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刘裕、庞统、诸葛亮暗商阴谋的时候,袁尚也如刘裕料想的那样——与公孙度结盟,一同抵御曹操。
实际上,丢掉冀州、幽州以及并州的袁尚,依旧有实力和曹操一战。可难就难在南边有刘裕牵制,让他不敢和曹操决一死战。正是因此,他才决定和公孙度结盟。
至于公孙度为何答应和袁尚结盟,也是因为他担心曹操来袭。能做一方诸侯,又岂是平常人,怎么可能猜不出点端疑?
曹操的境地很被动,甚至可以说有些危急。不仅因为公孙度和袁尚的结盟,还因为北方的异族。那些异族本就觊觎中原,又见中原混乱,加上公孙度的邀请,自然有南下的意思。
不,不是有那意思,而是必然会南下。
曹操与那些异族接壤,无论是冀州,还是并州,还是西凉……可以这么说,异族对他的威胁比袁尚加上公孙度还要大。
而这威胁,在袁尚、公孙度共同进军,北方异族狼眼环顾之下,一下子显现出来。这情况,便是曹操都有些紧张,尤其是轲比能进军幽并边界,烧杀抢掠之后。
然而,曹操更多的还是愤怒。
当时,他立即召来麾下大将,欲出兵关外,和轲比能大战一场。在曹操暴怒的时候,没人敢说一句话,纵然不少人都觉得这么做不妥,也不敢多说。而像荀彧等人,虽然开口,却无法改变曹操的决定。
曹操,可也是一个顽固的人。像徐州之战,众人怎么劝也动摇不了他。
那次,曹操错了,可没能避免;这次,曹操也错了,差点也没能避免。一个人做一件大事,一个细小的错误就是致命。
亏得有郭嘉,曹操终于避免了这个错误。当时曹操亲征之前的那个夜晚,郭嘉抱病拜见,一番痛彻心扉的劝说,终于让曹操冷静下来,并且诚恳的接受了郭嘉的建议。
纵然抱病在身,郭嘉依旧酒不离身,同样谋略不减旧时。这一夜,他为曹操制定了详备的计划。第二天,曹操便依计行事,继续亲率大军北上。
果然不出郭嘉所料,就在曹操北伐的消息放出之后,袁尚和公孙度就快速杀过来。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这不过是郭嘉的计谋。
郭嘉的计谋岂是那么简单的,他的计谋是一环套着一环。
曹操北伐的消息,不仅让袁尚和公孙度奔杀而来,也让轲比能有些收敛。然而,轲比能也不知道,杀来的曹军不过是一个空壳子,真正的曹军主力根本没有过来。
好一个瞒天过海,把天下人都迷惑了,不过曹操这么做的用意何在呢?
北方风云激荡,尤其是曹操群狼环视,让刘裕等人都不禁拍手大笑。甚至不少人觉得,曹操这下要完蛋了,不过刘裕没这么觉得。刘裕觉得曹操会吃点苦,但绝对不会败,更不可能死。
眼看北方烽烟四起,刘裕心里也不由一急,连忙要着手实施自己的计划。
首先演一场戏,就是和诸葛亮谈崩,然后与刘琦决裂。
当然,刘裕还是故作大度,放诸葛亮回荆州。其实,这也是一场戏。
诸葛亮回到荆州,如实汇报刘琦,使得刘琦勃然大怒,扬言要活捉了刘裕。原来,诸葛亮说刘裕谈起刘琦,一副不屑的样子,还说刘裕扬言兵进荆州,生擒刘琦。
刘裕很配合,居然真的有所动作,下令江东兵马向江夏而去,同时淮南兵马也有西进的趋势。
荆州人大为惶恐,刘裕的名声太大,就是荆州各个大族都骚乱起来。还不止,刘晔带走的兵马不少,所以刘琦也惴惴不安,生怕刘裕真的大军压境。
这种情况之下,诸葛亮终于当庭出计:“公子,为今之计惟有与袁尚联盟,才能阻止刘裕的兵马,否则荆州危矣。”
刘琦本就是优柔寡断,或者说没有决断力的人,加上诸葛亮是刘晔推荐的,这会儿他自然完全听从诸葛亮的话了。当然,这也是因为诸葛亮的计谋不错,否则蒯越等人进言,还是有点影响力的。
既然决定和袁尚结盟,刘琦当然立即派人于袁尚联系。这次,诸葛亮没有亲自去,他要主持荆州大局,自然不能前去。最后,前往许都的是蒯越。
显然,这是诸葛亮的手笔。他要支开蒯越,好好整治一下荆州,为刘裕以后的入主做准备。
袁尚听闻刘琦派人来,当即大喜,那态度和当初接待张松截然不同。双方都有意,自然一拍即合,不过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也是,毕竟刚刚接触,双方不可能立即就有实质性进展。好在关系确定,并且放出消息,总归能震慑一下刘裕。
另外,他们还同时出兵逼近刘裕,自然让刘裕投鼠忌器,不敢妄动。
可惜,他们不知道这都在刘裕的掌控之中。
就在刘裕这边计划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北方曹操也开始收网。这一网,能将敌人一网打尽吗?
