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顽帝 作者:辛宸
第156页
这些东西大明的商人都带的有,还热情地做成食物给他们试吃。
那种香甜软糯的口感,一入口,就彻底征服了草原上的牧民。
草原上不产糖,只有在蜂蜜中才能尝到甜味。可无论是草原还是戈壁大漠,蜂巢的存在比狼群还稀罕。
而甜味,是最能带给人幸福感的味道。
有了这种香甜的食物,他们就不用担心冬天没有粮食,只能忍痛杀死尚未长大的小羊充饥。只要能过了一个冬天,这些小羊长大后,就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换到更多的番薯。
吃过番薯和甜味的牧民,已经发自内心地接受了这些大明农夫和他们共处一地的事实。
商人们会收购他们保留的皮毛,卖给他们各种生活用品,可这些农夫才是带给他们食物的人,他们不会种地,就算有了种子也没法像大明的农夫一样精心地照料田地,让一亩地里能够长出那么多的番薯。
在第二次番薯收获之后,新一批的商人,又带来了一些文人,大明的官兵管他们叫老师,说是要在草原部族的驻地开办社学,免费教所有人的孩子读书认字。
在鞑靼贵族中都没有多少读书认字的人,但也不妨碍普通人对读书的向往。
因为上次番薯成熟的时候,有大明的商人在镇子里开了第一家酒楼,开始有说书先生在这里讲书,几乎吸引了部落里所有的男女老幼都跑来听说书。
若是能够认字的话,那他们也有机会自己读书,去见识一下部族以外的世界。
很多人总以为,让老百姓什么都不懂,只能一辈子听从上位者的命令,才是最好的治民之道。
朱厚照跟杨慎说起办学之事时,颇有感慨地说道:其实,这只不过是愚民之道。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用修,你以为,这句话当如何解释。
杨慎想了想,说道:以前曾有人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姓可以指挥着他们去做事,而不用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在隋唐以前,只有世家子弟才有读书的资格,九品中正制,基本上没有寒门子弟晋升的机会。故而有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朝之说。
朱厚照笑了笑,那是别人的解释,你的呢?
杨慎道:微臣以为,圣人此言,实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说,百姓有能力做到的事,就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就要教给他们知识,让他们懂得更多,才能做得更好。
正如太子殿下如今在军工厂和将作监定下的规矩,让匠户们可以发挥所长,只要能做得好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和报酬。而那些想要学习技术的人,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去学习,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了新的知识和技术,我们才能做出这些神兵利器来,一战击溃达延汗的大军。
恭喜太子殿下,知识这件宝物,必能开万世之太平,现大明之盛世!
第六十三章
前世朱厚照是偷跑出京城,身边别说史官,连侍卫都没带几个。
出关作战的时候,几乎把大同总兵给吓死,生怕他在外面浪的没边,重蹈英宗覆辙,再来个土木堡事件,他就得以死谢罪了。
好在过程虽然惊险,朱厚照只带了两万兵马,依然靠着调度和游击战,钓鱼似的吊着达延汗的人马,硬拖到了九边守军来援,打赢了那场应州之战。
结果兴冲冲地回到京城向老师报喜,大臣们却压根不相信他能打败达延汗,甚至还认为他们谎报军情,将大败说成了大胜,甚至连朱厚照亲手斩杀敌军的战功,也被当成他抢人功劳,虚报人头
就很气。
气得朱厚照当时三天都没吃下饭去,还是元宝去抓了只兔子给他,他狠狠地rua了把元宝后,总算把这事放下,可跟文官们的心结,就一直梗在那打不开了。
这也是他在后来被那么多文人臭骂写成个好色无度荒唐无道的暴君,却没人帮他说一句好话的缘故。
大明朝的官儿,虽然也有不少贪官,可大多数文官,在对皇帝劝谏一事上,那是出了名的硬脖子铁脊梁,还没有变成后来被驯化后一口一个奴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类生物。
按照朱厚照的看法,大明这么多朝皇帝,跟大臣之间的博弈就没断过。
可文臣们该跪阶的照样跪阶,一代又一代被皇帝廷杖而死的大臣们层出不穷,一直到大明灭亡之时,仍有不肯跪着生的大臣宁可断头也不投降的。
这种原则和气节,朱厚照还是敬佩的。
所以这次重生回来,他老老实实地跟着李东阳和杨廷和读书学习,凭借过目不忘的金手指,在几位老师那都刷满了好感度,甚至肯挺身而出帮他背锅,教他如何与文官们斗争,都令他受益匪浅。
从上一世偷摸着跑出关过一把打仗的瘾,到这一回可以堂堂正正地以镇国大将军之名率军出征,其中这几位老师出了多少力,就算不说,朱厚照也心知肚明。
毕竟是经历许多世界的成年人灵魂,哪怕骨子里依然是那个恣意张狂惯了的性子,也懂得遮掩和收敛了许多。
像这样一场战役,单靠个人勇武和一两把神兵利器根本无法达到现在的战果。
