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步兵在很大程度上算是多次经历过实战考验,x
因为即使是要说出这一点,都得要看什么时候。
但是对于眼下的大秦帝国而言,骑马步兵这个兵种很难有效适应对抗匈奴人的战争。因为骑马步兵部队若是需要兼顾机动性以及防御能力的话,整体而言甚至是比不上具装甲骑这个重骑兵的兵种。
若是只需要机动性的话,张嘉师反而没有这么多顾忌,但是只需要机动性的骑马步兵,若是面对匈奴人的同等数量的部队,先不说能不能打赢对方,恐怕在一场战斗下来,即使是能够击败对方,能够活下来的人都没几个了。
这一种结果可不是张嘉师想要的。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一点,主要还是匈奴人眼下的装备水平,也许对于身披铁甲的秦军官兵,没有很大的杀伤,但是兽牙或者是青铜的箭头,在有效射程内对皮甲防护的杀伤是很客观的。
所以,张嘉师不希望出现这种明显算是杀敌一,自损八百的结果。
假如将情况反过来,也就是这些骑马步兵的装备水平比较接近唐军的骑马陌刀队,也许在对抗机动性缺乏的敌人,这种部队有着天然的优势,只不过对于机动性见长的匈奴人而言,也许在对抗中,匈奴人在一开始会很吃亏,但是如同蒙古人在熟悉宋军的野战战术以及相应的优缺点之后,基本都会将宋军拖垮之后才会发起致命一击一样。
也许这个结果会好一点,但是以李陵以及其麾下的五官兵的最终结果来看,张嘉师只能够表示呵呵哒……
……
用骑兵对抗同样善于骑射的匈奴人,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这些骑兵不能够受到太多的速度拖累,这一点同样是无可置疑的。
先不说匈奴人有没有可能拖垮一支秦军骑兵然后全灭之,光是打不过就跑,惹不起躲得起的战术,就够张嘉师以及麾下的秦军指挥官们头痛得很。
而骑马步兵即使是有着一个平衡点,但是对于机动性较强的匈奴人而言,骑马步兵在战斗之前往往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列阵,若是匈奴人不给你这个准备时间而直接掩杀过来,恐怕在没有完成足够程度的阵型之前,匈奴人很容易对没有阵型的散兵线形成有效的杀伤局面。
所以骑马步兵是一种张嘉师有所意动,但是最终放弃发展这个兵种的想法。
………………………………………………分割线…………………………………………
历史上不是没有善于骑马作战以及步战的骑兵部队,但是这样的部队对于张嘉师而言是很浪费的一个兵种。
本身想要在没有合适装备的情况下发展出一个骑手,在资源投入以及人员要求上已经算是很高,若是指望这个骑手本身在熟悉马战之余同样也懂得下马作战……
这个要求即使是法国人历史上著名的下马骑士部队都做不到这一点。
当然,下马骑士部队据说大部分骑士本身是缺乏马匹,这些骑士更多就是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
而真正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的骑兵部队,最著名的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哥萨克骑兵。
……
哥萨克人世世代代游牧在东欧的大草原,从波罗的海到黑海都有他们的身影。哥萨克以英勇善战著称。在东欧的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不单独服从于任何政权。在克里米亚汗国与俄罗斯的领土战争期间,哥萨克早年效力于克里米亚汗国,后期效力于沙俄。区别于波兰翼骑兵,哥萨克人大部分是轻骑兵。
哥萨克骑兵以衣着鲜亮而著称,其坏名声也同样如此。他们过着游牧般的,半自治的团体生活。俄国大草原上的这些野性十足的骑手,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哥萨克人是极其优秀的轻骑兵,他们青睐的武器是长矛。
拿破仑曾说过:如果我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我会用他们席卷整个世界。他们是出色的轻骑兵,但他们不守纪律,也不愿下马作战,从而限制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他们对老百姓冷酷无情,以致整个欧洲,无论敌友都对他们恨之入骨。
