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二年的仲夏夜,涣哥儿相会了丫头。..
他曾不止一次看到鹅湖山的景色,举目高处,忽见得两座山峰尤为俊秀和突出,村里人传言,说那两座山峰是放牛娃和幺妹子变的。
放牛娃和幺妹子有好多唱也唱不完的歌儿,好听得很的,以前丫头就会唱,可惜那时的涣哥儿是个草包,更听不懂本地腔调,后来他阅历增长,去了潭州,又曾听人唱过许多歌谣。其“不耻下问”,问姑娘家这些歌儿是哪里来的,姑娘们说是土家人的土山歌,歌词很美。
正道是:“高山下雪低山流,今夜陪歌我开头。新打剪子新开口,剪出牡丹配绣球。哎呀,阿妈呀,青草绿草花。哎呀,阿妈呀,闺女要出嫁。哎呀,阿妈呀,养我这般大。哎呀,阿妈呀,舍不得离开家……”
若涣哥儿是放牛娃,丫头就是幺妹子。
刘涣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他竟会在穿梭时空的千百年前,相会这一场乡土间的爱情——他不得不承认了,这就是爱情,只是有些不合时宜罢……
丫头没有说话,渐渐地抽泣声也消失了,软绵绵地窝在涣哥儿的怀抱里,能多呆一刻,都是极好的。
刘涣也不敢说话,他怕自己一开口,便会打搅这份天地人和的宁静,有得溪流哗啦,鸟鸣求友,风拂柳枝,月影斜斜,一切早已足够,此时无声胜有声,多一句都是糟践,都是对怀抱中少女的不负责任。
时日更加久了,这两人如凝固了一般,呼吸也平缓下去。
那恼人的叶二娘朝后面追来,一个惊呼道:“哟,真是上辈子的鸳鸯么,抱了这般久还不放开,不害臊哟。”
丫头脸皮薄,心不甘情不愿地挣脱了涣哥儿的怀抱。
刘涣干咳一声。忽而心中失落,透着夜色恨了一眼叶二娘,不爽道:“甚么害臊不害臊的,我自和丫头郎情妾意,却不见得碍你甚么眼了,你惊呼作甚?便是嫂子又如何,连起码的礼仪和教养都不要了么?”
叶二娘听他这话说得极重。他涣哥儿又是朝廷重臣,当世大官儿。迅疾心中一怔,暗道真不该这般鲁莽的,若被自家汉子知晓,还不被打屁股么。但她也是聪明,立马转移了话题,微微一个欠身,恭敬道:“刘大人,老爷子说备好了宴席,叫贱妇来唤你一声。”
刘涣却道:“不去!烦请你回去通禀一声。说我今夜不回家去的。”
丫头不待黑娃婆娘答复,急道:“那怎么行的?你不回去,老爷子可不高兴。”
刘涣温柔道:“不碍事的,反正我此番回来,要小住几日的,好丫头,走。随哥儿去,哥儿给你抓鱼吃!”
