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吏之帝王崛起 作者:天下九九
554.走得明白
张步在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时起兵,慢慢成了气候,割据齐地十二郡,疆域广大,兵甲强盛,是不折不扣的一方霸主。刘秀和刘永先后称帝,张步先答应了刘秀的招降,转过头又接受了刘永的封号,为此杀害了刘秀的使者伏隆。
后来刘秀消灭了刘永,独霸关东,用兵齐地,张步敌不过,迫不得已投降,被安置在邯郸做了个富贵闲人。在刘秀外出征战,邯郸放松管制之时,张步逃出了邯郸,回到琅琊郡,再次举兵。
当时刘秀正与刘钰打得热闹,境内流民四起,官府管不过来,张步凭借着在齐地原有的根基,召集旧部,招纳流民,一呼百应,竟然迅速成势,攻略城池,占据要津,与官府势力旗鼓相当。
这时建世汉的势力进入了青州,两方对战变成了三方混战,齐地的局势混乱不堪,等到刘钰进入邯郸,刘秀开始垮台,郡县长官或者弃官逃走,或者举郡投降,张步趁乱四处扩张,将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六个郡,拥兵十余万众。
但是等到岑彭大军一到,张步便开始一败再败,一退再退,终至龟缩到东莱郡和琅琊郡的一角,此时他已退无可退,只能据险坚守,做困兽之斗,岑彭一时也奈何他不得,只好一边巩固占领地域,一边做长期围困的准备。
张步为自己谋划过退路,甚至想过投降,但岑彭派使者来了,他又认为使者份量不够,态度又有些傲慢,一气之下把使者杀了,从此断绝了投诚的想法。
张步在转附港准备船只,储存粮草物资,以备不时之需。实在不济事,他只能泛舟海上,栖身荒岛,做个海上大盗了。
他万万没有想到冯异会来。
当年在邯郸时,他是失了势的一方诸侯,冯异是得皇帝器重的权臣,张步努力和冯异套近乎,数次登门拜访。与其他人不同,冯异并没有因为他敏感的身份而表现出嫌弃,而是自然而亲近,维持着礼节。张步落魄邯郸,如丧家之犬,多遭人白眼,见冯异如此,立即引为知已,倾心结纳。
他不知道的是,冯异与他保持亲近是刘秀的示意,只是为了掌握张步的动向罢了。
冯异在建武朝是个重量级人物,在建世朝中地位下降,但仍然是个在皇帝心中有位置的人。刘钰为了这次出使特意升了冯异的职,以他为太中大夫。
按理说这个职位已经不低,以这个身分来见张步,已经算是给了他面子,但是事情往往是这样,越虚弱的人越喜欢虚张声势。张步为了接见冯异摆了好大的排场,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都拿出来了,仪仗兵一直排到大门外。
冯异是带兵打仗的人,哪里怕这些?他手捧圣旨,昂然而入,张步见了他第一句话是:“冯公为何而来?”
冯异回答道:“为张公生死而来!”
一句话戳破了张步色厉内荏的表象,将他从那虚假的宝座上揪了下来。
张步与冯异连着谈了三天,冯异凭着高绝的见识,缜密的思维,为张步理清了形势,摆明了出路,张步终于下决心归附,接受了刘钰封侯的条件。
接下来的一切都很顺利,在冯异的一力主持下,张步开始逐步移交权力,解散军队。
一个月后,张步到了邯郸,拜见建世皇帝。
皇帝见他一个人,奇怪地问道:“公孙没有与你一道回来么?”
张步道:“冯公出海之前,嘱咐臣先来邯郸拜见陛下。”
“出海?他去哪里了?”刘钰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陛下,冯公忧心右北平的战事,担心他们粮草缺乏,便亲率船队北上碣石了。临走之时,他留下一封奏书,托臣带来邯郸,请陛下御览。”
张步原本留了一条入海为盗的退路,因此准备好了一些船只,船上粮草物资齐备,冯异见了,便以北上援助为名,率船队出海去了。
刘钰接过奏书,打开看过,面色不变地道:“冯异定齐地,为国家立下大功,又忧心北方战事,北上运粮,为朕分忧,真是少见的忠臣能臣啊!朕要大大地奖赏他,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功绩。”
张步退下之后,皇帝又将冯异的奏书打开,看了两眼,随即两手交错,慢慢将其扯碎。
乌盖小心问道:“陛下,冯公。。。”
“他走了,不会回来了。”皇帝叹了口气,说道:“他倒是走得明白,先为朕定齐地,立下大功,报答朕对他的优待,还了这份人情。然后还是要去找刘秀。。。可惜啊,此等人才,终不肯为朕所用。人各有志,终是勉强不得。”
“他去找刘秀了?”小班登大吃一惊,“那陛下为什么说要奖赏他,还要让天下人知道他的功绩?”