哥萨克骑兵是俄罗斯的特殊兵种,随着沙俄的扩张,特别是叶卡捷琳娜女皇对黑海周边的扩张,哥萨克的领地被沙俄纳入版图。随之而来的,是面临被强行迁入的日耳曼人进行地盘争夺,哥萨克骑兵的骁勇善战迅速闻名西方。
哥萨克骑兵的移动力相当快速,在战况不利时也能迅速撤退,脱离战场(除非和他们交战的也是支移动力极高的快速部队)。哥萨克人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群体之一。
如果说吉普赛人是大篷车上的民族,那么哥萨克就是战马上的族群。哥萨克人正是凭着一匹战马、一柄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广阔疆场上,驰骋数百年,纵横万里,在俄罗斯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654年乌克兰的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起兵反抗波兰受到镇压,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求助于俄罗斯,当年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签订《别列亚斯拉夫协定》,宣布接受俄罗斯保护,又经过80年的磨合期到1722年沙俄废除哥萨克人的盖特曼自治,乌克兰总督鲁缅采夫把10个哥萨克军团改编为俄军的10个正规骑兵团。
在冷兵器时代,哥萨克的骑兵以其速度快、机动性强、杀伤力大、骁勇善战的轮番攻击威震欧洲,欧洲国家也常招募哥萨克作为雇佣军。哥萨克参加了从18世纪到苏联二战中所有的战役。
有人说他们是欧俄草原上最具有草莽风格的经典骑兵。他们的骑兵马蹄是与沙俄向外扩张的步伐同步飞扬的,多次为俄国开拓疆土立下赫赫战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大约组建了30万人的11支哥萨克军团。但是由于现代化武器机、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骑兵注定将成为被淘汰的兵种,也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哥萨克们再也没有取得像此前的战争中那样骄人的战绩。
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中,哥萨克分属两个阵营,布琼尼、铁木辛哥的红军第一骑兵军所向披靡。苏波战争时期,曾经在空中俯瞰过这支部队的美国飞行员有这样的描述:“骑兵每行八人八骑,有的头戴圆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们背上斜挎,腰间悬挂马刀,在尘土中浩浩荡荡前进,数万匹马纵横驰骋,数万把刀交错挥舞,这场景极其令人震撼,成为骑兵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幕“。据统计,从1918到1920年,有100万哥萨克骑兵阵亡。
内战结束以后,苏联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延续哥萨克自治的政策,允许他们自主选举苏维埃,成立哥萨克军人会议,一方面加大削藩力度,实行“非哥萨克化”。随后打压的力量逐步加大,对不服从者就从**上消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哥萨克暴动,曾一度导致红军失利,放弃了第聂伯河左岸地区。
后来苏俄南方战线派出大规模正规军镇压,1920~1930年代在苏维埃政府的彻底剿灭下,哥萨克力量日渐衰落。大批哥萨克逃亡者涌入捷克等国。以后苏俄又通过移民、掺沙子,最终使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特殊群体融化在普通百姓当中,这才结束了哥萨克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军队开始也曾以保留了哥萨克特点的骑兵再次披挂上阵,但已是强**之末,在现代的立体机械化战争中,延续了400年的辉煌不再,布琼尼式的哥萨克将领很快也被朱可夫式的现代军事家取代了。
