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夫郎的渣男赘婿 作者:祝龚
穿成夫郎的渣男赘婿——祝龚(58)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不仅是谢舒的作品本身,更是因为两人对比之下的落差。
首先,谢舒此前在京城从未露面,十分低调,即便有人听说过他的事迹,也和他本人对不上号,所以当谢舒展现出如此优秀的才华,怎能不让人瞩目?其次,孔修之前声名太盛,可和谢舒一比较,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人一旦有了过高的心理期望,没达到预期效果,就容易产生极大的偏差。
孔修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而这时,齐鲁众人在看过谢舒的作品后,刚才自信满满的神情没那么有底气了,尤其是在听到周围观众的议论后。
孔修也大感不妙,他本以为这次文斗自己能够手到擒来,因此并不算多尽力。但万万没想到,这谢舒竟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实话实说,对方诗中有两句,让他都觉得自愧不如!
不过要说自己是败给对方了,孔修并不这样认为,而且孔修也不可能这样退让,他走到今日,可不是为了给他人作嫁衣的!
然而孔修此刻心知肚明的是,他一旦没有赢过谢舒,那么在旁人眼里,他就是输了,他虽有盛名,可也被盛名所累.....
就在孔修心中百般纠结矛盾的时候,评判仍然在进行下去。
当然所有人此刻的目光几乎都集中在谢舒和孔修二人的诗赋上,两人的水准要高出许多,因此众人就算带着品评的目光,也很难不去欣赏,时而还默念其中的字句,互相探讨一番。
如此一来,倒比之前剑拔弩张的气氛好上不少,一时之间,双方竟还有点交流融洽的意味了。
不过既是文斗,到最后也得分出个高下来。
诗赋中以诗为先,众人便从诗开始。
单独提出谢舒的诗句来,齐鲁众人也是找不出缺点的,品诗以意境为上,谢舒的诗句,让人首先注意的不是他诗中描写的景物,而是代入到他想要表达的感情之中。这首名为《望川秋思》的诗,开篇描写了想象的蜀地场景,用的几个动词,于静中有动,于无声中听到了有声。
当并不在关心诗本身的内容,更加着重于它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它伤怀的情感,便可见谢舒这首诗的艺术水平有多高了。当抛去了词藻的华丽,转而用真诚质朴的语句表达了思念之情,更显出二者之间的对比,让人体会到了其中描写的情感,仿佛人间再美的景物也不过如此。
因此孔修的诗虽好,但在谢舒浑然天成的诗句中,也是落了下乘的。
而到了赋这一品判环节,众人就有点犯难了,说到底,谢舒和孔修的赋各有所长,很难分出高下来。
不过既然谢舒的诗要高出一线,就算谢舒和孔修的赋是平局,那按理来说,也是谢舒那边赢了,但这个结局,让齐鲁众人如何能够接受,难道今日他们真的要在文斗中败给这些江南人吗?以后还让他们怎么在京城抬起头来?
就在这时,谢舒淡淡道:其实谢某的赋并不如在座的一位,刚才见了他的赋,谢某实在是甘拜下风,谢某以为他才是第一。
他话音一落,众人不免有些惊讶,只认为谢舒说的是孔修,实在是态度谦虚。没想到谢舒竟愿意在唾手可得的胜利面前主动退出一步,齐鲁那边自然是求之不得,又心服口服,而江南的人都以谢舒为首,见谢舒如此,便没有意见。
谢舒说完后,便走到了桌前,拿起一张赋来,开口问道:不知这首赋是何人所写?