幽并边界,轲比能逡巡不进,勒马等待曹操的到来。准确的说,他是等公孙度和袁尚进攻曹操,并且使得曹操不得不分兵救援。
这就是曹操的生机,轲比能、公孙度、袁尚三方心不齐,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曹操的计谋才能实施,才可能成功。
轲比能逡巡不前,公孙度和袁尚却疯狂进军,好似生怕对方抢在自己前面,从而被对方占了便宜。这正是曹操想看到的,他连忙抽各地郡守兵前去阻挡公孙度。
这些郡守兵并非真的都是郡守兵,而领兵的更是大将,因此阻挡公孙度一段时间还是可以的。而这一段时间就足够了,足够曹操大败袁尚!
公孙度被阻挡,袁尚却势如破竹,一路势不可挡的杀向邺城。那股气势,那股劲头,真的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狮儿不可与敌”的感觉。
如此一来,天下人,包括许多曹操的文武都觉得曹操完了。但刘裕却觉得不对劲,便是庞统都说曹操恐怕保不住冀州,刘裕都仍旧觉得情况不对劲。
实际上,丢掉冀州、幽州以及并州的袁尚,依旧有实力和曹操一战。可难就难在南边有刘裕牵制,让他不敢和曹操决一死战。正是因此,他才决定和公孙度结盟。
至于公孙度为何答应和袁尚结盟,也是因为他担心曹操来袭。能做一方诸侯,又岂是平常人,怎么可能猜不出点端疑?
曹操的境地很被动,甚至可以说有些危急。不仅因为公孙度和袁尚的结盟,还因为北方的异族。那些异族本就觊觎中原,又见中原混乱,加上公孙度的邀请,自然有南下的意思。
不,不是有那意思,而是必然会南下。
曹操与那些异族接壤,无论是冀州,还是并州,还是西凉……可以这么说,异族对他的威胁比袁尚加上公孙度还要大。
而这威胁,在袁尚、公孙度共同进军,北方异族狼眼环顾之下,一下子显现出来。这情况,便是曹操都有些紧张,尤其是轲比能进军幽并边界,烧杀抢掠之后。
然而,曹操更多的还是愤怒。
当时,他立即召来麾下大将,欲出兵关外,和轲比能大战一场。在曹操暴怒的时候,没人敢说一句话,纵然不少人都觉得这么做不妥,也不敢多说。而像荀彧等人,虽然开口,却无法改变曹操的决定。
曹操,可也是一个顽固的人。像徐州之战,众人怎么劝也动摇不了他。
那次,曹操错了,可没能避免;这次,曹操也错了,差点也没能避免。一个人做一件大事,一个细小的错误就是致命。
亏得有郭嘉,曹操终于避免了这个错误。当时曹操亲征之前的那个夜晚,郭嘉抱病拜见,一番痛彻心扉的劝说,终于让曹操冷静下来,并且诚恳的接受了郭嘉的建议。
纵然抱病在身,郭嘉依旧酒不离身,同样谋略不减旧时。这一夜,他为曹操制定了详备的计划。第二天,曹操便依计行事,继续亲率大军北上。
果然不出郭嘉所料,就在曹操北伐的消息放出之后,袁尚和公孙度就快速杀过来。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这不过是郭嘉的计谋。
郭嘉的计谋岂是那么简单的,他的计谋是一环套着一环。
曹操北伐的消息,不仅让袁尚和公孙度奔杀而来,也让轲比能有些收敛。然而,轲比能也不知道,杀来的曹军不过是一个空壳子,真正的曹军主力根本没有过来。
好一个瞒天过海,把天下人都迷惑了,不过曹操这么做的用意何在呢?