在东欧历史上穿着黑色披风,挥舞哥萨克骑兵刀冲锋的哥萨克骑士被成为“顿河流域的雄鹰”,他们挥舞的令对手胆寒的哥萨克骑兵刀,就是鹰之利爪。
传统的哥萨克骑兵刀长约90cm,采用中亚铁矿石冶炼出的精钢打制。厚背宽刃,橡树叶状刀尖,占据整体宽度2/3的深弧血槽,刀身拥有优美却又凶悍的弧度,鹰头般的包铜手柄,重心靠后。
硬木的刀鞘以铜片包边,铜箍夹紧,通常为黑色。刀入鞘后整体朴实的让人不会多看第2眼。但是,钢刀出鞘,任何人挥舞起来,其自身弧度带来的劈砍威力可以轻易砍断小树,辟开木桩,这种威力体现在哥萨克骑士中流行的一句俗语“像劈田菜一样的砍掉对手的头!”。当你跃然马背,手持哥萨克骑兵刀迎风挥舞的时候~你可体会到“如雄鹰展翅,冲向猎物”的感受。
由于标准的哥萨克骑兵刀握把无护手,重心靠后便于激烈运动中挥舞,转刀,哥撒克骑士传统的劈砍技巧就是利用重心弧形劈砍。重心靠后还便于在骑乘冲击直戳对手时的刀身平稳不晃动。
传统制式哥撒克骑兵刀上的铜件是青铜/黄铜的,越是摩擦越是亮。标准的哥撒克骑兵刀没有护手,带护手的哥萨克刀都是后装或者的握把。
为了使刀的整体重心靠后和稳定,有些哥撒克骑兵刀的“鹰头包”是整体铸造或是罐铅的,这样做的附带好处是—当对手距离骑士很近,并拉拽骑士时,够分量的握把底会轻易的敲昏对手甚至打裂对手的头。
据说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哥萨克骑兵的作战方式是在接近敌人分散的部队后大叫万岁冲锋,如果敌人四散而逃那么他们就去抢劫物资,杀死落单者。
如果敌人不为所动,举瞄准他们,哥萨克骑兵就会全体撤退。哥萨克骑兵经常在零散的法军晚上睡觉的时候把他们杀死,白天就喊喊万岁,然后找落单的法军杀。
在博罗季诺会战中,5000哥萨克骑兵汇合另外一支俄军骑兵,冲击法军左翼的火炮阵地,击退了意大利和巴伐利亚骑兵军后又与前来救援的法国胸甲骑兵军正面作战,最后掩护哥萨克骑兵后撤。也正是左翼的一再牵制使拿破仑迟迟不敢把近卫军投入战场,为全军撤退争取了时间。
……
哥萨克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后世著名的军事畅销作家弗朗西斯科?兰诺伊在评价哥萨克骑兵时说“一般来说,他们中间没有懦夫”。
但是由于红色俄国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对哥萨克人采取高压统治,最终迫使了走向落日余晖的哥萨克骑兵投入德国人的怀抱:
1942年夏,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突进了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地区,这是哥萨克人居住的传统地带,当德国上将克莱斯特的部队来到此地后,哥萨克人以“解放者”的态度来迎接德军,报名参加德军的人数剧增,共有5万人聚集在了第三帝国的旗帜下。
为了笼络人心,1942年10月,德国建立了一个库班为基地的哥萨克半独立国家,它拥有16万“国民”。
根据军事作家兰诺伊的记载,“国家哥萨克党也建立起来了,在瓦西里的领导下,它承认了希特勒是哥萨克国的保护者。”
顿河哥萨克人同时也选举了新的首领——普拉托夫。1942年8月,普拉托夫组成了顿河哥萨克第一骑兵团,这支军队独立于德军之外,装备的全是苏联时期被淘汰下来的武器装备。这支军队很快就扩编了,德国不得不任命了穆勒上尉作为普拉托夫的联络官。
尽管对这些变节的叛国者们极端不信任,希特勒还是于1942年8月同意组建隶属于国防军的哥萨克军团。当年在南方集团军群内组建了“李赫曼恩”和“冯?容格舒茨”两个哥萨克骑兵团,在中央集团军群内组建了“普拉托夫”和“冯?沃尔夫”两个哥萨克骑兵团。
1942年10月1日,国防军中校赫姆斯?冯?潘维茨(helmuthvonpannitz)向他的上级、克莱斯特上将提交了一个面的建议:组建全部由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师。潘维茨中校之前作为国防军指挥官,一直指挥着一支哥萨克骑兵部队随同罗马尼亚骑兵作战,对哥萨克了解极为深刻,同时也和哥萨克的部族首领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在德军一个将军曾评价潘维茨是“天生就是一个领导者,他能够激发一个团队的集体荣誉感。”潘维茨爱兵如子,从不会让部下去执行那些白白送命的任务。因此,哥萨克士兵亲切地把他叫做“老潘”。