闻言,一旁的裕王若有所感,上前看了一眼徐徐道:你拿的应该是我的。
这话一出,众人方才注意到他,不免心中又讶异,又奇怪,这赋确实做得极好,只是此人之前没听说过,竟都没有注意到他。
而谢舒不禁再次心头吶怪不已,原来是他。
刚才谢舒就发现了,此人虽写的一手好赋,可诗却实在是平庸至极......想到之前的诸多疑点,谢舒脑海里闪过了种种猜测。
不过谢舒并未说破,只是装作不知,他如今在京城需得步步谨慎,不能有丝毫差错,不管此人到底是何身份,但能让孔修不惜在这种情况下,为他捉刀,想来也是惹不起的存在。
因此谢舒只是点点头回礼罢了,而裕王只是多看了谢舒一眼,便毫无异样地笑笑,并不打算多说话的样子。
既然如此,这次文斗就算和平结束了,双方各有胜负,是个平局。
然而无论是胜负,都与孔修毫无关联。
此刻孔修心中实在是复杂难言,他没想到谢舒竟然会注意到他给裕王所作的赋。这时孔修再一看,发现他刚才确实为裕王写赋的时候,用的心力还要多一些。
*
当日,谢舒和众人相聚一番,之后又嘱咐他们慎言慎行一番后便再次闭关。
他如今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迎接即将到来的会试,京城的繁华虽好,但于他来说,只是过眼云烟。
时间转瞬即逝,一眨眼,夏日进入了尾声,秋闱终究是到了。
今年的会试主考官是礼部所派,地点就在贡院,参考之前,所有考生都需要先去尚书省报道,缴纳文解。
谢舒当然也在其中,路上他还遇到了不少熟识之人,而其他人看到谢舒,不禁都暗暗留神。
原来谢舒不知道的是,他已在同科举子之中大有声名了,尤其是从望川楼那次文斗,他的诗赋开始在京城流传起来。
人人都好奇,这位来自江南,才华不输于孔修的翩翩公子到底是何人,当得知他的身份后,惊讶和惋惜的人不在少数。毕竟粗听之下,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是寒门不说,还早早入赘到了商户中。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众人虽知道谢舒是这场会试极有力的竞争者,却不怎么有敌意。
就在谢舒和张恩施等人走在一起的时候,忽然听到身后有人高喊:容展!
谢舒回头望去,发现正是多日不见的陶云,他身边还有几人,看起来穿着不凡,应该也是世家公子。
陶云脸上喜色尽现,他此次前来,也是来参加会试的,原来他正纠结该如何和崔源说,自己想要参加科举,想不到的是,崔源主动提起此事,让他还是以科举入仕,并说明了利害关系。
如今庆帝一心推行科举,不仅制度日益完善,还将许多升迁迅速,声誉较好的清要官职给了往年的进士,这样下去,他们荫庇入仕的难免落后一步。
当然还有一层,崔源并未提到,那就是会试名额每年只有那么一百余名,若是有世家弟子再争一争,落到寒门的又有多少呢?
第085章
陶云许久未见谢舒, 早有无数话想与他叙旧,不过等疾步走到谢舒面前注意到对方左右的人后,陶云也意识到当下这个情况并不太方便。
陶云于是和谢舒打完招呼, 又向张恩施、徐胜凯等人点头示意, 谢舒也将其余几人介绍给陶云。
张恩施他们虽然不喜和世家子弟打交道, 不过见陶云性格爽朗, 态度友好, 倒没那么排斥了。
这边陶云忽然想起什么,等和他同行的几名世家子弟走近后,陶云便朝其中一人道:谢恒, 你不是之前想见容展么,今日正巧了!容展,他叫做谢恒,来自陈郡, 和你同岁, 又是同姓, 也是缘分。
陶云这话说的随意,却点名了此人的身份, 乃是陈郡谢氏的人, 当今天下高门四姓, 陈郡谢氏便在其列。
谢舒闻言看去, 只见这位叫做谢恒的青年正微微眯眼打量着自己, 注意到谢舒的目光后,他的脸上很快露出了一抹微笑来,似乎有意显得亲切, 但有了陶云作为对比, 他身上那种世家特有的根深蒂固的高傲之感已然显露无疑。
谢舒自然无意与他交好, 他对什么姓氏、门户之见毫无感觉,千百年来,古今多少兴衰,决定人的本质从来不是血脉和种族,而是思想和灵魂的深度。
因此,谢舒也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多说。
陶云早知他这位友人性情不俗,但看到谢舒如此不为所动,还是心中叹服。
毕竟这高门四姓不知道多少人想要结交,而这谢恒身份也不一般,他是谢家嫡出,谢老太傅的孙子,向来很受重视。原本陶云见谢恒之前主动问起谢舒,便有意为两人牵线搭桥,不过既然谢舒无意,陶云便也不再提起,只是继续和谢舒一边走一边寒暄几句。
然而陶云还能从容淡定,其他人可就坐不住了。
尤其是谢恒,谢恒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自己有意表达过结交意向的情况下,居然有人不仅没有顺着竿子往上爬,还彻彻底底地无视了自己!
