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快穿] 作者:作者:金面佛
为人民服务快穿全文免费阅读(260)
方大姑眼泪都要出来了,声音哽咽:我们就缺这点钱吗?我们本来就是手足,就算我们养大哥一家又怎么样?这是应该的。大哥受了那么多罪,要是这次回去,他们又扣住他,不让他出来怎么办?
放心吧,没事的。我们在美国都能听到北京闹出来的动静,他们的魄力大的很呢。这回要是再退回,不是让全世界看笑话吗?咱们还不了解咱们同胞的特点,一桩不要,面子绝对不能丢。就算万一到时候有什么不好,咱们让美国大使馆出面,以国际友人的身份,把大哥和秀英再接过来就是了。
弟弟妹妹替兄长的前途忧心忡忡,被担心的人根本顾不上想自己的前途命运。
他一离开弟弟妹妹的视线,就加快了步伐,在候机室寻找熟悉的身影。
唐永刚朝他招手,笑容满面:这边,方大哥,到这边来。
方老先生拖着行李箱,大踏步地走到朋友面前,长长地舒了口气:我都担心迟到了。
陪在唐永刚身旁的侄女儿唐安妮露出了笑容:伯伯,你和我伯伯一样,一说要回国,就迫不及待。其实时间还早着呢。
唐永刚笑道:总害怕路上会塞车,美国车子可真多,看得人心慌。安妮,你帮我们买两份三明治好吗?上了飞机,我怕自己会吃不下东西。
唐安妮痛快答应,接过伯父给她的美钞,去买三明治了。
应该再来一杯热咖啡,加了牛奶的那种,那样喝下去才舒服。
方老先生看着年轻姑娘离开的背影,这才压低声音询问老友:不会有问题吧? FBI不会盯着我们吧?
唐永刚瞬间无语,不得不提醒自己的朋友:我们不是什么著名的科学家,况且现在也不是50年代。
方老先生尴尬,清清嗓子道:其实我那时候也还好。
虽然他学的是理工科,但他一开始就抱着学成归国的心,所以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就早早回了国。
他离开之后,局势立刻变紧张了。他的好多同学后来是通过外交途径,才艰难返回祖国的。
现在想想,几十年的光阴真是弹指一挥间,一转眼,已经沧海桑田。
去年离开国内时,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这么快就又迫不及待地踏上那片土地。
其实即便到了现在,他根本不清楚迎接自己的究竟是什么。但心中有个声音催促他,回去回去,赶紧回去,你的祖国需要你。
他想拒绝的,他的人生已经被摧残了一回,他已经毁了半生。就算是薅羊毛,也不能逮着他一只羊往死里薅。他早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过自己的力量,他问心无愧了。
可神秘的力量就是不放过他呀。
从唐永刚这小老头给他做了台手工电视机开始,他的世界就不是原来的世界了。
一开始他还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美国社区大学常见的电视大学课程,到后来,情况越来越不对劲,他学到了无数先进的知识,甚至到了连他翻译的专业期刊上的研究都赶不上的水平。
作为一个老科技工作者,他实在没办法当这些不存在。
但更让他惊惶不定的事还在后面。到了这个夏天,他甚至在电视上看到了载人潜水器。
一开始还好,他就当成宣传片看。可越看到后来,他就越心惊,这样先进的东西,就把技术掰开了说?这不是开玩笑吗?电视大学连这点保密意识都没有?
他慌了,又找不到其他人可以交流,只能找上电视机的提供者唐永刚。
没想到这小老头淡定的很,居然认为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人家教了你就学好了,有什么好慌里慌张的?
方老先生当时都要崩溃了。这说的是人话吗?他知不知道这技术到底有多重要?完全可以说是世界一流水平。哪个国家会疯的把它当成电大的教程交给大家?这是泄密。
唐永刚轻描淡写:你要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别看电视好了,眼不见心不烦嘛。
方老先生那会儿都想揍他了。人言否?国内这项技术还是空白呢,他有机会看到,他再把这扇门给关上?那他就是千古罪人。
唐永刚没辙了:那你要怎么办?看了不想学,不看又难受,你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
方老先生被他噎得说不出话来,半晌才恨恨地冒出一句:那我上交给国家,全当是还了他们补发给我的那1万块钱的工资。我不占便宜!
