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那个已经沦为罪臣的苏尚书,在看到百姓受难,官府欺民的时候,责无旁贷地辛苦奔波,以此为首位不惜陷入危境,我就知道苏时雨还是那个苏时雨,无论如何都不会变。”
    “是以也终于明白了早在数年前,你望向宫楼,那一瞬决定留下的迟疑,除了因为你在深宫中有了牵挂之人,亦因为另有一个人,让你对身为御史这份职责生出无上敬畏。”
    晁清说到这里,语气一缓,一字一句如落石沉水,激起涟漪:“时雨,既已无从择选,何不重拾当年这份敬畏的旧心情?”
    何不重拾当年这份敬畏的旧心情?
    置于绯袍上的手倏然一紧,缎面突起的皱褶如在心河上掀起万丈涛浪。
    苏晋目色渐沉,转首,将那枚左都御史的官印拢于掌上,吩咐:“照林,为本官传锦州府布政使马录,行都司指挥使田宥,传证人翠微镇民吴伯,涉案人张正采等官员,本官要即刻彻查蜀中屯田案。”
    第254章 二五四章
    (四个月后)
    不知是否因为太过忙碌, 永济五年的夏格外炎热。
    五月末, 永济帝班师回朝, 将迁都的决策广天下而告之, 各部各寺黎明点灯中夜熬油, 月余时光, 连半日闲暇都余不出来, 好在转入七月,立秋后, 几霎风雨浇灭了暑气,送来几许凉意的同时, 迁都各方事宜均已定案,朝政终于有了起色。
    但,满朝文武的心并没有因此放下,反而越悬越高。
    这一日, 不过寅正时分, 正午门外,已站了数列等候灯火的大臣了。
    大理寺的刘寺丞来迟了些, 扶着官帽匆匆赶至金水桥畔, 借月光寻了半晌,找到一个熟人, 凑过去问:“李郎中, 几位大人的轿子没过去吧?”
    李郎中是刑部的人, 与刘寺丞极熟识, 私下相见, 也不讲究礼数,压低声音道:“你怎么才过来,今日可是我三法司的大日子,方才首辅大人,沈国公,还有几位尚书的轿子已过去了。”
    这日是初一,除了四品以上的大员例行上朝,四品以下的亦该在奉天殿外持笏听议。
    不过,李郎中所说的大日子并不单单指初一的大朝。
    却说彼时朱昱深从蜀中回京,一行位高权重的伴驾大臣全都受了惩处,满朝文武风声鹤唳,却探不着究竟,只知陛下动怒,仿佛是因为一桩屯田案。
    屯田案由都察院立案,柳朝明被革左都御史职后,本该移交给刑部或大理寺,哪知此后一月,朱昱深对此案只字不提,竟还是任都察院焦头烂额地查着。
    众臣摸不着北,只当是圣心难测,又或是朱昱深对新政不满,要等秋收后统一整改,然而,昨日早朝近末,朱昱深忽然问了句:“都察院,屯田案办得怎么样了?”
    副都御史言脩难以启齿,回道:“禀陛下,还在查理中,但四十七桩案子案情不一,统筹复杂,臣等已去信各道,若要有眉目,最快,也要等到九月。”
    言罢,与殿上御史一并揖下:“案子审理滞后,是臣等过失,请陛下责罚。”
    “不怪你们。”朱昱深却道,“朕明日,指一个人领着你等查此案。”
    此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满朝文武中,能领着都察院众御史查案的,只有左右都御史一职了。
    而如今都察院群龙无首,朱昱深的言下之意,正是要指任新的左都御史。
    刘寺丞懊恼道:“就是因为知道今日是我三法司的大日子,我连宿整理案宗,怕有什么遗漏,被新来的御史大人指摘,这才来迟了些。”又压低声音,“李郎中,你是刑部的,你说,陛下要提谁来做左都御史?”
    李郎中道:“我哪知道?”想了想,又道,“但左都御史的职务,等闲岂是谁都能任的?单看看前头那位就知道了。”
    前任左都御史柳朝明,政绩赫赫卓然,朝中无人能及,年不到二十四就位至百官之首,历经景元朝,晋安朝,永济朝,屹立不倒,至今仍是一品内阁首辅,主持朝政大局。
    “要我猜,倘不是要召回赵衍赵大人,就是要调你们刑部的尚书,钱月牵钱大人去都察院了。”刘寺丞道。
    又说自己的理由,“你看,钱大人本就是跟着柳大人一路过来的,三年刑部尚书做得无可指摘。且再说,刑部还有个方侍郎呢,当年苏大人还在刑部时,可是出了名的严苛,方侍郎在苏大人手下都能将事情办好,有本事有资历,若把钱大人迁去做左都御史,方侍郎升任尚书,众位神佛各归各位,岂不正好?”