北方风云激荡,尤其是曹操群狼环视,让刘裕等人都不禁拍手大笑。甚至不少人觉得,曹操这下要完蛋了,不过刘裕没这么觉得。刘裕觉得曹操会吃点苦,但绝对不会败,更不可能死。
眼看北方烽烟四起,刘裕心里也不由一急,连忙要着手实施自己的计划。
首先演一场戏,就是和诸葛亮谈崩,然后与刘琦决裂。
当然,刘裕还是故作大度,放诸葛亮回荆州。其实,这也是一场戏。
诸葛亮回到荆州,如实汇报刘琦,使得刘琦勃然大怒,扬言要活捉了刘裕。原来,诸葛亮说刘裕谈起刘琦,一副不屑的样子,还说刘裕扬言兵进荆州,生擒刘琦。
刘裕很配合,居然真的有所动作,下令江东兵马向江夏而去,同时淮南兵马也有西进的趋势。
荆州人大为惶恐,刘裕的名声太大,就是荆州各个大族都骚乱起来。还不止,刘晔带走的兵马不少,所以刘琦也惴惴不安,生怕刘裕真的大军压境。
这种情况之下,诸葛亮终于当庭出计:“公子,为今之计惟有与袁尚联盟,才能阻止刘裕的兵马,否则荆州危矣。”
刘琦本就是优柔寡断,或者说没有决断力的人,加上诸葛亮是刘晔推荐的,这会儿他自然完全听从诸葛亮的话了。当然,这也是因为诸葛亮的计谋不错,否则蒯越等人进言,还是有点影响力的。
既然决定和袁尚结盟,刘琦当然立即派人于袁尚联系。这次,诸葛亮没有亲自去,他要主持荆州大局,自然不能前去。最后,前往许都的是蒯越。
显然,这是诸葛亮的手笔。他要支开蒯越,好好整治一下荆州,为刘裕以后的入主做准备。
袁尚听闻刘琦派人来,当即大喜,那态度和当初接待张松截然不同。双方都有意,自然一拍即合,不过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也是,毕竟刚刚接触,双方不可能立即就有实质性进展。好在关系确定,并且放出消息,总归能震慑一下刘裕。
另外,他们还同时出兵逼近刘裕,自然让刘裕投鼠忌器,不敢妄动。
可惜,他们不知道这都在刘裕的掌控之中。
就在刘裕这边计划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北方曹操也开始收网。这一网,能将敌人一网打尽吗?
幽并边界,轲比能逡巡不进,勒马等待曹操的到来。准确的说,他是等公孙度和袁尚进攻曹操,并且使得曹操不得不分兵救援。
这就是曹操的生机,轲比能、公孙度、袁尚三方心不齐,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曹操的计谋才能实施,才可能成功。
轲比能逡巡不前,公孙度和袁尚却疯狂进军,好似生怕对方抢在自己前面,从而被对方占了便宜。这正是曹操想看到的,他连忙抽各地郡守兵前去阻挡公孙度。
这些郡守兵并非真的都是郡守兵,而领兵的更是大将,因此阻挡公孙度一段时间还是可以的。而这一段时间就足够了,足够曹操大败袁尚!
公孙度被阻挡,袁尚却势如破竹,一路势不可挡的杀向邺城。那股气势,那股劲头,真的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狮儿不可与敌”的感觉。
如此一来,天下人,包括许多曹操的文武都觉得曹操完了。但刘裕却觉得不对劲,便是庞统都说曹操恐怕保不住冀州,刘裕都仍旧觉得情况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