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王妃他富可敌国(穿越) 作者:隔壁的加菲猫
——(192)
当时顾砚书还与温清霄调笑了一句,这感觉怎么像是咸鱼翻了个身?
现如今,再结合一下这个时间节点,顾砚书似乎像是明白了什么:
想来这应该便是十七年前的那场战争,带给皇帝的影响以及变化吧。
没错,朕上位以来,遇到的最大的危机,应该便是十七年前那一次了。
就在顾砚书心中思索的时候,皇帝便出声赞同了顾砚书的说法。
这边顾砚书刚被皇帝的声音拉回思绪,便听到了皇帝的下一句话:
前几日朕突然收到消息,西境今年遭了蝗灾。
什么?顾砚书猛地抬头看向皇帝。
就在丰收前不久。皇帝直接给了顾砚书一个肯定的眼神。
顾砚书是个聪明人,几乎不用皇帝明说,便能明白皇帝的意思:
十七年前,西境内的几个国家,因为旱灾颗粒无收,同年便对天齐发动了战争。
那一场战争,西境内的几个国家是抱着不死不休的决心来的。
今年,西境又发生了蝗灾。
皇帝虽然没有说明蝗灾的灾情到底如何,但一句就在丰收前不久便足够囊括所有。
相比今年西境内几个国家的情况,不会比十七年前好多少。
十七年前,西境可以因为无粮过冬,便起兵来天齐掠夺。
那今年呢?
恐怕也会如同十七年前一般吧?
西境的探子前些日子传了消息出来,说是西戎等国,已经开始点兵了。
就在顾砚书如此作想的时候,皇帝便给了顾砚书一个肯定的答案。
现如今西境内各国点兵,是为了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顾砚书先是心下一紧,随后便很快发现了不对:
若是西戎此时要对天齐作什么,而皇帝早就已经得到了消息,此时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家小鹿,以求应对之策吗?
但为什么,今天皇帝却要将他单独叫来御书房?
就在顾砚书心中如此作想的时候,皇帝便说出了他的目的:
天齐向来便不畏战争,以前如此,现在有了老三,更是如此。
但战争一旦启动,便劳民伤财,近几年,天齐的境况虽然有所好转,却也经不起太大的折腾。
而后,皇帝又像是想到了什么,沉默了一瞬,又加上了一句:
天齐今年气候不错,工部的人说,会是一个丰年。
皇帝此言一出,顾砚书便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丰年,十七年前,天齐也同样是一个丰年。
彼时皇帝以及天齐的百姓,都以为能够过一个好年。
但西戎等国家的动作,却打破了众人的幻想。
那一年,遭遇旱灾颗粒无收的西境各国过了一个难得的丰年,而明明在秋日里丰收不错的天齐,却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皇帝在此时提到丰年二字,显然是不想让天齐重复十七年前的历史。
思及此,顾砚书忍不住低声劝说道:
父皇不必太过担忧,现如今,天齐早就不是十七年前的天齐了。
此话顾砚书也并非只是安慰。
自从十七年那一场之后,天齐便没有遭过什么大灾,虽然大大小小的战事依旧没有停止过,但也没有再出现过接连丢失领土的情况。
更别说后来秦戮横空出世,收复了不少领土不说,天齐也得到了不错的休养。
可以说,现如今的天齐,完全有与西境抗衡的能力。
这个道理,顾砚书明白,皇帝也同样明白:
朕当然知道,天齐已经不是十七年前的天齐了,但战事多了,总归不好。
顾砚书心中隐隐约约有了一个猜测,但却不是十分肯定:
那父皇的意思是
而皇帝接下来的一句话,却是直接肯定了顾砚书的猜测:
朕的意思是,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西境打消进犯天齐的念头?
作者有话要说: 软软:我是砖吗?你想用就来搬?
194、第一百九十四章
有那么一瞬间,顾砚书甚至以为是自己出现了幻听:
这种事皇帝竟然拿来问他?
