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北岗那里,农历十月初一也是老百姓要过的一个节日。(baixs20找到我们)当地农村的人们有句谚语道:“过了十月节,刮风就下雪。”标志着天气变冷了,已进入了冬天。这时,农忙已经结束了。要是像大集体的时候,这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又已经在水利工地上起早贪黑了;红河三队那年老体弱的又在治理家门口的东河了。可现在不同了,干什么的都有。十月的一天,赵金德两口子正在东河岸上的住处忙着迎接客人。赵安德这个四外跑的生意人给杨华树介绍了个对象,今天要来相亲。杨华荣给哥哥杨华树好生打扮了一番,内外衣都是崭新的。像是有钱了。上午十一点左右赵安德领着女方来了。不过还带着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女孩是老大,已是十七八岁的大闺女啦;男孩比女孩要小四五岁。两个孩子有点胆小认生,老跟在母亲身边不离开;尤其是小男孩拉着他妈的手就不松开,并且不一会儿就要仰起头瞅瞅母亲。那女的看上去有三十好几啦,面色有点憔悴,皮肤不粗糙但有点黑红,像是风吹日晒的。男女双方见面后,赵安德就先向那女的介绍,说:“这就是我预先向你介绍过的杨华树;这是他妹妹杨华荣妹夫赵金德。”赵安德又向男方介绍说:“她叫高腊梅,这是她的两个孩子。”赵安德介绍罢,赵金德说:“坐吧,大家都坐吧。华荣,给客人泡茶,把糖果拿给孩子们吃。”之后,杨华荣忙着准备饭菜去了。赵安德和赵金德聊起了他们的老本行。杨华树和高腊梅们娘仨都一声不吭的坐在那里。高腊梅有点尴尬,就去帮杨华荣做事。杨华荣说:“嫂子,你今儿个第一次来我们这里,还算是客人,坐那儿喝茶去。”“没事,我忙习惯了,坐不住。”杨华荣就趁机会说:“嫂子,我哥是个老实人,没多的话说,可干活没啥说,吃苦耐劳,什么活都能干。”“农村人不就是干活吗,能干活就行。”“嫂子,你高中毕业,有文化,来了你当家。”高腊梅笑着说:“我的妹妹,你真会说话。”……
中午的招待,他们不再是以鱼为主了,鸡、鸭、鱼、猪肉都有。因为他们的养殖场扩大了,这些都是自己产的。所以,非常丰盛。两个孩子,尤其是小家伙,狼吞虎咽,用筷子感觉不得劲,就干脆用手。高腊梅拦住他,不让他这样,太不体面了,就用手拍了他一下胳膊,小家伙把手缩了回来又拿起筷子。赵金德说:“没事,孩子能吃是好事,说明身体强壮,以后能干大事。”说着,用自己的筷子夹一大块鸡肉递到了小家伙手里,小家伙吃得嘴外边一圈油晃晃的,两只小手油晃晃的。杨华荣也不停地向高腊梅碗里拈菜,并一句一个嫂子地喊:“嫂子,别客气,拈菜吃。”高腊梅的老大和老二完全相反,不好意思拈菜吃,赵安德对着高腊梅的老大说:“闺女,别不好意思,都是一家人啦,随便拈菜吃。”就是杨华树一声不吭,不知说什么好,怎么做好。杨华荣说:“哥,你也主动点呀,像个客人似的。”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这笑声比以往任何时候的笑声都大,更加打破了田野里寂静。……
高腊梅兄妹六七个,家里一直很穷,读高中时就是勉勉强强的读完。她和于志坚是同班同学。她在学校时就喜欢一个人单独行动,很少和其他同学在一起玩,非常自卑。因为于志坚当时也喜欢一个人呆在安静的地方,所以,有很多次数和她碰在一起。在军队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时,一开始,农村的孩子们是走读,早出晚归。前面说过,中午是吃自己带去的盒饭。学校给他们安排了专门热饭的工人。他们到了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把饭盒送到热饭的地方。最有意思的是到了中午放学的时候,农村的孩子们很快的从整个人群中分离开来,向热饭的地方走去,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群。一群是穿得暖暖和和整整齐齐昂首挺胸有说有笑的;一群是穿得破破乱乱冻得揣手捂腰直打哆嗦的。这些农村的孩子们到达目的地后都非常准确的从蒸笼里拿出自己的饭盒,就是有相同的饭盒,也都各自做有特殊的标记。这地方没有餐厅也没有棚子,来时比较集中,走时就很分散,谁吃的什么一般都不去观察或过问。一天中午,于志坚饭盒里全部是蒸红薯,就一个人跑到了一个比较隐蔽又避风的地方去吃。他吃着吃着,一个女生也突然走了过来,这女生看见有人在这里,扭头就走。于志坚抬头望去,发现是他们一个班的,他想说这地方要是你的我就走,又没好意思出口,就很快的把这非常简单的午饭吃完了。班上同学慢慢熟悉之后,于志坚才知道她叫高腊梅。一个学期后,他们从走读变为住读。伙食上,吃粮是自己从家里带。高腊梅因拿不出同样的粮食来,就不住读,继续走读。他们转到红桥高中后,开学没几天,全国批林整风运动深入到了学校,一时间,老师学生都参与到了整风运动中。读报纸,学社论,印小册子,写批判文章。这中间,有时还要下到生产队劳动,上文化课的时间就不多了。喜欢学习的于志坚感到非常无聊,他经常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坐在水渠边看书。一次,他又到老地方看书,高腊梅也去了,她一看见于志坚,很不好意思,扭头就离开了。于志坚抬头一望,是高腊梅,他在想:怎么这么巧,这地方她也经常来。
