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造(重生) 作者:千萌
    国家制造(重生)——千萌(136)
    小型卫星这个概念,并非来自于南菲国或加思米尔恩,很多没钱的小国家,包括欧盟小国,都提出过小型卫星的概念。但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真正付诸行动,由于季椽的蝴蝶,南菲国也取消了小型卫星的研究,华国目前应该是国际上第一个研制小型卫星的国家了。
    但是,我们这次要进行的研究,并非只是小型卫星,而是季椽挥手,礼堂上的大屏幕显示出几个黑色大字《微小型卫星研究计划》。
    台下又是一片哗然。季椽继续道:经过与众位院士、工程师的讨论,我们做出了研制更小、更轻、以及更经济的微小型卫星计划。计划书总共103页,包含267项技术分类,哪位工程师负责什么项目,我们都已做好规划。会议结束后,各位工程师将拿到自己的任务文件。目前由我进行简单的解说,有疑问可举手提问
    尽管一开始有些人因年龄原因质疑季椽的能力,等他开始讲解时,回答众工程师的问题毫不含糊,直指核心,展现出丰富的知识和专业能力,一天会议下来,所有工作人员皆心服口服。
    之后会议又延续了三天,季椽和加思米尔恩两位主研人员轮流解说,说所有人清楚整个微小型卫星的大概研究方向,以及自己所负责的项目等。然后分散,以94位总工程师为主研人员,分成一个个项目小组进行攻坚。
    季椽那一组负责的是最重要的核心,这一组主研人员除了加思米尔恩,林光华、李泽业等院士外,也包含了如王德辉教授等特邀的专业人员。
    而十几名主研人员之外,项目组名下的技术员也有上百名,在工程师的带领下,进行着关于空间压缩技术的各方面试验。
    宋冀宁在研究开始后,又退出了季椽的助理工作。光做助理已经帮不到季椽什么,难得又有机会与那么多国内顶级工程师共事,不争取机会好好学习一番,不是浪费了季椽的心意吗!
    因此宋冀宁主动争取到一位工程师名下当技术员,正在努力学习着,以期尽快追上季椽。
    微小型卫星的研究,原计划是5年,但有季椽和加思米尔恩两人共同指明的方向,加上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总历时三年半,便提前完成了研究。
    在这期间,科研人员们更是迸发出了各类灵感,研究出很多微小型电子技术或元件,使得很多笨重的设备得到精简。
    某一天项目组的几人一同休息吃饭时,导师李泽业突然问季椽:季椽,冀宁,你们还记得钟涛吗?
    空导院的钟教授?季椽停下筷子,点头:当然记得,他指导过我和小宋哥。
    他不是早几年在研究精密机械吗?李泽业笑道:去年冀宁的小组不是研发出了一个微智能平衡记录芯片吗?对外发布之后,钟涛以这个芯片为核心,升级了他的精密机械,制造出了八轴数控机床。它的操作前所未有的精细,也更简洁和廉价,据说得到了德国工业协会的赞扬,上周已经被邀请到德国拿奖去了。
    啊季椽愣了愣,他一直心心念念着小宋哥前世的数控机床,只是他当年知识技术有限,实在自己造不出来,只能做到一些结构和元件上的改进。没想到峰回路转,三年多后,八轴数控机床以另一种形式经过小宋哥的手创造出来了。
    啊,那真是太好了
    是啊,他还特意在论文中提到冀宁的研究,向他表示感谢呢!
    是钟教授自己的能力,和我无关。宋冀宁不在意道。
    顺便一提,这三年多的研究中,宋冀宁凭自己的努力和悟性、丰富的物理知识、大胆的创新等等特质,在两百多人的技术员中脱颖而出,去年就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研究小组的项目组长。在整个微小卫星项目中,年轻一代除了季椽外,最显眼的仍旧是宋冀宁。
    第217章 科技频道采访
    在半年前,宋冀宁就凭借自己的几篇SCI论文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倒是季椽,由于太忙,根本没时间写论文,目前还是博士生在读的学历。要等卫星项目结束后才能抽时间完成博士论文。
    微小卫星的机体已经完成,接下来是否能用,要先将它投入太空后,根据回传的信息才能确定。好在太原卫星基地每年都有卫星发射的项目,今年的运载火箭是长征四号乙Y1号,目标是发射一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以及季椽的微小卫星。
    发射火箭,按照惯例,自然会有国家科技频道的电视台前来采访。
    季椽也被要求接受采访,他本人对这方面兴趣不大,说道:我这年纪,上了电视也没有权威性,还是让其他人去吧!