这一刻谢恒有一种大失颜面的感觉,其实若是换作其他人,谢恒倒不会如此。只因为谢舒和他同姓谢,谢恒之前已经查过,这谢舒出身落魄人家,祖上与他们这个谢是毫无关系的,后来又入赘为婿,更算不得什么牵扯了。不过要是谢舒想要和他们谢家连宗认亲,倒也不是不可以。
这并非是谢恒自大,而是他们陈郡谢家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但凡一个姓谢的人哪个不想攀附着他们?当然他们一般都不会理会.....
所以谢恒怎么也没想到,谢舒竟然会这般态度!
至于其他世家子弟就更不提了,而张恩施等人也从刚才的局促中渐渐缓过神来,不知为什么,他们看到谢舒闲适自若的神态,忽然在心中想,原来世家子弟,也没什么不同。
他们着麻衣又如何,岂不闻一品白衫的道理?
*
清秋,天边的晨光隐隐浮动,一夜的寒气渐渐褪去,巍峨庄严的皇城响起一道又一道钟声,紧接着从皇宫外城直至御街,轰隆隆的钟鼓声依次奏起。
今日并无早朝,因为到了一年一度的会试开考之日,会在礼部贡院外围严设兵卫,以防意外。
御书房里,庆帝翻阅着礼部尚书交由他的名单,询问道:今科举子有多少人啊?
礼部尚书朱涵拱手答道:回禀陛下,今科最盛,较往年多了五十六人,一共有一千八百三十一人,这全是陛下之功。
庆帝的脸上并无多少喜悦之色,他忽然将手中的名单一拍道:你看看,今年的这份名单里,到底有多少寒门子弟!
朱涵闻言心头一惊,庆帝此言是直指今年科举中世家子弟太多的问题了!可朱涵是有口难言啊,这会试可是除却殿试以外最高级别的考试,本身就对能够参加科考的人才学有一定的要求。
当今天下能够读得起书的人即便是寒门也绝非是完全穷苦困顿之人,毕竟只有先有时间和条件考中了秀才,才有减免税负,领取补助的机会。
所以在科举考试上,世家子弟自然有着天生的优势,再加上陛下多次流露出倚重科举的架势,今年参加科举的世家子弟格外多,也不奇怪了。
就在朱涵思考着如何辩解的时候,庆帝又淡淡道:罢了,你可知朕推行科举的本意?
朱涵闻言点头,却不敢明说,这整个朝廷谁不知道庆帝是想要用寒门,打压世家?
朱涵想了想,也回过味来庆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他开口道:陛下用心良苦,臣岂能不知,陛下是想惠及天下百姓,让草泽有望起家,寒门也能入仕。
说到这,朱涵低头道:臣定不负陛下的期望。
庆帝嘴角不禁扬起一抹微笑来。
其实庆帝绝不会因为这名单里有这么多世家子弟而失望,相反,他心中极为得意。
要知道他百般推行科举,为的就是要让科举成为天下风气,如今就连那些眼高于顶的世家子弟都争着要参加,足以见得其中的影响力。
当然,庆帝举办的科举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找自己能用的人,若都是那些世家子弟,那和之前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庆帝特地敲打朱涵,就是为了让他明白自己的意思。
朱涵退出去的心情沉重,陛下的要求,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陛下想要用寒门,可每年能过会试的不过百余人,这意味着一千多名来自各地的举人当中能够力压其他人的佼佼者才有机会胜出,然而这不是大部分寒门子弟能够做到的。
不过,这只要在会试取得一甲名次的人,就有去殿试的资格。
到时候,最后的名次还不是陛下所定,所以朱涵只用做的是,确保有合适的人。
*
天还未蒙蒙亮,谢舒便和众多的举子一同等候在贡院。
整个偌大的贡院除了考官点名的声音,并无其他,因为只要往四周一望,看到将考场围的水泄不通的禁卫军甲士,想必没有人还有说话的心情。
经过严格的检查后,谢舒得以进入考场,找到了自己的考棚,接下来他将在这里度过短暂又漫长的时光,直到酉时考试结束。
这一天晨钟暮鼓中,将决定所有人接下来的命运......
