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就想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表达一些特殊的心情,永远心痛的近代海军和国耻!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 m)
2004年6月,在山东威海卫很多热心的观众见证下,一个多世纪前的一艘非凡意义的战舰定远舰被重新一比一比例复制!而做到这一切的不仅仅是很多爱国人士和发烧友的努力,更要提到的是来自德国的一个博物馆主多年的夙愿,来到中国,看一眼定远舰停泊的海岸线并且把曾经船建造的原稿留给中国~~~~
又忆起那个沉浮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经历了最惨痛的侵略,五次侵略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战争!其中甲午海战彻底摧毁了中国并不强大完善的海军舰队~~~北洋舰队或者称为北洋水师!而当时清政府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依旧花费巨额~~据统计三百多万两白银购买了德国船厂制造的萨克森级战舰!当然选择德国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其他国家对清政府的经济科技封锁,另外也因为德国总理俾斯麦的促使!
作为新崛起的海军国家,德国的造舰技术在当时世界并不突出,此前各国外购军舰大都寻找传统海军强国英、法等国,没人会对海军尚弱的德国投以青眼。这次突如其来的中华订单无异于天赐的宣传良机,德国政府因此高度重视,接下订单造出军舰,不仅意味着德**舰出口史上零的突破,而且无疑这全新的铁甲舰将会成为当时亚洲霸主中华海军的主力,其带来的广告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德国人尽量给中华特使留下深刻的印象。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刷次考甫鱼雷厂、毛瑟枪厂等军工企业异常热情地邀请、接待了来自中华的访问者,在徐建寅的日记中有大量篇幅用于记载对这些厂访问的过程,大到工厂规模,小到工艺流程,乃至工人的薪水多寡,日常饮食内容都有详细记录。考察德国海军基地基尔军港时,装饰极其豪华考究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座舰“荷恩初良”号破天荒地悬起外国国旗——黄底青龙旗,提供给中华使者乘坐使用。在军港里,徐建寅第一次见到了将来要成为中华铁甲舰母型的德国最新式铁甲舰“萨克森”,陪同参观的基尔军港司令更是不厌其烦地向中华使者讲解铁甲舰的设计规则和作战要领,并反复强调当时海军战术的一条准则“总之迎敌时只有炮口向前,必不至恰受敌击也”。当然这位德国将军肯定不会忘了自己国家的生意,在向徐建寅一一介绍自己的妻子儿女同时,对于德国的新式铁甲舰“萨克森”大加溢美。
与热情洋溢的德国不同,英国人让中华的使者颇感失望。徐建寅等提出参观建造中的中华巡洋舰的要求竟然被英方蛮横地拒绝,为那几两艘军舰折腾地精疲力竭的英国人武断地认为,这些中华人是来挑刺的。之前因巡洋舰的谈判上中华使者就问之巨细,迎面的这盘闭门羹更加大了他们对英国的抵触情绪。未向英国人表示任何购买新铁甲舰的意向,中华特使便匆匆返回了德国。中华与德国签订了建造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之后近一个月,英国方才知悉消息,一向不可一世的英国人不得不对中华的外交及工程技术人员刮目相看,然而悔之已晚了。“年轻的中华外交官已在国际交往的实践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利用学得的专业知识和出使欧洲的有利地位,成功绕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束缚和限制,独立地按照本国要求,在国际市场上押先进军事装备,这反映了中华人对于西方军事技术的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曾纪泽依据德国海军部的标准,与伏尔铿造船厂草签了定造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造价620万马克。8天后,借一艘新船下水仪式,伏尔铿造船厂邀请德国海军司令以及中华特使徐建寅等参加宴会,席间,徐建寅即兴致祝酒辞,谓“……今我中华拟在伏尔铿船厂订造一船,足证我国与德国交谊之厚。尤愿伏尔铿厂用心制造,成此利器,俾将来中华武备之声名洋溢四海,而思以此船为始基……”,踌躇之志溢于言表,今日读来仍令人激动不已。第一号铁甲舰被命名为“定远”,英文名称tng yuen;10月9日,同型的第二号铁甲舰被命名为“镇远”,英文名称 yuen,中华海军的新时代悄然来临了。
徐建寅在当时的日记中称:“现在中华拟造之船,议仿‘英弗莱息白’及‘萨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似可列于当今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船……”。 这级让当时的中华人热血沸腾,又让后世的中华人魂牵梦绕的特殊军舰!在进入中国港口服役后,就开始了一身的悲壮之旅~~~~
同治六年(1867)清廷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建设北洋水师。而这时的周边国家对中华虎视眈眈,北洋舰队的地理位置及打击虚拟目标恰恰就在针对着狼子野心的日本\多现在的人一提到清政府就是懦弱,趋炎附势,卑微等等的字眼,其实清政府的最后垮台是历史必然的,到了那个阶段必然会有这样的过程,换其他政府结果也一样,可是在我们这里这样的比人来的代缴有点太高了!!!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观点,我仅仅把这些放在我的空间日志里,不喜勿喷!恰恰就是在晚清出现的爱国将领不胜枚举!邓世昌,张之洞,林则徐,关天培等等~~~但是无力回天!!
