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家主公招揽周瑜的心思,贾诩、李儒可是知之甚详。
周瑜现在新败,而且有些心灰意冷,此时送给周瑜一个美人,也可以分散周瑜的注意力。
只有将周瑜稳住,让他在关中多待一段时间,才有机会招降周瑜。
当然,李儒也曾经向陈旭建议,故意放出消息说周瑜已经投降,而后引得孙权震怒斩杀周瑜家眷。
如此一来,周瑜必定对于孙权恨之入骨,很有可能投降。
只不过这条计策,却被陈旭毫不犹豫的反驳了,并且将李儒斥责一番。
先不说凭借周瑜的智慧,这种计策很容易被识破,单单是这条计策的恶毒,陈旭都不愿意采纳。
若是对待敌人,纵然李儒献上毒计,陈旭也不会有此此反应,只不过他真心想要得到周瑜,准备以德服人,也就不会在周瑜心中埋下怨恨的种子了。
却说周瑜被俘以后,陈旭并没能将其招降,只是将周瑜留在长安,每天都要去与他谈论天下大势。
至于关中军与联军的交战,却是互有胜负,哪怕周瑜已经被俘虏,孙权仍旧没有竭尽全力与关中军交战。
饶是如此,在正面战场上,关中军仍旧没有办法击溃联军,战局一时间陷入了僵持之中。
这一日,陈旭来到了周瑜的庭院之内,说道:“公瑾,我准备将伯符的死因告知天下,如此东吴必定内乱。”
“东吴若乱,仅仅凭借曹孟德以及刘玄德,吾何惧之有?”
周瑜闻言脸色一窒,继而说道:“秦王并无证据,纵然将此事公布于天下,恐怕也不会有人相信吧。”
如今双方处于敌对方,除了像周瑜这种早有怀疑的人,任何人听见了陈旭的话,可能都会觉得这是离间计。
陈旭大笑两声,道:“我可以铸造祭坛,向上苍发下誓言,以证明所言非虚。”
周瑜脸色顿时就变了,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誓言极其看重,对于上苍更是有着敬畏之心。
陈旭如果空口白话,说孙策乃是被孙权害死,肯定不会有人相信。
可是一旦陈旭铸造祭坛,并且向上苍发誓所言非虚,也就可以证明他话语的真实性。
那个时候,东吴士卒不想相信都难,孙权的名声肯定一落千丈,以前那些跟随孙策征战天下的旧部,也会离心离德。
如此一来,东吴士卒必定不战自溃,陈旭横扫联军将指日可待。
陈旭悄悄打量着周瑜的脸色,看到周瑜脸上青红交加,不由心中暗喜。
其实陈旭很早以前,就能使用这个杀招,好使得东吴产生内乱,只不过由于各个方面的考虑,却一直拖延至今。
毕竟,孙策之死与陈旭有着很大关系,一旦公布孙策真正的死因,对于陈旭名声也不太好。
两者交锋胜负各凭天命,可是派人刺杀、下毒,就有些下三滥,肯定会被人所不齿。
若非迫不得已,陈旭也不愿将这件事情公布天下,这也是为什么,他仅仅将事情告知周瑜了。
可是就在今日,贾诩却给陈旭献上了一条计策,并且信誓旦旦只要陈旭照着做,就能招降周瑜。
贾诩说道:“周瑜虽然对于孙权恨之入骨,却也不想让孙氏一脉,因为孙权的缘故而被抹黑。”
“这也是为什么,周瑜明明肯定孙策真正死因,仍旧没有将之公布于众,仅仅是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少量几个人了。”
“因为,一旦孙权谋害兄长的事情被揭露出来,不仅孙权名声尽毁,孙氏内乱、为了权利兄弟相残的丑闻,对于孙氏的名望,也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而且孙策英武过人,若死于敌人之手虽然让人觉得遗憾,却也没有什么。假如天下人都知道,孙策乃是被自己胞弟所害,对于孙策的形象,也是一种抹黑。”
陈旭思量许久,觉得贾诩之言非常有理。
孙策对于孙权的宠溺天下皆知,假如最终孙权谋害孙策的消息传了出去,那么孙策就好像成了一个跳梁小丑。
毕竟,孙策一直疼爱、宠溺的弟弟,最终却将自己害死,世人在感叹孙权心狠手辣的同时,也会对于孙策的识人之能不屑一顾。
而没有识人之能,最终又被自己亲手培养的人害了性命,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一种无能的体现。
贾诩告诉陈旭,周瑜绝对不愿看到孙策在死了以后,仍旧落得一个识人不明的名声,更不愿意看到孙氏名声尽毁。
贾诩讲到这里的时候,陈旭就知道了贾诩的打算。
所以,他才故意在周瑜面前提起此事,表露自己准备将孙权谋害亲兄弟的事情,公布天下。
如此一来,周瑜若是不愿看到孙策以及孙氏名声有损,就会尽力阻止陈旭。
可现在的周瑜,只不过是一介俘虏罢了,又有什么资格阻止陈旭呢?若他真想维护孙策以及孙氏名声,就会以投降关中作为条件,好让陈旭将此事压下。
周瑜脸色一变再变,而后忽然说道:“秦王如此行事,恐怕有些不妥吧?”