谢舒等待试卷发放的时候,难得有些紧张,他闭了闭眼静静平复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
而每每到了此刻,脑海里会现出那朦胧烟雨,便是他向来闲暇时的慰藉。
第086章
谢舒静坐了一小会儿, 听到外面巡检完毕,方才发下还是新墨的卷子。
今年由礼部负责科考,主考人是礼部侍郎兰英, 考题则出自翰林院。
无论历朝历代, 翰林院都是众所周知的养才储望之所, 地位清贵, 只有每年会考得了一甲的三人和二甲第一名传胪有资格去翰林院, 其余人还需要朝考才行。
翰林院主要负责的内容为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等还有拟定科举的题目, 当然如今起草诏书的职责已落到庆帝所设的中书省里,翰林院又要清闲许多了。
谢舒展开试卷从上往下一览,经义几道题都出自四书五经的内容,并不算刁钻, 只是繁琐细节之处需要注意, 谢舒看了一眼, 心中大致有数,接着又看向诗赋。
记得之前乡试的时候, 是以《文选》中黄华如散金为题, 此句看似平常, 却极有误导性, 如果没有看过《文选》此书只会将黄华当做菊花, 写作秋景。
因此谢舒也注意着,这次试诗会不会依旧以古句命题。
果然只见这次的诗赋出题直接给出了固定的题目,诗以天德清明诗为题, 并且要以题中平字为韵, 限五言六韵。
看上去是一副标标准准的应制诗。
只是天德清明?这是哪个典故?
谢舒有些眼熟, 这四个字好像前不久才看到过,谢舒思忖片刻,便想起来了,这题目其实还是脱胎于四书五经。
《诗经周颂》中有一篇《清庙》是讲祭祀祖先的文章。后来《毛诗序》,一本专门为诗经作序的作品中提到,清庙正是祭祀的文王。
所谓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诗也。
这首诗要如何下笔,只需要明白这文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王指的是周文王姬昌,也是商朝的开创者,殷朝末年,天下动荡,当时还是西伯的他,招贤纳士,攻伐殷纣,奠定了周一统中原的基础。所以在周朝的百姓眼里,这位文王始终是一名威德具备,不可超越的开国君主。
恋耽美
穿成夫郎的渣男赘婿——祝龚(58)
穿成夫郎的渣男赘婿——祝龚(58)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不仅是谢舒的作品本身,更是因为两人对比之下的落差。
首先,谢舒此前在京城从未露面,十分低调,即便有人听说过他的事迹,也和他本人对不上号,所以当谢舒展现出如此优秀的才华,怎能不让人瞩目?其次,孔修之前声名太盛,可和谢舒一比较,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人一旦有了过高的心理期望,没达到预期效果,就容易产生极大的偏差。
孔修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而这时,齐鲁众人在看过谢舒的作品后,刚才自信满满的神情没那么有底气了,尤其是在听到周围观众的议论后。
孔修也大感不妙,他本以为这次文斗自己能够手到擒来,因此并不算多尽力。但万万没想到,这谢舒竟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实话实说,对方诗中有两句,让他都觉得自愧不如!
不过要说自己是败给对方了,孔修并不这样认为,而且孔修也不可能这样退让,他走到今日,可不是为了给他人作嫁衣的!
然而孔修此刻心知肚明的是,他一旦没有赢过谢舒,那么在旁人眼里,他就是输了,他虽有盛名,可也被盛名所累.....
就在孔修心中百般纠结矛盾的时候,评判仍然在进行下去。
当然所有人此刻的目光几乎都集中在谢舒和孔修二人的诗赋上,两人的水准要高出许多,因此众人就算带着品评的目光,也很难不去欣赏,时而还默念其中的字句,互相探讨一番。
如此一来,倒比之前剑拔弩张的气氛好上不少,一时之间,双方竟还有点交流融洽的意味了。
不过既是文斗,到最后也得分出个高下来。
诗赋中以诗为先,众人便从诗开始。
单独提出谢舒的诗句来,齐鲁众人也是找不出缺点的,品诗以意境为上,谢舒的诗句,让人首先注意的不是他诗中描写的景物,而是代入到他想要表达的感情之中。这首名为《望川秋思》的诗,开篇描写了想象的蜀地场景,用的几个动词,于静中有动,于无声中听到了有声。
当并不在关心诗本身的内容,更加着重于它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它伤怀的情感,便可见谢舒这首诗的艺术水平有多高了。当抛去了词藻的华丽,转而用真诚质朴的语句表达了思念之情,更显出二者之间的对比,让人体会到了其中描写的情感,仿佛人间再美的景物也不过如此。
因此孔修的诗虽好,但在谢舒浑然天成的诗句中,也是落了下乘的。
而到了赋这一品判环节,众人就有点犯难了,说到底,谢舒和孔修的赋各有所长,很难分出高下来。
不过既然谢舒的诗要高出一线,就算谢舒和孔修的赋是平局,那按理来说,也是谢舒那边赢了,但这个结局,让齐鲁众人如何能够接受,难道今日他们真的要在文斗中败给这些江南人吗?以后还让他们怎么在京城抬起头来?
