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君 第377节
第五百五十八章 相见(二)
这般煽情的话,听得杨公公鼻间发酸,眼睛发红,声音颤抖了起来:“奴才实在有负皇上厚爱。”
“奴才这副残躯,苟延残喘,活不了几日了。随时都可能闭眼西去。李太医说,最多再活两个月。”
“奴才走后,皇上别惦记奴才。奴才早点去投胎,说不定,转世了还能再来寻主子。”
庆安帝听得心中恻然,目中竟闪过一丝水光。
主仆四十年,朝夕相伴。杨景和是他忠心的奴才,也是他最信任的人。他这个天子九五之尊,有时候想说说心里话,竟也只能和杨景和说一说。
庆安帝动了真情,低声道:“别说这等丧气话。李太医不中用,朕再令别的太医给你看诊开方。什么两个月,朕要你长长久久地活着。”
杨公公一脸坦然:“皇上一片心意,奴才感激不尽。不过,医术再好的大夫,也救不了必死之人。奴才大限已至。三儿特意回来陪奴才最后一程,奴才死而无憾了。”
庆安帝很自然地看了冯少君一眼:“你打算一直留在宫中吗?”
冯少君神色平静,张口应道:“是,我要一直陪着义父。”
有了这个开头,接下来的话就顺畅了:“沈祐两个月多前领兵出关打仗,可曾回来?”
冯少君答道:“我离开边城的时候,他已经回程。算一算时间,应该已经回到家中了。”
庆安帝淡淡道:“看来,孟将军的请功折子,很快就送到朝廷了。”
淡然的语气里,流露出一丝淡不可察的骄傲。
沈祐是沈家儿郎,光耀的沈家门庭,该骄傲的是辛苦将沈祐养大的沈茂大冯氏。你有什么可骄傲的。
冯少君心里暗暗腹诽,口中应道:“他有今时今日,一来是英勇无畏奋不顾身,二来是因为边军悍勇,三则孟将军胸襟宽广,从不嫉妒贤能。最重要的是皇恩浩荡,他焉能不为大齐尽忠效死!”
庆安帝明知这是场面话,心里也觉受用,眉头舒展开来:“朕当日派他去边军,希望他练出一支精锐骑兵。没料到,他能做得这么好。”
冯少君微微一笑:“总算没辜负皇上厚望。”
庆安帝的喉咙里像被什么堵住一般,忽然难以为继,什么都说不出口了。
杨公公不动声色地打圆场:“沈将军战功赫赫,人人敬服。兼且儿女双全,夫妻和睦恩爱,更是羡煞旁人。”
冯少君对着义父就宽和多了:“义父说的是。”
杨公公又冲冯少君使眼色:“你有什么事,不妨张口。皇上就在这儿,总能应了你。”
庆安帝看着冯少君,等着冯少君张口。他给不了沈祐皇子身份,能在其他方面补偿一二也是好的。
冯少君也没客气:“说起来,我确实有一事想求皇上。”
庆安帝立刻道:“你尽管张口,朕断无不允之理。”
冯少君缓缓说道:“我不求皇上厚待沈祐。只恳请皇上秉公行事。沈祐犯了错打了败仗,皇上该罚则罚。反之,沈祐立了战功,皇上该赏则赏。”
这一番话,可圈可点意味深长。
边军原本是袁家军,孟将军去了之后,袁家在边军的势力被大大削弱。沈祐领着数十天子亲卫去了边军之后,袁家势力更是衰弱不止。
两万骑兵,都在沈祐掌控之下。可以说,边军势力一份为三,袁家占其一,孟将军占其一,沈祐也占了一份。
这份微妙的平衡,显然是天子乐见的。
唯一可虑的,是沈祐的真实身份。这是一把双刃剑。庆安帝在位时好说,将来总有太子继位的那一天。到那时候,沈祐该何以自处?