从1941年6月到10月,虽然哥萨克骑兵多次执行侦查、追击的任务,但死亡的士兵才22人。
11月8日,当盟军开赴北非的时候,潘维茨的建议被采纳,他被任命为新建哥萨克骑兵师的师长。为了减少纳粹党内部对哥萨克的恐惧感,一位亲近戈林的高级军官提议,哥萨克骑兵师在官方文件中只能称呼为“潘维茨骑兵师”。1942年11月15日,“潘维茨骑兵师”正式建立。
很快,这支骑兵师就打出了威风。1942年底,骑兵师被派出协助拯救被困于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国第6集团军,师长潘维茨为这次行动投入了1000人,拯救虽然没有成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支哥萨克骑兵队竟然抓住了3000名苏联红军俘虏。
1943年1月13日,潘维茨被召到元首最高统帅部,希特勒亲自为他颁发了“橡叶骑士十字勋章”。很自然,潘维茨抓住这个机会向元首好好赞扬了他的哥萨克士兵,但似乎希特勒的怀疑心并没有消除。
2月2日,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重重包围,哥萨克人的领地再次被苏联占领。5日,顿河哥萨克人的首府诺夫切尔卡斯基也落入了苏军之手。数哥萨克人在首领普拉托夫军队的保护下逃亡了西方。同时,潘维茨的哥萨克骑兵师接到命令去防守克里米亚。
为了防守克里米亚,1943年4月6日,潘维茨在波兰首都华沙以北的米劳训练中心开始筹建哥萨克第一骑兵师。
1943年9月,就在潘维茨晋升为少将后3个月,训练哥萨克第一骑兵师的任务完成了,第一骑兵师下辖两个旅:第一哥萨克旅和第二哥萨克旅,每个旅下面辖有三个骑兵团。每个团拥有六个营,每个营有12个排。哥萨克第一骑兵师共有13000名哥萨克人,另外还有4500德国人,他们是教官和技术军官。
在德国东方战线被苏联军队完全粉碎的时候,希特勒终于改变了对哥萨克的态度,1943年11月,陆军元帅凯特尔正式发布了针对哥萨克的安民告示。哥萨克人从名称到实体上正式加入了德国正规军序列。
因为即使是要说出这一点,都得要看什么时候。
但是对于眼下的大秦帝国而言,骑马步兵这个兵种很难有效适应对抗匈奴人的战争。因为骑马步兵部队若是需要兼顾机动性以及防御能力的话,整体而言甚至是比不上具装甲骑这个重骑兵的兵种。
若是只需要机动性的话,张嘉师反而没有这么多顾忌,但是只需要机动性的骑马步兵,若是面对匈奴人的同等数量的部队,先不说能不能打赢对方,恐怕在一场战斗下来,即使是能够击败对方,能够活下来的人都没几个了。
这一种结果可不是张嘉师想要的。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一点,主要还是匈奴人眼下的装备水平,也许对于身披铁甲的秦军官兵,没有很大的杀伤,但是兽牙或者是青铜的箭头,在有效射程内对皮甲防护的杀伤是很客观的。
所以,张嘉师不希望出现这种明显算是杀敌一,自损八百的结果。
假如将情况反过来,也就是这些骑马步兵的装备水平比较接近唐军的骑马陌刀队,也许在对抗机动性缺乏的敌人,这种部队有着天然的优势,只不过对于机动性见长的匈奴人而言,也许在对抗中,匈奴人在一开始会很吃亏,但是如同蒙古人在熟悉宋军的野战战术以及相应的优缺点之后,基本都会将宋军拖垮之后才会发起致命一击一样。
也许这个结果会好一点,但是以李陵以及其麾下的五官兵的最终结果来看,张嘉师只能够表示呵呵哒……
……
用骑兵对抗同样善于骑射的匈奴人,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这些骑兵不能够受到太多的速度拖累,这一点同样是无可置疑的。
先不说匈奴人有没有可能拖垮一支秦军骑兵然后全灭之,光是打不过就跑,惹不起躲得起的战术,就够张嘉师以及麾下的秦军指挥官们头痛得很。
而骑马步兵即使是有着一个平衡点,但是对于机动性较强的匈奴人而言,骑马步兵在战斗之前往往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列阵,若是匈奴人不给你这个准备时间而直接掩杀过来,恐怕在没有完成足够程度的阵型之前,匈奴人很容易对没有阵型的散兵线形成有效的杀伤局面。
所以骑马步兵是一种张嘉师有所意动,但是最终放弃发展这个兵种的想法。