清政府的大总管李鸿章一生中也许做的最为光彩的一幕就是奉命建立北洋水师!
光绪元年(1875年),政府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李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此为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之始。1879年,向英国订造了两艘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1880年,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0年在天津设立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次年,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英人琅威、德人式百龄先后担任海军训练。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大部分还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海军。
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了两艘防护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两艘装甲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共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堪称当时全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往他处,如修建颐和园工程等。为慈禧六十大寿图个吉祥,最为荒谬的居然在颐和园里能工巧匠用精美的石雕雕刻了十艘大船却没有钱花费在海军上有官员甚至还赞颐和园石船雕刻为巧夺天工~~这真的是做的特别操蛋的事情!虽然颐和园建成了,富丽堂皇,可是后来的结果不用我再重复了吧!***!当时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但北洋水师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因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逐渐购置舰船,略有恢复。宣统元年(1909年)南、北洋海军被改编为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从此北洋水师之名亦不复存在了!
有人说李鸿章是真苦逼,任劳任怨,又不图名,就为了给朝廷老佛爷尽忠,眼巴巴跑到日本去谈马关条约,挨颗子弹首先不是想到自己的一条老命而是怎么能少赔点钱,少割点. 读近代史,李鸿章是不能略过的人。似乎中国的历史永远都是这种模式,盖棺定论你卖国了一辈子都是混蛋,曾经做过的有用功绩变得一文不值。但是清朝的中兴,谁又能说不是他的推动呢梁启超和李鸿章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对中国的历史、政治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梁和李绝非同一路线之上,政治理想有绝大不同,但梁对李惺惺相惜之情.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这是梁对李的一个总体印象,通篇读下来感觉对李的评价非常中肯,而且结合当时实际来说自然让人可信,不得不信。推李鸿章为晚清中国政界第虽有天之英才,然遇坎坷之世,不能尽其才,行其事,谋福于万民。然于朝廷乃不世之忠臣,吾国之民皆责章之行事,代罪也 非其有罪,乃无奈之举,吾怏怏之大国,举国之
李不是被批得与秦桧同流,就是被抬成近代第一能臣。教科上李的形象基本和丧权辱国连在一起 ,除了洋务运动(谈的不多)就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了,李鸿章几乎和卖国挂上了等号。把整个王朝的衰落推到李公身上,是不公平的,但他对于甲午战争,还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是役,李公一世英名付诸流水,但对他出使日本,被枪击,受重伤依然在坚持谈判,在这里我试问诸位,谁敢接这个烂摊子?谁在被枪击后还坚持谈判??因为我们在和平时代,要不然,~~~~~~
如果想详细了解李鸿章那就推荐大家去看梁启超的著作~~~走向共和!看了之后你会懂很多很多课本上不会告诉你的东西!