话说的这么狠,其实来回一趟机票都要比他补发的工资高了。
可让他假装这事儿没发生,无动于衷,他也做不到啊。
也许小妹说的没错,他就是那种什么斯德哥尔摩症患者。放着轻松惬意的好日子不过,非得折腾自己。
好在关键时刻唐永刚作为他在国外唯一能够谈心的朋友,没有抛弃他,反而主动站出来表示:那我陪你吧,正好我要回国收宅子。
现在陆续发还当年被强行收走的房产,唐家在上海也有产业。
唐沪生腰缠万贯,早就看不上那点儿东西。他大发慈悲,表示祖产应该留给大哥,所以回国履行手续的人也是大哥。
他可没时间浪费,有那来来回回折腾的时间,他已经能够再挣出一栋别墅。现在大陆的房产又不值钱。
对于弟弟的慷慨,唐永刚欣然笑纳,愉快地接受了回国的机票。包括对国内充满了好奇的侄女儿主动要求陪他一块回去,他也没有半点异议。
方老先生不得不给自己的朋友泼冷水:你别想得太好哦,你家的房子不知道已经被折腾成什么样了。想让里面的人搬出来,比登天还难!
唐永刚倒是相当乐观:没事,实在不行,继续租着嘛,能拿几块钱是几块钱。
方老先生直摇头,找不得在心中替朋友谋划一回。
得想办法给他多争取点权利。自己和弟弟妹妹是一母同胞,感情本就深厚,到底还能凑活着过。
唐永刚和他那位异母弟弟可完全不是正常的兄弟关系。
到时候人家翻脸,嫌弃你是吃白饭的,日子才难过哩。
他一边想一边摇头,再抬起头来,惊讶地发现面前多了好几个人。
纽约的华人圈就那么小,大家彼此之间不说都熟悉,但也大半是点头交。
他茫然地看着这些熟人,疑惑不已:你们也要回国收房产吗?
对方只是笑笑,没有接他的话。
方老先生蓦然心慌,结结巴巴道:你们也是?
也是什么?他说不清楚。
可唐永刚已经给出了答案,他点头,意味深长道:我们有着相似的命运,我们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这个选择,就是回国的机票。
第155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过了立秋, 田蓝和陈立恒返回了趟京城,他俩要参加研究生招录考试。
本来正常的考研时间不是现在,他俩作为刚上完大一的人也没资格考研究生。
但凡事都有例外啊。
一来右.派摘帽工作推进迅速, 一大批老教授终于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迅速充实了师资力量。
二来电视机的输出进入了井喷状态, 几乎各行各业都有突破性的进展亟待大量人员投入到研究中去。
这些研究当然不可能光靠老科研工作者来扛,他们必须得以最快的速度组建起自己的科研团队, 迅速投入到被耽误的事业中去。
所以在这一年的8月,教育部又加开了一次研究生选拔考试。由于是在规矩之外, 所以大家都戏称它为恩科。
真的是大大的恩,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天恩了。不仅招研究生的教授多,而且初试门槛还特别低。
除了大学生之外, 拥有同等学力的人也可以报考。换而言之, 只要你有勇气走进考场, 不管你是谁都能考, 甚至连年纪都没限制。
得亏这时代的人大部分比较朴实, 不太流行哗众取宠。况且去县城考试, 食宿路费也是一笔开销,大家经济状况普遍不咋样, 所以还不至于, 不管是谁都潇洒地随便考考玩玩。否则的话, 单是考场安排, 就能直接挤垮了学校。
但饶是这样, 田蓝和陈立恒依然感觉考生人数比他们参加高考时还多。
这其中有国家大力宣传的效果, 也有科学知识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飞速普及的成效。人人爱学习, 个个讲科学, 神奇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就连街道工厂手工织毛线的老阿姨, 都跟着街道电视大学的老师学会了手工制作织毛衣的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更别说年轻人们了,学习是最时髦的事。你要是不抓个本子拿支笔,老老实实跟着电视大学上课,你走出去,人家都要笑你这人是烂泥糊不上墙。