但在看到皇帝询问中又带着一丝认真的神情后,顾砚书才确定,自己刚刚的确没有听错。
有那么一瞬间,顾砚书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思索片刻,最终开口道:
父皇,这不合规矩。
如同华夏古代后宫不得干政一般,在天齐,男子嫁人,便代表着失去了进入朝堂的权利。
在这项规矩最为严格的那几年,男子嫁人之后失去的,不仅仅是进入朝堂的权利,同时也包括了议论朝中之事的资格。
故而现在顾砚书的这一句不合规矩,倒也不是妄言。
什么规矩?谁料皇帝却直接抬眼睨了顾砚书一眼,你做的不合规矩的事儿,还少了?
说话的同时,皇帝还在自己的桌案前,伸手点了点。
顾砚书所坐的位置本就与皇帝相隔不远,顾砚书年纪轻轻视力也正常,一眼便看除了,皇帝指尖之下压着的,恰巧便是他前些日子交给温清衍的那一份摊丁入亩计划书。
顿时,顾砚书便明白了皇帝此举的含义:
他就说刚刚皇帝和他扯七扯八一大堆,又是说手底下的朝臣没他能干,又说摊丁入亩,是想要做什么,原来是在这儿等着他呢?
同时又难免在心中念叨了温清衍两句,温家的几位公子,哪儿哪儿都好,就是做事太实诚了。
像是这份摊丁入亩计划书,温清衍竟然就这样将他写的原版给交上来了,誊抄都不带誊抄一份儿的。
让顾砚书即便是想要否定,都不知道该如何否定。
这
就在顾砚书绞尽脑汁,想要为这份摊丁入亩计划书给找个合理的借口的时候,便见皇帝挥了挥手,直接打断了顾砚书的话头:
现在这御书房内就咱们两个人,所谈内容天知地知你只朕知,即便不合规矩,也不会有旁人知道,你尽管直言便是。
皇帝这番话说的也的确有道理,顾砚书思索了片刻,便低声问道:
那儿臣可就直说了?
谁知道顾砚书这边话音刚落,那边皇帝的脸上便有一丝笑意一闪而过:
你果然已经有了法子!
顾砚书:???
合着刚刚你这天知地知的,是在诈我呢?
而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别说顾砚书对皇帝将西戎之事拿来询问他感到惊讶,就连皇帝自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但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话都已经说出了口,皇帝便干脆顺着这个话头向下说。
毕竟按照顾砚书以前所拿出来的那些个点子,万一在西戎之事上也能有一番见解呢?
谁知道顾砚书这反应,倒真像是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的。
皇帝当即便来了精神,用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顾砚书。
这个时候,顾砚书才确定:
刚刚皇帝真是在诈他呢!
不过话都已经说出了口,而且若是真的能够让西戎打消起兵的念头,对自家小鹿也有好处。
思及此,顾砚书心底的抗拒才稍稍消散了些许。
抬眼对上皇帝催促的目光后,顾砚书稍稍整理了一番思绪,便缓缓开口:
父皇刚刚也说了,西戎之所以大肆举兵,这源头,还是在他们没有过冬的物资之上。
没错。皇帝微微点了点头。
若说一开始,旁人进犯天齐,是看中了天齐地大物博,想要据为己有。
但这近百年下来了,也没有谁真正将天齐收入囊中。
其中固然有几个邻国利益相争,谁也不愿意让谁多占便宜,分赃不均的缘故在。
但更多的,还是天齐人骨子里不服输,无论多大的压力,也能够咬牙挺过来的韧性。
现如今,除非像是十七年前的西境一般,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否则已经嫌少会有人做举一国之力来进犯天齐这般吃力不太好的事儿了。
毕竟战事一起,不仅天齐不得安宁,起兵之国,也同样如此。
就在皇帝如此作想的时候,顾砚书便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既然如此,那咱们天齐将过冬的物资给他们不就行了?
皇帝想也不想便瞪着眼睛回道:
凭什么?
给其他国家送物资,这是附属国对宗主国才会做的事儿。
他们天齐虽然实力不强,但百年下来,可从未沦为过谁的附庸。
现如今顾砚书竟然让他自降身价,主动给其他国家提供物资?
想到这里,皇帝便觉得心间有一股无名之火,腾地一下便冒了出来。
然而还不等皇帝将这股火气发泄出来,便又听到了顾砚书的声音:
当然不是平白无故给他们物资。
听到这话,皇帝心间的怒火才稍稍平息,给了顾砚书一个疑惑的目光:
嗯?