19世纪末,中国悲剧上升到了空前的程度,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正是“出英雄”的时候,可是翻遍历史,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大英雄,这未免不是一个遗憾。
2004年6月,在山东威海卫很多热心的观众见证下,一个多世纪前的一艘非凡意义的战舰定远舰被重新一比一比例复制!而做到这一切的不仅仅是很多爱国人士和发烧友的努力,更要提到的是来自德国的一个博物馆主多年的夙愿,来到中国,看一眼定远舰停泊的海岸线并且把曾经船建造的原稿留给中国~~~~
又忆起那个沉浮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经历了最惨痛的侵略,五次侵略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战争!其中甲午海战彻底摧毁了中国并不强大完善的海军舰队~~~北洋舰队或者称为北洋水师!而当时清政府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依旧花费巨额~~据统计三百多万两白银购买了德国船厂制造的萨克森级战舰!当然选择德国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其他国家对清政府的经济科技封锁,另外也因为德国总理俾斯麦的促使!
作为新崛起的海军国家,德国的造舰技术在当时世界并不突出,此前各国外购军舰大都寻找传统海军强国英、法等国,没人会对海军尚弱的德国投以青眼。这次突如其来的中华订单无异于天赐的宣传良机,德国政府因此高度重视,接下订单造出军舰,不仅意味着德**舰出口史上零的突破,而且无疑这全新的铁甲舰将会成为当时亚洲霸主中华海军的主力,其带来的广告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德国人尽量给中华特使留下深刻的印象。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刷次考甫鱼雷厂、毛瑟枪厂等军工企业异常热情地邀请、接待了来自中华的访问者,在徐建寅的日记中有大量篇幅用于记载对这些厂访问的过程,大到工厂规模,小到工艺流程,乃至工人的薪水多寡,日常饮食内容都有详细记录。考察德国海军基地基尔军港时,装饰极其豪华考究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座舰“荷恩初良”号破天荒地悬起外国国旗——黄底青龙旗,提供给中华使者乘坐使用。在军港里,徐建寅第一次见到了将来要成为中华铁甲舰母型的德国最新式铁甲舰“萨克森”,陪同参观的基尔军港司令更是不厌其烦地向中华使者讲解铁甲舰的设计规则和作战要领,并反复强调当时海军战术的一条准则“总之迎敌时只有炮口向前,必不至恰受敌击也”。当然这位德国将军肯定不会忘了自己国家的生意,在向徐建寅一一介绍自己的妻子儿女同时,对于德国的新式铁甲舰“萨克森”大加溢美。
与热情洋溢的德国不同,英国人让中华的使者颇感失望。徐建寅等提出参观建造中的中华巡洋舰的要求竟然被英方蛮横地拒绝,为那几两艘军舰折腾地精疲力竭的英国人武断地认为,这些中华人是来挑刺的。之前因巡洋舰的谈判上中华使者就问之巨细,迎面的这盘闭门羹更加大了他们对英国的抵触情绪。未向英国人表示任何购买新铁甲舰的意向,中华特使便匆匆返回了德国。中华与德国签订了建造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之后近一个月,英国方才知悉消息,一向不可一世的英国人不得不对中华的外交及工程技术人员刮目相看,然而悔之已晚了。“年轻的中华外交官已在国际交往的实践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利用学得的专业知识和出使欧洲的有利地位,成功绕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束缚和限制,独立地按照本国要求,在国际市场上押先进军事装备,这反映了中华人对于西方军事技术的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曾纪泽依据德国海军部的标准,与伏尔铿造船厂草签了定造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造价620万马克。8天后,借一艘新船下水仪式,伏尔铿造船厂邀请德国海军司令以及中华特使徐建寅等参加宴会,席间,徐建寅即兴致祝酒辞,谓“……今我中华拟在伏尔铿船厂订造一船,足证我国与德国交谊之厚。尤愿伏尔铿厂用心制造,成此利器,俾将来中华武备之声名洋溢四海,而思以此船为始基……”,踌躇之志溢于言表,今日读来仍令人激动不已。第一号铁甲舰被命名为“定远”,英文名称tng yuen;10月9日,同型的第二号铁甲舰被命名为“镇远”,英文名称 yuen,中华海军的新时代悄然来临了。
徐建寅在当时的日记中称:“现在中华拟造之船,议仿‘英弗莱息白’及‘萨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似可列于当今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船……”。 这级让当时的中华人热血沸腾,又让后世的中华人魂牵梦绕的特殊军舰!在进入中国港口服役后,就开始了一身的悲壮之旅~~~~
同治六年(1867)清廷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建设北洋水师。而这时的周边国家对中华虎视眈眈,北洋舰队的地理位置及打击虚拟目标恰恰就在针对着狼子野心的日本\多现在的人一提到清政府就是懦弱,趋炎附势,卑微等等的字眼,其实清政府的最后垮台是历史必然的,到了那个阶段必然会有这样的过程,换其他政府结果也一样,可是在我们这里这样的比人来的代缴有点太高了!!!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观点,我仅仅把这些放在我的空间日志里,不喜勿喷!恰恰就是在晚清出现的爱国将领不胜枚举!邓世昌,张之洞,林则徐,关天培等等~~~但是无力回天!!