谁学习了好几个月的功夫会不跃跃欲试呢?反正年轻人的胆子本来就大。考呗,最多就是考不过。在1981年,你考上大学叫祖坟冒青烟,考不上大学才是常态,谁都别嫌谁丢人。
准备时间如此紧迫,考试规模如此宏大,考生人数如此惊人,这场考试居然也顺顺利利地按期举行,并且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阅卷汇总分数初步筛选的工作。可见我们的政府机关只要下定了决心,行动力还是相当令人惊叹的。
于是8月天都没过完,收到了复试通知书的田蓝和陈立恒便打包好行李,出发去北京参加复试了。
顾成刚也要跟他们一块儿走,不是出国,而是转研究方向。这几个月的经历让他迷上了军舰,他现在已经对造驱逐舰这件事 着了迷。所以他放弃出国继续深造数学,决定留在研究所工作。
这回他去北京,就是办手续,把关系转过来。
田蓝开玩笑道:你这一转专业,是世界数学界的巨大损失啊。
没想到顾成刚却满脸认真地强调:我不需要什么具体的专业,只要国家需要,那就是我的专业。
他曾经沉湎于自己的世界,对外界不说漠不关心,起码也保持置身事外的态度。
他没想到有一天,他都长大成人了,早过了热血沸腾的少年时期,他心中依然燃烧着熊熊的火焰。
田蓝却被深深地凡尔赛到了。她还自认为是个学霸呢,到了真正的学神面前,只能高山仰止,一声叹息。
起码她考研究生也没跨专业,方向还是定在农学。能够上到2021年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课,她没理由放弃。
毕竟有一说一,荷兰的农业发展的确有目共睹。
人多地少、资源贫瘠,每年日照时间都达不到70天,在农业自然条件方面拿了一手烂牌的荷兰,却是现代高科技农业的典型,国土面积只有我国四川省大,农业产品出口却居世界第二。
它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对我国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田蓝决定,就跟这位老师好好地学。
陈立恒同样没跨专业,他依然立足于军工业。只是眼睛盯的方向从蓝天变成了碧海。
有种说法叫一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他准备就跟大海杠上了。
研究所挺够意思的,不仅掏钱给顾成刚这个准员工出路费,还给田蓝和陈立恒每人拿了150块,让他们在路上花。
两人都有种天降横财的感觉,心情好的不得了。临上火车时,他们还特地买了不少水果,好带回北京让朋友们都尝尝鲜。因为物流条件的限制,现在很多人连吃橘子和香蕉要剥皮都不知道,更别说更加少见的南方水果了。
三人一路坐车一路吃,即便是条件糟糕的闷罐火车,他们也欢天喜地。
结果他们乐极生悲,火车开到一半出事儿了。当然不是碰上打劫了,这会儿正严打呢,小偷都不敢放肆,何况强盗。
不是人祸,那就只有天灾了。
秋汛呗,大雨塌方,前面的火车铁轨直接被冲垮了,铁路上的工作人员也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能修好。
运气好,也许一两天。碰上情况严重的时候,比方说1978年那回,修了整整一个月。
三人直接傻眼,真要在这儿等一个月的话,他们还不得疯掉。
不行不行,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另辟蹊径。
倒霉的三人组赶紧拿着张铁路路线图开始研究,但如果不走这条线的话,能不能绕开去北京。
结果大家算了半天,悲催地发现,这还真不成。这一站就是枢纽,现在火车还不到四通八达的地步,不走前面的那一段,你除非插着翅膀直接飞去北京。
顾成刚的情况还好办些,他最多打个电话或者拍封电报回研究所,说明情况,延迟办理入职手续。
田蓝和陈立恒可不成。研究生复试的时间是定下来的,总不会为了他们而特别延期。
顾成刚脑洞大开,替他们出主意:要不我们干脆坐船去北京吧。直接走海船,从天津上岸,然后再坐车去北京。
田蓝无语了:等我们坐着船过去,估计铁路都修好了。要赶时间的话,还不如坐飞机。
她话音落下,陈立恒茅塞顿开:对呀,就该坐飞机。
顾成刚惊呆了,半天才问出了个傻问题:咱们国内有飞机吗?
废话,你本来打算去法国留学,不坐飞机你准备走过去的?