儿臣的意思是,可以开通边境的往来通商贸易,将天齐境内的物资,卖给西戎等国。
顾砚书慢悠悠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们西戎不就是要物资吗?
天齐给他们便是了。
只是这物资要怎么给,如何给,给多少,就不是西戎能够决定得了。
开通往来贸易?
不得不说,顾砚书的这个回答,的确有些出乎皇帝的预料。
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顾砚书微微点头,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没错,父皇刚刚不是也说,天齐今年,会是一个丰年吗?
既然是丰年,自然应当是有多余的物资,可以给到往来通商之上的。
当然,除此之外,顾砚书看的,也更加的长远。
不仅仅是今年,还有明年,以及以后的每一年。
待到明年,顾砚书将红薯推广开来之后,天齐境内的粮食产量定然会比往年多上不少。
按照天齐目前的人口数量,定然会有不少剩余,若是往来商路打开,届时这些多余的粮食,也都有了去处,倒也是个一劳永逸的法子。
届时顾砚书的快递业务,想来也可以到达一个新的高峰。
想到这里,顾砚书便更觉得,应该做好皇帝的思想工作,让其同意自己的提议。
然而还不等顾砚书开始第二轮劝说,便听到皇帝略微带着一丝不确定的疑问:
西戎那边能同意吗?
一听此言,顾砚书便知道皇帝心中应该是有所意动了。
否则皇帝不会问西戎会不会同意,而是会直接说出天齐不愿意与西戎通商的一二三点理由出来。
顾砚书顿时精神大振,立刻便拿出了自己十二分的精神,开始了自己的忽悠之旅:
西戎不同意?西戎凭什么不同意?
战事一起,百姓便会流离失所,沙场上也会洒满将士们的鲜血。
想必除了父皇之外,百姓们也同样不愿意面临战争,天齐的百姓如此,西戎的百姓也同样如此。
现如今西戎点兵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遭遇了蝗灾,今年颗粒无收,无粮过冬,但现在天齐愿意提供粮食,他们为何还要起兵?西戎的百姓能答应吗?
不得不说,顾砚书的这一番话,的确是说到了点子之上。
旁的不说,就说十七年前,西戎的那一场背水一战。
在秦戮的手札之中,天齐的确是损失惨重,但西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在那一场战事之中,西戎失去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大帅,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士兵。
甚至直到现在,西戎直天齐境内,当初被西戎所攻占下来的城池,都还有一种说法:
在他们脚下的土地上,不知流过了多少人的血液,又不知有多少人,无法回到自己的故土。
十七年前,西戎起兵,是走投无路,是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
无论西戎朝堂之上的人是如何作想,至少这是他们对外明面上的说法。
而今天,西戎又在重复着十七年前的历史。
天齐却可以主动给西戎提供另外一条路。
若是西戎执意起兵,不仅不占理,更无法说服西境内所有百姓以及将士。
这个时候,皇帝又提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二个难题:
但西戎等国,早就已经习惯了掠夺。
皇帝一句话说的语焉不详,但顾砚书却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习惯了掠夺,就代表了习惯了不付出任何代价,便从天齐境内抢夺物资的行为。
现如今天齐提出往来贸易,就代表着他们再想要拿到物资,就必须要付出代价,这样的转变,的确让人无法接受。
只不过,对于顾砚书来说,这却并不是什么难题。
只见顾砚书想也不想便摆了摆手:
这个简单,到时候和他们讲讲道理,他们会听的。
讲道理?
若是能够与西戎这些野蛮之国讲得通道理,天齐的边疆又何至于动荡不安?
皇帝想也不想便要反驳,却见顾砚书又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面色稍稍变化了些许,而后加上了一句:
儿臣刚刚忘了说,若是寻常人给他们讲道理,他们不愿意听,便让王爷亲自带上十万将士,去西境同他们讲一讲,总是能说通的。
皇帝:???
让老三去,还要带上十万将士?
老三媳妇儿,你自己扪心自问,你这是让老三去讲道理的吗?
作者有话要说: 顾软软:小孩子不听话没关系,讲讲道理就通了:)
195、第一百九十五章
饶是皇帝,也被顾砚书这番厚颜无耻的发言给惊呆了。
但好歹也是在龙椅上坐了二十余年的人,惊讶之后,皇帝很快便开始认真思索起了顾砚书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恋耽美
——(192)
——(192)
当时顾砚书还与温清霄调笑了一句,这感觉怎么像是咸鱼翻了个身?
