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供精彩。
项庄赶到丹徒水师大营的次日,姜济也从番禺回来了。
闻听姜济的水师已经到了外海,项庄亲至埠头上迎接,在埠头上等了半个时辰,东方浩浩渺渺的江面上终于出现了个黑点,随着距离的接近,一艘桅杆断折、风帆破裂甚至连侧舷上都破开了好几个大洞的破船终于出现在了视野之中。
望着这艘破败不堪的“楚船”,项庄不禁有些黯然。
两年前从丹徒水师大营开拔时,姜济的水师船队可是拥有足足一百艘“楚船”,而且都是尖底翘艏的大海船,百艘大楚船,以十艘为一队,分成十队前往南美大陆探险,项庄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毕竟此时的航海技术有限。
虽说有自己假称托梦绘出的太平洋海图,但这海图毕竟很笼统,南太平洋上有多少岛屿以及这些岛屿的确切位置,项庄是绝对画不出来的,还有就是司南的精度也不高,在指向的精确性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得已项庄只能将船队分成十路,想的就是广种薄收,派出十路只要有一路回来就是胜利。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概率算术题。
由于航海技术的限制,一百艘楚船结队同行,其生存概率绝不会比十艘楚船出海高出多少,项庄估计,能有半成的生存概率就很不错了,但是如果将船队分成十队,那么有船队成功返航的概率立刻就提高到了五成!
五成,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概率了!
项庄从未奢望过水师完完整整返航,他需要的仅仅只是几艘或者一艘船返航,只要水师能够带回蕃薯、土豆还有玉米,这次大航海冒险就成了。
但是,当项庄看到真的只有一路并且还只有一艘海船返航时,心下还是不免恻然,作为一个皇帝,项庄早已经见惯了生死,但对于水师的遭遇。心下却还是有些愧疚,若是再等几十年航海,这样的损失多半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说老实话,项庄已经等不及了,他迫切地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蕃薯、土豆、玉米这三种农作物引入华夏,他迫切地想要看到华夏族的人口出现爆炸式的大增长,他更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华夏族对远东、中亚以及东南亚实现有效统治!
破船缓缓地靠上了埠头。姜济匆匆步下舷梯,只见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双眼也深深地凹陷了下去,眸子里更充满了血丝。
项庄一眼望去竟险些没认出来,这是……姜济?!
“臣,水师中郎将姜济,叩见陛下!”姜济却仆地跪倒。
“叩见陛下,万岁……”姜济身后的水师将士也纷纷跪倒在地。
“姜爱卿平身。”项庄赶紧上前将姜济扶起,又向其余将士肃手道。“诸位将士也快快平身吧,平身……”
草草慰问了几句,项庄便急切地问道:“姜爱卿。可曾到过极东大陆?”
姜济长叹了口气,神情黯然地回答道:“臣也不知那是不是极东大陆,不过臣的确是按照大王所授的航海图,一直向着东方偏南航行,期间虽颇多困难,但在航行九个月后却终于驶抵了一块新的大陆,也找着了大王说的那几种东西。”
期间颇多困难,此时姜济说来似乎轻轻巧巧,可项庄却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来。这九个月是何等的惊心动魄,太平洋上巨大的风暴,荒凉小岛上的野人野兽,以及浩渺大洋上因为找不到补给而造成的恐慌,每一样都是要人命的。
不过项庄显然已经顾不上安慰姜济了。当下急切地道:“东西呢?”
姜济回头一招手,便有六名水师将士从船上抬下了三只藤筐,项庄急定睛看去,发现筐里果然便是他朝思梦想的东西,半筐土豆、半筐蕃薯还有小半筐玉米粒。项庄抓起一把土豆以及一把玉米粒看了又看,闻了又闻,最后忍不住仰天长笑起来。
姜济不明所以,小心翼翼地道:“大王,臣原本带了足足百筐,不过快到番禺之前的几个月,船上实在是没有吃的了,所以……”
“没事没事,有这些就够了,足够了。”项庄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又回头吩咐身后站着的丹阳郡守道,“周郡守,你马上回去安排,朕需要百亩最肥沃的地,还要一百个最有经验的老农,再发一千府兵听调!”