我的意思是,国内有飞机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吗?不是军用飞机,是普通民用的那种。
田蓝想了想:应该有的。
她印象当中80年代的飞机上好像还能喝茅台酒呢。
三人跑到车站直接问,工作人员虽然管不了天上的事,但服务态度居然相当好,竟然主动提出:我给你们问问看,这种情况,应该会有安排的。
说着,她就去找她的同事了。
三人都目瞪口呆,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是他们没见识,而是80年代初,八大员的社会地位是杠杠的。脸难看,事难办,在这个时代稀疏平常。还给你主动问人呢,不一个大白眼送给你,就是给你天大的脸了。
顾成刚恍恍惚惚: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吗?外面变天了啊?
田蓝若有所思:估计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他们单位推行了,要求他们人性化服务。
在顾成刚眼里,什么管理之类的都是虚的,是他不感兴趣的内容。这会儿他却心服口服地点头:是该这样管理,起码咱们没挨白眼。
陈立恒也笑了,调侃了一句:那咱们可是处处沾电视机的光啊。
工作人员问完了同事,跑回来催促他们:快,等我过来,机场在咱们车站设了个临时售票点,有航班去北京。
三人赶紧跟上,一路小跑到个亭子间。那里的确有个人坐在桌子后面,正在翻手里的时刻表,前面倒是没什么人排队。
车站的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介绍:同志,这几位同志要买票去北京,麻烦您接待一下。
那人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时刻表,态度亲切地询问:你们三人都过去吗?去北京的话,机票是28块钱。
这可比坐火车贵多了。现在农村一个社员年底都未必能从生产队分到28块的现金。
但他们谁都顾不上心疼,直接掏腰包准备买票。
然而光有钱还不行,必须得有县团级以上单位开的证明,他们才有资格买票。
机场的工作人员相当耐心地解释:不是我们故意设门槛,而是有规定,得县团级以上的级别才能买机票。我们国家的飞机少,航班也少,只能集中资源尽可能满足最需要的人的需要。
他说的是大实话。
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绝大部分人都很少离开家,几乎没有出行的需要。要坐飞机的,基本都是公干,而且是非常紧急的公干,自然有相应级别的单位开证明。
三人都傻眼了,他们现在都是学生身份,哪儿来的行政级别?介绍信倒是研究所开的呢,可也没办法证明他们有资格买飞机票。
恋耽美
为人民服务快穿全文免费阅读(260)
为人民服务快穿全文免费阅读(260)
方大姑眼泪都要出来了,声音哽咽:我们就缺这点钱吗?我们本来就是手足,就算我们养大哥一家又怎么样?这是应该的。大哥受了那么多罪,要是这次回去,他们又扣住他,不让他出来怎么办?
放心吧,没事的。我们在美国都能听到北京闹出来的动静,他们的魄力大的很呢。这回要是再退回,不是让全世界看笑话吗?咱们还不了解咱们同胞的特点,一桩不要,面子绝对不能丢。就算万一到时候有什么不好,咱们让美国大使馆出面,以国际友人的身份,把大哥和秀英再接过来就是了。
弟弟妹妹替兄长的前途忧心忡忡,被担心的人根本顾不上想自己的前途命运。
他一离开弟弟妹妹的视线,就加快了步伐,在候机室寻找熟悉的身影。
唐永刚朝他招手,笑容满面:这边,方大哥,到这边来。
方老先生拖着行李箱,大踏步地走到朋友面前,长长地舒了口气:我都担心迟到了。
陪在唐永刚身旁的侄女儿唐安妮露出了笑容:伯伯,你和我伯伯一样,一说要回国,就迫不及待。其实时间还早着呢。
唐永刚笑道:总害怕路上会塞车,美国车子可真多,看得人心慌。安妮,你帮我们买两份三明治好吗?上了飞机,我怕自己会吃不下东西。
唐安妮痛快答应,接过伯父给她的美钞,去买三明治了。
应该再来一杯热咖啡,加了牛奶的那种,那样喝下去才舒服。
方老先生看着年轻姑娘离开的背影,这才压低声音询问老友:不会有问题吧? FBI不会盯着我们吧?
