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一个细小的举动,却是拳拳爱子之心,完全落在了大臣们的眼里。
这份疼爱的是对谁的?吴王李恪是也!
这个举动或许只是寻常的慈父之心,不希望儿子们手足相残,不希望在失去了一个儿子之后,让另外一个儿子蒙上污名。
也许换作任何一个皇子,李世民都会这么做,但也许这只是针对吴王李恪的……
齐王李佑的谋反一下子让大唐的皇子们走上了风口浪尖,太子不肖已经成为越发显眼的问题,皇帝对某一个皇子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将非同一般。
承庆殿里的诸位大臣都是人精,也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与皇子们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二陛下这微妙的举动落在他们眼里,自然也都体察出完全不同的意味。不过这种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不会今天讨论的主题,所以心领神会即可,然后当作没听见就可以了。
宋州兵马出击,对于平叛自然是大有帮助的,只是吴王李恪未免可惜,皇帝这么一点爱护,无疑让他少了不少功劳。反过来自然是便宜了谢逸,这个年轻人的运气真是好啊!
不过……
转念一想,有反应灵敏之人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李恪和谢逸之间的关系。虽说两人之间没有什么直接来往,但是有那么关键的几次,谢逸似乎欠着李恪的人情,已经第几次好像没人说得清楚了。
人情这东西有时候一钱不值,有时候却堪比千金,当然也与相关的人有关系,若是个无足轻重的普通人,纵然他欠你人情又能如何?
或许不想还,或者想还却还不上的情况太多太多,但有人的如果还得上,且有能力还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谢逸就是这样的人。而且能耐和作为都不可估量,如果将来他要还给吴王李恪这个人情,只怕回报不小啊!
不经意间,某些人又有些羡慕李恪。运气那么好被派驻在宋州,又刚好赶上了齐州叛乱,还遇上谢逸人在那里,真是好运气啊!
众人心中暗自感慨的同时,李世民补充道:“只有谢逸和李恪恐怕不行……”
这话说的也没错。平定叛乱这样的大事却只派了两个“无名小卒”,却没有一个柱国大将,或者说名宿老将出马,难免让人有些不信服,甚至无法服众,尤其是不能压制或者警醒那些暗中蠢蠢欲动之人。
李世民沉吟片刻,沉声道:“下旨给李绩,让他统领河东各州兵马,随时做好出击准备,在后面策应谢逸。”
“是!”宰相和大臣们自然是遵命行事的。心中越发感慨李恪和谢逸的运气好了,李绩亲自出马,哪怕只是在后面策应,其威慑也很大,只怕是叛军听说之后直接会闻风丧当。有这样强大的后盾,谢逸和李恪还有什么怕的?必然是自信心满满,战无不胜,一往无前啊!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命岑文本发挥专长,写一篇讨伐李佑的檄文。公开向天下昭示李佑的罪过,并标明皇家平叛的决心。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一众大臣们走出承庆殿的时候,心中满是感慨。同时也意识到一个问题。今天在承庆殿等了那么久,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啊。
除了汇报了一些情况,好像压根没有商量什么,全都是皇帝陛下乾纲独断。皇帝耽搁了一段时间没有及时前来承庆殿,究竟去做了些什么他们不知道,也许是思考对策吧!
诸位大臣们走出承庆殿的时候。恰好遇到老宦官匆匆忙忙而来,皇宫上空的黑烟尚未散去,显然是出事了。
皇宫里出事了,诸位大臣们本身在宫内,且都是消息灵通之人,所以很快便知晓的很清楚。
首先一个,阴妃娘娘在寝宫之中上吊自杀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诸位大臣只是略微唏嘘,但并未有太过强烈的反应。这件事发生一点都不奇怪,儿子谋反,做母亲的能怎么办?没有颜面面对天下和世人,或者不想成为儿子的拖累,或者……
总而言之,原因可以有很多很多,这个时候阴妃似乎只有死这一条合适的路可走。反倒是如果阴妃还活着,反而会显得不太正常。
这种情况就和古代和亲的公主一样,成婚之后双方交战,公主夹在其中无疑最为为难,往往要么是郁郁而终,要么是自杀身亡。
总而言之,阴妃就这么死了,这让齐王李佑的谋反事件一下子又蒙上了一层阴影,显得越发的悲凉。
也有大臣心中暗想,或许皇帝陛下迟到就是前去面见阴妃,那么阴妃之死究竟是无言面君,还是被皇帝陛下逼死的呢?