这些隐晦的话中之意,杨公公听出来了,庆安帝也听懂了。
庆安帝沉默片刻,才道:“朕不会亏功臣良将。”
冯少君拱手:“多谢皇上。”
庆安帝目光复杂,半晌,扯开话题:“沈祐的儿子,现在快八岁了吧!女儿也该有五岁了。”
提起一双儿女,冯少君的目光柔和了许多:“是,沈旭八岁,沈好五岁。沈旭颇有习武天赋,现在二十步外,十射十中。沈好今年也开蒙读书了。”
庆安帝来了兴致,笑着问道:“沈旭喜欢说话吗?性情脾气像不像沈祐?”
“半点都不像。”冯少君也笑了起来:“沈祐是个闷葫芦,一天说不了几句话,也不爱笑。沈旭整日淘气好动,大大咧咧。倒有些像他三叔沈嘉。”
“沈好呢?”庆安帝听得有趣,忍不住继续追问。
冯少君目中闪过笑意,轻声道:“好儿年纪不大,生得娇软可爱,其实机灵又难缠,心眼特别多。哥哥根本不是她对手。便是比她大几岁的堂哥表哥们,也常被她指使得团团转。”
庆安帝和杨公公相视一笑。这话里话外形容的,不就是活脱脱的小了几号的冯少君吗?
冯少君不便瞪庆安帝,冲咧嘴笑的杨公公皱了皱鼻子:“义父笑什么?”
杨公公也不怕她恼了,笑着打趣:“咱家听着,倒是和你差不多。”
庆安帝低低笑了起来。
屋子里的气氛,也轻松起来。
杨公公特意活跃气氛,用心良苦。冯少君乐不乐意,也得领情。
庆安帝没待太久,很快便离去。冯少君代义父恭送天子。待庆安帝走后,冯少君回到床榻边,扶着杨公公躺下。
杨公公瘦成了一把枯骨,全身轻飘飘的。冯少君心中恻然,面上却未流露,为杨公公盖好被褥。
杨公公絮絮叨叨地嘱咐:“三儿,你别犯犟脾气。皇上主动示好,你可得把握住机会。趁着这一回,和皇上和好吧!”
“胳膊拧不过大腿。你们夫妻两个带着孩子在边城,有皇上撑腰,没人敢贪沈祐的功劳。你也能继续在边城经营。这些,都是你们日后立身之本啊!”
都这等时候了,还在为她谋算考虑。
冯少君心中晦涩难言,眼角有些发热,轻声道:“我听义父的。”
杨公公欣慰地笑了起来。
第五百五十九章 丧事(一)
宫中太平已久,冯公公归来的消息,犹如一颗石子落入湖面,打破了平静。
太子朱昀当日就收到消息,椒房殿里的袁皇后,也在隔日知道了此事。
到了晚上,心情还算不错的庆安帝回了椒房殿。袁皇后笑着迎过来,张口就问:“听说冯三儿回来了?”
庆安帝嗯一声:“冯三儿一直在外当差。现在杨景和病重,她特意回宫,在病榻前照顾,尽一尽为人义子的孝心。”
袁皇后赞道:“这个冯三儿,倒是有情有义。”
可不是么?
