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乌克兰边境地区本身,就是沙皇俄罗斯帝国用武力侵占的罗马尼亚的故有领土,这里的居民热烈欢迎自己的同胞,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以想象得到,就是大量的乌克兰军队发生的大量主动投降事件,也不足为奇。
在沙俄帝国延续来的苏联,国家奉行的仍然是大俄罗斯主义的民族政策。制定民族政策时难免偏心,真正从中得益的是俄罗斯族和白俄罗斯族,他们才是苏联国家的社会基础,俄罗斯族和白俄罗斯族人在遭受外界侵犯时必定竭力维护自己的民族利益。
一份资料中提到在德军向莫斯科方向进攻途中中,第二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大将在奥尔沙遇到了一位年老的沙皇时代的将军,他组织了一支俄罗斯游击队抵抗德军,游击队被德军包围后,古德里安大将劝说他投降,这位沙俄将军说道:“你们要是早来二十年,我们一定会伸开双手欢迎你们,但是现在太晚了,我们刚刚站起来,现在你们来了,又把我们推回到二十年前,现在我们在为俄罗斯打仗,在这个抵抗入侵的事业中,我们俄罗斯人是团结一致的。”
这代表了大多数俄罗斯人的看法。
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进发途中,德军进攻的是俄罗斯族生活了几百年的核心地区,自然也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俄罗斯人高昂的反抗精神是德军进攻莫斯科途中最大的敌人。
但民心向背也不是德军受阻于斯摩棱斯克的决定因素。
长孙花衣又查到了另一份情报资料,这份资料是日本柏林大使馆提供的,当时的形势是在1941年7月21日至1941年8月7日,苏联红军从别雷、亚尔采沃、罗斯拉夫利地域向斯摩棱斯克实施向心突击,任务是粉碎斯摩棱斯克以北及其以南的德**队集团,并在第21集团军地带内对德**队后方进行了奇袭。
苏联红军虽然在反攻过程中未能粉碎德**队中的斯摩棱斯克集团,未能取得显著战果,但却打破了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进攻。
为此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在8月19日呈送希特勒的报告中描绘了一幅阴暗的图画。
他在报告中说,补给品供应中断是中央集团军群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博克一再提到“补给品供应中断”和“兵力不足”。在三十万辆卡车中,百分之三十已损坏得无法修复,另有百分之四十需要大修或全面检修,只有百分之三十仍在使用。
重要的是中央集团军群每天至少需要三十一列火车运送补给品才能维持下去,但实际上奥尔沙火车站只缴获了十六列苏联宽轨火车。
博克尤其在报告中注明的是7月14日下午2:30分左右,苏军一个炮兵连数门bm-13-16火箭炮隔着奥尔沙河,发射了112枚火箭弹,打中了德军第12装甲师占领的奥尔沙火车站,当时德军正在这个靠近前线的供应站进行伤兵转运和物资集散,因为炮击来得太过突然,德军反应不及时,不仅使几乎全部的武器弹药油料被炸毁,十四列在车站和旁边中转车场内的宽轨火车也被炸毁无法修复。
随后德军第12装甲师对苏军这支炮兵连进行围剿,8月德军将其包围,苏军炮兵连打光全部弹药之后,他们将bm-13火箭炮全部炸毁,指挥官fljoow连长和他幸存的士兵高喊“苏维埃万岁!”集体自杀。
在博克元帅的报告中,奥尔沙火车站遇袭,军用物资大量损失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进发的过程中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首先中央集团军群油料储备只够两个月到三个月使用,而缴获苏联的宽轨油罐车在袭击中被全部炸毁。
其次德军坦克部队的实力,由于人员的伤亡和车辆的损坏,已降到编制定额的一半。灰尘、沙地和长途行驶使发动机严重磨损,而提供新的发动机进行替换很难,在只剩两列宽轨列车的情况下,若不把苏联的宽轨改为欧洲的标准轨,发动机和其它零配件的运输到前线几乎不可能。
第三是中央集团军群遭受的伤亡,虽只是苏联红军伤亡的一小部分,但远非轻微,四十四万人,其中九万四千人死亡。到8月初,分配给各处的补充兵员却只有二十一万七千人,可是他们到达各自的单位无疑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很多人在到达铁路运输终点奥尔沙之后,还需徒步行军前往各自的部队。
看到这,奥尔沙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死穴已基本明确,只要点中这个死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将陷入缺油料、少弹药、补充不上兵员的境地,就可以使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慢下来甚至停下来,苏联红军就可集中优势兵力,抓住时机绝地反击!