“喏!”丹阳郡守领命,匆匆去了……两个月后,直到地里长出禾苗、土豆芽,再将蕃薯苗迁插下地,又安排丹阳郡守细心照料这十亩良田,项庄才意犹未尽地回了洛阳,不过四个月后,项庄还会再来,那时候播下的蕃薯、土豆还有玉米差不多都该成熟了。
回到洛阳,项庄便开始安排对高句丽用兵。
此时距离天下大一统虽然才刚刚过去两年,像关中、燕地、齐地以及淮南等地,甚至还没有完全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但新生的华夏帝国还是迫不及待地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战,高句丽就是华夏帝国第一个拿来开刀的目标。
历史上同一时期的大汉帝国足足休养生息了近百年,才终于攒下足够的国力,然后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对匈作战,但这个时空的华夏帝国却将这一过程提前了半个世纪,别看这个时空的楚汉相争持续更久,但华夏帝国的国力却远非大汉帝国能比。
这得益于项庄推行的鼓励士农工商的国策,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原来的楚国现在的华夏帝国拥有了规模庞大的工商业,工商业的兴盛就带来了国库的充裕,再加上手工业对农业技术的反哺,以致原本楚国治下各郡连年丰收,两仓存粮是堆积如山。
至于手工业为何会对农业技术形成反哺,原因很简单,因为手工业会吸收大量的壮年劳力,这些壮年劳力投身手工业,就必然会对农业造成影响,为了弥补或者消除影响,就只能从耕作技术以及生产工具上想办法,这就催生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譬如立足于铁制犁耙的深耕细作技术,譬如水车,譬如立足于水车的井灌技术,再譬如间作技术、轮作技术等等,在农民的探索、以及太学学员(太学有一个公输车负责的科研机构,搞发明可以获得爵位)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农业技术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国库里面钱粮充足,再加上战功奖励机制,新生的华夏帝国上到皇帝、下到黎庶百姓都拥有很强烈的对外用兵意愿,作为皇帝,想要开疆拓土、开创不世之功勋,作为武将,想要斩立战功,得到应有的封赏,作为百姓,也希望自家子弟能够获得战功。
历史上的大秦帝国,在耕战体系的激励之下,那就是一架畸形的庞大的战争机器,新生的华夏帝国在士农工商等各个层面上的发展更加全面,战争动员能力绝对不输于大秦帝国的耕战体系,战争的持续能力更是要强出许多。
所以,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也就不可避免了。
至于为什么选择高句丽作为第一个讨伐对象,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高句丽紧邻辽东,相隔不是太远,其次,高句丽是农耕文明,不像匈奴、月氏等游牧民族,打不过他们就会遁入大漠或者戈壁滩中,让你人影都找不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句丽正处扩张上升期。
只要灭掉高句丽,远东地区剩下的几个敌人,无论是乌桓人、鲜卑人、扶余人还是箕子朝鲜,都不可能再挑战华夏帝国了,当然,现阶段只可能是征服,要想对远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统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今日恰逢月初大朝,刚落成的大华宫奉天殿里百官群集。
富丽堂皇的大殿上,华夏帝国始皇帝项庄高踞宝座之上,玉阶之下则摆着太子项政的御案,项政身披五爪龙袍,其形制与项庄身上的龙袍毫无二致,父子俩便是头上的冠冕也是一般无二,都是十二道旒。
项庄在用这种方式订立规矩,这才是真正的国之储君。
项庄之所以这么做,不仅仅只是为了树立太子的权威,他还有更深远的考虑,因为项庄觉得历史上的皇位继承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太子只能从现任皇帝的子嗣中选拔,选择余地小、很难保证下一任皇帝的素质不说,有时候还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
如果现任皇帝来个暴卒,年幼的太子仓促登基,更是问题严重,导致皇权中断也是有可能的,历史上因为主幼而出现动荡的先例不胜枚举,譬如说汉惠帝、譬如说汉献帝,而最为臭名昭著的恐怕就是满清末年的垂帘听政了。
所以,项庄决心破除这种不合理的皇位继承制度,无论如何也不能出现未满十八岁又没有随朝参政经验的皇帝,确立并巩固项政的储君地位,令其随朝参政并赋予人事任免的极大话语权,就是项庄踏出的第一步。
项庄的目光从群臣脸上扫过,最终定格在项政脸上,问道:“太子,关于东征高句丽的统兵大将,你可有合适的人选?”!~!