就在这时,谢舒淡淡道:其实谢某的赋并不如在座的一位,刚才见了他的赋,谢某实在是甘拜下风,谢某以为他才是第一。
他话音一落,众人不免有些惊讶,只认为谢舒说的是孔修,实在是态度谦虚。没想到谢舒竟愿意在唾手可得的胜利面前主动退出一步,齐鲁那边自然是求之不得,又心服口服,而江南的人都以谢舒为首,见谢舒如此,便没有意见。
谢舒说完后,便走到了桌前,拿起一张赋来,开口问道:不知这首赋是何人所写?
闻言,一旁的裕王若有所感,上前看了一眼徐徐道:你拿的应该是我的。
这话一出,众人方才注意到他,不免心中又讶异,又奇怪,这赋确实做得极好,只是此人之前没听说过,竟都没有注意到他。
而谢舒不禁再次心头吶怪不已,原来是他。
刚才谢舒就发现了,此人虽写的一手好赋,可诗却实在是平庸至极......想到之前的诸多疑点,谢舒脑海里闪过了种种猜测。
不过谢舒并未说破,只是装作不知,他如今在京城需得步步谨慎,不能有丝毫差错,不管此人到底是何身份,但能让孔修不惜在这种情况下,为他捉刀,想来也是惹不起的存在。
因此谢舒只是点点头回礼罢了,而裕王只是多看了谢舒一眼,便毫无异样地笑笑,并不打算多说话的样子。
既然如此,这次文斗就算和平结束了,双方各有胜负,是个平局。
然而无论是胜负,都与孔修毫无关联。
此刻孔修心中实在是复杂难言,他没想到谢舒竟然会注意到他给裕王所作的赋。这时孔修再一看,发现他刚才确实为裕王写赋的时候,用的心力还要多一些。
*
当日,谢舒和众人相聚一番,之后又嘱咐他们慎言慎行一番后便再次闭关。
他如今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迎接即将到来的会试,京城的繁华虽好,但于他来说,只是过眼云烟。
时间转瞬即逝,一眨眼,夏日进入了尾声,秋闱终究是到了。
今年的会试主考官是礼部所派,地点就在贡院,参考之前,所有考生都需要先去尚书省报道,缴纳文解。
谢舒当然也在其中,路上他还遇到了不少熟识之人,而其他人看到谢舒,不禁都暗暗留神。
原来谢舒不知道的是,他已在同科举子之中大有声名了,尤其是从望川楼那次文斗,他的诗赋开始在京城流传起来。
人人都好奇,这位来自江南,才华不输于孔修的翩翩公子到底是何人,当得知他的身份后,惊讶和惋惜的人不在少数。毕竟粗听之下,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是寒门不说,还早早入赘到了商户中。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众人虽知道谢舒是这场会试极有力的竞争者,却不怎么有敌意。
就在谢舒和张恩施等人走在一起的时候,忽然听到身后有人高喊:容展!
谢舒回头望去,发现正是多日不见的陶云,他身边还有几人,看起来穿着不凡,应该也是世家公子。
陶云脸上喜色尽现,他此次前来,也是来参加会试的,原来他正纠结该如何和崔源说,自己想要参加科举,想不到的是,崔源主动提起此事,让他还是以科举入仕,并说明了利害关系。
如今庆帝一心推行科举,不仅制度日益完善,还将许多升迁迅速,声誉较好的清要官职给了往年的进士,这样下去,他们荫庇入仕的难免落后一步。
当然还有一层,崔源并未提到,那就是会试名额每年只有那么一百余名,若是有世家弟子再争一争,落到寒门的又有多少呢?