刘钰没有说话,乌盖却道:“天下人都知道冯异为陛下定齐地,想必伪帝也会知道,他如此帮助陛下,不知道伪帝会如何看?”
小班登终于明白了,“原来这是个反间计啊?陛下,您,您真聪明。”
他结巴了一下,让刘钰觉得他本来想说什么不好的词,话到嘴边,又用聪明来替代了。
皇帝道:“此事有些蹊跷,按道理说张步的存在对刘秀是有利的,冯异若是为刘秀着想,应该扶持张步,帮着他与朕为敌,可是他确实在这件事情上帮了朕。让朕觉得他信上的话有可能是真的。”
“他说了什么话?”班登急切地问道。
“冯异说,天下乱得太久了,百姓太苦了,天下人都厌倦了。他希望快一点结束乱世,让天下重归一统,让百姓安居乐业。他恳请朕,还大汉一个太平盛世。”
“可是,若是他希望陛下一统天下,那伪帝怎么办?那不是他心里认定的故主吗?”这次不仅是班登,连乌盖也有些糊涂起来,不知道冯异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
“这确实令人费解,看这个意思,冯异是站在天下人一边的,因此他帮着将要一统天下的朕定了齐地。。。他又不肯留下,而是千里万里地去寻故主。由此看来,此人心中有大爱,心怀天下,但是又有小情,情系故主。而他故主的前路与天下大势相反,因此才让他看起来这么矛盾。”
乌盖道:“可是他若去了辽东,免不了受困于君臣之义,与陛下作对,做出阻碍天下一统的事情。”
“他说要追随故主,却不会与朕为敌,不知他如何做到。”刘钰摇了摇头,好像试图将冯异从他的头脑中赶出去。
冯异出走之后,音讯杳然,之后没人再见过他的名字,刘秀那边也没传过来他的消息,好像他并没有到辽东去。有人传说他出海不久便遇到大风,船队在风浪中覆灭了。
刘秀在右北平与耿、田二人对峙了大半年,谁都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后孟津将军任尚率军进入渔阳,赶走了张堪,伏波大将军马援补给之后,重新北上碣石,刘秀再也顶不住了,终于放弃了右北平郡,继续北撤到辽东去了。
刘秀的北进辽东,说明他失去了最后一线反攻河北的希望,以后只能在那个荒野之地挣扎求生了。
刘钰以骠骑大将军耿弇为主将,以田无忌和任尚为他的左右副手,三人一道率大军远征辽东。他将寇恂调任北征前线,由他任右北平太守,作为北征大军的强力支撑。
寇恂是出了名的能吏,有宰相之才,做一个小小的边郡太守多少有点委屈了他,可是右北平是紧临刘秀势力的一个郡,既有边防压力,又有为北征军提供后勤保障的压力,责任重大,一般人担不起这副太守的担子。而寇恂不仅治郡厉害,带兵打仗也毫不逊色,再加上他对于刘秀十分熟悉,是一个非常适合的人选。
虽然没能在河北解决刘秀,使他逃去了边塞,将战线拉长,但是刘钰相信,他能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一点点压垮刘秀,虽然时间可能要久一点,但却有十成的把握。
随着刘秀远遁,天下之争进入了收尾阶段,关东的建武朝残余势力迅速被扫灭,到了建世九年时,各地的战事已经很少,百姓开始安心种田,大汉眼看着要进入休养生息的周期了。
刘钰在关东巡视了一年有余,在建世九年的夏天回到了长安。开始大封功臣,以军功封侯者数十人。
这天,皇帝和御史大夫宋弘、尚书令郑深等几个重臣议事。最近有许多大臣上奏,希望能逐渐罢兵休卒,不仅减少钱粮用度,而且能使士兵解甲归田,弥补地里劳力的不足。
皇帝沉吟道:“天下方平,尚未完全安定,现在罢兵太早了些。”
宋弘道:“陛下践位已近十年,士卒久战疲惫,皆欲还乡归农,娶妻生子,过过太平日子。陛下,人心思归啊!”
皇帝道:“可是还有许多大事未办,少不得要用他们。”
谷恭道:“刘秀已不成气候,最大的敌人不在了,还有什么人能用上这许多士卒?”
皇帝笑道:“卿等都忽略了,有一股大势力,其势力之强,恐怕比刘秀也差不了多少。”
在座者都有些奇怪,“不知陛下指的是谁?”
“是全天下的豪强!”皇帝看着几个表情错愕重臣,说道:“朕欲恢复陵邑制,如何?”