唐永刚瞬间无语,不得不提醒自己的朋友:我们不是什么著名的科学家,况且现在也不是50年代。
方老先生尴尬,清清嗓子道:其实我那时候也还好。
虽然他学的是理工科,但他一开始就抱着学成归国的心,所以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就早早回了国。
他离开之后,局势立刻变紧张了。他的好多同学后来是通过外交途径,才艰难返回祖国的。
现在想想,几十年的光阴真是弹指一挥间,一转眼,已经沧海桑田。
去年离开国内时,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这么快就又迫不及待地踏上那片土地。
其实即便到了现在,他根本不清楚迎接自己的究竟是什么。但心中有个声音催促他,回去回去,赶紧回去,你的祖国需要你。
他想拒绝的,他的人生已经被摧残了一回,他已经毁了半生。就算是薅羊毛,也不能逮着他一只羊往死里薅。他早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过自己的力量,他问心无愧了。
可神秘的力量就是不放过他呀。
从唐永刚这小老头给他做了台手工电视机开始,他的世界就不是原来的世界了。
一开始他还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美国社区大学常见的电视大学课程,到后来,情况越来越不对劲,他学到了无数先进的知识,甚至到了连他翻译的专业期刊上的研究都赶不上的水平。
作为一个老科技工作者,他实在没办法当这些不存在。
但更让他惊惶不定的事还在后面。到了这个夏天,他甚至在电视上看到了载人潜水器。
一开始还好,他就当成宣传片看。可越看到后来,他就越心惊,这样先进的东西,就把技术掰开了说?这不是开玩笑吗?电视大学连这点保密意识都没有?
他慌了,又找不到其他人可以交流,只能找上电视机的提供者唐永刚。
没想到这小老头淡定的很,居然认为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人家教了你就学好了,有什么好慌里慌张的?
方老先生当时都要崩溃了。这说的是人话吗?他知不知道这技术到底有多重要?完全可以说是世界一流水平。哪个国家会疯的把它当成电大的教程交给大家?这是泄密。
唐永刚轻描淡写:你要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别看电视好了,眼不见心不烦嘛。
方老先生那会儿都想揍他了。人言否?国内这项技术还是空白呢,他有机会看到,他再把这扇门给关上?那他就是千古罪人。
唐永刚没辙了:那你要怎么办?看了不想学,不看又难受,你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
方老先生被他噎得说不出话来,半晌才恨恨地冒出一句:那我上交给国家,全当是还了他们补发给我的那1万块钱的工资。我不占便宜!
话说的这么狠,其实来回一趟机票都要比他补发的工资高了。
可让他假装这事儿没发生,无动于衷,他也做不到啊。
也许小妹说的没错,他就是那种什么斯德哥尔摩症患者。放着轻松惬意的好日子不过,非得折腾自己。
好在关键时刻唐永刚作为他在国外唯一能够谈心的朋友,没有抛弃他,反而主动站出来表示:那我陪你吧,正好我要回国收宅子。
现在陆续发还当年被强行收走的房产,唐家在上海也有产业。
唐沪生腰缠万贯,早就看不上那点儿东西。他大发慈悲,表示祖产应该留给大哥,所以回国履行手续的人也是大哥。
他可没时间浪费,有那来来回回折腾的时间,他已经能够再挣出一栋别墅。现在大陆的房产又不值钱。
对于弟弟的慷慨,唐永刚欣然笑纳,愉快地接受了回国的机票。包括对国内充满了好奇的侄女儿主动要求陪他一块回去,他也没有半点异议。
方老先生不得不给自己的朋友泼冷水:你别想得太好哦,你家的房子不知道已经被折腾成什么样了。想让里面的人搬出来,比登天还难!
唐永刚倒是相当乐观:没事,实在不行,继续租着嘛,能拿几块钱是几块钱。
方老先生直摇头,找不得在心中替朋友谋划一回。
得想办法给他多争取点权利。自己和弟弟妹妹是一母同胞,感情本就深厚,到底还能凑活着过。
唐永刚和他那位异母弟弟可完全不是正常的兄弟关系。
到时候人家翻脸,嫌弃你是吃白饭的,日子才难过哩。
他一边想一边摇头,再抬起头来,惊讶地发现面前多了好几个人。
纽约的华人圈就那么小,大家彼此之间不说都熟悉,但也大半是点头交。
他茫然地看着这些熟人,疑惑不已:你们也要回国收房产吗?
对方只是笑笑,没有接他的话。
方老先生蓦然心慌,结结巴巴道:你们也是?