第085章
陶云许久未见谢舒, 早有无数话想与他叙旧,不过等疾步走到谢舒面前注意到对方左右的人后,陶云也意识到当下这个情况并不太方便。
陶云于是和谢舒打完招呼, 又向张恩施、徐胜凯等人点头示意, 谢舒也将其余几人介绍给陶云。
张恩施他们虽然不喜和世家子弟打交道, 不过见陶云性格爽朗, 态度友好, 倒没那么排斥了。
这边陶云忽然想起什么,等和他同行的几名世家子弟走近后,陶云便朝其中一人道:谢恒, 你不是之前想见容展么,今日正巧了!容展,他叫做谢恒,来自陈郡, 和你同岁, 又是同姓, 也是缘分。
陶云这话说的随意,却点名了此人的身份, 乃是陈郡谢氏的人, 当今天下高门四姓, 陈郡谢氏便在其列。
谢舒闻言看去, 只见这位叫做谢恒的青年正微微眯眼打量着自己, 注意到谢舒的目光后,他的脸上很快露出了一抹微笑来,似乎有意显得亲切, 但有了陶云作为对比, 他身上那种世家特有的根深蒂固的高傲之感已然显露无疑。
谢舒自然无意与他交好, 他对什么姓氏、门户之见毫无感觉,千百年来,古今多少兴衰,决定人的本质从来不是血脉和种族,而是思想和灵魂的深度。
因此,谢舒也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多说。
陶云早知他这位友人性情不俗,但看到谢舒如此不为所动,还是心中叹服。
毕竟这高门四姓不知道多少人想要结交,而这谢恒身份也不一般,他是谢家嫡出,谢老太傅的孙子,向来很受重视。原本陶云见谢恒之前主动问起谢舒,便有意为两人牵线搭桥,不过既然谢舒无意,陶云便也不再提起,只是继续和谢舒一边走一边寒暄几句。
然而陶云还能从容淡定,其他人可就坐不住了。
尤其是谢恒,谢恒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自己有意表达过结交意向的情况下,居然有人不仅没有顺着竿子往上爬,还彻彻底底地无视了自己!
这一刻谢恒有一种大失颜面的感觉,其实若是换作其他人,谢恒倒不会如此。只因为谢舒和他同姓谢,谢恒之前已经查过,这谢舒出身落魄人家,祖上与他们这个谢是毫无关系的,后来又入赘为婿,更算不得什么牵扯了。不过要是谢舒想要和他们谢家连宗认亲,倒也不是不可以。
这并非是谢恒自大,而是他们陈郡谢家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但凡一个姓谢的人哪个不想攀附着他们?当然他们一般都不会理会.....
所以谢恒怎么也没想到,谢舒竟然会这般态度!
至于其他世家子弟就更不提了,而张恩施等人也从刚才的局促中渐渐缓过神来,不知为什么,他们看到谢舒闲适自若的神态,忽然在心中想,原来世家子弟,也没什么不同。
他们着麻衣又如何,岂不闻一品白衫的道理?
*
清秋,天边的晨光隐隐浮动,一夜的寒气渐渐褪去,巍峨庄严的皇城响起一道又一道钟声,紧接着从皇宫外城直至御街,轰隆隆的钟鼓声依次奏起。
今日并无早朝,因为到了一年一度的会试开考之日,会在礼部贡院外围严设兵卫,以防意外。
御书房里,庆帝翻阅着礼部尚书交由他的名单,询问道:今科举子有多少人啊?
礼部尚书朱涵拱手答道:回禀陛下,今科最盛,较往年多了五十六人,一共有一千八百三十一人,这全是陛下之功。
庆帝的脸上并无多少喜悦之色,他忽然将手中的名单一拍道:你看看,今年的这份名单里,到底有多少寒门子弟!
朱涵闻言心头一惊,庆帝此言是直指今年科举中世家子弟太多的问题了!可朱涵是有口难言啊,这会试可是除却殿试以外最高级别的考试,本身就对能够参加科考的人才学有一定的要求。
当今天下能够读得起书的人即便是寒门也绝非是完全穷苦困顿之人,毕竟只有先有时间和条件考中了秀才,才有减免税负,领取补助的机会。
所以在科举考试上,世家子弟自然有着天生的优势,再加上陛下多次流露出倚重科举的架势,今年参加科举的世家子弟格外多,也不奇怪了。
就在朱涵思考着如何辩解的时候,庆帝又淡淡道:罢了,你可知朕推行科举的本意?