陈旭故作惊讶的道:“有何不可?”
周瑜侃侃而谈:“虽说兄长之死,乃是孙权一手策划,只不过此事秦王也脱不开干系。”
“假如秦王将此事公布天下,孙权固然名声尽毁,东吴固然将会动荡不安,可是秦王也会背负骂名,会被天下百姓指责为小人行径。”
“毕竟,利用刺杀、下毒的手段背后谋害一方豪杰,这种手段怎么也光彩。”
有些事情可以做却不能够说出来,刺杀孙策、诸葛亮这两件事情正是如此,否则绝对会是陈旭一生之中的污点。
陈旭在心中暗赞周瑜才思敏捷,不过脸上却露出一副无奈的神情,道:“并非我愿如此行事,奈何诸侯混战不休,关中境内民不聊生。”
“若不早日击败联军,百姓们将会受到更多战乱之苦,这并不是我愿意看到的事情。”
“为了境内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了早日击溃联军,纵然因为公布此事导致我名声有损,吾也愿一力担当。”
周瑜听着陈旭大义凛然的话,脸色不由抽动了几下,而后苦笑道:“秦王可否告知,这是何人献上的计策?”
陈旭心中一凛,却是装傻充愣道:“恕我愚钝,不知公瑾言下何意,还请公瑾明言。”
周瑜苦笑道:“秦王若是想要公布此事,恐怕不会等到现在,想必是关中哪位大才向秦王献上此计,有所图谋吧。”
被人说中心思,哪怕陈旭脸皮已经变得很厚,仍旧有些尴尬。
只不过,他仍旧正气凛然的说道:“公瑾此言差矣,以前不公布此事,乃是因为时机不成熟。”
“若是现在公布此事,吴军必定大乱,诸侯联军旦夕可破。”
“诸侯联军若破,我就可以趁胜追击,先灭楚国再亡燕国,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与整个天下相比,与结束乱世相比,个人区区名声又算得了什么?”
陈旭说的慷慨激昂,倒也不是在说假话。
如果周瑜真不愿投降,陈旭绝对会毫不犹豫将此事公布天下,好引起东吴内乱。
周瑜心中一凛,看着陈旭脸上的坚定之色,知道陈旭没有说假话,也为陈旭的豪气所感染。
结束乱世,统一天下,是多么伟大的理想啊,想想就让人感觉热血沸腾。
“自从袁谭撤兵开始,联军败局已定,陈文昭一统天下之势已经形成,孙氏的未来又当何去何从?”
这个时候,周瑜有些迷茫了。
孙策还在的时候,曾经拜托过周瑜,若是有可能,就尽量保得孙氏一脉能够长存下去。
可是现在,东吴其实已经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早晚必被秦国所灭。
周瑜在担心,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孙氏一脉会被会被斩尽杀绝?
“嘎吱!”
就在周瑜心中惆怅的时候,贾诩却是推开了房门,轻轻走到周瑜身旁。
“公瑾为何还是看不开呢?”
周瑜看到贾诩,急忙作揖行礼道:“原来是贾尚书!”
贾诩年龄比周瑜大上一轮,而且本人更是闻名天下的名士,周瑜在面对贾诩的时候,自然不会失了礼数。
贾诩还礼,而后说道:“吾主横扫天下之势早已形成,否则诸侯也不会联合在一起,屡次攻打关中了。”
“只不过经此一役,相信公瑾也能够看出来,诸侯再也休想掣肘吾主。”
说到这里,贾诩忽然向着周瑜问道:“我心中有个疑问,不知公瑾可愿为我解惑?”