无论是谁,心中也只是浮现过这么一个念头而已,谁也不敢揣测君父,只会心中暗叹一声罢了。
可怜阴妃先是娘家尽数伏诛,好不容易熬到今日,眼看着有了盼头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又走上了这么一条绝路,想想也是可怜人。现在自尽身亡,死后能不能陪葬昭陵都是个未知数……
除此之外,皇宫之中他恰巧发生了一件事,长乐门内起火,不过幸好没有造成什么伤亡。
这件是外人眼里或许不当回事,毕竟失火是常有之事,但在这群知晓很多高级机密的大臣们面前,这件事便不那么寻常了。
长乐门内住的是谁?隐太子妃郑观音是也,虽说是幽禁,但李建成的身份已经恢复,郑观音皇嫂的身份不可小觑。
她的居所发生了火灾,还是今天这个特殊的的日子,很耐人寻味啊,这事该怎么说呢?
众人心中都不约而同浮现出一个问号,尤其是长孙无忌,他蓦然想起好像在什么时候看到过阴妃匆匆忙忙从长乐门那边走过。
当时便觉得有些诧异,也有几分怀疑,但事后并没有仔细追究调查,否则……
突然之间,长孙无忌心中便明白了许多事情,齐王李佑的反叛的原因似乎的有解释了。阴妃之死和长乐门的火灾似乎也有解释了。
原来如此,之前长孙无忌还很是不解,但现在心里却格外通透……他隐约也明白了皇帝今天为什么会那么冷静,原来背后有如此复杂的原因。
悲剧啊。说到底这是皇家内斗的人伦悲剧啊,这事真是……
长孙无忌暗叹一声,然后悄然走过,事到如今这些话只能烂在自己肚子里,自己曾经察觉到阴妃和郑观音有来往的事情谁都不能泄露。过去没有过,没能够阻止悲剧的发生,这个发现就毫无意义。
现在说出来可不仅仅会被人笑话是事后诸葛亮,更要紧的是皇帝可能会怀疑自己,认为是自己故意不说出来,甚至故意纵容阴妃和李佑走上邪路。
虽然自己自始至终没有这个意思,但是皇帝未必这样想,毕竟自己是国舅,有三个皇子是长孙家的外甥。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己是完全有这个动机这么做的。毕竟少一个皇子,对长孙家外甥的威胁就少一分。
长孙无忌可谓是大唐数一数二的聪明人,心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即便是皇帝素来信任自己,关系匪浅,在这件事上也不能犯错误,更不能心怀侥幸。
这件事从来没发生过,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帮皇帝处理好这些麻烦事,其他的……
且就等吧,李佑出事了。但是皇帝还有那么多的儿子,彼此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太子李承乾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他都看在眼里,失望自然是有的,李泰则是春风得意。气势如虹,两个都是长孙家的外甥,自家至少一碗水端平。何况皇帝警告过自己,不让自家参与到皇子们的争斗中去,所以现在只能默默地做个旁观者……
如此也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在一旁仔细观察,能够看得更为清楚一些。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下来,长孙无忌隐约有种感觉,李承乾和李泰这两个外甥似乎都有些……
长孙无忌心里最害怕的便是一句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长孙家的外甥内斗,会不会两败俱伤,最后便宜了旁人?会不会这样他?尤其是想到那位身在宋州,英武不凡的吴王李恪。
此番出兵齐州,幸好最终主事的会是谢逸,否则李恪将会再立大功。
想到谢逸,长孙无忌便想到了另外一个外甥李治,因为年纪的原因他一直不曾正视过这个外甥,但是现在看来,似乎……
李治现在已经成婚,而且成长很快,某种程度上算是个文武全才,且立有功劳。且是嫡出的皇子,深得皇帝宠爱。
假设没有了李承乾和李泰,似乎李治完全可以与李恪一争高下,而且晋王府的背景可非同一般。
自己这个舅舅不消说,晋王妃出身太原王氏,整个山东世家估计都会出现在背后,而且晋王府还有个了不得的长史——谢逸!
没错,先前在承庆殿,心里还念叨着谢逸欠了吴王李恪多少人情,将来会怎么还。可是他无论怎么还,能超过的晋王府吗?
毕竟谢逸是晋王府正经的长史,而且谢逸本人与晋王李治最有渊源,私交最厚,所以这高下自然不消说。
猛然间,长孙无忌有种错觉,这个自己猜刚刚准确认识到的事情,似乎谢逸早有先见之明。
这些年谢逸在晋王府的投入非同小可,谢逸宁愿意同时得罪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也毫无畏惧,难道就是因为李治的缘故?