………………………………………………分割线…………………………………………
历史上不是没有善于骑马作战以及步战的骑兵部队,但是这样的部队对于张嘉师而言是很浪费的一个兵种。
本身想要在没有合适装备的情况下发展出一个骑手,在资源投入以及人员要求上已经算是很高,若是指望这个骑手本身在熟悉马战之余同样也懂得下马作战……
这个要求即使是法国人历史上著名的下马骑士部队都做不到这一点。
当然,下马骑士部队据说大部分骑士本身是缺乏马匹,这些骑士更多就是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
而真正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的骑兵部队,最著名的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哥萨克骑兵。
……
哥萨克人世世代代游牧在东欧的大草原,从波罗的海到黑海都有他们的身影。哥萨克以英勇善战著称。在东欧的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不单独服从于任何政权。在克里米亚汗国与俄罗斯的领土战争期间,哥萨克早年效力于克里米亚汗国,后期效力于沙俄。区别于波兰翼骑兵,哥萨克人大部分是轻骑兵。
哥萨克骑兵以衣着鲜亮而著称,其坏名声也同样如此。他们过着游牧般的,半自治的团体生活。俄国大草原上的这些野性十足的骑手,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哥萨克人是极其优秀的轻骑兵,他们青睐的武器是长矛。
拿破仑曾说过:如果我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我会用他们席卷整个世界。他们是出色的轻骑兵,但他们不守纪律,也不愿下马作战,从而限制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他们对老百姓冷酷无情,以致整个欧洲,无论敌友都对他们恨之入骨。
哥萨克骑兵是俄罗斯的特殊兵种,随着沙俄的扩张,特别是叶卡捷琳娜女皇对黑海周边的扩张,哥萨克的领地被沙俄纳入版图。随之而来的,是面临被强行迁入的日耳曼人进行地盘争夺,哥萨克骑兵的骁勇善战迅速闻名西方。
哥萨克骑兵的移动力相当快速,在战况不利时也能迅速撤退,脱离战场(除非和他们交战的也是支移动力极高的快速部队)。哥萨克人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群体之一。
如果说吉普赛人是大篷车上的民族,那么哥萨克就是战马上的族群。哥萨克人正是凭着一匹战马、一柄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广阔疆场上,驰骋数百年,纵横万里,在俄罗斯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654年乌克兰的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起兵反抗波兰受到镇压,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求助于俄罗斯,当年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签订《别列亚斯拉夫协定》,宣布接受俄罗斯保护,又经过80年的磨合期到1722年沙俄废除哥萨克人的盖特曼自治,乌克兰总督鲁缅采夫把10个哥萨克军团改编为俄军的10个正规骑兵团。
在冷兵器时代,哥萨克的骑兵以其速度快、机动性强、杀伤力大、骁勇善战的轮番攻击威震欧洲,欧洲国家也常招募哥萨克作为雇佣军。哥萨克参加了从18世纪到苏联二战中所有的战役。
有人说他们是欧俄草原上最具有草莽风格的经典骑兵。他们的骑兵马蹄是与沙俄向外扩张的步伐同步飞扬的,多次为俄国开拓疆土立下赫赫战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大约组建了30万人的11支哥萨克军团。但是由于现代化武器机、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骑兵注定将成为被淘汰的兵种,也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哥萨克们再也没有取得像此前的战争中那样骄人的战绩。