丫头最是乖巧,从来喜欢听涣哥儿安排,便和他去了小河边,把叶二娘迈在身后。
不多时来到小河旁,涣哥儿找来干柴、脱了鞋袜、手握一根尖竹竿。扑通一声跳进河里去。
丫头就在岸边生气了火,找来几块被河水冲刷得极为滑溜的石头,围成一方简易的灶火。
那火光在清风里面跳动,把丫头清瘦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河里的涣哥儿不时就从里面扔出鱼儿来。当是时,星星也出来凑热闹,静悄悄地偎依在月亮的身旁。一句话也不多说……
刘涣时常在想,若当年他不去勾搭赵知县,不去招惹赵汝愚,不去冒皮皮写文章、作诗词,临安府也不会惦记他。他不去应科举,不去建学堂,不去结识历城八兄弟,便不会有后来的军旅事宜……
若都是那般,说不得也是极好的,到时候种上两三亩田地,守着鹅湖山当个小地主,守着丫头一辈子,也算是人生一大妙事了。
可惜都只是幻想而已,过去的事情,是不可能再回来的,除非这漫天星宿出了差错,来个光阴错乱,还有点机会……
一连几天过去,刘涣都是带着丫头游山玩水,村里人都在夸赞,说早些年就看好了的,这对人儿就是金童玉女,天造地设。
刘涣也很自在,实实在在地抛开了他的官架子,溶于民,乐于民。
如此一直等到初八日。
淳熙二年的六月初八日,陆九渊和朱熹终于在鹅湖山相会了。
那日人烟聚集,刘涣也猫在人群之中,看到一伙人“鸡鸣狗盗”地打招呼,脸上全是恭敬而虚伪的笑容,之后聚集在了鹅湖书院。
满堂弟子静坐院坝之中,刘涣也伪装在了里头,二话不说地盯着前方看。
北首台上几张凳子左右排列,两个德高望重之辈坐在了上首,一个是史浩,一个是赵汝愚。
陆九渊和他家哥哥还有一干追随者谦逊地坐在了右边,朱熹和吕祖谦则被奉为贵客,坐在了左首排。刘珙那厮屈尊与张老头还有虚相几个僧人,坐在了右首边的第二排。
不多时一个中年儒生模样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朝着史浩和赵汝愚行了一礼,正色道:“史相公、赵大人,没曾想今日是群贤毕至,这鹅湖书院好不热闹哟。我等都是客,一时间不好越俎代庖,还请二位高贤明示。”
刘涣细细一看,只见此人长得眉清目秀,可惜岁月的痕迹留在了他的脸庞,其双目之间,微微有些臃肿了,那一口长须倒是生得好看,想必此人便是吕祖谦无疑。
果不其然,但见得史浩微微一笑,道:“伯恭何必客套,你说的主客之词,用在老朽身上却不合适的,殊不知子直才是这信州的当家,老朽能在这鹅湖书院一会天下英才,还是拜了子直的恩德呢。”
史浩所称的“伯恭”,便是那吕祖谦的字,他这里否认了主人家的地位,将难题引给了赵汝愚。
赵汝愚今日本是不想来的,但听说刘涣那小子早来了信州,却不去探望他,他心中难免有气,也正好借此机会去看看故人。没曾想,这般阵势实在过于紧张,两个学者要吵架。史浩老狐狸想让他来主持,可不好办哟。他干笑一声,温和道:“诶,史相公这话就说得大了,恩德一词,汝愚可是当不起哟。但伯恭既心生美意,群集诸多英才于此。汝愚好不敬仰的,今有仲晦、子静二人于此。传闻二位高才对于治学一脉各有所论,汝愚也是犯了俗套,来看看热闹的。呵,依我看呀,不如……不如……不如就让伯恭来当主人家,也好给这满堂学子一个交代。”
吕祖谦闻言,心中很是愿意的,他当仁不让,正色道:“既然大人应允。那不才便不推迟了。哎,本是大好的事情,有幸得见高贤相会,修来的福分哟。子静、仲晦,二位贤才虽是初初相识,但神交已久,依我愚见。不如便借此机会,当着鹅湖书院满堂学子,说说自家的研究。”
陆九渊闻言,起身一一行礼,又朝朱熹道:“仲晦,你远来是客。我两学识观点一论,已然来往数回,九渊对仲晦的才学是无比佩服的,今日我这小小知县也算做了东家,便请仲晦不吝赐教,全了满堂学子的心意罢?”
