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这但凡是家中有点余钱的,谁肯认低人一等啊?哪怕是咬牙,都要修路,都要让自己不输旁人。
甚至一些阔绰一点的,把整条路都包了下来。
为啥?
因为张正书出了一个蔫坏蔫坏的主意,谁出钱修路的,他还在路旁用水泥竖起一个小小的路牌,上面刻有修路者的名字。要是这条路没名字,甚至你还有命名权!这下不得了了,要知道竖起碑文,那是流芳千古的美事,即便先前不动心的人,都动心了,甚至为了一段路都要争得不可开交。
汴梁城中的道路,纷纷被商贾、富绅、土豪给占去了,就为了在路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张正书还得出动人来调节纠纷,甚至还主动给他们献计“这开封府到大名府的路,可没人捐献啊!你瞧瞧,这么长一段路,抖出去多威风?还有啊,这到底是官道,官道上来往的都是大人物……”
这话都没说完呢,人家就一挥手“嘿,钱算甚么,我修个十里的!说好了,路牌得大些……”
张正书最大的优点,就是收钱办事,绝不含糊。
要是张正书自个修路,怕是掏个家底干净,都没有多少人承他的情,反而会觉得这人是冤大头。最多嘛,就是夸这路修得好,马车走得平稳,人走得舒服罢了。这就是为什么俗话说“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了,这修桥补路的,谁知道是你修补的啊?
要是你做点好事就留名,那只能说你这人不是真好人,是假好人。要是真好人,做好事咋就能留名呢?很强盗的逻辑对不对?可人家就是这么想的,你是好人,我就合该占你便宜。你修桥补路,我用了,不说谢,也不需要知道修桥补路的人是谁。说不定呐,还得啐两声“呸,哪个缺德的家伙修的桥,这么窄,万一我掉下河里咋办呢?这路也是,都是坑洼,要是摔着了,修路的人不得赔钱才行?!”
瞧见没,就是这么个心态。
而且,是大部分的人心态,不是小部分人的心态。
张正书却愣是把这个给改了,只用了一个“炫富”的噱头,就把修路的事,变成了炫富、光荣、留名千古……反正啊,就是好事,别人都念着你的好。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修路可以,但钱丢进水里都能听个响,万一修路别人不待见不说,还天天骂你,那干嘛还修路啊?
这会不一样,张正书的手段多着哩。
你瞧这路牌,刻上去的,谁都抹不掉,做不了假,这样扬名的大好事,富贾、乡绅能拒绝吗?肯定是无法拒绝的。而且,上面还写明了这人捐钱多少,修了多长的路,这都是财力的象征啊!
再加上张正书暗中派人去宣扬,这修路就是做好事,做好事自然是得神明庇佑的。宋人都很信鬼神,有了多种暗示,还能确立社会地位,这种好事岂能不趋之若鹜,蜂拥而上?
就连张正书都没想到,宋朝的有钱人居然这么多。
不到一个月,开封府到大名府的路,都有人捐了。甚至有人想捐钱修路,都赶不上趟了。没办法,张正书“不得已”开启了从开封府到京兆府的修路工程,一下就得到了半程路程的捐赠钱银。
最让张正书欣慰的是,修路最大的好处,是带动了就业。
开封府最多什么?
流民,而且是有力气的流民。这些流民,大多是在三十多岁以上,身体还算健壮,但就是达不到禁军的要求,所以没有被强征入伍,只能在开封府周遭混饭吃的。最多的行当,是做挑夫。
可做挑夫辛苦不说,赚的钱也不多,甚至可以说连温饱都混不上,算是开封府最底层的人士了。这修路,别的不需要,就需要大量的人手搬搬抬抬,要是肯学的,还能参与搅拌水泥,铺路……
张正书向来优待工人,他收了商贾富绅那么多钱,自然是要做点好事的。带动就业,只不过顺带的事。虽然,这卖力气的活张正书只给一贯钱一个月,可即便是这样,这些流民比做挑夫好得太多太多了。
一时间,大宋的心脏——开封府好像后世大搞基建一样,四处都是铺路的人潮。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开封府的经济不仅没有因此拖垮,反而更上了一层楼。
赵煦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张正书闹得太大,他想不知道也不行。这不,找了个时间,赵煦把张正书叫到了垂拱殿。“张卿,我们有三四个月没见了罢?”