北岗那里,农历十月初一也是老百姓要过的一个节日。(baixs20找到我们)当地农村的人们有句谚语道:“过了十月节,刮风就下雪。”标志着天气变冷了,已进入了冬天。这时,农忙已经结束了。要是像大集体的时候,这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又已经在水利工地上起早贪黑了;红河三队那年老体弱的又在治理家门口的东河了。可现在不同了,干什么的都有。十月的一天,赵金德两口子正在东河岸上的住处忙着迎接客人。赵安德这个四外跑的生意人给杨华树介绍了个对象,今天要来相亲。杨华荣给哥哥杨华树好生打扮了一番,内外衣都是崭新的。像是有钱了。上午十一点左右赵安德领着女方来了。不过还带着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女孩是老大,已是十七八岁的大闺女啦;男孩比女孩要小四五岁。两个孩子有点胆小认生,老跟在母亲身边不离开;尤其是小男孩拉着他妈的手就不松开,并且不一会儿就要仰起头瞅瞅母亲。那女的看上去有三十好几啦,面色有点憔悴,皮肤不粗糙但有点黑红,像是风吹日晒的。男女双方见面后,赵安德就先向那女的介绍,说:“这就是我预先向你介绍过的杨华树;这是他妹妹杨华荣妹夫赵金德。”赵安德又向男方介绍说:“她叫高腊梅,这是她的两个孩子。”赵安德介绍罢,赵金德说:“坐吧,大家都坐吧。华荣,给客人泡茶,把糖果拿给孩子们吃。”之后,杨华荣忙着准备饭菜去了。赵安德和赵金德聊起了他们的老本行。杨华树和高腊梅们娘仨都一声不吭的坐在那里。高腊梅有点尴尬,就去帮杨华荣做事。杨华荣说:“嫂子,你今儿个第一次来我们这里,还算是客人,坐那儿喝茶去。”“没事,我忙习惯了,坐不住。”杨华荣就趁机会说:“嫂子,我哥是个老实人,没多的话说,可干活没啥说,吃苦耐劳,什么活都能干。”“农村人不就是干活吗,能干活就行。”“嫂子,你高中毕业,有文化,来了你当家。”高腊梅笑着说:“我的妹妹,你真会说话。”……
中午的招待,他们不再是以鱼为主了,鸡、鸭、鱼、猪肉都有。因为他们的养殖场扩大了,这些都是自己产的。所以,非常丰盛。两个孩子,尤其是小家伙,狼吞虎咽,用筷子感觉不得劲,就干脆用手。高腊梅拦住他,不让他这样,太不体面了,就用手拍了他一下胳膊,小家伙把手缩了回来又拿起筷子。赵金德说:“没事,孩子能吃是好事,说明身体强壮,以后能干大事。”说着,用自己的筷子夹一大块鸡肉递到了小家伙手里,小家伙吃得嘴外边一圈油晃晃的,两只小手油晃晃的。杨华荣也不停地向高腊梅碗里拈菜,并一句一个嫂子地喊:“嫂子,别客气,拈菜吃。”高腊梅的老大和老二完全相反,不好意思拈菜吃,赵安德对着高腊梅的老大说:“闺女,别不好意思,都是一家人啦,随便拈菜吃。”就是杨华树一声不吭,不知说什么好,怎么做好。杨华荣说:“哥,你也主动点呀,像个客人似的。”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这笑声比以往任何时候的笑声都大,更加打破了田野里寂静。……
高腊梅兄妹六七个,家里一直很穷,读高中时就是勉勉强强的读完。她和于志坚是同班同学。她在学校时就喜欢一个人单独行动,很少和其他同学在一起玩,非常自卑。因为于志坚当时也喜欢一个人呆在安静的地方,所以,有很多次数和她碰在一起。在军队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时,一开始,农村的孩子们是走读,早出晚归。前面说过,中午是吃自己带去的盒饭。学校给他们安排了专门热饭的工人。他们到了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把饭盒送到热饭的地方。最有意思的是到了中午放学的时候,农村的孩子们很快的从整个人群中分离开来,向热饭的地方走去,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群。一群是穿得暖暖和和整整齐齐昂首挺胸有说有笑的;一群是穿得破破乱乱冻得揣手捂腰直打哆嗦的。这些农村的孩子们到达目的地后都非常准确的从蒸笼里拿出自己的饭盒,就是有相同的饭盒,也都各自做有特殊的标记。这地方没有餐厅也没有棚子,来时比较集中,走时就很分散,谁吃的什么一般都不去观察或过问。一天中午,于志坚饭盒里全部是蒸红薯,就一个人跑到了一个比较隐蔽又避风的地方去吃。他吃着吃着,一个女生也突然走了过来,这女生看见有人在这里,扭头就走。于志坚抬头望去,发现是他们一个班的,他想说这地方要是你的我就走,又没好意思出口,就很快的把这非常简单的午饭吃完了。班上同学慢慢熟悉之后,于志坚才知道她叫高腊梅。一个学期后,他们从走读变为住读。伙食上,吃粮是自己从家里带。高腊梅因拿不出同样的粮食来,就不住读,继续走读。他们转到红桥高中后,开学没几天,全国批林整风运动深入到了学校,一时间,老师学生都参与到了整风运动中。读报纸,学社论,印小册子,写批判文章。这中间,有时还要下到生产队劳动,上文化课的时间就不多了。喜欢学习的于志坚感到非常无聊,他经常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坐在水渠边看书。一次,他又到老地方看书,高腊梅也去了,她一看见于志坚,很不好意思,扭头就离开了。于志坚抬头一望,是高腊梅,他在想:怎么这么巧,这地方她也经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