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的短篇伟大的一部是《聊斋志异》,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郭沫若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能广受人们好评,在于蒲松龄借狐、仙、鬼、妖,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聊斋》初以抄本流传,所以蒲松龄的手稿一直保存完好,后来几经曲折,差点遗失半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蒲松龄花了30余年写成490余篇流芳百世的《聊斋志异》。在他年老时,将《聊斋志异》最后一卷誊清后,共4函8册,藏在两只樟木匣子里,作为蒲家的传家之宝,嘱其后人,对所藏先祖墨本,概不外传。蒲松龄世代皆居住在山东省淄博市。到清光绪年间第7世孙蒲价人,“闯关东”从祖籍山东淄川县(今淄博)移居沈阳,民国初年,价人之子蒲灏充任西丰县吏,又举家迁居西丰。《聊斋志异》原稿随家族带出,辗转于山东淄川和辽宁沈阳、西丰三地。20世纪50年代,蒲松龄第九世孙蒲文珊将手中半部手稿交给了国家。

    蒲松龄生前十分重视《聊斋志异》手稿,其好友、清代文学名士王士祯曾许以500两黄金欲购手稿而未得。蒲松龄还为此立下家规:“余生平务必一切遗稿不许阅诸他人。”其后世也立下“长支传书,次支传画”的誓约。

    清同治年间,山东大旱,遭遇大饥荒,蒲氏七世孙蒲价人携带家属“闯关东”迁至沈阳,随身带着传家之宝《聊斋志异》原稿。在沈阳定居下来后,蒲价人因在家乡读过蒙学,粗通占卜之道,便在沈阳城里摆卦摊,以此为生。临终前,他将《聊斋志异》传于儿子蒲英灏。蒲英灏青年从军,历任清军哨官、帮统,后成为盛京将军依克唐拉幕僚。依克唐拉偶然得知蒲英灏是蒲松龄后人,并问起是否有《聊斋志异》原稿,且要借阅。蒲英灏碍于祖训,又不好违拗上司。于是约定先看上半部,待归还后再借下半部。依克唐拉看完后如期归还上半部,借到了下半部去看。但天有不测风云,依克唐拉进京时,不料在京染病逝世。接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混乱过后,所借半部手稿从此杳无音讯。1941年,《盛京时报》曾援引德国的一则消息:“《聊斋志异》部分原稿48卷现存柏林博物馆”,又有传言说《聊斋志异》原稿46卷在前苏联保存,是否即遗失的那半部手稿,已不得而知。

    1900年,清廷镇压义和团运动,蒲英灏奉命镇守西丰县。由于得罪了乡宦恶绅,诬指为通“拳匪”,被解职罢官,举家寓居西丰。蒲老先生临终前考虑再三,决定把手稿托付给喜爱诗文书画的小儿子蒲文珊。

    1931年,奉天省图书馆馆长袁金铠,得知蒲文珊手稿之事,就与其商量借来选印。蒲文珊认为影印是一项善举,便亲自携带手稿前去。于是袁金铠会同当时的吉林省省长王维宙组成一个《聊斋志异》原稿审核委员会承担编审事宜。手稿便存入奉天银行保管。由于“9·18”事变,选印一度被搁置。到1933年夏,选出有王士祯评语的14篇,刻印本中未收入的10篇,共24篇,题为《选印聊斋志异原稿》刊印。后来,已任伪满洲国参议的袁金铠与伪满奉天中央银行行长陈漱六,想购买手稿,但被蒲文珊一口回绝。

    1947年,西丰开展土改工作,蒲家被抄,《聊斋志异》手稿也在其中。1948年冬,时任西丰县人民政府政务秘书的刘伯涛到更刻区元宝沟村检查工作,在农会旧书堆中发现一函两部褪了色的蓝布皮线装书,打开一看,发现居然是《聊斋志异》原稿,于是千辛万苦找到蒲文珊,才得以核实详情。保存的《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共4册存下来。

    《聊斋志异》手稿,“闯关东”渡乱世,历经磨难,在蒲家世代保护下,今幸留得半部存世。1951年,西丰县政府通过辽东文教厅,将2函4册《聊斋志异》原稿送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处。后经相关专家鉴定,2函4册是原稿4函8册中的一、三、四、七册,有234篇,比刻印本多23篇,是极为珍贵的《聊斋志异》定稿本。《聊斋志异》手稿历经两百多年,虽仅存半部,蒲家世代保护的功绩不可磨灭,蒲松龄先生也算得以含笑九泉了!

章节目录

中国历代疑案解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诸葛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诸葛文并收藏中国历代疑案解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