周瑜道:“贾尚书但问无妨。”
贾诩死死盯住周瑜的双眼,道:“公瑾到底忠于孙伯符、忠于孙氏,还是忠于孙权?”
周瑜沉默许久,才说道:“忠于伯符兄长,忠于孙氏。”
贾诩脸上浮现出了笑意,道:“既然如此,公瑾何不辅佐吾主?”
周瑜眉头微皱,道:“贾尚书此言,瑜却是有些不太明白。”
贾诩笑着说道:“既然秦王横扫天下势不可抵挡,孙氏早晚都会成为阶下之囚,那个时候孙氏一脉能否保全,尚未可知也。”
“若是公瑾降了秦王,并且以此为条件,让主公保证护得孙氏一脉不灭,而后又有公瑾在朝中照应,岂不正是忠于孙氏?”
周瑜听到这里,不由身体一震,却是闭口不语。
贾诩却是继续说道:“只要公瑾投奔关中,凭借公瑾对于东吴诸将的熟悉,率领关中军击破吴军易如反掌。”
“如此一来,主公又何必再费尽心机,将孙权毒杀孙伯符之事告知天下?那么,孙伯符以及孙氏的名声,也能够得以保全。”
贾诩看了看周瑜越来越苍白的脸色,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继续说道:“而且公瑾还可以此事为条件,从孙权那里换回自己家眷,何乐而不为?”
贾诩不愧老谋深算,孙权现在最害怕的事情,恐怕就是自己毒杀孙策的事情曝光。
如果周瑜以此为条件,告知孙权只要将自己家眷放回来,并且保证孙绍性命无虞,就不会将此事公布于众。
孙权为了守住那个惊天秘密,肯定会答应周瑜的要求,周瑜家眷以及孙绍性命也能保全,可谓是一举两得。
看着周瑜脸色越来越苍白,却始终没有说话,贾诩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说到底,公瑾还是看不穿‘名声’二字。”
周瑜闻言身体不由摇晃了几下,差点摔倒在地,却被陈旭扶住了。
贾诩虽然没有明说,周瑜却已经明白了贾诩的言下之意。
贾诩方才的谋划虽然一举数得,却有一个最大的漏洞,那就是将会把周瑜置于不忠不义之地。
周瑜现在纵然被俘,对于他的名声却也没有丝毫损毁。
假如周瑜不愿投降,宁死表明忠于孙氏的气节,也只会得到天下人的敬仰。
纵然周瑜想要投降,也大可将孙权谋害孙策的事情公之于众,如此一来,周瑜投降也就有了借口,不会被天下人口诛笔伐。
只不过周瑜真要那样行事,对于孙策以及孙氏的名声,绝对有着毁灭性的打击。
以周瑜的为人,他绝对不会那么做,所以周瑜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一死以证气节。
可是贾诩,却将周瑜逼入了绝境。
周瑜到底是背负卖主求荣、不忠不义的名声,却默默守护孙氏一脉,守护孙策以及孙氏的名声。
还是保全自己的气节,一死以证忠义?
周瑜,陷入了迷茫之中。
永远不要小瞧古人对于名声的看重,如果周瑜真的选择了前者,那么孙策的死因就不会公布于众。
众人不知道事情真相,看到周瑜投降陈旭以后,自然会认为周瑜贪生怕死,从此以后周瑜名声尽毁。
挣扎许久,周瑜忽然苦笑几声,转头对着陈旭说道:“秦王若能答应我三件事情,则周瑜愿意投降。”
陈旭闻言大喜,急忙道:“莫说三件,即便是三十件,三百件我也答应。”
周瑜道:“第一件事,秦王不可将伯符兄长真正的死因公布于众。”
“第二件事,若是秦王日后覆灭东吴,还请能够保留孙氏一脉,并且让他们得享福贵。”
“第三件事,东吴百姓都是无辜之人,秦王真有横扫天下那一日,还望善待东吴百姓。”
听见了周瑜的三个条件,陈旭当即肃然起敬,斩钉截铁的说道:“公瑾但请放心,这三件事情,我全都答应了。”
周瑜敛容下拜,道:“瑜,拜见主公!”