张正书瞧着赵煦,这脸色可比之前好太多了,最起码不像个痨病鬼。甚至,因为手底下的官员都认真负责了起来,赵煦的工作量锐减。这不,都养出肉感来了。“从三月份到如今六月底,足足三个多月了……”
张正书的话,让赵煦点了点头“是不是朕不找你来,你就不会进宫求见的?”
“额……是。”
张正书的实话实说,让赵煦笑骂道“你这人,倒是实诚!”
“嗐,我这不是忙嘛……”张正书睁着眼睛说瞎话道,“这银行,这‘天险之城’,这李县,还有作坊,现在又多了一项修路,我是分身乏术啊。官家,你哪里见过有我这么勤奋的臣子啊?”
“是么?刚刚彭元量说了,你来大内之前,还待在‘京华报社’的太师椅上闭目乘凉哩!”赵煦饶有兴致地看着张正书,瞧他怎么圆谎。
张正书大言不惭地说道“那是我每天晚上都忙得太深夜了,所以睡眠不足……”
“那你为何已经有一个多月不曾回到李县了?”
赵煦冷然笑道,存了心想见张正书鬼扯的。
“李县……不是运转得挺好嘛,政通人和的,连个刑事案件都没有,我回去也是这样,还不如把精力花在筑城的事上……”张正书有点心虚了,他确实是偷懒了,而且是偷了好久的懒。
“罢了,朕饶过你罢。”赵煦兴致缺缺了,这小子太过惫赖,不过确实有才。李县都这么多人了,还能自行运转而没有任何纰漏,赵煦都研究过好多次了,发现是因为各项事情都落实到个人,所以张正书才能这么悠哉游哉的。再加上李县百姓富裕,而且有禁军把守,闹不起事来,连案件都没有多一件。这不,新建的县衙,县令的座椅上都开始积灰了。也正是受到启发,赵煦才一改用人风格,现在也开始把事情落实到个人了。不消说,效率立马提升一大截。
。
甚至一些阔绰一点的,把整条路都包了下来。
为啥?
因为张正书出了一个蔫坏蔫坏的主意,谁出钱修路的,他还在路旁用水泥竖起一个小小的路牌,上面刻有修路者的名字。要是这条路没名字,甚至你还有命名权!这下不得了了,要知道竖起碑文,那是流芳千古的美事,即便先前不动心的人,都动心了,甚至为了一段路都要争得不可开交。
汴梁城中的道路,纷纷被商贾、富绅、土豪给占去了,就为了在路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张正书还得出动人来调节纠纷,甚至还主动给他们献计“这开封府到大名府的路,可没人捐献啊!你瞧瞧,这么长一段路,抖出去多威风?还有啊,这到底是官道,官道上来往的都是大人物……”
这话都没说完呢,人家就一挥手“嘿,钱算甚么,我修个十里的!说好了,路牌得大些……”
张正书最大的优点,就是收钱办事,绝不含糊。
要是张正书自个修路,怕是掏个家底干净,都没有多少人承他的情,反而会觉得这人是冤大头。最多嘛,就是夸这路修得好,马车走得平稳,人走得舒服罢了。这就是为什么俗话说“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了,这修桥补路的,谁知道是你修补的啊?
要是你做点好事就留名,那只能说你这人不是真好人,是假好人。要是真好人,做好事咋就能留名呢?很强盗的逻辑对不对?可人家就是这么想的,你是好人,我就合该占你便宜。你修桥补路,我用了,不说谢,也不需要知道修桥补路的人是谁。说不定呐,还得啐两声“呸,哪个缺德的家伙修的桥,这么窄,万一我掉下河里咋办呢?这路也是,都是坑洼,要是摔着了,修路的人不得赔钱才行?!”
瞧见没,就是这么个心态。
而且,是大部分的人心态,不是小部分人的心态。
张正书却愣是把这个给改了,只用了一个“炫富”的噱头,就把修路的事,变成了炫富、光荣、留名千古……反正啊,就是好事,别人都念着你的好。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修路可以,但钱丢进水里都能听个响,万一修路别人不待见不说,还天天骂你,那干嘛还修路啊?