清政府的大总管李鸿章一生中也许做的最为光彩的一幕就是奉命建立北洋水师!
光绪元年(1875年),政府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李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此为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之始。1879年,向英国订造了两艘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1880年,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0年在天津设立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次年,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英人琅威、德人式百龄先后担任海军训练。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大部分还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海军。
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了两艘防护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两艘装甲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共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堪称当时全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往他处,如修建颐和园工程等。为慈禧六十大寿图个吉祥,最为荒谬的居然在颐和园里能工巧匠用精美的石雕雕刻了十艘大船却没有钱花费在海军上有官员甚至还赞颐和园石船雕刻为巧夺天工~~这真的是做的特别操蛋的事情!虽然颐和园建成了,富丽堂皇,可是后来的结果不用我再重复了吧!***!当时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但北洋水师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因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逐渐购置舰船,略有恢复。宣统元年(1909年)南、北洋海军被改编为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从此北洋水师之名亦不复存在了!
有人说李鸿章是真苦逼,任劳任怨,又不图名,就为了给朝廷老佛爷尽忠,眼巴巴跑到日本去谈马关条约,挨颗子弹首先不是想到自己的一条老命而是怎么能少赔点钱,少割点. 读近代史,李鸿章是不能略过的人。似乎中国的历史永远都是这种模式,盖棺定论你卖国了一辈子都是混蛋,曾经做过的有用功绩变得一文不值。但是清朝的中兴,谁又能说不是他的推动呢梁启超和李鸿章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对中国的历史、政治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梁和李绝非同一路线之上,政治理想有绝大不同,但梁对李惺惺相惜之情.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这是梁对李的一个总体印象,通篇读下来感觉对李的评价非常中肯,而且结合当时实际来说自然让人可信,不得不信。推李鸿章为晚清中国政界第虽有天之英才,然遇坎坷之世,不能尽其才,行其事,谋福于万民。然于朝廷乃不世之忠臣,吾国之民皆责章之行事,代罪也 非其有罪,乃无奈之举,吾怏怏之大国,举国之
李不是被批得与秦桧同流,就是被抬成近代第一能臣。教科上李的形象基本和丧权辱国连在一起 ,除了洋务运动(谈的不多)就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了,李鸿章几乎和卖国挂上了等号。把整个王朝的衰落推到李公身上,是不公平的,但他对于甲午战争,还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是役,李公一世英名付诸流水,但对他出使日本,被枪击,受重伤依然在坚持谈判,在这里我试问诸位,谁敢接这个烂摊子?谁在被枪击后还坚持谈判??因为我们在和平时代,要不然,~~~~~~
如果想详细了解李鸿章那就推荐大家去看梁启超的著作~~~走向共和!看了之后你会懂很多很多课本上不会告诉你的东西!
19世纪末,中国悲剧上升到了空前的程度,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正是“出英雄”的时候,可是翻遍历史,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大英雄,这未免不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