现如今,再结合一下这个时间节点,顾砚书似乎像是明白了什么:
想来这应该便是十七年前的那场战争,带给皇帝的影响以及变化吧。
没错,朕上位以来,遇到的最大的危机,应该便是十七年前那一次了。
就在顾砚书心中思索的时候,皇帝便出声赞同了顾砚书的说法。
这边顾砚书刚被皇帝的声音拉回思绪,便听到了皇帝的下一句话:
前几日朕突然收到消息,西境今年遭了蝗灾。
什么?顾砚书猛地抬头看向皇帝。
就在丰收前不久。皇帝直接给了顾砚书一个肯定的眼神。
顾砚书是个聪明人,几乎不用皇帝明说,便能明白皇帝的意思:
十七年前,西境内的几个国家,因为旱灾颗粒无收,同年便对天齐发动了战争。
那一场战争,西境内的几个国家是抱着不死不休的决心来的。
今年,西境又发生了蝗灾。
皇帝虽然没有说明蝗灾的灾情到底如何,但一句就在丰收前不久便足够囊括所有。
相比今年西境内几个国家的情况,不会比十七年前好多少。
十七年前,西境可以因为无粮过冬,便起兵来天齐掠夺。
那今年呢?
恐怕也会如同十七年前一般吧?
西境的探子前些日子传了消息出来,说是西戎等国,已经开始点兵了。
就在顾砚书如此作想的时候,皇帝便给了顾砚书一个肯定的答案。
现如今西境内各国点兵,是为了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顾砚书先是心下一紧,随后便很快发现了不对:
若是西戎此时要对天齐作什么,而皇帝早就已经得到了消息,此时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家小鹿,以求应对之策吗?
但为什么,今天皇帝却要将他单独叫来御书房?
就在顾砚书心中如此作想的时候,皇帝便说出了他的目的:
天齐向来便不畏战争,以前如此,现在有了老三,更是如此。
但战争一旦启动,便劳民伤财,近几年,天齐的境况虽然有所好转,却也经不起太大的折腾。
而后,皇帝又像是想到了什么,沉默了一瞬,又加上了一句:
天齐今年气候不错,工部的人说,会是一个丰年。
皇帝此言一出,顾砚书便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丰年,十七年前,天齐也同样是一个丰年。
彼时皇帝以及天齐的百姓,都以为能够过一个好年。
但西戎等国家的动作,却打破了众人的幻想。
那一年,遭遇旱灾颗粒无收的西境各国过了一个难得的丰年,而明明在秋日里丰收不错的天齐,却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皇帝在此时提到丰年二字,显然是不想让天齐重复十七年前的历史。
思及此,顾砚书忍不住低声劝说道:
父皇不必太过担忧,现如今,天齐早就不是十七年前的天齐了。
此话顾砚书也并非只是安慰。
自从十七年那一场之后,天齐便没有遭过什么大灾,虽然大大小小的战事依旧没有停止过,但也没有再出现过接连丢失领土的情况。
更别说后来秦戮横空出世,收复了不少领土不说,天齐也得到了不错的休养。
可以说,现如今的天齐,完全有与西境抗衡的能力。
这个道理,顾砚书明白,皇帝也同样明白:
朕当然知道,天齐已经不是十七年前的天齐了,但战事多了,总归不好。
顾砚书心中隐隐约约有了一个猜测,但却不是十分肯定:
那父皇的意思是
而皇帝接下来的一句话,却是直接肯定了顾砚书的猜测:
朕的意思是,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西境打消进犯天齐的念头?
作者有话要说: 软软:我是砖吗?你想用就来搬?
194、第一百九十四章
有那么一瞬间,顾砚书甚至以为是自己出现了幻听:
这种事皇帝竟然拿来问他?
但在看到皇帝询问中又带着一丝认真的神情后,顾砚书才确定,自己刚刚的确没有听错。
有那么一瞬间,顾砚书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思索片刻,最终开口道:
父皇,这不合规矩。
如同华夏古代后宫不得干政一般,在天齐,男子嫁人,便代表着失去了进入朝堂的权利。
在这项规矩最为严格的那几年,男子嫁人之后失去的,不仅仅是进入朝堂的权利,同时也包括了议论朝中之事的资格。
故而现在顾砚书的这一句不合规矩,倒也不是妄言。
什么规矩?谁料皇帝却直接抬眼睨了顾砚书一眼,你做的不合规矩的事儿,还少了?