也是什么?他说不清楚。
可唐永刚已经给出了答案,他点头,意味深长道:我们有着相似的命运,我们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这个选择,就是回国的机票。
第155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过了立秋, 田蓝和陈立恒返回了趟京城,他俩要参加研究生招录考试。
本来正常的考研时间不是现在,他俩作为刚上完大一的人也没资格考研究生。
但凡事都有例外啊。
一来右.派摘帽工作推进迅速, 一大批老教授终于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迅速充实了师资力量。
二来电视机的输出进入了井喷状态, 几乎各行各业都有突破性的进展亟待大量人员投入到研究中去。
这些研究当然不可能光靠老科研工作者来扛,他们必须得以最快的速度组建起自己的科研团队, 迅速投入到被耽误的事业中去。
所以在这一年的8月,教育部又加开了一次研究生选拔考试。由于是在规矩之外, 所以大家都戏称它为恩科。
真的是大大的恩,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天恩了。不仅招研究生的教授多,而且初试门槛还特别低。
除了大学生之外, 拥有同等学力的人也可以报考。换而言之, 只要你有勇气走进考场, 不管你是谁都能考, 甚至连年纪都没限制。
得亏这时代的人大部分比较朴实, 不太流行哗众取宠。况且去县城考试, 食宿路费也是一笔开销,大家经济状况普遍不咋样, 所以还不至于, 不管是谁都潇洒地随便考考玩玩。否则的话, 单是考场安排, 就能直接挤垮了学校。
但饶是这样, 田蓝和陈立恒依然感觉考生人数比他们参加高考时还多。
这其中有国家大力宣传的效果, 也有科学知识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飞速普及的成效。人人爱学习, 个个讲科学, 神奇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就连街道工厂手工织毛线的老阿姨, 都跟着街道电视大学的老师学会了手工制作织毛衣的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更别说年轻人们了,学习是最时髦的事。你要是不抓个本子拿支笔,老老实实跟着电视大学上课,你走出去,人家都要笑你这人是烂泥糊不上墙。
谁学习了好几个月的功夫会不跃跃欲试呢?反正年轻人的胆子本来就大。考呗,最多就是考不过。在1981年,你考上大学叫祖坟冒青烟,考不上大学才是常态,谁都别嫌谁丢人。
准备时间如此紧迫,考试规模如此宏大,考生人数如此惊人,这场考试居然也顺顺利利地按期举行,并且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阅卷汇总分数初步筛选的工作。可见我们的政府机关只要下定了决心,行动力还是相当令人惊叹的。
于是8月天都没过完,收到了复试通知书的田蓝和陈立恒便打包好行李,出发去北京参加复试了。
顾成刚也要跟他们一块儿走,不是出国,而是转研究方向。这几个月的经历让他迷上了军舰,他现在已经对造驱逐舰这件事 着了迷。所以他放弃出国继续深造数学,决定留在研究所工作。
这回他去北京,就是办手续,把关系转过来。
田蓝开玩笑道:你这一转专业,是世界数学界的巨大损失啊。
没想到顾成刚却满脸认真地强调:我不需要什么具体的专业,只要国家需要,那就是我的专业。
他曾经沉湎于自己的世界,对外界不说漠不关心,起码也保持置身事外的态度。
他没想到有一天,他都长大成人了,早过了热血沸腾的少年时期,他心中依然燃烧着熊熊的火焰。
田蓝却被深深地凡尔赛到了。她还自认为是个学霸呢,到了真正的学神面前,只能高山仰止,一声叹息。
起码她考研究生也没跨专业,方向还是定在农学。能够上到2021年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课,她没理由放弃。
毕竟有一说一,荷兰的农业发展的确有目共睹。
人多地少、资源贫瘠,每年日照时间都达不到70天,在农业自然条件方面拿了一手烂牌的荷兰,却是现代高科技农业的典型,国土面积只有我国四川省大,农业产品出口却居世界第二。
它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对我国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田蓝决定,就跟这位老师好好地学。
陈立恒同样没跨专业,他依然立足于军工业。只是眼睛盯的方向从蓝天变成了碧海。
有种说法叫一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他准备就跟大海杠上了。