为了杨公公,抛下丈夫儿女,不远千里奔波回京。说句不好听的,他这个天子到了弥留之际,只怕冯少君根本就不会回来看一眼。
一想到这些,庆安帝心里竟有些不是滋味。不过,在袁皇后面前不能流露出来就是了,故作随意地应道:“我今日去看了杨景和,冯三儿一回来,他振作了不少,气色也好了一些。说不定还能多活几日。所以,我让冯三儿留下,在他身边照顾伺候。”
袁皇后自然清楚杨景和在庆安帝心里的分量。虽然只是个无根的奴才,却是庆安帝最亲近也最信任之人。论感情,远非常人能比。
“确实该让冯三儿留下来。”袁皇后叹道:“人之将死,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陪着,心里也好过些。等杨公公合眼了,冯三儿还能为杨公公送终下葬。也算全了他们义父义子一场的情义。”
庆安帝略一点头。
帝后两人闲话几句,一同去用晚膳。
自几年前边关战事后宫各处减了用度,一直延续至今。椒房殿里的晚膳,共有八道菜肴。比起从前动辄数十道菜肴的规制,堪称简薄。
不过,夫妻两个都已习惯了。就这袁皇后偶尔还会嘀咕几句:“就我们两个人,这么多菜肴,哪里吃得完。以后索性再减两道。”
庆安帝失笑:“可别再减了。这几年大齐风调雨顺,国库还算充盈,内务府也不缺银子了。无需你这个皇后娘娘节衣缩食了。”
袁皇后抿唇一笑,目光依旧清澈:“你我用度简薄些,给文官武将宗亲们做个样子。也能改一改京城浮华奢靡攀比的坏风气。”
事实上,这几年来,官员们动辄饮宴的风气已经逐渐转变。上有所好下必行焉。天子不喜饮宴,偶尔设宫宴,连丝竹歌舞都没有。臣子们自然也就不好饮宴作乐了。
女眷们也是一样。宫中的皇后娘娘不喜华丽的穿戴,日常穿戴以舒适为主。这样的风气,很快就蔓延开来。
也因此,袁皇后往日的“率直”名声,早已被“贤良”取代。
对百姓们来说,有这样的天子和皇后,确实是福气。
晚膳后,夫妻两个各自沐浴更衣。到了床榻上,庆安帝搂着袁皇后的肩膀,袁皇后依偎在丈夫身边,忽然笑道:“一转眼,我们成亲都有三十载了。”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啊!
昔日初见,一见倾心,仿佛历历在目。转眼间,他们做了三十年的夫妻,儿子长大成人,四个皇孙皇孙女,也都分别长大了。
庆安帝轻笑一声,低头亲了亲妻子的面颊:“这才三十年。在我眼里,你永远和当年一样。”
当年,他当众许下承诺,此生不沾染二色,只有她一人。
登基做了天子后,他的后宫里只有她这一个皇后,从未选过妃纳过美人。
他在外是威严肃穆的天子,进了椒房殿,就是她的夫婿。两人就像一对寻常的恩爱夫妻。
一个女子,能得此良人,也是不枉此生了。
袁皇后甜甜一笑,眼角浅浅的细纹,也格外温馨美好。
就在此时,匆忙的敲门声打破了寝室里的宁静祥和。
袁皇后被吓了一跳:“这么晚了,莫非是出什么事了?”
庆安帝拧着眉头,亲自起身下榻走到门边,隔着厚实的门板问道:“出什么事了?”
门外响起红玉略显慌乱的声音:“回皇上娘娘,翠微宫刚才送了丧信来。田淑太妃去了。”
庆安帝眉头动了一动,沉声道:“朕知道了。传朕口谕,立刻令人送丧信去赵王府,命赵王夫妇立刻领着儿孙进宫来。”
袁皇后也迅速下了床榻:“我去一趟翠微宫。”
庆安帝道:“我和你一同去。”
……
先帝走了已有九年,在后宫里养老的太妃们,日复一日地在漫长单调寂寞的日子里苦熬。田淑太妃年龄最大,位分最高,一直断断续续地卧榻养病,已经数年不在人前露面。
赵王每个月,都会进翠微宫探望一两回。
从去年起,田淑太妃的病症重了起来,当时连后事都预备好了。没曾想,田淑太妃生命力顽强,竟又熬了过来,多活了大半年。然后今晚突然就合了眼。
庆安帝和袁皇后都有心理准备,最初的震惊后,很快镇定下来,迅速穿好衣服,相携去了翠微宫。
东宫太子和太子妃也来得迅捷,几乎和帝后同时到了翠微宫。
后宫里死人,总是一桩丧事。不过,庆安帝也好,太子朱昀也罢,和田淑太妃感情有限,也装不出如何悲伤来。袁皇后和太子妃袁敏这对婆媳,倒是各自落了几滴眼泪。
这般煽情的话,听得杨公公鼻间发酸,眼睛发红,声音颤抖了起来:“奴才实在有负皇上厚爱。”
“奴才这副残躯,苟延残喘,活不了几日了。随时都可能闭眼西去。李太医说,最多再活两个月。”
“奴才走后,皇上别惦记奴才。奴才早点去投胎,说不定,转世了还能再来寻主子。”
庆安帝听得心中恻然,目中竟闪过一丝水光。
主仆四十年,朝夕相伴。杨景和是他忠心的奴才,也是他最信任的人。他这个天子九五之尊,有时候想说说心里话,竟也只能和杨景和说一说。
庆安帝动了真情,低声道:“别说这等丧气话。李太医不中用,朕再令别的太医给你看诊开方。什么两个月,朕要你长长久久地活着。”
杨公公一脸坦然:“皇上一片心意,奴才感激不尽。不过,医术再好的大夫,也救不了必死之人。奴才大限已至。三儿特意回来陪奴才最后一程,奴才死而无憾了。”
庆安帝很自然地看了冯少君一眼:“你打算一直留在宫中吗?”