项庄赶到丹徒水师大营的次日,姜济也从番禺回来了。
闻听姜济的水师已经到了外海,项庄亲至埠头上迎接,在埠头上等了半个时辰,东方浩浩渺渺的江面上终于出现了个黑点,随着距离的接近,一艘桅杆断折、风帆破裂甚至连侧舷上都破开了好几个大洞的破船终于出现在了视野之中。
望着这艘破败不堪的“楚船”,项庄不禁有些黯然。
两年前从丹徒水师大营开拔时,姜济的水师船队可是拥有足足一百艘“楚船”,而且都是尖底翘艏的大海船,百艘大楚船,以十艘为一队,分成十队前往南美大陆探险,项庄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毕竟此时的航海技术有限。
虽说有自己假称托梦绘出的太平洋海图,但这海图毕竟很笼统,南太平洋上有多少岛屿以及这些岛屿的确切位置,项庄是绝对画不出来的,还有就是司南的精度也不高,在指向的精确性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得已项庄只能将船队分成十路,想的就是广种薄收,派出十路只要有一路回来就是胜利。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概率算术题。
由于航海技术的限制,一百艘楚船结队同行,其生存概率绝不会比十艘楚船出海高出多少,项庄估计,能有半成的生存概率就很不错了,但是如果将船队分成十队,那么有船队成功返航的概率立刻就提高到了五成!
五成,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概率了!
项庄从未奢望过水师完完整整返航,他需要的仅仅只是几艘或者一艘船返航,只要水师能够带回蕃薯、土豆还有玉米,这次大航海冒险就成了。
但是,当项庄看到真的只有一路并且还只有一艘海船返航时,心下还是不免恻然,作为一个皇帝,项庄早已经见惯了生死,但对于水师的遭遇。心下却还是有些愧疚,若是再等几十年航海,这样的损失多半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说老实话,项庄已经等不及了,他迫切地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蕃薯、土豆、玉米这三种农作物引入华夏,他迫切地想要看到华夏族的人口出现爆炸式的大增长,他更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华夏族对远东、中亚以及东南亚实现有效统治!
破船缓缓地靠上了埠头。姜济匆匆步下舷梯,只见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双眼也深深地凹陷了下去,眸子里更充满了血丝。
项庄一眼望去竟险些没认出来,这是……姜济?!
“臣,水师中郎将姜济,叩见陛下!”姜济却仆地跪倒。
“叩见陛下,万岁……”姜济身后的水师将士也纷纷跪倒在地。
“姜爱卿平身。”项庄赶紧上前将姜济扶起,又向其余将士肃手道。“诸位将士也快快平身吧,平身……”
草草慰问了几句,项庄便急切地问道:“姜爱卿。可曾到过极东大陆?”
姜济长叹了口气,神情黯然地回答道:“臣也不知那是不是极东大陆,不过臣的确是按照大王所授的航海图,一直向着东方偏南航行,期间虽颇多困难,但在航行九个月后却终于驶抵了一块新的大陆,也找着了大王说的那几种东西。”
期间颇多困难,此时姜济说来似乎轻轻巧巧,可项庄却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来。这九个月是何等的惊心动魄,太平洋上巨大的风暴,荒凉小岛上的野人野兽,以及浩渺大洋上因为找不到补给而造成的恐慌,每一样都是要人命的。
不过项庄显然已经顾不上安慰姜济了。当下急切地道:“东西呢?”
姜济回头一招手,便有六名水师将士从船上抬下了三只藤筐,项庄急定睛看去,发现筐里果然便是他朝思梦想的东西,半筐土豆、半筐蕃薯还有小半筐玉米粒。项庄抓起一把土豆以及一把玉米粒看了又看,闻了又闻,最后忍不住仰天长笑起来。
姜济不明所以,小心翼翼地道:“大王,臣原本带了足足百筐,不过快到番禺之前的几个月,船上实在是没有吃的了,所以……”
“没事没事,有这些就够了,足够了。”项庄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又回头吩咐身后站着的丹阳郡守道,“周郡守,你马上回去安排,朕需要百亩最肥沃的地,还要一百个最有经验的老农,再发一千府兵听调!”