朱熹闻言,长身而起。显得恭敬淡然,潇洒如意,偏非神色之间有些怯场。只见他今日穿了一袭长衫,四十四岁的身姿正是挺拔而有魅力的黄金时节,一方国字脸,两弯大浓眉,额头间时不时显出皱纹来,想必是他朱熹长时思索,见微而去知著,涉庞杂而去纳精细,治学不苟,方才养成的职业状罢……
其行走之间,一派大家风范,满身气度气质,比陆九渊要儒雅得多,真是个活脱脱的“文化人”,放在后世,便是无可厚非的知识分子了。
朱熹微微一笑,道:“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熹在子静面前、史相公和赵大人面前,可不敢当才学二字。曾在守孝期间,听闻信州鹅湖山下,古刹旁边,出了一个大才,姓刘名涣,可惜那时熹不能相交,是熹之损失。后来又与子寿相交,谈及天地人三极的妙事,再论治学致世的法门,好不快哉。可却不曾想,子寿之弟子静也是一个大才,所论‘心学’一途,熹问之如雷贯耳,振奋心神,而后仰慕不减,便与子静书信往来,所谓酣畅淋漓,平生快意。而今得伯恭相邀,来鹅湖山一游,熹更是欢喜无比了,毅然决然应允了伯恭。初到信州时,便与伯恭一同拜见了子直大人,畅游鄱阳湖畔,激情山水之间,行走之际,果然见得信州当地,人才辈出,高贤毕至,文有治国之能臣,武有安邦之将才……今日再来鹅湖书院,得史相公如此款待,得满堂学子如此重视,熹倍感惊慌,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若是子静有所高见,不如谈及而论,也给天下学子和高堂贤才们一个惊喜罢……”
陆九渊听他长论,好不啰嗦,心中嘀咕,暗道,“我就说你的治学方法太复杂冗繁,你偏非不相信,这还不是么,一句开场白讲了一大通,累也累死个人……”当然,这是陆九渊的心底话,他与朱熹文人相轻,但都是行的君子行径,当即不敢乱说,反而恭敬道:“诶,仲晦过谦了,九渊看来,不如趁着今日群信毕至,便请仲晦给学子们传道解惑,九渊甘为学子,俯首静听,以闻先生之大教诲!”
两人推来推去,刘涣在下面看都看得心烦了。还是人家陆祖谦出来调和,让朱熹先讲,朱熹推迟不过,复再长身而起,朝台下学子们行了一礼,款款而谈。
朱熹道:“高贤们,谈及教诲,熹是万万不敢当的,可熹沉静之中,倒是悟出几点治学之道,今日便涛涛而出,若有不对之处,还请方家斧正!”
学子们奉应道:“愿闻先生高议!”
朱熹微微一笑,道:“学子们,吾以为读书之法,当求一个理气之论,然何为‘理气’,熹有愚论——理乃先于尘世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比气更为根本,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理不能离气而立。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于归一,括为‘太极’。理乃物之规、事之律、伦理道义之基本准则;
读书当求一个静动之观,熹以为,理依气而生物,并于气展开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此乃一气分做二气,动是阳,静是阴,又分做金、木、水、火、土五气,散为万物;
读书当求一个心性理欲,‘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皆指理言,乃至善、完美无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于人身之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必有联系,再有,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从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
