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越贵越买——警惕吉芬现象?
第6章第2节越贵越买——警惕吉芬现象
小王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他一旦认定的事情,就会想方设法地坚持。最近在他在回家时就有一次“奇遇”。
小王在外地工作,老家离得远,因此每次回家总不免买些东西回去。上次回家正赶上中秋节,因此小王想拿出三百块钱买点月饼和苹果回家。在去市场转了一圈后,小王多少有点失望,因为今年的月饼特贵, 300块钱只够买两盒月饼和两箱苹果。过两天大概月饼的价格就降下来了,小王打算先不买,等走的时候再说。( 800)小说/
然而,一切出乎小王预料,月饼的价钱并没有跌,苹果的价钱反而上涨了不少。当他准备回家时发现,原来花300块钱买两盒月饼和两箱苹果的愿望难以实现了。这该怎么办呢?
思考过后,小王决定少买一盒月饼,多买两箱苹果,也就是说,回家的礼品由原来的两盒月饼和两箱苹果变为一盒月饼和四箱苹果。应该说,从总的数量上来讲,甚至比原来的预期还多了。这样的结果小王也很得意,他觉得自己是聪明人办了聪明事。
其实,就苹果本身而言,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是:价格上涨需求反而增加了。这与我们平常的需求理论是相违背的,为什么呢?原来小王已经在无意之中邂逅了经济学中的“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指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是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的土豆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
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饥荒。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人们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原来,土豆是当时农民的主要食物,土豆价格上涨,使得农民的处境恶化,人们不得不减少对肉、奶酪这些相对来说仍然很贵的商品的消费,把省下来的钱全买了土豆。
剖析吉芬之谜,不难发现“吉芬商品”的出现有两个前提,一是购买者收入低下,找不到更合适的替代品。二是马铃薯是必需品。比如说,肉和马铃薯都是生存必需品,肉的价格远远高于马铃薯。当马铃薯价格上涨时,意味着消费者的实质收入下降,为了保证基本的温饱,即便是肉的价格跌了,消费者还是会压缩对肉的购买量,购买更多的马铃薯以求得生存。
具体到小王的经历,这两个前提变为:用于采买礼品的金额固定;过中秋节,月饼和苹果是最合适的礼品,替代性不强。在这些前提下,小王不得不动些脑筋。
按说“吉芬商品”是在物质资源短缺时的产物,在物质资源丰富的今天应该不多见。然而,随着房价步步攀升,住房已成为当下大多数靠工资生活的老百姓的一种“吉芬商品”。
这主要是因为:1衣食住行,这是人们的最基本生活需要,无论房价涨得多离谱,大家都得勒紧腰带,为自己找寻一块栖身之地。2除了购买商品房,大多数老百姓的确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数量有限的经济适用房、天价的别墅都不是合适的替代品。因此,商品房价格一路上涨,老百姓对其的需求却一直不减反增——大家不得不争先恐后,谁知道明天的房价又将涨多少,而高涨的需求又成为开发商们继续涨价的理由,推动房价一轮又一轮地上涨。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吉芬商品”的供给者而言,由于涨价不会导致需求下降,即使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增加了供给者获取巨额利润的成本,开发商以及炒房者们依然可以通过继续上调交易价格向消费者转嫁成本。向消费者转嫁成本简直是易如反掌。最终,以平抑房价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全部落空,房价反而涨得更快,受损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吉芬商品”对老百姓的伤害呢?从“吉芬商品”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就能找到答案。一是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在工薪买房的贷款政策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二是政府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供应量。如果老百姓拥有了更多的替代选择,商品房的需求弹性就会上升。这时价格机制就会起作用,一旦价格上扬,消费者的需求就会敏感地下沉,卖房者再也不会肆无忌惮地乱要价了。
小王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他一旦认定的事情,就会想方设法地坚持。最近在他在回家时就有一次“奇遇”。
小王在外地工作,老家离得远,因此每次回家总不免买些东西回去。上次回家正赶上中秋节,因此小王想拿出三百块钱买点月饼和苹果回家。在去市场转了一圈后,小王多少有点失望,因为今年的月饼特贵, 300块钱只够买两盒月饼和两箱苹果。过两天大概月饼的价格就降下来了,小王打算先不买,等走的时候再说。( 800)小说/
然而,一切出乎小王预料,月饼的价钱并没有跌,苹果的价钱反而上涨了不少。当他准备回家时发现,原来花300块钱买两盒月饼和两箱苹果的愿望难以实现了。这该怎么办呢?
思考过后,小王决定少买一盒月饼,多买两箱苹果,也就是说,回家的礼品由原来的两盒月饼和两箱苹果变为一盒月饼和四箱苹果。应该说,从总的数量上来讲,甚至比原来的预期还多了。这样的结果小王也很得意,他觉得自己是聪明人办了聪明事。
其实,就苹果本身而言,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是:价格上涨需求反而增加了。这与我们平常的需求理论是相违背的,为什么呢?原来小王已经在无意之中邂逅了经济学中的“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指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是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的土豆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
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饥荒。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人们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原来,土豆是当时农民的主要食物,土豆价格上涨,使得农民的处境恶化,人们不得不减少对肉、奶酪这些相对来说仍然很贵的商品的消费,把省下来的钱全买了土豆。
剖析吉芬之谜,不难发现“吉芬商品”的出现有两个前提,一是购买者收入低下,找不到更合适的替代品。二是马铃薯是必需品。比如说,肉和马铃薯都是生存必需品,肉的价格远远高于马铃薯。当马铃薯价格上涨时,意味着消费者的实质收入下降,为了保证基本的温饱,即便是肉的价格跌了,消费者还是会压缩对肉的购买量,购买更多的马铃薯以求得生存。
具体到小王的经历,这两个前提变为:用于采买礼品的金额固定;过中秋节,月饼和苹果是最合适的礼品,替代性不强。在这些前提下,小王不得不动些脑筋。
按说“吉芬商品”是在物质资源短缺时的产物,在物质资源丰富的今天应该不多见。然而,随着房价步步攀升,住房已成为当下大多数靠工资生活的老百姓的一种“吉芬商品”。
这主要是因为:1衣食住行,这是人们的最基本生活需要,无论房价涨得多离谱,大家都得勒紧腰带,为自己找寻一块栖身之地。2除了购买商品房,大多数老百姓的确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数量有限的经济适用房、天价的别墅都不是合适的替代品。因此,商品房价格一路上涨,老百姓对其的需求却一直不减反增——大家不得不争先恐后,谁知道明天的房价又将涨多少,而高涨的需求又成为开发商们继续涨价的理由,推动房价一轮又一轮地上涨。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吉芬商品”的供给者而言,由于涨价不会导致需求下降,即使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增加了供给者获取巨额利润的成本,开发商以及炒房者们依然可以通过继续上调交易价格向消费者转嫁成本。向消费者转嫁成本简直是易如反掌。最终,以平抑房价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全部落空,房价反而涨得更快,受损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吉芬商品”对老百姓的伤害呢?从“吉芬商品”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就能找到答案。一是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在工薪买房的贷款政策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二是政府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供应量。如果老百姓拥有了更多的替代选择,商品房的需求弹性就会上升。这时价格机制就会起作用,一旦价格上扬,消费者的需求就会敏感地下沉,卖房者再也不会肆无忌惮地乱要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