榴弹的爆炸声、地动山摇的炮弹怒吼声、疾风暴雨般的枪弹尖叫声、我军气壮山河的呐喊声、敌军垂死挣扎的哀吟声……只有战场,才能发出这种声响,只有战地之声,才能如此动人心魂……就像一只庞大的乐队,战斗员们操纵着不同的乐器,弹拨着不同的音符,从不同的方向,汇集到这个露天舞台上,齐奏着蔚为壮观的战地交响曲……伴随着令人心碎胆寒的乐曲,是千百颗绚丽的流光往來穿梭、交相辉映,衬红了那灰蒙蒙的天际……巨大的气浪冲天而起,搅得天地间一片昏暗……那血汗泥尘所散发出的蒙蒙薄雾……那绚烂的、黑红的、剧烈开放的、瞬间熄灭的火焰,火焰中倒下去的是人类的**,火焰中矗立起來的是民族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