冯少君神色平静,张口应道:“是,我要一直陪着义父。”
有了这个开头,接下来的话就顺畅了:“沈祐两个月多前领兵出关打仗,可曾回来?”
冯少君答道:“我离开边城的时候,他已经回程。算一算时间,应该已经回到家中了。”
庆安帝淡淡道:“看来,孟将军的请功折子,很快就送到朝廷了。”
淡然的语气里,流露出一丝淡不可察的骄傲。
沈祐是沈家儿郎,光耀的沈家门庭,该骄傲的是辛苦将沈祐养大的沈茂大冯氏。你有什么可骄傲的。
冯少君心里暗暗腹诽,口中应道:“他有今时今日,一来是英勇无畏奋不顾身,二来是因为边军悍勇,三则孟将军胸襟宽广,从不嫉妒贤能。最重要的是皇恩浩荡,他焉能不为大齐尽忠效死!”
庆安帝明知这是场面话,心里也觉受用,眉头舒展开来:“朕当日派他去边军,希望他练出一支精锐骑兵。没料到,他能做得这么好。”
冯少君微微一笑:“总算没辜负皇上厚望。”
庆安帝的喉咙里像被什么堵住一般,忽然难以为继,什么都说不出口了。
杨公公不动声色地打圆场:“沈将军战功赫赫,人人敬服。兼且儿女双全,夫妻和睦恩爱,更是羡煞旁人。”
冯少君对着义父就宽和多了:“义父说的是。”
杨公公又冲冯少君使眼色:“你有什么事,不妨张口。皇上就在这儿,总能应了你。”
庆安帝看着冯少君,等着冯少君张口。他给不了沈祐皇子身份,能在其他方面补偿一二也是好的。
冯少君也没客气:“说起来,我确实有一事想求皇上。”
庆安帝立刻道:“你尽管张口,朕断无不允之理。”
冯少君缓缓说道:“我不求皇上厚待沈祐。只恳请皇上秉公行事。沈祐犯了错打了败仗,皇上该罚则罚。反之,沈祐立了战功,皇上该赏则赏。”
这一番话,可圈可点意味深长。
边军原本是袁家军,孟将军去了之后,袁家在边军的势力被大大削弱。沈祐领着数十天子亲卫去了边军之后,袁家势力更是衰弱不止。
两万骑兵,都在沈祐掌控之下。可以说,边军势力一份为三,袁家占其一,孟将军占其一,沈祐也占了一份。
这份微妙的平衡,显然是天子乐见的。
唯一可虑的,是沈祐的真实身份。这是一把双刃剑。庆安帝在位时好说,将来总有太子继位的那一天。到那时候,沈祐该何以自处?