    李郎中道:“可我总觉得,让钱尚书做左都御史还差了些意思,尚不足以承柳大人的衣钵。至于召回赵大人就更不能了,如今顾云简顾大人被陛下调回京师做佥都御史,他是赵大人的女婿,夫人就是赵二小姐,不说同一屋檐下两名御史不合适,往长远了看,这不是阻了顾大人的升迁之路么?哎,你说,会不会是十殿下?”
    刘寺丞看他一眼,觉得荒谬:“我还说是沈国公呢。”
    二人议来议去,全然没了头绪。
    其实这也无怪。
    刑部尚书与左都御史虽平级,但因都察院掌吏治,有察核百官之权,加之圣上对御史的其中,柳昀一直高居百官之首的缘故,在众人眼中,从刑部尚书到左都御史,就是升迁,反之,则是贬谪。
    是以三法司虽是三个并行的衙门,左都御史,却无形成为三法司之首。
    而今既有新的左都御史上任,整个三法司,乃至整个朝堂,都将有一番动荡了。
    这头说着话,掌灯的内侍便来了。
    众臣依衙署,官品列好,由内侍提灯引着,一路往奉天门走去。
    站在高处望去,这一袭由水蓝过渡到墨色的官袍,如同在深宫里荡开一涓溪流。
    得到墀台下,众臣排开,对着上首的人打揖行礼。
    墀台上立着的,分是十殿下朱弈珩,内阁首辅柳朝明,户部尚书沈奚,刑部尚书钱月牵,工部尚书刘定樑,兵部尚书陈谨升,礼部尚书曾友谅,礼部尚书罗松堂年事已高,今日告病未来,由礼部侍郎舒闻岚顶了缺。此外,还有都督府的都督同知,十二卫的指挥使,各部的侍郎,各寺的寺卿,各院的掌院。
    卯正时分,奉天殿门左右一开,内侍吴敞高声唱道:“宣——百官觐见——”
    朱弈珩先一步迈入殿中,尔后,以柳朝明与沈奚为首,百官分成两列,入得殿内。
    四品以下的自殿门外排开,一直延升到墀台以下,奉天门前。
    众臣撩袍,跪地,叩首,向高坐于龙椅上的九五之尊行完礼。
    照以往,这时当由吴敞唱“众卿有事请奏”了。
    但今日不一样,朱昱深免了列位臣工的礼,径自说道:“北平都城在建,今后数年,迁都为朝政之重,而迁都后,北京南京两个都城并行其政,其根本,当落到治吏,清政之上。都察院不可一日无首,朕,今已命新任左都御史,以蜀中桑田案为破口,着手审查天下屯田大案,如今她已初步审查结束,重返京师。”
    此言出,众臣面面相觑。
    初步审查结束?就是说,蜀中的屯田案已破了,而其余四十六桩屯田案已有了着手点?
    可听陛下的意思,此人是从蜀地回京的,若除去路上的时间,从立案到审案到结案,竟只用了不到一月时间。
    查案不易,满朝文武中,除了柳昀,还有谁有如此大能?
    在众人自心里找出答案前,朱昱深已抬手:“宣。”
    夏末初秋,天高云阔,紧合的奉天门缓缓开启,天地之风忽然流转,自门外灌入这君臣并列的深宫。
    自风中走来的是一抹绯色。
    绯袍灼灼,盛着一天一地的清光。
    众臣的目光不自觉被吸引,纷纷望去,待看清来人究竟是谁时,不由大为震动。
    他们并肩而立,几乎听得见彼此心底的惊呼,却无一人真正出声,只因这抹绯色衬着苏晋沉静的眉眼,汇成一股极静极穆的气泽,令所有人都生出一份敬畏。
    脚下是汉白玉阶,两旁是文武百官。
    苏晋一步一步往前走,除了风,听不见任何声音,仿佛这天地本该如此,江山数十年,什么都可尘埃落定,只有风不止,雨不止。
    恍然中,似是有什么穿凿光阴而来。
    那是她初做御史年余后,跌入朝堂纷争的旋涡前,烙在心底的言语。
    ——“苏时雨,你身为女子,却深陷危局,为何?”