谢家上下和晋王府关系亲厚,谢逸这些年对李治也可谓是悉心培养教导,李治在定襄立下的大功,甚至与太原王家女之间的婚事实际上都是谢逸促成的。
这些事情的分量真的不轻,过去以为只是巧合,没当回事,但是现在看来似乎非同小可。
不经意间,谢逸用了一众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晋王李治成长起来,走到了人前,然后悄无声息给李治早就了让人赞叹的背景履历,以及强大的后援力量。
真是有备而来啊!
由此可见,谢逸是一早就看中了晋王李治,且为此努力准备多年;但是对自己却是刚刚在退而求其次的情况下才想到了这个小外甥。
怎么说呢?
一直以来长孙无忌对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都有着非凡的自信,他自认为能够知晓,甚至掌控大唐朝廷的诸多大事。
但似乎在李治的问题上自己略逊一筹,眼光,甚至是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竟然比不上二十多岁的谢逸。
不简单啊,实在不简单。
转念长孙无忌又轻轻摇摇头,今时今日再用这几个词汇去评价谢逸似乎显得有些苍白,有些不足。
在很久之前便知道谢逸不简单,但从未想想他竟然“复杂”到了这个地步,无声无息地做成了这许许多多的大事。
现在想想,当真让人害怕。
也许放眼望去,整个大唐朝廷里将来会和长孙家成为对手的不是房家,不是山东世家或者关陇贵族,而是这个名为谢逸的年轻人。
此人年纪轻轻,有着非凡的智慧,眼光与判断力更是惊人,而且他还有这许许多多旁人所不具有的才能。今时今日,自己凭借着几十年的经验尚且这般费劲才能看透他,想要击败或者掌控他估计是不可能了。
而且某种程度上,长孙无忌有种被算计的感觉,倘若真的有一天,是李治可能走上那个位置。自家该怎么做?能反对吗?
李治走上那个位置是完全符合长孙家利益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谢逸和长孙家算得上是联盟,将来自家少不得在背后出力支持。
但是再往后呢?最初是联盟,但将来是对手,这是千年以来验证过无数次的道理。自己在世的时候还能够与谢逸一较高下,倘若有一天自己死去的话,儿子长孙冲会是谢逸的对手吗?
突然之间,长孙无忌有种深深的忧虑感觉,谢逸这个潜在的对手着实太过可怕。
这份疼爱的是对谁的?吴王李恪是也!
这个举动或许只是寻常的慈父之心,不希望儿子们手足相残,不希望在失去了一个儿子之后,让另外一个儿子蒙上污名。
也许换作任何一个皇子,李世民都会这么做,但也许这只是针对吴王李恪的……
齐王李佑的谋反一下子让大唐的皇子们走上了风口浪尖,太子不肖已经成为越发显眼的问题,皇帝对某一个皇子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将非同一般。
承庆殿里的诸位大臣都是人精,也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与皇子们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二陛下这微妙的举动落在他们眼里,自然也都体察出完全不同的意味。不过这种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不会今天讨论的主题,所以心领神会即可,然后当作没听见就可以了。
宋州兵马出击,对于平叛自然是大有帮助的,只是吴王李恪未免可惜,皇帝这么一点爱护,无疑让他少了不少功劳。反过来自然是便宜了谢逸,这个年轻人的运气真是好啊!
不过……
转念一想,有反应灵敏之人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李恪和谢逸之间的关系。虽说两人之间没有什么直接来往,但是有那么关键的几次,谢逸似乎欠着李恪的人情,已经第几次好像没人说得清楚了。
人情这东西有时候一钱不值,有时候却堪比千金,当然也与相关的人有关系,若是个无足轻重的普通人,纵然他欠你人情又能如何?
或许不想还,或者想还却还不上的情况太多太多,但有人的如果还得上,且有能力还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谢逸就是这样的人。而且能耐和作为都不可估量,如果将来他要还给吴王李恪这个人情,只怕回报不小啊!
不经意间,某些人又有些羡慕李恪。运气那么好被派驻在宋州,又刚好赶上了齐州叛乱,还遇上谢逸人在那里,真是好运气啊!