周瑜现在新败,而且有些心灰意冷,此时送给周瑜一个美人,也可以分散周瑜的注意力。
只有将周瑜稳住,让他在关中多待一段时间,才有机会招降周瑜。
当然,李儒也曾经向陈旭建议,故意放出消息说周瑜已经投降,而后引得孙权震怒斩杀周瑜家眷。
如此一来,周瑜必定对于孙权恨之入骨,很有可能投降。
只不过这条计策,却被陈旭毫不犹豫的反驳了,并且将李儒斥责一番。
先不说凭借周瑜的智慧,这种计策很容易被识破,单单是这条计策的恶毒,陈旭都不愿意采纳。
若是对待敌人,纵然李儒献上毒计,陈旭也不会有此此反应,只不过他真心想要得到周瑜,准备以德服人,也就不会在周瑜心中埋下怨恨的种子了。
却说周瑜被俘以后,陈旭并没能将其招降,只是将周瑜留在长安,每天都要去与他谈论天下大势。
至于关中军与联军的交战,却是互有胜负,哪怕周瑜已经被俘虏,孙权仍旧没有竭尽全力与关中军交战。
饶是如此,在正面战场上,关中军仍旧没有办法击溃联军,战局一时间陷入了僵持之中。
这一日,陈旭来到了周瑜的庭院之内,说道:“公瑾,我准备将伯符的死因告知天下,如此东吴必定内乱。”
“东吴若乱,仅仅凭借曹孟德以及刘玄德,吾何惧之有?”
周瑜闻言脸色一窒,继而说道:“秦王并无证据,纵然将此事公布于天下,恐怕也不会有人相信吧。”
如今双方处于敌对方,除了像周瑜这种早有怀疑的人,任何人听见了陈旭的话,可能都会觉得这是离间计。
陈旭大笑两声,道:“我可以铸造祭坛,向上苍发下誓言,以证明所言非虚。”
周瑜脸色顿时就变了,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誓言极其看重,对于上苍更是有着敬畏之心。
陈旭如果空口白话,说孙策乃是被孙权害死,肯定不会有人相信。
可是一旦陈旭铸造祭坛,并且向上苍发誓所言非虚,也就可以证明他话语的真实性。
那个时候,东吴士卒不想相信都难,孙权的名声肯定一落千丈,以前那些跟随孙策征战天下的旧部,也会离心离德。
如此一来,东吴士卒必定不战自溃,陈旭横扫联军将指日可待。
陈旭悄悄打量着周瑜的脸色,看到周瑜脸上青红交加,不由心中暗喜。
其实陈旭很早以前,就能使用这个杀招,好使得东吴产生内乱,只不过由于各个方面的考虑,却一直拖延至今。
毕竟,孙策之死与陈旭有着很大关系,一旦公布孙策真正的死因,对于陈旭名声也不太好。
两者交锋胜负各凭天命,可是派人刺杀、下毒,就有些下三滥,肯定会被人所不齿。
若非迫不得已,陈旭也不愿将这件事情公布天下,这也是为什么,他仅仅将事情告知周瑜了。
可是就在今日,贾诩却给陈旭献上了一条计策,并且信誓旦旦只要陈旭照着做,就能招降周瑜。
贾诩说道:“周瑜虽然对于孙权恨之入骨,却也不想让孙氏一脉,因为孙权的缘故而被抹黑。”
“这也是为什么,周瑜明明肯定孙策真正死因,仍旧没有将之公布于众,仅仅是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少量几个人了。”
“因为,一旦孙权谋害兄长的事情被揭露出来,不仅孙权名声尽毁,孙氏内乱、为了权利兄弟相残的丑闻,对于孙氏的名望,也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而且孙策英武过人,若死于敌人之手虽然让人觉得遗憾,却也没有什么。假如天下人都知道,孙策乃是被自己胞弟所害,对于孙策的形象,也是一种抹黑。”
陈旭思量许久,觉得贾诩之言非常有理。
孙策对于孙权的宠溺天下皆知,假如最终孙权谋害孙策的消息传了出去,那么孙策就好像成了一个跳梁小丑。
毕竟,孙策一直疼爱、宠溺的弟弟,最终却将自己害死,世人在感叹孙权心狠手辣的同时,也会对于孙策的识人之能不屑一顾。
而没有识人之能,最终又被自己亲手培养的人害了性命,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一种无能的体现。
贾诩告诉陈旭,周瑜绝对不愿看到孙策在死了以后,仍旧落得一个识人不明的名声,更不愿意看到孙氏名声尽毁。
贾诩讲到这里的时候,陈旭就知道了贾诩的打算。
所以,他才故意在周瑜面前提起此事,表露自己准备将孙权谋害亲兄弟的事情,公布天下。
如此一来,周瑜若是不愿看到孙策以及孙氏名声有损,就会尽力阻止陈旭。
可现在的周瑜,只不过是一介俘虏罢了,又有什么资格阻止陈旭呢?若他真想维护孙策以及孙氏名声,就会以投降关中作为条件,好让陈旭将此事压下。
周瑜脸色一变再变,而后忽然说道:“秦王如此行事,恐怕有些不妥吧?”