    但是基地选择季椽自然有原因,林光华前来劝他:特意叫你出面,就是为了引导话题,转移视线。
    嗯?
    林光华低下头,小声道:这次发射卫星,除了两颗普通卫星外,还会悄悄发射一颗侦察卫星。
    间谍卫星?
    季椽立即懂了。
    明白了,我会去。
    采访是工程师们一起采访的,微小型卫星接受采访的是季椽和加思米尔恩,中巴资源卫星接受采访的基地一名工程师和巴西工程师。
    两颗卫星打的都是中外合作的话题。
    资源卫星的两位工程师年龄也不大,也就三十多岁,但季椽和他们比起来,还是太年轻了。
    他今年才24岁,又有些娃娃脸,看起来完全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的模样,脸上连一点胡须都没有。重点是,他还长得很好看,遗传自妈妈的长相让他有些偏女性化,长期不见阳光的生活令他有着病弱的苍白,简直像一名病美人,和卫星工程师这种严肃的身份完全不搭。
    采访记者看着手上的访谈问题,再看看季椽,眼冒精光。这几年运载火箭的采访来来去去就那几个问题,全国观众都已经麻木了,她觉得自己终于找到吸引眼球的新话题了。
    各位工程师好,我是李莉,国家科技频道的记者,这位是我们电视台的摄像师王兴康。李莉向四位工程师做了介绍后,询问道:现在可以开始采访了吗?采访时我会问各位技术和工作生活中的话题,如果有不能发布的内容,请直接说过,我们之后会剪辑的。
    可以。说话的是资源卫星的基地工程师,名叫周楠,同时也是这次接受采访的负责人之一。由他确定采访时,哪些内容可以公布,哪些不可以。尤其这次接受采访的有两名外国人,基地怕他们口无遮拦无意间透露什么不该说的内容,电视台分辨不出来直接给播了。
    于是四人并排坐一起,开始接受采访。
    李莉先采访的是巴西的工程师,询问他对华国科技的看法,以及制造卫星的技术等等。
    这名工程师很热情开朗,用英语侃侃而谈,只是他连续回答了几个问题后,周楠面无表情的说:过。
    这位不小心透露了一些不该公布的技术。
    李莉点点头,转向她一直感兴趣的季椽:我刚才就注意到了,季椽先生相当年轻呢,你进入卫星基地有多久了?
    她并不知道这些工程师的身份,获得的资料只有名字,其它都不会对她公布。
    季椽微笑:三年多。
    我看到资料说这次会发射的是一颗微小型卫星,请问什么是微小型卫星?它和其它卫星有什么区别呢?
    和其它卫星相比,微小型卫星是一种更节省空间、廉价和轻便的卫星,它比起其它卫星,基优势首先是造价方面的节约,正常一颗大卫星从制作到上天,其费用为季椽看向周楠。
    周楠回答:平均每千克40000美元,我们基地已经尽力节约,平均花费为每千克35000美元。
    李莉是科技频道的老主持人了,对这方面数据了然于心,于是追问季椽道:那么微小型卫星的研制费用是?
    平均每千克6000美元。季椽认真道:这只是首次研制的经费,将来技术改进,经费一定会越来越少。
    是的。周楠点头,对季椽道:要不是我这边工作走不开,我都想去你那边学习了。你建立的微小型卫星项目,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卫星空间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经费上的节约,可以使我们明年开始,研发更多卫星。
    嘶李莉惊了,毕竟从40000美元减到6000美元的成本,小学生都能算出差距。
    请问,这些内容可以对外公布吗?
    周楠点头:可以,这只是正常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的高新科技罢了,毕竟,我们卫星基地也接国际订单的。
    李莉点点头,继续采访季椽:那么季先生,费用相差那么多,技术上微小型卫星能达到和大卫星一样的功能吗?
