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章 软掣肘枉裁黜房杜(二)
太子和元吉听着李渊说话,都心里暗自好笑,裁黜房杜二人,这明摆着是他二人撺掇张、尹二妃吹枕头风的结果,可父皇却说是有人上了奏折,可见张、尹二妃的作用非同小可。
可是,太子、元吉虽心里高兴,却不敢喜形于色,听李渊说完话,元吉便道:“房、杜二人本来就是平庸之辈,房玄龄未入秦府前不过是个寒酸书生,秦王不知啥原因竟看上了他,先让他在府中书塾教书,后来秦王设了天策府竟就让他进了天策府,杜如晦呢,本是乱贼杜淹侄儿,想不到竟得了秦王重用。这些年,秦王所作所为,几乎都是他二人出的歪主意,就拿洛阳私下招纳将领一案,虽找不到更确凿证据,但也确有其事,仅凭这一点,房杜二人就该千刀万刮。”
其实,李元吉想说房、杜二人的坏话,他也找不出更多的事实来,但洛阳一事确实是要害,虽然秦王、张亮二人都没获罪,可是私招将领确有其事,只不过私招的将领确与张亮连亲才开脱了。
李渊听着李元吉说话,心想这倒是条好理由,对于裁黜房、杜二人,他是听了张、尹二妃的话便下了旨,下了旨后才搜肠刮肚去想理由的,这些天他心里也有了点底子,但还想找太子、元吉了解了解,有更充实的理由,也好让世民心服口服。
李渊心里清楚,他虽然是皇帝,但处理任何政务都应该让大臣们心服口服,即使不能做到这一点,也不能过分的强词夺理,何况世民是他的儿子,功盖日月,且与建成、元吉仇隙日深,手仍握重兵,一时想不开,挥戈造反便可使朝庭有倾覆之虞,因此,李渊觉得,必须有恰当的理由让世民出不了声。
李渊闭目听完元吉说话,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茶,放了茶杯,朝建成道:“你呢,你也说说看。”
建成道:“房、杜二人,小人得志,就凭一点点小聪明,世民便把他二人提拔进了天策府,且言听计从,因此二人便趾高气扬,连皇族的人都不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假如有一天在朝中作了重臣,也是那种飞扬跋扈的佞臣,裁黜他俩,也是早除了祸患。”
李渊听建成说话,听不出有什么实际内容,他心里明白,房、杜二人其实没有什么罪过,也算是难得的人才,但目前要削弱世民的实力,必须裁黜他们,就是无理,也必须有理。
这些天,世民一直没来见他,他知道世民心里一定窝着一团火,世民向来处事冷静,凡事他想不清楚是不会轻易说出来的,他知道,就房、杜二人的事,他会来见他的,或许就是这一两天。
李渊虽表面皇威凛然,可心里也忐忑不安,世民要是来见他,他的心倒是能放下,世民要是不来见他,事态恐怕就严重了。李渊想到这些,竟有了些害怕了。这种念头一上来,他李渊不得不有了另一种盘算。
也正是李渊和太子、元吉说话这时候,李世民正朝垂拱殿来。
李世民这些天心里盘算着该如何劝父皇收回成命,他想了一些理由,应该是站得住脚的,但他还不明白父皇的实际意图,猜测归猜测,凡事还是先弄个明白的好,父皇毕竟是父皇,有理在父皇面前有什么不能说呢。
李世民尽管怀疑父皇有削弱自己实力的意思,但想到父皇总不至于毫无正当理由便把他在心里抹掉。
李世民这个时候有了点理直气壮,几天来空虚的底气似乎有点充实了。
他素来最怕李渊发怒,害怕他怒气上来说出的话便难以收回,他知道父亲是个固执的人,他高兴的时候他会听得进你的意见,不高兴的时候你便很难改变他的主意。
别人以为伴君如伴虎,他是他的儿子何曾不也感到伴君如伴虎呢。他一路走着,一路告戒自己,一定要看父亲的脸色说话,千万不能惹怒他。
这些天来,他想好了该说些什么话,他想把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好处说给父皇,可是对父皇来说,房、杜的好处确实知道得太少了,因为他两不是朝中重臣,只不过是自己的幕僚,现又兼作闲职朝臣罢了,自己能说的只是西征突厥他们二人的作用,但李世民想,这一点便足够了,这么大的战役取的胜利,他们二人的功劳不浅啊!