“喏!”丹阳郡守领命,匆匆去了……两个月后,直到地里长出禾苗、土豆芽,再将蕃薯苗迁插下地,又安排丹阳郡守细心照料这十亩良田,项庄才意犹未尽地回了洛阳,不过四个月后,项庄还会再来,那时候播下的蕃薯、土豆还有玉米差不多都该成熟了。
回到洛阳,项庄便开始安排对高句丽用兵。
此时距离天下大一统虽然才刚刚过去两年,像关中、燕地、齐地以及淮南等地,甚至还没有完全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但新生的华夏帝国还是迫不及待地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战,高句丽就是华夏帝国第一个拿来开刀的目标。
历史上同一时期的大汉帝国足足休养生息了近百年,才终于攒下足够的国力,然后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对匈作战,但这个时空的华夏帝国却将这一过程提前了半个世纪,别看这个时空的楚汉相争持续更久,但华夏帝国的国力却远非大汉帝国能比。
这得益于项庄推行的鼓励士农工商的国策,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原来的楚国现在的华夏帝国拥有了规模庞大的工商业,工商业的兴盛就带来了国库的充裕,再加上手工业对农业技术的反哺,以致原本楚国治下各郡连年丰收,两仓存粮是堆积如山。
至于手工业为何会对农业技术形成反哺,原因很简单,因为手工业会吸收大量的壮年劳力,这些壮年劳力投身手工业,就必然会对农业造成影响,为了弥补或者消除影响,就只能从耕作技术以及生产工具上想办法,这就催生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譬如立足于铁制犁耙的深耕细作技术,譬如水车,譬如立足于水车的井灌技术,再譬如间作技术、轮作技术等等,在农民的探索、以及太学学员(太学有一个公输车负责的科研机构,搞发明可以获得爵位)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农业技术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国库里面钱粮充足,再加上战功奖励机制,新生的华夏帝国上到皇帝、下到黎庶百姓都拥有很强烈的对外用兵意愿,作为皇帝,想要开疆拓土、开创不世之功勋,作为武将,想要斩立战功,得到应有的封赏,作为百姓,也希望自家子弟能够获得战功。
历史上的大秦帝国,在耕战体系的激励之下,那就是一架畸形的庞大的战争机器,新生的华夏帝国在士农工商等各个层面上的发展更加全面,战争动员能力绝对不输于大秦帝国的耕战体系,战争的持续能力更是要强出许多。
所以,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也就不可避免了。
至于为什么选择高句丽作为第一个讨伐对象,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高句丽紧邻辽东,相隔不是太远,其次,高句丽是农耕文明,不像匈奴、月氏等游牧民族,打不过他们就会遁入大漠或者戈壁滩中,让你人影都找不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句丽正处扩张上升期。
只要灭掉高句丽,远东地区剩下的几个敌人,无论是乌桓人、鲜卑人、扶余人还是箕子朝鲜,都不可能再挑战华夏帝国了,当然,现阶段只可能是征服,要想对远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统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今日恰逢月初大朝,刚落成的大华宫奉天殿里百官群集。
富丽堂皇的大殿上,华夏帝国始皇帝项庄高踞宝座之上,玉阶之下则摆着太子项政的御案,项政身披五爪龙袍,其形制与项庄身上的龙袍毫无二致,父子俩便是头上的冠冕也是一般无二,都是十二道旒。
项庄在用这种方式订立规矩,这才是真正的国之储君。
项庄之所以这么做,不仅仅只是为了树立太子的权威,他还有更深远的考虑,因为项庄觉得历史上的皇位继承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太子只能从现任皇帝的子嗣中选拔,选择余地小、很难保证下一任皇帝的素质不说,有时候还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
如果现任皇帝来个暴卒,年幼的太子仓促登基,更是问题严重,导致皇权中断也是有可能的,历史上因为主幼而出现动荡的先例不胜枚举,譬如说汉惠帝、譬如说汉献帝,而最为臭名昭著的恐怕就是满清末年的垂帘听政了。
所以,项庄决心破除这种不合理的皇位继承制度,无论如何也不能出现未满十八岁又没有随朝参政经验的皇帝,确立并巩固项政的储君地位,令其随朝参政并赋予人事任免的极大话语权,就是项庄踏出的第一步。
项庄的目光从群臣脸上扫过,最终定格在项政脸上,问道:“太子,关于东征高句丽的统兵大将,你可有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