陈旭故作惊讶的道:“有何不可?”
周瑜侃侃而谈:“虽说兄长之死,乃是孙权一手策划,只不过此事秦王也脱不开干系。”
“假如秦王将此事公布天下,孙权固然名声尽毁,东吴固然将会动荡不安,可是秦王也会背负骂名,会被天下百姓指责为小人行径。”
“毕竟,利用刺杀、下毒的手段背后谋害一方豪杰,这种手段怎么也光彩。”
有些事情可以做却不能够说出来,刺杀孙策、诸葛亮这两件事情正是如此,否则绝对会是陈旭一生之中的污点。
陈旭在心中暗赞周瑜才思敏捷,不过脸上却露出一副无奈的神情,道:“并非我愿如此行事,奈何诸侯混战不休,关中境内民不聊生。”
“若不早日击败联军,百姓们将会受到更多战乱之苦,这并不是我愿意看到的事情。”
“为了境内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了早日击溃联军,纵然因为公布此事导致我名声有损,吾也愿一力担当。”
周瑜听着陈旭大义凛然的话,脸色不由抽动了几下,而后苦笑道:“秦王可否告知,这是何人献上的计策?”
陈旭心中一凛,却是装傻充愣道:“恕我愚钝,不知公瑾言下何意,还请公瑾明言。”
周瑜苦笑道:“秦王若是想要公布此事,恐怕不会等到现在,想必是关中哪位大才向秦王献上此计,有所图谋吧。”
被人说中心思,哪怕陈旭脸皮已经变得很厚,仍旧有些尴尬。
只不过,他仍旧正气凛然的说道:“公瑾此言差矣,以前不公布此事,乃是因为时机不成熟。”
“若是现在公布此事,吴军必定大乱,诸侯联军旦夕可破。”
“诸侯联军若破,我就可以趁胜追击,先灭楚国再亡燕国,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与整个天下相比,与结束乱世相比,个人区区名声又算得了什么?”
陈旭说的慷慨激昂,倒也不是在说假话。
如果周瑜真不愿投降,陈旭绝对会毫不犹豫将此事公布天下,好引起东吴内乱。
周瑜心中一凛,看着陈旭脸上的坚定之色,知道陈旭没有说假话,也为陈旭的豪气所感染。
结束乱世,统一天下,是多么伟大的理想啊,想想就让人感觉热血沸腾。
“自从袁谭撤兵开始,联军败局已定,陈文昭一统天下之势已经形成,孙氏的未来又当何去何从?”
这个时候,周瑜有些迷茫了。
孙策还在的时候,曾经拜托过周瑜,若是有可能,就尽量保得孙氏一脉能够长存下去。
可是现在,东吴其实已经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早晚必被秦国所灭。
周瑜在担心,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孙氏一脉会被会被斩尽杀绝?
“嘎吱!”
就在周瑜心中惆怅的时候,贾诩却是推开了房门,轻轻走到周瑜身旁。
“公瑾为何还是看不开呢?”
周瑜看到贾诩,急忙作揖行礼道:“原来是贾尚书!”
贾诩年龄比周瑜大上一轮,而且本人更是闻名天下的名士,周瑜在面对贾诩的时候,自然不会失了礼数。
贾诩还礼,而后说道:“吾主横扫天下之势早已形成,否则诸侯也不会联合在一起,屡次攻打关中了。”
“只不过经此一役,相信公瑾也能够看出来,诸侯再也休想掣肘吾主。”
说到这里,贾诩忽然向着周瑜问道:“我心中有个疑问,不知公瑾可愿为我解惑?”