李世民之所以看重房、杜二人,并非是因为这一点点功劳,他看重他们俩是因为他们俩纵横决策的密切配合,果断沉着的默契,思维缜密的天衣无缝,计策巧妙的出人意表,逻辑推理的令人折服。
他门们二人的结合仿如一人,没有任何人能替代,没有任何人能媲美。房、杜二人未进天策府之前,李世民以为自己的文滔武略已经无人可及,自从有了他俩,自己竟如虎添翼。李世民常常暗里赞叹,他俩是韩信,是诸葛亮,得此二人,胜过得百万雄兵。
然而,这一些,父皇他哪里知道,父皇哪里知道得此二人可安天下呢!
李世民一路朝垂拱殿来,一路心里嘀咕着,不意间已到了垂拱殿。他转至父皇寝宫的苑园门外,见宫卫如往常一样,一遛沿宫场边肃立,侍门太监垂手于门边。他朝苑门走去,那侍门太监见了李世民,“唰”一声半跪了齐呼“请千岁安”。
李世民抬头朝门里望去,远远见那朝甫站在苑园后通往寝宫的垂花门边,那侍门太监早有一人狗颠脚似的跑至垂花门通报了那朝甫,那朝甫回头望来,见是李世民,便狗颠脚似的跑了出来,来到李世民跟前,一张胖脸陪着笑道:“不知秦王千岁驾临,可有事要找皇上?”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麻烦公公回禀,说俺给皇上请安来。”
那朝甫神秘兮兮的走近李世民贴了耳根细语道:“皇上召见了太子和齐王,现正在里面。”
李世民听着,微微楞了一下,忖道:“这也好,就当着太子、元吉面说了,量他们也没有什么理由能驳得倒我。”遂朝那朝甫道:“无妨,公公就照回禀吧。”
那朝甫旋即又狗颠脚地朝里跑回禀去。
可是,太子、元吉虽心里高兴,却不敢喜形于色,听李渊说完话,元吉便道:“房、杜二人本来就是平庸之辈,房玄龄未入秦府前不过是个寒酸书生,秦王不知啥原因竟看上了他,先让他在府中书塾教书,后来秦王设了天策府竟就让他进了天策府,杜如晦呢,本是乱贼杜淹侄儿,想不到竟得了秦王重用。这些年,秦王所作所为,几乎都是他二人出的歪主意,就拿洛阳私下招纳将领一案,虽找不到更确凿证据,但也确有其事,仅凭这一点,房杜二人就该千刀万刮。”
其实,李元吉想说房、杜二人的坏话,他也找不出更多的事实来,但洛阳一事确实是要害,虽然秦王、张亮二人都没获罪,可是私招将领确有其事,只不过私招的将领确与张亮连亲才开脱了。
李渊听着李元吉说话,心想这倒是条好理由,对于裁黜房、杜二人,他是听了张、尹二妃的话便下了旨,下了旨后才搜肠刮肚去想理由的,这些天他心里也有了点底子,但还想找太子、元吉了解了解,有更充实的理由,也好让世民心服口服。
李渊心里清楚,他虽然是皇帝,但处理任何政务都应该让大臣们心服口服,即使不能做到这一点,也不能过分的强词夺理,何况世民是他的儿子,功盖日月,且与建成、元吉仇隙日深,手仍握重兵,一时想不开,挥戈造反便可使朝庭有倾覆之虞,因此,李渊觉得,必须有恰当的理由让世民出不了声。
李渊闭目听完元吉说话,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茶,放了茶杯,朝建成道:“你呢,你也说说看。”
建成道:“房、杜二人,小人得志,就凭一点点小聪明,世民便把他二人提拔进了天策府,且言听计从,因此二人便趾高气扬,连皇族的人都不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假如有一天在朝中作了重臣,也是那种飞扬跋扈的佞臣,裁黜他俩,也是早除了祸患。”
