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方行物一直给赵德昭汇报最近军器监的事情,不过在赵德昭眼中并没有多大的进展,所有的灵感仿佛被束缚一般,没有激发出人心底的那一种潜力。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会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一个人的思想。

    一个人最根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幸好这个时代并不是程朱理学被统治者肆无忌惮推行的时代,也不是被清妖用弟子规、文字狱扼杀的时代,堂堂民族的脊骨以及精神还在,只要往好的方向发展,所有的一切就会变化,如今大宋还只是沉睡在婴儿期。

    这个时代有不好的一面,也有杰出的一面,所有的一切都亟需变革,亟需核心。

    所以需要变革,剔除一些不好的东西。

    人就应该是万物的统治者,这是自然赋予人的意义。

    所以人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眼下大宋商业繁华,商业的繁华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而今大宋就是如此,赵德昭对此还是非常慰藉的。

    在军事上,大宋也比历史上强盛了不少,江南大部的平定,即扩张了大宋的疆域,同事也给大宋开拓南方提供了场地,南方一些荒地被开垦出来,许多地方成为了鱼米之乡,对自然环境也没有造成多大的破坏。

    如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水泥驰道,从润州到杭州的一条水泥驰道也在修建当中,从北方登州港一路南下,福船等海船沿着海岸线,依次到达上海港港口、西府港口、泉州刺桐港以及流州基隆港、高雄港、广州港等。

    南方水热充沛,适合种植稻谷,占城的水稻种子在今春季节也已经依次播种下去,而在南方水田里面,占城水稻的种子已经发芽抽根,清水当中便出鞘了绿意。

    从广州河岸两地的水田,再到荆湖平原、江汉、淮河、常州、乃至北方都依次开始春耕中。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眼下要做的事情还有许多,现在还是专心北方之战。

    北方才是关键。

    赵德昭今日在军器监并没有见到魏丕,他是东京留守,要为天子守备京畿之地,从政务上、军务上、商业上等等都要为大宋考虑,天子出京,他也要防备那些暗中蠢蠢欲动的实力趁机起跳……这一段时间忙得赵德昭有些身心疲惫。

    ……赵德昭在军器监内巡视了一会儿,方行物越说越起劲,仿佛在他的身上有永远使用不完的力气。

    赵德昭也是暗暗欣喜,看样子在军器监内工匠们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

    而在军器监外几百步外,小贵子急匆匆地驾着马车到了汴水旁边,这一座小型的类似村子一般的建筑用围墙围了起来,围墙的四周则守候了不少的禁军将士,任何人只要随意踏入此地,就是死,只有皇帝的首肯才能出入。

    小贵子焦急地候在门口,他的衣衫上面沾满了一些零星的黄色小花瓣,小贵子知道这里的规矩,而这日的阳光有些猛烈,天空中并没有层层云团,小贵子内层的衣衫都湿透了。

    赵德昭在军器监内逛完了,他打算就近去一家酒楼用午膳,这里最近的酒楼就是西施酒楼,乃是赵德昭赞助给商浩斌开的,做事情是要钱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军器监的大门一开,门口的小贵子动了动身子,往里面看着,他顾不得擦汗,激动地唤道:“殿下。”

    赵德昭见小贵子这副急迫样子,以及他衣衫上面的黄色花瓣,在平时的时候小贵子是最注重着装规准的,如今却显得有些狼狈,他当即问道:“小贵子你怎么也来了,可有大事?”

    小贵子激动叫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殿下,你让西域藩商找的棉花已经找到了。”

    赵德昭惊喜道:“哦?他们在哪里?速带我去看看。”棉花这一种植物,他让人找了许久,都未曾找到。

    棉花这一种植物,原产于印度与阿拉伯,在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的生活中只有填充被褥的木绵花,而在南北朝之时,也只是在边疆地带种植。

    如今藩商已经给他找到了,这就好比在茫茫大海的海底捞出了一根细小的针头,却让赵德昭高兴了许久。

    小贵子见自家主人高兴的样子,他知晓赵德昭的心思,至于自家主人为何看重此物,小贵子却是摸不着头脑,这听起来不过就是一种花,难不成是一种稀世的灵丹妙药,眼下小贵子也只好这么猜测,随即他道:“殿下,大食藩商梅乐芝、柯丽芝已经到了如家,殿下的马车在桥头,我去驾车过来。”

    小贵子口中所说的大食藩商梅乐芝、柯丽芝他们是沿着海上的线路而来,而且他们二人与骆驼在海外相识,如今他们二人已在开封。

    ...

    如家,如今是一片安乐地。

    如家的外侧,有一大片的田地,围绕水田的一侧则是种植了一大片的油菜,眼下气温升得过快,田野的油菜已经零星地开出了一些黄花,一阵风吹来,满是油菜花的味道。

    而小贵子身上的黄色花瓣就从这里带过来的。

    马车沿着水泥路,过了新造的廊桥,从一片油菜花的地里开过,周围的一切让人满是惬意,油菜花的尽头则有几十个连缀在一起的人工鱼塘,在鱼塘两侧则种植着桑树。

    过了第二座石桥,就到了如家了。

    如家有现代的别墅,也有唐宋风格的建筑,更有一些来自西域风格的建筑,虽然建筑风格多了一些,却也是文化交流的体现,而且纵观整个大宋天下,这里的建筑格式倒是丰富多变,

    如家东西两侧是一条商业街,东西两头都是市场,东侧的是沃万家,西侧的是康庄。

    沃万家与康庄的风格都是大宋本土的风格,也就是唐宋中古的风格。

    这里桥梁众多,一座座独特的桥梁都代表了一部部浓缩的建筑史,它们在汴水河道上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你在桥上看风景,却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赵德昭从车窗内掀起车帘看着,也在感受这里的变化。

