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夏日 作者:曲风荷
第167页
“写文章、拍视频和画漫画。”黄佳薇说,“外加名校光环,其实我们不怕出不了圈。你压力别太大,我就是找了一些老朋友一起做着玩的,刚刚那些规划是沈师姐非要我做的。”
“沈筠师姐?”李成蹊脑子一转就明白了,“她给你投资了?”
黄佳薇给了李成蹊一个你懂我的眼神:“我注册了个公司,她投一半我一半,你要投点吗?万一有一天我火了,你就是初创股东,说不定咱能一起上纳斯达克敲钟。”
“要投也只能投我的压岁钱。”李成蹊说,“但是我的心里还是发憷,我什么都不会……”
“你知道这是个什么时代吗?”黄佳薇看着李成蹊的眼睛,“这是一个全民皆记者的时代,一个新闻已死的时代,比起那些严肃板正的理论,我更希望传达的是对整个社会的感知,你的感受力是最重要的,不要觉得你做不了——除非你对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毫无感觉,但只要你有倾诉的欲望,你就是个合格的观察者。”
“跟我一起做点什么吧,李成蹊。”黄佳薇真是太会鼓动人,“进研究所,每天读文献整理资料打杂的日子是很安稳,但是人就活这么几十年,你不想留下点什么,创造点什么吗?”
李成蹊还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她拒绝不了黄佳薇。黄佳薇的初创团队一共有7个人,办公地点就在黄佳薇的出租屋,大家大部分时候线上交流,偶尔会去她家开选题会,主要是为了吃火锅,黄佳薇会在角落里架摄像机,既是为了后续的素材储备,也是在记录他们自己的生活。
黄佳薇在三微一端上广泛布局,踩准了短视频的风口,很快她又转向专业领域,让李成蹊他们基于自己的专业性做知识大V号,有分享黑科技的,有趣说理化的,李成蹊则勤勤恳恳地开始分析国际关系——黄佳薇敏锐地察觉到了未来十年的不确定性和新闻媒体不断下降的公信力,科普类应当比情感类更有市场,她开始储备第二曲线。
在江寄余不在的这段日子里,李成蹊好像没有想象的那么孤独。
在个体不断成长的过程里,感情逐渐变成了内心的一片自留地,他们为守护这片自留地不断努力,同时,在生活感到疲惫时,又可以从中获得慰藉。
甚至连这段分离都并不是没有意义,时间和空间给了他们一个让彼此变得更强大的机会,他们能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去审视要如何才能让一段感情长久地维系起来。
江寄余的第360个礼物盒子里是一张手绘的机票,目的地是从北京到莫斯科,他说:“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见一面吧。”
李成蹊怎么能拒绝这个提议。她早就准备要去一趟俄罗斯,提前学了一年时间的语言,给江寄余的礼物盒子已经分批寄出,签证也已经办好,一切准备就绪,就是为了能跟江寄余在异国他乡一起跨年共度新年。
迢迢光阴,重重山水,李成蹊终于明白了努力的意义,人的一生会遇到太多的阻隔与困厄,但可以通过努力去战胜这些不如意。
一年后,李成蹊在首都机场接回江寄余。
她的少年穿过汹涌人潮,大步朝她走来,并给了她一个用力的拥抱。
他们短暂地接了一个吻,李成蹊摸着江寄余的脸颊:“好像瘦了一点。”
江寄余没有回答,只是抱紧了李成蹊。
回学校后,江寄余完成了推迟的毕业答辩,并且拿到了直博的资格,他将一边继续学业,一边跟着郑老继续研究。
江寄余还让李成蹊陪他去配了一副眼镜:“好像因为疲劳用眼,有一点轻微近视。”
李成蹊为江寄余挑选了一副无框的细架眼镜,江寄余戴着很斯文,李成蹊一边觉得喜欢,一边觉得遗憾:“虽然这样是更有学者的样子,但也让我感受到你这两年有多辛苦。”
“做喜欢的事情,不辛苦。”江寄余低头,有些不习惯地透过眼镜片看着李成蹊,“但还是希望以后不要跟你分开这么久。”
时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的过去,江寄余和李成蹊错过的大学毕业典礼在研究生阶段又补了上来,江寄余带着一束白玫瑰、向日葵和洋桔梗扎成的花束,送给李成蹊,祝贺她结束学业。
他送给李成蹊的毕业礼物是三天前好不容易发出来的一篇核心期刊,在那篇论文的致谢里,他写的是“献给我的爱人李成蹊,你是不确定的生活里唯一的确定。”
毕业后的李成蹊把更多精力用在了自媒体上,这是充满新鲜感的生活,她们一边保持着一些纯粹的理想主义,一边又向成人社会靠拢。李成蹊看着黄佳薇跟许之衡分手又复合,复合又分手,黄佳薇的传媒矩阵越做越大,员工越来越多,她不得不在北京纺织厂改建成的艺术园区里租了个办公室,在小出租屋里一起打火锅的时间,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
李成蹊二十四岁那年,江寄余跟随团队南下前往位于舟山群岛中的海军基地,他们又一次异地分隔。
有一天,喝多了的黄佳薇问李成蹊:“你怎么跟江寄余还能在一起?”
李成蹊反问她:“你怎么就跟许之衡分手了?”
“他啊……我们一开始就不合适,你看,他现在去了顶尖的咨询机构,那是一等一的业界精英,而我呢,吃了上顿没下顿,只会瞎折腾。他年轻的时候,或许会觉得我有趣,但许之衡这个人,本质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式男人,他完全遵循着社会时钟,不会让自己的人生轨道出现偏差,他最后会选择的一定是那种宜室宜家的温柔姑娘,他们会买房子、生小孩,成为精致中产阶级,然后疯狂鸡娃。”
第167页
第167页
“写文章、拍视频和画漫画。”黄佳薇说,“外加名校光环,其实我们不怕出不了圈。你压力别太大,我就是找了一些老朋友一起做着玩的,刚刚那些规划是沈师姐非要我做的。”
“沈筠师姐?”李成蹊脑子一转就明白了,“她给你投资了?”