第156页
第156页
这些东西大明的商人都带的有,还热情地做成食物给他们试吃。
那种香甜软糯的口感,一入口,就彻底征服了草原上的牧民。
草原上不产糖,只有在蜂蜜中才能尝到甜味。可无论是草原还是戈壁大漠,蜂巢的存在比狼群还稀罕。
而甜味,是最能带给人幸福感的味道。
有了这种香甜的食物,他们就不用担心冬天没有粮食,只能忍痛杀死尚未长大的小羊充饥。只要能过了一个冬天,这些小羊长大后,就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换到更多的番薯。
吃过番薯和甜味的牧民,已经发自内心地接受了这些大明农夫和他们共处一地的事实。
商人们会收购他们保留的皮毛,卖给他们各种生活用品,可这些农夫才是带给他们食物的人,他们不会种地,就算有了种子也没法像大明的农夫一样精心地照料田地,让一亩地里能够长出那么多的番薯。
在第二次番薯收获之后,新一批的商人,又带来了一些文人,大明的官兵管他们叫老师,说是要在草原部族的驻地开办社学,免费教所有人的孩子读书认字。
在鞑靼贵族中都没有多少读书认字的人,但也不妨碍普通人对读书的向往。
因为上次番薯成熟的时候,有大明的商人在镇子里开了第一家酒楼,开始有说书先生在这里讲书,几乎吸引了部落里所有的男女老幼都跑来听说书。
若是能够认字的话,那他们也有机会自己读书,去见识一下部族以外的世界。
很多人总以为,让老百姓什么都不懂,只能一辈子听从上位者的命令,才是最好的治民之道。
朱厚照跟杨慎说起办学之事时,颇有感慨地说道:其实,这只不过是愚民之道。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用修,你以为,这句话当如何解释。
杨慎想了想,说道:以前曾有人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姓可以指挥着他们去做事,而不用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在隋唐以前,只有世家子弟才有读书的资格,九品中正制,基本上没有寒门子弟晋升的机会。故而有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朝之说。
朱厚照笑了笑,那是别人的解释,你的呢?
杨慎道:微臣以为,圣人此言,实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说,百姓有能力做到的事,就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就要教给他们知识,让他们懂得更多,才能做得更好。
正如太子殿下如今在军工厂和将作监定下的规矩,让匠户们可以发挥所长,只要能做得好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和报酬。而那些想要学习技术的人,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去学习,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了新的知识和技术,我们才能做出这些神兵利器来,一战击溃达延汗的大军。
恭喜太子殿下,知识这件宝物,必能开万世之太平,现大明之盛世!
第六十三章
前世朱厚照是偷跑出京城,身边别说史官,连侍卫都没带几个。
出关作战的时候,几乎把大同总兵给吓死,生怕他在外面浪的没边,重蹈英宗覆辙,再来个土木堡事件,他就得以死谢罪了。
好在过程虽然惊险,朱厚照只带了两万兵马,依然靠着调度和游击战,钓鱼似的吊着达延汗的人马,硬拖到了九边守军来援,打赢了那场应州之战。
结果兴冲冲地回到京城向老师报喜,大臣们却压根不相信他能打败达延汗,甚至还认为他们谎报军情,将大败说成了大胜,甚至连朱厚照亲手斩杀敌军的战功,也被当成他抢人功劳,虚报人头
就很气。
气得朱厚照当时三天都没吃下饭去,还是元宝去抓了只兔子给他,他狠狠地rua了把元宝后,总算把这事放下,可跟文官们的心结,就一直梗在那打不开了。
这也是他在后来被那么多文人臭骂写成个好色无度荒唐无道的暴君,却没人帮他说一句好话的缘故。
大明朝的官儿,虽然也有不少贪官,可大多数文官,在对皇帝劝谏一事上,那是出了名的硬脖子铁脊梁,还没有变成后来被驯化后一口一个奴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类生物。
按照朱厚照的看法,大明这么多朝皇帝,跟大臣之间的博弈就没断过。
可文臣们该跪阶的照样跪阶,一代又一代被皇帝廷杖而死的大臣们层出不穷,一直到大明灭亡之时,仍有不肯跪着生的大臣宁可断头也不投降的。
这种原则和气节,朱厚照还是敬佩的。
所以这次重生回来,他老老实实地跟着李东阳和杨廷和读书学习,凭借过目不忘的金手指,在几位老师那都刷满了好感度,甚至肯挺身而出帮他背锅,教他如何与文官们斗争,都令他受益匪浅。
从上一世偷摸着跑出关过一把打仗的瘾,到这一回可以堂堂正正地以镇国大将军之名率军出征,其中这几位老师出了多少力,就算不说,朱厚照也心知肚明。
毕竟是经历许多世界的成年人灵魂,哪怕骨子里依然是那个恣意张狂惯了的性子,也懂得遮掩和收敛了许多。
像这样一场战役,单靠个人勇武和一两把神兵利器根本无法达到现在的战果。
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