    魏王赵德昭的车马在如家以及沃万家这里就是一个标志,赵德昭车马一停下,就有热情的商人以及乡绅走了过来,问长问短的,赵德昭一脸无奈,人怕出名猪怕壮,他也只是寒暄几句,就委婉地拒绝了他们的好意,这些人并没有失望,他们当是赵德昭公务繁忙,也只好暂时回去了。

    小贵子指着远处停靠在码头上的三角帆船以及不远处的一间客栈,道:“殿下,那一艘三角帆船停靠的码头就是大食藩商梅乐芝、柯丽芝他们的船只,他们约殿下在客栈会面呢。”

    “唔。”

    到了十里坡客栈,赵德昭与小贵子二人便入了客栈。

    约定的时辰到了,木楼上面隐隐约约地传来了一阵阵急促的脚步声,赵德昭听声音大概是两个成年男子的脚步声。、

    楼上走下来两个穿着宋人圆领长衫的番邦人,颧骨高耸,见着赵德昭的时候,二人的眼珠子滴溜溜得转着。

    小贵子在赵德昭的耳边嘀咕了一下,赵德昭便点点头。

    赵德昭用汉语道:“梅乐芝、柯丽芝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大宋。”

    梅乐芝、柯丽芝虽然是大食商人,但是他们常年在大食与宋国之间来往,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以倒是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话。

    “梅乐芝(柯丽芝)见过魏王殿下。”梅乐芝、柯丽芝用标准的礼节微微对着赵德昭躬身道。

    赵德昭急切问道:“梅乐芝、柯丽芝,你们所说的那一样物事现如今在何处?”

    梅乐芝、柯丽芝立即让他们的仆人梵德从客栈房间内拿来三盆植物。

    仆人梵德依次拿来三盆棉花,然后摆在桌子上给赵德昭看。

    这三盆内,只有绿色的秧苗,赵德昭看了一下大概有一个食指那么长,还是幼苗了。

    这个就是棉花的秧苗,赵德昭还是认识这种植物的,在后世他们家亲戚就是种棉花的,按照这植物开看,这些花应该是白色的棉花,随即赵德昭又问梅乐芝、柯丽芝是否有种子。

    仆人梵德当即从一个黑色的口袋中掏出四五个干瘪的,且有白色棉絮从里面显露出来的蒴果。这硕果也叫棉铃。蒴果的裂缝沿心皮纵轴方向分开,犹如一朵绽放的花骨头,白色的棉絮里面夹杂了不少黑色的棉籽。

    赵德昭用手瓣开一个卵圆形的蒴果,用力撕扯白色棉絮,然后将种子从棉絮里面剥离出来,这些种子就是棉花的棉籽了,如今夹杂了一些棉花。

    “不错,这就是我要的。”赵德昭点头笑着,然后道,“你二人如此辛苦,也算是对我大宋子民、大宋社稷功不可没,日后皇帝出征归来,我自然会禀告于他。”

    梅乐芝、柯丽芝明白赵德昭说的话,他二人听后立即感恩涕零,跪倒在了地上。

    “你二人起身罢。”

    “谢殿下。”

    ……

    如今有了棉籽以及三盆棉花秧苗,赵德昭便打算在如家里面试着种植棉花这一类,将来他就可以在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南疆棉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内推行种植棉花了。

    赵德昭从客栈出来后,便去了如家的耕种地区,在这里他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院子,而在小院子内,还有一间用玻璃搭建的小小温室,专门是用来培育一些新的品种的,去年就是在这里试着种植了土豆等物,今年他便要在这里种植棉花了。

    棉花对于赵德昭而言确实是太过于重要了,从秦汉至唐宋一千多年的时间内,百姓以丝绸、麻料等为主,乃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而且丝绸等物的破损过大,不易多年使用。

    除此之外,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也是相当费力,也是导致丝绸的价格不菲的缘故。

    如今大宋朝廷沿用的是后周时期的制度,也就是说规定缴纳官府者,一匹紬绢幅阔2尺5分,重12两,长42尺(依1宋尺为31厘米计,约折合113,866,866米)。

    大宋官府的布帛,主要供军队与官员之用。历史上北宋中期,禁军将士平均每年春冬,发放紬绢6匹,绵12两,6匹紬绢约折合78米。

    ……若是使用棉花则可以解决军队的着装以及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等。从穿着、医疗、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会有极大的改变,改变整个大宋社会。

    赵德昭想着此事,然后依次命人将三盆棉花放入了温室当中,而其他的棉籽他也只是取了一些,在温室内种了起来。

    ……

    ps.

    1《宋代植棉考》:宋朝闽广地区广泛种植木绵,吉贝布的生产,已不限于海南岛。到南宋时,两浙和江南的植棉,已有推广的趋势。

    2宋太宗时,据《宋会要》食货37之2,令川陕各州罢织各种精致丝织品上贡,“只织买绫、罗、紬、绢、駞布、木绵等”,可知西川已有棉布生产。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天宋武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夏侯皓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夏侯皓月并收藏天宋武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