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又过了一年,战事说起来急迫紧凑,但其中准备的时间更久。比如刘裕使计调沮授来颖阳,就花了月余时间。
而其他的事,如他和沮授的对峙,时间就更长了。
长到青山由绿转黄再转白,如今被茫茫大雪覆盖。如一条沉睡的白龙,莽莽苍苍,延伸到天际。
此时,刘裕立于辕门之外,静静眺望着远方,仿佛等待着谁的归来。许久,他轻叹一声,将目光拉向近处的城池。
近处,也只是相对于远处。颖阳城离他的大营还是有些距离,但刘裕还是能看的真切,便是城楼上的士兵,他也能看见——当然,只是一个黑点而已。
看着眼前这座大雪之中的城池,刘裕不禁有些敬佩。这座城池并不高大,也算不得雄壮,可刘裕却觉得它像一座巨兽,牢牢把持着通往许都的大门。
“可怕的不是城池,而是城里的那个人。”刘裕摇摇头,喃喃说了一句。
这段时间,他与沮授展开数次血战,沮授诚然不好受,他也没有占到便宜。这让他不禁有些后悔,暗想这么进攻颖阳是对是错。但他没有退路。
幸亏等了这么久,他终于等到自己想听到的好消息,否则他定然会后悔不已。
为什么冰天雪地的他还出来,不是因为踏雪寻梅,也不是因为出来考察颖阳,而是在等一个人。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
一想到来的人是诸葛亮,刘裕就不禁有些感慨,想他和诸葛亮错过这么多次,这次终于可以见面了。
“诸葛亮,千古一相,却不知道究竟风采如何?”刘裕倚马远眺,好似要看穿茫茫大雪,但脑海里却想起周瑜来。
在他所见的谋士武将之中,周瑜的形象最好,比赵云还要让他“惊艳”。所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
呸呸,小乔现在是他的。
胡思乱想之时,远处皑皑之中,突然出现数点黑点。刘裕一喜,知道这是诸葛亮来了。
很快,黑点越来越大,然后变成模糊的人影,再然后慢慢呈现出样子。
一队骑兵,一驾马车,减速而来。
刘裕知道那马车里就是诸葛亮,本来以为自己会激动,可心里却异常平静。他知道,他终究不是前世那个仰慕诸葛亮的刘裕,而是如今主宰一方沉浮的中兴王刘裕。
骑兵与马车在刘裕面前停下,随后一个儒雅的文士走了下来。此人身披鹤氅,手上还拿着鹅毛扇。如果是旁人,定然让人觉得奇怪,大冬天居然拿扇子。但诸葛亮没有,他只会让人感觉飘逸,感觉不同凡响,并不会使人觉得他不正常。
诸葛亮下车之后,缓缓走到刘裕面前,抱扇拱手,面含微笑道:“亮,见过中兴王。”
“孔明不须多礼。”刘裕面露笑意,伸手虚托诸葛亮,温润的说道,“卧龙凤雏,凤雏之智我早已领略,倒是你这个卧龙让我着实好奇。来,此处风急,且随我进营一叙。”
诸葛亮面色如常,不因赞喜,反倒谦虚的回了一句,然后才随着刘裕进入大营之中。
实际上,刘裕一见到诸葛亮,就开始暗自打量。满分,刘裕毫不吝啬的给了诸葛亮满分。
刘裕打量诸葛亮,诸葛亮何尝没有打量刘裕?同样的,诸葛亮心里也暗赞了刘裕一声,暗道汉家竟有如此人物,何愁天下不定。
不错,从一开始,诸葛亮就心向刘裕,想投效刘裕。不对,不是一开始,应该说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还是很有好感的,这好感源于当初他经过徐州,而刘备那时正声名满徐州。
但随着刘备死去,刘裕崛起,以及刘裕对治下的治理,才终于扭转了诸葛亮的观点。其实,诸葛亮心里早有自己的判断,但他少年时对刘备形成的好感不容易改变,这才拖了这么久。