李渊听建成说话,听不出有什么实际内容,他心里明白,房、杜二人其实没有什么罪过,也算是难得的人才,但目前要削弱世民的实力,必须裁黜他们,就是无理,也必须有理。
这些天,世民一直没来见他,他知道世民心里一定窝着一团火,世民向来处事冷静,凡事他想不清楚是不会轻易说出来的,他知道,就房、杜二人的事,他会来见他的,或许就是这一两天。
李渊虽表面皇威凛然,可心里也忐忑不安,世民要是来见他,他的心倒是能放下,世民要是不来见他,事态恐怕就严重了。李渊想到这些,竟有了些害怕了。这种念头一上来,他李渊不得不有了另一种盘算。
也正是李渊和太子、元吉说话这时候,李世民正朝垂拱殿来。
李世民这些天心里盘算着该如何劝父皇收回成命,他想了一些理由,应该是站得住脚的,但他还不明白父皇的实际意图,猜测归猜测,凡事还是先弄个明白的好,父皇毕竟是父皇,有理在父皇面前有什么不能说呢。
李世民尽管怀疑父皇有削弱自己实力的意思,但想到父皇总不至于毫无正当理由便把他在心里抹掉。
李世民这个时候有了点理直气壮,几天来空虚的底气似乎有点充实了。
他素来最怕李渊发怒,害怕他怒气上来说出的话便难以收回,他知道父亲是个固执的人,他高兴的时候他会听得进你的意见,不高兴的时候你便很难改变他的主意。
别人以为伴君如伴虎,他是他的儿子何曾不也感到伴君如伴虎呢。他一路走着,一路告戒自己,一定要看父亲的脸色说话,千万不能惹怒他。
这些天来,他想好了该说些什么话,他想把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好处说给父皇,可是对父皇来说,房、杜的好处确实知道得太少了,因为他两不是朝中重臣,只不过是自己的幕僚,现又兼作闲职朝臣罢了,自己能说的只是西征突厥他们二人的作用,但李世民想,这一点便足够了,这么大的战役取的胜利,他们二人的功劳不浅啊!
李世民之所以看重房、杜二人,并非是因为这一点点功劳,他看重他们俩是因为他们俩纵横决策的密切配合,果断沉着的默契,思维缜密的天衣无缝,计策巧妙的出人意表,逻辑推理的令人折服。
他门们二人的结合仿如一人,没有任何人能替代,没有任何人能媲美。房、杜二人未进天策府之前,李世民以为自己的文滔武略已经无人可及,自从有了他俩,自己竟如虎添翼。李世民常常暗里赞叹,他俩是韩信,是诸葛亮,得此二人,胜过得百万雄兵。
然而,这一些,父皇他哪里知道,父皇哪里知道得此二人可安天下呢!
李世民一路朝垂拱殿来,一路心里嘀咕着,不意间已到了垂拱殿。他转至父皇寝宫的苑园门外,见宫卫如往常一样,一遛沿宫场边肃立,侍门太监垂手于门边。他朝苑门走去,那侍门太监见了李世民,“唰”一声半跪了齐呼“请千岁安”。
李世民抬头朝门里望去,远远见那朝甫站在苑园后通往寝宫的垂花门边,那侍门太监早有一人狗颠脚似的跑至垂花门通报了那朝甫,那朝甫回头望来,见是李世民,便狗颠脚似的跑了出来,来到李世民跟前,一张胖脸陪着笑道:“不知秦王千岁驾临,可有事要找皇上?”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麻烦公公回禀,说俺给皇上请安来。”
那朝甫神秘兮兮的走近李世民贴了耳根细语道:“皇上召见了太子和齐王,现正在里面。”
李世民听着,微微楞了一下,忖道:“这也好,就当着太子、元吉面说了,量他们也没有什么理由能驳得倒我。”遂朝那朝甫道:“无妨,公公就照回禀吧。”
那朝甫旋即又狗颠脚地朝里跑回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