这些隐晦的话中之意,杨公公听出来了,庆安帝也听懂了。
庆安帝沉默片刻,才道:“朕不会亏功臣良将。”
冯少君拱手:“多谢皇上。”
庆安帝目光复杂,半晌,扯开话题:“沈祐的儿子,现在快八岁了吧!女儿也该有五岁了。”
提起一双儿女,冯少君的目光柔和了许多:“是,沈旭八岁,沈好五岁。沈旭颇有习武天赋,现在二十步外,十射十中。沈好今年也开蒙读书了。”
庆安帝来了兴致,笑着问道:“沈旭喜欢说话吗?性情脾气像不像沈祐?”
“半点都不像。”冯少君也笑了起来:“沈祐是个闷葫芦,一天说不了几句话,也不爱笑。沈旭整日淘气好动,大大咧咧。倒有些像他三叔沈嘉。”
“沈好呢?”庆安帝听得有趣,忍不住继续追问。
冯少君目中闪过笑意,轻声道:“好儿年纪不大,生得娇软可爱,其实机灵又难缠,心眼特别多。哥哥根本不是她对手。便是比她大几岁的堂哥表哥们,也常被她指使得团团转。”
庆安帝和杨公公相视一笑。这话里话外形容的,不就是活脱脱的小了几号的冯少君吗?
冯少君不便瞪庆安帝,冲咧嘴笑的杨公公皱了皱鼻子:“义父笑什么?”
杨公公也不怕她恼了,笑着打趣:“咱家听着,倒是和你差不多。”
庆安帝低低笑了起来。
屋子里的气氛,也轻松起来。
杨公公特意活跃气氛,用心良苦。冯少君乐不乐意,也得领情。
庆安帝没待太久,很快便离去。冯少君代义父恭送天子。待庆安帝走后,冯少君回到床榻边,扶着杨公公躺下。
杨公公瘦成了一把枯骨,全身轻飘飘的。冯少君心中恻然,面上却未流露,为杨公公盖好被褥。
杨公公絮絮叨叨地嘱咐:“三儿,你别犯犟脾气。皇上主动示好,你可得把握住机会。趁着这一回,和皇上和好吧!”
“胳膊拧不过大腿。你们夫妻两个带着孩子在边城,有皇上撑腰,没人敢贪沈祐的功劳。你也能继续在边城经营。这些,都是你们日后立身之本啊!”
都这等时候了,还在为她谋算考虑。
冯少君心中晦涩难言,眼角有些发热,轻声道:“我听义父的。”
杨公公欣慰地笑了起来。
第五百五十九章 丧事(一)
宫中太平已久,冯公公归来的消息,犹如一颗石子落入湖面,打破了平静。
太子朱昀当日就收到消息,椒房殿里的袁皇后,也在隔日知道了此事。
到了晚上,心情还算不错的庆安帝回了椒房殿。袁皇后笑着迎过来,张口就问:“听说冯三儿回来了?”
庆安帝嗯一声:“冯三儿一直在外当差。现在杨景和病重,她特意回宫,在病榻前照顾,尽一尽为人义子的孝心。”
袁皇后赞道:“这个冯三儿,倒是有情有义。”
可不是么?