刘裕让人安排诸葛亮带来的骑兵,然后领着诸葛亮来到大帐之内。大帐之内,庞统正喝着酒,诸葛亮一进来,他就似笑非笑的看过去,同时说道:“孔明,你终于来了。”
诸葛亮淡淡一笑,并不尴尬,反倒也打趣道:“士元,你还是这般懒散,恐怕给中兴王惹了不少麻烦吧。”
这二人的哑谜,刘裕知道一点,但也不以为意,哈哈一笑,便道:“孔明,你且入座吧。士元,你与孔明许久不见,可要好好聊聊。”
三人入座,刘裕没谈公事,诸葛亮同样也没说。只是吃菜喝酒闲聊,最后,三人都有些醉,这才激昂文字,纵论起天下古今。
诸葛亮更是自比管仲,慷慨陈词,令人动容。但实际上,这却是诸葛亮试探刘裕的,他想看看刘裕对他这番话的态度。
庞统主动投效刘裕,诸葛亮就没有那个想法?当初,他们在荆州纵论天下,其他人都不看好刘裕,甚至大有人看不上刘裕,唯独庞统他他诸葛亮看好刘裕。
可惜的是,庞统立即就投靠刘裕了,而他因为刘备并没有立即投靠刘裕。后来,他犹豫了很久,却不仅因为刘备,还因为庞统投靠了刘裕。
他与庞统齐名,怎么可能没有一争高下的心思?想来历史上,庞统先投江东,也是因为这种心理。而后来庞统急于立功,何尝不是因为这种心理呢?
犹豫很久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投靠刘裕,可惜第一次却会面被人破坏。而第二次在庞统家里,他不想借庞统的力,所以自己逃走了。
第三次,他可以借徐庶的力。然而,他也不想这样,一来觉得心里不舒服,二来觉得得不到刘裕重视。这种种原因之下,他才黯然回到荆州。
在荆州,他又结识了刘晔,因刘晔一番劝告,他终于想到既投靠刘裕,又让刘裕知道他的办法。
而如今,他与刘裕见面,觉得自己的功夫没有白费——刘裕,果然知道他了!
知道只是开始,诸葛亮心里早有计较,欲一战扬名天下,与庞统再次平起平坐。
而其他的事,如他和沮授的对峙,时间就更长了。
长到青山由绿转黄再转白,如今被茫茫大雪覆盖。如一条沉睡的白龙,莽莽苍苍,延伸到天际。
此时,刘裕立于辕门之外,静静眺望着远方,仿佛等待着谁的归来。许久,他轻叹一声,将目光拉向近处的城池。
近处,也只是相对于远处。颖阳城离他的大营还是有些距离,但刘裕还是能看的真切,便是城楼上的士兵,他也能看见——当然,只是一个黑点而已。
看着眼前这座大雪之中的城池,刘裕不禁有些敬佩。这座城池并不高大,也算不得雄壮,可刘裕却觉得它像一座巨兽,牢牢把持着通往许都的大门。
“可怕的不是城池,而是城里的那个人。”刘裕摇摇头,喃喃说了一句。
这段时间,他与沮授展开数次血战,沮授诚然不好受,他也没有占到便宜。这让他不禁有些后悔,暗想这么进攻颖阳是对是错。但他没有退路。
幸亏等了这么久,他终于等到自己想听到的好消息,否则他定然会后悔不已。
为什么冰天雪地的他还出来,不是因为踏雪寻梅,也不是因为出来考察颖阳,而是在等一个人。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
一想到来的人是诸葛亮,刘裕就不禁有些感慨,想他和诸葛亮错过这么多次,这次终于可以见面了。
“诸葛亮,千古一相,却不知道究竟风采如何?”刘裕倚马远眺,好似要看穿茫茫大雪,但脑海里却想起周瑜来。
在他所见的谋士武将之中,周瑜的形象最好,比赵云还要让他“惊艳”。所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
呸呸,小乔现在是他的。
胡思乱想之时,远处皑皑之中,突然出现数点黑点。刘裕一喜,知道这是诸葛亮来了。