熹还以为,读书当求一个格物致知,当追一个凡尘美好。诚然,读书也好,做事也罢,到头来都是做人的道理,既明了做事之理,自然通晓为人之理,先庞杂、先涉猎、先广纳、先博闻强记、熟读古今,尔后见微知著,求同存异,归于一途,则可见大道,可观天地人三者奥妙……”
朱熹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讲了大道之言,堂下万马齐喑,鸦雀无声,或有沉思之状,或有期望之色,都在等着下文。
见此情形,朱熹再分而论之,将缥缈大道灌输于实际小理,谈了他所认为的读书求学的方法——朱熹认为年十五岁以下者,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年十五以后为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熹讲完了,一炷香也就烧尽了,可尽无一人有小动作,沉吟许久之后,满堂哗然,不晓得是哪个拍手叫好,而后是掌声雷动,震耳欲聋……
刘涣也暗暗佩服,这朱熹就是朱熹,果然名不虚传,不知他陆九渊要如何应对了?欢迎您来)
他曾不止一次看到鹅湖山的景色,举目高处,忽见得两座山峰尤为俊秀和突出,村里人传言,说那两座山峰是放牛娃和幺妹子变的。
放牛娃和幺妹子有好多唱也唱不完的歌儿,好听得很的,以前丫头就会唱,可惜那时的涣哥儿是个草包,更听不懂本地腔调,后来他阅历增长,去了潭州,又曾听人唱过许多歌谣。其“不耻下问”,问姑娘家这些歌儿是哪里来的,姑娘们说是土家人的土山歌,歌词很美。
正道是:“高山下雪低山流,今夜陪歌我开头。新打剪子新开口,剪出牡丹配绣球。哎呀,阿妈呀,青草绿草花。哎呀,阿妈呀,闺女要出嫁。哎呀,阿妈呀,养我这般大。哎呀,阿妈呀,舍不得离开家……”
若涣哥儿是放牛娃,丫头就是幺妹子。
刘涣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他竟会在穿梭时空的千百年前,相会这一场乡土间的爱情——他不得不承认了,这就是爱情,只是有些不合时宜罢……
丫头没有说话,渐渐地抽泣声也消失了,软绵绵地窝在涣哥儿的怀抱里,能多呆一刻,都是极好的。
刘涣也不敢说话,他怕自己一开口,便会打搅这份天地人和的宁静,有得溪流哗啦,鸟鸣求友,风拂柳枝,月影斜斜,一切早已足够,此时无声胜有声,多一句都是糟践,都是对怀抱中少女的不负责任。
时日更加久了,这两人如凝固了一般,呼吸也平缓下去。
那恼人的叶二娘朝后面追来,一个惊呼道:“哟,真是上辈子的鸳鸯么,抱了这般久还不放开,不害臊哟。”
丫头脸皮薄,心不甘情不愿地挣脱了涣哥儿的怀抱。
刘涣干咳一声。忽而心中失落,透着夜色恨了一眼叶二娘,不爽道:“甚么害臊不害臊的,我自和丫头郎情妾意,却不见得碍你甚么眼了,你惊呼作甚?便是嫂子又如何,连起码的礼仪和教养都不要了么?”
叶二娘听他这话说得极重。他涣哥儿又是朝廷重臣,当世大官儿。迅疾心中一怔,暗道真不该这般鲁莽的,若被自家汉子知晓,还不被打屁股么。但她也是聪明,立马转移了话题,微微一个欠身,恭敬道:“刘大人,老爷子说备好了宴席,叫贱妇来唤你一声。”
刘涣却道:“不去!烦请你回去通禀一声。说我今夜不回家去的。”
丫头不待黑娃婆娘答复,急道:“那怎么行的?你不回去,老爷子可不高兴。”
刘涣温柔道:“不碍事的,反正我此番回来,要小住几日的,好丫头,走。随哥儿去,哥儿给你抓鱼吃!”