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中,哥萨克分属两个阵营,布琼尼、铁木辛哥的红军第一骑兵军所向披靡。苏波战争时期,曾经在空中俯瞰过这支部队的美国飞行员有这样的描述:“骑兵每行八人八骑,有的头戴圆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们背上斜挎,腰间悬挂马刀,在尘土中浩浩荡荡前进,数万匹马纵横驰骋,数万把刀交错挥舞,这场景极其令人震撼,成为骑兵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幕“。据统计,从1918到1920年,有100万哥萨克骑兵阵亡。
内战结束以后,苏联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延续哥萨克自治的政策,允许他们自主选举苏维埃,成立哥萨克军人会议,一方面加大削藩力度,实行“非哥萨克化”。随后打压的力量逐步加大,对不服从者就从**上消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哥萨克暴动,曾一度导致红军失利,放弃了第聂伯河左岸地区。
后来苏俄南方战线派出大规模正规军镇压,1920~1930年代在苏维埃政府的彻底剿灭下,哥萨克力量日渐衰落。大批哥萨克逃亡者涌入捷克等国。以后苏俄又通过移民、掺沙子,最终使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特殊群体融化在普通百姓当中,这才结束了哥萨克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军队开始也曾以保留了哥萨克特点的骑兵再次披挂上阵,但已是强**之末,在现代的立体机械化战争中,延续了400年的辉煌不再,布琼尼式的哥萨克将领很快也被朱可夫式的现代军事家取代了。
在东欧历史上穿着黑色披风,挥舞哥萨克骑兵刀冲锋的哥萨克骑士被成为“顿河流域的雄鹰”,他们挥舞的令对手胆寒的哥萨克骑兵刀,就是鹰之利爪。
传统的哥萨克骑兵刀长约90cm,采用中亚铁矿石冶炼出的精钢打制。厚背宽刃,橡树叶状刀尖,占据整体宽度2/3的深弧血槽,刀身拥有优美却又凶悍的弧度,鹰头般的包铜手柄,重心靠后。
硬木的刀鞘以铜片包边,铜箍夹紧,通常为黑色。刀入鞘后整体朴实的让人不会多看第2眼。但是,钢刀出鞘,任何人挥舞起来,其自身弧度带来的劈砍威力可以轻易砍断小树,辟开木桩,这种威力体现在哥萨克骑士中流行的一句俗语“像劈田菜一样的砍掉对手的头!”。当你跃然马背,手持哥萨克骑兵刀迎风挥舞的时候~你可体会到“如雄鹰展翅,冲向猎物”的感受。
由于标准的哥萨克骑兵刀握把无护手,重心靠后便于激烈运动中挥舞,转刀,哥撒克骑士传统的劈砍技巧就是利用重心弧形劈砍。重心靠后还便于在骑乘冲击直戳对手时的刀身平稳不晃动。
传统制式哥撒克骑兵刀上的铜件是青铜/黄铜的,越是摩擦越是亮。标准的哥撒克骑兵刀没有护手,带护手的哥萨克刀都是后装或者的握把。
为了使刀的整体重心靠后和稳定,有些哥撒克骑兵刀的“鹰头包”是整体铸造或是罐铅的,这样做的附带好处是—当对手距离骑士很近,并拉拽骑士时,够分量的握把底会轻易的敲昏对手甚至打裂对手的头。
据说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哥萨克骑兵的作战方式是在接近敌人分散的部队后大叫万岁冲锋,如果敌人四散而逃那么他们就去抢劫物资,杀死落单者。
如果敌人不为所动,举瞄准他们,哥萨克骑兵就会全体撤退。哥萨克骑兵经常在零散的法军晚上睡觉的时候把他们杀死,白天就喊喊万岁,然后找落单的法军杀。
在博罗季诺会战中,5000哥萨克骑兵汇合另外一支俄军骑兵,冲击法军左翼的火炮阵地,击退了意大利和巴伐利亚骑兵军后又与前来救援的法国胸甲骑兵军正面作战,最后掩护哥萨克骑兵后撤。也正是左翼的一再牵制使拿破仑迟迟不敢把近卫军投入战场,为全军撤退争取了时间。
……
哥萨克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后世著名的军事畅销作家弗朗西斯科?兰诺伊在评价哥萨克骑兵时说“一般来说,他们中间没有懦夫”。