很快,黑点越来越大,然后变成模糊的人影,再然后慢慢呈现出样子。
一队骑兵,一驾马车,减速而来。
刘裕知道那马车里就是诸葛亮,本来以为自己会激动,可心里却异常平静。他知道,他终究不是前世那个仰慕诸葛亮的刘裕,而是如今主宰一方沉浮的中兴王刘裕。
骑兵与马车在刘裕面前停下,随后一个儒雅的文士走了下来。此人身披鹤氅,手上还拿着鹅毛扇。如果是旁人,定然让人觉得奇怪,大冬天居然拿扇子。但诸葛亮没有,他只会让人感觉飘逸,感觉不同凡响,并不会使人觉得他不正常。
诸葛亮下车之后,缓缓走到刘裕面前,抱扇拱手,面含微笑道:“亮,见过中兴王。”
“孔明不须多礼。”刘裕面露笑意,伸手虚托诸葛亮,温润的说道,“卧龙凤雏,凤雏之智我早已领略,倒是你这个卧龙让我着实好奇。来,此处风急,且随我进营一叙。”
诸葛亮面色如常,不因赞喜,反倒谦虚的回了一句,然后才随着刘裕进入大营之中。
实际上,刘裕一见到诸葛亮,就开始暗自打量。满分,刘裕毫不吝啬的给了诸葛亮满分。
刘裕打量诸葛亮,诸葛亮何尝没有打量刘裕?同样的,诸葛亮心里也暗赞了刘裕一声,暗道汉家竟有如此人物,何愁天下不定。
不错,从一开始,诸葛亮就心向刘裕,想投效刘裕。不对,不是一开始,应该说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还是很有好感的,这好感源于当初他经过徐州,而刘备那时正声名满徐州。
但随着刘备死去,刘裕崛起,以及刘裕对治下的治理,才终于扭转了诸葛亮的观点。其实,诸葛亮心里早有自己的判断,但他少年时对刘备形成的好感不容易改变,这才拖了这么久。
刘裕让人安排诸葛亮带来的骑兵,然后领着诸葛亮来到大帐之内。大帐之内,庞统正喝着酒,诸葛亮一进来,他就似笑非笑的看过去,同时说道:“孔明,你终于来了。”
诸葛亮淡淡一笑,并不尴尬,反倒也打趣道:“士元,你还是这般懒散,恐怕给中兴王惹了不少麻烦吧。”
这二人的哑谜,刘裕知道一点,但也不以为意,哈哈一笑,便道:“孔明,你且入座吧。士元,你与孔明许久不见,可要好好聊聊。”
三人入座,刘裕没谈公事,诸葛亮同样也没说。只是吃菜喝酒闲聊,最后,三人都有些醉,这才激昂文字,纵论起天下古今。
诸葛亮更是自比管仲,慷慨陈词,令人动容。但实际上,这却是诸葛亮试探刘裕的,他想看看刘裕对他这番话的态度。
庞统主动投效刘裕,诸葛亮就没有那个想法?当初,他们在荆州纵论天下,其他人都不看好刘裕,甚至大有人看不上刘裕,唯独庞统他他诸葛亮看好刘裕。
可惜的是,庞统立即就投靠刘裕了,而他因为刘备并没有立即投靠刘裕。后来,他犹豫了很久,却不仅因为刘备,还因为庞统投靠了刘裕。
他与庞统齐名,怎么可能没有一争高下的心思?想来历史上,庞统先投江东,也是因为这种心理。而后来庞统急于立功,何尝不是因为这种心理呢?
犹豫很久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投靠刘裕,可惜第一次却会面被人破坏。而第二次在庞统家里,他不想借庞统的力,所以自己逃走了。
第三次,他可以借徐庶的力。然而,他也不想这样,一来觉得心里不舒服,二来觉得得不到刘裕重视。这种种原因之下,他才黯然回到荆州。
在荆州,他又结识了刘晔,因刘晔一番劝告,他终于想到既投靠刘裕,又让刘裕知道他的办法。
而如今,他与刘裕见面,觉得自己的功夫没有白费——刘裕,果然知道他了!
知道只是开始,诸葛亮心里早有计较,欲一战扬名天下,与庞统再次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