众人心中暗自感慨的同时,李世民补充道:“只有谢逸和李恪恐怕不行……”
这话说的也没错。平定叛乱这样的大事却只派了两个“无名小卒”,却没有一个柱国大将,或者说名宿老将出马,难免让人有些不信服,甚至无法服众,尤其是不能压制或者警醒那些暗中蠢蠢欲动之人。
李世民沉吟片刻,沉声道:“下旨给李绩,让他统领河东各州兵马,随时做好出击准备,在后面策应谢逸。”
“是!”宰相和大臣们自然是遵命行事的。心中越发感慨李恪和谢逸的运气好了,李绩亲自出马,哪怕只是在后面策应,其威慑也很大,只怕是叛军听说之后直接会闻风丧当。有这样强大的后盾,谢逸和李恪还有什么怕的?必然是自信心满满,战无不胜,一往无前啊!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命岑文本发挥专长,写一篇讨伐李佑的檄文。公开向天下昭示李佑的罪过,并标明皇家平叛的决心。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一众大臣们走出承庆殿的时候,心中满是感慨。同时也意识到一个问题。今天在承庆殿等了那么久,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啊。
除了汇报了一些情况,好像压根没有商量什么,全都是皇帝陛下乾纲独断。皇帝耽搁了一段时间没有及时前来承庆殿,究竟去做了些什么他们不知道,也许是思考对策吧!
诸位大臣们走出承庆殿的时候。恰好遇到老宦官匆匆忙忙而来,皇宫上空的黑烟尚未散去,显然是出事了。
皇宫里出事了,诸位大臣们本身在宫内,且都是消息灵通之人,所以很快便知晓的很清楚。
首先一个,阴妃娘娘在寝宫之中上吊自杀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诸位大臣只是略微唏嘘,但并未有太过强烈的反应。这件事发生一点都不奇怪,儿子谋反,做母亲的能怎么办?没有颜面面对天下和世人,或者不想成为儿子的拖累,或者……
总而言之,原因可以有很多很多,这个时候阴妃似乎只有死这一条合适的路可走。反倒是如果阴妃还活着,反而会显得不太正常。
这种情况就和古代和亲的公主一样,成婚之后双方交战,公主夹在其中无疑最为为难,往往要么是郁郁而终,要么是自杀身亡。
总而言之,阴妃就这么死了,这让齐王李佑的谋反事件一下子又蒙上了一层阴影,显得越发的悲凉。
也有大臣心中暗想,或许皇帝陛下迟到就是前去面见阴妃,那么阴妃之死究竟是无言面君,还是被皇帝陛下逼死的呢?
无论是谁,心中也只是浮现过这么一个念头而已,谁也不敢揣测君父,只会心中暗叹一声罢了。
可怜阴妃先是娘家尽数伏诛,好不容易熬到今日,眼看着有了盼头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又走上了这么一条绝路,想想也是可怜人。现在自尽身亡,死后能不能陪葬昭陵都是个未知数……
除此之外,皇宫之中他恰巧发生了一件事,长乐门内起火,不过幸好没有造成什么伤亡。
这件是外人眼里或许不当回事,毕竟失火是常有之事,但在这群知晓很多高级机密的大臣们面前,这件事便不那么寻常了。
长乐门内住的是谁?隐太子妃郑观音是也,虽说是幽禁,但李建成的身份已经恢复,郑观音皇嫂的身份不可小觑。
她的居所发生了火灾,还是今天这个特殊的的日子,很耐人寻味啊,这事该怎么说呢?
众人心中都不约而同浮现出一个问号,尤其是长孙无忌,他蓦然想起好像在什么时候看到过阴妃匆匆忙忙从长乐门那边走过。
当时便觉得有些诧异,也有几分怀疑,但事后并没有仔细追究调查,否则……
突然之间,长孙无忌心中便明白了许多事情,齐王李佑的反叛的原因似乎的有解释了。阴妃之死和长乐门的火灾似乎也有解释了。
原来如此,之前长孙无忌还很是不解,但现在心里却格外通透……他隐约也明白了皇帝今天为什么会那么冷静,原来背后有如此复杂的原因。
悲剧啊。说到底这是皇家内斗的人伦悲剧啊,这事真是……
长孙无忌暗叹一声,然后悄然走过,事到如今这些话只能烂在自己肚子里,自己曾经察觉到阴妃和郑观音有来往的事情谁都不能泄露。过去没有过,没能够阻止悲剧的发生,这个发现就毫无意义。
现在说出来可不仅仅会被人笑话是事后诸葛亮,更要紧的是皇帝可能会怀疑自己,认为是自己故意不说出来,甚至故意纵容阴妃和李佑走上邪路。
虽然自己自始至终没有这个意思,但是皇帝未必这样想,毕竟自己是国舅,有三个皇子是长孙家的外甥。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己是完全有这个动机这么做的。毕竟少一个皇子,对长孙家外甥的威胁就少一分。
长孙无忌可谓是大唐数一数二的聪明人,心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即便是皇帝素来信任自己,关系匪浅,在这件事上也不能犯错误,更不能心怀侥幸。