说话的同时,皇帝还在自己的桌案前,伸手点了点。
顾砚书所坐的位置本就与皇帝相隔不远,顾砚书年纪轻轻视力也正常,一眼便看除了,皇帝指尖之下压着的,恰巧便是他前些日子交给温清衍的那一份摊丁入亩计划书。
顿时,顾砚书便明白了皇帝此举的含义:
他就说刚刚皇帝和他扯七扯八一大堆,又是说手底下的朝臣没他能干,又说摊丁入亩,是想要做什么,原来是在这儿等着他呢?
同时又难免在心中念叨了温清衍两句,温家的几位公子,哪儿哪儿都好,就是做事太实诚了。
像是这份摊丁入亩计划书,温清衍竟然就这样将他写的原版给交上来了,誊抄都不带誊抄一份儿的。
让顾砚书即便是想要否定,都不知道该如何否定。
这
就在顾砚书绞尽脑汁,想要为这份摊丁入亩计划书给找个合理的借口的时候,便见皇帝挥了挥手,直接打断了顾砚书的话头:
现在这御书房内就咱们两个人,所谈内容天知地知你只朕知,即便不合规矩,也不会有旁人知道,你尽管直言便是。
皇帝这番话说的也的确有道理,顾砚书思索了片刻,便低声问道:
那儿臣可就直说了?
谁知道顾砚书这边话音刚落,那边皇帝的脸上便有一丝笑意一闪而过:
你果然已经有了法子!
顾砚书:???
合着刚刚你这天知地知的,是在诈我呢?
而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别说顾砚书对皇帝将西戎之事拿来询问他感到惊讶,就连皇帝自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但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话都已经说出了口,皇帝便干脆顺着这个话头向下说。
毕竟按照顾砚书以前所拿出来的那些个点子,万一在西戎之事上也能有一番见解呢?
谁知道顾砚书这反应,倒真像是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的。
皇帝当即便来了精神,用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顾砚书。
这个时候,顾砚书才确定:
刚刚皇帝真是在诈他呢!
不过话都已经说出了口,而且若是真的能够让西戎打消起兵的念头,对自家小鹿也有好处。
思及此,顾砚书心底的抗拒才稍稍消散了些许。
抬眼对上皇帝催促的目光后,顾砚书稍稍整理了一番思绪,便缓缓开口:
父皇刚刚也说了,西戎之所以大肆举兵,这源头,还是在他们没有过冬的物资之上。
没错。皇帝微微点了点头。
若说一开始,旁人进犯天齐,是看中了天齐地大物博,想要据为己有。
但这近百年下来了,也没有谁真正将天齐收入囊中。
其中固然有几个邻国利益相争,谁也不愿意让谁多占便宜,分赃不均的缘故在。
但更多的,还是天齐人骨子里不服输,无论多大的压力,也能够咬牙挺过来的韧性。
现如今,除非像是十七年前的西境一般,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否则已经嫌少会有人做举一国之力来进犯天齐这般吃力不太好的事儿了。
毕竟战事一起,不仅天齐不得安宁,起兵之国,也同样如此。
就在皇帝如此作想的时候,顾砚书便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既然如此,那咱们天齐将过冬的物资给他们不就行了?
皇帝想也不想便瞪着眼睛回道:
凭什么?
给其他国家送物资,这是附属国对宗主国才会做的事儿。
他们天齐虽然实力不强,但百年下来,可从未沦为过谁的附庸。
现如今顾砚书竟然让他自降身价,主动给其他国家提供物资?
想到这里,皇帝便觉得心间有一股无名之火,腾地一下便冒了出来。
然而还不等皇帝将这股火气发泄出来,便又听到了顾砚书的声音:
当然不是平白无故给他们物资。
听到这话,皇帝心间的怒火才稍稍平息,给了顾砚书一个疑惑的目光:
嗯?