研究所挺够意思的,不仅掏钱给顾成刚这个准员工出路费,还给田蓝和陈立恒每人拿了150块,让他们在路上花。
两人都有种天降横财的感觉,心情好的不得了。临上火车时,他们还特地买了不少水果,好带回北京让朋友们都尝尝鲜。因为物流条件的限制,现在很多人连吃橘子和香蕉要剥皮都不知道,更别说更加少见的南方水果了。
三人一路坐车一路吃,即便是条件糟糕的闷罐火车,他们也欢天喜地。
结果他们乐极生悲,火车开到一半出事儿了。当然不是碰上打劫了,这会儿正严打呢,小偷都不敢放肆,何况强盗。
不是人祸,那就只有天灾了。
秋汛呗,大雨塌方,前面的火车铁轨直接被冲垮了,铁路上的工作人员也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能修好。
运气好,也许一两天。碰上情况严重的时候,比方说1978年那回,修了整整一个月。
三人直接傻眼,真要在这儿等一个月的话,他们还不得疯掉。
不行不行,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另辟蹊径。
倒霉的三人组赶紧拿着张铁路路线图开始研究,但如果不走这条线的话,能不能绕开去北京。
结果大家算了半天,悲催地发现,这还真不成。这一站就是枢纽,现在火车还不到四通八达的地步,不走前面的那一段,你除非插着翅膀直接飞去北京。
顾成刚的情况还好办些,他最多打个电话或者拍封电报回研究所,说明情况,延迟办理入职手续。
田蓝和陈立恒可不成。研究生复试的时间是定下来的,总不会为了他们而特别延期。
顾成刚脑洞大开,替他们出主意:要不我们干脆坐船去北京吧。直接走海船,从天津上岸,然后再坐车去北京。
田蓝无语了:等我们坐着船过去,估计铁路都修好了。要赶时间的话,还不如坐飞机。
她话音落下,陈立恒茅塞顿开:对呀,就该坐飞机。
顾成刚惊呆了,半天才问出了个傻问题:咱们国内有飞机吗?
废话,你本来打算去法国留学,不坐飞机你准备走过去的?
我的意思是,国内有飞机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吗?不是军用飞机,是普通民用的那种。
田蓝想了想:应该有的。
她印象当中80年代的飞机上好像还能喝茅台酒呢。
三人跑到车站直接问,工作人员虽然管不了天上的事,但服务态度居然相当好,竟然主动提出:我给你们问问看,这种情况,应该会有安排的。
说着,她就去找她的同事了。
三人都目瞪口呆,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是他们没见识,而是80年代初,八大员的社会地位是杠杠的。脸难看,事难办,在这个时代稀疏平常。还给你主动问人呢,不一个大白眼送给你,就是给你天大的脸了。
顾成刚恍恍惚惚: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吗?外面变天了啊?
田蓝若有所思:估计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他们单位推行了,要求他们人性化服务。
在顾成刚眼里,什么管理之类的都是虚的,是他不感兴趣的内容。这会儿他却心服口服地点头:是该这样管理,起码咱们没挨白眼。
陈立恒也笑了,调侃了一句:那咱们可是处处沾电视机的光啊。
工作人员问完了同事,跑回来催促他们:快,等我过来,机场在咱们车站设了个临时售票点,有航班去北京。
三人赶紧跟上,一路小跑到个亭子间。那里的确有个人坐在桌子后面,正在翻手里的时刻表,前面倒是没什么人排队。
车站的工作人员气喘吁吁地介绍:同志,这几位同志要买票去北京,麻烦您接待一下。
那人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时刻表,态度亲切地询问:你们三人都过去吗?去北京的话,机票是28块钱。
这可比坐火车贵多了。现在农村一个社员年底都未必能从生产队分到28块的现金。
但他们谁都顾不上心疼,直接掏腰包准备买票。
然而光有钱还不行,必须得有县团级以上单位开的证明,他们才有资格买票。
机场的工作人员相当耐心地解释:不是我们故意设门槛,而是有规定,得县团级以上的级别才能买机票。我们国家的飞机少,航班也少,只能集中资源尽可能满足最需要的人的需要。
他说的是大实话。
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绝大部分人都很少离开家,几乎没有出行的需要。要坐飞机的,基本都是公干,而且是非常紧急的公干,自然有相应级别的单位开证明。
三人都傻眼了,他们现在都是学生身份,哪儿来的行政级别?介绍信倒是研究所开的呢,可也没办法证明他们有资格买飞机票。
恋耽美
为人民服务快穿全文免费阅读(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