下一步长孙花衣必须找准点穴的时机。
在秩父宫,长孙花衣看到了只有雍仁亲王、首相兼陆相东条英机、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才能接触到的德军代号“台风”行动的情报资料。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计划先将莫斯科正面的苏联红军分为两个包围圈加以歼灭,然后顺势攻占莫斯科。进攻方法仍像战争初期那样,同时从三个方向给苏军以决定性打击。
“台风”行动将于10月2日开始实施,9月28日前各参战部队完成战略物资补给和兵员补充并进入出发阵地。
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
德军计划以各坦克集团实施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两地域合围歼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尔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沙俄帝国延续来的苏联,国家奉行的仍然是大俄罗斯主义的民族政策。制定民族政策时难免偏心,真正从中得益的是俄罗斯族和白俄罗斯族,他们才是苏联国家的社会基础,俄罗斯族和白俄罗斯族人在遭受外界侵犯时必定竭力维护自己的民族利益。
一份资料中提到在德军向莫斯科方向进攻途中中,第二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大将在奥尔沙遇到了一位年老的沙皇时代的将军,他组织了一支俄罗斯游击队抵抗德军,游击队被德军包围后,古德里安大将劝说他投降,这位沙俄将军说道:“你们要是早来二十年,我们一定会伸开双手欢迎你们,但是现在太晚了,我们刚刚站起来,现在你们来了,又把我们推回到二十年前,现在我们在为俄罗斯打仗,在这个抵抗入侵的事业中,我们俄罗斯人是团结一致的。”
这代表了大多数俄罗斯人的看法。
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进发途中,德军进攻的是俄罗斯族生活了几百年的核心地区,自然也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俄罗斯人高昂的反抗精神是德军进攻莫斯科途中最大的敌人。
但民心向背也不是德军受阻于斯摩棱斯克的决定因素。
长孙花衣又查到了另一份情报资料,这份资料是日本柏林大使馆提供的,当时的形势是在1941年7月21日至1941年8月7日,苏联红军从别雷、亚尔采沃、罗斯拉夫利地域向斯摩棱斯克实施向心突击,任务是粉碎斯摩棱斯克以北及其以南的德**队集团,并在第21集团军地带内对德**队后方进行了奇袭。
苏联红军虽然在反攻过程中未能粉碎德**队中的斯摩棱斯克集团,未能取得显著战果,但却打破了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进攻。
为此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在8月19日呈送希特勒的报告中描绘了一幅阴暗的图画。
他在报告中说,补给品供应中断是中央集团军群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博克一再提到“补给品供应中断”和“兵力不足”。在三十万辆卡车中,百分之三十已损坏得无法修复,另有百分之四十需要大修或全面检修,只有百分之三十仍在使用。
重要的是中央集团军群每天至少需要三十一列火车运送补给品才能维持下去,但实际上奥尔沙火车站只缴获了十六列苏联宽轨火车。
博克尤其在报告中注明的是7月14日下午2:30分左右,苏军一个炮兵连数门bm-13-16火箭炮隔着奥尔沙河,发射了112枚火箭弹,打中了德军第12装甲师占领的奥尔沙火车站,当时德军正在这个靠近前线的供应站进行伤兵转运和物资集散,因为炮击来得太过突然,德军反应不及时,不仅使几乎全部的武器弹药油料被炸毁,十四列在车站和旁边中转车场内的宽轨火车也被炸毁无法修复。
随后德军第12装甲师对苏军这支炮兵连进行围剿,8月德军将其包围,苏军炮兵连打光全部弹药之后,他们将bm-13火箭炮全部炸毁,指挥官fljoow连长和他幸存的士兵高喊“苏维埃万岁!”集体自杀。
在博克元帅的报告中,奥尔沙火车站遇袭,军用物资大量损失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进发的过程中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首先中央集团军群油料储备只够两个月到三个月使用,而缴获苏联的宽轨油罐车在袭击中被全部炸毁。
其次德军坦克部队的实力,由于人员的伤亡和车辆的损坏,已降到编制定额的一半。灰尘、沙地和长途行驶使发动机严重磨损,而提供新的发动机进行替换很难,在只剩两列宽轨列车的情况下,若不把苏联的宽轨改为欧洲的标准轨,发动机和其它零配件的运输到前线几乎不可能。
第三是中央集团军群遭受的伤亡,虽只是苏联红军伤亡的一小部分,但远非轻微,四十四万人,其中九万四千人死亡。到8月初,分配给各处的补充兵员却只有二十一万七千人,可是他们到达各自的单位无疑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很多人在到达铁路运输终点奥尔沙之后,还需徒步行军前往各自的部队。
看到这,奥尔沙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死穴已基本明确,只要点中这个死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将陷入缺油料、少弹药、补充不上兵员的境地,就可以使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慢下来甚至停下来,苏联红军就可集中优势兵力,抓住时机绝地反击!
下一步长孙花衣必须找准点穴的时机。
在秩父宫,长孙花衣看到了只有雍仁亲王、首相兼陆相东条英机、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才能接触到的德军代号“台风”行动的情报资料。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计划先将莫斯科正面的苏联红军分为两个包围圈加以歼灭,然后顺势攻占莫斯科。进攻方法仍像战争初期那样,同时从三个方向给苏军以决定性打击。
“台风”行动将于10月2日开始实施,9月28日前各参战部队完成战略物资补给和兵员补充并进入出发阵地。
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
德军计划以各坦克集团实施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两地域合围歼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尔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