儿臣的意思是,可以开通边境的往来通商贸易,将天齐境内的物资,卖给西戎等国。
顾砚书慢悠悠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们西戎不就是要物资吗?
天齐给他们便是了。
只是这物资要怎么给,如何给,给多少,就不是西戎能够决定得了。
开通往来贸易?
不得不说,顾砚书的这个回答,的确有些出乎皇帝的预料。
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顾砚书微微点头,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没错,父皇刚刚不是也说,天齐今年,会是一个丰年吗?
既然是丰年,自然应当是有多余的物资,可以给到往来通商之上的。
当然,除此之外,顾砚书看的,也更加的长远。
不仅仅是今年,还有明年,以及以后的每一年。
待到明年,顾砚书将红薯推广开来之后,天齐境内的粮食产量定然会比往年多上不少。
按照天齐目前的人口数量,定然会有不少剩余,若是往来商路打开,届时这些多余的粮食,也都有了去处,倒也是个一劳永逸的法子。
届时顾砚书的快递业务,想来也可以到达一个新的高峰。
想到这里,顾砚书便更觉得,应该做好皇帝的思想工作,让其同意自己的提议。
然而还不等顾砚书开始第二轮劝说,便听到皇帝略微带着一丝不确定的疑问:
西戎那边能同意吗?
一听此言,顾砚书便知道皇帝心中应该是有所意动了。
否则皇帝不会问西戎会不会同意,而是会直接说出天齐不愿意与西戎通商的一二三点理由出来。
顾砚书顿时精神大振,立刻便拿出了自己十二分的精神,开始了自己的忽悠之旅:
西戎不同意?西戎凭什么不同意?
战事一起,百姓便会流离失所,沙场上也会洒满将士们的鲜血。
想必除了父皇之外,百姓们也同样不愿意面临战争,天齐的百姓如此,西戎的百姓也同样如此。
现如今西戎点兵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遭遇了蝗灾,今年颗粒无收,无粮过冬,但现在天齐愿意提供粮食,他们为何还要起兵?西戎的百姓能答应吗?
不得不说,顾砚书的这一番话,的确是说到了点子之上。
旁的不说,就说十七年前,西戎的那一场背水一战。
在秦戮的手札之中,天齐的确是损失惨重,但西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在那一场战事之中,西戎失去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大帅,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士兵。
甚至直到现在,西戎直天齐境内,当初被西戎所攻占下来的城池,都还有一种说法:
在他们脚下的土地上,不知流过了多少人的血液,又不知有多少人,无法回到自己的故土。
十七年前,西戎起兵,是走投无路,是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
无论西戎朝堂之上的人是如何作想,至少这是他们对外明面上的说法。
而今天,西戎又在重复着十七年前的历史。
天齐却可以主动给西戎提供另外一条路。
若是西戎执意起兵,不仅不占理,更无法说服西境内所有百姓以及将士。
这个时候,皇帝又提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二个难题:
但西戎等国,早就已经习惯了掠夺。
皇帝一句话说的语焉不详,但顾砚书却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习惯了掠夺,就代表了习惯了不付出任何代价,便从天齐境内抢夺物资的行为。
现如今天齐提出往来贸易,就代表着他们再想要拿到物资,就必须要付出代价,这样的转变,的确让人无法接受。
只不过,对于顾砚书来说,这却并不是什么难题。
只见顾砚书想也不想便摆了摆手:
这个简单,到时候和他们讲讲道理,他们会听的。
讲道理?
若是能够与西戎这些野蛮之国讲得通道理,天齐的边疆又何至于动荡不安?
皇帝想也不想便要反驳,却见顾砚书又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面色稍稍变化了些许,而后加上了一句:
儿臣刚刚忘了说,若是寻常人给他们讲道理,他们不愿意听,便让王爷亲自带上十万将士,去西境同他们讲一讲,总是能说通的。
皇帝:???
让老三去,还要带上十万将士?
老三媳妇儿,你自己扪心自问,你这是让老三去讲道理的吗?
作者有话要说: 顾软软:小孩子不听话没关系,讲讲道理就通了:)
195、第一百九十五章
饶是皇帝,也被顾砚书这番厚颜无耻的发言给惊呆了。
但好歹也是在龙椅上坐了二十余年的人,惊讶之后,皇帝很快便开始认真思索起了顾砚书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恋耽美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