丫头最是乖巧,从来喜欢听涣哥儿安排,便和他去了小河边,把叶二娘迈在身后。
不多时来到小河旁,涣哥儿找来干柴、脱了鞋袜、手握一根尖竹竿。扑通一声跳进河里去。
丫头就在岸边生气了火,找来几块被河水冲刷得极为滑溜的石头,围成一方简易的灶火。
那火光在清风里面跳动,把丫头清瘦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河里的涣哥儿不时就从里面扔出鱼儿来。当是时,星星也出来凑热闹,静悄悄地偎依在月亮的身旁。一句话也不多说……
刘涣时常在想,若当年他不去勾搭赵知县,不去招惹赵汝愚,不去冒皮皮写文章、作诗词,临安府也不会惦记他。他不去应科举,不去建学堂,不去结识历城八兄弟,便不会有后来的军旅事宜……
若都是那般,说不得也是极好的,到时候种上两三亩田地,守着鹅湖山当个小地主,守着丫头一辈子,也算是人生一大妙事了。
可惜都只是幻想而已,过去的事情,是不可能再回来的,除非这漫天星宿出了差错,来个光阴错乱,还有点机会……
一连几天过去,刘涣都是带着丫头游山玩水,村里人都在夸赞,说早些年就看好了的,这对人儿就是金童玉女,天造地设。
刘涣也很自在,实实在在地抛开了他的官架子,溶于民,乐于民。
如此一直等到初八日。
淳熙二年的六月初八日,陆九渊和朱熹终于在鹅湖山相会了。
那日人烟聚集,刘涣也猫在人群之中,看到一伙人“鸡鸣狗盗”地打招呼,脸上全是恭敬而虚伪的笑容,之后聚集在了鹅湖书院。
满堂弟子静坐院坝之中,刘涣也伪装在了里头,二话不说地盯着前方看。
北首台上几张凳子左右排列,两个德高望重之辈坐在了上首,一个是史浩,一个是赵汝愚。
陆九渊和他家哥哥还有一干追随者谦逊地坐在了右边,朱熹和吕祖谦则被奉为贵客,坐在了左首排。刘珙那厮屈尊与张老头还有虚相几个僧人,坐在了右首边的第二排。
不多时一个中年儒生模样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朝着史浩和赵汝愚行了一礼,正色道:“史相公、赵大人,没曾想今日是群贤毕至,这鹅湖书院好不热闹哟。我等都是客,一时间不好越俎代庖,还请二位高贤明示。”
刘涣细细一看,只见此人长得眉清目秀,可惜岁月的痕迹留在了他的脸庞,其双目之间,微微有些臃肿了,那一口长须倒是生得好看,想必此人便是吕祖谦无疑。
果不其然,但见得史浩微微一笑,道:“伯恭何必客套,你说的主客之词,用在老朽身上却不合适的,殊不知子直才是这信州的当家,老朽能在这鹅湖书院一会天下英才,还是拜了子直的恩德呢。”
史浩所称的“伯恭”,便是那吕祖谦的字,他这里否认了主人家的地位,将难题引给了赵汝愚。
赵汝愚今日本是不想来的,但听说刘涣那小子早来了信州,却不去探望他,他心中难免有气,也正好借此机会去看看故人。没曾想,这般阵势实在过于紧张,两个学者要吵架。史浩老狐狸想让他来主持,可不好办哟。他干笑一声,温和道:“诶,史相公这话就说得大了,恩德一词,汝愚可是当不起哟。但伯恭既心生美意,群集诸多英才于此。汝愚好不敬仰的,今有仲晦、子静二人于此。传闻二位高才对于治学一脉各有所论,汝愚也是犯了俗套,来看看热闹的。呵,依我看呀,不如……不如……不如就让伯恭来当主人家,也好给这满堂学子一个交代。”
吕祖谦闻言,心中很是愿意的,他当仁不让,正色道:“既然大人应允。那不才便不推迟了。哎,本是大好的事情,有幸得见高贤相会,修来的福分哟。子静、仲晦,二位贤才虽是初初相识,但神交已久,依我愚见。不如便借此机会,当着鹅湖书院满堂学子,说说自家的研究。”
陆九渊闻言,起身一一行礼,又朝朱熹道:“仲晦,你远来是客。我两学识观点一论,已然来往数回,九渊对仲晦的才学是无比佩服的,今日我这小小知县也算做了东家,便请仲晦不吝赐教,全了满堂学子的心意罢?”