话音刚落,在座的大臣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跪倒在地,拜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554.走得明白
554.走得明白
张步在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时起兵,慢慢成了气候,割据齐地十二郡,疆域广大,兵甲强盛,是不折不扣的一方霸主。刘秀和刘永先后称帝,张步先答应了刘秀的招降,转过头又接受了刘永的封号,为此杀害了刘秀的使者伏隆。
后来刘秀消灭了刘永,独霸关东,用兵齐地,张步敌不过,迫不得已投降,被安置在邯郸做了个富贵闲人。在刘秀外出征战,邯郸放松管制之时,张步逃出了邯郸,回到琅琊郡,再次举兵。
当时刘秀正与刘钰打得热闹,境内流民四起,官府管不过来,张步凭借着在齐地原有的根基,召集旧部,招纳流民,一呼百应,竟然迅速成势,攻略城池,占据要津,与官府势力旗鼓相当。
这时建世汉的势力进入了青州,两方对战变成了三方混战,齐地的局势混乱不堪,等到刘钰进入邯郸,刘秀开始垮台,郡县长官或者弃官逃走,或者举郡投降,张步趁乱四处扩张,将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六个郡,拥兵十余万众。
但是等到岑彭大军一到,张步便开始一败再败,一退再退,终至龟缩到东莱郡和琅琊郡的一角,此时他已退无可退,只能据险坚守,做困兽之斗,岑彭一时也奈何他不得,只好一边巩固占领地域,一边做长期围困的准备。
张步为自己谋划过退路,甚至想过投降,但岑彭派使者来了,他又认为使者份量不够,态度又有些傲慢,一气之下把使者杀了,从此断绝了投诚的想法。
张步在转附港准备船只,储存粮草物资,以备不时之需。实在不济事,他只能泛舟海上,栖身荒岛,做个海上大盗了。
他万万没有想到冯异会来。
当年在邯郸时,他是失了势的一方诸侯,冯异是得皇帝器重的权臣,张步努力和冯异套近乎,数次登门拜访。与其他人不同,冯异并没有因为他敏感的身份而表现出嫌弃,而是自然而亲近,维持着礼节。张步落魄邯郸,如丧家之犬,多遭人白眼,见冯异如此,立即引为知已,倾心结纳。
他不知道的是,冯异与他保持亲近是刘秀的示意,只是为了掌握张步的动向罢了。
冯异在建武朝是个重量级人物,在建世朝中地位下降,但仍然是个在皇帝心中有位置的人。刘钰为了这次出使特意升了冯异的职,以他为太中大夫。
按理说这个职位已经不低,以这个身分来见张步,已经算是给了他面子,但是事情往往是这样,越虚弱的人越喜欢虚张声势。张步为了接见冯异摆了好大的排场,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都拿出来了,仪仗兵一直排到大门外。
冯异是带兵打仗的人,哪里怕这些?他手捧圣旨,昂然而入,张步见了他第一句话是:“冯公为何而来?”
冯异回答道:“为张公生死而来!”
一句话戳破了张步色厉内荏的表象,将他从那虚假的宝座上揪了下来。
张步与冯异连着谈了三天,冯异凭着高绝的见识,缜密的思维,为张步理清了形势,摆明了出路,张步终于下决心归附,接受了刘钰封侯的条件。
接下来的一切都很顺利,在冯异的一力主持下,张步开始逐步移交权力,解散军队。
一个月后,张步到了邯郸,拜见建世皇帝。
皇帝见他一个人,奇怪地问道:“公孙没有与你一道回来么?”
张步道:“冯公出海之前,嘱咐臣先来邯郸拜见陛下。”
“出海?他去哪里了?”刘钰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陛下,冯公忧心右北平的战事,担心他们粮草缺乏,便亲率船队北上碣石了。临走之时,他留下一封奏书,托臣带来邯郸,请陛下御览。”
张步原本留了一条入海为盗的退路,因此准备好了一些船只,船上粮草物资齐备,冯异见了,便以北上援助为名,率船队出海去了。
刘钰接过奏书,打开看过,面色不变地道:“冯异定齐地,为国家立下大功,又忧心北方战事,北上运粮,为朕分忧,真是少见的忠臣能臣啊!朕要大大地奖赏他,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功绩。”
张步退下之后,皇帝又将冯异的奏书打开,看了两眼,随即两手交错,慢慢将其扯碎。
乌盖小心问道:“陛下,冯公。。。”
“他走了,不会回来了。”皇帝叹了口气,说道:“他倒是走得明白,先为朕定齐地,立下大功,报答朕对他的优待,还了这份人情。然后还是要去找刘秀。。。可惜啊,此等人才,终不肯为朕所用。人各有志,终是勉强不得。”
“他去找刘秀了?”小班登大吃一惊,“那陛下为什么说要奖赏他,还要让天下人知道他的功绩?”