黄佳薇给了李成蹊一个你懂我的眼神:“我注册了个公司,她投一半我一半,你要投点吗?万一有一天我火了,你就是初创股东,说不定咱能一起上纳斯达克敲钟。”
“要投也只能投我的压岁钱。”李成蹊说,“但是我的心里还是发憷,我什么都不会……”
“你知道这是个什么时代吗?”黄佳薇看着李成蹊的眼睛,“这是一个全民皆记者的时代,一个新闻已死的时代,比起那些严肃板正的理论,我更希望传达的是对整个社会的感知,你的感受力是最重要的,不要觉得你做不了——除非你对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毫无感觉,但只要你有倾诉的欲望,你就是个合格的观察者。”
“跟我一起做点什么吧,李成蹊。”黄佳薇真是太会鼓动人,“进研究所,每天读文献整理资料打杂的日子是很安稳,但是人就活这么几十年,你不想留下点什么,创造点什么吗?”
李成蹊还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她拒绝不了黄佳薇。黄佳薇的初创团队一共有7个人,办公地点就在黄佳薇的出租屋,大家大部分时候线上交流,偶尔会去她家开选题会,主要是为了吃火锅,黄佳薇会在角落里架摄像机,既是为了后续的素材储备,也是在记录他们自己的生活。
黄佳薇在三微一端上广泛布局,踩准了短视频的风口,很快她又转向专业领域,让李成蹊他们基于自己的专业性做知识大V号,有分享黑科技的,有趣说理化的,李成蹊则勤勤恳恳地开始分析国际关系——黄佳薇敏锐地察觉到了未来十年的不确定性和新闻媒体不断下降的公信力,科普类应当比情感类更有市场,她开始储备第二曲线。
在江寄余不在的这段日子里,李成蹊好像没有想象的那么孤独。
在个体不断成长的过程里,感情逐渐变成了内心的一片自留地,他们为守护这片自留地不断努力,同时,在生活感到疲惫时,又可以从中获得慰藉。
甚至连这段分离都并不是没有意义,时间和空间给了他们一个让彼此变得更强大的机会,他们能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去审视要如何才能让一段感情长久地维系起来。
江寄余的第360个礼物盒子里是一张手绘的机票,目的地是从北京到莫斯科,他说:“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见一面吧。”
李成蹊怎么能拒绝这个提议。她早就准备要去一趟俄罗斯,提前学了一年时间的语言,给江寄余的礼物盒子已经分批寄出,签证也已经办好,一切准备就绪,就是为了能跟江寄余在异国他乡一起跨年共度新年。
迢迢光阴,重重山水,李成蹊终于明白了努力的意义,人的一生会遇到太多的阻隔与困厄,但可以通过努力去战胜这些不如意。
一年后,李成蹊在首都机场接回江寄余。
她的少年穿过汹涌人潮,大步朝她走来,并给了她一个用力的拥抱。
他们短暂地接了一个吻,李成蹊摸着江寄余的脸颊:“好像瘦了一点。”
江寄余没有回答,只是抱紧了李成蹊。
回学校后,江寄余完成了推迟的毕业答辩,并且拿到了直博的资格,他将一边继续学业,一边跟着郑老继续研究。
江寄余还让李成蹊陪他去配了一副眼镜:“好像因为疲劳用眼,有一点轻微近视。”
李成蹊为江寄余挑选了一副无框的细架眼镜,江寄余戴着很斯文,李成蹊一边觉得喜欢,一边觉得遗憾:“虽然这样是更有学者的样子,但也让我感受到你这两年有多辛苦。”
“做喜欢的事情,不辛苦。”江寄余低头,有些不习惯地透过眼镜片看着李成蹊,“但还是希望以后不要跟你分开这么久。”
时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的过去,江寄余和李成蹊错过的大学毕业典礼在研究生阶段又补了上来,江寄余带着一束白玫瑰、向日葵和洋桔梗扎成的花束,送给李成蹊,祝贺她结束学业。
他送给李成蹊的毕业礼物是三天前好不容易发出来的一篇核心期刊,在那篇论文的致谢里,他写的是“献给我的爱人李成蹊,你是不确定的生活里唯一的确定。”
毕业后的李成蹊把更多精力用在了自媒体上,这是充满新鲜感的生活,她们一边保持着一些纯粹的理想主义,一边又向成人社会靠拢。李成蹊看着黄佳薇跟许之衡分手又复合,复合又分手,黄佳薇的传媒矩阵越做越大,员工越来越多,她不得不在北京纺织厂改建成的艺术园区里租了个办公室,在小出租屋里一起打火锅的时间,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
李成蹊二十四岁那年,江寄余跟随团队南下前往位于舟山群岛中的海军基地,他们又一次异地分隔。
有一天,喝多了的黄佳薇问李成蹊:“你怎么跟江寄余还能在一起?”
李成蹊反问她:“你怎么就跟许之衡分手了?”
“他啊……我们一开始就不合适,你看,他现在去了顶尖的咨询机构,那是一等一的业界精英,而我呢,吃了上顿没下顿,只会瞎折腾。他年轻的时候,或许会觉得我有趣,但许之衡这个人,本质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式男人,他完全遵循着社会时钟,不会让自己的人生轨道出现偏差,他最后会选择的一定是那种宜室宜家的温柔姑娘,他们会买房子、生小孩,成为精致中产阶级,然后疯狂鸡娃。”
第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