这会不一样,张正书的手段多着哩。
你瞧这路牌,刻上去的,谁都抹不掉,做不了假,这样扬名的大好事,富贾、乡绅能拒绝吗?肯定是无法拒绝的。而且,上面还写明了这人捐钱多少,修了多长的路,这都是财力的象征啊!
再加上张正书暗中派人去宣扬,这修路就是做好事,做好事自然是得神明庇佑的。宋人都很信鬼神,有了多种暗示,还能确立社会地位,这种好事岂能不趋之若鹜,蜂拥而上?
就连张正书都没想到,宋朝的有钱人居然这么多。
不到一个月,开封府到大名府的路,都有人捐了。甚至有人想捐钱修路,都赶不上趟了。没办法,张正书“不得已”开启了从开封府到京兆府的修路工程,一下就得到了半程路程的捐赠钱银。
最让张正书欣慰的是,修路最大的好处,是带动了就业。
开封府最多什么?
流民,而且是有力气的流民。这些流民,大多是在三十多岁以上,身体还算健壮,但就是达不到禁军的要求,所以没有被强征入伍,只能在开封府周遭混饭吃的。最多的行当,是做挑夫。
可做挑夫辛苦不说,赚的钱也不多,甚至可以说连温饱都混不上,算是开封府最底层的人士了。这修路,别的不需要,就需要大量的人手搬搬抬抬,要是肯学的,还能参与搅拌水泥,铺路……
张正书向来优待工人,他收了商贾富绅那么多钱,自然是要做点好事的。带动就业,只不过顺带的事。虽然,这卖力气的活张正书只给一贯钱一个月,可即便是这样,这些流民比做挑夫好得太多太多了。
一时间,大宋的心脏——开封府好像后世大搞基建一样,四处都是铺路的人潮。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开封府的经济不仅没有因此拖垮,反而更上了一层楼。
赵煦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张正书闹得太大,他想不知道也不行。这不,找了个时间,赵煦把张正书叫到了垂拱殿。“张卿,我们有三四个月没见了罢?”
张正书瞧着赵煦,这脸色可比之前好太多了,最起码不像个痨病鬼。甚至,因为手底下的官员都认真负责了起来,赵煦的工作量锐减。这不,都养出肉感来了。“从三月份到如今六月底,足足三个多月了……”
张正书的话,让赵煦点了点头“是不是朕不找你来,你就不会进宫求见的?”
“额……是。”
张正书的实话实说,让赵煦笑骂道“你这人,倒是实诚!”
“嗐,我这不是忙嘛……”张正书睁着眼睛说瞎话道,“这银行,这‘天险之城’,这李县,还有作坊,现在又多了一项修路,我是分身乏术啊。官家,你哪里见过有我这么勤奋的臣子啊?”
“是么?刚刚彭元量说了,你来大内之前,还待在‘京华报社’的太师椅上闭目乘凉哩!”赵煦饶有兴致地看着张正书,瞧他怎么圆谎。
张正书大言不惭地说道“那是我每天晚上都忙得太深夜了,所以睡眠不足……”
“那你为何已经有一个多月不曾回到李县了?”
赵煦冷然笑道,存了心想见张正书鬼扯的。
“李县……不是运转得挺好嘛,政通人和的,连个刑事案件都没有,我回去也是这样,还不如把精力花在筑城的事上……”张正书有点心虚了,他确实是偷懒了,而且是偷了好久的懒。
“罢了,朕饶过你罢。”赵煦兴致缺缺了,这小子太过惫赖,不过确实有才。李县都这么多人了,还能自行运转而没有任何纰漏,赵煦都研究过好多次了,发现是因为各项事情都落实到个人,所以张正书才能这么悠哉游哉的。再加上李县百姓富裕,而且有禁军把守,闹不起事来,连案件都没有多一件。这不,新建的县衙,县令的座椅上都开始积灰了。也正是受到启发,赵煦才一改用人风格,现在也开始把事情落实到个人了。不消说,效率立马提升一大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