但是由于红色俄国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对哥萨克人采取高压统治,最终迫使了走向落日余晖的哥萨克骑兵投入德国人的怀抱:
1942年夏,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突进了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地区,这是哥萨克人居住的传统地带,当德国上将克莱斯特的部队来到此地后,哥萨克人以“解放者”的态度来迎接德军,报名参加德军的人数剧增,共有5万人聚集在了第三帝国的旗帜下。
为了笼络人心,1942年10月,德国建立了一个库班为基地的哥萨克半独立国家,它拥有16万“国民”。
根据军事作家兰诺伊的记载,“国家哥萨克党也建立起来了,在瓦西里的领导下,它承认了希特勒是哥萨克国的保护者。”
顿河哥萨克人同时也选举了新的首领——普拉托夫。1942年8月,普拉托夫组成了顿河哥萨克第一骑兵团,这支军队独立于德军之外,装备的全是苏联时期被淘汰下来的武器装备。这支军队很快就扩编了,德国不得不任命了穆勒上尉作为普拉托夫的联络官。
尽管对这些变节的叛国者们极端不信任,希特勒还是于1942年8月同意组建隶属于国防军的哥萨克军团。当年在南方集团军群内组建了“李赫曼恩”和“冯?容格舒茨”两个哥萨克骑兵团,在中央集团军群内组建了“普拉托夫”和“冯?沃尔夫”两个哥萨克骑兵团。
1942年10月1日,国防军中校赫姆斯?冯?潘维茨(helmuthvonpannitz)向他的上级、克莱斯特上将提交了一个面的建议:组建全部由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师。潘维茨中校之前作为国防军指挥官,一直指挥着一支哥萨克骑兵部队随同罗马尼亚骑兵作战,对哥萨克了解极为深刻,同时也和哥萨克的部族首领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在德军一个将军曾评价潘维茨是“天生就是一个领导者,他能够激发一个团队的集体荣誉感。”潘维茨爱兵如子,从不会让部下去执行那些白白送命的任务。因此,哥萨克士兵亲切地把他叫做“老潘”。
从1941年6月到10月,虽然哥萨克骑兵多次执行侦查、追击的任务,但死亡的士兵才22人。
11月8日,当盟军开赴北非的时候,潘维茨的建议被采纳,他被任命为新建哥萨克骑兵师的师长。为了减少纳粹党内部对哥萨克的恐惧感,一位亲近戈林的高级军官提议,哥萨克骑兵师在官方文件中只能称呼为“潘维茨骑兵师”。1942年11月15日,“潘维茨骑兵师”正式建立。
很快,这支骑兵师就打出了威风。1942年底,骑兵师被派出协助拯救被困于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国第6集团军,师长潘维茨为这次行动投入了1000人,拯救虽然没有成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支哥萨克骑兵队竟然抓住了3000名苏联红军俘虏。
1943年1月13日,潘维茨被召到元首最高统帅部,希特勒亲自为他颁发了“橡叶骑士十字勋章”。很自然,潘维茨抓住这个机会向元首好好赞扬了他的哥萨克士兵,但似乎希特勒的怀疑心并没有消除。
2月2日,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重重包围,哥萨克人的领地再次被苏联占领。5日,顿河哥萨克人的首府诺夫切尔卡斯基也落入了苏军之手。数哥萨克人在首领普拉托夫军队的保护下逃亡了西方。同时,潘维茨的哥萨克骑兵师接到命令去防守克里米亚。
为了防守克里米亚,1943年4月6日,潘维茨在波兰首都华沙以北的米劳训练中心开始筹建哥萨克第一骑兵师。
1943年9月,就在潘维茨晋升为少将后3个月,训练哥萨克第一骑兵师的任务完成了,第一骑兵师下辖两个旅:第一哥萨克旅和第二哥萨克旅,每个旅下面辖有三个骑兵团。每个团拥有六个营,每个营有12个排。哥萨克第一骑兵师共有13000名哥萨克人,另外还有4500德国人,他们是教官和技术军官。
在德国东方战线被苏联军队完全粉碎的时候,希特勒终于改变了对哥萨克的态度,1943年11月,陆军元帅凯特尔正式发布了针对哥萨克的安民告示。哥萨克人从名称到实体上正式加入了德国正规军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