这件事从来没发生过,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帮皇帝处理好这些麻烦事,其他的……
且就等吧,李佑出事了。但是皇帝还有那么多的儿子,彼此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太子李承乾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他都看在眼里,失望自然是有的,李泰则是春风得意。气势如虹,两个都是长孙家的外甥,自家至少一碗水端平。何况皇帝警告过自己,不让自家参与到皇子们的争斗中去,所以现在只能默默地做个旁观者……
如此也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在一旁仔细观察,能够看得更为清楚一些。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下来,长孙无忌隐约有种感觉,李承乾和李泰这两个外甥似乎都有些……
长孙无忌心里最害怕的便是一句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长孙家的外甥内斗,会不会两败俱伤,最后便宜了旁人?会不会这样他?尤其是想到那位身在宋州,英武不凡的吴王李恪。
此番出兵齐州,幸好最终主事的会是谢逸,否则李恪将会再立大功。
想到谢逸,长孙无忌便想到了另外一个外甥李治,因为年纪的原因他一直不曾正视过这个外甥,但是现在看来,似乎……
李治现在已经成婚,而且成长很快,某种程度上算是个文武全才,且立有功劳。且是嫡出的皇子,深得皇帝宠爱。
假设没有了李承乾和李泰,似乎李治完全可以与李恪一争高下,而且晋王府的背景可非同一般。
自己这个舅舅不消说,晋王妃出身太原王氏,整个山东世家估计都会出现在背后,而且晋王府还有个了不得的长史——谢逸!
没错,先前在承庆殿,心里还念叨着谢逸欠了吴王李恪多少人情,将来会怎么还。可是他无论怎么还,能超过的晋王府吗?
毕竟谢逸是晋王府正经的长史,而且谢逸本人与晋王李治最有渊源,私交最厚,所以这高下自然不消说。
猛然间,长孙无忌有种错觉,这个自己猜刚刚准确认识到的事情,似乎谢逸早有先见之明。
这些年谢逸在晋王府的投入非同小可,谢逸宁愿意同时得罪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也毫无畏惧,难道就是因为李治的缘故?
谢家上下和晋王府关系亲厚,谢逸这些年对李治也可谓是悉心培养教导,李治在定襄立下的大功,甚至与太原王家女之间的婚事实际上都是谢逸促成的。
这些事情的分量真的不轻,过去以为只是巧合,没当回事,但是现在看来似乎非同小可。
不经意间,谢逸用了一众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晋王李治成长起来,走到了人前,然后悄无声息给李治早就了让人赞叹的背景履历,以及强大的后援力量。
真是有备而来啊!
由此可见,谢逸是一早就看中了晋王李治,且为此努力准备多年;但是对自己却是刚刚在退而求其次的情况下才想到了这个小外甥。
怎么说呢?
一直以来长孙无忌对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都有着非凡的自信,他自认为能够知晓,甚至掌控大唐朝廷的诸多大事。
但似乎在李治的问题上自己略逊一筹,眼光,甚至是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竟然比不上二十多岁的谢逸。
不简单啊,实在不简单。
转念长孙无忌又轻轻摇摇头,今时今日再用这几个词汇去评价谢逸似乎显得有些苍白,有些不足。
在很久之前便知道谢逸不简单,但从未想想他竟然“复杂”到了这个地步,无声无息地做成了这许许多多的大事。
现在想想,当真让人害怕。
也许放眼望去,整个大唐朝廷里将来会和长孙家成为对手的不是房家,不是山东世家或者关陇贵族,而是这个名为谢逸的年轻人。
此人年纪轻轻,有着非凡的智慧,眼光与判断力更是惊人,而且他还有这许许多多旁人所不具有的才能。今时今日,自己凭借着几十年的经验尚且这般费劲才能看透他,想要击败或者掌控他估计是不可能了。
而且某种程度上,长孙无忌有种被算计的感觉,倘若真的有一天,是李治可能走上那个位置。自家该怎么做?能反对吗?
李治走上那个位置是完全符合长孙家利益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谢逸和长孙家算得上是联盟,将来自家少不得在背后出力支持。
但是再往后呢?最初是联盟,但将来是对手,这是千年以来验证过无数次的道理。自己在世的时候还能够与谢逸一较高下,倘若有一天自己死去的话,儿子长孙冲会是谢逸的对手吗?
突然之间,长孙无忌有种深深的忧虑感觉,谢逸这个潜在的对手着实太过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