    没有问题。季椽肯定道:经过多次测试,微小卫星的所有功能都和大卫星没有差别,要说的话,只有使用寿命问题。微小卫星只有大卫星使用寿命的一半。
    季椽再次对李莉,同时电视机前的观众科普:正常大卫星的使用寿命为4年,而微小卫星的使用寿命是2年。
    李莉脱口而出:但两年后再做,4年花费也不过每千克12000美元
    季椽笑着点头:没错。
    周楠再度开口:我相信卫星发射成功后,必定会有很多第三世界的兄弟国家感兴趣的。
    国际卫星订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微小型卫星在太空中确认使用没问题后,接下来重点制造的将是微小型间谍卫星。不过这些就没必要说了,连季椽本人都不知道。
    其实微小型间谍卫星项目被提出时,基地就曾建议过把季椽拉进来,给他卫星基地正式工程师的身份,甚至可以由他主导间谍卫星项目。这待遇给的极为真诚,权益也极大,当时参与会议的安全部人员都同意了,说回去就打报告。
    一周后他回来,告知他们上面不同意让季椽成为卫星基地工程师。
    上面什么意思?周楠很不满:是因为他太年轻,学历和资历不够?
    资历不够?就是太够了那名安全部人员露出一言难尽的神情:你们知道他以前是研究什么的吗?
    什么?
    是算了,现在还不能解锁资料。总之,上面的意思是,把季椽留在卫星基地太浪费了,应该放他去研究更多更重要的东西。
    更重要的东西是指什么?周楠疑惑不已。
    他看过季椽的资料,知道他发表过很多篇SCI论文,是中科院学士李泽业的学生,目前博士生在读。可以说品学兼优,但从资料上看不出什么特别的东西,究竟以前是研究什么的?
    周楠这边想着,另一边季椽已经回答了不少李莉关于技术上的问题,不时引导到加思米尔恩身上,几人交替回答问题。采访一个多小时都很顺利,快结束时,李莉终于忍不住问了卫星外的话题:我看季先生比其他工程师年轻太多了,可以问问你在卫星基地负责的工作吗?
    从年龄上看,季椽应该是硕士研究生,这个学历在卫星基地就是最底层的技术员。但底层技术员是不可能代表卫星基地接受采访的,因此李莉对他很好奇。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季椽转向周楠:周工,可以说吗?
    周楠想了想: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你回头不也要写论文吗?到时候还不是人尽皆知。
    像微小型卫星这样的高新技术,对国际公布时,肯定要发表相关论文的。季椽这个负责人的名字怎样也无法隐藏,也没有隐藏的必要。
    于是季椽点头:我是微小型卫星项目的负责人。
    主申请人,主研制人,主负责人。周楠补充:我听说微小型卫星项目,因为季椽是申请人才获得批准的,不然中科院也未必敢批这么一大笔钱啊,似乎不该说的,这段话记得剪掉。
    第218章 863计划
    一段采访结束,几人都有点累。因为李莉实在对季椽感兴趣,并直言年轻的卫星负责人是一个能让观众都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多采访了季椽不少问题。
    然而,季椽不能说的实在太多了。
    比如
    季先生有没有出国留学过?去的哪个国家?
    前苏联,能说吗?
    季椽:过。
    除了微小型卫星外,季先生还参与过哪些科研项目呢?
    第二核武,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能说吗?
    季椽:过。
    你认为自己参与过的最有意义的科研项目是什么?
    跟随南海科研船占领南海岛礁能说吗?
    季椽:过。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季椽才发现,自己以为一直是学习、科研的普通生活,细算起来,居然没几件是普通的。
    采访到后来,李莉不敢问了,季椽也实在没什么能说的,于是就这么大家都心累的结束了。只有两名外国人一头雾水。
    在季椽接受采访的时候,宋冀宁也突然被人叫到一间办公室内。等在办公室的人是一名五十多岁老者,没有穿白大褂,但身上有着和科研人员一样的气质。宋冀宁感觉他有些眼熟,问道:你好,我是不是在哪见过你?
    是的,我们见过。老者点头,笑着感叹:你们当时从苏联带回来一批核武研究员
    宋冀宁瞪大眼,脸上露出一丝久逢故人的笑容:啊对,我想起来了,你是柳璋柳学士!
    当年一同参与第二核武研究的人实在太多了,宋冀宁能记住也,也是因为他属于主研人员,中科院学士。否则要只是普通科研人员,宋冀宁还真记不住。
    几年不见,难为你还记得我。柳璋笑笑,亲切道:你和季椽这几年发表的论文,参与过的研究,我们一直在留意。今天来找你,是有一个项目,想请你参与。
    宋冀宁收起微笑,坐正身体:在听项目之前,我先问一句。柳学士是单独邀请我,还是连季椽一起?
    恋耽美
    国家制造(重生)——千萌(136)

章节目录

国家制造(重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千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千萌并收藏国家制造(重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