为了杨公公,抛下丈夫儿女,不远千里奔波回京。说句不好听的,他这个天子到了弥留之际,只怕冯少君根本就不会回来看一眼。
一想到这些,庆安帝心里竟有些不是滋味。不过,在袁皇后面前不能流露出来就是了,故作随意地应道:“我今日去看了杨景和,冯三儿一回来,他振作了不少,气色也好了一些。说不定还能多活几日。所以,我让冯三儿留下,在他身边照顾伺候。”
袁皇后自然清楚杨景和在庆安帝心里的分量。虽然只是个无根的奴才,却是庆安帝最亲近也最信任之人。论感情,远非常人能比。
“确实该让冯三儿留下来。”袁皇后叹道:“人之将死,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陪着,心里也好过些。等杨公公合眼了,冯三儿还能为杨公公送终下葬。也算全了他们义父义子一场的情义。”
庆安帝略一点头。
帝后两人闲话几句,一同去用晚膳。
自几年前边关战事后宫各处减了用度,一直延续至今。椒房殿里的晚膳,共有八道菜肴。比起从前动辄数十道菜肴的规制,堪称简薄。
不过,夫妻两个都已习惯了。就这袁皇后偶尔还会嘀咕几句:“就我们两个人,这么多菜肴,哪里吃得完。以后索性再减两道。”
庆安帝失笑:“可别再减了。这几年大齐风调雨顺,国库还算充盈,内务府也不缺银子了。无需你这个皇后娘娘节衣缩食了。”
袁皇后抿唇一笑,目光依旧清澈:“你我用度简薄些,给文官武将宗亲们做个样子。也能改一改京城浮华奢靡攀比的坏风气。”
事实上,这几年来,官员们动辄饮宴的风气已经逐渐转变。上有所好下必行焉。天子不喜饮宴,偶尔设宫宴,连丝竹歌舞都没有。臣子们自然也就不好饮宴作乐了。
女眷们也是一样。宫中的皇后娘娘不喜华丽的穿戴,日常穿戴以舒适为主。这样的风气,很快就蔓延开来。
也因此,袁皇后往日的“率直”名声,早已被“贤良”取代。
对百姓们来说,有这样的天子和皇后,确实是福气。
晚膳后,夫妻两个各自沐浴更衣。到了床榻上,庆安帝搂着袁皇后的肩膀,袁皇后依偎在丈夫身边,忽然笑道:“一转眼,我们成亲都有三十载了。”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啊!
昔日初见,一见倾心,仿佛历历在目。转眼间,他们做了三十年的夫妻,儿子长大成人,四个皇孙皇孙女,也都分别长大了。
庆安帝轻笑一声,低头亲了亲妻子的面颊:“这才三十年。在我眼里,你永远和当年一样。”
当年,他当众许下承诺,此生不沾染二色,只有她一人。
登基做了天子后,他的后宫里只有她这一个皇后,从未选过妃纳过美人。
他在外是威严肃穆的天子,进了椒房殿,就是她的夫婿。两人就像一对寻常的恩爱夫妻。
一个女子,能得此良人,也是不枉此生了。
袁皇后甜甜一笑,眼角浅浅的细纹,也格外温馨美好。
就在此时,匆忙的敲门声打破了寝室里的宁静祥和。
袁皇后被吓了一跳:“这么晚了,莫非是出什么事了?”
庆安帝拧着眉头,亲自起身下榻走到门边,隔着厚实的门板问道:“出什么事了?”
门外响起红玉略显慌乱的声音:“回皇上娘娘,翠微宫刚才送了丧信来。田淑太妃去了。”
庆安帝眉头动了一动,沉声道:“朕知道了。传朕口谕,立刻令人送丧信去赵王府,命赵王夫妇立刻领着儿孙进宫来。”
袁皇后也迅速下了床榻:“我去一趟翠微宫。”
庆安帝道:“我和你一同去。”
……
先帝走了已有九年,在后宫里养老的太妃们,日复一日地在漫长单调寂寞的日子里苦熬。田淑太妃年龄最大,位分最高,一直断断续续地卧榻养病,已经数年不在人前露面。
赵王每个月,都会进翠微宫探望一两回。
从去年起,田淑太妃的病症重了起来,当时连后事都预备好了。没曾想,田淑太妃生命力顽强,竟又熬了过来,多活了大半年。然后今晚突然就合了眼。
庆安帝和袁皇后都有心理准备,最初的震惊后,很快镇定下来,迅速穿好衣服,相携去了翠微宫。
东宫太子和太子妃也来得迅捷,几乎和帝后同时到了翠微宫。
后宫里死人,总是一桩丧事。不过,庆安帝也好,太子朱昀也罢,和田淑太妃感情有限,也装不出如何悲伤来。袁皇后和太子妃袁敏这对婆媳,倒是各自落了几滴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