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与探花 作者:王琅之
第69页
她十几岁位极人臣,终日如履薄冰,到了这时,终于不得不放手了。
裴兰阶自江州回来之后,在翰林院更加潜心修书,入迷了一般,几乎不问俗事,对人生大事更是毫不用心,裴夫人急的不行,日日耳提面命,裴兰阶只做充耳不闻,近而立之年时,实在磨不过他娘,松口应承下了一门婚事。
新娘子是江南名儒段鸿之的孙女,地地道道诗书传家的千金,模样周正秀气,性情温和如江南春水。
大婚前夕,舒嫽带了崔如意到裴府,帮着裴夫人操持,崔吉祥正用功读书,不肯出来。
裴兰阶让下人带着崔如意在书房中玩,他和舒嫽两人在院子里喝茶,舒嫽扼腕叹息“人家好端端一个姑娘,怎么就配了你。”
裴兰阶挑眉“这是本公子福气好,你羡慕不来。”
正好此时裴夫人令人叫舒嫽过去说话,裴兰阶冲她摆摆手“你去同我娘说话,我去和我们小如意亲近一会儿。”
舒嫽笑着去了。
裴兰阶一进门,正看到崔如意趴在桌子上,捏着他那把扇子左看右看,十分好奇的模样。
他走过去将扇子展开,只见上面山水画楼,一人横笛唇边,似有笛声破扇而出,清幽高远。
美中不足是有一道裂痕。
扇子的右侧用小楷刻了两个断句:此恨不关风与月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当年兰阶公子为世所崇,风流倾城,手中常年拿着一把玉折扇,惹人侧目,后来不知怎的,扇子照常握着,却只是握着,不曾展开。
其实当时他寻了这把扇子,是想要赠给舒嫽的,可舒嫽说‘君子不夺人所好’,裴兰阶想了想,迟些再给也是无妨,可没想到就再没了机会。
裴兰阶将她抱了起来“你喜欢这个?”
崔如意歪着头,思索了一下决定如实回答:“喜欢,可这是裴叔叔的东西,我哥哥说,君子不夺人所好,我不能要。”
裴兰阶笑了“一把扇子算什么,只要能讨我们小如意的欢心,裴叔叔什么都舍得给。”
崔如意将头埋到他脖颈‘咯咯’的笑了,奶声奶气的道:“谢谢崔叔叔,如意喜欢您。”
日暮时分,舒嫽接了如意回返,裴兰阶出门相送,看着母女俩的背影,他轻声吟道:“此恨不关风与月。”
随即低头,苦笑一下。
风月是好的,不好的是有缘无分,阴差阳错。
崔家小公子是个小神童,十六岁进士及第,然后入朝为官,他父亲做了近十年的权臣,毁誉参半,然而大燕的确在这十年间愈发的富庶安宁。
等到楚明则真正习惯了至尊的位置,习惯了杀伐决断,崔绍也渐渐放开手中权柄,四十岁之后,甚至告病辞官。
也算是君臣相得,善始善终。
崔吉祥入朝之后便深得皇帝倚重,没几年就封为右相,与左相柳骥共辅朝政。
崔家眷圣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时人谓之‘一门三宰辅’。
第69页
第69页
她十几岁位极人臣,终日如履薄冰,到了这时,终于不得不放手了。
裴兰阶自江州回来之后,在翰林院更加潜心修书,入迷了一般,几乎不问俗事,对人生大事更是毫不用心,裴夫人急的不行,日日耳提面命,裴兰阶只做充耳不闻,近而立之年时,实在磨不过他娘,松口应承下了一门婚事。
新娘子是江南名儒段鸿之的孙女,地地道道诗书传家的千金,模样周正秀气,性情温和如江南春水。
大婚前夕,舒嫽带了崔如意到裴府,帮着裴夫人操持,崔吉祥正用功读书,不肯出来。
裴兰阶让下人带着崔如意在书房中玩,他和舒嫽两人在院子里喝茶,舒嫽扼腕叹息“人家好端端一个姑娘,怎么就配了你。”
裴兰阶挑眉“这是本公子福气好,你羡慕不来。”
正好此时裴夫人令人叫舒嫽过去说话,裴兰阶冲她摆摆手“你去同我娘说话,我去和我们小如意亲近一会儿。”
舒嫽笑着去了。
裴兰阶一进门,正看到崔如意趴在桌子上,捏着他那把扇子左看右看,十分好奇的模样。
他走过去将扇子展开,只见上面山水画楼,一人横笛唇边,似有笛声破扇而出,清幽高远。
美中不足是有一道裂痕。
扇子的右侧用小楷刻了两个断句:此恨不关风与月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当年兰阶公子为世所崇,风流倾城,手中常年拿着一把玉折扇,惹人侧目,后来不知怎的,扇子照常握着,却只是握着,不曾展开。
其实当时他寻了这把扇子,是想要赠给舒嫽的,可舒嫽说‘君子不夺人所好’,裴兰阶想了想,迟些再给也是无妨,可没想到就再没了机会。
裴兰阶将她抱了起来“你喜欢这个?”
崔如意歪着头,思索了一下决定如实回答:“喜欢,可这是裴叔叔的东西,我哥哥说,君子不夺人所好,我不能要。”
裴兰阶笑了“一把扇子算什么,只要能讨我们小如意的欢心,裴叔叔什么都舍得给。”
崔如意将头埋到他脖颈‘咯咯’的笑了,奶声奶气的道:“谢谢崔叔叔,如意喜欢您。”
日暮时分,舒嫽接了如意回返,裴兰阶出门相送,看着母女俩的背影,他轻声吟道:“此恨不关风与月。”
随即低头,苦笑一下。
风月是好的,不好的是有缘无分,阴差阳错。
崔家小公子是个小神童,十六岁进士及第,然后入朝为官,他父亲做了近十年的权臣,毁誉参半,然而大燕的确在这十年间愈发的富庶安宁。
等到楚明则真正习惯了至尊的位置,习惯了杀伐决断,崔绍也渐渐放开手中权柄,四十岁之后,甚至告病辞官。
也算是君臣相得,善始善终。
崔吉祥入朝之后便深得皇帝倚重,没几年就封为右相,与左相柳骥共辅朝政。
崔家眷圣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时人谓之‘一门三宰辅’。
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