    是啊,她是女子,所以她执意留在仕途,其目的,或许更比天下男子单纯许多。
    她不求平步青云加官进爵,也不为千古流芳名垂青史,若非心怀明月想以一苇渡江,何至于将自己置于险境?
    抬步,登上墀台,迈入奉天殿。
    奉天殿中深默如寂。
    ——“时局危矣,牵一发而动全身。大人,我是一枚棋子。”
    景元二十四年冬,落雪纷扬铺洒,一如她盛了满心的困惑。
    ——“苏时雨,所谓坚守本心,从来不会是一条坦途,你所往之处横亘山川河流,目之所及或有乌云蔽日,但你胸怀坦荡,何须在意谁会搅弄风云,只要心中明月常在,总有揽月之日。”
    苏晋到了御前,合袖,作揖。
    但不必跪,因她是御史,因她穿绯袍,因她归来,是为民请命,还政清明。
    “臣——左都御史苏晋,参见陛下。”
    第255章 二五五章
    奉天殿上, 左上首为柳朝明, 右上首为沈奚, 御座下首是朱弈珩与都督戚无咎,后列诸将军与指挥使, 在苏晋拜下的一刻,齐齐抬手,对这位身着绯袍的新任左都御史合袖揖下。
    朱昱深淡淡道:“苏御史平身。”
    苏晋应:“是。”然后呈上一封奏疏,站直了身道:“臣于今春二月, 奉陛下圣命,留蜀审查翠微镇桑田案,今已查明结束,具体案情已诉于奏本之中。”
    “翠微镇的桑田案,是一起由锦州府尹张正采,与平川县令姚有材相互勾结,在屯田新政施行后,强行将镇民桑田据为己有的案子。”
    “依大随法制,凡上税十五年以上,开垦的荒田均为官民共有, 民向官府交赋即可。在屯田制实行后, 开垦未满十五年的荒田, 其收成, 则由官府与民依年份分成。”
    “翠微镇的桑田, 从景元十四年开垦, 距今已有十六年之久, 但,因张正采与姚有材私下销毁了景元十四年,十五年的田赋账册,是故他们以翠微镇民缴纳田赋不足十五年为由,要将镇中桑田改为屯田的分成法,以此牟利。”
    朱昱深沉声道:“州府的税册被销毁,户部不是有鱼鳞册与黄册吗?”
    鱼鳞册是大随登记土地的簿册,黄册除了登记户籍外,亦登记资产。
    换言之,纵使地方上没得查,只要去户部找出鱼鳞册与黄册核一核,便可寻出端倪。
    “沈卿,此事你怎么说?”
    沈奚越众而出,倒也没多解释:“禀陛下,此事是臣失察。”
    苏晋却道:“陛下,景元九年至十年,江南桃花汛,西南至岭南一带大旱,各地流民四起,此后五年中,朝廷为平息灾患,施行宽民迁乡等国策,百姓或因天灾流乱,或为官府所迁,有的人在一地落户不足年余,又迁往别处,户部登记鱼鳞册与黄册困难重重,是以景元十四年与十五年的两册多有遗漏,难以溯源。”
    “景元十五年以后,户部虽着力查漏补缺,但实际录入情况,与真实情况仍有出入,因此地方上,若有人对景元十四年与十五年的税册动手脚,户部纵有两册亦难以察觉。”
    “及至永济二年,屯田制实行后,沈大人亦意识到这一点,是以他重新整理了这些年的鱼鳞册,与地方税册做核对,这才找出些许端倪。”
    “之后,沈大人假作放权,给张正采与姚有材等犯案人去亲笔信,想借机找出幕后主使。臣正是凭着沈大人的亲笔信,顺藤摸瓜查下去,才发现此一案的主谋,正是今户部左侍郎,杜桢!”
    两册的遗漏缺失,地方官员欺占田地,这两者间乍一看上去,似乎没什么联系。
    但仔细一想,这些地方官,为何胆敢烧毁景元十四年与十五年的税册,尔后将田地据为己有呢?是因为他们知道户部查无可查。
    是因为有一名户部当政掌权的人告诉他们,你们这个地方,鱼鳞册与黄册上都有遗漏,所以你们只要烧毁了自己这份私账,这些田地,就是你们的。
    而这个人,正是左侍郎杜桢。
    杜桢闻言,噗通一声跪下:“陛、陛下……”
    他本以为此案无证可寻,已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了,哪知这么轻易就被查了出来。

章节目录

恰逢雨连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沉筱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沉筱之并收藏恰逢雨连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