朱涵闻言点头,却不敢明说,这整个朝廷谁不知道庆帝是想要用寒门,打压世家?
朱涵想了想,也回过味来庆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他开口道:陛下用心良苦,臣岂能不知,陛下是想惠及天下百姓,让草泽有望起家,寒门也能入仕。
说到这,朱涵低头道:臣定不负陛下的期望。
庆帝嘴角不禁扬起一抹微笑来。
其实庆帝绝不会因为这名单里有这么多世家子弟而失望,相反,他心中极为得意。
要知道他百般推行科举,为的就是要让科举成为天下风气,如今就连那些眼高于顶的世家子弟都争着要参加,足以见得其中的影响力。
当然,庆帝举办的科举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找自己能用的人,若都是那些世家子弟,那和之前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庆帝特地敲打朱涵,就是为了让他明白自己的意思。
朱涵退出去的心情沉重,陛下的要求,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陛下想要用寒门,可每年能过会试的不过百余人,这意味着一千多名来自各地的举人当中能够力压其他人的佼佼者才有机会胜出,然而这不是大部分寒门子弟能够做到的。
不过,这只要在会试取得一甲名次的人,就有去殿试的资格。
到时候,最后的名次还不是陛下所定,所以朱涵只用做的是,确保有合适的人。
*
天还未蒙蒙亮,谢舒便和众多的举子一同等候在贡院。
整个偌大的贡院除了考官点名的声音,并无其他,因为只要往四周一望,看到将考场围的水泄不通的禁卫军甲士,想必没有人还有说话的心情。
经过严格的检查后,谢舒得以进入考场,找到了自己的考棚,接下来他将在这里度过短暂又漫长的时光,直到酉时考试结束。
这一天晨钟暮鼓中,将决定所有人接下来的命运......
谢舒等待试卷发放的时候,难得有些紧张,他闭了闭眼静静平复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
而每每到了此刻,脑海里会现出那朦胧烟雨,便是他向来闲暇时的慰藉。
第086章
谢舒静坐了一小会儿, 听到外面巡检完毕,方才发下还是新墨的卷子。
今年由礼部负责科考,主考人是礼部侍郎兰英, 考题则出自翰林院。
无论历朝历代, 翰林院都是众所周知的养才储望之所, 地位清贵, 只有每年会考得了一甲的三人和二甲第一名传胪有资格去翰林院, 其余人还需要朝考才行。
翰林院主要负责的内容为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等还有拟定科举的题目, 当然如今起草诏书的职责已落到庆帝所设的中书省里,翰林院又要清闲许多了。
谢舒展开试卷从上往下一览,经义几道题都出自四书五经的内容,并不算刁钻, 只是繁琐细节之处需要注意, 谢舒看了一眼, 心中大致有数,接着又看向诗赋。
记得之前乡试的时候, 是以《文选》中黄华如散金为题, 此句看似平常, 却极有误导性, 如果没有看过《文选》此书只会将黄华当做菊花, 写作秋景。
因此谢舒也注意着,这次试诗会不会依旧以古句命题。
果然只见这次的诗赋出题直接给出了固定的题目,诗以天德清明诗为题, 并且要以题中平字为韵, 限五言六韵。
看上去是一副标标准准的应制诗。
只是天德清明?这是哪个典故?
谢舒有些眼熟, 这四个字好像前不久才看到过,谢舒思忖片刻,便想起来了,这题目其实还是脱胎于四书五经。
《诗经周颂》中有一篇《清庙》是讲祭祀祖先的文章。后来《毛诗序》,一本专门为诗经作序的作品中提到,清庙正是祭祀的文王。
所谓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诗也。
这首诗要如何下笔,只需要明白这文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王指的是周文王姬昌,也是商朝的开创者,殷朝末年,天下动荡,当时还是西伯的他,招贤纳士,攻伐殷纣,奠定了周一统中原的基础。所以在周朝的百姓眼里,这位文王始终是一名威德具备,不可超越的开国君主。
恋耽美
穿成夫郎的渣男赘婿——祝龚(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