周瑜道:“贾尚书但问无妨。”
贾诩死死盯住周瑜的双眼,道:“公瑾到底忠于孙伯符、忠于孙氏,还是忠于孙权?”
周瑜沉默许久,才说道:“忠于伯符兄长,忠于孙氏。”
贾诩脸上浮现出了笑意,道:“既然如此,公瑾何不辅佐吾主?”
周瑜眉头微皱,道:“贾尚书此言,瑜却是有些不太明白。”
贾诩笑着说道:“既然秦王横扫天下势不可抵挡,孙氏早晚都会成为阶下之囚,那个时候孙氏一脉能否保全,尚未可知也。”
“若是公瑾降了秦王,并且以此为条件,让主公保证护得孙氏一脉不灭,而后又有公瑾在朝中照应,岂不正是忠于孙氏?”
周瑜听到这里,不由身体一震,却是闭口不语。
贾诩却是继续说道:“只要公瑾投奔关中,凭借公瑾对于东吴诸将的熟悉,率领关中军击破吴军易如反掌。”
“如此一来,主公又何必再费尽心机,将孙权毒杀孙伯符之事告知天下?那么,孙伯符以及孙氏的名声,也能够得以保全。”
贾诩看了看周瑜越来越苍白的脸色,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继续说道:“而且公瑾还可以此事为条件,从孙权那里换回自己家眷,何乐而不为?”
贾诩不愧老谋深算,孙权现在最害怕的事情,恐怕就是自己毒杀孙策的事情曝光。
如果周瑜以此为条件,告知孙权只要将自己家眷放回来,并且保证孙绍性命无虞,就不会将此事公布于众。
孙权为了守住那个惊天秘密,肯定会答应周瑜的要求,周瑜家眷以及孙绍性命也能保全,可谓是一举两得。
看着周瑜脸色越来越苍白,却始终没有说话,贾诩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说到底,公瑾还是看不穿‘名声’二字。”
周瑜闻言身体不由摇晃了几下,差点摔倒在地,却被陈旭扶住了。
贾诩虽然没有明说,周瑜却已经明白了贾诩的言下之意。
贾诩方才的谋划虽然一举数得,却有一个最大的漏洞,那就是将会把周瑜置于不忠不义之地。
周瑜现在纵然被俘,对于他的名声却也没有丝毫损毁。
假如周瑜不愿投降,宁死表明忠于孙氏的气节,也只会得到天下人的敬仰。
纵然周瑜想要投降,也大可将孙权谋害孙策的事情公之于众,如此一来,周瑜投降也就有了借口,不会被天下人口诛笔伐。
只不过周瑜真要那样行事,对于孙策以及孙氏的名声,绝对有着毁灭性的打击。
以周瑜的为人,他绝对不会那么做,所以周瑜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一死以证气节。
可是贾诩,却将周瑜逼入了绝境。
周瑜到底是背负卖主求荣、不忠不义的名声,却默默守护孙氏一脉,守护孙策以及孙氏的名声。
还是保全自己的气节,一死以证忠义?
周瑜,陷入了迷茫之中。
永远不要小瞧古人对于名声的看重,如果周瑜真的选择了前者,那么孙策的死因就不会公布于众。
众人不知道事情真相,看到周瑜投降陈旭以后,自然会认为周瑜贪生怕死,从此以后周瑜名声尽毁。
挣扎许久,周瑜忽然苦笑几声,转头对着陈旭说道:“秦王若能答应我三件事情,则周瑜愿意投降。”
陈旭闻言大喜,急忙道:“莫说三件,即便是三十件,三百件我也答应。”
周瑜道:“第一件事,秦王不可将伯符兄长真正的死因公布于众。”
“第二件事,若是秦王日后覆灭东吴,还请能够保留孙氏一脉,并且让他们得享福贵。”
“第三件事,东吴百姓都是无辜之人,秦王真有横扫天下那一日,还望善待东吴百姓。”
听见了周瑜的三个条件,陈旭当即肃然起敬,斩钉截铁的说道:“公瑾但请放心,这三件事情,我全都答应了。”
周瑜敛容下拜,道:“瑜,拜见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