刘钰没有说话,乌盖却道:“天下人都知道冯异为陛下定齐地,想必伪帝也会知道,他如此帮助陛下,不知道伪帝会如何看?”
小班登终于明白了,“原来这是个反间计啊?陛下,您,您真聪明。”
他结巴了一下,让刘钰觉得他本来想说什么不好的词,话到嘴边,又用聪明来替代了。
皇帝道:“此事有些蹊跷,按道理说张步的存在对刘秀是有利的,冯异若是为刘秀着想,应该扶持张步,帮着他与朕为敌,可是他确实在这件事情上帮了朕。让朕觉得他信上的话有可能是真的。”
“他说了什么话?”班登急切地问道。
“冯异说,天下乱得太久了,百姓太苦了,天下人都厌倦了。他希望快一点结束乱世,让天下重归一统,让百姓安居乐业。他恳请朕,还大汉一个太平盛世。”
“可是,若是他希望陛下一统天下,那伪帝怎么办?那不是他心里认定的故主吗?”这次不仅是班登,连乌盖也有些糊涂起来,不知道冯异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
“这确实令人费解,看这个意思,冯异是站在天下人一边的,因此他帮着将要一统天下的朕定了齐地。。。他又不肯留下,而是千里万里地去寻故主。由此看来,此人心中有大爱,心怀天下,但是又有小情,情系故主。而他故主的前路与天下大势相反,因此才让他看起来这么矛盾。”
乌盖道:“可是他若去了辽东,免不了受困于君臣之义,与陛下作对,做出阻碍天下一统的事情。”
“他说要追随故主,却不会与朕为敌,不知他如何做到。”刘钰摇了摇头,好像试图将冯异从他的头脑中赶出去。
冯异出走之后,音讯杳然,之后没人再见过他的名字,刘秀那边也没传过来他的消息,好像他并没有到辽东去。有人传说他出海不久便遇到大风,船队在风浪中覆灭了。
刘秀在右北平与耿、田二人对峙了大半年,谁都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后孟津将军任尚率军进入渔阳,赶走了张堪,伏波大将军马援补给之后,重新北上碣石,刘秀再也顶不住了,终于放弃了右北平郡,继续北撤到辽东去了。
刘秀的北进辽东,说明他失去了最后一线反攻河北的希望,以后只能在那个荒野之地挣扎求生了。
刘钰以骠骑大将军耿弇为主将,以田无忌和任尚为他的左右副手,三人一道率大军远征辽东。他将寇恂调任北征前线,由他任右北平太守,作为北征大军的强力支撑。
寇恂是出了名的能吏,有宰相之才,做一个小小的边郡太守多少有点委屈了他,可是右北平是紧临刘秀势力的一个郡,既有边防压力,又有为北征军提供后勤保障的压力,责任重大,一般人担不起这副太守的担子。而寇恂不仅治郡厉害,带兵打仗也毫不逊色,再加上他对于刘秀十分熟悉,是一个非常适合的人选。
虽然没能在河北解决刘秀,使他逃去了边塞,将战线拉长,但是刘钰相信,他能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一点点压垮刘秀,虽然时间可能要久一点,但却有十成的把握。
随着刘秀远遁,天下之争进入了收尾阶段,关东的建武朝残余势力迅速被扫灭,到了建世九年时,各地的战事已经很少,百姓开始安心种田,大汉眼看着要进入休养生息的周期了。
刘钰在关东巡视了一年有余,在建世九年的夏天回到了长安。开始大封功臣,以军功封侯者数十人。
这天,皇帝和御史大夫宋弘、尚书令郑深等几个重臣议事。最近有许多大臣上奏,希望能逐渐罢兵休卒,不仅减少钱粮用度,而且能使士兵解甲归田,弥补地里劳力的不足。
皇帝沉吟道:“天下方平,尚未完全安定,现在罢兵太早了些。”
宋弘道:“陛下践位已近十年,士卒久战疲惫,皆欲还乡归农,娶妻生子,过过太平日子。陛下,人心思归啊!”
皇帝道:“可是还有许多大事未办,少不得要用他们。”
谷恭道:“刘秀已不成气候,最大的敌人不在了,还有什么人能用上这许多士卒?”
皇帝笑道:“卿等都忽略了,有一股大势力,其势力之强,恐怕比刘秀也差不了多少。”
在座者都有些奇怪,“不知陛下指的是谁?”
“是全天下的豪强!”皇帝看着几个表情错愕重臣,说道:“朕欲恢复陵邑制,如何?”
话音刚落,在座的大臣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跪倒在地,拜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554.走得明白