朱熹闻言,长身而起。显得恭敬淡然,潇洒如意,偏非神色之间有些怯场。只见他今日穿了一袭长衫,四十四岁的身姿正是挺拔而有魅力的黄金时节,一方国字脸,两弯大浓眉,额头间时不时显出皱纹来,想必是他朱熹长时思索,见微而去知著,涉庞杂而去纳精细,治学不苟,方才养成的职业状罢……
其行走之间,一派大家风范,满身气度气质,比陆九渊要儒雅得多,真是个活脱脱的“文化人”,放在后世,便是无可厚非的知识分子了。
朱熹微微一笑,道:“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熹在子静面前、史相公和赵大人面前,可不敢当才学二字。曾在守孝期间,听闻信州鹅湖山下,古刹旁边,出了一个大才,姓刘名涣,可惜那时熹不能相交,是熹之损失。后来又与子寿相交,谈及天地人三极的妙事,再论治学致世的法门,好不快哉。可却不曾想,子寿之弟子静也是一个大才,所论‘心学’一途,熹问之如雷贯耳,振奋心神,而后仰慕不减,便与子静书信往来,所谓酣畅淋漓,平生快意。而今得伯恭相邀,来鹅湖山一游,熹更是欢喜无比了,毅然决然应允了伯恭。初到信州时,便与伯恭一同拜见了子直大人,畅游鄱阳湖畔,激情山水之间,行走之际,果然见得信州当地,人才辈出,高贤毕至,文有治国之能臣,武有安邦之将才……今日再来鹅湖书院,得史相公如此款待,得满堂学子如此重视,熹倍感惊慌,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若是子静有所高见,不如谈及而论,也给天下学子和高堂贤才们一个惊喜罢……”
陆九渊听他长论,好不啰嗦,心中嘀咕,暗道,“我就说你的治学方法太复杂冗繁,你偏非不相信,这还不是么,一句开场白讲了一大通,累也累死个人……”当然,这是陆九渊的心底话,他与朱熹文人相轻,但都是行的君子行径,当即不敢乱说,反而恭敬道:“诶,仲晦过谦了,九渊看来,不如趁着今日群信毕至,便请仲晦给学子们传道解惑,九渊甘为学子,俯首静听,以闻先生之大教诲!”
两人推来推去,刘涣在下面看都看得心烦了。还是人家陆祖谦出来调和,让朱熹先讲,朱熹推迟不过,复再长身而起,朝台下学子们行了一礼,款款而谈。
朱熹道:“高贤们,谈及教诲,熹是万万不敢当的,可熹沉静之中,倒是悟出几点治学之道,今日便涛涛而出,若有不对之处,还请方家斧正!”
学子们奉应道:“愿闻先生高议!”
朱熹微微一笑,道:“学子们,吾以为读书之法,当求一个理气之论,然何为‘理气’,熹有愚论——理乃先于尘世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比气更为根本,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理不能离气而立。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于归一,括为‘太极’。理乃物之规、事之律、伦理道义之基本准则;
读书当求一个静动之观,熹以为,理依气而生物,并于气展开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此乃一气分做二气,动是阳,静是阴,又分做金、木、水、火、土五气,散为万物;
读书当求一个心性理欲,‘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皆指理言,乃至善、完美无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于人身之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必有联系,再有,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从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
熹还以为,读书当求一个格物致知,当追一个凡尘美好。诚然,读书也好,做事也罢,到头来都是做人的道理,既明了做事之理,自然通晓为人之理,先庞杂、先涉猎、先广纳、先博闻强记、熟读古今,尔后见微知著,求同存异,归于一途,则可见大道,可观天地人三者奥妙……”
朱熹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讲了大道之言,堂下万马齐喑,鸦雀无声,或有沉思之状,或有期望之色,都在等着下文。
见此情形,朱熹再分而论之,将缥缈大道灌输于实际小理,谈了他所认为的读书求学的方法——朱熹认为年十五岁以下者,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年十五以后为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熹讲完了,一炷香也就烧尽了,可尽无一人有小动作,沉吟许久之后,满堂哗然,不晓得是哪个拍手叫好,而后是掌声雷动,震耳欲聋……
刘涣也暗暗佩服,这朱熹就是朱熹,果然名不虚传,不知他陆九渊要如何应对了?欢迎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