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第5节人们为什么好面子——面子的经济效益

    面子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也许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面子。

    从“给面子”、“留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到“打狗还看主人面”、“不看僧面看佛面”,有关面子的种种说法随处可见。以至于有人说,不了解面子,就不能了解中国人。

    春秋时期有个与面子有关的故事。

    有一次,齐景公设宴款待鲁国国君,席间齐景公听从相国婴晏的提议,把多出来的两个蟠桃拿来赏给齐国有功的大臣,凡功勋卓著者赐桃、赐酒,予以褒奖。当时齐国自号“齐邦三杰”的公孙捷、古冶子均上奏表功得到了赏赐,齐邦三杰中功劳最大的田开疆邀功请赏时却已经没有了桃子,只能赏酒。田开疆觉得自己功劳最大,没有得到蟠桃赏赐,是“受辱于两国君臣之间,为万代耻笑,何面目立于朝廷之上耶”,遂拔剑自刎于当场。而得到赏赐的公孙捷、古冶子也觉得无颜面再活于世上,结果也双双自刎而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鲁迅《且介亭杂文》有一篇《说“面子”》也很透彻。

    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面子;他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

    明恩溥是一百年前的一位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居住了半辈子,是地道的中国通。明恩溥说面子的文字,见于《中国人的特性》一书,该书展现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其中谈面子的篇幅虽不大,可取之处却不少。

    一位地方长官犯法,被朝廷处以极刑,在杀头以前,还念念不忘他的面子,请求穿着官服就刑,以保全他的面子。

    一位放债人收不到债,虽然明知钱讨不回来,还是要装腔作势到借债人那里大吵大闹,严厉恐吓,回来向自己周围人绘声绘色地形容一番,以表明自己并非不懂得如何讨债。

    一个仆人不小心丢失了主人贵重的银勺子,他明白不仅要赔偿,而且还会被解雇。若那样,就大丢脸面。所以,他选择先发制人,先炒主人的鱿鱼,并且当着大家故作大度地说:“算我倒霉,这个月工资我不要了。”其实,是拿工资抵那个银勺子的钱。

    作为一位外来的旁观者,明恩溥一针见血地评论道:“中国人的问题永远不是事实的问题,而是形式问题。”何以见得?他以和事老加以诠释:

    甲乙二人吵架,和事老通常并不理会事实真相,只根据双方面子的大小,撮合一个方案,使争吵双方都能保住面子,达成均势。就好像欧洲政治家处理国际纠纷时,奉行的势力均衡原则。

    归纳这三个故事,我们会明白,面子是中国人不可剥离的生活目的。不论中国人有无其他目的,但面子肯定是目的之一。俗语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面子肯定比生命本身更重要,宁可丢性命也不可丢面子。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面子?在经济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人都想追求最大的效用。这里的效用是指一个人一生总体效用。而一个人的生活总体包括物质、精神这两个方面,因此,总效用水平来自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个方面。 因为面子本身是精神产品,所以,有了面子,也就直接增加了一个人的精神收益,从而也就直接增加了一个人的生活总效用水平。其次,面子也会产生间接经济价值。面子是一个人的品牌和形象。和一般人相比,人们更乐于与有面子的人打交道和进行各种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有面子的人就比一般人有着更多的谋利机会,并且交易成功的可能性也较大。所以,从长远看,面子本身也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是为一个人带来物质收益的重要保证条件。

    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的偏好结构不同,所以人们喜欢面子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有些人重物质,有些人重精神,有些人偏好生理需求的满足,有些人偏好内心感受的体验,有些人更多考虑个人实际感觉,而有些人更多考虑社会评价。正如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说,生活就像奥林匹克赛会,聚到这里来的人们通常抱有三种目的:有些人摩拳擦掌以折桂,有些人做买卖以赢利,但还有一些人只是单纯做参观者,冷眼静观这一切。

章节目录

柴米油盐中的经济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董典波,淡佳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董典波,淡佳庆并收藏柴米油盐中的经济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